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需求理论

需求理论

需求理论

需求理论范文第1篇

Abstract: The transport demand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parts of transport market structure, it and transportation supply is the dialectical unification relations. The transport demand is the cause of to generate transportation supply; transport demand can be achieved must through the transportation supply. This paper mainly reviewed the transportation demand theory on the basis of previous studies on the transportation demand theory.

关键词: 运输需求;运输市场结构;运输供给

Key words: transport demand;transport market structure;transportation supply

中图分类号:U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6-0289-02

0 引言

运输经济学中,对运输市场结构的分析主要是从运输需求和运输供给两个方面对其进行研究的,因为这是运输市场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离开了运输需求或是运输供给去谈运输市场毫无意义。运输需求和运输供给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运输需求是产生运输供给的原因,运输供给是运输需求得以实现的基础。只有运输需求和运输供给同时存在并不断发展的情况下才产生了运输市场。也就是说运输市场为运输需求和运输供给的发展和演进提供了一个基础的平台。本文主要是对运输需求理论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总结。本文的内容结构和写作思路主要是从以下这几个方面展开的。

1 运输需求的概念

在经济学研究中,运输需求理论是从微观经济学的消费者需求理论中发展而来的,需求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涵义:第一个方面,由于消费者的消费嗜好产生了各种不同的,是消费者纯粹主观上的需要;第二个方面,由于消费者的消费状况会受到其收入水平的影响,因此,在实际的消费活动中,消费者会根据自己的支付能力来决定他的消费方案。所以说,需求是消费者主观偏好与客观支付能力的有机统一。在微观经济学中基于前面所讲的两个实现需求的条件,有关学者把需求定义为: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在一定价格水平的基础上,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

1.1 现有理论对运输需求的界定 对运输需求理论概念研究的过程中,运输需求的概念是最为基础的,其他运输理论的概念都是在运输需求概念的基础上展开研究和讨论的。现有理论中,好多学者对运输需求概念的定义各有不同。北京交通大学教授荣朝和老师把运输需求定义为:“运输需求是社会经济生活中人与货物空间位移方面所提出的有支付能力的需要”。从中可以看出支付能力和需求的愿望是运输需求得以实现的两个必要的条件。陈贻龙老师认为:“运输需求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定价格水平下,社会经济生活在货物与旅客空间位移方面所提出的具有支付能力的需要”。从中可以看出,运输需求的实现同样也要具备两个条件,即实现位移的愿望和具备一定的支付能力,缺少其中的任何一个条件,运输需求都不能得以实现。肖建明老师认为:“运输需求与运输需要是不相同的。运输需求是由于社会经济发展使得人与货物在空间位移方面所提出的有支付能力的需要。具有实现位移的愿望,同时具有支付能力是形成运输需求的必要条件。”以上对运输需求概念的定义虽然在表述上有差异,但在本质上没有什么大的区别,都体现出了运输需求实现的两个必要条件:产生位移的愿望和具备一定的支付能力。

在以上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长安大学吴群琪教授和孙启鹏教授对运输需求的概念重新进行了界定,他们认为运输需求的内涵是:一切有利于国民经济及社会会发展的对人与物的位移的需要。从中可以看到该定义与现有众多理论的不同之处在于少了一个约束条件,即一定的支付能力。新理论中提出了无效运输需求这一新的概念,把运输需求分为有效的运输需求和无效的运输需求,其中无效的运输需求是指运输供给条件不足或是没有支付能力的运输需求。因此,在对运输需求概念界定的时候去掉了支付能力这一个约束条件。运输需求的这一内涵表明,在研究运输经济理论的过程中,应该在能以最大限度满足运输需求的基础上进行,而不能只是局限于现有的理论,在现有的运输供给条件下被动满足运输需求的基础上进行。

1.2 运输需求产生的原因 现实生活中,人们的生活需求有多种多样,其中运输需求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无处不有的,它遍布在人类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现将运输需求产生的原因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2.1 自然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由于任何一个地区都不可能提供给当地居民所需的任何物品,因此,需要不同地方或地区之间的不同产品互通有无来实现人们多样的产品需要。

1.2.2 现代社会的高度物质文明依赖于专业化分工,而大工业既需要从各地获得不同的原材料,也需要为自己的产品在不同的地方开拓销售市场。

1.2.3 由于运输业的不断发展和运输系统的完善,有助于实现由技术革新、自动化、大批量生产与销售以及研究与开发活动支持的规模经济。

1.2.4 在军事与政治方面,运输有史以来都承担着重要的角色。对一个国家内部而言,一个良好的运输系统可以支持有效的国防和政治上的凝聚力;在实行外交方面,强大的运输能力是一个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在历史上那些实行海外侵略和进行殖民统治的国家,它们都具有强大的交通运输能力。

1.2.5 良好的交通运输条件可以增加人与人、地区与地区、国家运国家之间的文化,政治,军事等各个方面的交流。而且有助于解决由于地域不同而产生的众多问题;对于那些不发达的国家,建立良好的交通运输条件还能解除一些地区封闭的状态。

1.2.6 良好的交通运输条件使得人们可以在自己的居住地点、工作地点以及日常购物、休闲地点之间可以做出很多的选择和安排,这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1.3 运输需求的要素 运输需求主要有七大要素,具体内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运输需求量。通常用货运量和客运量来表示,主要是用来说明客运需求和货运需求的数量和规模大小。

第二、流向。是指旅客或货物在空间位移方面的空间走向,从中可以看出客货位移的出发地和目的地。

第三、运输距离。是指旅客或货物发生空间位移的起始点和目的地之间的距离。

第四、运输价格。是指运输单位重量或者体积的货物和运输每位旅客所需要的运输费用。

第五、运送时间。也称流时,是指旅客和货物在完成整个空间位移过程中所用的时间。

第六、送达速度。也称流速,是指货物或旅客在完成整个空间位移过程中单位时间内位移的距离。

第七、运输需求结构。是按照不同货物种类,不同旅客出行目的或不同运输出行距离等条件对运输需求进行不同的分类。

2 运输需求的特点

人们的生活需求有多种多样,运输需求是其中之一,它存在于人们生活的每个角落,与其他商品的需求相比,运输需求具有自己独有的特点,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运输需求的派生性。现有理论认为运输需求总体上是一种派生性需求,他是由本源性需求派生出来的需求,也就是说人们出行的最终目的并不是位移本身,而运输需求只是人们能达目的的一个必须的环节。即运输需求是人们为了实现其生产、生活中的其他需求。

第二、运输需求的广泛性。在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我们都可以看到运输需求的影子,运输业属于第三产业,他作为一个独立的产业部门,任何社会活动都不可能脱离运输业而独立的发展,所以说运输业与其他商品和服务的需求相比具有广泛性,它带动了其他部门的发展,是一种带有普遍性的需求。

第三、多样性。运输需求分为旅客运输需求和货物运输需求两大类。在货物运输中,由于货物的种类、性质等方面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运输需求;在客运方面,由于旅客出行的目的、收入水平、自身身份的不同而引起对运输服务质量的不同要求,这必然导致运输需求的多样性。

第四、空间的特定性。因为运输需求是对旅客或货物在空间位移方面的要求,因此,这种位移是运输消费者指定的两点之间带有方向性的位移,即运输需求具有空间的特定性。

第五、时间的特定性。对于不同出行目的的旅客和不同性质的货物,客运需求和货运需求在运输时间上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例如,春运期间,是我国交通运客运的高峰时期,此时的客运量显著高于其他时间。在蔬菜、瓜果成熟的季节,那么这类的货运量则会明显的高于其他时间。

第六、部分可代替性。在一些情况下,旅客或货物位移呈现出可代替性,当在运输通道中可以配置多种运输方式时,可以根据具体的运输环境和运输条件选择不同的运输方式。

3 运输需求的影响因素

第一、运输服务的价格:

①需求的价格弹性。

②运输需求的价格弹性。

③运输需求弹性的影响因素:1)旅行的目的;2)收费方法;3)所考虑的时期;4)价格变化的绝对水平;5)替代品的多少。

第二、消费者的收入水平。

第三、其他运输服务的价格。

第四、需求者的偏好。

从以上的几个方面我们也可以归纳为这么几点:即经济因素,政治、体制、政策因素,技术因素,运输网的布局与运输能力,市场价格因素。

4 总结

运输需求是运输市场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任何运输需求理论的研究都是基于运输需求展开的,这是因为任何的运输活动最初都是基于运输需求而产生的。在现有理论的运输理论中,对运输需求理论已经做了大量的研究,但是现有对其的研究并不是那么的完整和全面的。由于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则运输需求者对运输需求的要求也在不断的变化,另外,由于运输环境和运输条件的复杂多变,导致了运输需求的多变性和复杂性,因此,一定要以动态的模式研究运输需求理论。如此,才能使理论与实践达到吻合目的。

参考文献:

[1]陈贻龙,邵振一主编.运输经济学.人民交通出版社,1999:143-144,147-151.

[2]徐剑华主编.运输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85.

[3]孙启鹏主编.综合运输理论与方法.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30-31.

[4]许庆斌,荣朝和,马运等.运输经济学导论.中国铁道出版社,2003:139.

[5]杭文主编.运输经济学.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15-29.

需求理论范文第2篇

【关键词】交通运输;运输需求;运输增长

交通运输在经济增长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运输的需求进行合理的预测需要结合运输需求理论。但是现有的运输需求理论和实际的运输趋势还有一定的差距,这也导致理论指导存在不足,并不能提供切实可行的指导。因此,交通管理部门要对运输需求理论进行深入的分析,加强运输需求增长的预测,提高运输需求预测的效率。

一、运输需求理论内涵

1.对运输需求的界定

运输需求的界定是进行运输需求研究的基础知识,是运输需求最基础的概念,也是其他运输条件的开端。运输需求的概念分为很多种,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其中北京交通大学的荣朝和教授认为运输需求是人和货物实现空间位移需要的支付能力,认为支付能力和需求是实现运输需求的必要条件。而肖建明老师认为运输需求和运输需要存在很多的不同,运输需求具有达到位移的愿望,具有支付能力是必要的条件。虽然这些概念表述不同,但是实际上都在说明一件事情,那就是实现运输需求就必须有两个必要的条件,位移愿望和支付能力。

2.运输需求的要素

运输需求主要有七大要素,具体体现为:第一,运输的需求量。一般使用客运量和货运量进行表示,来说明货运需求和客运需求的规模大小;第二,流动方向。主要是货物或者是旅客在空间位移中的出发地和目的地;第三,距离。距离指的是货物或者是旅客发生位移的起点和终点之间的距离;第四,价格。价格指的是单位体积或者是单位重量的货物或者是乘客在运输的过程中需要发生的费用;第五,时间。货物和旅客在完成整个空间位移的过程中需要的时间;第六,运达速度。也被称为流速,指的是旅客或者是货物在整个运送过程中单位时间的距离;第七,运输结构。运输结构指的是因为不同运输距离或者是不同的旅客出行对运输条件的需求分类。

3.运输需求的特点

第一,运输需求的广泛性。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会涉及到运输需求,在我国的运输行业是第三产业,是一个独立的产业,各行各业都不能脱离运输行业而单独存在,所以运输需求的广泛性体现的淋漓尽致。

第二,运输需求的派生性。运输需求理论认为运输需求是派生需求,具体含义就是人们运输的最终目的并不是为了运输的本身,而是运输成为了其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运输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其他的生活性生产性的需求。

第三,运输需求的多样性。运输需求分为货物运输和旅客运输,因为货物的性质和种类不同,所以就产生了很多种运输需求。在旅客运输方面,因为乘客的自身身份、收入水平、出行目的不同,所以对运输的服务质量要求也会不同,这就导致了运输的多样性。

第四,时间特定性。不同性质和不同目的的乘客,在时间上的需求也是不同的,在春运期间是客运的高峰时间,而在瓜果成熟或者是蔬菜成熟的季节,这类货物的运输量要明显增高。

二、我国运输需求增长趋势分析

1.运输需求将会持续增加

如今我国处于工业化发展的后期,这个时期的货物需求会呈现较快的增长趋势,然而会低于工业化中期阶段。我国在经济增长的同时会加强发展经济质量,会让运输的需求适当的放缓。因为我国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所以产业承接转移力度或加强,很多的货物会从东部沿海地区转移到中西部地区。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货运需求增加速度放缓,对于运输质量有更高的要求,运输的快速、及时、方便等因素成为了重要的指标。

2.原材料能源是主要的运输类

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就会导致了工业发展的不平衡,沿海地区进入到工业化后期,然而中西部还处于中期阶段,所以对于原材料、能源的需求非常旺盛,因此能源和原材料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转移的情况必将持续存在,大宗散货的运输位置不会发生根本性变化。国民的经济需求呈现了战略性升级时期,总的消费量持续上涨,所以消费结构不断的升级,一般消费品需求急速的增加,工业结构和产业密集型企业的货运量就会增加,尤其是高附加值产品在货物运输中的比重会提高很多。

3.快递包裹的需求增加呈现爆炸式

近些年来,网络零售和电子商务呈现了爆炸式的增长趋势,尤其是电子商务销售量每年都会超过100%,这样显著性的增长带动了我国运输需求的急剧增加。随着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我国公路的运输方式还会发生持续性的增加,有望推动最后一公里物流配送和快递需求。

4.预计高速公路运输比重将会上升

运输方式结构受到很多方面的影响,各种运输方式和市场竞争都会引起运输结构的变化。国家宏观的公路运输政策、市场竞争策略、技术经济比较优势等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当前物流行业的迅速发展使得时效性成为重要的企业发展衡量指标,随着我国高速公路里程的不断提升,高速公路作为城际、省际的重要交通渠道,必然会在未来运输系统中发挥出色的作用。随着经济的稳定发展,高速公路运输的比重很有可能会逐渐的提升,航空、水运等可能会保持着相对稳定的趋势。

运输需求理论在一定的意义上对我国的交通运输发展趋势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意义,但是运输需求理论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因此加强运输需求的实践性研究非常重要。我国的交通运输趋势会随着经济发展的变化而产生深远的变化,因此随着电子商务、中西部的发展等趋势,能源、原材料、快递包裹等运输成为了重要的运输货物,运输的质量也会提升。

参考文献:

需求理论范文第3篇

[关键词]项目管理软件需求开发进度成本质量管理模型

一、引言

软件需求开发是软件工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软件生命周期中的需求、设计、编码、测试和维护等各个阶段中,需求开发处于软件工程的开始部分,它提供构建软件项目的根基,决定软件开发成果满足客户需求的匹配程度。软件需求开发环节的失误会随着开发进度的扩大而蔓延,资料表明,软件项目中由于需求开发管理混乱而造成的返工开销几乎占了总开发的50%。本文应用项目管理理论分析软件需求开发阶段的系统构成,并设计管理模型来提高软件需求开发的管理效率。

二、软件需求开发管理过程

由于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软件需求具有模糊性、不确定性、变化性、主观性等特点,并带来软件需求开发管理的复杂性。软件需求开发是一定的组织利用有限的资源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可以作为项目来进行管理,其管理过程由需求获取、需求分析、编写软件需求规格和需求验证四个阶段构成。

1.需求获取

需求获取是在问题和最终解决方案之间架设桥梁,其主要任务是和用户方的领导层、业务层人员进行沟通,获取用户的具体需求,并了解用户的组织架构、业务流程、硬件环境、软件环境、现有的运行系统等具体情况,同用户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渠道和方式。软件需求获取的方法有:与用户交谈,向用户提问题;参观用户的工作流程,观察用户的操作;用户工作的情景分析;现有系统的问题报告和改进要求,事件和响应;市场调查和向用户群体发调查问卷;与同行、专家交谈,听取他们的意见;分析已经存在的同类软件产品,提取需求;从现有产品或竞争产品的文档中提取需求;从行业标准、规则中提取需求;从Internet上搜查相关资料等。

2.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主要通过建立业务模型的方式来描述用户的功能需求,为客户、用户、开发方等不同参与者提供一个交流的渠道。业务模型可以映射出软件产品的核心需求,即功能需求。功能需求应描述软件提供的功能和服务、对输入的响应,并描述特定条件下的系统构成等。软件产品本身可能还存在与业务无直接关系的非功能需求,具体与系统的总体特性有关,如可靠性、响应时间、存储空间等。非功能需求定义系统提供服务或功能的约束,包括时间约束、空间约束、开发过程约束及应遵循的标准等。通常这两类需求构成软件需求的总集。

3.编制软件需求规格

软件需求规格的编制是为了使用户和软件开发者双方对该软件的初始规定有一个共同的理解,使之成为整个开发工作的基础,需求分析完成的标志就是提交一份完整的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以一种开发人员可用的技术形式阐述软件必须提供的功能和具备的性能,以及必须考虑的限制条件。软件项目客户通过软件需求规格了解软件项目能够提供的软件产品,检查软件需求是否满足需要;项目管理人员根据软件需求规格制定项目的开发计划和管理过程;软件开发人员通过软件需求规格理解要开发的产品及具体要开发的内容;软件测试人员通过软件需求规格验证软件。

4.需求评审

编写的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还应当进行需求评审,确保需求确定的科学性。可采用下列指标进行评审:(1)正确性:每条需求都正确代表构建软件系统所要完成的事情。(2)无歧义:每条需求只有一种解释。(3)完备性:需求不能发生遗漏,应全面考虑相关问题。(4)一致性:用户需求必须和业务需求一致,功能需求必须和用户需求一致。(5)重要性和稳定性分级:现有资源不足以实现所有需求时,可以根据级别的高低决定实现的先后,舍弃一些级别低的需求以保证项目的按期交付。(6)可验证性:需求分析是可测试的,只有系统的所有需求都是可以被测试的,才能够保证软件始终围绕着用户的需要,保证软件系统是成功的。(7)可修改性:每一条需求都易于完整一致的进行变更,且不改变需求集的结构和风格。(8)可跟踪性:每条需求都是可溯源的,且存在一种机制使得在以后的工作中引用需求是可行的。(9)可理解性:用户和开发人员都完全理解需求集的整体行为、所提供的功能及其中的每条需求的含义。

三、软件需求开发管理模型

1.软件需求开发管理模型构建原则

软件需求开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管理模型的构建应遵循下列原则:(1)程序性原则:软件需求开发管理应遵循固定的业务流程,可将其划分为需求获取、需求分析、编写软件需求规格和需求验证四个阶段,前一阶段的工作完成后才能进入下一阶段。(2)系统性原则:软件需求开发要在限定的时间、成本条件约束下达到一定的质量,实现软件系统的最优,要求管理遵循系统管理原则,实现目标最优。(3)简化性原则:化繁为简,将模糊的、潜在的复杂问题明确化,以图表的形式表示出,并以简化的解决方案解决问题,便于项目管理。(4)平衡性原则:管理软件需求开发的具体事务要有一定的侧重。对于需求开发过程事项,应根据影响大小分清主次,关键的事项或者事项里的某个多发问题点,着重管理,达到在管理上的主次平衡。(5)高效性原则:模型的设计必须以促进需求开发目标的实现为前提,提供给相关人员一个展示需求开发管理和有效解决方案的平台。(6)时时控制性原则:及时控制需求开发过程中影响进度、成本、质量等问题,及时发现解决冲突事件,做到事前、事中、事后控制,保证项目按时保质保量完成。(7)动态性原则:开发中应关注信息技术的发展,将先进的技术应用到软件需求开发中,并学习借鉴相关软件需求开发的成果。

2.软件需求开发管理模型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构建了软件需求开发管理模型,见下图:

该模型遵循了软件需求开发的管理流程。启动阶段,软件开发进行了可行性研究,软件项目已立项,项目正式启动。软件需求开发管理阶段是模型的主要部分,按照项目流程,依次划分为需求获取、需求分析、编写软件需求规格和需求验证四个阶段。总结阶段,对软件需求开发管理进行总结,并进入到软件程序设计阶段。模型的核心部分是应用项目管理的进度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对软件需求开发进行动态管理。进度管理就是制定出经济合理的进度计划,然后在计划执行过程中,检查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之间的差异,并及时找出出现差异的原因,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以确保项目按时按质完成。进度管理应加强沟通,掌握可能延误进度的环节,并严格控制进度变更。成本管理就是对项目所需的成本情况进行详细地分析和估算,编制资源需求计划,并编制项目所需的成本估算和预算,在执行过程中,采取相应的措施对项目成本进行控制。成本管理应严格控制加班、浪费等额外支出。质量管理是为了保证项目的可交付成果能够满足客户的需求,围绕项目质量而进行的计划、协调和控制等活动,其具体内容涉及质量规划、实施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通过进度管理、成本管理和质量管理,使软件需求开发成为进度快、成本低和质量合格的有机统一体。

该模型规范了软件需求开发的业务流程,并在整个软件需求开发的不同环节之间建立联系,明确需求开发过程与自身各任务项之间以及项目其余环节所存在的各种联系。模型各环节间的相关性、可追溯性保证了软件项目需求开发过程,可以遵循统一的管理模式。该模型具备可配置性。每个软件项目,都具有个性化管理需求,在进度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等方面有不同的要求,可以针对具体的开发团队,项目要求,管理侧重点,扩增相应的管理模块,将此模型推广到任何一个软件需求开发项目。

3.模型应用

由于软件需求开发具有复杂性,其主要表现为需求描述问题,明确表达需求较难确定,并且难以统一;需求完备问题,需求没有遗漏,难以准确划定系统范围;需求的变更问题,需求变化是永恒,需求不可能是完备。模型应用需做好以下工作:(1)文档化管理。需求必须有文档来记录,该文档必须是正确的,是经过验证的,是在受控的状态下变更的。开发或管理人员常常会在含糊的情况下把认为是相对简单的需求忽视而省略文档记录,其实未必简单,只有想清楚、写清楚、说清楚才说明已经真正把需求整理清楚了,同时方便日后维护工作的展开。需求含糊的情况下要进行会议形式处理,并邀请相关人员参加进行需求澄清及确定,需求在进行多方确定后进行归档。同时软件需求的复用率也是相当高的,可以避免升级时重新将需求再次获取,只需要在原来的基础上作为文挡需求复用升级处理。(2)审核评估需求变更,减少变更的影响。在管理软件开发过程中,需求渐变是必然的,无论需求变化的程度如何,只要需求变更就必须进行评估。在需求变更之前必须由项目管理人员审核,再传给开发人员进行评估等工作。管理人员必需依据对整套系统的了解程度分析需求变更过程中可能受影响的系统及受关联的功能模块,并制定积极应对措施。(3)整体管理。应识别、确定、结合、统一与协调软件需求开发管理过程中所需要进行的各种过程和活动,保证进度、成本、质量等各要素的相互协调。

四、结语

软件需求开发在软件项目管理中具有重要地位。本文应用项目管理理论,设计了软件需求开发管理模型。该模型遵循项目管理流程,将软件需求开发划分启动、需求开发过程、总结三个阶段,并将软件需求开发过程划分为需求获取、需求分析、编写软件需求规格和需求验证四个阶段,模型应用项目管理的进度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对软件需求开发进行动态管理,实现软件需求开发项目目标最优。该模型能够提高软件需求开发管理效率,确保软件开发能够按进度,低成本,高质量地完成。

参考文献:

[1]景慎艳:软件项目需求管理的探索与实践[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8(27)

[2]左怀远:软件项目中的风险管理研究[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8(3)

[3]孙琦龙:加强软件项目管理的实践模式[J].科技信息,2008(7)

需求理论范文第4篇

关键词:需求理论;人力资源;管理;关系

从行为学和心理学出发的马斯洛需求理论,在充分分析人的本质的基础上,把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分别是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社会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这五个需求全面的概括了人的需求本质,其需求的层次性一次增加。现代管理学将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应用于人力资源管理中,通过对人的需求的分析实现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指导。

一、需求理论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

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是对人的需求的分析,而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则是根据员工的实际情况,以企业的盈利及发展为目标进行的一项管理工作。只有员工的需求得到满足,员工的工作动力才能真正被带动,企业的经营目标才能得到实现。由此可见,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可以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需求理论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体现在以下几点中:

1、需求理论为人力资源管理中岗位分析和岗位规划提供参考

岗位分析和岗位规划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非常重要的内容。岗位分析和岗位规划是从企业的现有发展规模以及发展现状出发,在对企业未来发展进行合理预测的基础上,对企业的人员以及岗位进行合理配置的一个过程,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一项基础工作。有人把岗位分析和岗位规划比喻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标签,通过这项工作可以使员工获得关于报酬的清晰的认识。根据岗位分析和岗位规划的工作内容,很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认为需求理论在岗位分析和规划中是没有现实意义的,事实上,马斯洛需求理论可以为岗位分析和岗位规划提供参考。

通过对需求理论的运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在正确分析企业员工的需求的基础上,可以将不同层次的员工分成若干类,同时,再将企业的岗位进行合理分析,以岗位所能提供的回报为基础也对岗位进行分类,在这些工作结束以后,在员工能力相当的情况下,岗位配置过程中就可以以此为参考。这样,岗位配置既可以实现公司运转的目的,又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企业员工的需求。企业员工需求得到满足,员工的工作热情提高正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任务。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需求理论可以为人力资源管理中岗位分析和岗位规划提供参考,进而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

2、需求理论指导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激励机制的确立

激励机制,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一般是指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为了引导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以企业获利最大化为目标,根据员工的实际需求,建立起适合员工的奖励方式的一个过程。激励机制总的来说包括薪酬激励和精神激励两个方面的内容,薪酬激励解决员工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而精神激励一般是为了解决员工的社会归属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激励机制的确立离不开对诱导因素的分析,而马斯洛需求理论的内容构成了诱导因素的集合。

诱导因素就是能够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的奖励资源。由于个体的差异性,企业中每个员工的实际生活会有很大的区别,因此,每个员工的实际需求也就不同。对于生活相对较差的员工,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可能就更多一些,针对这样的员工,薪酬激励就非常重要,适当的奖金或者工资的适当提高的激励就可以最大限度内调动起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相对的,对于生活条件好,经济实力强的员工来说,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基本都已经得到满足,在此基础上,他们更需要来自精神层面的激励,也就是社会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开始发挥作用,针对这些员工,就必须实行激励机制,通过职位升迁,会议表扬的方式满足员工的精神需求,进而就可以实现激励的目的。

根据这些分析可以知道,整个激励机制的确立和实行,都是在正确分析员工需求的基础之上进行的,优秀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能够通过工作技巧,以需求理论为桥梁,把需求转化为员工动力,这

也是人力资源管理的较高境界。所以说,需求理论可以指导激励机制的确立,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

二、人力资源管理是需求理论的现实反映

一方面,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可以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另一方面,人力资源管理也是马斯洛需求理论的反映和印证。人力资源管理过程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包括了人力资源规划,招聘,培训等多项内容,而在每一项内容中,都渗入着需求理论。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是心理学中的重要内容,理论最终需要实践来检验,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对于需求理论的应用实际上就是对于需求理论的验证。以需求理论为指导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有利于企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就说明了需求理论的正确性。由此,人力资源管理是需求理论的现实反映。

结束语:对于需求理论与人力资源关系的探究将有利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有利于企业的利益实现。

参考文献:

[1] 杨玉梅.需求理论下的人力资源管理[j].中外企业家, 2012(15).

需求理论范文第5篇

[关键词]心理需求 营销活动 消费者

现在的大多数消费者对产品的需要不仅仅停留在“物美价廉”的这个阶段,而是逐步重视商品的潜在附加的价值。作为生产者,需要运用心理战术满足消费者各方面的心理需求,这样才能够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消费者的心理需求

1.显性心理需求

(1)求新心理。求新心理指的是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追求新花样、新款式以及新产品,也就是追求时髦流行的商品。这种“喜新厌旧”的心理转变需求一时是难以改变的,但这正好是推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主要力量。

(2)求廉心理。求廉心理是一种以看重廉价商品为主要特征的消费心理。这一类的消费者对于商品的实际价格非常敏感,在选购商品时重点对同类商品的价格进行相互比较,而对于质量、包装以及实际的利用价值却不是十分在意。

(3)求实心里。求实心里是指顾客在购买商品时注重商品的具体实用价值。具有这类心里的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特别注重商品的具体功效,要求其既经济又实惠,他们基本上不注重商品的造型、款式以及色调等其它因素。

2.消费者的隐形心理需求

(1)特殊群体的心理需求。社会中存在着多种多样的的特殊群体组织,如老年群体、青少年群体以及高端群体等。这些群体普遍有其自身独特的心理特点,企业在进行具体的营销活动时应该全面了解这些群体的心理特点,否则往往是事倍功半。

(2)不同民族的心理需求。世界上各民族都有其各自独特的心理特点,如美国人粗狂直率、喜欢冒险;中国人勤劳勇敢、善良忍耐以及含蓄宽容。日本人喜欢熊猫,阿拉伯人却十分讨厌。营销活动要想取得成功,必须要适应营销地域的民族心理。

(3)共性的心理需求。人的心理虽然各不相同,但也具体存在着一部分带有普遍性和共同性的心理需要,如人们对颜色的感觉相差不大。厂家与营销人员应该全面了解并好好利用这些带有普遍性和共同性的心理需求。

二、心理需求对营销活动产生的影响

人们潜意识里都认为营销的成功取决于产品的性能、价格、企业知名度、质量、销售的技巧以及宣传等因素,但他们都忽视了一个潜在的主要因素,即消费者心理因素。大多数企业的营销人员在其营销的过程中都没有了解到消费者的实际心理需求,而使得看似完美的营销计划如过眼云烟。比如,宝洁公司生产的婴儿纸尿裤刚进入日本的市场时,在广告中宣传说此产品能减少妈妈们的烦恼,但其实际促销的效果却不是很让人兴奋,经过市场调查才明白,如此广告的宣传,会让为宝宝使用纸尿裤的妈妈们被认作是偷懒、缺乏爱心的妈妈。后来宝洁公司将广告改成“此产品能让宝宝清洁、健康的成长”产品销路因此打开。

从这个例子就可以看出,消费者的心理需求会影响其消费的实际行为,进而影响企业的营销效益。因此,要想进行成功的营销,企业的营销人员就必须去揣摩消费者的实际心理需求,以此来指导企业的具体营销方式。

三、企业应对消费者心理需求变化的对策

1.价格策略。从商品交易出现以来,价格就一直是竞争的最主要手段。产品定价的方法主要包括竞争对手定价法、成本定价法、市场需求定价法、,但无论任何一种定价方法,都要考虑人们的实际心理需求。在定价策略上可以运用心里定价策略,比如像声望定价尾数定价以及习惯定价等。同时,企业如果想对价格进行调整,必须从心理方面考虑人们的实际反应,并附以必要的解释说明,以此来消除人们的不满与误解。这一点虽然十分简单,但却经常被企业所忽略。

2.产品策略。企业在设计与开发新产品时,必须要顺应消费者的心理变化,审美要求以及个性特征等。企业要想适应这种需求,就必须认真分析以及研究消费者的心理,挖掘出产品的具体概念,使得产品从内到外都显示出与众不同的个性特征,以体现人们独特的心境以及性情志趣。

在为商品命名的时候,企业更要符合消费的实际心理。好的商品名称既需要好记,也需要体现出企业的市场,让消费者从商品中得到愉快的感受,以此激发人们的欲望,并促使其渐渐的形成对这一品牌的忠诚。

3.营销策略。实际的营销策略必须要不断创新,而且要考虑人们的购买心理,使得销售方式更好的满足人们的实际要求,使消费者在合适的时间与地点买到适当的产品。在具体的营销过程中,营销人员需要考虑人们对于产品的偏好程度,其偏好程度高,价格变动对于人们的刺激性就越大。还需要考虑产品在市场的知名度,知名度越高的产品,对社会的影响越大,人们对于它的注意力就越集中,其变动对于人们的辐射力也就越强。还需要考虑产品经营者在市场的地位和威望,越是规模大的企业,人们对其的信任度就越高。因为人们普遍认为大企业的所作所为代表了市场经营的发展趋势,因此,只有综合掌握各种情况,合理利用营销策略,才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四、总结

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经常会被其心理因素所控制,因此,企业在制定实际的营销策略时也应该对消费者的心理需求进行仔细考虑,使得其营销策略能够针对消费者的特征,营销管理活动也就会取得更大的成功。

参考文献:

[1]朱小琳.论心理需求对营销管理的影响[J].中国商贸,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