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需求曲线

需求曲线

需求曲线范文第1篇

关键词:需求曲线;商品特点;消费特点;价变量不变

中图分类号:F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6-0209-02

“需求原理:认为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一种物品价格上升,对该物品需求量减少的观点。”([美]N・格里高利・曼昆,《经济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这条经济学中最基本的原理诞生至今可谓命运多舛,遭遇质疑不断。

关于是否存在“吉芬商品”,经济学界至今仍未有一个明确结论。流行的经济学教科书把“吉芬商品”大致描述为:价格与需求量同向变动,即价格上升,需求量增加,价格下降,需求量减少。比较著名的吉芬现象是爱尔兰的土豆。

然而,我们注意到,现实生活中还有这样一种情况:当价格变动时,产品的需求量并不发生变化,比如:我已经有一张周杰伦的专辑《范特西》的DVD,当它降价时我并没有再买一张的冲动。类似的产品还有很多,如报纸,书籍等几乎所有的文化用品。

我所读过的经济学书籍中,对这个问题有过论述的为数不多,诺贝尔奖得主乔治・斯蒂格勒在他的经济学教科书《价格理论》中说:“把上述原理(指需求定律)表述为:当一种商品的价格跌落时没有人会减少它的消费,而不表达为:在较低的价格上购买的更多,这是为了把下述事实纳入考虑之中,即有些商品是不可分的。当一种报纸的价格下降时,一个家庭仍然会只订阅一份该报。这种不可分性并没有产生令人费解的困难,但应该强调指出,这种情况并不多见。”

斯蒂格勒对这种现象进行了简单描述,不过他给出的解释却不太令人信服。

(1)他说“这种情况并不多见”,然而环顾我们四周,存在价变量不变性质的现象不胜枚举。比如我已经拥有了正版卡巴斯基杀毒软件,那么就不会因为它降价而再次购买;我已经有了范里安撰写的《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当它降价时也不会再买。几乎所有文化用品都具有这种特性。一些非文化用品,比如乙肝疫苗,如果我注射过一期了,那么在一年之内即使疫苗价格再怎么降我也不会再次注射。

(2)斯蒂格勒对这种现象的解释是“商品不可分”,这个观点很有商榷的余地。我们先来看看可分与不可分物品的定义。可分物:指把物分割之后,不影响其经济用途或不降低其经济价值的物,如布匹、粮食、石油等。不可分物:指经分割后便会影响其经济用途或降低其经济价值的物,如一件衣服、一只动物或一台机器等。很显然,衣服属于“不可分商品”,当一件合适我穿的衣服降价时我还是有再买一件的可能。所以,简单解释为商品不可分是站不住脚的。

(3)还有一种观点,即张五常先生在《经济解释》第一卷“何为量?”中提出的观点(张五常先生所谈的并不是施蒂格勒提出的那个问题):“成交量与需求量是两回事。成交量是事实,是可以观察到的。一样物品的需求量与出售量永远相同:二者是同一回事,是成交量的不同角度罢了。需求量不是事实,无从观察,是个概念,没有经济学者,‘需求量’是不存在的。需求量是指在某价格下一个消费者意图换取的量,而供应量则是出售者的意图,二者皆非事实。因为只是‘意图’,需求量与供应量不一定相等。经济学者提出‘均衡’这个理念,说在均衡上需求量与供应量相等。‘均衡’也非事实,是靠经济学者的思维而存在的。不要把购买量与需求量混而为一,也不要把出售量与供应量加上等号。”也就是说现实里可以测度的购买量与真正的需求量是不一致的。将这种观点用来解释前述问题,比施蒂格勒的观点更有说服力。但是,我认为,如果一个理论在现实世界中无法获得可以感知或观察到的论据,是无法称之为理论的。而且这种解释似乎也背离了需求理论原本的含义。

刘正山先生在《经济学林论剑》这本书中对这个问题的阐述很详尽,他的思路与陈述给了我很多有益的启发。但他所得出的“具有价变量不变性质的物品既是耐用品”这一结论我却完全不能认同。

在我看来,解释这种商品需要从商品本身以及消费者两方面考虑,即商品特点和消费特点。

(1)先说商品特点。这类商品需要有两个特点:一是它给人带来的效用必须在比较长的时间内没有改变。如果像大米那种易耗品,吃完以后很快又需要了,那么当其降价时人们很可能再次消费,现实生活中也是如此,大米降价了就多买一点储存着。二是增加这类商品的消费对买者而言效用没有或很少增加。比如上面提到的乙肝疫苗,注射一次后,体内在一定时间内已经形成了抗体,再多注射也没有益处。至于文化类商品,我们购买的更多是其所传达的信息,而书籍用纸张或做CD的塑料只是一个载体。信息的特点是一次传递即可完全获得。

(2)再说消费特点。显然,购买量主要取决于购买动机与收入水平,价格对消费影响不明显,甚至可以说我们消费了这类商品之后就不再关心它的价格了。比如说,对于同一个消费者而言,如果购买书籍等商品,是为了送给别人,或者是为了投资升值(包括收藏),那么,就同一件商品而言,不论价格是否变化,购买数量都将上升。需要指出的是,尽管购买量将大于1,但是,这个数量还是有限的。假设我有3位爱好经济学的好友,他们没有范里安所撰写的《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这本书,但很希望拥有,而我恰好在书市上看到了,如果我钱夹中的货币足够,便可能将其买下来送给这3位好友;如果我自己使用,即为了阅读获得知识或获取心智上的或作为研究的材料,则只购买一本,尽管《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是非常难得的有关中级微观经济学的著作。如果因价格下跌而多买,只好闲置起来,则属于浪费资金,理性的人们是不会这么做的。

另外,我们会想到诸如汽车,房子等耐用品。这类商品由于价格较高,价量变动不明显,也就是说,受收入因素的影响很大。但是,如果你拥有足够的资金,你是否也会因为价格变化而增加房子的购买量呢?对很多人来说,的确会。君不见那些大富豪,很多都是豪宅数栋,名车成排。记得有这么个玩笑,“等咱有了钱,买俩大奔,一辆用来开,一辆用来撞”。我想如果奔驰的价格下降了,会有很多富人愿意再买一辆“用来撞”的。当然,房子,车子有其自身的特点,比如房子是固定资产,可以增值。当抛却这个因素,我想其中还有一种炫耀的成分在里面。也就是说,增加一套房,一辆车,对一个人来说还是有很大的效用的。而且房屋这种商品我认为也不能用“套”作为数量单位,应该以面积来衡量。一套50平米的住房变成100平米,也应该视为增加了房屋的消费。这就可以解释,我们很多人都费尽力气攒钱换大房子,可以想象,如果房子价格下跌,会有很多人增加面积,也就是增加房子的消费。所以,不能简单的把房子和车子这类耐用品归类为价变量不变的商品。

总之,这种商品应该是消费了一次就在比较长的一段时间内获得了它全部的效用或价值,而再次消费不会增加任何的好处。

如果用图表表示,对于这类商品而言,其需求曲线不再是一条向右下倾斜的曲线,而是一个点,一个在一段时间内几乎固定的点。而不像股票那样,是动态的点,在开市过程中,无时无刻都在变动,且数量可能有无数个。但是,很遗憾,就我所读过的经济学教科书或专著,都没有发现关于这类商品的定义或者需求曲线的分析。

前面解释了这种特殊商品的价格决定的本质,但还有一个问题没有解决,那就是:这种现象是否与需求定律冲突?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消费者还是按照价量反向的思维方式决策,只不过此类商品的特点决定了其需求曲线的表现形式不同于一般产品,即其需求曲线是“点”而不是“线”。

当然,以上我所讨论的是都是个人需求曲线。至于市场需求曲线,则几乎都是连续的。就像施蒂格勒所说的那样,这是由于市场中有无数的消费者,他们不会在同一点进行相同的决策。

参考文献

[1][美]N・格里高利・曼昆.经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美]乔治・斯蒂格勒.价格理论[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2.

[3][美]哈尔.R.范里安.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第六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需求曲线范文第2篇

关键词:无差异曲线;预算线;消费需求

作者简介:徐敏(1976-),女,辽宁铁岭人,长春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F063.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05.39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05-91-03

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是西方经济学中消费者行为理论的重要内容,这两条曲线以序数效用论为基础,综合利用两条曲线便于寻找消费者均衡即消费者实现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如果把全社会的居民消费需求看成是所有居民的消费需求总和,那么提高单个居民的消费需求,整个社会居民的消费需求也会相应提高。但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仅是分析单个消费者行为的曲线,因此这里我们尝试用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对扩大居民个人消费需求进而扩大我国居民消费需求的路径进行探析。

一、我国居民消费需求的现状

消费需求由居民消费需求和政府消费需求组成,从消费需求的内部构成来看,居民消费是我国消费需求的主体。以2011年为例,居民消费需求占消费需求总额的72.2%。因此,提高消费需求应主要从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入手。

按照国家统计局的定义,消费率是最终消费支出与支出法GDP的比值,政府消费率等于政府消费支出除以支出法GDP,居民消费率等于居民消费支出除以支出法GDP。1978年以来我国消费率总体上呈现出递减格局,由1978年的62.1%下降到2011年的49.1%,下降了13个百分点。政府消费率基本保持不变,居民消费率却是递减的,由1978年的48.79%下降到2011年的35.42%,下降了13.37个百分点。1978-2011年我国消费率、政府消费率、居民消费率具体变化趋势参见图1。

图1清晰可见,在三条曲线中,消费率曲线和居民消费率曲线总体上波动较大,且呈递减趋势,而政府消费率却基本保持不变。即近年来我国消费率的下降主要是由于居民消费率下降所致,而消费率的波动也主要是由居民消费率的波动所致。这说明未来提高消费率也应该主要从提高居民消费率入手。

图1 1978-2011年消费率、政府消费率、居民消费率

提高消费率已经成为国内近期理论研究的热点,从研究的结论来看,提高城乡居民收入、降低居民收入差距、改善社会保障是主要的建议。党的十报告中也明确提出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本文则尝试从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的角度对提高居民个人消费需求进行分析,以期从另一个角度对扩大我国居民消费需求进行探析。

二、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对居民消费需求的解析

在西方经济学中,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也是所有熟悉经济学的人非常熟悉的知识。无差异曲线的理论基础是序数效用论,序数效用论关于消费者偏好存在以下假定:(1)任何商品组合A 、B ,消费者总可以做出三种判断。对A 的偏好大于、等于、小于对组合B的偏好。(2)对于任意三个组合A 、B 、C,如果消费者对A 的偏好大于对B的偏好,对B 的偏好大于对C的偏好,那么消费者可以做出对A 的偏好大于对C 的偏好的判断。(3)如果两个商品的组合仅在于其中一种商品的数量的不同,那么,消费者总是偏好与含有这种商品数量较多的那个组合。这意味着,消费者对每一种商品的消费都处于饱和以前的状态。

效用是消费者消费商品时所获得的满足程度,但序数效用论认为效用无法用基数来衡量,只能用序数比如第1、第2、第3等来衡量。这样,就可以用无差异曲线来表达消费者消费商品时所获得的满足程度。无差异曲线用来表示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的组合能给消费者带来效用的一条曲线。无差异曲线具有以下特点:(1)无差异曲线从左上方向右下方倾斜并凸向原点。(2)在同一平面上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不会相交。(3)在同一平面上有无数条无差异曲线, 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代表的效用水平越高。而预算线则表示在消费者收入和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的全部收入所能购买的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的组合。预算线方程: M =Px1·X1+Px2·X2。其中,M表示消费者的收入,Px1,和Px2表示商品X1和X2的价格,X1和 X2则表示商品X1和X2的数量。现在将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结合起来,就可以找到消费者均衡点即消费者实现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如图2所示。

图2 消费者均衡条件

如图2可知,当无差异曲线Ⅱ和预算线相切于E点时,消费者在既定的收入水平下实现了最大的效用,因此实现了消费者均衡。此时,预算线的斜率和无差异曲线在此点的斜率相等,即PX1/PX2=ΔX1/ΔX2是序数效用论下消费者均衡的条件。

以上是标准经济学教科书中都有的理论,也被广大经济学学习者甚至初学者所熟悉。我们的分析并没有到此结束。现在如果预算线向右平移到与无差异曲线Ⅲ相切,则消费者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了效用最大化(见图3)。

图3 消费者均衡点的变化

从图2到图3的变化来看,由于预算线从AB平移到A1B1,新的预算线与新的无差异曲线Ⅲ相切,这时消费者均衡点从E点挪到E1点。很显然,与E点相比,E1点商品X1和X2的消费数量都有所提高,E1点所实现的效用也更大。虽然序数效用论重视的是效用,但从图2到图3的变化却表明只要预算线能向右平移,则消费者可消费更多的商品,即消费者可以实现更多的消费需求。

三、从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看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的路径

从图3来看,如果预算线能从AB平移到A1B1,则消费者可以消费更多的商品,实现更高的效用。消费者能消费更多的商品,实现更高的满足,这表明消费者的消费需求获得了提高。因此,不考虑其他因素,仅仅预算线向右平移,消费者就可以扩大消费需求。哪些因素的变化会导致预算线向右平移呢?主要有以下四种情况:(1)商品X1和X2价格不变,消费者的收入提高;(2)商品X1和X2的价格都降低,消费者的收入不变;(3)商品X1和X2的价格降低,消费者的收入提高;(4)商品X1和X2的价格降低,消费者的收入也降低,但消费者收入降低的幅度小于商品X1和X2降低的幅度。第一种情况是商品X1和X2价格不变,消费者的收入发生改变,第二种情况是商品X1和X2价格降低,消费者的收入不变,后二种情况都是商品X1和X2的价格以及消费者的收入发生变化。因此我们也可以将上述四种情况划分为三种情况:(1)商品X1和X2价格不变,消费者的收入提高;(2)商品X1和X2的价格降低,消费者的收入不变;(3)商品X1和X2价格和消费者的收入都发生变化且消费者收入与两种商品价格之比都提高。这样,我们就得出了提高消费者消费需求的两条路径:

(一)降低商品的价格

如果能降低商品的价格,那么即使不提高消费者的收入也可以推动预算线向右平移,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会相应提高。这说明,降低商品价格对于提高消费者消费需求至关重要。从目前来看,我国商品价格近年来却不断攀升,特别是农产品价格上升幅度更大。事实上,我国商品的总供给是大于总需求的,但是商品流通的中间环节太多,物流成本太大,这是导致商品价格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因此,为有效提高消费者消费需求,当前应理顺商品价格关系,减少中间环节,降低物流成本。减少中间环节,主要是建立大型商品集散地,同时鼓励商品直接进超市和商场等措施。长春市实行的“蔬菜水果直接进超市”活动就大大降低了蔬菜的价格,提高了消费者对蔬菜和水果的消费。降低物流费用,主要是鼓励快递业大规模发展,同时鼓励快递业向农村发展,降低高速公路收费标准,降低油价。当然,这就涉及到改革我国的快递业准入标准,改革高速公路利益分配机制和调整油企的利益分配机制了。因此,降低商品价格归根结底是调整整个社会的利益分配机制。如果没有这些根本利益机制的改革,仅仅提高消费者收入,其对于提高消费者消费需求的效果就大大降低了。

(二)提高消费者收入

按照传统的消费理论,消费是消费者收入的增函数,因此自然而然我们会得出一个结论:如果能提高消费者收入,那么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就会提高。当然,这个结论成立的前提是:消费者收入相对于商品价格而言是提高了。如果商品价格提高的比例大于消费者收入提高的比例,那么提高消费者收入也不会提高消费者消费需求。我国当前居民收入存在着差距扩大的趋势,城乡收入差距、行业收入差距、地区收入差距、城乡内部不同收入组收入差距都呈逐步扩大趋势。由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高收入者的收入增长对于扩大消费需求的作用甚小。因此应主要扩大低收入者收入。具体来看:(1)扩大就业是提高消费者收入的根本。近年来随着城乡经济的发展,我国就业率已经显著提高,但是依然还有部分劳动者不能实现显性就业。因此,扩大就业是提高消费者收入的根本,但是我们并不鼓励重复投资。从现实来看,扩大就业主要应鼓励新兴产业,各地根据自身实践努力开发适合本地,代表未来生产力发展方向的产业。同时,结合各地特色开展能有效带动就业的第三产业。(2)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提高消费者收入的重要保障。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和社会救济制度可以使消费者在收入维持不变的前提下扩大消费,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已经逐步完善,但是还没有实现的全覆盖和高保障。未来,应提高国家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构建覆盖城乡的人人有保障的社会保障制度,至少应使中国老百姓“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只有消除了劳动者对养老、医疗、就业的后顾之忧,消费者才有可能扩大消费。同时,还应该完善社会救济,使中国老百姓在出现重大变故的情况下损失降到最低。(3)缩小收入差距是提高消费者收入的主要途径。缩小收入差距应从提高工资性收入、改革税收体制入手。特别是税收体制改革是缩小收入差距的主要办法,具体来看可以开增房产税、赠予税,调整个人所得税率。

从以上我们对于降低商品价格和提高消费者收入的分析来看,降低商品价格和提高消费者收入都只是目的,真正想达到以上两个目的,必须对现有的分配体制进行改革。具体来看,应调整劳动者与生产者之间的分配,劳动者与流通企业之间的分配,要对现有的快递业准入标准、油化工企业收费标准、高速路收费标准进行调整,还要对我国现有的社会保障制度和税收制度进行改革。因此,要提高消费者消费需求,最重要的就是要对现行的利益分配机制进行改革,这些机制不改革,单纯提高消费收入并不会收到较好效果。

参考文献:

[1] 田青.中国居民消费需求变迁及影响因素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2] 任兴洲.扩大消费需求:任务、机制与政策[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0.

[3] 王勇.通过发展消费金融扩大居民消费需求[J].经济学动态,2012,(08):75-78.

[4] 方福前.中国居民消费需求不足原因研究——基于中国城乡分省数据[J].中国社会科学,2009,(02):68-82.

[5] 储德银、闫伟.地方政府支出与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基于1998-2007年省级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J].统计研究,2009,(08):38-44.

[6] 娄峰、李雪松.中国城镇居民消费需求的动态实证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9,(03):109-115转206.

[7] 陈文玲.我国消费需求发展趋势及深层次矛盾[J].宏观经济研究,2007,(01):15-21.

[8] 李林杰、申波、李杨.借助人口城市化促进国内消费需求的思路与对策[J].中国软科学,2007,(07):30-40.

需求曲线范文第3篇

关键字:总需求曲线 总供给曲线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中图分类号:f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5-061-03

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欧债危机等因素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而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三个模型之一,通过对此模型分析,可得出对我国经济增长有利的宏观经济政策。

一、总需求—总供给模型的含义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ad—as模型):将总需求与总供给结合在一起放在一个坐标图上,用以解释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决定,考察价格变化的原因以及社会经济如何实现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是后凯恩斯主流派—新古典综合派用于分析国民收入决定的一个工具,这个模型是在凯恩斯的收入—支出模型和希克斯的is—lm模型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将总需求和总供给结合起来解释国民收入的决定及相关经济现象,是对前两个模型仅强调总需求方面的片面性进行的补充和修正。所以,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所依据的理论已经不是标准的或纯粹的凯恩斯理论了。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是要说明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与物价水平的决定的,把总需求曲线与短期总供给曲线放在一个图上,就可以得出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如图1。

图1中,总需求曲线ad与短期总供给曲线sas交与e决定了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和均衡的物价水平。这时总需求与总供给相等,实现了宏观经济的均衡。

二、总需求—总供给模型的因素分析

我们对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分析,分别从总需求曲线、短期总供给曲线和长期总供给曲线介绍它们对模型的影响。首先是分析总供给曲线,总需求指一个经济中对物品与劳务的需求总量,包括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与国外需求(可用净出口来表示)可以把总需求公式表示为:总需求=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净出口

总需求的变动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受到物价水平的影响,总需求与物价水平成反方向变动。在总需求中,政府需求由政府决策决定,与物价水平无关。一般分析总需求时主要研究物价水平如何影响消费,投资和净出口。总需求曲线受到财产效应{1}、利率效应{2}和汇率效应{3}的影响,财产效应、利率效应和汇率效应分别说明了价格对投资和净出口的影响,当物价上升时,财产效应使实际财产减少,消费减少;利率效应使投资减少;汇率效应使一国汇率上升,净出口减少。这样,物价水平上升就引起总需求减少。这正是总需求曲线所表明的关系。应该指出,在组成总需求的消费、投资和净出口中,消费是相当稳定的,净出口比例减少,总需求变动更多是由投资引起的。在影响总需求的三种效应中,利率效应最重要。当然除了物价水平影响总需求外,其他因素也会对总需求产生影响。由于消费习惯改变引起的消费增加,由于政府投资、税收优惠引起的投资增加,由于技术进步引起的净出口的增加,都与物价无关,但都会影响总需求,这些因素引起的总需求的变动就用总需求的曲线的平行移动来表示。其次是总供给曲线对模型的影响。总供给曲线表示表示经济中总供给与物价水平之间的关系。我们分析总供给曲线是,一定要区分短期与长期总供给曲线。总供给是一个经济中对物品与劳务的供给总量。短期中总供给的大小取决于多种因素。在这里我们分析物价水平对总供给的影响。短期中用粘性工资理论{4}、粘性价格理论{5}和错觉理论{6}来解释,总供给与物价水平成同方向变动。在长期中引起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的原因都不存在,所以,长期中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线。长期总供给曲线是一条表示总供给与物价水品之间不存在任何关系的垂线。要注意的是,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并不一定等于充分就业的国内生产总值。大于、小于或等于都是有可能的。为了说明这一点,必须在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均衡图中引入长期供给曲线,如图2。

图2中总需求曲线(ad)与短期总供给曲线(sas)与长期供给曲线(las)正好相交于一点,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yo)正好等于充分就业的国内生产总值(yf)

,经济中实现了充分就业的均衡,这是理想的宏观经济状况。图3中总需求曲线(ad)与短期总供给曲线相交(sas)时,长期总供给曲线(las)在交点的左边,这时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yo)正好大于充分就业的国内生产总值(yf),这种均衡成为大于充分就业的的均衡。这时,资源得到过渡利用,资源短缺使资源价格上升,最终会引起物价上升,存在通货膨胀压力,经济过热。图4中总需求曲线(ad)与短期总供给曲线相交(sas)时,长期总供给曲线(las)在交点的右边。这时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yo)正好小于充分就业的国内生产总值(yf),这种均衡称为小于充分就业的的均衡,这时,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经济中存在失业。三种均衡中,只有图2表示的充分就业均衡是理想的,其他两种均衡无论是通胀还是失业都不理想。宏观经济学正是要从总需求和总供给角度说明了引起后两种均衡的作用。

三、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的运用

我们可以用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来分析各种宏观经济问题,说明总需求和总供给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和调节。

1.人民币不贬值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及调节方法。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东南亚各国货币纷纷大幅度贬值,而中国坚持货币不贬值。当其他国家货币贬值,而一国货币不贬值时就意味着该国货币相对于其他国家货币升值了(汇率上升),人民币相对升值,使国内价格未变的商品在国际市场上价格上升。这样中国的出口就减少,从而引起总需求减少。这时中国宏观经济有何影响呢?我们可以运用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来分析这一问题,如图5。 图5中,中国原来的经济处于充分就业均衡状态,从图上看是短期供给曲线(sas),总需求曲线(ad0)与长总供给曲线(las)相交于e0点。这时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y0,也就是充分就业的国内生产总值,物价水平为p0。人民币不贬值使出口减少,总需求减少。总需求曲线(ad0)向左移至(ad1),这时总需求曲线(ad1)与短期总供给曲线相交于e1点,决定了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y1,小于充分就业的国内生产总值y0,物价水平为p1,低于充分就业均衡的物价水平p0.从以上这个例子分析中可归纳出:总需求增加,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增加,物价水平上升;总需求减少,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减少,物价水平下降,可见,当总需求减少引起的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减少(衰退)物价水平即通货膨胀率缩小时,只有增加总需求才能恢复充分就业的均衡。

2.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滞涨。20世纪70年代初,石油输出国组织大幅度提高石油价格,美国石油主要依靠进口,受到的冲击最大,出现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高通货膨胀和高失业并存的滞涨。我们可以用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来分析滞涨的产生,如图6。

图6中,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总需求曲线(ad),短期总供给曲线(sas)与长期总供给曲线相交于e0点,决定了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y0)与充分就业的国内生产总值(yf)相等,物价水平为p0,经济处于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20世纪70年代初,石油大幅度价格的大幅度上升,成本增加,短期总供给曲线(sas0)向上移动到sas1,这时石油价格上升只影响短期总供给,并不影响总需求和长期总供给。总需求曲线(ad)与短期总供给曲线(sas1)相交于e1,决定了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为(y1),小于充分就业的国内生产总值(y0),存在失业。这时物价水平为p1,高于p0,存在通货膨胀,这就出现了滞涨。这个事例告诉我们,在短期中,短期总供给曲线的移动影响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与物价水平。我们在这个实例中分析了石油成本增加引起的短期总供给曲线向上移动,同样,工资成本增加,以及预期的物价水平上升,都会使短期总供给曲线向上移动。

3.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的增长。20世纪90年代是美国战后持续时间最长的经济增长。引起这种增长的根本原因是技术进步引起的长期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即美国经济潜力的提高,可用图7说明。

图7中,20世纪80年代,长期总供给曲线(las0)、总需求曲线(ad0)、短期总供给曲线(sas0)三线交于一点决定了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y0),它等于充分就业的国内生产总值(yf),物价水平为p,经济实现了充分就业均衡。20世纪90年代,由于技术进步,美国经济潜力提高,长期总供给曲线(las0)向右移至(las1)随着长期总供给曲线的移动,短期总供给曲线也向右移动,sas0移至sas1。技术进步引起投资增加,消费增加,

需求曲线移至ad1。长期总供给曲线(las1)、总需求曲线(ad1)、短期总供给曲线(sas1)三线交于一点决定了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y1)它与新的充分就业的国内生产总值(yf)相等,仍然是充分就业均衡,但水平大大提高了,而物价水平仍是p。这个事例告诉我们,经济潜力的提高,长期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可以实现更高水平的充分就业均衡而不引起通货膨胀。

通过“人民币不贬值”对宏观经济的影响、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滞涨、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的增长三个实例,运用总需求—总供给模型进行分析,可以看出短期总供给曲线、长期总供给曲线和总需求曲线对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在2008年金融危机和2010年欧债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很大冲击,通过运用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分析,有利于做出正确的宏观经济政策。

注释:

{1}财产效应就是物价水平变动通过实际财产的影响而影响实际消费。消费是总需求的一个组成部分。物价水平与总需求呈反方向变动。英国经济学家庇古提出的,又称庇古效应。

{2}利率效应就是物价水平通过利率的影响而影响投资。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提出

{3}汇率效应就是物价水平通过对汇率的影响而影响净出口。美国经济学家费莱明和芝德尔提出。

{4}粘性工资理论是指短期中名义工资的调整慢于劳动供求关系的变化。新凯恩斯学派提出。

{5}粘性价格理论是指短期中价格的调整慢于物品市场上供求关系变化。

{6}错觉理论是指物价水平的变动会使企业在短期内对其产品的市场变动发生错觉,从而作出错误决策。

参考文献:

1.梁小民.西方经济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2

2.梁小民.宏观经济学纵横谈.三联出版社,2002

3.高鸿业.西方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3)

需求曲线范文第4篇

关键词:品牌;需求曲线;选择成本;品牌信用度;社会福利;品牌经济学

作者简介:刘华军(1979―),男,山东广饶人,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品牌经济理论与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F7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06)06―0111-04

收稿日期:2006―09―22

新古典经济学认为价格作为资源配置的协调机制是充分有效的,价格这只“看不见的手”在指挥着人们的行动和选择。然而我们的问题是:如果价格机制是充分有效的话,为什么在现实中还需要品牌?考察现有的经济理论,未有对品牌的经济学解释,的确,品牌为几门学科所研究,如管理学、营销学、广告学、传播学等等,但正如贝克尔所说,对品牌的“经济分析是最有说服力的工具,这是因为,它能对各种各样的人类行为作出统一的解释”。而从学术界来看,国内已经有学者开始利用经济学的分析工具和分析方法对品牌进行经济研究,如孙曰瑶、刘华军等。但是任何理论和理论创新都必然有一个理论基础,那么品牌经济学或曰经济分析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呢?我认为需求曲线或需求定律如同其他经济分析的基础一样,也构成了品牌经济学的理论基础,而为品牌经济学提供一个科学的理论基础即为本文的目的。

正如张五常反复强调的那样:经济学最基本的理论,其实只有一个,就是价格理论(pricetheory),价格理论的精髓就是一条向右下倾斜的需求曲线(需求定律),其他任何千变万化的理论,若不是从这个基本理论推演而来,皆是谬误。本文就在经济学的需求曲线和已有的品牌研究的基础上,在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内,引人品牌这个要素,认为品牌信用度的提高使得需求曲线发生变化,一方面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品牌信用度的提高将有效地降低消费者的选择成本,消费者“趋利避害”的本性使得在任意价格下需求量增加,需求曲线右移;另一方面品牌信用度的提高使得品牌商品的需求弹性变小,需求曲线变陡峭。引入需求曲线后,需求曲线的位置和形状的改变也就构成了品牌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同时品牌信用度的提高通过改变需求曲线的位置影响均衡的变动,将使得均衡价格提高,且均衡数量增加,同时将会增加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提高社会福利水平。我们的分析也为企业摆脱“价格战”陷阱,由“价格战”转向“品牌战”提供了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和可行的思路,即通过品牌建设提高品牌信用度,使得在价格提高的条件下,需求数量增加,而只有使需求曲线改变位置方能做到该点。

一、品牌信用度与需求曲线的变化

孙曰瑶、刘华军通过“选择成本”(choicecost)创造性地将品牌因素引入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内。所谓选择成本,是指通过交易费用,目标顾客获取一组品牌信息之后,从中选择一个品牌所花费的成本。他们提出,品牌是与目标顾客达成长期利益均衡,从而降低其选择成本的排他性品类符号。品牌信用度是通过品牌这个排他性的符号向目标顾客做出并做到某种品类承诺的程度。品牌信用度等于品牌品类度与品牌策略的乘积,品牌信用度决定了消费者在选择某个品牌商品时的选择成本。由于品牌品类度介于0和1之间的,品牌策略取值0或1,因此品牌品类度也介于0和1之间,即BE[0,1)。更好地理解这些定义可以通过把不同的品牌看作其能代表的利益点(profitpoint)――品类(category)的集合,那么每个品牌所包含的品类数是不一样的,比较这些品类是否能够满足自己的利益点就需要花费时间、精力等等,这些就是选择成本。②

为了说明引入品牌后对需求曲线的影响,我们在只有需求数量和商品价格的需求函数中引人品牌,即选择成本,构造如下需求函数:程中的代价。由于人的“趋利避害”的本性,任何代价的上升都会使得需求数量减少。因此(1)式说明在选择成本及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个品牌的商品销售价格上升,则其需求数量减少,反之则增加。将某个品牌商品的价格和其需求数量描绘在二维的平面中便得到了我们教科书中所讲的需求曲线,该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满足需求定律。同时在某品牌商品的销售价格及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者选择该品牌商品的选择成本越大,则其需求数量越少,反之则越多。将选择成本和需求数量描绘在二维的平面中可以得到“选择成本需求曲线”,该需求曲线也是向右下方倾斜的。

由于选择成本Cc,是品牌信用度B的函数,即

(3)式表示在某品牌商品的销售价格及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个品牌的品牌信用度越高,则对该品牌商品的需求数量就越大,反之则越小。当某个品牌成为单一品类的代言,即品牌信用度B=1时,该品牌商品的需求数量达到最大。因此,当某个品牌的品牌信用度提高后,在价格不变的条件下,需求量也会增加,此时就会使得原来的需求曲线向右移动。同时,由于品牌信用度的提高是以品牌品类度的提高为前提的,即某个品牌所代表的品类越少,其品牌信用度越高。而随着品牌代表的品类数量的减少,该品牌的替代品则越少,进而使得该品牌商品的价格需求弹性变小,移动后的需求曲线的斜率比原来的需求曲线的斜率要大,移动后的需求曲线将更为陡峭。

为了简化分析,我们用线形需求曲线来说明品牌对需求曲线的影响,即如下的两个需求函数

其中,不考虑品牌因素的需求曲线用(4)式来表示,引人品牌后的需求曲线用(5)式来表示,两者重要的区别在于前者没有考虑选择成本,而后者则考虑了选择成本。(5)式满足在品牌信用度提高的情况下,在任何既定销售价格条件下,某品牌商品的需求数量较不考虑品牌时的需求数量都大。为了形象地说明此点,我们用图形来形象地描述引入品牌后需求曲线的变动,图1中,需求曲线D:为引人品牌之前的需求曲线,D2为引人品牌后的需求曲线。如图中所描述的那样,当引人品牌后,由于品牌信用度的提高使得消费者选择成本降低,从而使得在任意价格水平下,D2比D1的需求数量都要大,即Q2>Q1。实际上,当引人品牌后,品牌信用度的提高使某个品牌商品发生了变化,从而使得其需求曲线变为另一条需求曲线。该变动的根本原因就是品牌降低了有着“趋利避

害”的本性的消费者的选择成本,从而使需求扩大,需求曲线右移,并且更加缺乏弹性。引人品牌后需求曲线的移动和形状的改变不仅仅是解释了品牌信用度的提高可以使在价格一定的条件下有更大的购买量,更为重要的是,当需求曲线移动后,可以在价格有所提高的情况下,购买量也较之前更大,这一点对于那些只依靠降低降低提高销售量的企业来说,是一个更具意义的不同途径。

此外,经济学中对需求曲线位置的变动也有许多有益的研究。比如广告会使得需求曲线向右移动,③移动的原因是广告提供了消费者选择和购买的信息,但是正如我们所看到的,中国的许多广告“标王”纷纷落马,风光不再,并且有许多“标王”正濒临破产的边缘。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广告尽管提供了信息,但是如果广告的作用不是通过品牌信用度的提高来降低消费者的选择成本的话,那广告的作用就不会显现出来了,也就是失败的广告。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广告策略是品牌策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广告的方向必须是要能提高品牌的品牌信用度,否则不但广告是失败的,而且企业还要承担这个巨大的投资风险。此外,在畅销书《蓝海战略》(Blue Ocean Strategy)中,该书的作者认为通过价值创新使需求曲线右移。④对此我们表示怀疑,通过我们的研究,我们认为价值创新能否使需求曲线右移要看该价值创新能否提高品牌信用度进而降低消费者选择成本,如果不能,那么任何价值创新不过是“昙花一现”而已。

二、均衡与福利

下面我们通过引入品牌后需求曲线的变动,来分析品牌对均衡数量、均衡价格和社会福利的影响。实际上,在分析了需求曲线为什么变动及如何变动后,对于均衡及福利的分析就显得比较简单。经济学中,从马歇尔开始,均衡成了经济学中一个极为重要并占据核心位置的概念,均衡分析也和供求分析一起,成了经济学中重要的和必不可少的分析工具之一。需求曲线的变动将影响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变化。在供给不变的条件,需求曲线向右移动会使得均衡价格上升,均衡数量增加;反之,均衡价格下降,均衡数量减少。引人品牌后需求曲线的变动对均衡价格利均衡数量的影响也是一样,我们可以用图形2来形象地描述引入品牌后需求曲线的变动如何改变均衡。

图2中,D1为不考虑品牌的需求曲线,D2表示引入品牌后,品牌信用度的提高使D,移动后新的需求曲线。S为供给曲线。在不考虑品牌的情况下,需求曲线D1与供给曲线S共同决定了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均衡点为E1,均衡价格为p1,均衡数量为Qt。当引人品牌后,品牌信用度的提高降低了消费者的选择成本,使得需求曲线向右移动,由D1移动到D2,此时,需求曲线D2与供给曲线S共同决定了新的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均衡点为E2,均衡价格为P2,均衡数量为Q2。由图中看出,引人品牌使需求曲线变动后,使均衡价格上升,由P1上升到P2;同时使得均衡数量增加,由Q1,增加到Q2。

下面我们分析引入品牌后对社会福利的影响。经济学中一般用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来表示社会福利。我们仍然用图2进行说明。在不考虑品牌的情况下,消费者剩余为三角形HE1P1的面积,生产者剩余为三角形OE1Pl整个社会福利由三角形OE1H的面积来表示。在引人品牌后,消费者剩余用三角形GE2P2的面积表示,生产者剩余用三角形OE2P2的面积表示,整个社会福利又三角形OE2G的面积表示。通过比较,我们容易发现,引人品牌后,不论是消费者剩余还是生产者剩余都增加了,从而整个社会福利也增加,这就是图中三角形OE2C的面积大于三角形OE1H的面积的经济学意义。因此,当引人品牌后,品牌信用度的提高降低了消费者的选择成本,提高了整个社会福利水平。

三、一个应用:克服“价格战”陷阱

现在在商业实践领域,有人提出用“品牌战”替代“价格战”,但是至于为什么要这样,他们并没有理论基础或最重要的经济学理论基础。但是我们容易理解“价格战”就是企业间的价格竞争,相互压低产品的销售价格,以扩大销售量与市场份额。实际上,价格竞争仅仅是众多商业竞争手段中的一种。有人循着传统理论的发展道路把定价决策视为市场行为的中心决策,并做了大量的实证研究,而不考虑其他的竞争手段。然而,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开始认同商人们的看法,承认价格决策只是诸多竞争手段中的一种,有时候甚至是相对次要的一种,价格经常不被视为企业竞争战略的必然的中心环节。可以想象,如果“价格战”真的是可以成功地、持久地达到那种扩大销售与市场份额的话,就不可能有其他的手段出现,换言之,其他竞争手段的出现说明了“价格战”不必然能奏效。

毋庸质疑,根据需求定律或需求曲线,价格降低,需求量将增加,这也是需求曲线的含义。但是价格与成本一起构成了企业利润的两个价格来源,一味地降低产品的销售价格如果不能伴随着成本的相应降低的话,结果只有是使企业的利润空间得到损害,以至于使企业进入“价格战”的陷阱当中难以自拔。同时,正如孙曰瑶所说的,通过降低价格,使奔驰汽车年销量达1000万辆,此时的奔驰是否还是奔驰?而我们的分析为如何克服“价格战”陷阱提供了一个可行的思路,即在有利润的价格前提下,通过品牌建设,提高品牌品类度,进而通过有效降低消费者的选择成本来使需求曲线右移,使得在这个有利润的价格下扩大销售量。⑤此外,由于品牌信用度的提高使需求曲线变得更为陡峭,那么根据经济理论,这可以使得厂商有更大的价格决定权,厂商在定价决策上就有更大空间。这也同时说明了一些强势品牌为什么能以较高的价格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原因恰恰也是由于这些强势品牌的品牌信用度较高,能较大地节约消费者的选择成本,导致其需求曲线向右移动。

同时,我们的研究也可以为处于一个市场中的厂商如何在有利润的价格前提下扩大销售量和市场份额提供思路。如图3所示,D为市场需求曲线,在Pm的市场价格,众多的品牌在这个价格下销售商品,比如说是在高档的轿车市场有奔驰、宝马、奥迪等等品牌,这些品牌轿车的价格基本上是处于同一个价位,那么在这个价格下,整个市场容量即目标顾客总数也

就限定了,由市场需求曲线决定在价格为Pm时,市场容量为Qm。这些品牌对这个市场容量进行分割。在此情况下,各品牌厂商的需求曲线的位置决定了各自的市场份额,那么根据我们的研究,在价格既定条件下,品牌信用度决定了需求曲线的位置,各厂商可以通过提高品牌信用度来使各自的需求曲线向右移动,从而扩大市场份额。如某品牌厂商原来的需求曲线为D:,在P。的市场价格下该厂商的市场份额为Q1,当通过品牌建设提高了品牌信用度后,需求曲线由D1右移至D2,此时该厂商的市场份额由原来的Ql增加到Q:。因此,对于处于激烈竞争中的品牌来说,只有通过品牌建设来扩大市场份额才是更为有效也更为持久的,而通过“价格战”不但使厂商的利润空间大大减小,同时还会对厂商多年积累的品牌价值缩水,这对于厂商来说是极大的损失。

四、结论

正如著名物理大师霍金所言:“如果满足以下两个条件,就算是好的理论:其一,它的理论模型具有少数几个变量,却能准确地描述非常大量的真实世界所观察到的现象;其二,它必须对未来真实世界发生的现象或观测到的现象做出明确的或确定的推测(Hawking,1988)”。正因为需求曲线或需求定律满足了这两个条件,刻划出了一切人类行为的本质,所以才变得如此“威力无边”,从而成为经济学的理论基础。而我在本文中将品牌这个要素通过“选择成本”和“品牌信用度”,将品牌引入到经济学当中,用需求量、价格、选择成本、品牌信用度这四个变量描述了品牌是这样影响人类行为的,在这个意义上,引人品牌后的需求曲线的改变成为品牌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当在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内引人品牌这个要素后,品牌信用度的提高使得需求曲线发生变化,一方面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品牌信用度的提高将有效地降低消费者的选择成本,消费者“趋利避害”的本性使得在任意价格下需求量增加,需求曲线右移;另一方面品牌信用度的提高使得品牌商品的需求弹性变小,需求曲线变陡峭。需求曲线的变动构成了品牌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换言之,价格和品牌一起,在社会范围内分配稀缺资源,因而价格和选择成本约束着参与者的欲望并协调他们的行为。

需求曲线范文第5篇

[关键字]缓和曲线 长度 简析

中图分类号:X7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目前,我们在公路线形设计中,对缓和曲线长度的采用存在着几种不同的情况。有的只采用《规范》规定的最小长度;也有的考虑视觉需要而采用R/9的缓和曲线长度;还有个别不考虑地形、地物的实际情况,采用过长的缓和曲线,因而增大了工程量;或由于采用过长的缓和曲线而将圆曲线半径减小,等等。

决定缓和曲线(回旋曲线)长度主要有四个因素:

1.考虑驾驶员操作方向盘所需的长度,这就是《规范》中规定的最小缓和曲线长度。一般驾驶员操作方向盘的时间,世界多数国家按行车速度行程的3~5秒的距离考虑,我国《规 范》按计算行车速度3秒行程确定最小缓和曲线长度。这个长度与行车速度成正比,速度越大,缓和曲线越长;相对来说也与圆曲线半径R成正比,因为设计车速越高,平曲线半径也越大。

2.考虑离心力加速度变化率所需的长度。为使驾驶员和乘 客都感到舒适,曲线上的离心力加速度一般为P=0.5~0.7m/s³。高速公路离心力加速度变化率多采用P=0.35~0.5m/ s³。缓和曲线长度Ls=(V/3.6) ³× l/P×l/R,其长度与行车速度的三次方成正比,与平曲线半径成反比,亦即,平曲线半径越小,缓和曲线愈长。

3.考虑超高缓和率所需的长度。超高缓和率随行车速度的加大而减小,即速度越高超高缓和率越小,速度越低,超高缓和率越大。在超高缓和率确定以后,超高越大缓和曲线越长,也就是平曲线半径越小,所需超高的缓和曲线越长,反之越短,即缓和曲线长度与平曲线半径成反比。

4.考虑视觉和线形美学所需的长度。回旋线的基本式为A2=RLs,也就是曲线半径R越大,回旋线长度 Ls越小,即缓和曲线长度与平曲线半径成反比。但是,为满足视觉与线形美学要求而导人R/3≤A≤R的条件式,即回旋线的参数A必须大于等于R/3时和小于等于R 时才能满足视觉和线形美 学的要求,这时回旋线长度Ls=R/9~ R,也就是说缓和曲线长度与平曲线半径成正比。

综上所述,第1~3种情况是考虑驾驶员操作,汽车行驶力学等需要,而必须满足的缓和曲线最小长度。第4种情况是考虑视觉和线形美学方面缓和曲线长度,这个长度是有一定适应范围的,按第3个所述条件推论,半径过大和过小是满足不了第4个条件的,如当R=60m时,A=66m,则 A>R;当R=3100m时,A=1021.7, AR/2;当 R=1050~3000m时,A>R/3, 当R=3006~5500m 时,A< R/3(以上计算的依据是以超高缓和率所需最小缓和曲线长度控制的)。有的在丘陵地形设计高等级公路,考虑视觉和线形美学

需要阴的缓和曲线长度,导致3000m以下平曲线半径的缓和曲线长度不足,而这种地形条件,对视觉和线形美学起不到多大的诱导作用。例如平曲线半径R=250m时,采用R/9的缓和曲线长度Ls= 28m,而按其它条件控制Ls为136m,相差近5倍之多。全世界修建高速公路的各主要国家,为视觉和美学需要而采用R/9缓和曲线长度的仅法国一家,但他们对高速公路,限制在大于缓和曲线最小长度相应的平曲线半径及平曲线半径小于5000m时,才采用R/9的缓和曲线长度。同时,他们对缓和曲线长度还有汽车行驶力学及超高缓和段所需长度的要求。

由于回旋线线形和圆曲线能适应各种地形、地物条件,选定路线时,对圆曲线或直线都不能适应的地形、地物情况下,则可考虑采用回旋线达到目的。有些国家在高等级公路设计中,为了视觉和适应地形,地物学的需要,采用回旋线与圆曲线的长度比为1:1,即在平曲线长度中,圆曲线和回旋线各占一半。但是,我们有些在采用较长回旋曲线时,不是为了适应地形、地物或视党的需要,而是单纯为了消除圆曲线之间的夹直线,设计很长的回旋曲线,导致增加不必要的工程量。还有的由于采用较长的回旋曲线,而又限于转角点间的距离不足,不得不减小圆曲线半径来适应,这些做法都是本末倒置的,因为平面线形标准中主曲线半径的大小应是首要的,如果主曲线半径太小、缓和曲线再长,平曲线的技术指标也是不高的,对行车舒适、安全也是不利的。

在具体设计中,如何正确合理的采用缓和曲线长度呢? 个人认为《规范》规定的缓和曲线最小长度和超高缓和率所需的缓和曲线长度,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满足。如视觉诱导需要,而又不过分增加工程量,可采用按视觉条件要求的缓和曲线长度。地形、地物特殊需要时,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较长的缓和曲线。

[参考文献]

道路勘测设计 杨少伟 2004

公路路线设计规范 JTG D20-2006 2006

美国公路与城市道路设计标准(第四版)美国各州交通与运输协会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