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关于写人的作文

关于写人的作文

关于写人的作文

关于写人的作文范文第1篇

1.财富不应当是生命的目的,它只是生活的工具。——比才

2.金钱这种东西,只要能解决个人的生活就行;若是过多了,它会成为遏制人类才能的祸害。——诺贝尔

3.鸟翼上系上了黄金,鸟就飞不起来了。——泰戈尔

4.无知和富有在一起,就更加身份大跌了。——叔本华

5.节约与勤勉是人类两个名医。——卢梭

6.贫穷要一点东西,奢侈要许多东西,贪欲却要一切东西。——高里

7.贫穷的人往往富于仁慈。——甘地

8.把金钱奉为神明,它就会象魔鬼一样降祸于你。——菲尔丁

9.没有钱是悲哀的事。但是金钱过剩则倍过悲哀。——托尔斯泰

10金钱和时间是人生两种最沉重的负担,最不快乐的就是那些拥有这两种东西太多,我的不知怎样使用的人。——约翰生

11.自尊不是轻人,自信不是自满,独立不是孤立。——徐特立

12.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哈尔西

13.失望虽然常常发生,但总没有绝望那么可怕。——约翰逊

14.一个真正而且热切地工作的人总是有希望的——只有怠惰才是永恒的绝望。——卡莱尔

关于写人的作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军队后勤机关公文三个境界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为第一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为第二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为第三境界也。”这就是著名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提出的“三境界”说。军队后勤机关公文的撰写也应具有“三个境界”:“面似”——善于模仿为第一境界;“形似”——全面深刻为第二境界;“神似”——不断创新为第三境界。

一、第一境界:“面似”——善于模仿

俗话说,模仿是学习的开始。实际上,军队后勤机关里的许多“老机关”在初写公文时,常常也是模仿他人例文开始的。在比着葫芦画瓢中渐渐达到“面似”。善于模仿不只是简单的照搬照抄、拷贝粘贴,主要是通过模仿范文,进行写作练习,找到军队后勤机关公文写作的窍门。

在初次撰写或接触军队后勤机关公文不多时,除了坚持多读,模仿范文练习写作之外,要想尽快达到“面似”,通常有三种方式:一是“讨论法”。它是军队后勤机关公文写作的一种常用方法,是由党支部、起草小组、党委、或有关人员讨论,由起草者记录整理成文的写作方法。它要求起草者具备快速理解、准确记录信息的能力,并深入了解本单位实际工作,对单位的工作基本思路有充分的理解,掌握一定时期内的工作重点,在公文写作过程中,能抓住要点,恰如其分地反映上级领导的基本意图和主要决心。二是“填充法”。军队后勤机关公文的许多文书,有固定的格式和要求,只要填进所要表达的可变内容,这种写法我们称之为“填充法”。例如会议通知,一般由名称是什么、议题是什么,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召开,什么人参加、有什么注意事项,什么机关、什么时间发出会议通知等要素组成。只要在这几个“什么”字的位置上填上相应的内容,会议通知就撰写好了。三是“仿写法”。

作者单位:100858北京 后勤学院司令部工作系参谋教研室

比照同类文书式样去写作。在进行军队后勤机关公文写作时,可以参照上级、同级的同类文书,参照其指导思想、体裁结构和表达方法等,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突出自己的特点、重点、要点和必须注意的主要问题,加以变化即可。

第二境界:“形似”——全面深刻

如果说,“面似”是初级模仿,那么“形似”就是中级模仿。面与形的最大区别在于是否全面。邓小平同志说过:“不懂得用笔杆子,这个领导本身就是很有缺陷的”。写作的本身是介绍自己在工作实践中的想法和经验,通过写作将自己的思想和认识反映出来,传播出去。

军队后勤机关公文负有传达、贯彻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重要职能,是军队后勤机关处理问题、洽谈事务和开展工作的一种工具,它的内容直接与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有关,这就给军队后勤机关公文打下政治烙印,决定了军队后勤机关公文必然具有政治性。同时,军队后勤机关公文写作要用科学发展的理论来提高广大官兵的政治意识和思想觉悟,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自觉性,因而必须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在撰写军队后勤机关公文时要达到“形似”,重点掌握各种文体的内容形式、基本结构,熟练掌握文章的结构和写作技巧。但已经熟悉了公文格式后,就要学会全面深刻的模仿,在列观点、选材料、定结构、用语言上下功夫,更为重要的是在提炼和升华思想认识上狠下功夫。

要提高思想认识水平,首先学好理论。理论是实践的升华,用理论指导实践,会避免无谓的探索,会少走弯路,来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平时做到“两个经常”:经常学习党政理论和相关专业知识,深刻领会上级的指示精神;经常调查研究了解基层情况,以更高的层次和角度来思考问题。其次是多写多练。军队后勤机关公文的写作技能和方法不是靠听来的,也不是靠看来的,而是在大量的写作实践中磨练出来的。所以要多读、多看别人的文章,然后自己多模仿、多练习,不断学习和借鉴,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不去实践,即使把写作理论倒背如流也是无济于事的。再次集思广益。坚持在写作实践中勤拜师、勤请教,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同时要不断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同提高写作水平有机地结合起来,要坚持从一字一句练起。“话不离口,笔不离手”,进而尽快写出高质量的军队后勤机关公文。

军队后勤机关公文写作能力的提高,不只是单纯写作的方法技巧,而是军队后勤机关包括领导的思想水平、工作经验(经历)、知识储备、文字表达等各方面水平的综合反映。可以这样说,公文实际是机关相关工作调查研究的结果,是机关工作指导思想和经验的体现,也是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及党的方针、政策和本单位、本部门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公文写作的成败,关键在起草者的能力素质,撰写公文和指导公文写作,需要一定的思想水平,具备认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懂得调查研究的方法,还要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文字表达能力,从而使工作实践成果和经验转化为文字,提升宣传效果,实现工作和写作能力的同步提高。

三、第三境界:“神似”——不断创新

在军队后勤机关公文写作过程中的“神似”,是一种较高的写作境界。当思想修养达到了一定的高度,理论修养达到了一定境界,写作技能方法达到一定的精度,就能产生出写作的灵感和悟性。悟性是一种升华,是一种对事物的独特认识和驾驭能力。达到了"神似"的境界,军队后勤机关公文写作才会得心应手,才能够出笔有物。要达到“神似”,就要丢弃模仿,不断创新。

关于写人的作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底层写作”; 命名的置疑; 认知的焦虑

“底层写作”对当下社会的热点问题――弱势群体、城乡差距等进行关注,在给以道德同情的同时又以积极的民生意识显示出它直面现实的勇气。与此同时,“底层写作”在命名问题上饱受争议。而且,从长远来看,“底层”的说法,也只能是个权宜之计,它由此所表现出的当下社会认知的焦虑也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

一、“底层写作”出现的背景

“底层写作”的出现与中国社会现实的变化密切相关。自改革开放后,特别是从上世纪90年代后半期开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日益增长,中国社会的一系列负面问题如贫富差距、城乡差异、弱势群体问题等显现出来并成为社会热点。面对这种状况,文学创作整合了党和政府“底层关怀”的主张,反映这些问题为题材的作品日益增多,很多权威性的文学杂志也都有意识地开始刊登具有这种倾向的文学作品,“底层写作”逐渐成为一种潮流。

“底层写作”的出现还有其更深层次的文学背景。二十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纯文学”创作进行了写作手法和技巧的大胆尝试,文学性的作品和个性化的写作大量出现,对社会现实的描写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消减,中国文学的发展尤其是小说的创作慢慢地远离了大众的视野。在这样的文学状态中,“底层”的描写缩小到很严重的程度,“底层”写作的概念也近于模糊或被个性化和文学性的写作所遮蔽。人们逐渐对文学的意义进行反思,随着思考的深入,人们逐渐意识到文学必须走出“纯文学”的象牙塔,在寻求艺术性的同时,也要关注并反映社会现实,真正反映民众的喜怒哀乐、体恤民生疾苦,发挥文学对现实的关照作用。“底层写作”的出现可以说是就是为了承担这种责任的“应运而生”。

二、 “底层写作”的审美特征

1、“苦难叙事”中的道德同情和道德同情中的精神特质

“底层写作”描写的对象大都是进城打工的农民工、为生活所迫的和下岗工人等弱势群体,小说内容也是对他们生活的描摹和刻画。其中,作品中描写的最多的是他们苦难的生活。如在《松鸦为什么鸣叫》中,伯纬经历了多次背死人(或车祸伤者)的过程,每一次过程都是一种苦难的历程,陈应松对伯纬的生活进行了苦难的极致书写,向我们展示:手掌的残存不会磨灭人类生存和生活的意志,反而让人生活得更为有价值,这就是陈应松“苦难叙事”中的道德同情。

“底层写作”的大部分作品是对苦难叙事中的道德同情,但是,在这种道德同情中“底层写作”“并没有沉湎于苦难叙事的泥淖,而是有了更多的精神特质”①。相对于自二十世纪以来的现实主义文学和革命文学对苦难的书写来说,“底层写作”不再是通过对小人物的或一小群人的生活关注而将其上升到中华民族和整个中国的高度,而是在新的历史时期中,通过对底层生活的切身体验或实地观察来对生活在底层的弱势群体进行摹写和道德关注,并呼吁全社会来解决所存在的社会问题。在范小青的《城乡简史》中,王才因为一本小市民的账本大胆地做出了一家进城的决定,他要改变的不是自己的封闭,更重要的还有他的后代王小才和王小才的后代,让他们都过上文明的生活,而且,他想要改变的不仅仅是物质生活而是在城市的文明的召唤下的精神追求。在这部小说中,我们看到的不是苦难,而是农民勇于改变落后生活的态度和追求文明生活的精神。在《太平狗》中,陈应松在写太平狗在城市的遭遇时,也揭示出像程大种这样的农民工在城市打工的艰难和他们所承受的鲜为人知的精神苦难。相对于他们简陋的物质条件而言,他们所承受的精神苦难更令人触动。作家对“底层”精神苦难的描写,显现出“底层写作”在道德同情中所具有的精神特质。

2、直面现实的社会批判

中国自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的急速发展,出现了很多亟需解决的社会问题。对所关注的弱势群体、城乡差距等社会热点问题,“底层写作”进行了直面现实的描写和批判。有的作家把描写城乡差距作为主要描写内容,并将农民工作为主要写作对象,如陈应松《松鸦为什么鸣叫》《太平狗》《马嘶岭血案》等;有的作家主要描写在乡农民的琐碎生活,如王祥夫《菜地》《婚宴》《红包》等;而像范小青的《城乡简史》这样的作品就是在中立立场中描写着城乡差距的种种,无声地表达着对农民进城这一社会热点的看法……一方面,他们关注并描写了弱势群体的生活现状,提出了城乡差距这样一种显在的社会问题,另一方面,他又在描写和揭示这种社会问题的同时,进行了直面现实的社会批判。

三、 命名的质疑和认知的焦虑

“底层写作”,首先在命名上就存在着争议。而且,从长远来看,“底层”的说法也只能是个权宜之计。它由此所表现出来的社会认知的焦虑也值得关注和思考。

1、带有阶层观念的命名

社会的急速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化,社会出现了不同的阶层。“底层”这一观念,就是人为地根据经济地位、社会地位而进行的阶层划分式的命名。因此,“底层文学”的命名不再像“先锋文学”和“新写实文学”那样是一种对文学自身品质的描述,而是在极大程度上成为一种社会性质的命名。 “底层文学”作品中二元对立的基本架构就是对这种阶层观念的显现。

从取材和内容来看,“底层写作”的大部分作品中都包含了城乡二元对立的基本架构。这种城乡的二元对立包含了城乡人的对立、城乡人的文化的对立等内容:

(1)城里人与乡下人的对立

在“底层写作”反映城乡差距的作品中,乡下人进城后,城里人大多以较高的姿态对待乡下人,工作的不屑、态度的恶劣,而他们间价值观念的差距更使他们处于一种对立的状态。城里人看不起乡下务工者,乡下人因这种偏见对城里人心存误解。他们之间这不信任的相互关系是他们产生对立的原因所在。在孙惠芬的《天河洗浴》中,在火锅店里,吉佳所感受到的城里人和乡下人的对立显而易见,而这种对立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更大程度上还来自精神上的煎熬。

(2)文化人与非文化人的对立

相对于城市人的生活,乡下人的物质生活普遍贫乏,而相对于物质上的贫困而言,他们在文化上则更为贫困。在乡下人进城的过程中,这种文化上的差距就造成了文化人与非文化人的对立。由于受到文化程度和经济条件的限制,他们很少光顾城里文化设施、很少接触文化性质的娱乐和休闲。繁重的工作和生存的重压,让乡下务工者在漂泊中产生了许多心理不适,由此带来的心理问题也就凸显出来。他们作为文化人的对立面,与城市的文化人形成了冲突。

“底层”这一称呼本身就有着较强的政治性和阶级观念,还存在着对弱势群体的道德关怀和同情因素,是作家作为中产阶级站在高处俯视“底层”的阶级同情和怜悯。

2、“鲜明的社会问题指向”

自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日益增长,人们对文学的期待和消费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反映盗墓、玄幻、动漫、股市商界风云、小资爱情等具有娱乐休闲性质的文学不断出现并在很大程度上得到发展,各种具有个性化的写作也得到了泛滥式的书写。与此同时,社会的急速发展出现了很多亟需解决的社会问题。“底层写作”及时关注着这些社会的巨大变化,并将写作的矛头指向弱势群体、城乡差距等社会热点问题。

这样的写作使作家对现实的关注增强,尤其体现在对社会热点如弱势群体的关注上。道德感的增强使作家社会责任感得到极大程度的体现,作家也已经与社会达到很大程度上的和谐。像作品所反映出的城乡差距、贫富分化、农民工进城务工等问题都是很好的尝试。因此,相对于消费主义文学写作和各种个性化的写作而言,“底层写作”的命名具有“鲜明的社会问题指向”②。

3、社会功用价值的过分强调

“底层”的命名更多地强调了社会的功用价值,“纯文学”的理念和信仰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消解。“底层写作”并不是一种纯文学现象,它与当下社会热点问题有着不可割裂的紧密联系导致了它的命名在文学性上的弱化。

中国自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的急速发展,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很多亟需解决的社会问题。“底层写作”关注的弱势群体、城乡差距等社会热点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承载了社会教化的功能。一方面,“底层写作”记录着社会转型期间底层民众独特的生活经验和生命体验,并且以文学的方式揭示出了中国社会底层的一系列问题及其背后所反映的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状况,有助于当代社会热点问题的发现和解决;另一方面,它又在描写和揭示这种社会问题的同时,进行了具有人民立场的道德批判。“底层文学”成为了一种承担了社会教化功能的批判。

4、关于知识分子写底层的问题

从文学的目的性上看,底层写作立足于中国当下现实,是对“纯文学”弊端的一种矫正,与此同时,它远离模式化的写作和对大众消费心理的简单迎合,在叙事模式、表现方法的扩展上都进行了有价值的尝试。“‘底层写作’所应该引发的,是作家的精神良知与责任感,是对社会正义的关注,对公共领域中道德价值的维护,由此可以给萎靡的‘个人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写作以一点改变,对社会的道义状况也是一种促进。”③作家对现实的关注增强,特别是对社会热点如弱势群体的关切上。道德感的增强使作家社会责任感得到很大程度的展现。作家已经与社会达到很大程度上的和谐。像“底层写作”所反映出的城乡差距、贫富分化、农民工进城务工等问题都是很好的尝试。

但是在文学是不是应关注社会底层和怎样去写底层上这两个问题上,“底层写作”的创作存在问题。写作必须将写作融入当下的社会中,获得相应的底层经验。陈应松和刘庆邦等人的“底层写作”是在自己亲身经历和见闻的基础上的创作,但时隔那么多年,社会环境的变化和城市生活的融入,他们现在的创作也不可能完全真实反映当下底层生活的原貌,更不用谈底层生活经验缺乏的作家了。更值得思考的是,很多作家以一个城市人的身份,思索乡村融入问题的不足,就会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反映社会问题的偏颇。因而,作品中人物的乡村立场与维持的乡村精神坚守的艰难和作者对这种现象的介入的实际可能性问题也很值得探讨。

(作者单位:暨南大学文学院)

注释:

①孟繁华:《“底层写作”:没有完成的讨论》,《探索与争鸣》,2008年第5期。

关于写人的作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 应用写作 课程改革

[作者简介]王子海(1982- ),男,河北衡水人,唐山学院文法系,讲师,研究方向为应用写作、基础写作、汉语写作。(河北 唐山 063000)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3-0141-02

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社会有着明确的需求标准,简言之,能“说”会“写”。其中,“写”又被重点凸显出来。首先,就业单位需要学生能够胜任文字撰拟工作,特别是一些专业文书的写作,成为单位不可替代的“一支笔”;其次,单位在工作别注重思想与观点的表达,书面表达能力也成为每个员工必备的能力;最后,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在应聘文秘、办公室工作人员、文字撰拟、助理等具体岗位时,把自身的写作能力作为重要的条件推荐给招聘单位。所以,写作能力成为汉语言学生专业能力中的核心能力,成为衡量该专业毕业生水平的重要参考条件。

应用写作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以培养学生的应用写作能力为教学目标,以常用应用文书写作的技能训练为教学重点,在应用写作基本理论的基础上,重点研究应用文写作知识、写作方法、写作规律。因此,这是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操作性的课程。很多学校十分重视该课程的设置,学生也想通过课程的学习真正提高自身的写作水平,为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但是,由于教学内容的应用性缺失、教学方式的落后、实践环节的形式化导致学生积极性不高、教师疲于应付,根本无法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从教学内容的调整、教学方式的转变、实践环节的创新三个方面进行改革,力图探寻一种规范、有新意、能够形成教与学、学与用良性循环的途径,真正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应用写作能力。

一、写作基础理论知识中的应用性体现

写作,特别是应用写作基础理论知识中重点突出两个要素:谁来写(写作主体),写给谁(写作受体),教师与学生往往忽视要素知识背后的应用性本质,重含义解析,轻内涵理解,所以,教学内容的调整需要从这两个方面重点展开:

1.写作主体的应用性体现。写作主体,就是进入写作思维和写作行为中的人。教师应该把知识转化为应用的艺术传达给学生,而不是一味地讲知识、讲特点、讲认识。所以,要突出理论知识的应用性,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融合:首先,培养主体的角色意识。应用文体的写作主体应充分考虑自身的角色,认定角色后才能开始进入写作状态,比如作者是秘书,承担着秘书岗位职责、文书写作职责双重角色。其次,培养主体的服务意识。写作的主体在很多写作环境下并不是为了自身的情感表达而进行写作的,一旦成为第二写作主体,有了服务对象即第一写作主体,那么第二主体必须具备服务意识,才能实现写作目的。最后,培养主体的目的意识。主体的目的意识能够时刻提醒、修正、预设写作的过程,影响写作的方向,必须加以重视,秉承写作目的的写作才能体现第一写作主体的意图,实现写作的效果。

2.写作受体的应用性体现。写作受体是指写作活动中接受信息的人。它的存在与否关系到写作活动能否最终完成,因此写作受体是写作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个要素。写作受体与传统的读者并不是一个概念,受体是针对于主体而言,读者是针对文章而言。以公文写作为例,公文的受体按照行文方向可分为:上级、下级、平级。根据不同的写作受体,写作主体在行文语气、行文用词、行文表达过程中就应采取不同的策略,实现写作目的。

二、教学方式的转变:形式与内容的互补性

应用写作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或者注重形式的介绍,或者强调内容的完整,学生则容易形成重形式、轻内容的习惯,导致课程结束后,学生很快将形式的部分忘掉,不会内容的书写,最终课程没有实现教学目的。所以,应用写作教学必须将两者合理地进行融合,形式即格式是面,内容即事项是点,本质是通过内容的铺开,将面补充完整。

1.形式中的内容解读。以公文为例,应该首先为学生提供一个公文总体形式与内容的撰写策略模式,结合每个文种讲解特殊情况的处理,才能让学生在写作共性中思考个性,在写作个性中反省共性。如应用文体中的标题撰拟,根据自身的写作教学经验,给学生一个规范的标题模式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公文的标题由三部分组成:发文机关事由文种,那么这三个部分又通过什么来连接呢?“××市人民政府关于号召全体公务员向××同志学习的通知”,这个标题中由介词“关于”、助词“的”来连接。所以,进一步总结出由“关于”等介词加上主谓结构组成事由连接文种,如“××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务员工资待遇调整的通知”;“关于”等介词加上动宾结构组成事由连接文种,如“××市人民政府关于国庆节放假的通知”。这样,从连接词、语法等方面进一步明确和规范了公文标题的写作。

关键是这三个部分形式中的内容解读,标题主要为了实现什么写作目的。第一,告诉读者,是哪个机关单位发文,对方是否有权利发文,发文单位的级别高低。第二,告诉读者,谁来为这篇公文负责。单纯的上下行文很好理解,遇到多个单位联合行文就要考虑谁是第一负责人或者单位了,所以,联合行文中单位按照责任大小排列。第三,告诉读者,为何发文,即发文的理由是什么,事项是什么,内容是什么,要求是什么等。第四,告诉读者,发文者与自身的关系,是源自上级、下级,还是平级。所以,发文单位要全称出现。

2.内容中的形式策略。课程教学过程中,如何让学生实现应用文体的写作目的是教师考虑的第一要素。那么,如何到达这一目标呢?途径与方法又何在?

所有应用文体的各个文种,学生认为最难写的是第一部分。而各个文种最初体现的绝不是立刻通知对方你要做什么,怎么做,而是通知内容的合理性、合法性、合情性的叙述。这也是后面主体的展开、主体的要求与期望相辅相成。以公文中的行文依据为例:(1)行文的背景:行文的大背景是前提、原因、条件,这是行政单位具体行政过程中管理视野的体现,从大局出发,关注全面工作,为自身在行政工作中规范行政行为提供标准与参考。(2)上级的相关活动或者具体要求:发文事由中对于上级相关活动或者要求的关注更是一种行政归属的体现。对于自身工作的安排也是上级单位工作计划的一部分,在安排过程中,上级的相关活动及精神是公文写作中行文的原则,也是行文权利的保障。(3)本单位前期工作:公文写作中内容的选择与设计具体而明确,这是行政事业单位行政行为的连续性决定的。所以,发文依据中重要的一环就是针对此次工作之前所召开的相关会议、作出的相关要求、举办的相关活动、确立的相关精神。(4)具体公文的回复:公文写作中最为直接的行文依据就是对先期存在的公文的回复,比如批复往往对应着请示产生,通知可分为批转类、转发类等。所以,发文依据中根据实际情况可以把公文写作先期存在的公文标题并发文字号作为依据来写合情合理。

形式策略告诉学生,行文的依据可以按照下面的顺序来考虑安排写作内容:国家宏观层面―专业、行业背景;上级工作、活动―本级工作、活动;前期工作―目前工作;群体―个体。而行文的背景、意义、目的,行文核心事项的组织安排、行文希望、要求都可细化为具体的行文方向,为应用文体的写作内容实践提供行文的形式策略路径。

三、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

1.课程设计的设置与实施。应用写作课程可以根据课时设置与专业特点设置课程设计环节,采用工作过程中系列文种实践模式。如一个单位在年终总结活动中会依次产生四个文种:首先,×××关于年度先进个人及先进集体选拔的实施意见;其次,×××关于召开××年度先进个人及先进集体表彰大会的通知;再次,×××关于表彰××年度先进个人及先进集体的决定;最后,×××(领导)在××年度先进个人及先进集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稿。学生也可以根据课程设计的要求,独立选择一个虚拟工作环境,设置一次活动,以上级单位的名义行文,以下级单位的名义回文,如请示与批复。以小组的形式完成课程设计的内容,其中必须注意行文的相关性及连续性。

这类课程设计最好选择相关课程教师参与评判,如秘书实务、秘书学原理、现代汉语、领导学等课程教师。他们分别从各个专业角度进行考核,给学生提供专业角度的意见,最后,应用写作教师参与文面形式、内容的评判与考核。

2.角色分配式的写作实践与训练。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有一部分会进入行政事业单位,所以公文写作内容必须进入其实践环节重点训练。熟悉掌握常用公文必须按照级别区分来进行训练,如学生进行分组,第一组为上级,根据设置主题下文,注意行文的语气、内容的组织安排、行文的要求与期望部分的重点训练;第二组为下级,根据上级来文选择文种进行回文,注意回文的语气、内容的组织安排、行文目的的实现部分的重点训练。两组互换位置进行第二次写作实践训练。

3.根据学生实际需求进行写作实践与训练。对于大一的学生而言,基础写作知识的理解掌握是重点。很多学生保留着高中写作思维惯性,善于提论点,进行论证。实际工作需要的往往是叙述、说明为主的表达方式。所以,设置叙述性、说明性较强的工作总结、计划、报告等文种的训练效果较好。

对于大二、大三的学生采取各类专业文书的实践训练。因其具备了基础知识,而各类专业文书的学习如理论文体中的学术论文则是专业性、学术性、理论性较强的文体,需要教师结合其他专业知识,比如文学史、语言学、文学理论来讲,这样,与其他课程的学习形成了知识的互补与应用,往往效果较好。

对于大四的毕业班级而言,就业单位急需的实操性文书是学习的重点。机关事业单位对应着公文、企业对应着日常事务文书、学生应聘对应着求职文书、考取公务员对应着申论写作,所以,满足了学生的实际就业需求能够吸引学生更好地进行写作实践训练。当然,这个原则也可以贯穿整个大学学习过程。

4.突出日常实用性的写作实践与训练。通过很多学生的信息反馈,在其家庭生活、学习、实习过程中,一些日常经常使用到的应用文体更能够吸引其兴趣。如有的学生家中举办重大的宴请活动,需要他拟定请柬的写作内容,开幕词、闭幕词等具体的礼仪文书。及时了解这些学生的需要,突出应用写作课程的实用性,可以针对一部分同学设置写作实践,也可以推广到整个班级,在满足其需求的出发点上实现写作实践训练的目的。

应用写作课程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如何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培育学生兴趣,调动学生信心成为课程改革的关键。从教学内容中的基础知识的应用性体现开始,教学方式的转变以及教学实践环节的设置与训练能够满足其岗位工作需求、自身生活需求、社会角色需求,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地位才能得以确立,课程的教学目标才能够实现,这也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写作课程改革的初衷。

[参考文献]

[1]奉海春.高校公文写作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南方论刊,2012(10).

[2]骆鹏.基于Moodle的高校写作课程教学重构[J].课程与教学研究,2009(3).

[3]刘文球.浅议“应用写作”课程教学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0(3).

[4]王海兰.关于写作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2(12).

关于写人的作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校管理 实用文 写作

实用文是以实用为目的而写作的应用型文章体裁,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乃至日常生活交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管理实践中,需要运用各种各样的实用文。要想写好实用文,使其在学习、生活、工作中发挥最大的效应,必须遵循实用文本身的特性,同时锤炼自身的综合素质和水平。

1 实用文的特点

1.1 实用性。实用文是为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实现某种实际效用而写作的,目的鲜明,要求明确,旨在应用。因此,在写作时要以应用为出发点,突出其实用性和应用价值。而不能像文学作品一样,自由发挥创作的主动性。

1.2 受动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写作的动因具有受动性特点,很多时候是职务写作,是具有职业性质的公务活动而不是个人行为。二是其写作必须依赖于客观的事实,不可以虚构或随心所欲地创造。必须确有其人,确有其事,数据真实,推理判断符合实情。

1.3 群体性。从文稿的形成来看,一些重要文件或大型文件,往往需要多人参与文稿的策划、起草、讨论、修改,其撰稿人具有群体性的特点。从文稿的署名来看,其署的名往往不是撰稿人,而是一个团体、一级行政单位或具有一定权威的组织,或代表其履行公务的领导。

1.4 程式化。实用文的写作具有程式化的特点,在文种选用、结构安排、格式体例乃至办文过程中,都要遵守一定的规则。在实用文写作的长期实践中,人们逐渐总结出了各种文体最为有效、合理的写作模式,分别形成了大致相同的布局和大体统一的文面要求,而且得到了使用者的广泛认同。

1.5 时效性。这里所指的时效是强调实用文写作的时间观念及其执行时效。实用文是针对社会工作与生活中的具体问题而写作的,写作时要求把握时机,争取主动,行文迅速、及时。否则将贻误时机,影响工作的进程,达不到预期的目的,甚至有可能造成重大的损失。

2 实用文的功能

2.1 传播功能。实用文是最有效的大众传播工具之一。其传播功能表现为运用书面语言和图标符号记录信息,使信息以书面的方式进行传播,从而发挥其指导实践、协调关系等作用,具有准确可靠、方便高效的突出优点。

2.2 记载功能。一是记载历史。实用写作产生的文本,日后可以成为事物某一段历史的见证;二是记载人类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成果。通过实用文保存并流传于世的人类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等方面的成果,能使后人吸取经验教训,少走弯路,从而推动社会的科学发展。

2.3 管理功能。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单位,其管理中必不可少地要用到各种实用文。中央政府的各项政策、法令,都要写成文件颁布天下,作为各地执行的准绳;地方政府要向上级请示汇报工作,少不了书面材料;各种类型的实用文在高校管理中同样也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3 实用写作的要素

实用写作的要素一般由主旨、材料、结构、语言构成。

3.1 实用写作的主旨。实用写作的主旨,可分为思想型和信息型:前者具有明确的倾向性,体现作者的写作意图,对公务或私务活动的处理提出明确的观点和意见,提出具体的措施和做法。后者则更多地体现客观性,写作中只对写作对象作客观的说明,不需要表明观点或态度。

3.2 实用写作的材料。实用写作的材料包括写作前收集积累的原始材料和写作过程中选择提炼后写入文章的材料。诸如人物、情理、数据、例证等事实现象和理论依据。在实用写作中,要全面地、详细地占有材料,选择真实的、典型的、新颖的,最能体现主题的材料。

3.3 实用写作的结构。实用写作最常见的基本结构形式有三种类型:一是纵式结构,以时间的先后、事理的递进关系或认识的过程为依据安排层次;二是横式结构,以链环式的思维来安排结构形式,文章的内容横向展开,材料之间呈并列关系;三是综合二者写法的纵横结合式结构。

3.4 实用写作的语言。实用写作的语言具有直接和简约的特点。表达方式一般以叙述、说明、议论为主,较少描写、抒情,一般以概述性的语言说明事实,尽量避免运用形象化的语言来表现事务。遣词造句力求言简意赅,适当使用专门用语,有助于表达的简洁、庄重、严谨,富有文体感。

4 高校管理实用写作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

4.1 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不仅主张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而且主张人是发展的根本动力。以人为本的管理,指在管理过程中以人为出发点和中心,围绕激发和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展开的,以实现人与组织共同发展的一系列管理活动。

在高校管理中,“人”是指广大的教职员工和学生。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以师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师生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就是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把不断满足师生的全面需求、促进师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

实用文作为高校管理的一个重要工具,在写作中同样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写作者要经常深入实践,积极开展调查研究,了解、掌握师生最关心关注的问题,在写作中充分体现尊重人的权利、满足人的需要、促进人的发展理念,充分激发和调动广大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4.2 坚持依法治校,体现法治精神。依法治校是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必然要求,是教育事业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推进法制建设的重要内容。依法治校中的“法”包括国家的基本法律,以及教育方面的行政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等。

高等学校要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治理学校,保障教育改革和发展。要加强制度建设,依法加强管理;推进民主建设,完善民主监督;加强法制教育,提高法律素质;严格教师管理,维护教师权益;完善学校保护机制,依法保护学生权益。这些都是写作中应该体现的。

因此,写作者要充分认识到法律素质的重要性,与时俱进地增强法律意识,提高法制观念,自觉、及时地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不断积累、更新法律知识。在写作中要坚持依法治校理念,体现法治精神。在制作规范性文件或撰写文稿时,要以法律法规为指导,避免和法律法规相抵触。

4.3 坚持相对稳定,体现政策制度的连续性。高校规章制度是高校办学理念和办学方针的具体化、成文化、制度化。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一项具体的规章制度都需要保持相对的稳定性,才能够发挥持久的效力,约束并引导人们的行为,使之规范化。因此在制定制度时,要理性化设计,尽可能进行整体和长远的筹谋,使之在较长的时期里都能适应学校的实际情况。

但是,强调规章制度的稳定性,并不意味着拒绝对规章制度进行必要、及时的修订、完善和创新。学校的管理在不同时期会呈现不同的特点和要求,这就要求学校根据实际情况,适时地对规章制度进行必要的修改与完善,使之与时俱进地服从、服务于学校的教育教学任务。

制度的修改和完善要避免随意性,既不能变动频繁,更不可朝令夕改。修改创新制度时,要保持制度的相对稳定和继承发展,使整个制度体系保持连续性。要坚持在制度稳定运行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尽可能避免全盘否定原先的制度。同时,修改时要履行一定的程序,以维护制度的严肃性。

4.4 坚持防止和杜绝文牍主义,体现精简效能。文字材料在高校管理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过分依赖文字材料来处理公务,则容易陷入文牍主义。如用“文件”贯彻“文件”,用“讲话”落实“讲话”;过于频繁地开展考评,制定不适当的量化指标;多头报送内容重复、数量繁多的报表;年年套用满纸陈词滥调的工作总结、业绩报告等。

文牍主义对高校管理来说,其危害性显而易见。一是管理者浮于上层,满足于依赖文字材料来了解情况、处理问题、指导工作,容易滋生。二是请示、报告、报表、简报等文字材料花样繁多却流于形式,解决的实际问题少,做了无用功,助长了形式主义,还会挫伤教职员工的积极性。三是在人力、物力、财力上造成极大的浪费。

高校管理中避免和克服文牍主义,要标本兼治。从领导者来说,要提高认识,下决心从文山会海中摆脱出来;要改变工作作风,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要改善管理机制,顺畅管理流程。从写作者来说,要努力提高思维和表达能力,写有情况有分析的文章;起草文稿要言简意赅,意尽言止;琐碎小事不向下要文字材料,不滥发文件、表格。

5 高校管理实用写作对作者的素质要求

俗话说:“人为事之本,事在人作为”。高校管理实用文写得如何,全在于作者的综合素质和写作水平。有以下几点必须把握:

5.1 努力学习,完善自我。打铁还需自身硬。要提升写作能力,首先要提升自身的政治素质和文化修养,因此,作为写作者,要学会学习,善于学习,养成终身学习的好习惯。要注意向书本学,多读多看多思考;注意向实践学,多练多写多见识;注意向他人学,多问多听多请教。只有坚持不断地蓄电充能,才能写出更好的作品,以适应高校管理不断发展变化的实践需要。

5.2 反复实践,勤于耕耘。文字写作不免枯燥而艰苦。但是,“不经一番寒彻骨,哪来梅花扑鼻香”。要想把书本和他人传授的写作理论知识与技巧内化于心,外行于笔,做到笔下生花,特别需要强调的是要反复实践。实践才能出真知。要深入基层,多接地气;要勤于笔耕,不厌其烦;要保持平常心,坚持观察和积累资料、知识,不断开拓视野。惟有在实践中不断锤炼,才能不断提高,不断进步。

5.3 锐意进取,勇于创新。创新是推动高校持续不断发展的动力。作为高校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实用写作必须体现新思路、新方法、新举措。这就要求写作者积极进取,勇于探索,勇于创新。要突破思维定式,创新思维和方法。同时,创新也是实用文写作自身的要求。写作模式相对固定的实用文也是经历了长期的创新变革发展到现在的,同时,仍然有着继续向前发展的要求。写作者要与时俱进,在不断的实践中丰富实用写作的外延和内涵。

参考文献:

[1]余国瑞,彭光芒主编.实用写作[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鄢明定.实用写作需要重视人文关怀[J].湖南社会科学,2007(06):173-176.

[3]王天佑.大学实用写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语文知识, 2008(03):72-74.

[4]李作俊.谈经济实用写作的语言特色[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01):95.

[5]陈文高.实用写作与文学写作文体思维之比较[J].九江师专学报,2002(04):29-33.

[6]曾玉宏.实用写作与文学创作差异性简论[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03):65-68.

[7]王天佑.当前大学实用写作中存在的问题[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8(09):18.

[8]黎德锐.实用写作如何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几点思考[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0(04):69-70.

[9]李作俊.谈经济实用写作的语言特色[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0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