首页 > 文章中心 > 抒情诗句

抒情诗句

抒情诗句

抒情诗句范文第1篇

1、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2、因思人事苦索绕,离愁别恨,无限何时了?

3、日幕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4、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

5、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6、故乡,是游子用谷子酿造出来的陈年老酒,搁置年代越远,放置时间越长,酒的味道就有醇香。

7、宁恋本乡一捻土,莫爱他乡万两金。

8、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9、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0、思念故乡,其实就是想念故乡儿时的伙伴,想念那间老屋子,想念那片土地。但是,游子最想念的还是那已经苍老的父母双亲。

11、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12、每当面对皓月当空的时候,思念故乡就如潮水一般涌来,就如洪水涌来一般不可收拾。

13、一叶浮萍归大海,为人何处不相逢!

14、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5、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16、想起故乡,我就在内心深处思念故乡。对于故乡的思念,年代越远久,对故乡的体会就越深刻,灵魂的触动就也大。

17、不知何处吹芦菅,一夜征人尽望乡。

18、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19、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20、悠悠兮离别,无因兮叙怀。

21、若为化得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22、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23、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24、本知人心不似树,何意人别似花离。

25、故乡,是一道色香味俱全而又上好的美味佳肴,诱惑远方的游子不得不去品尝。

26、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

27、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28、游子无时无刻不在思念故乡。

29、故乡,思念故乡,是不需要任何借口的。

30、故乡,是游子儿时记忆中片断,()游子越理越无法理处头绪,越来越无法剪接出来完整的画面。

31、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32、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33、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34、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

35、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36、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37、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抒情诗句范文第2篇

直接抒情,即作者在文中把内心强烈的感情不加掩饰地直接表达出来,让强烈的感情激流直接倾泻而出。

例如,王实甫的 《十二月过尧民歌为别情》:“自别后遥山隐隐,更那堪远水粼粼,见杨柳飞绵滚滚,对桃花醉脸醺醺,透内阁香风阵阵,掩重门暮雨纷纷。怕黄昏忽地又昏黄,不销魂怎地不销魂,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今春,香肌瘦几分,搂带宽三寸。”

曲词下片采用直接抒情的方式,分别从“怕黄昏”“不销魂”“新啼痕”“断肠人”等四个角度,将别后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从中透出浓浓的相思之情,整首曲都充满了作者对爱人的挂念。

间接抒情,又可分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以景结情四种。

借景抒情,是间接抒情的一种,通过对实景的描写来抒发作者的感情。如,杜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迷蒙的烟月,笼罩着寒水白沙,景色是那么黯淡,氛围是那么冷寂,这就给后两句写作者的忧虑情绪增添了气氛,加浓了色泽,两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再如,秦观的《画堂春》:“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柳外画楼独上,凭阑独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词的上阕写雨后春天的景色,落红铺径,水满池塘,小雨霏霏,杏园花残,杜鹃啼叫。句句写景,句句寓含伤春之情。

托物言志,属间接抒情的一种,托物言志就是通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王冕的《墨梅》:“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诗人先在一、二句描绘墨梅的形象,然后在三、四两句写墨梅的志愿,它不想用鲜艳的色彩去吸引人,讨好人,求得人们的夸奖,只愿散发一股清香,让它留在天地之间。这两句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两句,表现了诗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孤芳自赏的品格。

再如,王安石的《北陂杏花》:“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这首诗是王安石晚年所作,诗人原先积极推行新法,晚年被迫闲居江宁,眼看着自己亲手制定的新法被废止。诗人以水边的杏花自比,纵然被春风吹落水上,仍保持着纯洁,远胜于路边的杏花,在车水马龙中被碾碎,化为污浊的尘土。流露出悲壮的情感,表现出坚持自己的理想情操、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

情景交融,指将感情融会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自然景物或场面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含蓄的抒情方式。如,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这里,春夜雨景,饱含了诗人的喜悦心情。

再如,陶渊明的《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后四句,表面上是写景,而实际上则隐喻着诗人的一种超脱尘世、热爱自然、远离官场的思想境界。在这里既是写“景”,也是写“情”,已分不开哪是“景”,那是“情”,是为情景交融。

以景结情,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可以使读者从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的意境,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抒情诗句范文第3篇

下面结合2014年的中考真题,对写作技法类题进行分类解析。

一、辨识体会类

【呈现形式】

1.某句或某联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修辞、表现手法)?有何妙处?

2.某句或某联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应对策略】

这类题目主要是考查学生对写作技法的辨识了解、体会其表达效果以及分析主题等。一般而言,说出修辞手法相对简单,所以大多数题目都是要求结合修辞赏析其表达效果。当然,在答题时,有的还要求说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怎样的启示和思考。解答此类题,需要积累一定的古诗词的写法知识。比如常见的表达技巧有:(1)修辞方法,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对偶、夸张、对比、比兴等;(2)表现手法(写作手法或艺术手法),主要包括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相间.小中见大、以乐写哀、烘托渲染、对比映衬、多角度描写等;(3)表达方式,主要有描写、议论、抒情。抒情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而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等。

【典型例题】

例1.(2014年湖南岳阳卷)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新晴

(宋)刘 放(ban)

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问题:本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妙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是典型的考查修辞手法及其作用的试题。其中前面一问难度不大,从“偷”“开”“翻”等词可以看出,诗人赋予“南风”人的特性,这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后分析其表达效果,要结合句子的内容进行分析,就可以读出其中妙处。作者为了把这位“旧相识”写得趣味盎然,用“偷”显示“南风”的诙谐,似有意与老朋友开玩笑;用“开”“翻”写与老朋友的熟识程度,其关切之情可见一斑。可以想象在“无人”的情况下,“南风”将带给作者多少安慰。

【参考答案】三、四句运用拟人修辞,以“南风”为主角,“偷”字极富情态,显示“南风”的诙谐,似有意与老朋友开玩笑;“开”与“翻”二字写与老朋友的熟识和对老朋友的友好、关切,流露出了诗人恬适、愉悦的心情。(扣住“偷”或“开”“翻”,从内容或情感角度分析)

例2.(2014年贵州黔西南卷)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问题:这首词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是从从抒情方式的角度考查学生对作者情感的把握。这首词李清照为了抒发伤春之情,采用了间接抒情(或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方式。全词描写了春夜里风吹雨打后,百花凋残的暮春景象。其中“绿肥红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这首小词写景衬情,极尽委婉含蓄。

【参考答案】应用了间接抒情(或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抒发了作者的伤春之情。(意思表达清楚即可)

二、诗句简析类

【呈现形式】

1.请在某几联中任选一联,从写法角度作简要的赏析。

2.诗歌用了某种艺术手法,请结合诗句作赏析。

【应对策略】

这类题是选择某句或某联,从写法的角度进行简要分析,它不同于一般的句子赏析题。同时,这类题多为开放题,答案不要求统一。要掌握常见的鉴赏评价的角度:能指出表现手法(如对比、烘托等)或采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以及其表达效果。因为只是某句或某联的分析,所以仅局限于某个技法或某个特定的句子。

【典型例题】

例3.(2014年湖南衡阳卷)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过零丁洋

(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问题:请在颔联(第三、四句)和颈联(第五、六句)巾任选一联,从写法角度作简要的赏析。

【解析】本题是句子赏析题,题干要求学生能够在颔联和颈联中任选一联,从写法角度来作简要赏析。这其实是考查学生修辞的运用情况,比如修辞手法中的比喻、双关。如颔联是以“风飘絮”“雨打萍”为喻,形象地抒写了国家山河破碎、个人身世飘零的悲哀、作者境况的危苦和对前途的忧虑;而颈联则巧借“隍恐…”“零丁”两个地名的谐音双关,暗示了形势的险恶。在解答时,既要说出写法,也要答出作用,符合诗意、言之有理即可。

【参考答案】颔联:以“风飘絮”“雨打萍”为喻,形象地抒写了国家山河破碎、个人身世飘零的悲哀。颈联:巧借“惶恐”“零丁”两个地名的谐音双关,暗示了形势的险恶、作者境况的危苦和对前途的忧虑。

例4.(2014年浙江杭州卷)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月螺川①70早发

(明)王猷定

月落秋山晓,城头鼓角停。

长江流远梦,短棹②拔残星。

露湿鸥白衣,天光雁字青。

苍茫回首望,海岳一孤亭。

注释:①螺川:螺山,委婉如螺,在江两境内,南临赣江,风景秀丽。②棹(zhao):船桨。③孤亭:这里指螺江。

问题:“景中有情”是这首诗的艺术特点,请结合诗句作赏析。

【解析】本题给学生提示了古诗所运用的写作手法,要求学生结合诗句进行赏析。此诗四联皆为写景句,其中尾联看似写景,实为抒情,景中有情,情景交融。在分析此题时,要联系诗句,从诗人抒发的情感的方式方面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通过写水天苍茫中回望螺川好似一座孤亭,来表现自己孤独的心境,表现离别螺川时的伤感之情。(或:通过写自己在舟中放眼远望,看到鸥鸟和大雁在天际间飞来飞去,引发和暗藏了离别螺川的依恋之情)

三、整体分析类

【呈现形式】

1.结合诗歌内容,对这首诗运用的表现手法作简要赏析。

2.任选一个角度(如语言、写法、构思等),对该作品进行赏析。

【应对策略】

此类题要求结合诗歌内容,从技法或其他方面进行分析。它一方面考查考生对写作技法(修辞方法、表现手法、抒情方式等)的熟悉程度,另一方面则要求考生对诗歌的整体内容有所把握。鉴赏时要准确指出诗中运用的修辞方法(或表现手法、抒情方式),然后结合诗歌作具体分析,分析时要指出这种表达技巧表现了什么内容,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典型例题】

例5.(2014年江苏连云港卷)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城东早春

杨巨源

诗家①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②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注释:①诗家:诗人。②上林:古代皇家园林。

问题:结合诗歌内容,对这首诗运用的表现手法作简要赏析。

【解析】本题要求学生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诗歌所运用的表现手法。首先要答出表现手法中的一种,然后简析其在写景或在表达情感方面的作用。这种诗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如运用了反衬,作者用“花似锦”来反衬早春的“清景”(或以“喧闹”来反衬“清景”),表达作者对早春清新之景的喜爱之情。运用对比,以“看花人”对“上林花似锦”的追求与“诗家”对“绿柳才黄半未匀”的欣赏形成强烈对比,突出强调二者不同的审美情趣。全诗巧用虚实结合(以虚写实、以虚衬实)的写法,其中一二句是实写,描绘出美丽的初春之景;三、四句是想象之景:春色艳至极,游人如云,喧嚷若市;三、四句的虚写突显(反衬)出作者对早春清新之景的喜爱之情。此外,还可答其他手法,如借景说理、侧面烘托等,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答案】①反衬。用“花似锦”来反衬早春“清景”,表达对早春的喜爱。②虚实结合。初春之景是眼前之景,是实写,“花似锦”为想象之景,是虚写,表达对早春清新之景的喜爱。③对比。“看花人”对“上林花似锦”的追求与“诗家”对“绿柳才黄半未匀”的欣赏形成对比,强调二者不同的审美情趣。

例6.(2014年山东省东营市)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问题。

凭阑人・金陵道中

(元)乔 吉

瘦马驮诗天一涯,倦鸟呼愁村数家。扑头飞柳花,与人添鬓华。

问题:任选一个角度(如语言、写法、构思等),对该作品进行赏析。

【解析】本题所选的《凭阑人・金陵道中》是一首元曲小令,也是一首描写行役羁旅苦情的佳作。我们可以从写法上分析,比如从抒情的角度人手,可以看出作者巧妙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对“马”“鸟”“柳花”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孤寂思乡的愁苦心情。还可以从描写的角度来答。小令用了白描用法,语言不尚藻饰、质朴自然,却能将景物、人物形象表现得栩栩如生、鲜明突出;使意境典雅、动人心魄。此外,也可以从表现手法等方面赏析,如作者通过对“马”“鸟”“柳花”的描写,烘托出入物的落泊困顿、孤寂悲凉、乡思愁绪。

【参考答案】语言上:①用语奇特,精练传神,以“瘦”状马,以“倦”绘鸟,言简义丰,以形传神;②诗用马“驮”,愁由鸟“呼”,柳花“添”人鬓华,运用拟人手法,化无情为有情,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作者的愁苦。

抒情诗句范文第4篇

通过写景状物来抒发内心的情感是诗歌永恒的主题。高中语文课本中编排了大量的诗歌,是学生学习写景状物抒情的绝佳素材。文章围绕四个方面阐述写景状物对抒情的铺垫作用,旨在通过引导,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关键词】

高中语文 诗歌 写景 状物 抒情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中学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从写景状物中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从历年高考试卷中可以看出,诗歌鉴赏是必考的试题内容。诗歌总是借景抒情、或触景生情,或寓情于景。因此,读懂诗歌必须从读懂写景状物来握诗人思想感情。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进行形象、语言、意境、风格等方面进行赏析。

一、学习古人写景状物,通过描写景物抒情

一直以来,诗歌在情感表达方式上总是通过一定的载体进行,这个载体就是景物。因此,古人就把思想感情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来获得生命的共感。诗人通过观赏山水等景物,在描写过程中探索自然界的变化,并从中获得人生的启示。这样,就借山水来拂去世俗的尘埃,消除心中的烦恼。感情的寄托总是与自然界一草一木息息相关,从与山水的感情交流中不仅领略了山水风景丰富多彩的美,而且也激发诗人对人世沧桑变迁的感慨。所以,诗歌这种文学作品最常用的艺术手法就是通过写景状物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高中语文课本中无论是《诗经》还是《楚辞》或者唐诗到宋词等,在名家辈出的年代,涌现出一大批璀璨夺目的写景抒情的诗歌。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写景抒情类诗词的学习,让学生学会对自然景物的表写来抒情。从写景状物中学会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学会关心国家大事,学会关心人民的疾苦。这样,在借助诗歌养分的同时把民族的根深深地扎在心里,从而在走遍天涯海角之时,也深深地打上中国人的烙印。

二、通过工整句式表达,使音律显得抑扬顿挫

我们知道,诗歌讲究严格的对仗句式。对仗就是我们所说的对偶,对偶能表达的意思更有气势、更充分,更节奏鲜明。从句式结构上来看对偶分为严对和宽对两种。严对就是上下句字数相等,词性一致,平仄相对,不重复用字。例如:杜甫在《登高》中有“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一句。这两句集中的表现了秋天的景色,诗人在登高的同时仰望那茫无边际的天空,此时正值深秋,那萧萧而下的树叶,衬托诗人悲凉的心情。再俯视看看那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长江水,一股愁绪涌上了心头。其中对仗的是“天”与“风”、“高”与“急”、“沙”对“渚”、“白”与“清”,朗读起来有节奏感。达到了奇妙难名的艺术境界。诗人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情怀。诗人写景还用了“无边”、“不尽”,让下文的“萧萧”与“滚滚”更加生动形象化。这样的描写既让人联想到落木的声音,以及长江之水汹涌之状,在无形中透露出韶光易逝与壮志难酬的感怆。这也是杜甫沉郁风格的集中体现。

三、通过写景借题发挥,推敲作者思想情感

鉴赏诗歌不仅看诗人如何写景状物,还要认真推敲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诗人有不同的人生观与表达技巧,所以往往从不同角度来表达。主要通过这样的表达技巧:首先,是诗人对人生的理性思考,通过写景状物来借题发挥。例如:杜牧在《题乌江亭》时,他为项羽的自刎而深深惋惜,于是有“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的感慨。但是,王安石却认为项羽的失败是必然的,于是有了“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这样的感慨。其次,诗人能把历史与现实结合到一起,进而发出对个人遭遇的感慨。例如:《赤壁怀古》中把周瑜与诸葛亮的建功立业与自己的遭遇结合到一起。而辛弃疾在《京口北固亭怀古》同样把历史人物与自己的遭遇结合到一起进行对比。最后,诗人抓住历史史实来借题发挥,从而抒发自己的情感。例如:李商隐在《贾生》中的感情抒发。同样对昭君出塞的史实,杜甫有“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的同情之情。而宋代的王安石却有“人生失意无南北”的感慨。因此,写景状物只是借题发挥,我们必须从中来推敲诗人的思想感情。

四、抓住特征进行描写,领会鉴赏诗词意境

国学大师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是为了抒情,在抒情过程中营造优美的诗歌意境。诗歌具有优美的意境,而意境总是通过意象产生的。我们在鉴赏诗歌写景抒情的时候通常把是否到达“情景交融”的地步作为衡量标准。因此,探寻诗歌的意境是鉴赏写景抒情诗不可缺少的环节。写景、状物是为了后面的抒情,而抒情又必须要借助景与物。例如:现实主义作品《诗经》中《采薇》是以一个戍边士兵口吻在写景状物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句诗历来被认为是写景抒情最好的诗句,其中的“雨雪”写出了征人返回乡途中的艰辛。此时,与来时的“杨柳依依”景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抒发了“物是人非”的情感。但是,我们知道写景、状物与抒情在很多时候可以有所侧重。有时候以写景状物为主,有时候以抒情为主。但都是对具体景物的内心感受。因此,诗人不仅尊重景物特征来描写。同时,在写景状物过程中带上诗人的主观感受。

总之,鉴赏诗歌必须从写景状物开始,通过景物来推敲诗人的思想情感。因此,在鉴赏诗歌时首先要看诗中如何描写景,景物的特点是什么;其次,看诗人运用怎样的技巧写景状物,取得的效果如何;最后,看诗人如何借助景物抒发思想感情。这样,诗歌鉴赏能力就会逐步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高武.寻找诗性的回归――诗歌教学探微【J】.散文百家,2014(07)

抒情诗句范文第5篇

关键词:闻一多;抒情;《死水》;《红烛》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1-0000-01

闻一多是处于20世纪中西文化大交汇,古今文化大碰撞之时。五四白话文运动主张“诗体大解放”。毋庸置疑,诗歌以抒情为主要职能,但新诗应该如何抒情,抒何情的问题并没有得到回答。首先,胡适高举“破坏”的大旗,运用白话文写新诗,彻底打破中国古典诗歌范式,与旧体诗划清界限,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其抒情方式比较单一,多以平常所见之景入手,运用的是散文式的铺叙和描写,寄情于物。之后,郭沫若的《女神》给诗坛吹来了浪漫主义之风,抒情方式注重直接抒情,通过组织一系列由情绪运动支配的意象群最终达到情感喷发的效果。与此同时,湖畔派诗人出版诗歌合集《湖畔》,歌颂纯真爱情和美丽的大自然,在抒情方式上侧重自我抒情,表达内心世界。在各种诗歌文化争鸣之时,闻一多以超凡的理性和出色的才华,运用自身独特的抒情方式进行诗歌创作实践。《死水》和《红烛》作为闻一多的主要代表作品,抒情方式在其中得到很好的展现。

(一)欧化和本土化的和谐统一

闻一多诗歌注重欧化和本土化的和谐统一。在新诗创作之初,西方文化大量涌入,部分诗人对西方诗歌文化盲目崇拜吸收,这也给诗歌带来过度欧化的问题。这个问题出现在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各个方面。闻一多主张西为中用,将西方文化根植于中国的土壤,在诗歌创作的过程中做到欧洲文化和中国本土文化和谐统一。对于新诗发展的大致方向,闻一多在不断摸索当中认识到: “新诗径直是新的,不但新于中国固有的诗,而且新于西方固有的诗。”于是他在保留中国传统诗学的基础上不断吸收西方诗学的长处,借鉴了融合古典与西方诗歌艺术的艺术路径。

首先,《死水》和《红烛》在内容和意象的选择方面都受到了西方唯美主义和法国意象派的影响。在《死水》中,虽然“死水”代表的是丑恶的存在,但诗歌在意象的选取上却采用了“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等唯美辞藻。但其目的并不是歌颂丑恶,而是让丑恶穿上美丽的外衣,使读者产生一种“高贵的反感”,从而达到否定它的效果。“绝望的死水”则是象征着诗人面对着的满目疮痍的中国,“铜”、“铁罐”、“油腻”、“霉菌”也不能通过“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的掩饰改变它们丑陋的本质。

其次,闻一多在诗歌本土化方向上也做出了诸多努力,最初是由古典诗歌入手。他主张辩证地看待古典诗歌,认为在古诗中蕴含的文化底蕴和形式之美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新诗创作应该在吸收古典诗歌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对西方文化加以合理运用,达到欧化和本土化的和谐统一。《红烛》取李商隐的《无题》中“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句为核心意象,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在静夜中与黑暗苦苦抗争的红烛形象,更用红烛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以死为生的高贵诗人形象。在使读者了解红烛形象的同时,也深深感受到诗人执着不屈的灵魂。

(二)理性节制情感的诗歌创作实践

诗歌中的抒情是最需要情感为支撑的,闻一多十分重视情感在诗歌中的地位。与郭沫若的“火山式的情感喷发”不同,闻一多则更多的是强调“节制”的情感。所谓“节制”并不是抑制情感的抒发,而是在诗歌中采取理性化的艺术手法增加情感内涵,达到揭示更深层的人生哲理的效果。在诗歌外部结构上实践“三美”主张,即在诗的音节上讲求音乐美、在辞藻上讲求绘画美、在诗节和诗句的排列上讲求建筑美。以提出诗歌写作方式和表达技巧要求的方式,来达到使诗人在写诗的过程中沉着冷静思考,严谨地抒发自己情感的目的。

在音乐美方面,闻一多指出,新诗要求要“有格式,有音尺,有平仄,有韵脚”。在诗歌音节元素规律的变化之中,追求不变的节奏美,形成与以往新诗不同的旋律和节奏,增强新诗的可朗诵性。而这种音乐美主要体现在平仄和押韵上,《死水》便是闻一多贯彻这一主张的代表作品。全诗共五节,共二十行,每节四行,每行十九个字,最后都以双音节收尾,每节换韵,各节大致音韵整齐,读起来节奏鲜明,顿挫有致,朗朗上口,充分体现了音乐美的审美要求。在《红烛》中,为营造红烛无私奉献和高洁的形象,诗人运用反复句,多次强调“红烛啊!”,把红烛直接拉入读者视角。又运用古典诗歌的押韵形式,前后照应,诗句格式也相对整齐,使全诗洋溢着音乐美。

在绘画美方面,闻一多认为,“诗不但支配了这个文学领域,还影响了造型艺术,它同化了绘画,又装饰了建筑和许多工艺美术品”。这就体现了闻一多认为的诗美和绘画美的共通性。而绘画美主要是通过辞藻的运用,为读者营造出与诗歌主题相通又能使诗人和读者产生共鸣的意象来实现。在《死水》中,闻一多的绘画美主要体现在全诗的色彩感上面,“死水”是丑恶的黑色,在“死水”中又包含了“绿酒”、“白沫”、“桃花”、“罗绮”、“云霞”等各式各样的颜色。然而,这些美好的颜色对应的并不是美好的事物,而是“死水”中的腐烂物。在读者欣赏完各式颜色的大餐之后,对“死水”产生更加深刻的反感与绝望。

在建筑美方面,闻一多主张,新诗要注重“诗节的匀称和诗句的匀齐”。以诗歌结构的匀称来为诗人情绪的表达服务。遵循这一原则,在闻一多诸多诗歌形式排列中主要可分为严密型和变化型。所谓严密型,就是每节诗的诗句相等,每句诗的字数大体相同或相近。如《死水》中,共五节诗,每节四行,每行十九个字,诗歌形态就如长方形一般齐整。齐整的诗歌形态较自由书写来说,更易抒发出诗人坚定的意志和思想的严谨性,把诗人对死水的厌恶和绝望之情表现得更加具体。另外,变化型便是不完全要求诗歌形态的整齐化一,每行的字数可以随着诗人情绪的高低起伏不断有规律地改变。如《红烛》,每行字数不等,每节句子数量也不相同,但随着诗人作家的情感的变化,还是能够在大致上把握诗形。总之,在诗歌的建筑美方面,诗歌的形态总是为诗人情感的表现服务的,诗人的情绪依附于内容的表达,而再坚实的内容也是通过形式才得以彰显。

闻一多生于诗歌大变革之时,他努力实践着自身独特的抒情方式,后世的著名诗人卞之琳、何其芳等都受到他的影响,在新诗创作的“破”与“立”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参考文献:

[1]闻一多.闻一多全集[M].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2]闻一多.诗的格律[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1985年版

相关期刊更多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科学院

轻金属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

图书与情报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