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司马迁史记

司马迁史记

司马迁史记范文第1篇

2、叙述了三千年左右的中国历史。据司马迁说,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约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

3、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提到《史记》缺少十篇。三国魏张晏指出这十篇是《景帝本纪》、《武帝本纪》、《礼书》、《乐书》、《律书》、《汉兴以来将相年表》、《日者列传》、《三王世家》、《龟策列传》、《傅靳列传》。后人大多不同意张晏的说法,但《史记》残缺确凿无疑。

4、《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称“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据现知材料考证,最早称司马迁这部史著为《史记》的,是东汉桓帝时写的《东海庙碑》,此前“史记”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

5、《史记》取材相当广泛。当时社会上流传的《世本》、《国语》、《秦记》、《楚汉春秋》、诸子百家等著作和国家的文书档案,以及实地调查获取的材料,都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重要材料来源。

司马迁史记范文第2篇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1课,老师这里有几个词想请你们再读读,看看是不是都掌握了。认读出示的词语:

立志编写——牢记嘱托——飞来横祸——尽力克制——发愤写作——辉煌巨著

2、时间的车轮滚滚向前,2000多年过去了,但是司马迁和他的《史记》却永载史册,被人们传诵着。齐读课题。

“发愤”这个词是什么意思?还记得上节课我们提了哪些问题?

(他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又是怎样发愤写《史记》的呢?)

那今天这节课我们就重点来探讨这两个问题。

二、探究两个问题

1、我们先来探讨第一个问题,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说说为什么司马迁要发愤写《史记》。

说说自己读了以后的体会。评价:表扬用自己话回答的,从哪里读懂的。

出示:正当他——写完这部史书!看来我们同学都很会读书。

点出:正当他专心致志写作《史记》的时候……快速读读。

一起读这个词语——飞来横祸,注意“横”这读第四声。“飞来横祸”什么意思?(没有意想到的,让也让不掉的巨大灾难。)对司马迁来说指什么呢?自己读读,关于这谁还知道更多具体内容?(简单说故事)

一场飞来横祸突然降临到他的头上。一身正气的司马迁就因为几句话得罪了汉武帝,入狱受了酷刑。监狱有没有看到过,什么样的?电视里面应该有看到过,说一说。(阴暗潮湿,暗无天日。)

师:他不但被关,更主要的是受酷刑,(出示补充资料:司马迁被处以极其残酷的刑罚——宫刑(古代一种酷刑,阉割生殖器,也称腐刑)。这种刑罚不仅是对肉体的无情摧残,更是人格上的奇耻大辱。入狱受酷刑后的司马迁,将断子绝孙,成了一个废人,生不如死。

此时,司马迁可能在想些什么呢?

所以他——

生:悲愤交加。

师:所以他想——

生:血溅墙头。

师:所以他要——

生:了此残生。

是呀!“司马迁悲愤交加” 一起读这个词 “悲愤交加”,点名读。

2、所以他曾想到了“死”,课文中用了哪两个词语?(“血溅墙头”“了此残生”)

孩子们,用心去读,就读这三个词、十二个字。生读。注意这个词没有?“残生”理解吗?比较读读,能换成“一生”吗?为什么?(他觉得自己的人生已不完整,觉得自己是个废人。)(余生,接下来的生命中,痛苦,悲惨。)

想象司马迁悲愤欲绝的心情,自己试着读读。点名读。

3、出示全段,师引读:(出示)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因此,他想:——我一定要——我一定要——

点出句子,读读,“这个念头”指的是什么念头?写完《史记》是司马迁生命延续的唯一理由。你来读。为了《史记》,司马迁活了下来。你读这句。

司马迁终于选择了生。因为,他已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书上有一段他的心声,谁能来读一读?

生读:“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点出)师:注意,这段话中有一个问号,读读是什么句?(反问句),能把这句换种表达吗?比较哪种表达方式好,读一读后思考。交流。还有两个感叹号。谁能把这三个标点读出来?

齐读这段话。泰山、鸿毛知道吗?人的死怎么和泰山与鸿毛联系起来?为什么?自己读读,思考。交流(死的价值)

先自由读读,看哪个同学读懂了?司马迁在此时读懂了人生的价值。这便是原著中写的出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

你来读。“固”是什么意思?“或”又是什么意思?

想到这里,他坚定了一个信念。(板书)

生:我一定要……,一定要……。

师:孩子们,设身处地想想吧,当他身陷牢笼,有口难辩的时候,他只能默默对自己说。谁来说?点名读。

师:周围是凶恶狱卒,想想该怎么在心里对自己说? 点名读。

师:当他孤身一人,独对苍天大地的时候,他又会怎样地呐喊?谁来?点名读。

师:把你内心的痛苦、耻辱、委屈发泄出来吧。再点名读。

师:司马迁是为了《史记》而活着,为了造福后人,为了子孙后代留下一部史书。他战胜了自己。让我们再自由读一读。

导读:女同学,请读出一个对天发誓的司马迁——

男同学,请读出一个把屈辱深埋内心,暗下决心的司马迁——

全体同学,请读出一个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司马迁——

4、读到这里,老师有一个疑问:为什么一定要写《史记》呢?《史记》在司马迁的心目中有什么份量?

请同学们再好好默读课文1、2自然段,可把相关句子划出来,试用简洁语言概括原因。也可小声说给同桌听听。

现在我们开始全班交流。(按照课文叙述的顺序一个一个地来交流。)

“司马迁出生在……心里十分激动。”因为司马迁从小听着英雄故事长大,他也要像他们那样坚强、勇敢地活下去,并有所作为。

过渡:还有什么原因?

“受父亲的影响……、历史资料。”司马迁受父亲的影响,喜欢历史,也立志编写史书,并为此已做了大量的准备。

课文中还有一处也是写司马迁为了编写史记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是哪一处?

师:司马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为编写《史记》、著书立说奠定了基础,如果放弃,那么所有的努力都将付诸东流,那是多么可惜呀!

(谈得好,接下去交流,还有什么原因?)

生:司马迁为了完成父亲临终前的嘱托。

出示:“我死之后,朝廷会让你继任我的官职的,你千万不要忘记我生平想要完成的史书哇!”

师:这也是一个重要原因。现在,谁来当司马谈说这句话,自由练一练,点名读。互相点评(我生平想要完成的史书,这是父亲一辈子的愿望,也是他最后的愿望。)

如果司马迁血溅墙头,了此残生,到九泉之下,他怎有面目见自己的父亲啊!再读父亲的嘱托。

师:同学们,司马迁,黄河水养育了他,英雄故事鞭策着他,父亲临终嘱托提醒着他,要建功立业的信念牢牢支撑着他,所以他战胜了自己。让我们用心读读这整段话。

5、老师发现你们很会读书,也很投入,这次我邀请你来读。(出示)“想到这里,他尽力……隶字。” 

师:(楷体变隶书)这就是隶字,它是我国汉代一种通行字体。谁也想来读这句给大家听的。

(出示图片配乐)师:看,在司马迁的脸上,已看不到痛苦和绝望,只看到责任和使命。他把个人的耻辱和痛苦全埋在心底,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竹简上写着写着,这摇曳的烛光仿佛是他不屈心灵的写照!他将自己心中所有的悲和愤全部倾注到《史记》的创作中去。

从他的脸上,我们分明读出两个字,那就是—— (手指课题中“发愤”)

生:发愤,发愤,发愤!

此时,在你心中,司马迁是个怎样的人呢?(生交流)

是呀!司马迁坚强,不屈不挠。你能看着课文的插图想象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情景吗?选择其中的一个画面展开想象。

课件出示:

夏天,烈日炎炎时(   )   冬天,大雪纷飞时(   )

天色微明时(   )         夜深人静时(    )

(配乐:《汉宫秋月》古筝曲)

(想好的同桌练说,说出司马迁的坚强,说出我们对他的深深敬佩之情。)

学生汇报、交流。

点评:这需要怎样的才华和信念去支撑!

点评:他还要直面残酷的现实,面对别人的嘲弄、讽刺。这需要怎样的力量和勇气。

司马迁这样写作的情景使你想到了哪些成语?(忍辱负重、含辛茹苦)

6、司马迁就这样发愤写作,最终结果怎样呢?

老师喜欢会读书的孩子,这次机会给你,你来读。

出示:就这样,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3年时间,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 

说时点出:自己先轻声读读,你从“整整13年”体会到了什么?“52万字”体会到了什么?还有什么理解吗?学生自由交流。

司马迁用了整整13年,才完成了《史记》。他写完《史记》,心血耗尽,与世长辞,你觉得此时司马迁的死是重于泰山,还是轻于鸿毛?齐说。

所以作者在文章的最后发出这样的赞叹(出示课文最后一句)并一起读。

师:“前无古人 ”(标出)的著作:

“52万字的辉煌巨著”,其篇幅之长是前人没有的。所以这是部——

它完整记录三千余年的历史,记录时间之长是前人没有的。所以是这部——

像这样“耗尽毕生心血”,用“生命”写成史书的精神,是前人没有的。所以是这部——

让我们带着感动和激动,读课文最后这段话。

一部前无古人的《史记》,它的延生过程是多么艰难啊,读读这些词语,再回忆这段难忘的历史。看板书读:立志编书——牢记嘱托——遭受横祸——坚定信念——发愤编写——不辱使命

四、总结全文

出示:《史记》图片

师:鲁迅先生曾这样评价司马迁的《史记》,称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是对它极高的评价。《史记》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今天有许多耳熟能详的成语都出自司马迁的《史记》,让我们来读读这些成语:(出示)

指鹿为马

四面楚歌   卧薪尝胆

唇亡齿寒

毛遂自荐

完璧归赵   负荆请罪

背水一战

五、布置作业

每一个成语都是一个精彩的故事。司马迁的《史记》是古文,同学们现在还看不懂。但书店也有学生版的《史记》,很适合大家去阅读。作业:课后可以读一读《史记》,更多地了解司马迁和《史记》。

很高兴和同学们度过的这一段美好时光,谢谢同学们的专注和认真。下课休息吧!

司马迁史记范文第3篇

正当司马迁在专心致志写作《史记》的时候,一场飞来横祸突然降临到他的头上。原来,司马迁因为替一位将军辩护,得罪了汉武帝,锒铛入狱,还遭受了酷刑。

受尽耻辱的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又想起了父亲临终前的嘱托,便又想要隐忍克制,完成著作,更何况,《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书!”想到这里,他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司马迁点亮了案上的蜡烛,重又推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那昏暗的烛光下,在竹简下写下一行行工整的隶字。司马迁在这忽明忽暗的烛光想坚持写书,工作了多少个日日夜夜,但他不厌其烦,一如既往地认真著作。那一地稻草,一张案台,一支毛笔,一个砚台,不知伴他度过了多少年华,那星星烛火,卷卷竹简,也不知伴他度过了多少岁月,度过了几度春秋。他这么做,不仅是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也不仅是为了心中的鸿篇巨制——《史记》,更是为了能够给后人留下一些宝贵的文学财富,翔实可信的历史文献和充实学识的文书。为了心中的《史记》,他不论严寒酷暑,总是起早贪黑。夏季,每当曙光透过窗户照进囚室,司马迁就早早地就着朝阳的光芒,写下一行行隶字;无论蚊虫如何肆无忌惮地叮咬他,如何用刺耳的“嗡嗡”声刺着司马迁的耳膜,他总能毫不分心,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坚持写书。冬季,无论凛冽的寒风如何像刀子般刮在他的脸上,无论呼呼的北风如何灌进他的袖口,他总能丝毫不受外界干扰,坚持著书。

就这样,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3年的时间,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

司马迁史记范文第4篇

建兰路小学

五年级一班

王楚洋

今天,在语文课上,包老师给我们讲了《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这一课。使我很受感动,给了我很大启发,使我在学习上有了前进的指明灯。

让我最感动的是课文的第三、四自然段,课文中是这样写的:

正当他专心致志写作《史记》的时候,一场飞来横祸突然降临到他头上。原来,司马迁因为替一位将军辩护,得罪了汉武帝,入狱受了酷刑。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想到这里,他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耻辱、痛苦全部埋在心底,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一行行工整的隶书。

就这样,司马迁写作用了整整13年的时间,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这部前无古人的巨著,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

司马迁史记范文第5篇

“货殖”是指谋求“滋生资货财利”以致富。即利用货物的生产与交换,进行商业活动,从中生财求利。司马迁所指的货殖,还包括各种手工业,以及农、牧、渔、矿山、冶炼等行业的经营在内。在先秦思想家中,老子宣扬无欲、寡欢;孔子鼓吹“安贫”,《论语》记载“子罕言利”的话,又载“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梁惠王》篇载梁惠王与孟子的对话,孟子要梁惠王只谈仁义,不要谈利,视“利”、“欲”为洪水猛兽,君子不言利。墨子尽管关心和同情劳动者的疾苦,但对于满足人民物质生活需要方面的主张也是比较保守的,特别强调“节用”。战国时的法家,讲耕战,也反对商人活动。“崇本抑末”成了战国至西汉的传统思想,封建统治阶级都视工商业为“末业”加以抑制。汉初明文规定商人不得为官,不得占田。这就严格限制了商人在政治上和在农业上的出路。而司马迁则不然,认为直接的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社会活动,是社会发展和国家强盛的基础。因为物产分布在不同的地区,要依靠商人互通有无,增进交流,丰富人们的生活,以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司马迁有一段出色的论述:“夫山西饶材,竹、谷、(泸)、旄、玉石;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江南出楠、梓、姜、桂、金、锡、连、丹沙、犀、玳瑁、珠玑、齿革;龙门、碣石北多马、牛、羊、旃裘、筋角;铜铁则千里往往山出棋置:此其大较也。皆中国人民所喜好,谣俗被服饮食奉生送死之具也。”又说:“《周书》曰:‘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原大则饶,原小则鲜,上则富国,下则富家。”(《货殖列传》)司马迁对农虞工商同样重视,把它们视作衣食之原。他当然明白农、林、畜、牧和手工业创造财富的根本作用,但他更强调商业流通天下物资、货币,从而促进工农业生产发展的作用。农工虞乃生产之本,但如果没有商之流通,则将裹足不前。所以司马迁看重商业,并不是他个人有所人为的侧重,而是顺应经济发展的规律。司马迁认为社会经济活动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因此,他重视货殖,强调农虞工商四业并重,缺一不可。这与古代的传统思想和当时汉代的官方思想大相径庭、迥然不同,在中国封建社会早期,司马迁就有如此的见解主张,这不能不说司马迁具有一般人所没有的远见卓识。

司马迁在《货殖列传》中所涉及的一些经济思想观,现在看来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世界经济发展也印证了这一点。

首先,提出了经济的核心价值观在于逐利求富,这是人的本能需求决定的。在司马迁看来,经济的发展是有其内在动力的:这就是人们天生的求利求富的欲望。他非但不认为逐利求富是耻辱的、非正义的,反而认为这是所有人的共性。即“富者,人之情性,所不学而俱欲者也”。(《史记・货殖列传》)“深谋于廊庙,论议朝廷”的达官显贵,“守信死节,隐居岩穴”的清雅之士,都为的是“归于富厚”,而“壮士在军,攻城先登,陷阵却敌,斩将搴旗,前蒙矢石,不避汤火之难者,为重赏也。……赵女郑姬,设形容,楔鸣琴,揄长袂,蹑利屣,目挑心招,出不远千里,不择老少者,奔富厚也……”(《史记・货殖列传》)还有“闾巷少年,攻剽椎埋,劫人作奸”,“医方诸食技术之人,焦神极能”等等,“其实皆为财用耳”。无论是军士、奸人、少年、侠士、歌伎、游闲公子、猎者、赌徒、吏士,还是医农工商贾,其从事的各项活动,都是为了“求富益货”、“奔富厚”。“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其次提出了自由贸易理论。司马迁认为人类还有一种本能,就是享乐的欲望。人类求利致富的本能,不须学习,人人都生而俱有。这种本能的充分发挥,使个人聚集财富,而受享乐欲望驱使又去消费财富。两者相反相成,构成人类社会经济生活的自然生态。整个社会的经济不需要谁去命令、召唤,而会自动地运转,趋于平衡。人们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自出”。“利”、“欲”是人的合理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动力。因此应当采用自由主义的经济制度和经济政策。那么,作为政府其经济政策的原则应该是:“故善者因之,其次利导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与之争。”最好的办法是顺应自然,对人们的经济生活不加干涉;其次是以利益加以引导:“开关梁,驰山泽之禁”,使万物“商而通之”,这样,“上则富国,下则富家”。当然,在必不得已时,国家也可对经济加以干预,不过要尽量减少;再次使用教育的方法说服人民,再次是强制、干预,最下策是与民争利。据此理论,司马迁认为西汉最好的时期是惠帝、高后时期,时间约为公元前194年至180年。

太史公曰:孝惠皇帝、高后之时,黎民得离战国之苦,君民俱欲休息乎无为。故惠帝垂拱,高后女主称制,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这是“善者因之”的最高境界。文帝时期,连番下诏,劝民归农,这在司马迁来说是“教诲之”,也就是第三等做法。文帝虽在历史上称为好皇帝,但用“教诲”的方法,影响并干预人民的经济行为,并非好事。武帝时期,实行盐铁专卖及均衡、平准政策,这在司马迁看来,是与民争利的下策。司马迁提出顺应经济发展的规律,是何等的可贵!从这点看,司马迁确实具有一般人所没有的远见卓识。

再次,倡导在价格机制方面自发调节,发挥市场调节作用。“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也就是说,商品价格低时,供给短缺,就会导致价格上涨,从而价格趋高;商品价格高时,就会出现供大于求,导致价格下跌,从而价格趋低,这样价格就可自发地对生产、供求和流通起调节作用,不必加以干预。司马迁并不认同西汉政府采取的平抑物价法――“平准”法。认为正是“诸官各自市,相与争”,才引起了物价的“腾跃”。这种类似于市场经济的自由经济思想还表现在财富分配方面,主张按照市场机制自动分配利益,这样才“不违物之理”,“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堪称市场经济的鼻祖。在这些领域中通过诚实劳动而致富,都是正当的、合理的,故“贫富之道,莫之予夺,而巧者有余,拙者不足”,“贤者辐辏,不肖者瓦解”。因此,国家对财富分配进行调控是违背市场规律的。不过,对于那些通过非法、不正当途径致富的,则应“严削”以“齐之”;认为“本富为上,末富次之,奸富最下”,即从事农业、工商业致富均可,而从事“弄法犯奸而富”可耻。

一个社会之中,人民素质的高低,是受制于该社会富裕与贫穷的程度:富裕的社会,人民讲求礼节,热心公益;贫穷的社会,人民缺乏礼让,铤而走险,社会不安。所谓“无恒产而有恒心者,唯士为能。”司马迁认识到仁义道德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同时看到了物质财富的占有决定着人们的社会地位,看到了经济地位对人们的思想和政治态度上的作用和影响:

故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礼生于有而废于无。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富者得势益彰。……

司马迁吸收并进一步发展了管仲的观点,在《货殖列传》中,举例来证明“富者得势益彰”的情形。子贡是孔门弟子中较受孔子喜欢的一个学生,孔子曾说:“赐(子贡)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子贡因为做生意成功,周游列国都受到达官贵人的礼遇,并因此而令孔子的名声响遍天下。所以司马迁说:“夫使孔子名布扬于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此所谓得势而益彰者乎?”倘若没有子贡做生意成功,没有子贡对其老师的宣扬,今天我们是否知道孔子,还未可知呢?另一个例子,是巴寡妇清:“清,寡妇也。能守其业,用财自卫,不见侵犯。秦皇帝以为贞妇而客之,为筑女怀清台。清,穷乡寡妇,礼抗万乘,名显天下,岂非以富邪?”(《货殖列传》)司马迁以为,巴寡妇清,以一个寡妇,很难抵抗社会方面、政治方面的压力,而她能够自保名节,完全因为她有财富。

相关期刊更多

司马迁与史记论集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陕西省司马迁研究会

马克思主义研究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社会科学院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