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网络道德

网络道德

网络道德

网络道德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笔者介绍了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表现形式及出现原因,并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方法和途径进行了探讨。

互联网的发展彻底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对现代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网络改变着人们的行为方式、思维结构乃至社会结构。它对于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信息资源的快速传递起到了无与伦比的作用,并且蕴藏着无尽的潜能。但是,网络的作用并不是单一的,在广泛的积极作用背后也有着巨大的反作用,它在提供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的消极的影响,甚至导致了严重的网络道德失范,并引发了大量的失范行为。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调查统计,目前中国网民已达4600万人,而大学生是其中最活跃的群体,全国高校大学生经常上网的人数已达40%以上,网络道德失范问题也比较突出。因此,加强这一群体的网络道德教育,增强他们的网络道德意识,是奠定网络文明的基础。

1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表现形式

1.1网络言行随意放纵,投放语言垃圾

此行为指的是网络行为人利用言语行为向网络投放没有信息价值或是负价值的言语成品的行为。由于网络发言的匿名性,少数大学生把网络当成了“情绪公厕”,借助论坛、聊天室对他人或团体进行恶意攻击,并且借此逃脱法律的约束。在对大学生的调查中发现,有21.7%的大学生在网上聊天或发表自己的看法时使用过不文明的语言或符号缩写,在聊天室或论坛中使用脏话或带有人身攻击的语言;72%的大学生有过在网上骗人;有41.7%的大学生到过不健康的网站。

1.2网络价值观念模糊,人格冲突突出

调查显示,45.6%的大学生对网络的感觉是“放松自己,新鲜、自由、轻松、刺激,有意思、不受限制”;“表现自己另一面,改变自己,完善自己”;“网络是虚拟的,神秘的,不信任、怕受骗、保护自己”;“尝试新的感受”;“体验不同于现实的生活,寻求另一种感觉”;“逃避现实,对现实不满”;“无聊”等等。

1.3利用网络“谈情说爱”

大学生正是谈情说爱的年龄,网络使两往的“杯水主义”得以公开化和美化,不少门户网站的聊天室正在沦为网络的大本营,一些网站公开为“”大唱赞歌,加速了性道德的崩溃。·

1.4利用网络犯罪

由于网络上存在着“技术鸿沟”,少数大学生利用自己的电脑网络知识,侵犯其他网民的隐私,偷窃别人的网络财富,如破解他人的邮箱密码,偷窃他人的伪号码等。调查发现,4.5%的大学生有过盗用别人的密码;有6.3%的大学生偷看过别人的电子邮件;6.9%的学生私自用过别人的帐号上网。

2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出现的原因

2.1网络文化的特殊性对大学生的道德成长环境构成挑战

网络的开放性对于自我监控能力不强、极富好奇心的大学生具有极大的诱惑力,是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的环境因素;其隐蔽性、无约束性和虚拟性,则可能导致大学生道德失范,引发人格分裂。传统道德规范已不能适应网络社会的发展。

2.2网络信息污染,有害信.息泛滥

信息网络技术的滥用威胁着人们的道德伦理。有用无用的信息同时被生产,网络正成为一个无所不包的仓库。网络环境的不可控制性从信息质量上污染了道德环境,大量信息垃圾对人们的思想构成了严重侵蚀。电脑技术带给人们的一些游戏,使一些辨别能力差的大学生沉溺其中,游戏中充斥着暴力以及色情的东西,无时不在袭读人类文明。

2.3网络法律法规不健全

我国的网络法律法规尚不健全,原来颁布实施的一系列网络法律法规,由于网络应用向纵深发展,已有部分明显滞后,一些关于网络行为的认定过于原则或笼统,缺乏可操作性,且宣传力度不够,使一些网络行为无法可依。

3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

3.1培养大学生网络道德意识

目前,随着电脑网络日益发展,网络道德教育已成为一些西方国家高等学校的教育课程,如美国杜克大学开设了“伦理学和国际互联网络”的课程。大学生应该遵纪守法,遵守共同的规则,做一名网上道德人。要做一名网络道德人,就要树立网络道德意识,即认识到网络道德是网络社会正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人际关系调节器。

3.2提高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辫别能力

网络是用来为人类服务的,而不是制约人类和支配人类的。因此,要教育青年学生积极主动地利用网络,不能反过来让网络牵着自己的鼻子走;要自觉维护网络文明,树立网络自律意识,营造良好的网络道德氛围;同时,要认识到网络并不是知识的净土,里面也有陷阱和暗流,因而,要提高对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增强自我保护意识,自觉对有害信息进行抵制,识别和拒绝网络破坏。

3.3教育大学生讲究网络礼仪

目前的网络礼仪主要有:(1)间候礼仪。指大学生在网络社会交往的起始中,问候和称呼双方应遵守的规则,这是大学生网民行为礼仪的初级教程。(2)语言礼仪。指大学生在网络社会交往中语言表达应遵循的规则,这些礼仪可以表明一个人的态度和情感。(3)交往方式礼仪。指大学生在网络社会交往中所采取某种交往方式时应遵守的规则。总之,网络礼仪是网民行为文明程度的标志和尺度。一个大学生如果连这些起码的网德要求都做不到或不会做,很难相信他能遵循更严格、更高的网络道德标准。

3.4要求大学生遵守网络道德规范

互联网为人们自由上网、开展各种活动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空间和自由度。但是,虚拟的网上活动与现实社会的活动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网络人的自由在本质上是理性的,网络人必须具有道德意识,不能认为匿名、数字化式的交往就可以随意制造信息垃圾、进行信息欺诈,反之,必将受社会舆论的谴责与良心的自责。面对着形形的网络间题,大学生必须遵守网络道德规范。

3.5帮助大学生成立网络学习中心或建设青年网站

学校要本着“主动出击,积极应对,把握导向”的原则,采取措施,引导青年学生文明而有效地利用网络。为此,网络中心和图书馆技术部可以成立网络学习中心,对他们进行分批培训,多开展各种涉及网络的活动。如:计算机网络知识竞赛、电子商务比赛、网络主题辩论等,引导他们正确用网,增强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流;或帮助他们建立青年网站,通过学习、交友、心理咨询、法律援助等大学生感兴趣的形式,凝聚大学生,使他们形成健康的网络生活方式。

4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4.1针对网络进行道德教育

教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信念、网络道德价值观念,明确在网络生活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主要方法,其一,在学校教育中,应该设置网络伦理教育课程或讲座。首先抓好道德底线的基础教育。其次,把网德、网纪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结合起来,以加强他们对全球网络文化价值观念的鉴别能力和抗诱自律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网络公德意识和网络道德水准。第三,建立健全网络规范。目前有些发达国家的计算机和网络组织已经试行建立一些网德、网纪,例如:美国计算机伦理协会制定的“计算机伦理十诫”,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关于网德、网纪的声明等。我国也有地方出台了若干网络伦理道德规范。第四,应尽快建立健全网络法律法规,加强对网络行为的监控。目前我国已经了《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办法》等法规,他们为网络道德教育建设提供了保障。而在学校中把网络法规教育与网络道德教育结合起来,将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4.2利用网络进行道德教育

主要是根据网络的特点和学生在网络教学环境下的学习心理特点,积极地开展包括网络道德在内的系统思想工作。例如,利用交互功能的特点,通过“在线指导”、“网上论坛”等形式,开展以网络道德教育为主题的讨论。

4.3通过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时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

校园文化是在大学校园环境下,由一定数量的个体行为形成的一种共存文化现象,以一定的方式表达出来,反映了“大学人”这一亚社会群体的特有的生活状态和独特的文化心态,高校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广泛的积极意义。在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中校园文化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可以利用校园文化活动来开展网络道德教育。

4.4通过品德课程进行网络道德教育

思想品德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的最前沿阵地,它能针对大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最直接的教育,思想品德课程的内容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例如,在讨论遵守社会公德问题的时候,可以对出现的网络道德失范问题进行剖析;在对大学生进行人际交往教育时,也可以把这作为一个切人点,让学生自己分析并对网络道德、网上的行为进行规范,从而增强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

4.5通过法律课程加强网络道德意识

法律和道德从来都是相互补充,道德对法律也有促进作用,当前由网络引发的法律问题层出不穷,网络涉及到的法律问题也逐渐成为新的热点,在法律课程的教学中加人网络的法律问题,可以让大学生了解网络的行为也很有可能发展成为违法和犯罪。在法律课程中强调网络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将对防范网络违法与犯罪起着重要的作用。

网络道德范文第2篇

黄冈市实验小学五(4)班 张世铎

如今,互联网在社会上越来越普及,网络道德与礼貌也日益重要。网络虽是虚拟世界,但仍要讲究道德与礼貌。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相互交往时都很注意讲文明、讲礼貌,愿意展示自己有文化、有修养、有良好品行的美好形象。

在虚拟社会中,人们交往互不谋面,可能交往的双方永远不知道对方是谁。这样,是不是就可以不讲礼貌,可以信口开河、脏话连篇呢?不能!在网络这个虚拟社会中,由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一般都是书面语言进行,所以谦和的态度、礼貌的语言、相互的尊重就显得更加重要,它会使人感到温暖亲切,能自然地拉近双方的距离,消除陌生感,从而使交往的双方友善地进行沟通。文明礼貌的言行举止会帮你在网友间架起友好交往的桥梁。

如果开口骂人,说脏话,只会使大家厌恶,觉得你没修养。这种人在社会上和网络上是没有立足之地的。据《楚天都市报》报道,荆州市有两个中学生用QQ聊天,其中一个说脏话,另一个便将他拖进“黑名单”里。那个骂人的便用“珊瑚虫”版QQ查到对方所在的网吧、机号,约上几个同学,找到他,把他活活打死了。后来被法院抓到,被判了刑。

讲道德,不仅仅涉及到不讲脏话,还必须言而有信。如果瞎回帖子,会让别人信以为真,做错事,害人害己。

另外,由于我们青少年正处于成长时期,阅历少,经验不足,在网络这个缤繁世界游历时,一定要注意树立自我保护意识,在自己的头脑里建立起“安全防火墙”,以抵御不良信息对我们的影响。标明限制信息的,如果自己处在限制区域内,一定不能进入。

再举个例子,我的几个同学在网上发现了一个打打杀杀的,叫什么《闪客快打》的游戏,打开时明明显示着“本游戏含暴力因素,未满18岁禁止进入”,但他们却固执地闯进去玩起来。由于玩多了,他们一看见同学就想冲上去打上几拳或踢上几腿,学习也直线下滑。这是多么可悲的事儿呀!我们一定要吸取教训,不看未成年人不适宜的信息,不玩不适宜未成人的游戏。

上网必须用自己注册的账号和密码,未经允许绝对不能盗用他人的账号和密码,加“好友”时要经过对方的允许与验证。别人在输入账号和密码时,要自觉回避,不能偷看,这是一种基本的美德。

别人制作的网页、动画,撰写的文字等都是制作人的知识产权,是受国家保护的,未经允许绝对不能转载,署上自己的名字。

网络道德范文第3篇

【关键词】网络道德;自律;他律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网络信息化时代,互联网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传播新信息、获取新知识的沟通渠道,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在互联网带来便捷、时效的同时,也衍生出一系列有关网络道德方面的问题,成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中必须要面对、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培养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自律精神

1.大学生网络行为上的道德自律

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网络社会中,介于其独有的虚拟性特点,要求大学生在行使网络权力时,理性的面对在网络行为中衍生的道德行为,相对于传统的社会道德主要以外部力量制约、依靠道德他律而言,则需要更强大的自我约束力及道德自律。在网络行为的过程中,大学生能够自我要求、正确的把握、及时检验和校正自己网络行为的同时,体现了其网络道德自律的形成。绝大部分的网络社区仅仅靠执行行政命令是很难建立、维持下午的,它需要建立在互联网使用者自觉的遵守一定道德规范的基础上。

在督促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的同时,培养他们充分意识到一种潜在的网络道德规范、网络道德行为是出自于自身的需要、处事的根本,认识他人利益、公共利益与自身利益的一致性,培养遵守网络公共秩序、保障网络道德规范的品质,做到自我规范,自我约束。摒除网络上的互相欺骗、肆意破坏、甚至抵御网络犯罪的各种诱惑,无论是否有人看见或听见,都将网络社会道德作为一种责任来自觉自愿坚守。

2.大学生网络道德自律是其网络行为的必然要求

在传统的校园生活中,大学生一切的言谈举止都有明确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意识的限制。而在个体自主性、虚拟性极强的网络社会中,在缺少他人干预、管理和控制的网络环境下,必须通过大学生自律这种新型的道德行为模式,才能共同构建健康、有序的网络环境。大学生网络道德规范对于其网络行为来说,是不具有强制性的,只有依靠大学生自身的内在道德标准和外在行为自我约束,将规范化的网络道德行为作为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模式。一部分大学生在心理上、思想上还不够成熟,他们对于自身网络行为是具有一定的是非观,在其认知上是充满理性的,但行为上却又缺少相对等的自控能力,会出现例如沉溺于网络以致影响学业、影响心理健康、人际关系的正常交流等情况,由此,大学生网络道德自律是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必然要求。

3.大学生网络自律是其在校自我管理的充分体现

互联网在满足大学生学习生活需求的同时,若缺少正确的引导,容易导致学生产生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思想。一部分人认为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可以罔顾所有规章制度、道德观念而为所欲为,有些人在网络上以虚拟ID身份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观点、不讲网络道德辱骂他人、利用网络知识和技术攻击他人网站成为“黑客”、甚至出现利用网络违法犯罪,一些大学生因现实生活中的交流困难而依赖于虚拟的网络世界寻找心理安慰。面对校园网络化程度的日益提高,在加大学校常规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要引导大学生明确在自身网络信息化社会中必须要履行的道德权力、义务;克服上网陋习,把握健康网络社会的发展趋势;指导其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与服务,强化网络道德自律意识,维护校园网络秩序。

二、构建大学生网络道德他律的监督机制

1.完善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机制

传统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距离相对狭窄、封闭,家庭、亲人、朋友、社会以一种简单的相处方式维系之间的联系。大学校园是一种人与人之间距离较近的熟人社会的缩影,在现实校园文化、环境中,由于现实社会的道德标准较为明确,大学生彼此的道德意识也都非常强烈,培养、教育他们将现实校园中存在的道德意识运用在虚拟的网络社会中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学校教育工作者在不断提高自身思想、素质的同时,学会利用网络特性、掌握网络文化,以正确的网络思想教育、引导学生。老师利用课堂进行网络道德教育,以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影响学生;通过网络聊天、讨论、邮件等方式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关注他们所关注的话题,对于互联网上的一些不良信息,学会讲求方式方法并有针对性的展开沟通与引导。

2.规范大学生网络道德内容

网络社会是现实社会的缩影,根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的相关要求,在当今社会中,我国公民应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为: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这些现实社会中的具体规范也同样适用于网络世界。然而,在网络社会中产生的一些网络行为已经无法用现有的社会道德去规范、衡量,而新的道德规范尚未形成时,必然造成网络道德的缺失。因此,随着网络时代及其技术的发展,作为网络世界的使用者之一,要尽可能的规范、丰富大学生网络道德内容,逐步形成统一的道德规范。可以借鉴国外一些好的经验,在校园网络的使用上制定详细的规章制度、管理条例。

3.提高网络技术的监管力度

在进行网络道德自我约束的同时,要不断加强从技术层面上进行网络监控,及时纠正网络道德失范,限制并制止任何网络违法犯罪的可能性。通过设置防火墙阻截一些不良信息的与侵入,过滤不安全因素,保障网络信息的正确性、安全性;还可以设置上网用户的网络访问权限,屏蔽一些未经授权的上网人员和不具备信任度的网站;设置进入口令和对数据加密当方式,对一些重要文件加以保护,防止一些重要信息被篡改、复制、污染,增强网络社会在技术使用上的安全性。目前逐步普及的网络实名制对于防止利用网络虚拟身份欺诈、约束网络行为起到了重要作用。学校要加大校园网络技术监管力度,将不良上网行为消灭在萌芽之中,净化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1]程敬华,龚春明.校园网络道德建设的实施路径[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2011,11.

[2]冯亮.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失范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8,11.

[3]孙跃平.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及其对策研究[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0,1.

[4]刘娜.论道德自律对网络文化发展的影响[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0,5.

网络道德范文第4篇

【关键词】网络媒体;道德失范;道德构建

随着科技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网络媒体的影响力日益增强,它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在网络媒体发展的同时,网络道德缺失现象和网络媒体侵权行为也随之而来。“网络社会在为人们的道德进步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同时,这一信息化浪潮必然也会带来许多负面的消极的(有的已经出现,而有的会将以人们始料未及的速度出现)道德影响。”

自改革开放到现在互联网的开放,我国网络媒体事业的发展超乎想象的迅速。“1996年我国网民统计初步只有10万。从1997年10月起,我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就每半年进行一次调查,其中就发现网络用户数量持续呈现每半年翻一翻的增长趋势。”而网络媒体飞速发展的同时,在道德建设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因此,对网络媒体道德规范的构建不得不重新审视。

一、网络媒体的道德规范作用

网络媒体就像一把双刃剑,带给我们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道德缺失问题。正确引导网络媒体道德建设,加强网络媒体道德规范作用,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只有把道德作为网络媒体发展的硬性条件,使网络道德建设成为所有网络媒体建设者奋斗的目标,网络媒体的道德规范作用才能够真正体现。

1、网络媒体的道德范畴

网络媒体的道德基本元素主要包括:真实、安全、公开、公平、公正。在网络媒体传播过程中信息的真实性和安全性是对网络媒体道德要求的基本点。在网络媒体传播过程中,由于受众群体庞大,网络媒体道德要求也参差不齐。如果网络媒体在违反道德要求的前提下,传播虚假信息,就容易让网络媒体大众产生恐慌并以讹传讹产生不良的影响。网络信息的安全性是对于网络媒体道德建设规范的一个必须遵守的前提,中国的网络媒体是为国家和人民服务的,网络媒体建设者如果为谋取私人利益而不顾国家和人民安全,私自暴露和提供国家安全信息,就会导致国家信息严重泄密,影响国家和人民的安全。

网络媒体信息的公开性、公平性、公正性也是对于网络媒体道德规范建设的必要条件。中国对于网络媒体道德建设要求网络媒体信息传播者在传播和发放信息的时候一定要围绕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打造和谐的网络媒体环境。

2、网络媒体的道德规范作用

网络媒体的道德规范在网络文化中最重要的是起到一个过滤的作用。网络虚拟性对于受众来说是一次全新的体验,但同时也是一项对道德修养的挑战。在面临纷杂的网络文化时将做何种选择取决于受众的道德修养。网络媒体的道德规范就在心理层面增强了受众的自我约束力,有助于文化垃圾的过滤,同时对和谐网络文化的建设也起到一个辅助的作用。

网络媒体的道德规范在网络文化生活中还起到一个调和的作用。例如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辞演门”事件,事件本身只是演艺圈某些演员的素质问题,但随之引发的双方粉丝的互骂风波则是网络媒体道德缺失的表现。网络媒体在报道事件时没有考虑后果,也没有引导正确舆论,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所以,增强网络媒体的道德规范,正确引导舆论导向,会让某些尖锐事件趋于平缓,有利于构建和谐的网络文化世界,网络媒体道德规范作用才得以实现。

3、网络媒体道德规范的正确引导

2008年5月12日,四川发生特大地震。在这次灾难中,中国的网络媒体体现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网络媒体道德建设符合中国和谐社会构建的要求。这一次,我看到一个国家的网络媒体在信息传播中让我们全国上下同呼吸共患难,让全国人民真正成为一个大家庭。在这次事件里,通过网络媒体道德的启发,唤醒了人们的道德良知,网络媒体再一次发挥它的积极作用。所以,良好的网络媒体在带给我们信息知识的同时,也带给了我们道德层面上的提升。

二、网络媒体的道德失范现象

中国对网络媒体的管理,尚处于摸索阶段,网络媒体道德失范现象会导致一系列的负面影响。网络媒体大众和经营者的道德缺失,会影响网络媒体的道德构建,甚至直接影响一个国家社会道德的水平。

1、网络媒体道德缺失现象

“网络媒体是以网络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信息交换的媒介,以网民为社会分子的。而在网络社会中有数万网友他们的存在呈现出不稳定和流动性强的趋势,而这些网络大众人大多不愿和反感政府执法管理。”这样就为不法网络媒体经营者提供可乘之机。例如在“艳照门”事件中,网络媒体经营者在传播信息时降低网络媒体道德要求,通过欺诈的手段来谋取利益。他们通过虚假信息,有时甚至通过色情信息来诱惑大众,网络媒体经营者严重违反道德规范要求,忽视了作为媒体的网络社会道德的责任。

规范和管理网络媒体的道德失范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国家要高度重视,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逐渐引导网络媒体经营者加强自律,不断更新技术,为广大受众服务,监管和参与其中建设,尤其是引导受众合理使用、正确认识和使用网络媒体。通过传播信息的网络媒体,提高网络经营者的道德意识,抵制不良信息的入侵。

2、传播过程中的失范现象

由于网络媒体道德的缺失,一些网络媒体为网络大众提供各种窃取隐私的外挂破解软件,让网民们可以利用这些软件偷窥和盗取信息。网络媒体在竞争利益诱导下违反网络媒体道德规定,不良信息,导致部分网络受众大量下载和宣传,形成一个网络媒体和网络大众道德感严重缺失、沦丧的局面。

网络媒体的出现让我们可以在开放环境中传播和了解信息,但是现实法律规定和政府监管制度在网络媒体社会中的运用不够完善,“在网络媒体传播过程中,传者、受者的界限模糊使得人人都有机会成为信息的者,这带来了网络信息的良莠不齐。”许多网民降低了在网络媒体社会中的道德要求。而一些信息的传播者,他们对道德规范的无视和冷漠导致了网络大众道德感的沉沦。

总之,网络媒体的出现让世界彼此联系更加密切,也改变了人类信息传递交流的固定模式。人们通过网络媒体突破了时间、地域、空间的限制,在这种开放自由的环境下就容易产生道德准则的不同。因为各个国家的民俗风情、地域环境和的不同,无法同时规定和管理网络媒体社会道德体系,这样就容易产生网络媒体道德认同感的不同。一些无视网络媒体道德的人,就利用网络媒体漏洞,谣言信息,通过网络大众舆论以讹传讹从中获利。

三、构建网络媒体的道德规范

随着网络媒体的迅速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网络媒体对于网络道德规范必不可少。正确引导网络媒体道德建设,提高网络媒体道德素养,加强网络媒体道德规范,对于构建和谐、健康、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环境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这要求所有网络媒体建设者都将构建网络媒介的道德规范作为奋斗的目标,网络媒体的道德规范作用才能够真正体现。

1、完善法律制度

目前网络媒体的发展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政府相继了管理网络媒体道德缺失的法律制度,这标志着网络媒体道德文明进步,符合社会主义法制化的基本要求。“法律和道德都有调节和规范人们的行为的功能,都担负着确立和维护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的使命。”法律规范在虚拟的网络世界,对网络媒体难以进行有效的、及时的监督管理。所以,对于网络媒体要建立一套新的管理体系,来进行有效的约束。第一,必须建立一套符合网络媒体正确发展的法律体系,约束网络媒体的曲线发展。第二,成立网络监督管理局加强网络监管,在网络信息传播源头设立监督警察,阻断垃圾信息的。第三,增加网络过滤功能,对网站进行严厉管制,对有“黄、赌、毒”类信息的网站予以严重惩罚。

2、提高道德意识

在网络社会中,“责任和义务作为一种普遍的道德规定,集中体现了道德的规范性特质。”我们在享受网络带来的方便同时,也应履行和承担网络媒体道德建设的责任和义务。

第一,对于网络媒体大众来说,提高个人道德责任意识,加强自我约束力是必要的一条。在网络媒体传播过程中,网络媒体信息传播者必须遵守法律道德责任意识,加强道德文化修养,坚决不做不良信息的传播者。网络媒体信息浏览者也应坚持自我道德原则,杜绝浏览不良信息。这样就规范了网络媒体信息传播者和浏览者的行为。

第二,提高网络媒体经营者道德责任意识,加强法律道德修养,杜绝以私人利益去侵犯他人的权力和自由。网络媒体经营者必须加强行业自律,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建立绿色网络媒体传播体系。在培养网络媒体道德责任意识的时候逐步打开网络产业,完善网络媒体法律规定,加强网络媒体道德建设,提升网络经营者的道德水平。所以网络媒体经营者的道德责任意识成为网络媒体道德构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第三,加强网络媒体道德建设,提升全民道德文化修养。只有拥有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和道德素养,在面对社会问题和国家灾难的时候,才能紧密联系、共同进步。网络媒体信息传播的源头是我们自己,所以加强自我文化修养、提高道德责任意识,这就在根本上规范了网络媒体传播。

参考文献:

[1]赵曙光.网络道德建设,新闻媒体新课题[J].新闻界,2001,(2).

[2]张海波.风险社会背景下网络社会风险及其防控[D]. 2006.

[3]刘行芳.论网络世界的道德失范与重构[J].现代传播,2004,(4).

网络道德范文第5篇

关键词:网络营销道德;机制;实现途径

一、企业网络营销道德问题原因分析

网络营销道德是指企业在网络营销过程中遵守法律法规要求,符合社会道德标准,满足受众的共同期望。其实质是企业如何承担好社会责任,在牟取商业利益的同时满足消费者需求,传递价值准则,妥善解决企业利益、顾客利益及社会利益三者之间的关系,杜绝损害社会和消费者利益的网络营销行为。

(一)企业网络营销道德问题的主要表现。在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商业模式——电子商务环境下,营销道德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信息流上的道德问题。(1)信息安全性。在B2C网络营销中,一些商家通过网络软件窃取并滥用消费者在购物网站上的个人注册信息,如职业、收入、消费偏好等,有的甚至靠出卖收集到的消费者信息来赚钱,侵犯了消费者的隐私权;(2)信息真实性。在产品或服务的网络信息中,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和隐蔽性,虚假广告、不健康甚至违法的商业信息通过广告、电子邮件、BBS等形式进行传播,使得消费者难以甄别或被恶意引导而受到侵扰,有悖于社会公德;(3)数字化产权。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数字化产权问题显现在企业网络营销活动中,数字签名、数据所有权、电子合同以及信用记录等新兴道德问题已浮出水面,这是企业在进行网络营销中所面对的伦理挑战;(4)信息竞争。企业为实现商业利益和提升认知度,往往进行不正当的网络广告竞争,在网络平台设置了诸多弹出式广告和浏览器插件,侵扰了消费者网上自由购物的权益,应受到道德谴责。

2、商流上的道德问题。在商品的所有权转移中,部分网上商家存在欺诈行为,提供的产品质量与宣传不符,以次充好,以假充真。消费者在网上看到的商业信息大多数是可以进行美化处理的文字介绍和简单的平面图形,与商品本身有很大差别。在网络交易中,特别是C2C异地交易中,买卖双方都不能像传统交易中那样“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消费者即使被骗后也不好采取法律行动,使得采用虚假交易来骗取货款的可能性增加。

3、资金流上的道德问题。当前,国内网上交易的信用体系尚未健全,顾客、网上商店、商业银行等参与的信任机制有待完善,电子商务的支付体系尚未完全搭建,商家将信用风险转嫁给交易者,为求利益最大化扣押来往款项、无故取消买家订单等,导致网上在线支付的不安全性增加。

4、物流上的道德问题。在商家通过自配或第三方物流配送订购的商品到达消费者手中后,在“三包”期间内发生产品质量问题时,消费者的售后服务往往难以有效保障。

(二)企业网络营销道德问题原因分析

1、消费者在网络营销中是弱势群体。在当前电子商务环境欠规范的条件下,消费者网上交易遭受侵权的情况较多。相对商家、网络营销中介而言,消费者在网上购物活动中处于弱势地位,保障自身权益的合法途径较少。

2、网络营销法制约束力差。我国规范网络交易行为的政策法规几乎处于空白状态,随着电子商务在国内的迅速普及,诸如电子合同法、电子商务中的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亟待国家立法机关和行政管理部门建设,从而为网络营销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3、网络营销道德监督机制不健全。我国的商业环境、信誉体系等还不够完善,由于网络本身的虚拟性和无约束的超地域传播方式,使得网络营销中出现的道德问题很难真正监控,也是网络营销道德问题的症结所在。

4、网络营销道德意识淡薄。网络道德环境是“非熟人社会”,交易虚拟性强。在短期利益的驱使下,不真实的商业信息、网络诈骗等不道德营销行为出现。此外,消费者和社会公众法律意识淡薄,在网上购物受到侵权时往往无法现身维权。

二、企业网络道德对网络消费行为的影响分析

网络营销的发展使得消费观念、消费方式和消费者的地位正发生着重要的变化,消费者通过网络平台具有更广阔的选择性和更充分的购买决策。因此,研究企业道德违规对消费者网络消费行为的影响,对于企业有效地开展网络营销活动有着重要作用。

(一)网络文化。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出于共同爱好形成的虚拟社区、新闻群组和BBS等网络族群和普遍认同的网络文化。网络族群中的成员往往遵循相同或相近的网络行为准则和共有的网络文化,对出现道德问题的企业和产品在网络中进行控述与传播,这将给企业带来负面效应,降低企业的公众诚信指数,最终影响潜在消费者的购买决策。

(二)营销组合。从营销组合角度来考虑,企业可能在以下方面出现网络营销道德问题:通过网络渠道将劣质产品以次充好出售给消费者;变相涨价、实行垄断价格等;设计传播虚假网络广告引诱消费者购买商品;搜集和滥用消费者的私人信息。当企业发生不道德的网络营销行为时,消费者可能会通过BBS、网络新闻组等新型控诉平台,对企业的违规行为进行即时控诉,给企业网络营销带来负面影响。

(三)参考群体。消费者在咨询产品信息、分享购买经历和产品使用效果时,在现实和虚拟参考群体中都能获得大量的参考意见。消费者通过网上社区论坛、即时通讯、信息群组等方式,关于购买的网络产品功能、可靠性、售后服务等评价,这种购后评价往往会影响该网络群体中潜在消费者的购买意向。

三、企业网络营销道德规范机制的构建及其实现途径

网络营销道德问题会给消费者的消费决策带来直接影响,企业必须对网络营销道德进行规范与约束。企业网络营销道德规范的实现途径如下:

(一)加强法律法规的完善。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是网络营销发展成熟的主要标志。从立法的角度加强对企业网络营销道德的规范,一是要加快电子商务的立法,重点是加强法律与技术手段的结合,给网络营销道德问题进行准确定位;二是要加快制定网络广告法,对网络广告进行有效的约束和监控;三是加快企业与消费者道德信用的立法,对企业的道德信用进行界定,为道德信用数据的获得提供法律保障。

(二)发挥行政职能的规范作用。政府是网络营销道德建设的主体,应采取有效措施建立网络道德规范体系,完善道德失信的惩罚机制和网络营销的自律机制。第一,制定网络道德规范标准。行政管理部门要尽快颁布网络道德规范标准,将分散的道德信用信息整合起来,建立科学、统一的评估标准对网络道德信用档案进行权威性的综合评级,并利用政府公用信息网络对道德违规进行披露;第二,加强对网络道德违规行为的制裁与处理。行政管理部门应组织成立专门机构,定期清查企业的道德违规情况,及时提出整改意见,使网络道德违规企业提高违规成本,从而有效地扼制不道德网络营销行为的蔓延;第三,建立网络营销道德的示范与激励机制。成熟的网络道德体系的形成,是同构建完善的道德示范与激励机制,从而唤起全社会的道德意识分不开的。我国网络营销道德建设必须建立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示范与激励机制。

(三)发挥技术层面的保障作用。技术约束是保障网络道德规范的必要手段。一方面开发用于监测、过滤、屏蔽不良信息的安全认证技术,为实施网络信息的安全管理提供技术支持;另一方面建立权威性的第三方网络道德信用公证平台,企业或个人可以通过网络道德信用公证平台查询交易双方真实可靠的道德信用资质,对网络营销中的必要环节进行身份认证,确保交易双方的利益不受侵害。

(四)加强行业协会的监督与管理。如今行业协会已普遍成为各种行业标准和职业道德规范的制定者。比如,美国计算机伦理学会为计算机伦理学所制定的十条戒律,规范了计算机用户在任何网络系统中都应该遵循的最基本的行为准则。国外一些行业机构明确划定了网络违规行为,界定了网络违规的行为类型,如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网络伦理声明指出了六种不道德网络行为类型。我国的行业协会也应制定相应的职业道德标准,对企业网络营销道德加以规范,充分发挥监管作用,引导健康的网络营销行为。

(五)加强舆论的监督与约束。舆论的监督与约束是调节网络营销道德的重要途径,建立专门的网络营销道德曝光频道,加大网络新闻对网络营销违规行为的曝光力度,形成一种对网络违规行为及时曝光的共识,充分利用消费者舆论进行监督,使消费者积极地行动起来去抵制网络营销中的不道德行为。

(六)企业网络营销道德的规范与提升。企业应通过开展文化建设,树立起企业道德价值观,使得全员在思想上充分意识到道德观不再是口号,而是事关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企业应把道德规范纳入到日常的规章制度中,使得企业道德自律有据可依,有章可循。利用“口碑营销”加强在网络营销中的全方位服务,做到网络交易前严格审查、交易中检查监督、交易后定期回访,避免出现道德问题。建立预防网络营销道德违规的应急处理制度,做好公共信用危机的处理。定期邀请消费者进行沟通,使消费者产生有参与产品开发和改善产品效能的归属感,加大公司的品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JudyStrauss(美).电子营销第二版[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