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需求理论论文

需求理论论文

需求理论论文

需求理论论文范文第1篇

从马斯洛需求理论角度而言,人类的生命意义与内在需求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获取到一种需求之后,另外的需求也会接踵而至,人类的需求包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需求、自我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实现需求五个方面,其中生理需求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在满足生理需求的前提条件下,人类会产生安全需求;如果生理需求与安全需求都得到满足,就会产生爱与归属的需求。而自尊需求包括两种类型,第一种是能够胜任、有信心、有成就、自由与独立,第二种是渴望得到外界的重视、关心、欣赏与高度评价,如果这些需求未得到满足,就会出现无能感、软弱感与自卑感。自我实现需求是建立在以上几类需求的基础上产生而言,即人类渴望完成与自身能力相符的活动。马斯洛需求理论对于教育活动有着极大的参考性,为了让学生能够好学、乐学,班主任在与学生的交流活动中,应该主动去了解学生的需求,帮助学生实现目的,同时,还要为学生创造一系列的条件,满足他们的集体感、自尊心与荣誉感,让学生朝着自我实现的方向努力。

2马斯洛需求理论在高职班级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2.1了解每一个学生的需求

高职学生正处在青春期,他们既有着敏感的心思,也喜欢追求新潮,为了表现自己,常常特立独行,甚至出现与班级制度唱反调的问题,而教师就必须要了解学生的表现,不同的表现代表相应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例如,学生不安心上课、焦虑,大多是由于安全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基础知识薄弱,不愿意学习,少言寡语,是由于尊重需求未得到满足。只有正确意识到学生的需求,了解他们的困惑,才能够做到因材施教。此外,教师还要注意到,每一个学生都是有进步空间的,必须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到问题,从马斯洛需求理论的角度而言,如果学生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就会长期处于焦虑状态,并表现出某种行为。教师需要注意每一个学生的言行举止,识别出他们的潜在需求,切实地为他们解决问题。

2.2尊重每一个学生的需求

就现阶段来看,很多教师依然在采用“量化式”管理模式在管理班级,只注重整个班级中的量化考核结果,并不注重考核的过程,也没有给予学生足够的关心,这显然是无法达到管理目的的。教师必须要真正将“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落实到实处,关爱学生、尊重学生的需求,切切实实地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从马斯洛需求理论角度而言,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有牢固、稳定的地位,也希望可以得到外界的高度评价,高职学生大多学习基础差,自卑,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必须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自尊心,尊重他们的意见,创设出一个积极向上的团队。

2.3满足学生的生理需求

数据显示,在高职院校中,贫困学生的比例着实不低,大约有20%,对于贫困学生,学校与教师应该予以他们一些实质性帮助,减轻他们的压力,让学生能够全心全意地投入学习活动中。只有满足了基本需求,才能够让他们朝着更高的方向努力,更好的学习,同时,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多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生活状态,帮助他们养成积极向上的行为习惯,鼓励他们定期锻炼,提升自己的身心素质。

2.4满足学生的安全需求

在高职院校中,建立科学的管理团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稳定的管理团队能够减少学生之间的冲突,为此,教师可以在班级中设置班委会,采用教师任命与学生投票的方式选择管理人员,学生投票一般仅仅考虑到自身的情感问题,而教师任命即可兼顾行为、思想、品格等方面,这就可以选择出最优的班级管理班子。同时,考虑到高职院校学生大多住校,日常衣食住行均需要自己进行处理,教师可以常常深入到班级与宿舍中,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学习和住宿氛围,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实施安全教育工作,内容需要涵盖到交通安全、用电安全、上网安全等方面,满足学生的安全需求,让他们可以踏踏实实的进行学习。

2.5满足学生的爱与归属需求

爱与归属需求属于高级需求,如果学生得不到来自家庭、群体的关心,就会产生空虚、失落、孤独的心态,这对于学生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为此,教师需要采用科学的措施满足学生的爱与归属需求,这可以采用如下的措施:

2.5.1开展合理的教育

在学生进入到学校之后,教师需要及时开展入学教育,包括行为教育、道德教育、情感教育等内容。在情况许可的情况下,教师需要主动与每一个学生进行交流,欢迎学生的到来,交流活动不需要有顺序,通过交流大概地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于学生存在的负面行为要及时地回避,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爱,让学生可以获取到足够的归属感。

2.5.2建立积极的班级文化

班级文化属于一种特定的价值观念与精神思想,每一个班级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都会形成独特的精神,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一系列的行为来促进这种文化的形成。对于表现优异的学生,可以予以适当的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让学生得到满足,自觉保持行为,并将这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在周围群体中传播开来。

2.6加强引导,满足学生的自我实现需求

需求理论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需求层次理论 探索 廉洁 文化

中图分类号:D26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6-0312-01

廉洁文化建设的受众体是人,它和心理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学一点心理学,引入“需求层次理论”,对企业的廉洁文化建设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心理学中,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把人的需求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依次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它是管理者研究组织激励时应用得最广泛的理论。廉洁文化建设也可以借鉴需求层次理论,从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需求出发,探索廉洁文化建设与人的需求的最佳结合点和切入点,把需求层次理论引入廉洁文化建设的实践之中,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廉洁文化建设渗透在人的日常生活、工作中,增强感染力、亲和力、影响力,让廉政意识在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心中潜移默化地、自然而然地累积沉淀,养成正确的价值取向,促成廉洁干部的养成和廉洁公民的养成,在此基础上促成整个廉洁企业及社会的养成。本文试图从需求层次理论探索廉洁文化建设。

一、营造廉洁的生理需求文化,促成亲情廉洁文化的养成

衣、食、住、行是人的基本生理需求,人们为报酬而工作,主要是关于收入、舒适等等。当这种基本生理需求被满足时,一个更深层次的生理需求往往被人们忽视,这就是对家庭和孩子的生理需求,它是人最重要最基本的生理需求――亲情需求。

营造廉洁的生理需求文化,促成亲情廉洁文化的养成,要着力从家庭需求这个最基本的社会细胞抓起。首先要抓好“廉内助”的正面教育和“贪内助”的警示教育。常言说得好,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一定有一位默默奉献的女人,反之,一个腐败的男人背后,往往有一位贪婪的女人!因此要在领导干部及其家属中,大力开展亲情助廉活动,使他们懂得珍惜家人的前程和荣誉,自觉抵制和预防腐败。其次,要开展关心下一代亲情廉洁教育。孩子是每一个家庭的精神和生活的支撑,父母因腐败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必然祸及孩子,甚至毁了孩子一生。因此,要教育领导干部,为了孩子的幸福,保持廉洁自律。同时,开展孩子助廉活动,让廉洁教育扩展到学校,让孩子成为助廉的“小皇帝”,形成亲情助廉的强势,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三是开展腐败成本教育。要教育领导干部算好两笔账,其一,党和人民给予我们的待遇已经很好了,衣、食、住、行不用愁,还需要什么?其二,贪污受贿得来的钱财,是不义之财,提心吊胆不说,一旦败露,锒铛入狱,这此不义之财化为乌有,一切待遇都失去了,落得身败名裂,遭人唾弃,悔之晚矣。

二、营造廉洁的安全需求文化,促成价值廉洁文化的养成

需求层次理论所讲的安全需求包括人身安全、生活稳定以及免遭痛苦、威胁或疾病等的需求。这里所讲的安全需求是一般意义上人的肉体本身所需要的健康和保障。当安全需求发展到人失去自由,受到人身限制,剥夺政治权利,甚至被判处死刑即将失去生命时,这种安全需求就达到了顶峰,只要给予自由和生命,一切都可以抛弃,因为没有什么东西比生命和自由更珍贵了。所有贪官被查处后,面对监狱的高墙铁窗,面对死亡,才真正领悟到了生命的价值,自由的可贵。

营造廉洁的安全需求文化,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养成正确的价值取向,珍爱生命,珍惜自由和政治前途,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首先要抓好人生价值观教育。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坚定廉洁信念,引导廉洁习惯的养成,让价值廉洁文化作为一种坚实的文化理念积淀在灵魂之中。其次,要开展“两个至上”的安全需求教育,即生命至高无上,自由至高无上的安全需求教育。能得到金钱,但金钱买不来生命,换不来自由。

三、营造廉洁的社交需求文化,促成友情廉洁文化的养成

社交需求包括对友谊、爱情以及隶属关系的需求。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内,既有八小时以内的工作环境,又有八小时以外的社交环境,因而产生两种需求:一是八小时以内同事之间和谐相处的人际关系需求,这是一种广义的友情需求。这种需求使人的行为愿为共事的人所接受和认可,希望自己的能力和人品得到上级、同级、下级的赞赏,并且遵从职业道德行为规范。二是八小时以外社区居民之间,同学、同乡、战友、朋友之间社交往来的需求。这种需求更主要的是体现在友情层面上,以建立感情、友谊和相互帮助为目的的需求,并且遵从社会公德行为规范。

营造廉洁的社交需求文化,就要针对这两种需求,大力开展友情促廉,构建廉洁、友爱、和谐的人际关系文化,使同事情、同学情、同乡情、朋友情以及社区居民之间、上下级之间的情感,成为一种社交约束力,让不廉洁的人在友情面前感到压力,出现不廉洁行为“无颜见江东父老”,促成友情廉洁文化的养成。一是开展集体共同价值观教育,形成人人遵从职业道德行为规范,维护集体荣誉,信守“我不为集体丢脸,集体以我为荣”的廉洁信条,使每个成员之间相互激励与监督,增强同事之间廉洁共事的认同感。二是开展社区友情价值观教育。大力倡导“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友情观念,树立提醒、监督是爱,不管、不问是害的友情观。

四、营造廉洁的尊重需求文化,促成人格廉洁文化的养成

尊重需求既包括对成就或自我价值的个人感觉,也包括他人对自己的认可与尊重。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才能、成就被别人赞赏,获得心理上的满足。这种尊重需求表现在廉洁上,是对为官清廉、公道正派的从政准则的认可与追求,希望在人们心目中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和人格魅力。营造廉洁的尊重需求文化,促成人格廉洁文化的养成,要着力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激励领导干部以廉为荣,树立社会主义的荣辱观,强化领导干部名誉、成就的需求,追求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的为官品德,弘扬淡泊名利、洁身自好、艰苦奋斗的精神。二是营造廉洁的尊重需求氛围。树立廉洁典型,表彰廉洁的先进人物,弘扬正气,打击歪风邪气,剖析反面典型,警醒警示他人,让廉洁的人受到人们的认可和尊重,得到心理上的满足。

五、营造廉洁的自我实现需求文化,促成自律廉洁文化的养成

需求理论论文范文第3篇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担负着重要使命。为此,研究者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和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课程教学模式的初探与改革,例如体验式教学模式、教学与团体辅导相结合的模式、细化评估教学目标、教学方式和手段实施;②教学目标的拓展,例如积极心理学思想的运用、倡导积极人格的培养等。关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大学生心中的定位,此前曾有人对此进行了诸如教学内容的需求等部分因素的调查。为了使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获得更多的受益,使学生更直接地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中来,作者试图站在学生的角度,科学、系统地了解学生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态度及需求。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武汉某高校大二和大三学生,共182人,收到有效问卷178份。其中,文科72人,理工科106人;大三94人,大二84人。(在所选学校的学生中,部分大三学生上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大二学生全部上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本研究选取了没有上过心理健康课的大三学生和已经上过课的大二学生进行对照分析)。

2.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自编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态度及需求调查表》,主要涉及三方面的内容: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的态度,根据重要性、有效性和受欢迎程度进行五级评分;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形式的理解,进行单项选择,统计各选项人数百分比;③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及方法的需求,根据需求程度进行五级评分。问卷集体测试,当场回收,所得数据采用spss17.0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三、结果与讨论

1.学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的态度。调查发现,根据大学生对课程的重要性、有效性、受欢迎程度进行五级评分,结果所得均分都高于平均水平。这说明当代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认同度普遍较高。这与刘海燕等人(2010年)的研究是一致的。按照不同年级分类,结果发现大二学生在“课程有效性”和“课程受欢迎程度”上显著高于大三学生。大三学生是没上过心理健康课程的,可见上过心理健康课程的学生对其有着更高的认可和喜爱。按照不同专业分类,结果发现文科和理工科学生对心理健康课程的态度没有显著的差异。这一结果显示,不同的专业背景对心理健康课程的态度并没有实质性的影响。

2.学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形式的理解。①课程开设方式。学生对“心理健康课程以何种方式开设较为合适”进行单项选择。结果显示,93.8%的被调查者认为心理健康课程应该开设,其中37.4%的人认为应该以必修课的形式开设,16.4%的人认为应该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40%的人认为应该以“必修课+选修课”的形式开设。②开课年级。根据调查结果发现,34.8%的学生认为应该在大一开设心理健康课程,12.4%的学生认为应该在大二开设,10.3%的支持在大三开设,希望各个年级都开设者占39%。这说明学生也意识到每个年级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不同,所以每个阶段都需要心理健康教育的帮助。③开课人数。根据调查结果发现,26.7%的学生希望心理健康课程的班级人数控制在30人以下,45.6%的人希望控制在30~60人之间,21.5%的人希望在60~90人之间,仅有6.2%的人希望在90人以上,可见学生多数倾向于小班教学。④开课形式。根据调查结果发现,73.4%的学生认为心理健康课程应该以传统讲授、团体活动、案例分析、心理测试、多媒体辅助等方式进行教学。

3.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目标、内容及方法的需求。从对教学目标的认识和需求角度进行分析,“调节心态”和“探索自我”是大学生认为心理健康课程需要完成的首要目标。大二学生与大三学生相比,更倾向于选择“健全人格”和“适应社会”为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目标,大三学生与大二学生相比,更倾向于选择“解决问题”为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目标,差异具有显著性。由此可见,大三学生在选修心理健康课程时更多的是带着问题前来的,有一定的目的性,他们更希望通过这门课程解决自身的一些疑惑;而大二学生通过心理健康课程的学习,了解到心理健康课程不仅仅对他们当下的学习起作用,对于他们未来的发展也能够起到指引性的作用,所以他们更愿意将“健全人格”和“适应社会”这类长远性的作用作为心理健康课程的目标。理工科学生与文科学生相比,更倾向于选择“掌握知识”和“解决问题”作为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目标,差异具有显著性,而在其他的目标上二者没有显著差异。从对教学内容的需求来分析,大学生更倾向于选择的教学内容前四位分别是“认识自我”、“恋爱指导”、“人际交往”、“情绪调节”。大二学生与大三学生相比,更倾向于选择“学习能力”作为心理健康课程的内容,差异具有显著性。这可能是由于大二学生已经上过心理健康课程,普遍认可教师对“学习能力”这一版块内容的讲解,也认同这一部分内容的重要性。而大三学生对“学习能力”这一版块的内容更多的是出于自身的理解和猜测,认为可能很枯燥或者很理论化。文科生和理工科生相比,更倾向于选择“认识自我”和“生涯规划”作为心理健康课程的内容,理工科生和文科生相比,更倾向于选择“心理知识”和“学习能力”作为心理健康课程的内容,差异具有显著性。可见,针对不同专业、不同特点的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内容应该有所区别,研究者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对此也深有体会。从对教学方法的需求来分析,学生更倾向于选择的教学方法前四位分别是“心理测试”、“视听教学”“、案例分析”和“团体辅导”。大三学生与大二学生相比,更倾向于选择心理测试;大二学生与大三学生相比,更倾向于团体辅导,差异具有显著性。这说明,通过心理健康课程的切身体会,学生对于团体辅导的教学方法比较认可。而没上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生出于自身的好奇,更希望通过心理测试这样直接的方式来了解和帮助自己。文科生与理工科生相比,更倾向于选择角色扮演、团体辅导和情境体验,而理工科生与文科生相比,更倾向于选择案例分析和心理测试。这可能是由于文科生更喜欢探索和体验的缘故,这也说明,针对不同专业、不同特点的学生,需要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才能更好地吸引学生。

四、结论

需求理论论文范文第4篇

(一)社区承担了更多的社会事务职责,但社区的管理权力却未得到相应调整

社区承担行政工作任务多,一些工作职责不清。一是社区承担了过多的行政工作,社区干部行政性事务多,具体表现在硬性指派多、检查验收多、台账报表多等问题,压缩了公共服务的空间和人力,无法为居民提供更多的服务。二是社区承担的一些工作权责不对称。近年来,社区逐渐成为反映民意的一个重要渠道,比如物业、绿化、亮化、夏季供水等问题,但社区受权责所限,对其中一些居民的合理诉求难以协调解决。三是一些职能部门把工作任务下移到社区后,却没有按“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原则来开展工作,工作经费没有跟着进社区,社区工作负担重。

(二)维稳工作任务大,管理工作人员队伍薄弱,整体专业化程度偏低难以满足工作任务需要

一是社区是维稳的第一防线,是城市“四知四清四掌握”工作的第一执行力。在重大节日和敏感节点,社区的维稳力量更趋紧张。二是目前社区干部编制较少,社会公益性岗位人员较多,待遇相对偏低,月工资仅为1000元,仅仅能满足日常生活需求,导致出现了人员不稳定、工作无衔接等现象。三是社区工作人员经常要面临大量重复性的入户走访等工作,一些居民存在不配合现象,导致社区工作者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敷衍了事、应付差事现象,工作积极性不高。四是虽然每个社区都组织了义工队伍,但是我县志愿服务人员较少,志愿服务的氛围没有形成,志愿服务还没有形成长效机制。四是社区管理人员年龄结构偏大、专业化程度偏低。

(三)驻区单位和居民对社区建设重要性认识不足,参与率不高

目前社区建设工作主要停留在政府倡导和推动阶段,社区居民与社区中的单位对社区认识不充分,参与意识薄弱。一是因为社区居民层次不一,在社区活动中,参与者多数是老年人,很多在职中青年居民,由于工作等原因,参加社区活动少,即使参与也往往处于被动状态。二是我县人口基数少,在政府部门供职人员相对较多,各行政部门及企事业单位的“单位人”对于自己所属的单位有着高度的依附性与依赖性、强烈的认同感与安全感,对于自己的居住地则始终无法形成社区归属感和社区意识。同时,驻区单位与社区的共建机制还没有健全完善,驻区单位在与社区主动沟通联络、征求社区建设建议等方面存在不足,双方合作共建程度不高。

二、加强城市社区管理的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维稳联动机制,减轻社区维稳压力

随着城市化建设的加快,社区的工作量大量增加,而仅靠社区来维护社会稳定极不现实,急需有新的力量加入社区的维稳工作。一是充分利用各职能部门的力量,如公安、人武(民兵)、驻区单位等部门,加强横向联系,由每个社区牵头组建固定的5—7支巡逻队伍,每周定期定时对辖区进行网络化巡逻、走访,建立维稳联动机制。二是加强小区物业管理,逐步推进居民小区封闭式管理。本着先易后难、分期分批实施的原则,组织实施居民小区全封闭式管理,实行人员、车辆一卡通系统,有效控制外来闲杂人员及车辆进出,提升居民小区安防水平。三是抓好重点区域集中整治。全面落实社区干部分片包户责任制,对各社区重点辖区内流动人口集中、重点人员较多、各类案件高发、情况复杂地区加强排查整治,将社区干部搜集信息与房东提供信息相结合,对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实行动态管理、无缝管理。

(二)理顺社区工作体系,确保权责一致

进一步理顺政府职能部门行政管理与社区的关系,改变政府、社区居委权责不清的体制。一是由政府组建政务服务中心,由其承接政府部门的行政事物,让社区居委会从行政负担中解放出来,主要负责民主建设、满足社区居民需求、维护居民权益、调节邻里关系等公共事务。二是政府职能部门需社区完成的工作,应实行社区工作准入制度,经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批准后方可进入,同时处理好事权下放后的权责问题,确保权责统一。三是居民小区建成达标后,物业由建设单位与社区、住建、供电等部门联合管理,由社区统一协调承接小区的物业管理服务,解决居民物业难问题。

(三)建设高水平、专业化的社区工作队伍

社区工作者直接面对居民群众,他们的工作能力决定着社区的服务质量和水平。一是应增加人员配备,优化队伍结构。按照社区户数、党员人数规模配备社区工作者和党组织成员,拓宽选人用人视野,选聘专业化、高素质的社区工作者。优化社区工作者年龄结构,通过公开招考等方式积极引进年轻化、知识化人才,不断为社区输送新鲜血液,同时加强对社区工作者的岗位实践和定期学习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技能水平。二是落实、提高人员待遇,稳定社区队伍。注重从具有基层工作经验、政治素质高的人员中招聘社区工作人员,在加强聘用人员的工资、津贴、社会保障金等基本保障的基础上,建立社区工作者激励机制,逐步推行岗位聘用制,面向社会竞争上岗,以岗定薪、按岗考核、岗变薪变,以此推动社区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针对公益性岗位人员流动性大的问题,应在进行招考事业人员时,放宽对年龄、学历等的政策限制,提高公益性人员的福利待遇,同时,建立社区干部定期转岗和《社区干部带薪休假制度》,从而达到感情留人、待遇留人、制度留人和事业留人。四是引导、培育和状大社区志愿者服务队伍。以党委政府为主导,以非政府性社会志愿者工作机构为主体,全力推进社区志愿者服务体系建设。

(四)强化社区服务,提高驻区单位和居民参与意识

面对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的公共服务需求,应加快社区服务功能的转变,提高驻区单位和居民的参与意识,建设美好幸福社区。一是成立社区服务中心,逐渐培育覆盖养老托幼、家政服务、教育培训、人才中介、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医疗咨询等类型,能全方位满足居民物质和文化生活的社区服务产业。二是依靠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兴办社区服务业,制定落实各项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各类组织、企业和个人开展社区服务,大力推进社区服务业的社会化、产业化、实体化进程。有效区分社区公共服务、市场服务和志愿服务,形成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服务门类齐全、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较高的社区服务网络。三是积极搭建平台,提高驻区单位和社区居民的参与意识。加强舆论引导,发动驻区单位和居民积极参与创建平安社区、文明社区的活动中来。在小区环境管理、社区文化、社区共建等问题广泛听取居民意见,增强驻社区单位和“单位人”的参与意识,经常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和互助活动,培育居民社区理念,提高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共建和谐幸福社区。

(五)多方整合资源,加大社区投入力量

需求理论论文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本文对株洲市交通现状需求进行分析,依据交通需求管理理论,提出了株洲市实施交通需求管理的策略和建议。论文关键词:交通需求分析;城市交通;管理策略;株洲市 株洲位于湖南省东部、湘江中游,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我国南方重要的交通枢纽和重工业基地,是东西部交汇的过渡带和沿海省市向内陆发展的战略联接带及开发大西南的战略通道,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属山地丘陵区。近年来由于经济的不断增长,道路交通活动曰趋频繁,交通需求迅猛增加,对市际交通和市内交通带来巨大压力,致使道路交通出现了严重的供求失衡现象,在短时间内无法大规模地新建、改建道路的情况下,深入挖城市道路网潜力,开展科学的交通需求分析与管理工作,缓解城市道路交通供需矛盾,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 交通供需现状分析 (一)、交通出行现状分析。1、居民出行现状分析:通过对居民出行情况的调查统计结果表明:在各种出行目的中,上班、上学出行所占比例接近70%,由此可知,解决居民上、下班(包括上学、放学)的供需矛盾是解决株洲市交通供需矛盾一个主要方面。从出行方式来看,主要有步行、自行车(或电动车)、公交(TAXI、公共汽车)、私家车(含摩托车)四种方式,而其他方式与公交车出行量之比为6:4,由此可见,居民乘坐公交车辆出行的比例偏低。从出行时间分布来看:7:00—8:00的出行约占全部出行35%。说明高峰时间出行集中程度高,造成高峰时道路紧张,供应不足。2、机动车出行现状分析:根据O—D调查统计分析.各车型的出车率基本接近,平均为59%,其中小客车出车率最大为67%。机动车平均出车次数2.5次/曰(不含公交),如果扣除未出行车辆,测得出行车平均出行次数分别为小客车4.6次/曰、非公交客车3.8次/曰、卡车3.5次/曰、摩托车2.9次/曰、其他车2.5次/曰。从机动车出行目的结构上看,客车出行以上班、公务、出租载客为主,货车出行以装货与交货为主。 (二)道路交通体系现状分析。1、城市道路现状分析:(1)道路等级偏低,城市基础设施不足,道路容量严重不足。长期以来一直沿用混行交通的模式,除个别街道外.大多数道路仍属一块板型式,目前道路功能不够明确.道路服务水平不高主干道路网络已基本成型,功能尚未充分发挥:在政府的积极努力下,主干道路网络巳基本形成,但环城道路尚未完全开通,通过对交通流构成、交通流量及其空间分布特性、路段车速特性、出入口干道交通特性的分析和评价,发现城区道路交通存在如下一些问题:交通流分布不均匀;大量过境车辆对芦凇区道路交通的压力较大,存在着一些矛盾突出的“瓶颈”路段;各级道路的级配不尽合理,交叉口左转车流比例过大,支路利用率不高,道路网功能尚未得到充分的发挥。 (三)动态交通现状分析。1、机动车基本现状分析:(1)出租车基本现状分析:据了解,株洲市现有出租车近2000台,出租车公司28家,相关行业涉及到交通、修理、汽车制造、餐饮、驾驶管理等。随着该市出租车行业规模的不断扩大,行业管理上出现了许多新矛盾,出租车抢道行驶、乱停乱放,既加重了城市道路的交通压力,又严重影响了道路交通秩序。(2)公交车基本现状分析:株洲市现有公共汽车不少,但公交线路覆盖面存在空白点,有的公交线路车次间隔时间较长,尚不能提供方便、快捷、经济的交通服务。(3)私家车基本现状分析:目前,株洲市已涌现不少私家车,随着经济的增长和各式小轿车的大副降价,学驾驶的市民越来越多,据调查,80%的年轻人渴望成为“有车族”。 2、非机动车基本现状分析:由于受市区地理环境以及城市规模影响,加之电动车、自行车是一种方便、经济的交通工具,市区内出行有相当一部分市民采用电动车、自行车作为出行工具。这些电动车、自行车为多数上班、上学的交通工具,在居民区与工厂间、学生与学校间流动,具有明显的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