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山水诗句

山水诗句

山水诗句

山水诗句范文第1篇

唐诗之路的山水经纬

“浙东唐诗之路”的范围,在钱塘江以南、浦阳江以东,包括苍山山脉以北至东海这一地区,总面积约2万余平方公里。这个面积,比起历史上勾践越国最稳定时的疆土要小一些,比唐代肃宗乾元元年(758)“浙江东道”的建置所辖范围,也少了几个州,而与今天的“浙东”地域相合。

浙东的会稽山、四明山、天台山这三座山脉水系汇注成的剡溪、灵江和位于宁波、绍兴平原上的浙东运河,勾勒出了浙东唐诗之路的干线和支线。干线全长247公里,北起浙江钱塘江进入浙东运河,到曹娥江折向南入剡溪,然后翻过天台山至始丰溪;从新昌向东行经奉化溪口到宁波、余姚的路线称支线,支线长136公里。支线西起新昌进入四明山和天台山水系汇注成的甬江到宁波,与浙东运河合江而出海:位于浙东运河上的余姚接上虞一段水路也称支线。

华顶峰北面的溪水,是剡溪最大支流的源头,向北流数里,有石桥(又名石梁飞瀑)。过石桥向南4公里,有慈圣村。慈圣村往南,河床平缓,千山水注,始成剡溪。孟浩然从襄阳老家舟行经越州至此,有诗云“高高翠微里,遥见石梁横。”从慈圣向北顺剡溪行18公里,就到了著名的沃洲。

一种文化被另一种文化所吸收,就像输血与受血那样,有一个血型选择的过程。白居易说的“十八高僧”,是推动外来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融合并推动佛教发展的带动人,而戴逵、许玄度、郗超、孙绰、谢万石、王羲之等十八名士,则都是耸壑智士、名驰千年的历史人物。唐代诗人追慕晋贤而纷纷来到这里,《唐才子传》所载诗僧,均曾亲履于此,吟咏不绝,在《全唐诗》中,“沃洲”、“天姥”一词出现的频率竟比“泰山”一词还要多!

沃洲向北2.5公里有支遁岭,《世说新语》、《高僧传》记述的东晋高僧支遁向竺道潜买山的典故就产生在这里。刘长卿的“鸟道通闽岭,山光落剡溪”诗句中的“鸟道”在会墅岭,会墅岭也是唐诗之路的干线,这便是谢灵运开辟的“谢公古道”。从天台山国清寺向北行38公里,途经赤城山、关岭、越万马渡再2公里到天姥山南端,再依天姥山麓西向北行6.5公里到会墅岭。会墅岭左有圳塍,是剡溪源头之一,下接惆怅溪。有斑竹村、司马承祯桥,是数百位唐代诗人从早路游览台州、越州的必经之道。惆怅溪过司马承祯桥向北10公里与兰沿村前的剡溪汇合后,北流11公里到今新昌县城。新昌县在古剡县东南,有江南第一石窟大佛、谢灵运故宅、刘长卿碧涧别墅。剡溪中穿新昌县城镇北流5公里处有南岩,南岩是山海遗迹,中多螺壳洞穴,为卷转虫式海侵堆积而成。它是《列子・汤问》、《庄子・外物》两个寓言的背景,尤其是任公子“蹲平会稽,投竿东海”钓鳌的寓言,因具有怀抱壮志、锲而不舍的内涵,成了唐代诗人十分向往的地方。李白寻访南岩后,常以任公子自比,他的诗集中有“愿随任公子,欲钓吞舟鱼”、“空持钓鳌心,从此谢魏阙”这样带“钓”诗句的,有50余篇。

斑竹村:谢公道上的一颗明珠

在地方朋友和有关部门的带领下,我们一行先是考察了新昌的其他几个地方。到了第四天,我一个人开始了对谢公古道的探寻。还好,谢公古道还是留下了它的最精华的部分。斑竹村,天姥山拔云尖下的一个古村。谢公古道就像一条古老的纪事绳索,牢牢地给我们打捞起来历史中的重要章节。

去斑竹村一般从村口下车,经过司马悔桥,踏着谢公道进村。我们就这样离开了104国道,下到了一条溪流边。一起的老张说,这就是惆怅溪。只见几株参天大树之下,有一座石拱桥,高10米,桥横侧刻有“落马桥”字样。这就是司马悔桥了,桥头还有一座后来新建的小庙,是纪念司马承桢的。司马悔桥又称落马桥,相传唐代道士司马承祯隐天台桐柏山白云观,因唐玄宗数诏出山,至斑竹村落马桥,见这里高山流水,林木葱郁,触景生情,陡生悔意,何必出山自寻烦恼,还不如回去仍过我那自由自在的神仙日子。从此开始,这座“文官到此需下轿,武官到此需下马”的落马桥,同时也成了有名的司马悔桥。桥上古藤缠绕,是不是就如当年司马那种“剪不断,理还乱”的心绪一般?过了桥,我们就踏上了一条平滑光整的鹅卵石铺就的小路,谁又会料到我们这就踏上了大旅行家徐霞客,还有清袁枚、民国郁达夫曾涉足过的历史之路――谢公古驿道。这段古驿道中保存最完好的石路一直往前延伸,贯穿村子而过,路边的许多村民住房仍保持着古色古香的建筑风格,人置身其中,仿佛又回到了古时听到了马蹄踩着鹅卵石以及路边店家小铺的叫卖声。我们一行人无不感叹时光竟然将古时与现代这么紧密地连结在一起了。

拥有司马悔桥、古驿道和惆怅溪等景点的斑竹村坐落在天姥山下,是当年谢灵运投宿的地方,是道家的第60福地。司马悔桥是村民进村的唯一通道,解放后,村民为了方便进村,就用混凝土把这座桥的表面给填平,变成了公路。后来县里专门拨款2.5万元恢复了桥的原貌,为了方便村民进村,又另外投资25万元修建了一座桥。

进村后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那条长达1.5公里的古驿道。说起古驿道,村人无不知晓。古驿道上铺着鹅卵石,经过几百年的磨砺,泛着青光,牢牢地镶嵌在大道上。县里陪我们的张岳明是新昌县的老县长,老家就是斑竹村的。他的弟弟还是斑竹村的村长。村长张岳龙告诉我们,这条古驿道是在2D05年修补完成的,为了保护好这些古迹,发展村级旅游经济,他们想方设法到各部门各单位筹钱。“希望我们村也能搞好旅游,促进经济发展。”盛仁灿充满憧憬地说。据了解,作为“唐诗之路”上的一个重要景点,新昌县有关部门想把斑竹村一些景点串联起来,作为天姥山旅游开发的内容之一。

我们慢慢走上斑竹村古驿道,那是一条鹅卵石铺就的古道,长长地穿村而过。驿道两旁的黄泥瓦房,多为寻常百姓家,屋檐高挑、墙体斑驳的就是唯一留存的章家宗氏祠堂,却破旧陈烂,唯有尚存的门堂牛腿雕刻精美,昔日的富足与繁华可见一斑。不过听村人们说,祠堂前的台阶有六级,在当时是不多见的。走近一处破败的黄土堆砌的院落,此院据说曾是徐霞客在此住过的地方,这个院子里曾有驿站、监狱等。朝西的一间土屋敞开着门扉,门上的对联还在,只是退去了鲜艳的红色。很小的窗口晾晒着一双农村常见的沾满泥土的破旧的解放鞋。我没有走进屋子,不想惊动在这里和这么久远的历史相伴的村民。站在这个院子,我想象着当年徐霞客住店的情景,恍惚中感觉到了时间的瞬息万变和如风火轮般的急速飞逝。从院子里出来,重新踏着古道前行,村子里没有下地的人们三三两两地坐在自家门口,面临古道,悠闲地聊天说笑,和我们不时地打着招呼,显示出特有的厚道和质朴。在我们说话的时候,不时还会有拿着、扛 着、背着江南特有的不同的农具和家什的人从我的身后走过。

蓝天下,南来的飞燕穿梭于屋檐,筑窝繁衍;立停在电线上的飞燕,翘首张望,招呼同伴前来。此时此景,不由让我想起刘禹锡最得意的怀古名篇:“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现在村里的主要街道就是这条具有千年历史的古驿道了。原来这里还是村镇政府所在地,过去更是南来北往的主要通道和驿站、商埠。只是现在的村况让人感到很遗憾:大部分的老房屋已经破败坍塌,崭新的砖瓦房和楼房破坏了古村的原貌,实在可惜。

村子就在天姥山的脚下,大片的森林就在村边。眼里一个“绿”字,身边一个“静”字,将我们引领上了“唐诗之路”的精华段――斑竹村古道。站在古道上四望,一边是幽幽古道,一边是明晃晃的柏油马路,如隔恍世。任凭思绪飞翔,穿越千年时空,想象当初司马的“悔”意,感觉就是不一样。

谢公道:唐诗之路仅存的一句古诗

我们行走在唐诗之路上,无疑我们是在吟诵着千年古诗,而谢公道,便是谢公遗留在新昌山水间的一句经年不朽的诗行,尽管这句古诗,已经泛黄和残破。

无论是行走唐诗之路,还是说谢公道,恐怕是不能避开谢公谢灵运的。谢灵运与颜延之、鲍照并称“元嘉三大家”,为晋宋之际的著名诗人。有专家评定:谢灵运为中国山水诗鼻祖,并且是李白一生的偶像,李白多次入浙探寻谢公旧迹,行走谢公古道,确实是个明证。谢灵运开辟了七百里剡(指剡溪)中道,后引得唐代众诗人追慕谢公风采,流连剡中山水,“唐诗之路”应运而生,更是无可非议。

但有一点,我们一定感兴趣谢灵运酷爱登山,尤其喜欢攀登幽静险峻的山峰。为此,它发明了“谢公屐”,即,一双木制的钉鞋,上山取掉前掌的齿钉,下山取掉后掌的齿钉,上山下山分外省力稳当。谢灵运仕途落寂,却穿着著名的“谢公屐”寄情山水,写下无数美诗佳句,成就了他在中国文学殿堂上的地位,以至熠熠生辉,万众景仰。因为谢灵运,有了“唐诗之路”(也称“谢公古道”),来了李白、孟浩然、王维、杜甫、白居易……并留有了踪迹和万古传唱的诗作。我想,这就是我们钟情的“唐诗之路”的魅力!

到了新昌不上天姥山,将是一个缺憾。在一个岔路口,岔路口立着一块石碑,上写着“古驿道碑”。这里其实是谢公道的中间部分。岔路为上山路径,沿着山脚一直往前就是通过冷水坑穿越天姥山直达天台的古道了。

岔路口的南侧有一座路廊,其实就是建在路上的房子,山墙两头可以通过。这种房子便是过去由于交通不便,供那些出门在外,饥餐露宿的人歇息的地方,甚至人一时走不到目的地,还可以住在路廊里。我们从山上下来便通过路廊前行了一段。这时的古道由于被路边过厚的青草覆盖,显得很是狭窄,似乎只有一米的宽度。静静地躺在山脚下向前延伸的古道上,正好有一老农肩扛农具经过,此时的阳光正是落日时分,光线明媚而柔和,洒在老农的身上,温情脉脉。我即刻找准位置不停地拍摄,知道老伯走到我的跟前。于是在我们的攀谈之下,结束了这天的行程。而到就在此处西侧不远的天姥寺遗址则是两天后的事了。

就在我们随后到的天姥寺遗址旁边,我们另外又发现了两块古碑,刻字已经十分模糊,但还是被看出来有着“大明”字样的碑文。于是,同行的新昌文物管理所的馆长说,这是大明的碑,刚才看过的诗碑应该和它是一个年代,因为这些碑原来都在一起。后来这两块已经分辨不清字迹的石碑和李白的诗碑一起和古驿道碑立在了一起。

令人遗憾的是,天姥寺早已不复存在。在这里我们只能看到这些了。当地一村民指着旁边的一座不大的厂子告诉我,这个工厂就是原来的天姥寺遗址,在没有建厂之前寺里还有配殿什么的,现在什么都没有了。太可惜了!可见,当地高速发展的经济却给自己的文化遗存带来了几乎是毁灭性的破坏。

在新昌盘桓到第六天的时候,我们从县城再次出发,沿104国道南下。在桃沅乡刘门坞附近的惆怅溪上,我们终于下车看到了惆怅溪上的迎仙桥。

迎仙桥系国内首次发现的近似于悬链线拱的古石拱桥。该桥的桥名源于民间传说。相传东汉时吴县青年刘晨和阮肇入天佬山采药迷路,在刘门坞遇见了二位仙女,双结伉俪。不几日,刘、阮回乡,世上已是其七世孙时代。此桥因刘、阮在此遇仙得名。此桥位于宋诗人谢灵运开辟的“谢公道”通向天姥山的门户处,经历了数百年商贾军旅的穿行,至今安然无恙,足见其结构的科学性。

一座桥不仅与千年古道相关联,还与美好的传说有关,实在是奇妙无比,更何况自身的桥梁科学价值。我们在桥上望着溪水,陪同的朋友说,从这里就可以到达有着美丽传说的那个村庄:刘门村。而这条山间的古道小径也正是刘阮遇仙的所在。

山水诗句范文第2篇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出自王观的《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原文: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赏析:

朽言化作神奇,始称作手。词人丢开眼如秋水,眉如春山的俗套譬喻,直说水是眼波横转,山是眉峰聚,快人快语,便觉清新可喜。藉此轻快的一笔,那友人所住的江南山水,也零点个成了美人儿的俏眉眼,活灵活现、盈盈动人了。顺此笔势而下,那词客的两大愁事----送春、送友、也全没了往常的缠绵徘徊,变得做来轻轻巧巧,全不费力。送春也没什么愁,江南还留得一段春;送人也用不上悲,友人还兴许赶得上春。不如叮咛一声千万和春住吧。你的幸运,也是我的欣慰。

(来源:文章屋网 )

山水诗句范文第3篇

关键词:心灵感悟 纯景物诗 情感

在古代景物诗中,有情景交融的,它的意向、情态、心态都容易解索,其特点是借景抒情,可以当做抒情诗读;有景语中含有情语的,其情语蕴涵于景语之中,虽然不直接抒情,但其情蕴也是有踪迹可循的;还有一类景物诗,无一字言情,仅仅勾画出一幅画面或者一个图景,即纯景物诗,阅读这类诗,必须用心灵去感悟它所包含的情蕴。本文着重谈谈对纯景物诗的感悟。

北朝民歌《敕勒川》就是一首纯景物诗,但如果用心灵去读,就会深切体会到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丰富情感: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敕勒川,阴山下”,诗歌一开头就以高亢的音调,吟咏出北方的自然特点,无遮无拦,高远辽阔。这简洁的六个字,格调雄浑奔放,透显出敕勒民族雄强有力的性格。从中我们也可以强烈地感受到那不可抑制的由衷赞美之情。“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这两句承接上面的背景,极言画面之壮阔、天野之恢弘。同时,抓住了敕勒民族生活的最典型的特征,歌者以如椽之笔勾画了一幅北国风貌图。“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天”、“野”两句承上,且描绘笔法上略有叠沓,蕴涵着咏叹抒情的情调。作者运用叠词的形式,极力突出了天空之苍茫、辽远,原野之碧绿、无垠。这两句显现出敕勒民族博大的胸襟、豪放的性格。“风吹草低见牛羊”这最后一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描绘出一幅殷实富足、其乐融融的景象。这首民歌从语言到意境可谓浑然天成,它质直朴素、意韵真淳。语言无晦涩难懂之句,浅近明快、酣畅淋漓地抒写了敕勒人的豪情。

综观全诗,在巍峨绵延的阴山脚下,在那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随着风儿时缓时疾,才可隐约望见掩映在蒿草丛中自由自在地吃着草儿的牛羊,乍读起来,难免在意识中笼上些许苍凉;再细细品味,则令你觉得无尽的繁盛、殷实与富庶。扬鞭策马在这绿浪无边的原野之上,你会觉得生命是如此真实轻松。辽远的天空,茫茫的原野,繁茂的芳草,时隐时现的羊群,又蕴涵着一种原始的苍茫,而这种原始之中又彰显出一种敕勒人所独有的强悍、粗犷与豪放。这就是原始的魅力。这首民歌,虽然仅有二十七个字,却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它歌颂了北国草原的富饶、壮丽,抒发了敕勒人对养育他们的水土和对游牧生活无限热爱之情。

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望天门山》也无一句情语,但丰富的情感蕴涵其中: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有的本子“至此回”作“直北回”,解者以为指东流的长江在这一带回转向北。这也许称得上对长江流向的精细说明,但不能显现天门奇险的气势。“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上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下句则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诗人的淋漓兴会。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便是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孤帆一片日边来”,正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它似乎包含着这样的潜台词:雄伟险要的天门山呵,我这乘一片孤帆的远方来客,今天终于看见了你。由于末句在叙事中饱含诗人的激情,这首诗便在描绘出天门山雄伟景色的同时突出了诗人的自我形象。《望天门山》,一句一特写镜头,在镜头里,山,灵秀;水,矫健;帆,潇洒,无须刻意修饰,全天然巧成。这白描手法使这首诗清新、明丽。更使人称奇的是此诗题为“望天门山”,而在诗中却无一个“望”字。但你慢慢揣摩、细细体味,会发现每句诗中都隐含“望”的神韵:人在舟中立,舟在江中行,所见都是动态的“望”。高超的手法使《望天门山》具备了“道是无‘望’却有‘望’”的境界。综观全诗,主题的精神面貌,诗人的人格个性及蕴藏其中的豪情、力量,都从客观景物的直观观照中显露出来,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再看看晚唐诗人杜牧的《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首诗,千百年来素负盛誉。四句诗,既写出了江南春景的丰富多彩,也写出了它的广阔、深邃和迷离。“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诗一开头,就像迅速移动的电影镜头,掠过南国大地:辽阔的千里江南,黄莺在欢乐地歌唱,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迷人的江南,经过诗人生花妙笔的点染,显得更加令人心旌摇荡了。摇荡的原因,除了景物的繁华外,恐怕还由于这种繁华,不同于某处园林名胜,仅仅局限于一个角落,而是铺展在大块土地上的。因此,开头如果没有“千里”二字,这两句就要减色了。但是,明代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对于这种意见,何文焕在《历代诗话考索》中曾驳斥道:“即作十里,亦未必尽听得着,看得见。题云《江南春》,江南方广千里,千里之中,莺啼而绿映焉,水村山郭无处无酒旗,四百八十寺楼台多在烟雨中也。此诗之意既广,不得专指一处,故总而命曰《江南春》……”何文焕的说法是对的,这是出于文学艺术典型概括的需要。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后两句。从前两句看,莺鸟啼鸣,红绿相映,酒旗招展,应该是晴天的景象,但“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两句明明写到烟雨,是怎么回事呢?这是因为千里范围内,各处阴晴不同,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不过,还需要看到的是,诗人运用了典型化的手法,把握了江南景物的特征。江南的特点是山重水复,柳暗花明,色调错综,层次丰富而有立体感。诗人在缩千里于尺幅的同时,着重表现了江南春天掩映相衬、丰富多彩的美丽景色。诗的前两句,有红绿色彩的映衬,有山水的映衬,有村庄和城郭的映衬,有动静的映衬,有声色的映衬。但光是这些,似乎还不够丰富,还只描绘出江南春景明朗的一面。所以诗人又加上精彩的一笔:“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金碧辉煌、屋宇重重的佛寺,本来就给人一种深邃的感觉,现在诗人又特意让它出没掩映于迷蒙的烟雨之中,这就更增加了一种朦胧迷离的色彩。这样的画面和色调,与“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的明朗绚丽相映,就使得这幅“江南春”的图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南朝”二字更给这幅画面增添悠远的历史色彩。“四百八十”是唐人强调数量之多的一种说法。诗人先强调建筑宏丽的佛寺非止一处,然后再接以“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样的唱叹,就特别引人遐想。这首诗通过对江南美景的客观描摹,生动表现了诗人对江南景物的赞美与神往。

宋人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也是一首写景抒情的千古名篇:

茅檐长扫静无苔,

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

前两句通过庭院的干净和美观来写人。首句是以“净”写人,第二句则是以“美”写人。院子里干净得连一丝青苔都没有,这在多雨潮湿青苔遍地滋生的江南实在太不容易了,而湖阴先生的院子却是这样的“净”、“美”,足见其勤劳有加。写出了村居主人热爱生活的情趣,虽含有诗人赞赏,也还属于客观写照。再看“花木成畦手自栽”一句,湖阴先生的院子不仅干净,而且还栽种了“成畦”的花草树木,并且是他亲手栽种的,这不仅看出了他的勤劳,也反映了他的爱美之心和乐于创造美的崇高情趣。“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这两句是以庭院之外的山水环境写人。山水本是无情之物,可诗人却说水“护田”,山“送青”,“水”对“田”的呵护之举,“山”对“人”的友爱之情,这就赋予了原本没有生命和意识的山水以人的情感,这为何故?岂不是因了湖阴先生人格才至于如此的?特别是“排闼”一词,生动地写出了“两山”“送青”的急切情态。这两句诗在修辞技巧上,也堪称典范,诗人将对偶、拟人、借代多种修辞手法融汇在一起,把山水描写得有情有义,鲜活灵动,妙趣横生。因此使这两句诗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这首诗能成为千古名篇还在于它运用了映衬和拟人手法。如果说庭院的美是人的创造,那么环境的美则是自然的神来之笔。两者互相映衬,组成了一幅内与外、人为的美与天然的美完美结合的境界。特别是后面一联,把山与水拟人化,绿水为主人“护田”,青山为主人“送青”,把主人对自然景物的爱与自然景物对主人的情有机融合在一起,生动地表现了主人爱美的情趣。作者在青山绿水的观照中看到的是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烈情怀。退居乡村他并未消沉,而是在自然中得到乐趣、寄托和心灵的契合,重新找到人生价值。而那种人与山水、与大自然似乎要热烈拥抱的急切和激情,又使这位退居的宰相有别于淡泊恬退的山林隐士,勾勒出他执著、热烈的个性特征。

最后再看一首景物诗: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这是宋代诗人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诗。首二句是由衷的赞叹,赞叹中却表露出诗人的个性:他能于眼前具体景物中超越出来,在四时风光的大背景上观照出六月西湖独具的特点,这实际上是他重个体情态的哲学观和艺术观不自觉的表露。后二句对荷花荷叶的描绘更独出机杼,把本来优美秀丽的西湖荷花渲染成了接天映日的壮丽景象,鲜明强烈得令人炫目的红绿色调,平视远接天,高视上映日,两个维度无限扩张,充满了天日之间的整个空间,组成一个壮丽无比的荷花世界。天地间万物都消失隐退,让位于荷花,而荷花当仁不让地把自己独具的红绿色彩和强烈的生命意志扩张到了天边晓日。绿色因接天而更加碧透晶莹,红色因映日而红得炫人眼目,都达到了红绿色彩,也是自己生命情调的极致。诗人笔下的荷叶荷花,已经成了主体生命意志、心灵力量的外化,接、映是主动,是主体力量、个性、意志的张扬。

上述纯景物诗都无直接表情的词语,但是如果靠心灵去感悟,就能领会到诗人在景物描写中所蕴涵的丰富情感。可知,每一首诗作都是他们心灵的产物,我们也理应用心灵去感悟。

山水诗句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李白 绝句 内容 艺术特色 艺术价值

李白是时代的骄子,是诗歌创作的天才,他气挟风雷的诗歌创作从古到今征服了无数读者。李白的诗歌创作是就诗体多元的,他的乐府诗、歌行体等的创作都富有鲜明的创新性和个性特色,但是堪称一绝的还是他的绝句。袁行霈文学史对绝句有清晰的解释:“绝句体制短小,适于写一地景色,一时情调,可它离首即尾,易流于浅露,所以绝句贵在含蓄。但若刻意锤炼,又流于斧凿,所以绝句贵在自然天成。”[1]李白爽朗的个性,自由自适的气质,反映到他的绝句里,便形成了含蓄蕴藉、明朗精炼、言近旨远、浑然天成的艺术特色,达到了中国古代绝句创作的最高境界。

李白的绝句创作历来受到人们的广泛赞誉,明人胡应麟《诗籔》说:“太白五七言绝,字字神境,篇篇神物。”[2]清人许学夷《诗源辩体》说:“太白五七言绝,多融化无迹,而入于圣。”[3]赞许的评价还有很多,在此不一一列举。目前对李白诗歌艺术成就的研究成果颇丰,但对绝句诗的专门研究很少,下文从内容和艺术特色两方面探究李白绝句诗的艺术价值。

李白的绝句共159首,其中五绝59首,七绝80首。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主要有赠寄诗、山水诗、怀古诗、宫怨诗等。无论是哪种题材的诗,李白的绝句无不格调明快,用明白晓畅的语言表达无尽情思。

李白的绝句中赠友人的作品占很大比重,佳篇像《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等。这些诗歌或述别时离愁,或述别后怀念,或追诉昔时交游,或称颂对方情谊,常常感情深厚真挚,具有相当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开头两句,李白营造了充满诗情画意的浪漫意境:孟夫子向西辞别黄鹤楼,在繁花似锦的三月向扬州出发。充溢着蓬勃向上的情怀,一扫前人离别诗的黯然与忧伤,这是李白与其他诗人的不同之处。清人孙洙在评点《唐诗三百首》时,在“烟花三月下扬州”下批道:“千古丽句。”[4]此说甚是。结尾两句,诗人笔锋一转,写出千古名句:“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孤帆一片呈现在诗人眼帘,逐渐消融在蔚蓝天空的尽头,此时此刻只见滚滚的长江水从天边奔泻而来。俞陛云《诗境浅说》中评点道:“襄阳此行,江程迢远,太白临江送别,怅望依依,帆影尽而离心不尽。十四字中,正复深情无限。曹子建所谓‘爱至深苦深也’。”[5]诗人的离别深情从对一片孤帆的牵肠挂肚的关注到远影到碧空尽,从空间方位上的移动乃至时间的推移形象地展示出来——这深情扯在孤帆上,弥漫在天尽头。

李白还有不少描写山水风景的佳篇。其中像风格清新隽永的《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这是一首写片刻超然意趣的佳作。题目中的“独”为全诗之眼。首句写鸟儿于高处飞尽,写出山内空旷,暗指山势高拔;次句写云儿孤闲,又为敬亭山披上一层神秘面纱;第三句中的“相看”,似有与友同游之感,似与诗眼有违,然末句“只有”一词却点睛提神,将诗人独坐山中时的寂寞心情与寂寞、静谧的山景的冥会写得深幽、巧妙。俞陛云在《诗境浅说》中评点道:“前二句以云鸟为喻,言众人皆高取功名,而己独坐翛然自远。后二句以山为喻,言世既与我相遗,惟敬亭山色,我不厌看,山亦爱我。夫青山漠漠无情,焉知憎爱,而言不厌我者,乃太白愤世之深,愿遗世独立,索知音于无情之物也。”[5]

怀古,即怀念古昔的感情,可以说是构成中国古典文学的各种成分中的一个最主要的成分,李白的绝句中也不乏怀古诗的佳作。如《岳台览古》: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春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这是一首览历史遗迹,述怀古之情的作品。前两句描写旧时的庭院,荒废的楼台,耳边听到的是河边采菱姑娘的歌声,此情此景让人不甚忧愁。“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而直到如今仍然保持不变的只有河西那边的夜空中放射着的光辉的明月,还是那个当初曾经找过吴王宫殿中的美人西施的明月。黄叔璨在《唐诗笺注》中评点道:“吊古深情,语极凄婉”。[4]

李白的绝句,特别是七言绝句受乐府民歌的影响十分明显。因此,他的绝句有很多是具有清新纯朴的民间气息和活泼生动的民歌情调的拟民歌作品,如《静夜思》、《巴女词》等。如宫怨诗《玉阶怨》: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

题虽为“怨”,却无一字怨言。写女之怨意,不在表面,而在空际。诗中女子从室外望月被露水打湿袜子到室内帘后、隔帘望月,以痴望月亮的情状传无限怨情。全诗写得轻盈、干净。“初则伫立玉阶,立久罗袜皆湿,乃退入帘内,下帘望月。未尝一字写怨情,而此人通宵无眠之状,写来凄冷逼人,非怨而何!”[4]

李白绝句主题丰富,多表现他某刻的神至感悟,余味隽永。作品着力表现的是自然的美和人性的、人情的美,生活情趣浓郁,反映出李白的纯真童心和多彩内心。李白对多种主题的成功阐发丰富了我国的诗歌艺术宝库。

李白擅长绝句,他的五绝含蓄蕴藉、意味深长。如《静夜思》、《劳劳亭》等。其中《静夜思》是脍炙人口的佳作: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诗人仅用四行寥寥二十个字就从“疑”到“望”到“思”形象地揭示了诗人的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了一幅月夜思乡图。含蓄美是中国古汉诗突出的民族风格特征之一和美学原则。这首诗充分体现了绝句含蓄蕴藉的特征,不事雕琢便明快地道出了浓郁的思乡之情中最动人的那一点,遂引起千载之下人们的普遍共鸣。沈德潜《唐诗别裁》评点道:“旅中之思,虽说明却不说尽。”[4]充分说明了李白这首诗含蓄蕴藉的特点。

李白的七绝功力更深,语言明朗精炼,声调和谐优美,不论写景抒情,都能做到深入浅出,使读者一接触就了解喜爱,但又经得起咀嚼玩味,吟诵不厌。李白的绝句接受了南北朝民歌和南朝诗人谢眺的明显影响,融入了乐府歌行开合随意而以气贯穿的表现手法,带有以古入律、自由发挥的特点。清代许学夷《诗源辩体》说:“太白七言绝句,多一气贯通,最得歌行之体。”[3]如《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首句写庐山香炉峰的概貌:一个“生”字,化静为动,原本静止不动的香炉峰,在诗人笔下成了烟云缭绕仙境。次句写瀑布的全貌:“遥看瀑布”是点题;一个“挂”字,与“遥看”照应,化动为静。第三句写瀑布的气势:“飞流”,写瀑布凌空而出、飞散而落的姿态;“直下”,显示了瀑布飞流急湍、势不可挡的力量;“三千尺”,用夸张的手法突出瀑布直泻的高度。瀑布山高水急、气势雄壮的动态美得到了尽情的展示。结句写对瀑布的感受:“疑是”,化实为虚,瀑布就像是天上的银河掉到了人间。法这是比喻、是夸张,更是使人雄奇瑰丽的想象。手法高妙,想象雄奇,形胜神似,气韵生动,只有天才的情思才能写出如此形象生动而又引人浮想联翩的杰作。难怪东坡盛赞此诗为“古今咏瀑布之最佳诗篇”。

《早发白帝城》是李白最有名的一首绝句: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首句,一大清早,诗人告别长江上游的白帝城,从彩云笼罩的白帝城,到千里之遥的江陵,只用了一天就返回来了。此句化用“朝辞白帝,暮到江陵”,一方面使表现舟行快绝的字句凝练了许多,同时又注入了充沛的感情。“千里”和“一日”,以空间之远与时间之短作对比。“还”,归来也。它不仅表现出江流之快、归舟之疾,而且透出遇赦后重获自由的喜悦、轻快。“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桂馥在《札檏》说:“妙在第三句,能使通首精神飞越。”[4]猿猴的啼声还回荡在耳边,轻快的小船已驶过连绵不绝的万重山峦。这最后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比兴,还是个人心情的表达,总结起来,借猿声回响衬托轻舟的快捷,这种修辞手法是十分巧妙的,既可形容快,又可视为人生经验的总结。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点:“写出瞬息千里,若有神助。入‘猿声’一句,文势不伤于直。画家布景设色,每于此处用意。”[4]李白的绝句的意境清新明丽,在于月亮等优美的意象的使用。如《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这首诗吟诵的是天高气爽的秋月的印象。峨眉山是天下闻名的四川的一座名山。高挂在山峰顶端的半圆的秋月,把她美丽的身影投到平羌江的水面;无情的江水,把她揉扯成无数的碎片,化做闪光的淩淩细波,把他带向远方。

夜半李白的船离开了清溪,直驶遥远的三峡。明月啊,我本想彻夜陪伴你,可恨山影无情,使我再也无法看到你的面容,只好带着这种空想,奔渝州而去。王世贞《艺苑卮言》言:“此是太白佳境,二十八字中有‘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使后人为之,不胜痕迹矣,益见此老锤炼之妙。”[4]

综上所述,李白的绝句内容丰富,题材广泛。赠寄诗真挚感人,山水诗清新隽永,怀古诗吊古情深,宫怨诗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五绝,七绝佳作不胜枚举,五绝含蓄蕴藉、意味深长,七绝更是功力深厚,明朗精炼,深入浅出。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在日常生活的感悟中,兴到神会,一挥而就,韵味无穷,展现出自然美和人性美,也体现了其绝句含蓄蕴藉、明朗精炼、言近旨远、浑然天成的艺术成就。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23.

[2]裴斐,刘善良编.李白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2004:406.

[3]许学夷.诗源辩体.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205-231.

山水诗句范文第5篇

关键词:松尾芭蕉 王维 俳句 绝句 意境

唐诗中的五言绝句是一大特色,常常是以小见大,以少见多,有着平仄押韵的韵脚,流传广泛,一直被世人所传诵。俳句是中国文学中最为简短的一种韵律题材文学诗歌,是日本文学中的一种传统形式之一,在日本的文学艺术形式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国的绝句诗歌和日本的俳句都对世界的文学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各自国家的文学历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诗歌更是以简短凝炼的语言营造出了深邃的意境美,传递出深刻的主题思想,一直被后人所称颂,下面我们将从诗人松尾芭蕉和王维的个人生平谈起,选取各自的代表作诗句,对其中营造出的山水田园诗歌的意境美做出详细的探讨。

一、有关俳句和唐诗绝句的基本常识

俳句是日本格律诗中最为常见的一种题材,也是诗人通过将自己对生活的感悟等用凝炼的语言通过十七个音节表达出来,律诗一般采用五七五的格式,非常简短,言简意赅,通俗易懂,适合伴乐演唱。唐诗中的绝句又称为断句,常常“截取律之半”,主要是为了方便吟唱。唐诗中的五言绝句常常是节奏紧凑,一二四押韵。亦有仄起,平起二格。唐代的绝句诗歌起源于汉代的乐府诗歌,深受六朝民歌的影响,一直到了唐代,和近体律诗成为了孪生姊妹、并蒂双花,凭借其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了中国的诗歌文坛之上。因此,俳句和绝句都有言短意赅、适合吟唱等特点。

二、有关松尾芭蕉与王维个人生平的相关概述

诗人不同的人生经历对于诗歌的创作都会有一定的影响,甚至会左右诗歌作品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当我们对某一个诗人的诗歌作品进行研究的时候,我们有必要对诗人的个人生平做出有效的分析,在具体分析俳句和绝句诗歌的意境美之前,我们先对松尾芭蕉与王维的生平做一个简单的概述,从而加深我们对两位诗人诗歌中意境美的把握。

(一)松尾芭蕉(公元l644-1694),伊贺国上野人,原名宗房,早期号桃青,而后改为芭蕉,又名曰钓月轩等。少年时代的松尾芭蕉成为了其嫡子主计良忠近侍。良忠自幼酷爱文学。宽文七年(1667年),良忠因疾病而夭折,当时宗房二十三岁,这让宗房对人生更是感慨万千,于是辞别了王家,进入到京城季吟的门下做了一名谋士。元椽七年(1694年),在结束了两年的静居生活以后,芭蕉再次开始了自己的长途旅行,途经伊贺,奈良,大阪等地,在罔女亭的文会上突然病发,尽管有门人的精心照顾,病情还是毫无起色,十月十二日病逝在大阪的客舍。芭蕉正是因为“町人”的出身和个人的生活经历才为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让他的创作更加贴近生活,迎合了俳句被广为流传的要求,这也正培养出了他俳句之中意境优美的灵感和特点。

(二)王维(公元70l-761),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祁县附近)人。王维九岁就知属辞,和自己的弟弟王缙齐名。王维在年满十五岁以后就已经做了很多出名的诗歌,主要有《题友人云母障子》、《过秦王墓》、《洛阳女儿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开元七年(719年),王维十九岁,便进京兆府试举解头,《李陵咏》、《桃源行》、《清如玉壶冰》等这些著名的诗歌都是在这期间进行创作的,王维个人精通佛学,擅长绘画和音乐。在王维创作的自然山水诗歌之中,经常有着一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静逸明秀诗境,意象玲珑。王维一生创作的诗歌颇多,被后人所传诵的诗歌也是多之又多,例如《汉江临眺》中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送邢桂州》中的“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过香积寺》中的“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王维最为出名的山水田园诗代表为《新晴野望》和《魏川田家》,其中都描绘出了深邃的意境美。

三、对松尾芭蕉与王维诗歌中意境美的解读

在松尾芭蕉的俳句和王维的绝句均对自然景色进行了描写,以静写动,用动衬静,用词恰到好处,给读者营造出一种意境深远、回味悠长的闲情雅致。诗词语言细腻生动,让人充满了幻想和憧憬。二人诗歌的字面意思基本相同,根据这种模式进行创作的俳句占据了松尾芭蕉诗歌的绝大部分。比如:静寂的池塘,青蛙蓦然跳进去。水的声音呀!(译文)这一首是松尾芭蕉俳句中脍炙人口的名句,在日本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对于这首诗词,正冈子规是这样进行评论的:“芭蕉经常独自一个人居住在深山的茅草屋中,一直苦心钻研世间流行的俳谐。因为逐渐走向了陈腐的状态,这为贞德俳谐的兴起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条件,在贞门也同样陈腐以后,谈林俳谐就凭借着诗词中独特的意境也被更多的读者所接受。然而谈林也只不过是流行一时,最终还是没有永久流传下来。俳谐提倡新的改革,创作中开始使用长句法,中间夹杂着汉语,逐渐去除了贞门俳谐中的滑稽和洒脱。我门下的学生也非常喜欢这种俳谐诗句,有时候我也会进行这样题材的创作,可是长期使用这种题材进行创作,久而久之不免会觉得厌烦,然而此时俳谐的创作也不能重返谈林的鄙俗,更不能效仿贞门的乳臭而蹈袭连歌旧套,必须使用一种新的题材才可以让读者和作家更为喜欢。那么在创作中首先要减少聱牙的汉语,要使用那些显而易懂的国语,然而国语音多意少,所以要想运用这十七个字来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那就需要尽最大限度地减少那些无用的事物和言语。可是究竟应该如何进行俳句的创作呢?芭蕉的脑海就像是蒙蒙的大雾一样,怅然而思,经常为此寝食难安,这时突然从窗户外面传来了青蛙跳进古池之中的声音,这时候就在芭蕉的耳旁响起了‘蛙跃入水声’这样一句。芭蕉这才恍然大悟,稍微低头沉思以后就满脸的欢笑。”这是一段关于对芭蕉创作这一段诗句时心情的猜想。松尾芭蕉也把这首俳句作为新诗的第一句,营造出了一种优美的意境,从这首俳句中我们可以联想到: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某个地方的千年古刹之中,庭院里面有一口千年的古池,古池中的睡莲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显得更加娇脆欲滴,古刹的周围是那样的寂静,静得那样出奇,甚至连一丝风声都不存在,突然有一只青蛙“扑通”一声跳进古池之中,水面发出的声响是那样地让人心醉,此刻之境连水中的仙女都会被深深地打动而惊醒,这也许就是松尾芭蕉俳句所营造的意境美所在吧。

此外还有一首“秋日今向暮,枯枝有鸟栖。”从诗词的表面上看仿佛是一首消极色彩的暮秋诗词,然而当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对这首诗词解读时,我们会发现这是一首吟咏春光的诗作,表现了诗人在寂静的天地之中别有诗意活泼洒脱的生活趣味。“伊良古崎冬日到,喜见只鹰击长空。”(译文)这一句写出轻快的动作,表现出了松尾芭蕉旅游途中的愉快心情,尤其是在伊良古崎(地名,在爱知县)一带,满山的松树,这一句可以让读者联想到晴和的冬日,苍鹰在松林之上盘旋的雄伟景象,给人一种精神振奋的感觉,意境优美,让人回味无穷,也说明了松尾芭蕉细致入微的观察。

王维的《山居秋暝》中描绘的是一幅山村傍晚雨后的景色,让读者在一派清新宁静并且生机盎然的山水之中感受到幽静的甜美,在王维另一类的山水诗中,则是通过对远离尘嚣、清幽宁静的大自然的描述,表现出作者内心深处空寂的禅意和人生追求,例如《辋川集二十首》中,在高度宁静的山水意境中表达了诗人自甘游乐在山水之间的情怀,在《鹿柴》、《竹里馆》、《辛夷坞》等诗歌中则体现了诗人独自一人在寂静的大自然中对空静之美的感悟,同时王维还善于在动态之中捕捉自然的景色和风光,并且在诗歌中营造出色彩的层次感,诗歌的意境,体现了人景交融的特点。在王维的笔下,山水田园的风光明净,峰峦叠翠,田园生活也安详悠闲,是一个悠闲自得的诗人眼中的田园,例如《鹿柴》中的“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王维用远处传来的人语声和夕阳在林中青苔上的光影来对山林中的空寂清幽进行描绘,可以说是有声有色,以动衬静,动静结合,向读者描绘了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卷,让人回味无穷,余情浓浓。

四、结语

俳句和绝句都属于诗歌的特别题材,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有着深远影响。本文我们选取了日本松尾芭蕉和中国王维的若干山水田园诗歌为载体,对诗歌中诗人所营造出来的意境美进行分析,从中我们或许可以获得创作的启迪和灵感,为以后的文学创作提供借鉴,同时也是为同行日后的同类型研究提供借鉴,加深对中日诗歌的研究,促进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冯沅君,陆侃如.中国诗史[M]. 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

[2] 谢六逸.日本文学史[M].日本:东京堂,1991.

[3] 彭恩华.日本和歌史[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