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材解析

教材解析

教材解析

教材解析范文第1篇

1.对课标内容目标的要求的分析。

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关于该框的内容目标是“援引经典作家的言论,说明对世界的不同看法形成不同的哲学。”该内容目标要求教材要引经据典,特别是中外哲学发展史上经典哲学家的代表观点以及哲学小故事和生活中的一些哲学现象的讲解、分析和探究,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下列相关知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即区分标准;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以及各形态的各自特点;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以及各形态各自的特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与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联系与区别”。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识别不同的哲学派别,发现身边生活中的哲学现象,认识到哲学像经济和政治一样与生活息息相关。

对上述课标内容实现具有决定意义,是该框的重点。

2.对教材重点的分析、判断和解读。

“围绕物质意识第一性的问题,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大派别,唯物主义具有三种基本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具有两种基本形态即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区别等”是该框内容目标的规定知识的具体化,对这一知识块的学习不仅有利于学生提高自身哲学素养和思想水平,而且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在深层思想上奠定基础,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其内容主要来源于经典作家的论述,集中体现于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尤其是恩格斯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1888年单行本)》。经典作家对此问题所做的专门的经典论述,足见此问题之重要程度。根据思想政治新课程的内容及其建构理念,思想政治课的重点应当由课程标准规定和生活规定有机结合的双机制决定。

由此,笔者认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基本概念,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各自的基本形态以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二者的区别是核心概念,唯物主义的优点和唯心主义的缺陷以及与此相关的生活现象或者生活热点是教材的重点。

3.对教材内容的阐述及其呈现方式的评价。

为阐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生活》第二课第二框第一目首先设置了一个导入型的探究活动框:

有人认为唯物主义者就是一味追求物质财富的满足,专门迷恋于物质享受的人;唯心主义者则是追求“心灵”世界的满足,追求远大理想,相信社会进步的人。

你同意上述材料对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理解吗?谈谈你的看法。

这一探究活动框的设置虽然有利于快速进入课程主题;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革;有利于实现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但其在教材中所处的位置是缺乏逻辑性的,不仅没有承接上一框,在本框中的位置编排也有不当之处。这个探究活动框是导入式的,无论是其自身还是由其所引导出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而言,其对唯物主义部分和唯心主义部分都具有同等的总领引导作用,但却是放在了本框框题“唯物主义”下面。

在通过上述活动框得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之后,紧接着又是一个探究活动框:

《尚书·洪苑》认为,水、火、木、金、土是世界的本源,这是我们的祖先在治理水土等生产活动中萌发的唯物主义思想。

荀子认为,“天地之变,阴阳之化”,“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王夫之明确提出,宇宙是由元气构成的物质实体,认为“气者,理之依也”,“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

上述材料所反映出的观点,是唯物主义的还是唯心主义的?

简要辨析上述观点的合理性和局限性。

由此得出唯物主义在其历史发展中的三个历史形态,并通过学生的讨论认识合理性与局限性,这种设置比较好,但是其中都是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没有体现近代唯物主义和现代唯物主义的材料出现,这样的合理性与局限性的讨论本身就存在先天的缺陷性。

除上述两点外,这一目的安排没有设置相关链接或者专家点评,而是集中于唯心主义部分,笔者比较赞同这一设计。

接下来教材进入到唯心主义部分,这一部分的编排有其优点所在,相关链接与专家点评有利于老师讲解与学生认识唯心主义,便于老师的操作与促进学生理解,但仍然存在与唯物主义部分类似的问题,即活动框所设材料单一的缺点,在此不在赘述。

4.对该框缺陷的处理策略以及教学实施建议

教材解析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评述了职教物理新教材的特点.

职业教育课程承载着职业教育的思想和理念,直接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学习者对职业教育的要求.体现了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和学生的身心发展.新课程体系的理念和新教材的试行,对广大教师而言是挑战和转变并存的机遇.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主体,必须从自己面临的现实情况和客观条件出发,充分解读和领悟新课程体系的思想,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地调整、适应新的教学行为、教学策略以及课程目标.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物理 (电工电子类)》,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体现.

1突出了以能力为本位的学习目标

物理学科基础目标之一是知识与技能培养,而能力的形成是在这一基础目标上发展起来的.在当今信息飞速发展的社会里,知识与技能通过各种媒介和途径更易获取.所以,新教材在课程内容的实施过程中,突出了以学生职业能力发展为中心,形式上符合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心理与阅读习惯、图文并茂.为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提供比较全面的支持.

在课程结构上按照基础模块、职业模块和拓展模块来构建知识框架.基础模块是本课程的基础性内容和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并且设置了一些与生产、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实践活动.职业模块是适应各大类专业(机械加工类、电工电子类、医药卫生类、土木水利工程等专业)学生学习、专业课所必须需要限定选修的内容.拓展模块是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继续学习的需要,其内容可以通过“物理广角”、“实训项目”、“交流分享”等形式呈现.

新教材在整体设计思路上既要考虑物理学的基础性和系统性,又要考虑其应用性和实用性;掌握知识内容的同时,体验、理解应用知识的过程与方法,从而形成能力的提高.例如,在设计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这一节时,以前在证明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4个基本公式要进行严格的数学推导.根据职业学校学生学习的心理特征,新教材是这样安排:首先给出两个实际事例,即火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每隔相等时间内速度的变化;汽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每隔相等时间内速度的变化.如表1~2.

由以上两个事例可以简单计算出单位时间内速度的改变量是相等的.从而引出加速度的概念.再根据上述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推导出一些其他公式.

先将加速度公式变形,即

又因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为

从(1)~(3)式可以直接给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

可见,本书对于本节课的设计,不过于追求理论知识体系的完整性(简化理论证明),不需要严格的数学推导过程,让学生大致知道怎么来的或直接记住结论和公式即可.

职业学校的学生与重点学校的学生比较起来,基础知识相对弱些,但他们的好奇心、好动性也很强,项目式教学恰恰适合这类学生.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断设悬念,引导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不能太难,要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让他们有成功的喜悦,就不会丧失学习的信心.例如对匀速圆周运动与万有引力的内容安排上,新教材利用“物理广角”和“小知识:宇宙速度”,按照项目式教学形式分成如下环节.

观察与思考:通过影像和多媒体的演示了解我国航天工程计划,嫦蛾1号卫星运动引入物体做圆周运动的条件.参观与实践:观察公路拐弯处路面的倾斜情况及车辆拐弯时的受力情况,分析向心力的来源.

工作任务:通过演示实验观察线速度的方向,介绍液体加速器、洗衣机等实例,加深对向心力的理解.

学习目标:在观察与实验的基础上,使学生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之后,再归纳总结出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时的基本物理量(周期、频率、线速度、角速度、向心力、向心加速度).

知识与能力的提高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理论知识的积累和巩固可以提升能力的形成,反过来实验技能的熟练操作、观察事物运动的变化、积极参与实践活动也可以提升理论知识的形成.所以,新教材在每一章节内容介绍前,安排了“本章导读”和“核心提示”.在知识内容编排中穿插“故事坊”、“小知识”、“实训项目”,图文并茂,版式生动活泼.其目的是为学生学习时创造良好的读书环境.

2注重了对知识学习过程的探究

新教材所体现出的新课程理念是: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获取的过程,从学生的生活经验或熟知的事物运动变化出发,引人物理概念和规律,引导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形成.将物理教育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以一种新的教学思想去传授给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最大限度地发挥课程的优势去贴近学生生活,渗透“科学·技术·社会”的教育思想,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继续学习的需要,以及后续专业课程学习的要求.例如在第一章运动和力中,讲“力的合成与分解”时,一般情况下教师都是引入物体放在斜面上静止时,从力的作用效果可以分解出三个力.但是从实际教学反映,学生不易理解、出现错误较多.新教材在讲这节时引入了一个小知识“滑板运动”——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常做的一种运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很容易分析出“运动员双脚通过滑板向后蹬地的同时,地面给予滑板一个反作用力,这个反作用力的一个分力使滑板前进”.教学中注意去分析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之后,再分析较复杂的物体运动效果会更好.例如在讲“机械振动与波”时,新教材设置了“物理广角1:机械振动”和“物理广角2:机械波”.教材在开头首先设置了生活中常见的情景案例“家庭里钟摆的摆动、钓鱼时水中浮标上下的浮动、扁担挑物体时的颤动及在公园里小朋友荡秋千游戏”等活动.通过情景的引入及描绘,讲清楚物体运动过程中的特征及规律.之后再做一个典型的水平弹簧振子的演示实验,归纳总结出振幅、周期和频率等基本物理量.在讲“物理广角2:机械波”时,教材安排了一个“小知识:地震波的传播方式”.对广大学生来说教育意义非常深刻.教师可因势利导,讲地震波传播过程的同时,就把机械波的种类、性质以及波长、波速和频率之间的关系交代清楚.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物体振动与波动的知识,同时也了解到关于地震、共震、声波的传播等自然现象.

3体现了物理学与专业课程的衔接

物理学与其他专业学科课程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物理学就其本身知识内容而言,是工科各专业基础课程内容的基石,因此也是学生学好专业基础课程所必备的铺垫.二是物理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很密切的学科,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学生会学到一些完整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这对培养学生学习工科专业基础知识、物化科学素养是非常有益的.另外,物理学与专业知识、工程技术结合的途径,主要还是从物理知识、原理去衔接.所以,在该教材中列举了大量的生产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突出了教材的实用性和专业特色,强化物理课与后续课程密切联系的知识应用,这是本教材编写的旨意.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项目教学法的形式去组织教学,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这套教材主要适用于职业学校的电工电子类专业.如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它的主要专业课程的内容是:电工基础、电子线路、电子测量技术与仪器、电子产品结构工艺等.所以,在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的安排上,跟普通基础教育的课程都有所不同.在内容体系安排上,力学部分包括运动学、动力学、功与能、振动与波,只用了两章篇幅.而电磁学部分包括了直流电路、安全用电、静电学、磁场、电磁感应、电磁波等,用了四章篇幅.其目的是为了突出电工电子类专业基础课程的需要.

在课程结构安排上,每一章节都安排了小知识.例如在讲电功、电功率时,在小知识栏目中介绍一度电的作用以及在生活、生产中各种电度表的使用.在讲焦耳定律时,为了说明“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平方、导体的电阻和通电时间三者的乘积”的物理关系,教材除了安排一个典型例题“一台直流电动机在正常工作时,它的额定电功率和1小时流过电流所产生的热量是多少?”之外,还在“小知识”栏目中重点介绍了各种家用电器省电常识及正确使用方法.如“功放机节约用电的办法主要是减少音量,外接音箱的阻抗不可太小.避免多只音箱并联使用,尽可能减轻功放机的负荷,以达到节电和保护机器的目的”.这样处理后,学生不仅对电功、电功率的物理概念及焦耳定律有了深刻的理解,同时将学习到的物理知识应用于专业技术中,为后续学习家用电器的专业基础课程作了铺垫.

4拓展了科学素质培养的空间

在物理课的教学中,应将物理学的内容与物理学的发展史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习中不仅学到物理知识,而且能遵循物理学发展的脉络,感受到物理学的发展给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的巨大变革.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也从中领悟到科学家研究、发明、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成长过程.这对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形成都非常重要.

教材解析范文第3篇

【关键词】任务链 单元整合 学习策略 任务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079-02

一、任务链分析与单元整合

对于任务链分析与单元整合,我们首先要查找教材的重点内容,每单元的各项任务及各项任务之间是怎样联接的,每个单元的重点信息可以从教材的前目录contents中查找,包括本单元的话题,重点语法以及教学目标等。

每个单元所包括的内容如下:第一页1a-1c是对本单元的内容进行导入,也是话题内容的输入过程,主要是训练学生说的能力;第二页的2a-2c部分是听说训练,目的是提高听说能力,这是一个语言的输出过程,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机会;第三页的3a-3c是一个阅读文本,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第四页是语法页,其中4a部分是语法句子简单呈现,4b是语法在简单的语篇中的呈现,而4c部分是语法的彻底呈现和总结,体现一种层层递进和深入的关系;第五页听说页,主要以听力为主;第六、七页阅读页,2c部分是细节阅读,2d主要是对应的学习策略,而2e是进一步对知识的拓展;第七、八页是通过阅读而体现的过程性写作,在第八页主要是对每个单元的内容进行检查。

二、各项任务教学方法

1)听力教学。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听前、听中和听后。听前要进行预热,也就是要介绍一下在听力材料中可能出现的词汇,以及相关的背景知识,同时给学生听力策略的指导。在听中,要让学生做好笔记,提问一些基本信息,也要与学生进行互动,尽量达到真实交际的效果。听后这一阶段在核对答案时,让学生以完整句子来描述,或者用复述的办法加深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对于较难的听力材料,老师可以进行分段,分别去听,也可以设置填空题或角色扮演来巩固听力内容。

2)对话教学。老师用相关话题导入对话,先提出问题以加深对于对话的理解,然后让学生听录音跟读,模仿语音和语调。为了加深对对话的进一步理解,可以设置填空题,通过表演对话来模仿真实交流情景,对于能力高的学生,要进行拓展活动。

3)阅读文本的教学。对文章的题材,体裁,篇章结构,语言特色和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分析和理解,培养好的阅读习惯尤为重要。阅读时不要让学生逐一翻译并要进行默读,要给学生设置一些问题思考而进行有目的性的阅读。在读前可以根据文章的标题或所给图画进行一下预测,使学生大概猜出文章要讲什么。在读的过程中,先通过快读略读等活动使学生对于文章的题材,体裁以及文章的结构有大体了解,然后再进入慢读细读的环节中。在细读过程中,不要对文章理解的问题都设置成question的形式,要变换多种方式,比如表格,填空,判断对话等不同形式加深对于文章的理解,也要注意各活动环节链接的自然过渡。在处理语言知识点的时候,要注意长难句尤其是复合句的分析,以及句与句之间内在逻辑关系的分析,突出重点,突出难点,抓住关键。在读后这一环节中,可以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复述课文,思维导图和仿写的办法,使得语言在这一环节中得到很好的输出。

4)关于写作教学。这也是一个教学逐步深入的过程,让学生在初始就明确完整的简单句是什么样的,然后在以后的教学中,听说写结合,逐步提高写作能力。对于课本的写作内容,先以填空的形式出现。在完整的语篇中,分析文章的结构段落甚至每段的主题句或中心句以及表达优美的句子,然后让学生根据其段落层次结构替换或仿写句子,慢慢形成自己的文章。再经过老师修改,学生自己修改,同桌互批等步骤后,老师给出范文。

5)关于语法教学。语法教学需要技巧,不要直接说我们今天来学习什么样的语法,而是让学生通过观察一些topic, communication, context而总结出grammar的用法,对于存在语法现象的句子,老师也不要直接抛出,而是通过一些使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导入到所讲的语法,这些都要通过学生归纳总结来学习到,以此加深理解。对于能力较强者要适当进行合理的拓展,以满足他们的学习要求。

三、结论

新目标《Go For It》教材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侧重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加强语言实际应用效果,使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浓厚兴趣。相信随着该教材的更加广泛、更加深入地使用,广大教学教育工作者会总结出更加深刻、更加科学的分析解读!

参考文献:

[1]程晓堂.《英语教材分析与设计》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2.

[2]英语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3]英语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教育部基础教育司.

教材解析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学科学;苏教版;教材;结构;解析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26-0085-02

[作者简介]丁玲(1983―),女,江苏泰州人,本科,泰州市高港实验小学教师,小学一级。

自20世纪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随着世界经济和信息化的发展也在不断地改革。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我国在2001年和2002年陆续出版了八版小学科学教材。为了让教师能够更好地理解教材,本文以构建理论为指导,对小学科学苏教版教材进行了全面的结构解析。

一、从历史角度分析小学科学教材的特点及发展

我国的小学科学教材从最初的《自然》逐步发展为《科学》,这段历程有五十多年。在这段发展历程中,我国的小学科学教材共编著了八版,每一版教材都有不同的侧重点,但始终强调的是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要求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出发,关注教材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小学科学教育的发展过程也是从最初的重视科学知识的实用性转换到注重科学知识的系统性以及科学实验活动的重要性,走过了重知识、轻实验的过程到全面的否定,再到最后的回归传统和借鉴创新,最终形成了现在的“百花齐放”的大好局面。

二、从版本角度分析小学科学教材的结构和特点

自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共出版发行了八套不同的版本,每一个版本的教材都独具特色,下面以几个不同版本为代表来探究一下小学科学教材的结构及特点。

(一)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的结构和特点

苏教版的小学科学教材主要从学生们原有认知结构基础出发,通过环环相扣、循序渐进的结构设计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给学生们创造出更多自主活动的空间。苏教版的教材中设置了更多的画面,这些画面能够让学生们感受到教材更贴近生活实际,进而加强学生们对于科学技术的了解,培养学生们观察生活的习惯以及探究的精神,全面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苏教版的教材编写都是以新课程理念作为基础的,国内外很多优秀的教材以及先进的理论都是苏教版教材编纂过程中的基础背景。全套教材具有大教材观的概念,而且教材吸纳了法国“动手做”的模式,在单元中设计了一系列的教学辅助资料和辅助工具。同时它采取的是大单元的构成,每一册书都大致由五到六个大的单元构成,突出了科学的探究性,将学生们作为课堂的主体,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了很多人文精神,对于学生们的全面发展具有实际意义。

(二)湘版小学科学教材的结构及特点

湘版小学科学教材的内容主要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教材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并且体现出了科学同技术之间的联系,更加注重对学生们科学技能的培养,而且教材中的文字表达也更符合学生们的认知发展水平。湘版小学科学教材的编写指导思想是要符合学生们的认知发展程度,教材主要采用了“主题单元―课题―活动―评价”的模式,这其中主题单元和探究能力训练是一条明线,然后以情感、价值观和态度作为一条暗线,教材的整体内容更加重视对于科学史实的挖掘,提出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并且设计的教学活动重点突出了教学的主体性、适应性、多样性、探究性、整合性和开放性。

(三)京版小学科学教材的结构和特点

京版小学科学教材的编写以“科学主题”为统摄,以“科学观念”为基础,全方位地构建教材的内容,实现课程的综合化,注重教材的结构化和结构性。教材的内容也更加丰富,并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保证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多样性。

三、小学科学教材的结构

学科的基本结构能够反映出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相关联的学科探究态度、探究方式,学科的基本概念具有一定的适应性观念,它是一种内隐的结构,代表着学科的深层结构,而深层结构的形式化表现就是表层结构。

(一)表层结构

1.概念及原理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科学的认知程度越来越高,科学在改变人们生活的同时也在改变着世界,世界上的各个国家之间都在大力地发展科学教育。科学教育的目的并不是仅仅在于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知识,更是重在培养新一代的具备科学素养的新型公民。在教学改革以来的不同版本小学科学教材中,相同的表层结构都是对于新课标的体现。小学科学的教材表层结构主要考虑到价值观、世界观、情感态度,科学探究,物质世界,地球,宇宙五大方面。

2.章节构成及内容简介

小学科学教材编排立足于课程标准,在贴近学生们现实生活的基础上从多个方面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教材的每一章通常会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是图片加文字形式的单元总体介绍,在图片上会有单元的主体名称,图片会显示出主题单元的主要学习内容,文字则是对图片的进一步说明,进而引出话题,进入到单元的学习。比如说在“微小世界”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植物细胞的图片,并在图片上显示“微小世界”的主题:

“在以下的文字说明中主要的内容可以使我们的眼睛获取的感官信息最为丰富,但是人类的肉眼能够看到的也只是1/5毫米的微小世界,那么我们用肉眼看不到的世界又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这会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联系呢?现在,就让我们带上科学的放大镜走进微小世界,发现生命世界当中更多的奥秘。”

第三部分是资料库,资料库的作用就是提升学生们的科学认知,拓展学生们的科学素养。比如说,在介绍微小世界之后,教师可以介绍一些微生物,对每一微生物的生命活动以及生活环境都做出具体的说明,也可以加一些图片,让教材更加丰富有趣,让学生充满探究的兴趣。

(二)深层结构

1.科学探究的过程

探究的过程主要包括了观察、分类、猜想、实验、测量和制作。观察的过程就是学生们利用自身的知识背景来明确研究的方向进而提出问题,然后再利用以往的研究成果来提出可行性的方案,利用科学和数学的方法来进行数据的搜集,通过实验对问题做出解释。这是一个需要思考得出结论的过程,学生之间应该相互交流、学习、分享实验的技巧。教科版的教材始终是以探究作为主线的,突出了教材的灵活性、开放性,比如在小学五年级生物与环境中关于种子发芽的实验,教材要求按照科学探究的过程来逐步激发学生们的思考。

2.科学态度的培养

小学设定科学课程的目的不仅在于培养小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更是为了从小培养学生们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为之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激发学生们深藏于心中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在教材的深层结构设计中,必须要体现出科学精神的培养,而实际的小学科学教材当中确实也时刻渗透着科学精神。比如,在“微小世界”的学习过程中,探究晶体之后,就会有相关的内容来将科技的发展同生活的实际联系在一起,激发学生对于科学的热爱。

小学科学教材具有多种不同的版本,但是万变不离其宗,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以及科学精神。作为教学一线的科学教师,我们应该好好把握教材,创新方法,提升小学科学的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教材解析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校教材 循环经济 解析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1-127-02

按传统的概念,教材或教科书就是指课本(纸质课本)。在现代教学理论中,教材是指广义的教材,《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关于教材的定义是这样给出的:教材一般有两种解释:(1)根据一定学科的任务编选和组织具有一定范围和深度的知识和技能体系。它一般用教科书的形式来具体反映。(2)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一切教学材料。它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刊、辅导材料以及教学辅助教材(如图表、教学影片、唱片、录音和录像磁带等)。教科书、讲义和讲授提纲是教材整体中的主体部分。本文所解析的仅指高校教材而言,不包括中小学教材。又仅限于传统的纸质教材,不及其他。学习经济学,懂得经济事务,是现代教育人的一个标志。

一、高校教材征订发放的经济行为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在我国高校的诸多经济活动中,教材的使用是一个重要和主要的物质消耗活动,基于校园循环经济视角下的高校教材的使用,就是要研究怎样在高校教材的使用过程中,努力遵循循环经济的理念和原则,推动教材的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据教育部《200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2907万人,这是人数相当大的群体,甚至超过某些小国总人口的数量。又据国家出版总署公布的数据,2008年全国共出版大专及大专以上课本34896种,3.0690亿册,总定价79.6048亿元,与上年相比种数增长4.09%,总印数增长14.23%,总定价增长15.94%。可见高校教材市场真的很大,其征订和发行确实是一门了不得的“事业”,因为高校教材的征订发放既不是免费的,又不属于商业行为,不能赢利。

在经济理论中,供给是由需求决定的,有效需求决定高校教材的实际供给数量。但多少年来,我国实行的高度行政垄断的教材征订发放体制,课前到书,人手一册,不管你想要不想要,不论你家庭是否贫困,一视同仁。从这点看比较符合经济学原理,因为经济学一般并不研究道德,因为道德要求的是多为他人着想,而经济学理论的前提是假设人都是自利的,都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

虽然每年发的教材很多,但是相当一部分教材上过课之后就放在一边,教材的真正利用率约60%左右。一些专业课的教材或有保存价值,而不少公共课和选修课的教材,也就是上课时翻翻,一旦考完试,崭新的书本就被束之高阁,只等到毕业当作废纸卖掉。有一个同学说:“我是属于比较爱书的人,小学的作业本都舍不得扔掉,但即使是这样,我还是觉得现在至少有30%的教材是不值得保存的,完全可以重复利用。”因此,每到毕业季节,全国许多高校校园内由同学们自发形成的二手书市场,往往是各高校一道独特的、亮丽的风景线。许多毕业生将自己用过的教材、教辅资料折价卖给低年级同学,一本原价一二十元的书,三五元就可以买到了。近年来一些高校的学生还开辟了网上二手书市,将各种求购或出售二手教材的信息贴到校园论坛里,很受欢迎。采访中许多学生告诉记者,高校年复一年的毕业生,都为一摞摞教材发愁,内容不过时且形式很整洁的教材,走出校门可能就用不着了,当废纸卖掉太可惜。

根据笔者的多年调查,每年的5-6月份,即高校学生毕业前夕,很多高校都会出现大量处理旧书、生活日用品的市场,季节性比较明显。但教材的循环使用却难能见到。和国外相比,我国学校教材循环使用的步伐很缓慢、覆盖面小、循环使用的层次较低。教材的循环使用在相当多的高校中存在“只闻其声,未见其人。”因此,2006年1月教育部在的《关于建设节约型学校的通知》中指出:“学校承担着育人和科研的任务,且涉及的师生众多,抓好节约型学校建设不仅对建设节约型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更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这就是说高校教材的循环使用不存在技术上的困难,而主要是观念上的转变,这是阻碍教材循环使用的主要原因。

二、高校教材的循环经济研究大有可为

经济学是研究节省的,即是关于稀缺资源的各种利用法的选择。稀缺性是经济学的根本,如果所有物品都像空气一样,自由免费取得,那就没有必要节省资源,也没有经济问题。

高校教材循环利用蕴藏着巨大的节约空间。如前所述,高校教材大约有1/3完全可以循环使用,中国的统编教材(主要指“公共基础课”和“两课”),恐怕是世界上读者最多的教材。笔者从来不敢说它不重要,但重要并不等于不能循环使用。保守测算,全国仅一届高校毕业生一年就可节约4亿元左右。在大力提倡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大背景下,许多学生和专家呼吁有关方面采取措施,对高校学生教材进行循环利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的要求。2004年4月总书记在江苏考察工作时曾指出:各地区在推进发展的过程中,要抓好资源的节约和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抓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构建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社会。循环经济与科学的发展观相适应,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其基本思想是以“减量――利用――循环”为行为准则,有效循环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环境有效保护的双赢目标。循环经济是善待地球、友好地球的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

高校教材循环利用节约的不仅是巨额的书本费,它所带来的资源连锁节约效应更是可观。广西政协委员龙鼎复曾算过一笔账,目前生产1吨文化纸,需100吨净水、100度电、3立方米木材、1.2吨煤、300公斤化工原料,再加上印刷销售等环节的耗费,可以想见,如果每年节约数以亿计的高校教材,同时节约下来的资源数量又是何等惊人。目前,我国的森林面积为13370万公顷,居世界第6位,但人均拥有量不到世界水平的1/6;覆盖率是16.55%,低于世界25%的平均水平和保持生态平衡的25%~30%的比例,而且分布不均,质量较差。

循环经济的实施具体到高校校园,对于整个社会来讲,可以算作微观层面。高校虽不是企业,却有大量的消费活动,存在大量的校园经济。若以循环经济的视角看高校发展,就可理解为高校在自己的全部运作环节上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培育和提升高校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具体将涉及到高校的教学、管理、后勤服务等方面的建设和改革。笔者认为,发展循环经济对高校提出了新的要求,进行面向循环经济的探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

三、高校教材循环经济的博弈

虽然教材循环利用节约空间巨大,但是推行起来未必顺利,根本原因在于这种做法必将牵动多方利益。众所周知。每年全国的教材用量特别大,这对出版社来说蕴藏着巨大的利润。事实上,现在出版社靠教材吃饭的现象很普遍,尤其是大学出版社。如果推行教材重复利用,那无疑动了出版社生存之本,出版社肯定不会愿意。对学校来说,教材涉及的利润虽然不多,但也是公开的秘密。而且,学校还需要花费人力做这件事,这对他们来说,积极性也不一定高。因此,推行教材的循环使用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当前来看,落实教材的循环使用不应只是空洞的口号,要落实到具体行动。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角度来说,课本循环使用显然是值得提倡的。而且,从国外来看,在美国、英国、德国和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教科书循环使用已经不是新鲜事。经过多年摸索,他们在旧课本回收、发放、保证卫生等方面已积累了许多经验。从我国实际国情来说,无论是从观念层面,还是从操作层面,都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目前也有部分高校开始尝试教材的循环使用。如新华网重庆2006年10月24日电,重庆三峡学院为了节约资源,减少浪费,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学院本学期开始,在民族学系试行教材循环使用制度。从2005至2006学年上学期开始,三峡学院民族学系的高年级学生在老师的协调下,以教材原价格的50%向低年级学生转让教材。教材循环使用制度的试行得到了学生的积极响应。民族学系有90%以上的大一新生通过此办法得到了满意的教材。获得教材的同学表示: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在经济上很划算,还能在书本上看到学长们的重要记录,事半功倍。转让教材的同学也表示:用过的书当废品论斤卖掉太可惜,实际上浪费了不少资源,教材循环使用制度的建立是一件好事。三峡学院一位负责人表示,教材循环制度在民族学系试行一段时间后,将总结完善后向全校推广,让更多的学生融入到倡导节约新风的队伍中来,不断增强节约意识。

另据荆楚网消息:2008年6月,湖北工业大学由教务处和校学生会联合开办的“爱心绿色书屋”正式挂牌。在全校范围内以原价格两折,回收来年可能要用到的教材,然后分门别类整理出目录,挂在校园网上,供需要的学生查询购买。“爱心绿色书屋”开办不到两月,就回收5000余册近700种旧教材。绿色书屋的书籍除了低价(加一角钱的整理费)卖给需要的学生外,还赠书给贫困生。2009年9月7日,学校联合书商资助了第一批贫困生44名。在该校的教材计划表上,笔者看到了2010年新学期接受第二批资助的学生名单,教材总价从200元到500元不等,平均相当于学生一个月的生活费。

湖北工业大学的“爱心绿色书屋”让旧教材重复利用,最大限度的使学生受益。这种做法既减轻了学生买新教材的经济负担,又提供了学生勤工俭学的岗位,还倡导了循环利用书本的科学理念,可谓一举多得。该校郭志庆老师说,该计划今后将每年坚持向品学兼优的家庭经济贫困全日制本科生和高职学生免费资助教材。使用旧教材是教材循环利用的一种方式,接受采访的同学们都赞同教材重复利用。采访中有位学生算了一笔账:一学期要用教材10本,每本原价20元,一人一个学期教材购置费200元,一个年级4000人,总计80万元。如果使用旧教材,每本以原价两折计算,总计16万元,可以节约64万元。

笔者在此探讨高校内教材的“小循环”,不涉及出版社、书商等。可行性在于,现在很多高校已实行自愿订购教材,这是实现教材循环使用的基础。可采取以下几种办法实现教材的循环利用:一是在大学城附近招商建立旧书店。据了解,很多可大学附近都有旧书店,买书的人络绎不绝,二手教材供不应求。一本九成新原价16元的书,只卖2元。二是在高校里设旧教材书店。收购旧教材、旧书同时也经销新书。三是开辟校园网上旧物交易。通过网上海报栏或二手书交易市场,开展网上求购或拍卖互通有无。四是建立校园旧书市。由图书馆、校团委或教材科专人负责组织,指定固定场所、固定周末时间,自由交易,长期坚持。五是图书馆议价收购。通过议价收购,规定教材属于学校,由图书馆统一保管,学生使用时到图书馆借阅,如有污损或遗失,则要支付赔偿金,这样既可减轻学生负担,又可大大提高教材的利用率。六是设立教材旧书服务部。教材科可以聘人专门从事这项业务,也可安排在资源开发部门管理。随时掌握各个学科教材的使用和变动情况,通过市场运作,满足学生需求。在收购过程中,可以对二手教材的书品提出要求,这样也可促使学生在用书的时候倍加小心,养成勤做笔记的好习惯。同时,也体现了教材科为学生服务观念意识的提升。上述方式,可以解决多数学生把书当废纸卖掉,而很多学生却淘不到想要的二手教材的矛盾。

四、结语

2010年4月在北京召开的“2010年贝迩中国可持续发展创新课程研讨会暨第八届中国贝迩年会”上,教育部与环境保护部正在协商建设绿色大学。绿色是可持续发展的替代词,所谓绿色大学就是用可持续发展理念作指导,立足学校长远发展来组织和实施学校。高等院校应以创建绿色大学为目标,开展绿色教育,发展绿色科技。培养大学生树立节能环保观念和意识为核心,以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为基础,以建设环境友好和生态文明的校园为示范,传播绿色文化,构建绿色消费,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到教育教学全过程;优化资源配置,完善管理制度,提高办学质量,把高等院校建设成为环保教育的先导区、推动科技创新的引导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区。

但就目前情况看,我国的教育资源节约意识还相当淡薄。不仅是教材,其他的很多教育资源都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在教材管理方面还存在许多有待改进之处,教材的重复使用也许是一个小问题,但教育节约意识却关系到教育的长远发展,对此,我们应该更多地予以反思:如果越来越多的教育资源真正得到充分发掘和利用,那么受益的将不仅仅是教育本身。因此,用经济学来思考问题不仅符合当前利益,也符合长远利益。高校作为走在时代前列的、培养人才的科研教学机构理当先行,为建设节约型社会作出贡献。

[本论文为温州市科技计划项目(R20090094)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