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语言

小语言

小语言

小语言范文第1篇

叶圣陶先生曾为我们指明阅读欣赏的正确路径:“第一步在对于整篇文章有透彻的了解;第二步在体会作者意念发展的途径及其辛苦经营的功力。”这样的“功力”“使情意与文字达到个完美的境界”,“使情意圆融周至,毫无遗憾”,其具体体现就是语言。[1]明乎此,小说教学就应该在引导学生对文本的整体阅读与欣赏的基础上,去品味那些能够准确传达“情意”的语言文字,让学生的思维在语言的天地里自由穿行。

一、感受“能飞”的语言

清代文艺理论家刘熙载认为:“文之神妙,莫过于能飞。”[2]“飞”者,笔法之灵动也,笔力之高超也,这在不少小说的开头中有非常惊艳的表现。这些开头常常不囿成规,出言奇特,先声夺人,给读者以强大的语言冲击,为我们引导学生鉴赏与写作提供了范例。如李森祥《台阶》的开头:“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粗看这句话很突兀,但如果联系父亲的生活经历、行为特点、心理状态等来看,我们就会明白这句话在全文中的崇高位置和独特作用。这是父亲对现实的不满,这种情绪一直陪伴着他,致使他“这句话不知说了多少遍”。因为农村的文化习俗告诉他“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而“父亲老实厚道低眉顺眼累了一辈子,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从没觉得自己有地位”。这萌发了他建造新房屋、砌高台阶的愿望,这种“原动力”是小说主体部分刻画父亲所有行为的基点。这一愿望和行动的背后,却又必然隐含着父亲不愿回顾的过去:他因为自己家的台阶低而受到的种种白眼、蔑视、嘲弄、侮辱。更让他想不到的是,当他辛苦大半辈子建起新房屋,拥有了高台阶之后,他却没有因此获得高的地位,这使他成天“若有所失”,陷入了新的烦恼之中。这句话着眼于人物的现在,延续到人物的以后,勾连住人物的过往,关乎着人物的未来,其时空穿透力非常强。教学时可以设计这样一些问题,组织学生展开对文本的研习:

1.“总觉得”是什么意思?如果去掉“总”或改用“常”“有时”行不行?2.父亲为什么“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3.为了砌高台阶,父亲做了哪些努力?4.建起了九级高台阶之后,父亲的情绪怎么样?5.这句话在全文结构中有什么作用?

这几个问题沿着这样的路径来引导学生把握文本:人物有某种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的背后―由此产生的行为―行为的后果―作者这样着笔的妙处。对这些问题的研讨带动了对小说情节的概括,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对作品主题的认识。这是带领学生往“活处”阅读文本――进入文本内部,触摸人物的肌体,感悟人物的灵魂。

“文中用字,在当不在奇。”[3]莫泊桑的名篇《项链》,人教版的开头是这样的:“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好像由于命运的差错,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里。”小说起笔即着一“也”字,令人感到突兀、疑惑,却是神来之笔,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去品味“也”字在全文结构和人物命运走向上的作用。玛蒂尔德作为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本应该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应该过上流社会奢侈而豪华的生活,但命运的“差错”未能使她如愿,她没有得到其他“美丽动人的姑娘”所得到或应该得到的一切,这使她极度沮丧和失望,成天地感到郁闷、苦恼和痛苦。她自觉颇有姿色,能跳出平庸的家庭,爬进上流社会,这也正是她对现实生活愤愤不平、强烈不满的真正原因。一个“也”字,反映了她内心的极度不平衡,可谓“羡慕、嫉妒、恨”,这是她追求奢华、爱慕虚荣的心理基础。这种被扭曲了的灵魂,为她的悲剧故事埋下了伏笔。对“也”字的理解,还可使学生跳出“阶级批判”“社会批评”的俗套,从人性的角度去了解人物,感受人物的情感,形成自我阅读体验。

引导学生比较分析的过程,不仅是理解语言内容本身,也是学习、借鉴与品味“如云龙雾豹,出没隐见,变化无方”[4]“无端而来,无端而去,殆得‘飞’之机”[5]语言所传达出来的写作智慧和艺术魅力。教学中我们要启发和引导学生仔细揣摩,慢慢咂摸,注重学生的自我体验和感悟。

二、体会“有无”的语言

文章大家深谙“文之所尚,不外当无者尽无,当有者尽有”[6]之理,在“当有”与“当无”之处,正显出经典之作的精妙。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对“雪”的描写:“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那雪早下得密了”,“大雪下得正紧”,“那雪正下得紧”,“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施耐庵写“雪”,只用了三个词:卷、密、紧,可谓“当无者尽无”;一个“紧”字却又连用了三次,正是“当有者尽有”,不仅写出了雪之巨大与猛烈、绵密与持久,而且写出了雪之“境界”,所以“鲁迅先生赞扬它富有‘神韵’,当之无愧”[7]。我们可以问学生:为什么“紧”字要反复用?雪下得紧与故事叙述节奏是什么关系?与林冲的心理情绪有没有关联?与密布的彤云、怒号的朔风、破败的草料场、孤寂的古庙、冲天的熊熊烈焰构成了怎样的氛围?与最后林冲奋起反抗、手刃仇敌的行为又形成了怎样的美学效果?作家没有用其他词语来写雪,绝不是因为语言贫乏,而是有意避开那些词语。用最有表现力的词语集中写雪,并使“紧”的特点反复贯穿文章首尾,这是一种“自觉地使自己受到限制”[8]的写作行为。通过赏析,学生也就不难明白个中之理,就能在写作时注意收束自己的思维,对所写内容、所用词语进行有意识的选择和裁剪,努力写出有神韵的词语和句子。如果教师仅仅把文中对雪的描写归结到对景物描写的一般性认识,那学生就无法体会其中的神韵。

“当有”与“当无”的语言,有时需要我们引导学生去发现。如孙犁《荷花淀》有两处对划船声的描写,这两处描写有变化,有曲折,有波澜。其中一处是几名妇女去探望丈夫未果的回程途中,一处是她们遇到鬼子的大船时:

她们轻轻划着船,船两旁的水,哗,哗,哗。

这几个青年妇女咬紧牙,制止住心跳,摇橹的手并没有慌,水在两旁大声地哗哗,哗哗,哗哗哗!

这两处对人物动作的描写很有意味,一是具有鲜明的节奏感:一处缓慢,一处快速;一处悠闲,一处匆忙;一处轻松,一处紧张。二是具有准确的表现力:一处怅然若失,心有所系;一处情形危急,沉着镇定。作者正是通过不同的语言,准确地描写出了不同情景之下人物的动作,凸显了人物的内心情感。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反复有感情地读这两个段落,重点读其中的象声词,充分体会语言意义,使学生对人物的内心世界有所认识与体验;并让学生联系文中其他部分,找出其行为动作的轨迹,把握人物性格。教师还可让学生在揣摩人物不同心理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在切己体察中完成对人物形象的感知,进而形成对小说主题的认识。这样做,可使学生对人物乃至小说意义形成整体、具体、明确的认识,这肯定比我们问学生这是什么描法、它有什么效果或它有什么作用有趣味、有意义、有价值得多。

有时我们还需要引导学生从“当无”的语言中找出“当有”的内容,化单一为万有。有一位教师在教学都德《最后一课》时,紧紧围绕“最后一课”四个字,组织学生重点研讨了这样几个问题:

1.这是谁的“最后一课”?仅仅是“我”的吗?2.我们平时的课是什么样子的?与文中所描写的“最后一课”有什么不同?3.小说的标题为什么叫“最后一课”呢?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4.你从这“最后一课”中读到了什么?有哪些发现?对此你的认识是什么?

这些问题没有在小说“三要素”中打转,不是孤立、抽象地让学生去了解情节、把握形象、认识环境,甚至脱离具体的文本内容,关注宏大叙事,而是紧扣小说标题“最后一课”四个字而设计,既关顾文本的整体,又兼及文本的部分,涵盖面、概括力与关联性非常强,使“最后一课”这四个字逐一得到了落实。在研讨过程中,既有学生的自主阅读,又有学生的独立思考、自我认识与主观评价;这位教师巧妙地将文本内容转化成学生可以理解的逻辑方式,并且有一定的梯度吸引他们去思考。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语言感受水平决定了他们对文本的解读水平,而对文本的具体、深入的解读,又促进了他们思维能力的提升。

三、揣摩“茂密”的语言

“言外无穷者,茂也;言内毕足者,密也。”[9]典范的语言作品,“茂”与“密”各得其所,相得益彰。对其事、其人、其情、其理的表述或含蓄,或直白;或浅显,或深奥;或热烈,或冷峻……可谓出神入化,炉火纯青。许多经典之作非常注意文章格局的整齐与变化,往往呈现出规范整饬、摇曳生姿的状态。这种追求就精彩地呈现在“茂密”的语言中,教学时应该予以密切关注。如鲁迅《社戏》前一部分中有这样一句话:“至于我看好戏的时候,却实在已经是‘远哉遥遥’的了。”这既是对前面两次看戏经历的总结,又为下文叙写年少时看社戏的情景张本,有绾结,有延展。这样的句子立足于现在,表达了对中国戏的不满情绪;但又关顾了以往,巧妙引入了一段美好的记忆。不仅如此,小说是这样结尾的:“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这一句如文章的眼睛,烛照全篇,使全文通体明亮起来。这不仅是文章结构上的前后呼应、首尾相连,而且是对全文内容的高度概括,更是文本情感的升华。对如此精妙语言的欣赏,既可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作者在文中所体现出来的立场、观点与态度,又可让学生学到文章的结尾之法、照应之技、总结之道、升华之巧。教学时,我们可以围绕这样的话题组织学生阅读思考:

1.“我”现在看不到好戏,文中是怎么写的?2.“我”曾经看到过好戏,是怎样的“好戏”?3.“我”看到的真的是“好”戏吗?4.“好戏”之说在行文结构上有什么作用?5.“一直”“实在”“再没有”“也不再”表达了“我”怎样的感情?

这些话题紧扣“我”对“好戏”的认识与评价,能够启发与引导学生把握其中的意思,理解在小说结构和主题表达上的作用,从而体会鲁迅构思的匠心、语言运用的精妙。

宋代大儒陆九渊曾这样告诫读书人:“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对学生而言,经典之作中有许多“未晓”之语,需要有涵泳的工夫,去沉潜其中,反复玩味和推敲,不然就难以体会到个中的“兴味”。这也正是教学中需要用力、费力之处,教师要着力引导学生“慢慢走,欣赏啊”(朱光潜语)。许多教师在教学鲁迅的《孔乙己》时,往往比较重视小说的最后一句――“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种看似自相矛盾的说法,困扰了不少学生,甚至也困扰了不少教师。于是不少教师就把很多精力与时间投入到对“大约”“的确”的揣摩中,力图挖掘其中的深刻含义。这样的做法存在着明显的不足:纠缠于某个词语的理解,对个别词语进行琐碎的分析,不能从文章的主旨着眼,不能揭示孔乙己人生悲剧的社会根源,致使学生所获取的是零散的、碎片化的认识。如果我们引导学生从其与小说主旨关联的角度来理解,那情况可能就不同了。

《孔乙己》要告诉我们的是,在社会生活中,一个人要想保持“自我”或“自我形象”不受损害,拥有生存的尊严才是最重要的,而这种尊严又只能来自于外界对我们的尊敬,否则就只能陷于不断的痛苦,乃至命运的万劫不复中。为了获得这样的尊敬,孔乙己进行了艰难的努力,并与现实进行了抗争,即使“愈过愈穷,弄到将要讨饭了”,也不愿放下读书人的架子……但是,他的所有努力与抗争都失败了。这是因为“对一个人最残忍的惩罚莫过如此:给他自由,让他在社会上逍游,却又视之如无物,完全不给他丝毫的关注。当他出现时,其他的人甚至都不愿稍稍侧身示意;当他讲话时,无人回应,也无人在意他的任何举止”[10]。尽管因为他的出现,人们有了“笑声”,但这样的笑声是嘲笑,是讥笑,是单调、无聊、刻板生活中的调笑,人们并不关心甚至都不了解他的具体生活情景。《孔乙己》所表现的是一种“具有普遍人性意义的人与人之间的漠不关心,一种痛心的凉薄”[11]。这是“纯一而贯摄”(刘熙载语)小说始终的主旨,而小说的最后一句就是这一主旨最为典型的反映:没有人关注他是否活着,没有人去倾听他的声音,没有人宽宥他的过失,更没有人照顾他的需求。

这是运用了具体细化并还原到生活景象的欣赏方法,对帮助学生理解其丰富的含义,体会其精彩的表现力是极有价值的。同时,这样的欣赏过程和揣摩方法,还容易使学生形成写文章不能言尽意止、不能一览无余、要有想象空间的形象认识。如果我们不引导学生联系小说主题来看这句话,学生就不能理解语句丰富而深刻的含义,不能真正体会高度凝练而形象化语言的独特魅力,就会缺乏对文本理解的整体感与统一感,从而丧失了极好的学习典范、精妙语句的契机。当然,这样做的前提是对小说内容的整体感知,对人物形象的精准把握,对文本主旨的准确理解,如果我们还囿于成说,把小说的主旨定位为“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批判”,那么这句话与主旨的关系就无法构建,也就会消解精彩语句的表现力,乃至削弱文本的阅读意义。

教学小说,就是要引导学生欣赏语言,指导学生学会品味语言的基本方法;就是要使学生能够领会语言中所蕴含的道理,揣摩其所表达的情感,把握其所具有的气韵,理解其所显现的识见,体悟其活泼泼的生命;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品读鲜活、灵动的语言,不断增强阅读力、感悟力和探究力,并能够张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在思维的王国里飞翔,拥有生命的创造力。这,应该作为小说教学的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叶圣陶.论国文精读指导不只是逐句讲解[M]∥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71~72.

[2][3][4][5][6][9]刘熙载.艺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8,39,13,8,45,46.

[7]周先慎.简笔与繁笔[N].人民日报,1981-2-18.

[8]汪曾祺.逝水[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197.

小语言范文第2篇

小学生在刚进入学校的时候,会把教师看作是无所不能的人,他们在这一阶段对老师说的话唯命是从。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他们认为老师是知识的化身,老师所做所说的都是对的,因此可能会在经年累月的学习过程中受到老师的影响。教师并不是完美无缺点的,在进行教学时可能也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这些错误如果被学生学习到了就会对学生的发展极为不利。因此,以为优秀的教师应该在言传身教的同时充分树立好自己的形象并且在自身的专业素质方面下功夫,尤其是在教授语文课程时,需要制定合理明确的教学目,那么相信可以让学生的学习事半功倍。对汉语言文学的研究和学习相信也会提高小学生的学习能力。本文就针对当前小学语文教育中存在的一些教学难和教学质量不高、效果不好的情况进行分析,并且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对策,希望能为我国小学语文教育贡献一份自己微薄的力量。针对我国小学语文教育现状,笔者认为应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保证语言的规范性和标准性小学生在刚进入学校的时候,会把教师看作是无所不能的人,他们在这一阶段对老师说的话唯命是从。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他们认为老师是知识的化身,老师所做所说的都是对的,因此可能会在经年累月的学习过程中受到老师的影响。教师并不是完美无缺点的,在进行教学时可能也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这些错误如果被学生学习到了就会对学生的发展极为不利。因此,以为优秀的教师应该在言传身教的同时充分树立好自己的形象并且在自身的专业素质方面下功夫,尤其是在教授语文课程时,需要制定合理明确的教学目标和计划,在教学时一定要坚持语言的规范性和正确性,尽量使用标准的书面语言不要出现方言等。这一阶段的学生的模仿能力都特别强,因此老师需要以身作则给学生树立好榜样,正确的书写和使用规范语言。

二、保证语言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无论是他们的知识量和语言储备量都远远不及高年级学生,因此,对于很多事物甚至不能清楚的表达,在进行语文学习时由于认识的汉字较少在理解时可能也会产生一些误解和偏差。这也就给老师的教学带来了难题,并且要求老师积极开动脑筋解决这样的情况。在进行教学时,如果遇到了一些学生比较陌生甚至从未接触过的事物,老师可以将其用图片的形式展现出来,图片具有易于理解和形象的特点,即使学生们在现实生活中没有接触过,但是凭借图片也能在头脑中对其有一个充分的认识。此外,经过研究表明,在进行语文学习时将书本中的文字和图片相结合会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他们学习语文的热情。这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要给学生讲解“瀑布”这一词汇,对于许多学生来说肯定都没有接触过也没有亲眼看过,那么这样陌生的词汇教师就可以采用图片和文字相结合的方式向学生逐个解释。相信对于这样新奇的东西,学生也很容易接受和被激发学习兴趣的。

三、教师在教学时要保证语言的生动性

小学生由于年纪较小,在进行语文教学时教师要注意使用一些符合他们理解能力的表达方式。小学生思维活跃,但时也会出现一些比较幼稚的语言和想法,这时,老师要做的不是打击他们发言的积极性,批评他们表达的错误而是更应该鼓励他们发言和积极思考,这样可以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此外,教师在讲授知识时要提高自身语言的生动性,不能一味死板地给学生讲解,比如在给学生讲故事时应该使用一些生动活泼的语气再加上适当的表情,这样可以很容易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从而让学生在课堂中体会语言的魅力,长此以往,学生也会被这些生动、质朴的语言吸引,模仿并形成自己的语言。在保证语言的生动性时,教师必须要保证语言的形象和有活力。所谓形象就是老师在讲述故事或描述事物时务必要做到仔细和精确,这样可以让学生在自己的头脑中建构一个相应的形象出来。有活力主要是指教师讲述时的语调。语调有抑扬顿挫,不同的语调对于感染学生的情绪都有着不同的作用。因此,教师也要注意这一方面,尽量保持语言的生动形象、有活力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小语言范文第3篇

一、面部表情的运用

面部表情主要包括一个人的喜、怒、哀、乐、愁等,这些都可以从面部表情反映出来。在小学英语课堂上,对待学生回答问题的对错,就可以充分运用肢体语言。比如,学生答对了,做得很棒的时候,老师就表现为极其高兴,对学生的肯定和赞许。学生答错了,老师做个遗憾的表情,同时也不忘记给个鼓励,使学生不感到灰心丧气,进而激励学生更加努力。

二、眼神语言的运用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在小学英语课堂上准确地运用好眼神,有利于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在讲课时,不时地用眼睛环顾整个课堂,使学生感到你在注意他们,调动他们的参与感,提醒他们认真听讲和学习。同时从学生的眼神中,也能读出他们的心理。比如,课堂上学生眼神专注,迸发着欢乐的光,这说明他们正认真听讲,而且听懂了。但是如果学生时不时地盯着天花板或窗外,那表明他们心不在焉,已经走神了。这时,老师走到他身边,做个提醒,轻而易举地把他们的心思收回到课堂。

三、手势语言的运用

小语言范文第4篇

一、课堂语言的规范性

语文课堂教学语言介于生活口语和书面文学语言之间,它应是符合语言规范、生动活泼而又庄严周密的冼炼化的口语、书面文学语言的结合体。它应该准确、简练、富有节奏感。

在教学中,讲课要使用大众语言,并且善于运用生活事例、历史典故和形象比喻说明问题。但形象褒贬要适度,不要妄加修饰和堆砌词藻。教师的语言不能因地域不同而“入乡随俗”,除少数民族地区外,各地区应积极采用和推广全国通行的规范化普通话,这样既可避免教学语言出现“南腔北调”,又可以使学生的语言得到正确的发展。不会因此致使学生长大后由于各种需要不得不为语音的标准而烦恼。有的教师为了显示自己的才学,使用半文半白晦涩难懂的语言。讲起课来文绉绉的,满口“之乎者也”;还有的文白相杂,不伦不类。

另外教师在运用语言讲解的时候课堂语言要简练、逻辑严谨、层次分明、善于概括、画龙点睛。教学语言还要有节奏,声调有高有低,语气有轻有重,速度有快有慢,抑扬顿挫适当。不使用自造的词语,要使用学生容易听懂的词语;不说病句和意思不明的句子,要说符合语法规则的句子和语意清楚明白的句子;不疙疙瘩瘩、东拉西扯,要连贯顺畅、话题集中;不信马由缰、随心所欲,要注意对象、语言,否则学生听不清楚,难于作笔记。

授课要交替使用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一般来说,讲解基本概念、归纳中心、做出结论等要使用书面语言,书面语言可以讲得更严谨。叙事、解释、举例说明时应以口头语言为主,口头语言随便一点,可以做到顺理、舒畅、自然,把问题讲得深入浅出。

二、课堂语言的形象性

教师的课堂语言,不但要规范,而且要形象。“物”是指语文教学的具体内容。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讲课应不夸夸其谈、不信口开河、不含糊不清、不空发议论、不离题太远,而应言之有物,论之有实,并能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有意识地把已学知识与未学内容联系起来,把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有意识地穿插有关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名人轶事、成语典故等,最大限度地充实教学内容,做到言之有物,每举中的。李燕杰教授曾经说过:“讲到最典型的人物,最生动的事例,最感人的情节,要绘声绘色,细致刻画,使听众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语言生动形象,才能将抽象的化为具体,深奥的讲得浅显,枯燥的变得风趣。鲁迅讲课,用农民讨媳妇不要讨“杏脸柳腰”、“弱不禁风”的“美人”,而要讨“腰臂圆壮、脸色红润”的劳动姑娘这个生动形象的事例,来阐明“美的阶级性”这一抽象的理论问题。特级教师于漪讲朱自清先生的《春》,用这样一段话开场:“我们一提到春啊,眼前就仿佛展现出阳光明媚、东风浩荡、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所以古往今来,很多诗人就曾经用彩笔来描绘春天美丽的景色。”这段话,绘声绘色,有景有情,使教学语言格外形象、精彩。

三、课堂语言的趣味性

兴趣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古代杰出教育家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使学生觉得语文课“有趣”,关键在于教师讲授能设疑激趣,扣人心弦。教师要态度端庄、和蔼,感情充沛、热情。要使语言生动,就要注意语气语调的运用,做到快慢得当,抑扬顿挫,节奏铿锵,声音宏亮。语言形象,就是说讲话要具体,言之有物,论之有据。因此,语文教师要广采博闻,和教材密切联系的笑话、故事、游戏、佳联、格言、警句、成语、典故、诗词、顺口溜、民间谚语、俗语、当地方言、群众口语、歇后语、古语词、外来语、术语等均可引入课堂,随心所欲,调动自如,游刃有余,以塑造形象,创造气氛,让学生感到课堂新奇多趣,知识易于理解,从而吸引学生认真听讲。

课堂语言要倾注极大的热情,做到情真意切。教师要始终能进入角色,以自己的声、情创造师生协调活跃的气氛,把学生带入教材的“特定情景”中去,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和教育。庄重而又和蔼的教态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教师充溢于课堂的应该是殷切的教诲、热情的期望,不应当是无情的训斥、冷漠的嘲笑。

四、课堂语言启发激励性

学生是我们教育的主体,教师在将书本知识和教学用语融合成课堂语言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激励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学习。思维规律告诉我们,思维启动往往以惊奇和疑问开始。语文课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其学习的内动力,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多为学生制造悬念和创设意境,使学生不单纯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解决,这样就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渴望,使他们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并发展智力。为此,教师课前要精心备课,设计好预习习题和课间提问习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去听课。课中要注意循循善诱,因势利导,深入浅出,多用疑问性提问,还要注意运用发散性提问、开拓性提问、疏导性提问、铺垫性提问,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受到启迪,探求新知识,掌握新内容。

小语言范文第5篇

幼儿园教案 昨天

活动目标

1、积极参与活动,体验探究水果外形、气味和味道的乐趣。

2、能够运用多种感官感知水果,发展感知能力。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各种水果实物或模型、黑色袋子若干、各种水果图片、各种水果切面图片、各种水果块、小碗、牙签。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教师请幼儿说一说,自己认识了哪些水果,它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二、探索体验。

1、摸水果。

——教师将装有各种水果的黑色袋子摆放在桌子上。

——师:你们看,今天老师带来了很多水果宝宝,不过呀,水果宝宝很害羞,你必须摸一摸它,说出它的名字,它才会出来跟大家见面。

——教师请幼儿到前面摸一摸其中的一个黑色袋子,请幼儿说一说自己摸到了什么。

——教师神秘地将水果从袋子里拿出来,确认答案,继续游戏。

2、看图说水果。

——(神秘出示一块西瓜图片)师:你们看一看,它是谁啊?

——教师出示其他水果切面或水果块图片,请幼儿说一说,它们分别是什么水果。

——教师将完整的水果图片和水果切面图片分别贴在黑板上,上下两排,上排为完整水果图片,下排位水果切面图片,请幼儿进行连线游戏。

3、闻气味说水果。

——教师将不同的水果块分别放进小碗里,选择一个小碗,然后用手将碗口捂住,留一条小缝,请一名幼儿闭上眼睛,来闻一闻,它是什么水果。

——请两名幼儿,每人分别拿一个装有水果块的小碗,请对方闻一闻自己碗里的水果块,说一说它是什么。

——教师将装有水果块的小碗一次摆成一排,请幼儿站成一队,依次闻水果块,并说出它的名字。

4、品尝水果。

——教师请幼儿用牙签插水果品尝,说说自己吃的是什么水果,什么味道。

三、活动小结。

——师:水果多种多样,有不同的外形、不同的味道和气味。希望小朋友们多尝试不同的水果,了解更多水果的知识。

活动应变

为了便于幼儿提升经验,选用气味和味道比较特别的3——4样水果进行活动。

活动延伸

进一步了解各种水果的作用,例如雪梨有止咳润肺的作用等。

区角活动

1、语言区:收集各种水果的完整图片和切面图片,制作成水果图册,鼓励幼儿自主翻阅,观察图片内容,并进行简单描述。

2、科学区:投放水果图片和水果切面图片,鼓励幼儿进行连线配对游戏。

环境创设

将水果以及其切面图张贴在主题展示区。

家园同步

1、在切水果时,让幼儿观察朝不同方向切,切面的异同。

2、请幼儿一起参与榨取新鲜果汁,体验动手操作的乐趣。

相关期刊更多

小学德育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国家教育部委托华南师范大学

校园英语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河北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销售与管理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山西出版传播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