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李白怨情

李白怨情

李白怨情范文第1篇

一、《毛诗正义》与李白诗歌人生命运的抒写

李白的许多诗歌采用《毛诗正义》的经学阐释意义来抒写人生命运的体验,或者表现自己怀才不遇的处境,或者抒写自我悲剧命运,并喷发哀怨激越的悲愤之情,以表达心中的不平体验。例如《古风》其四十五,此诗前四句以奔放激烈的笔触勾勒渲染宇宙天地间狂飙横暴,席卷摧落万物,天空阴霾重重,夕阳昏暗惨淡无光,大海惊涛骇浪激荡,仿佛世界末日来临似的一片恐怖黑暗狂乱振荡景象,各家注本皆以为具有比兴象征之义。在此宏观背景的衬托下,接着二句一转千钧之笔以龙凤摆脱网罗后的飘摇无归来象征人生或者自我摆脱命运重大挫折后的迷茫彷徨感受,最后二句“去去乘白驹,空山咏场藿”用《小雅·自驹》及其经学阐释意义来结千里来龙之穴,以抒发诗人怀才不遇的哀怨。《小雅·白驹》的《笺》曰“刺其不能留贤也”,这是对《白驹》总主题的概括;其余各章句还有具体的经学阐释。通观《序》、《笺》、《疏》的阐释,李白《古风》其四十五的结尾二句正是用《小雅·白驹》上述经学阐释意义来表达自己欲乘白驹归隐空谷的意愿,而这意愿的动机正是对“弃贤”的一种反讽,看似意欲解脱的诗歌结尾中流露出怀才不遇的深沉哀怨。

李白诗里比较集中采用了《小雅·青蝇》及其经学阐释的有关语汇来表现自我不幸遭遇的感受体验。青蝇出自《小雅·青蝇》,孔颖达《疏》曰:“以兴彼往来者,谗倭之人也……谓当今之王者,无得信受此谗人之言也”,孔颖达把《序》的“大夫刺幽王”改造为“谓当今之王者,无得信受此谗人之言”,表现了唐代经学阐释通经以致当下之用的意识,体现了诗教中刺上规谏的一面。李白诗有6个“青蝇”用例,占《金唐诗》22个用例总数的四分之一,于此可以听见李白遭谗抒愤的强烈声音。李白《赠澡阳宋少府陟》、《书情赠蔡舍人雄》等运用《小雅·青蝇》及其经学阐释来构建自己的抒情诗,以表达对谗佞颠倒黑白、权奸残害贤士的一腔愤怒,抒写自己无辜遭谗人谮毁的政治悲剧。

李白用《毛诗正义》的经学阐释意义来抒写所蒙谮毁的诗歌当以其《雪谗诗赠友人》为最,全诗共九处出自《毛诗》。《雪谗诗赠友人》“坦荡君子,无悦簧言”出自《小雅·巧言》,李白的诗句实为深受谗言之害者向在位君子的坦诚铮谏,颇类“君子在位之人,见谗人之言,如怒责之,则此乱庶几可疾止……君子何不怒谗而福贤。以止乱乎”的诗化表达。各家注评者多以为此诗中的谗人暗指杨贵妃等,从《雪谗诗赠友人》的“彼人之猖狂,不如鹊之疆疆。彼妇人之淫昏,不如鹑之奔奔”和此诗语境看,李白此诗中的谗人确当为宫廷里的显贵男女。《鄘风·鹑之奔奔》的《序》说:“刺卫宣姜也。卫人以为,宣姜,鹑鹊之不若也”,李白诗所表达的正是指唐王朝宫廷里有极高地位身份的苟合男女。此诗把谗人视为“天维荡复”的直接根源,其憎恶之情溢于言表。如果说这种憎恶带有那个时代正直知识分子共同的政治抒情性,那么“拾尘掇蜂,疑圣猜贤。哀哉悲夫!谁察予之贞坚?”“人生实难,逢此织罗。积毁销金,沉忧作歌”等诗句所直接抒写的则是诗人源于无辜蒙冤、遭谗被谮的个人政治悲剧命运而喷发的激烈呐喊和深沉忧愤。

二、《毛诗正义》与李白诗歌政治忧患的表达

李白的政治抒情诗多所采用《毛诗正义》的经学阐释意义来表达对王政衰微的忧患和国家动乱的怨怒,这种忧患和怨怒本质上属于来自经学阐释的通经致用传统,但在创作中却转换为文学的批判现实精神,尽管其批判的起点和归宿乃在维护王道政教的统治,带有那个时代的局限。李白诗歌采用《毛诗》及其经学阐释意义表达对王政衰微的忧患和国家动乱的怨怒者相对集中在组诗《古风》五十九首的部分作品里,如《古风》其二“螮蝀入紫微,大明夷朝晖”,“螮蝀”出自《鄘风·蝃蝀》“蝃蝀在东,莫之敢指”,按照《序》、《疏》的阐释,蝃蝀是虹,虹是女子淫奔。夫妇过礼淫行的象征。紫微,汉唐以来有以天象喻人世、紫微喻帝宫之说,那么李白此句可以理解为:宫廷中出现了有伤风化的男女非礼之事即妄自淫行夫妇之事,颇类似今天所谓的宫廷绯闻。李白下句“大明夷朝晖”中的“大明”出自《大雅·大明》,综合其《序》、《笺》、《疏》的阐释,所谓“大明”在《毛诗》经学阐释里指文、武王日益广大的明德,而这明德又会通过天象昭示出来,《李白集》里还有两例也是明德之意,如《为宋中丞自荐表》“陛下大明广运,至德无偏”,《崇明寺佛顶尊胜陆罗尼幢颂并序》“圣君垂拱南面,穆清而居,大明广运,无幽不烛”,根据语境皆应解为唐代帝王广施明德于天下之意。故我认为李白“大明夷朝晖”接上句当理解为帝王光芒万丈的明德被宫廷中肆无忌惮的绯闻损伤了光辉。李白把龌龊的宫廷丑陋视为王道衰微的表征,故其诗末抒写了自己终日深沉的忧患和无奈的感伤哀怨。

再如《古风》其二十九“王风何怨怒,世道终纷挈”,“怨怒”出自《毛诗序》:“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关于《王风》的称谓,《毛诗》的经学阐释者是把其与政教衰微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故《王风》十篇的经学阐释充满了以王政衰微、乱世之音为背景,以“怨以怒”为总体特征的政治忧患情绪。从《毛诗》经学阐释还可清楚看到,所谓乱世之音的怨、怒、闵、刺都是以恢复文、武、周公为代表的周代王政教化为指归,都是使世道之乱弃恶向善。使王政之衰重振王纲,李白的“王风何怨怒,世道终纷挈”除了表现以王政衰微、乱世之音为背景,以“怨以怒”为总体特征的政治忧患情绪外,亦当有欲图使世道之乱弃恶向善、使王政之衰重振王纲的政治向往。只不过这种政治向往没有机会来实现,故其诗结尾“临歧胡咄嗟”流露出一种怀才不遇的彷徨激愤情绪。明人徐祯卿所说的“此篇白厌世乱而思去之之词也”,并未探得此篇之骊珠。

《古风》五十九首受《毛诗》及其经学阐释观念的影响是比较明显的,如《古风》其三十五“大雅思文王,颂声久崩沦”,上句“大雅思文王”中《文王》是《大雅》之首,《序》曰:“《文王》,文王受命作周也”,所谓“受命作周”按孔颖达的理解包括了两个部分,一是受天命而王天下制立周邦,这一部分已成为辉煌历史而使后代瞻仰,二是用文王为法,其法可则于后,即《文王》诗句“仪刑文王,万邦作孚”,孔颖达的阐释正在于提醒当今唐代帝王应效法文王之道。这也是《大雅,文王》的经学阐释所阐扬出来的王道政教精神。李白所谓的“思《文王》”也就是思慕《大雅·文王》经学阐释所标举的王道政教在当下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复现。李白的“颂声久崩沦”实际上与赵歧注《孟子·离娄下》:“大平道衰,王迹止熄,《颂》声不作,故《诗》亡。《春秋》拨乱,作于衰世也”如出一辙,所谓“颂声久崩沦”与“《颂》声不作”庶几同义,同样反映了感叹当下王道衰微、王者迹熄的一种政治忧患意识,并透露了李白对当下政治的焦虑情绪。

三、《毛诗正义》与李白诗歌人伦情怀的袒露

李白的不少诗歌采用《毛诗》及其经学阐释意义来表达对社会生活中人际之间往来酬唱的当下感受与情感体验。例如《豳歌行上新平长史兄粲》“前荣后枯相反复,何惜余光及棣华”、《赠从兄襄阳少府皓》“棣华傥不接,甘与秋草同”、《秋夜宿龙门香山寺奉寄王方城十七丈奉国莹上人从弟幼成令问》“桂枝坐萧瑟。棣华不复同。流恨寄伊水,盈盈焉可同”和《君马黄》“相知在急难,独好亦何益”,后一例“急难”用《小雅·常棣》“兄弟急难”,《传》曰:“急难,言兄弟之相救于急难”,此例用来表达朋友相知当如兄弟,兄弟有急难当援手以助之意。前三例皆出《小雅·常棣》首章“常棣之华,鄂不韡韡”,郑《笺》曰:“兴者,喻弟以敬事兄,兄以荣覆弟,恩义之显亦韡韡然”,第一例用来表达希望其兄李粲荣达的余光复罩以显其恩义,第二例表达倘若吾兄不施“以荣复弟”之恩义,吾将甘心与秋草同枯之意,第三例抒发了自我冷落孤独的感受,不能跟从弟幼成、令问二人长享兄弟恩义的叹惜,以及将离情别恨寄托于伊水的体验,这三例都把包含有《毛诗》经学阐释意义的“棣华”摘取来如融灵丹一粒而化为自己诗歌的意象,以抒写自我的感受与体验。如《酬谈少府》“三事或可羞,匈奴哂千秋”,“匈奴”句用《汉书·车千秋传》故事,“三事”则用《小雅·雨无正》“三事大夫,莫肯夙夜。邦君诸侯,莫肯朝夕”以及孔《疏》的阐释意义,三事大夫不肯早起夜卧以勤国事与车千秋无贤而居相位之间,构成一种志大心壮者屈居下层而无德无贤者却身居显宦的人生命运对照,产生出对照结构的艺术张力,来刺当下尸位素餐的公侯贵宦,并表达了对谈少府的同情,从而流露出深挚的朋友情义。

《毛诗正义》语汇、意义用例较多的酬唱赠答作品可以李白《感时留别从兄徐王延年从弟延陵》为代表,此诗为五言古体长篇,朱谏评此诗“词气典雅而切实”,与此诗较为密集地采用《毛诗》语汇及其经学阐释意义不无一定的关系。李白酬唱赠答等这类诗的主要目的在于朋友之间的交流沟通,而其交流沟通必须依赖共通的语境,那个时代的共通语境自然包括了诸如语言、文化、习俗等多种因素的构成,《毛诗》及其经学阐释就是那个时代语境的构成因素之一,李白的这类诗采用《毛诗》及其经学阐释来表达自己对社会人生的理解、感受、体验和判断等复杂思维、内心情感,是顺应和同化该语境的一个明证,同时又真挚地抒写了朋友之间患难相知的沉重情怀。

四、《毛诗正义》与李白诗歌的象征艺术

《毛诗》的经学阐释把“兴”作为一种政教阐释策略并大量加以运用。这种阐释策略。往往被后代诗人转换为用“比兴”来进行创作的艺术表现方法。唐人写男女相思、相怨、追求、失落的抒情诗,就往往渊源于《毛诗》经学阐释的这种阐释策略。

李白怨情范文第2篇

一、用足标题“潜信息”,化隐为显

诗歌的标题信息量很丰富,它不仅交代了事件,往往还暗示了诗歌的主旨或情感。

例1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请赏析“万里黄河绕黑山”中“绕”字的妙处。

考生误答 “绕”字描绘出边塞地域之广,“万里黄河”环绕“黑山”,生动形象地表现征人征途的回转曲折。

分析 诗歌的标题是“征人怨”,而一些考生只能分析到征人征途曲折,显然忽视了诗歌标题中的潜在信息。诗歌不着一个“怨”字,但处处有“怨情”。四句诗分别怨征调频繁、怨战争紧张、怨戍边无期、怨征途无尽。可见,“绕”字不仅在写景,还有抒发怨情的作用。

答案示例 一“绕”字生动形象地写出边疆地域广阔的特点。“万里黄河”环绕“黑山”,诗人以此表现征人征途的回转曲折,表达了征人对战争的怨愤之情。

启示 诗歌标题里面的形容词往往暗含作者的情感与思想,考生在阅读诗歌、解答题目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诗歌标题里面的“潜信息”,完整答题。

二、读懂背景“潜信息”,联系分析

创作的背景往往直接影响创作主体的情感取向,但很多考生在分析诗人的形象或情感时,没能充分利用好题目设计者提供的背景注释,从而导致无法准确把握和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

例2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

柳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注]李商隐青年时就考中进士,朝气蓬勃,充满信心,然而由于党争倾轧,使他长期沉沦下僚。诗人写此诗时,妻子刚病故,自己又将只身赴蜀,去过那使人厌倦的幕府生活。

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考生误答 表达作者清秋冷落的孤寂之情。

分析 诗歌确实是在抒发清秋冷落的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但仅仅这么答题,还远远未分析到位,因为诗人表面描写柳树,实际是在抒发自己的心境,这是在运用托物言情的手法。注释说得很明确——“写此诗时,妻子刚病故,自己又将只身赴蜀,去过那使人厌倦的幕府生活”。可见,注释暗示了诗人心里寂寥的根源:壮志难酬,命运不顺。

答案示例 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命途多舛的伤感心情。

启示 复习备考时,考生要特别关注诗歌创作背景和注解中蕴含的“潜信息”。要从背景与注解中体味个中的提醒和暗示,从而巧妙解题。

三、转化意象“潜信息”,合理解读

意象是寓“意”之“象”,是用来寄托诗人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诗人选择特定的意象来寄托诗歌特定的思想内容,从而表情达意。然而,有些考生在分析诗人的情感、思想或具体语句时,却未能抓住这个很重要的暗示。

例3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

菊 花 元 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诗歌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考生误答 表达了诗人乐观旷达、热爱生活的情感。

分析 菊,高洁、隐逸、超凡脱俗。它虽不能与牡丹的国色天香媲美,也不能与兰花的身价相提并论,但它是凌霜不凋之花。它一直获得文人墨客的青睐,其坚强的品格、其隽永的内涵、其清高的气质一直为古代文人所向往。诗人咏菊,实为托物言志,寄寓生命价值观的追求。

答案示例 表达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

启示 古代诗歌常用特定的意象表达诗人的情感。考生复习时,要有归纳意识。比如,“松、梅、竹、菊”寓高洁,借“月”托“雁”寄乡思,“杜鹃”“鹧鸪”啼凄凄,“梧桐”叶落透悲意,别时“长亭”“柳”(留)依依,落“花”流“水”传愁绪,“乌鸦”“燕子”系兴衰,“草木”仍在人事移……

四、结合问题“潜信息”,规避误区

高考试题的每问之间常常具有很强的关联性。考生应该巧妙地把握每问之间的关系,关注问题所含的潜信息,这样能帮助解题。

例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忆李白 杜 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注]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照,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论文:此处指论诗。

(1)这首诗的开头四句从哪三个方面对李白的诗作出了什么样的高度评价?

(2)“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3)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

分析 以第二小题为例,“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为一写景的诗句,而问题问表达了什么情感,问题“潜信息”告诉考生:这是一句用景物表达感情的诗句,所以后面问题的答案其实已经出来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第三小题问这首诗的构思脉络。考生如果能结合前两个小题所含“潜信息”,就可以轻而易举地解决这一问:第一小题告诉考生诗歌的前两联是一个整体,题干说得很明确,就是对李白的诗作了高度评价。第二小题涉及第三联,借景抒情。第四联也就自然成为第三层——表达杜甫渴望和李白重逢再讨论诗歌创作。

答案示例 (1)①诗坛地位,无人可比;②诗的思想情趣,洒脱不凡;③诗歌风格,清新、俊逸。

(2)表达了双方翘首遥望的思念之情:作者思念友人李白,想象李白也在思念自己。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3)立足于诗,怀念李白:从赞美李白的诗歌开始,转为对李白的思念,最后以渴望相见、切磋诗艺作结。

启示 复习时,考生要揣摩命题者的命题意图,解读出题目之间的关联,明了题目所暗示的相关信息,然后观照全诗,整体把握,领悟诗句内涵和题目指向,从而更快、更好地解答题目。

李白怨情范文第3篇

【关键词】李清照;酒词;情感世界

中国古代的文人更是对酒情有独钟,可以说是无酒不成诗了。李白: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陆游:百岁光阴半归酒,一生事业略存诗;还有宋代范仲淹的“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成了古今多少人在饮酒时所追求的境界……陶渊明、杜甫、李白、韩愈、李贺一个个都是酒中豪杰……然最引人瞩目的应是李清照了――一个女酒仙。

我们在仔细的品味了李清照这位中国古代著名女词人的词作后,会猛然发现,她的一大部分词中都充满浓郁的酒香,有的淡饮,有的浓醉;有的乘兴而作,有的引恨而为。

李清照所处的北宋,正处于向衰败转型时期,她的青年时代是在北宋相对统一的政治局面中度过的。但在公元1127年,也就是历史上称为“靖康之难”的这一年,李清照开始南下逃难,从此展转奔波大半生。这使得她对国家的感情是爱恨交织,再加上后来父亲被诬、丈夫遇难,更使她在精神上受到极大的打击,她也只能经常借酒浇愁。

李清照嗜酒,透过一首首抹不掉的酒渍词作,词人坎坷失意的一生经历便凸现于世人面前。少女时期的天真、优雅、浪漫任性;时期的缠绵、闺怨、苦恼、思夫;晚年的孤寂、哀怨、无奈、思国的情感都寄情于酒。从某种意义上说是酒造就了她灵敏善感的气质,是酒延续了她丰富多彩的诗词生活,甚至可以说酒为她的作品增添了无穷的光彩。在她的词《如梦令》中,看不到轻步细走,笑不露齿的大家闺秀。展现的却是小船迷航争渡的场景,鸥鹭的鸣叫盘旋,荷花的摇曳灿烂,少女酒醉颜飞红霞的娇憨。一切都关和了酒。饮酒而醉,醉而忘归,归而迷航,误入藕花深处,既而出现了“争渡,争渡”的场景。

词中的少女遣兴游玩,至醉而归,她的才华和行为都堪比男性。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社会,李清照是如何成长为一位超越时代限制而才力华瞻的女词人的,为何她能饮酒而醉,醉酒而归?她少女时期的天真、浪漫、任性的性情又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熏陶的?要解开这些谜团我们就要走进李清照的家庭。

李清照的父亲李格菲,是位精通儒家经典的饱学之士,曾有从事教育工作的经历,做过山东郓州教授、太学录、太学正,还做过太学博士。同时,李格菲的文学造诣也很深,他的文才得到了苏轼的赏识,与其他几位苏门弟子合称“苏门后四学士”。另外,李格菲的性格刚正不阿,为官非常的廉洁。李清照的母亲,王氏,宋仁宗朝的科举状元王拱辰的孙女。在《宋史・李格菲传记》中有载:“妻王氏,拱辰之孙女,亦善文”。

然而,在她的词作中,因欢愉之情,以酒遣兴的作品很少,更多的是以哀苦的心情写酒。无论是短暂分离的闺怨、无子的烦恼,还是死别后的思夫、孤寂,她都寄予酒,酒成了她缓和心灵痛苦的灵丹妙药。

李清照十八岁嫁给了太学生赵明诚。二人志趣相谐,嗜爱古器书画,又诗词唱和,生活非常美满。据其《金石录序》中记载,她在初入夫家之后,曾同夫一起出入相国寺逛街购书;后来,在随夫屏居青州乡间时,又在“归来堂”中一起从事古籍校勘、题签和文物的考订、鉴赏工作,并完成了《金石录》这一部大型学术专著;业余则相对品茶、饮酒,甚至还玩“智力竞赛”――指堆积史书,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较胜负,为饮茶先后。

由此看来,词人陶醉于夫唱妇随的生活中,本不应该有哀苦心情。但是,为何在李清照诗词中有多缠绵、闺怨、苦恼、思夫。她怨什么呢?又为何苦恼?

事实上,这与词人所处的社会背景有关。

一则,赵明诚是一位官宦子弟,高居太守之位,有他自己的事业要干,如读书、求学、交友、处理政务、还有相应的应酬,以及一些士大夫文人必须做的事情要做,就不能陪伴着闺中的李清照。夫妇之间分离就成了常事。那习惯了和赵明诚喝茶饮酒的李清照离开丈夫后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又能做些什么呢?只能把酒独饮,黯然神伤的闺怨:“酒意诗情谁与共”。

二则,李清照终生无子嗣,在封建社会家庭这便是大逆不道。一旦赵明诚离开,我们的词人便因缺乏安全感而陷入深深的苦恼和闺怨中。

李清照的一生少不了酒,没有酒来替她排犹解愁,她可能要少活两年、五年、十年,甚至于更长。那么,对于她晚年的作品,我们岂不是要看不到了,这又该是多大的损失哪?有人说李清照是个女酒鬼,我是极力反对的,而且我也替这个人悲哀,能说出此话的人一定不了解李清照,仅凭几首词中所包含的几个酒字就枉下定论,根本没有理解李词的意境。李清照是一个悲剧人物,如果能真正的了解她一生的悲惨经历,我想这说她是酒鬼的人就会感到羞愧了。

酒在李清照的词作中具有独特的艺术美,也正是这词中之酒,才使李词的内容更加空灵,更具韵味,也更易表现她的情绪。

参考文献:

李白怨情范文第4篇

关键词:唐代宫怨诗;客观条件;有利条件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812-2485(2013)06-002

唐代是诗的王国,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唐人对诗歌的热爱超过了我国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朝代,可以说:“凡是生活中用到文字的地方,他们一律用诗的形式来写,达到任何事物无不可以入诗的程度”。这些言近旨远、语浅情深、意境优美、韵律和谐的诗歌,多角度全方位地反映了大唐时代的风云变幻,反映出了唐人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并在继承前代诗歌艺术的基础上精益求精,达到了炉火纯青,后人难以企及的高峰,而宫怨诗正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唐朝的著名诗人,如王昌龄、李白、王维、王建、顾况、刘禹锡、白居易、元稹、李商隐、杜荀鹤等,都有宫怨诗作,且有不少脍炙人口的佳作名篇。这些宫怨诗多是男性代言之作,有单篇只首的短小作品,也有多首连缀的组诗,不拘一格,众体兼备,在唐诗坛格外引人注目。而产生如此多的宫怨诗则必然要求诗人们对后宫的生活状态有相当的了解和把握,这在唐朝也恰恰成为了可能。虽然宫门九重,宫女妃嫔们身居内廷,门禁森严,一般人难以目睹她们真实的生活状态,但唐前不但有司马相如的《长门赋》可供参考,而且有班婕好等妃嫔以及文人骚客的不少同题材的诗歌可以直接借鉴。另外,唐许多文人与太监交往密切,通过太监这个中介他们亦能获得有关后宫的大量信息。如宋代计有功的《唐诗纪事》中就载有关于王建《宫词》一百首的故事。说王建之所以对后宫生活了如指掌,完全得知于太监王枢密。他们两个关系很好并结为本家,一次宴饮,王建谈起汉代桓帝、灵帝因为信任太监惹起迫害知识分子的党锢之祸,王枢密听了觉得是在讽刺自己,心里不高兴,就问王建所作《宫词》广为传颂,但皇宫是深邃之地他怎么会知道这许多的的事情呢,王建无从回答,深恐王枢密给他罗织罪名,过一两天就作了一首诗送给王枢密,诗曰:“先朝行坐镇相随,今上春宫见长时。脱下御衣偏得着,进来龙马每教骑。常承密旨还家少,独对边情出殿迟。不是当家频向说,九重争遣外人知?”前六句说王枢密受宠于两代帝王,后两句则交代了自己创作宫词的信息全部来自王枢密本人。从现实性来看,太监出入宫庭内外,偶尔向外人透露后宫的生活状态也完全可能,文人骚客或直接或间接也必然能对后宫了解一二。由此,唐朝诗人不管是出于好奇还是对现实的关注,完全可以把由种种途径了解的信息凝铸成诗歌,真实再现出后宫佳丽的生存状态,传达出包蕴丰富的心绪。具体来说,宫怨诗在唐朝空前繁荣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略加分析。

首先,与唐代的后宫制度直接相关,广选美女入宫及森严的宫禁是产生大量宫怨诗的客观条件。统治全国近三百年之久的二十一个唐朝皇帝,为了满足一己私欲,凭借至高无上的特权霸占了数以万计的美貌女子。唐初,较有政治远见的开国之君唐高祖,鉴于隋亡的历史教训,曾下诏释放宫女,但总的看来,唐代帝王的荒淫生活并未改变。因此,高墙深宫,月圆月缺,便有了几多怨叹,几多血泪。正因为唐代社会客观存在着这一后宫弊制,于是便有诸多的诗人用自己的诗笔给予艺术而深刻的反映。他们既对这一腐朽的后宫嫔妃制度予以无情的抨击,又对那些被侮辱、被损害的宫女予以深切同情。如王建的《宫人斜》:“未央墙西青草路,宫人斜里红妆墓。一边载出一边来,更衣不减寻常数。”一边将幽囚致死的宫女运出埋入坟冢,一遍又将美女源源不断地选进宫来。在延续着帝王们永无满足的淫乐生活的同时,也在延续着广大宫女的不幸和悲哀。显然,这些宫怨诗正是唐代后宫嫔妃弊制的见证,也是这一弊制下无数被侮辱、被损害的后宫嫔妃的血泪史。

李白怨情范文第5篇

关键词:以怨为诗;雅怨;哀怨;凄怨

中图分类号:I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3-0017-02

钟嵘的《诗品》在品评五言诗人时更倾向于表达个人情感的、悲怨的作品,钟嵘以怨为美,体现了对个体情感的充分认同。仅在《诗品》上品中,钟嵘就在五位诗人的评价中提到“怨”:评《古诗》“文温以丽,意远而悲”“多哀怨”,评李陵“文多凄怆,怨者之流”,评班婕妤“词旨清捷,怨深文绮”,评陈思王曹植“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评左思“文典以怨,颇为精切”。这里的“怨”被解释成哀怨、凄怨、绮怨、雅怨、典怨等,但总体来说都是充分表达个体情感的作品,这正是反映了那一时代普遍的审美倾向。

钟嵘在《诗品・序》开篇就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行诸舞咏。照烛三才,晖丽万有,灵o待之以致飨,幽微藉之以昭告,动天地,感鬼神,莫近於诗”,是肯定了个人情感为诗歌创作的重要来源。“嘉会寄诗以亲,离群诗以怨。至於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或骨横朔野,或魂逐飞蓬;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塞客衣单,孀闺泪尽;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返;女有扬蛾入宠,再盼倾国。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故曰:‘《诗》可以群,可以怨。’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於诗矣。”更进一步提出诗歌创作要表达出真挚的个人情感,尤其重视“怨”的抒发。这列举的种种境况,都是怨情的体现,怨情是诗歌创作的动因,诗歌创作的一个重要功能也是释放怨情。

因此,钟嵘品评诗人也多是从怨情角度出发,以是否重怨为一条标准。

一、雅怨。他最推重的陈思王曹植,由于拥有受其兄排挤、终生不得志的悲剧性命运,而寄托了一代文人的共同感受。他的作品多用比兴象征手法写成,曲折反映内心的不平与哀怨,为钟嵘所推重,评价其“情兼雅怨”。“雅”从一定程度上看源自《诗经》,代表了雅正的高层次的审美趣味;“怨”又表现了个人情感的流露和抒发,源自屈子遗恨而抒的《楚辞》。曹植生在“钟鸣鼎食之家,温柔富贵之乡”,接受了良好的艺术熏陶,其高雅的审美趣味充溢着作品,而他在争储中的失利直接导致了政治上的不得志,又有着屈原般的愤恨,两种情感自然融合,形成了“情兼雅怨”的诗风。最能体现他“雅怨”的诗,例如“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朝游江北岸,夕宿潇湘b。时俗薄朱颜,谁为发皓齿?俯仰岁将暮,荣耀难久恃。”用比兴的手法,把楚辞中美人迟暮的哀怨和乐府民歌的清雅相结合,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苦闷和对时光流逝的惋惜,并将怨情通过委婉的方式传达,显得含蓄蕴藉、温文雅丽。

二、哀怨。《古诗》也是有着深远情感体验和含蓄不尽意境的作品,仅以萧统所选19首为例,亦可见那深厚真挚的绵绵感情和哀怨动人的审美意境。古诗十九首大部分都是围绕相思、离别,以及思妇的哀婉之情。

例如第一首诗“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虽是一首代言体诗,但“情真、景真、事真、意真”(陈绎《诗谱》)的哀怨在反复诵读中还是极易体会的。起句叠字并用,言行路远,言别时久,有“渐行渐远渐无书”的绵远悲凉的意境,复沓的声调、迟缓的节奏、疲惫的步伐,给人以沉重的压抑感、痛苦伤感的氛围笼罩了全诗。二三句言关山迢递、路途遥远,相见无期、生离如死别。“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兴中含比,寄喻着思妇对远行君子深婉的恋情和热烈的相思。接着两句在白描中体现思妇思君之深切及哀伤之沉痛。“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通过思妇的猜疑使相思之情愈显刻骨、深婉、含蓄,意味不尽。“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绵绵的思念只能摧残容颜,青春已逝,哀怨之情溢于言表。而最后“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却强装坚强、聊以。

雅怨和哀怨皆源自于《国风》,都有着感情蕴藉深厚、委婉深挚,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特点。

三、凄怨。李陵和苏武的赠别诗表达的却是一种凄怆的感伤。钟嵘知人论世:“陵,名家子,有殊才,生命不谐,声颓身丧。使陵不遭辛苦,其文亦何能至此!”短短数语,体现了世人对生不逢时、命途多舛的李陵的极大的同情与怜悯,道出了其诗风凄怨的根源――坎坷悲惨的人生经历。其诗源自《楚辞》,他亦与屈原一样身为怨者,生命中充满着绝望与悲愤,也正因为此,他的诗作才能在字里行间透出凄惨、悲怆的色彩。他与苏武的离别,可能就是永别,因此更显得凄绝怨断。“仰视浮云驰,奄忽互相逾。风波一失所,各在天一隅”,既是对眼前浮云实景的描写,又是象征自己与友人离别、从此聚散不定,体现自身独居大漠的凄凉心境。

怨情的内涵是丰富的,而抒发手法也是多样的,左思“文典以怨”,指他善于借用典故委婉表达怀才不遇的怨愤,“得讽喻之致”;班婕妤“《团扇》短章,词旨清捷,怨深文绮”是指她以女性特有的缜密心思、通过绮丽的文辞表达幽深的怨思。

以“怨”言诗是中国诗学一个重要传统,是我国古典文学理论的一个重要命题,钟嵘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诗可以怨”、屈原的“哀怨起骚人”,以及处于文学自觉时代的陆机提出的“诗缘情”的文学主张,推重充分表达个人情感的悲怨的作品,不仅在文学批评实践中占有重要地位,对诗歌的进一步发展亦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后代诗人创作更多的吸收了钟嵘的思想,将个体情感表现的淋漓尽致,呈现出更为悲怨的佳作。

参考文献:

[1]钟嵘.诗品[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2]张伯伟.钟嵘诗品研究[M].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张少康.中国文艺理论批评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张怀瑾.钟嵘诗品评注[M].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

[5]涂敏华.钟嵘《诗品》中的“怨―――以其所评之汉诗为例[J].许昌学院学报,2006(3).

[6]蒋雪艳.《诗品》对诗之本质及诗美境界的阐释[J].齐鲁学刊,2006.

相关期刊更多

李白学刊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李白研究会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四川省教育厅

地方文化研究辑刊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西华大学地方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