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山水句容

山水句容

山水句容

山水句容范文第1篇

2、四时鸟语不断;长年和风送凉。

3、红塔山,红河水,山水誉驰四海。

4、边塞,风光秀丽,民俗独特,让游客奔忙。

5、建水名邦,人文会萃,孔庙壮观,令世界叫绝。

6、九乡景,酒冽香,唤醒千古情肠。

山水句容范文第2篇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卒谥贞白,丹阳秣陵(今属江苏南京)人。历经南朝宋、齐、梁三代,宋末为诸王侍读,入齐除奉朝请,齐武帝永明十年拜表解职,栖止于句容之句曲山,梁武帝时屡聘不就。一生著述甚丰,传世者有《真诰》《登真隐诀》《洞玄灵宝真灵位业图》《补阙肘后百一方》《周氏冥通记》《养性延命录》《古今刀剑录》等。

陶弘景是齐梁时期道教上清派创始人,曾与梁武帝来往密切,时称“山中宰相”。他不仅以道教宗师名垂青史,且参与了当时的文学创作。明代汪士贤《汉魏六朝二十名家集》及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均为他设有专集,可见其文学必有特异之处。

南朝时齐梁道士陶弘景,生于宋孝建三年(456年)三月三十日,他不仅是著名的道教学者,道教上清派尊奉的第九代宗师,而且许多贡献在于科技和文化领域。

陶弘景是南北朝时期著名的医药学家,他不但精通医药学,而且对摄生颐养很有研究。除了《养性延命录》外,他还著有《神农本草经集注》,其中《养性延命录》是一部对后世影响较大的养生学专著。

由对《答谢中书书》文章的欣赏,还可以引出如下一些名词术语,以深化我们对文章的品读欣赏:

“小品”: 散文品种之一;短小灵活,简练隽永,具有描写、议论、抒情、叙事的多重功能,偏重于即兴抒写一时的感想、片断的见闻和点滴的体会,是一种轻便自由的文学形式。

“尺幅千里”: 一尺长的画幅,画进了千里长的景象。比喻外形虽小,包含的内容却很多。

“模山范水”:用文字或图画描绘山水景物;模山范水是中国造园艺术的最大特点之一。

“情景交融”:指文艺作品中环境的描写、气氛的渲染跟人物思想感情的抒发结合得很紧密。情景交融包括寓情于景和借景抒情。

“诗情画意”:如诗的感情,如画的意境。指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情趣,也指风景优美、耐人寻味,就像诗画里描摹的能给人以美感的意境。

“相映成趣”:映,对照,映衬。相互衬托着,显得很有趣味,很有意思。

“骈散结合”: 骈句,指的是结构相似、内容相关、行文相邻、字数相等的两句话,跟对偶相似,只是不像对偶那样在音韵上有严格的要求。散句是相对于骈句而言,也可以说,骈句以外的句子都是散句。

“仙风道骨”:骨,气概。仙人的风度,道长的气概。形容人的风骨神采与众不同。

还有“虚实相生”“动静相宜”“一唱三叹”“ 寄情山水”等,都是我们应该理解且能熟练运用的。

再比如对《答谢中书书》的译说,我们可以引出多种说法。有简单明了的译说:

山、水美丽的景色,自古以来人们都在谈论。山,高耸入云;水,清澈见底。两岸石壁直立,五颜六色,交相辉映。绿树翠竹,一年四季都有。早晨,雾将散未散时,猿鸟啼鸣;夕阳西下,鱼儿竞相跃出水面。这实在是人间仙境。但自从谢灵运后,已不再有能欣赏这奇山妙水的人了。

有生动流畅的译说: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青。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有想象丰富的译说: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之美曾经引起了古今多少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俊俏的山直直耸立,有白云轻绕;俊美的水清澈见底,有鱼儿嬉戏。溪水两岸的石壁更是美妙绝伦:绿树、青草、翠竹、红花、蓝天、白云……四时不同、景色各异,五彩缤纷、交相辉映,美不胜收;特别是青翠的丛林、碧绿的修竹,四季常青,生机盎然。清晨,猿鸟的鸣叫声穿越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傍晚,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跳跃。这里真是人间的天堂!自从南朝谢灵运以来,再也没有人能欣赏到这奇妙的景观了。

这些,其实都是我们的教学资源,都能够在教学之中“为我所用”。

《答谢中书书》的教学,笔者有如下思考。教学创意:线索式思路。所谓“线索式思路”,就是以某一种阅读活动贯穿课文教学的始终,使这种阅读活动成为教学的线索。如下面的教学思路中,每一个教学步骤中都有“朗读”,“朗读”就是教学的线索。在已经有背景铺垫基础上的教学思路:

教学步骤之一:朗读,自读自讲

全班同学朗读课文,教师朗读课文,同桌之间朗读课文。此次的朗读活动为“感知性朗读”。学生质疑问难,教师梳理学生提问的内容,进行解答:

俱备:齐备,全有; 俱:全,都。晓:清晨。歇:消散。 颓:下坠。未复:不再。与:参与,这里指欣赏。 同学们根据课文注释和教师的解说,各自译说课文。译说课文的重点,是准确地解说文中最后一个句子:自从南朝谢灵运以来,再也没有人能欣赏到这奇妙的景观了。或,自从南朝谢灵运以来,再也没有能欣赏这奇山妙水的人了。

教学步骤之二:朗读,趣味练习

同学们再朗读。要求读出课文的三个层次。此次的朗读为“分析式朗读”,既朗读,又通过朗读锻炼了分析能力。

趣味练习一:将课文“变形”为三个部分。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趣味练:将课文的某一个地方的句号改为分号,将课文某一个地方的句号改为感叹号。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根据趣味练再进行朗读。

教学步骤三:朗读,选句欣赏

同学们朗读,要求读出陶醉感;同学们朗读,要求读出赞叹感。此次的朗读为“体味式朗读”,为“演读”。同学们进行“美句欣赏”,即欣赏文中的写景美句。

师生对话内容主要有: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此句从仰视与俯视的角度写山写水,句式对偶,音韵铿锵。前四个字写山之高,后四个字写水之清。一个“入”字,写出了山峰高耸于云间;一个“见”字,写出了水的清澈亮丽。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写远眺所见所感。这是写空间,绘色彩;描写了两岸山岩陡峭、色彩斑斓、交相辉映的绚烂画面。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写平视所见所感。这里既写空间,又写时间;描写了树林青翠、篁竹深绿,不论春夏秋冬都是满山秀色的画面。

以上是“壮丽”的景色、“宏观”的景色,写四季之中的美好景色。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这里是写“细节”,写“微观”景色,写一日之内的美好景色。作者扣住最能表现景色特征的时间――早晚来描绘。在旭日东升、晨雾将散的一片寂静中,山林中呈现一片猿鸟争鸣的欢腾景象。“乱”字写出了猿鸟争鸣的喧闹景象,“竞”字写出鱼儿争先恐后跃出水面的场景。一早一晚,一静一动,一空中一水面,一鸣一跃,构成了多姿多彩的立体流动画面。

山水句容范文第3篇

镇江可以钓鱼的水库有:镇江丹阳泰山水库、镇江马迹水库、镇江方山水库、镇江水晶山水库等等。除水库之外,还有镇江金山湖桥、镇江句容黄梅河、镇江句容下荫坝、镇江句容三岔河等等。

镇江市泰山水库地处江苏省丹阳市大泊镇境内,是一座小型水库。泰山水库以前有承包者承包水库养鱼,但合同到期后没有续签,所以现在垂钓也就免费了。水库三面环山,风景优美,空气清新,垂钓环境很好。水库水质非常好,主要有鲫鱼、鲢鱼、鲤鱼、青鱼、草鱼等品种,鱼的密度不大,咬钩欲望不强烈,鱼情一般。

(来源:文章屋网 )

山水句容范文第4篇

楹联是中国独有的一种雅俗共赏、应用广泛的文学形式,俗称对子、对联;楹乃厅堂前部的柱子,悬挂在左右两边楹柱上的对联,一般又称楹联。人们通常认为楹联始于五代,后来楹联逐渐完善,不断发展,到明清时大盛,历久不衰。按用途分类,楹联除春联外,还有喜庆联、哀挽联、名胜联、行业联、格言联等。

二、楹联的特点

1.字句灵活

律诗、绝句、词都对句数、字数有一定的要求。而楹联则不同,句数、字数都没有一定的规定,可长可短。如庐山含鄱口石坊联上下各两个字:

湖光

山色

一般楹联多采用五言联、七言联、九言联等短联。多为奇数联,少数为偶数联。长联可达百字甚至千字,例如四川江津城楼联长达1612字。

2.上下联相对称

这是楹联的本质特征。所谓上下联相对称,主要含三层意思:一是字数相同,二是内容相称,三是平仄相反。

(1)先说字数相同。一是指上下联字数相同,如:

风雨最难佳客至

湖山端赖主人贤

二是上下联相应分句的字数也必须相同,如:

居此雄关,易守难攻,庸人慎勿自扰

凭斯险寨,克敌制胜,壮士尽能荣归

(2)再说内容相称。内容相称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对仗,上下联既要句型一致,又要词意匹配。如:

绕屋一弯水绿

迎轩数朵峰青

“绕屋”与“迎轩”是动宾词组相对;“一弯”与“数朵”是数量词相对;“水绿”与“峰青”是主谓词组相对,全联对仗工整。

(3)最后说平仄相反。所谓上下联平仄相反,并不要求联中对应的字一一相反,但是关键性的字必须相反。例如成都武侯祠联:

楹联的平仄,最起码的要求是上联尾字是仄声,下联尾字是平声;偶有例外,出于内容决定,无法调换平仄,也有上平下仄联,但绝不可以上下联尾字都是平声或都是仄声。

一般来说,楹联一句之中的平仄也要求相间。若有分句,则从头算起。例如:

瀑噪不闻钟,三千龙水

花香时见蝶,十二孔桥

另外,当上下联各在两句以上时,每句尾字平仄也有规律。

①上下联各两句时,前后句尾字平仄相反。例如上例,上联第一分句尾字“钟”为平声,第二分句尾字“水”为仄声,是相反的;下联第一分句尾字“蝶”是仄声,第二分句尾字“桥”是平声,也是相反的。

②上下联各3句的,如属3个单旬,前两句尾字平仄与末句尾字平仄相反。例如郁达夫挽兄联,上联为平平仄,下联为仄仄平:

楹联的对仗有正对、反对、串对(即流水对)3种。

正对: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反对: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

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

串对:广州半山亭联

到此处才行一步

望诸君莫废半途

启功自励联

若能杯水知名淡

山水句容范文第5篇

直节堂堂,看夹道冠缨拱立。渐翠谷、群仙东下,佩环声急。谁信天峰飞堕地,傍湖千丈开青壁。是当年、玉斧削方壶,无人识。

山木润,琅玕湿。秋露下,琼珠滴。向危亭横跨,玉渊澄碧。醉舞且摇鸾凤影,浩歌莫遣鱼龙泣。恨此中、风物本吾家,今为客。

【前言】

《满江红·题冷泉亭》是南宋辛弃疾的词。词的上阕用拟人的手法描绘了飞来峰,冷泉亭一带美丽的景色。下阙写登亭后所见和感想。结尾两句,点明题意,寄托了作者渴望收复国土、重返故乡的深情。

【注释】

冷泉亭:唐代建筑,在杭州西湖灵隐寺西南飞来峰下,为西湖名胜之一。

直节:劲直挺拔貌,代指杉树。

冠缨:帽子与帽带,代指衣冠楚楚的士大夫。

拱立:拱手而立。

佩环声急:此言翠谷泉声优美,如仙女环佩丁冬。

天峰飞堕:传说东晋时,有天竺僧人慧理见此山,赞道:“此是中天竺国灵鹫山之小岭,不知何年飞来。”(《临安志》引《舆地志》)

方壶:神话传说中的仙山,在渤海之东。此云飞来峰是神仙用玉斧削就,可惜今已无人知晓了。

琅玕:原指青色美玉,此指绿竹。

危亭:高亭,指冷泉亭。

玉渊澄碧:潭水深绿清澈。

鸾凤:传说中的两种神鸟,常喻脱俗不凡之士。

浩歌:放声歌唱。

鱼龙泣:官水中怪兽为之动情。

风物本吾家:指冷泉亭景色与其家乡风光极为相似。按:作者老家济南素有“泉城”之称,且那时水光山色也堪与冷泉亭一带媲美。

【翻译】

松竹夹道,劲直挺拔,像衣冠整齐的官吏一样,拱手而立。逐渐进入青翠的山谷,泉水声像群仙乘风东下,身上的佩环发出铮铮响声。谁能相信耸立在西湖边的这座千丈山峰,会是从天竺(印度)飞来的呢?这飞来峰是当年仙人用玉斧从方壶山削下来的,现在没人知道了。

泉水滋润了山间的草木,浸湿了溪畔的美石。跨过小桥,登上高亭,俯视清澈碧绿的潭水。乘醉起舞,摇动鸾凤似的身影;放声高歌,莫要使潭底的鱼龙悲泣。我的家乡济南的风光景物和这里一样美丽,可恨现在被敌人占领,使我客居江南,有家难归。

【赏析】

此词写景亦颇具匠心,欲写名泉,先写奇峰,欲写奇峰,先写水木。层层牵引,种种铺垫,使冷泉周遭的景物形成绝佳的陪衬,刻画得十分着力。虽写景状物,但时时不忘寓情于景,情景浑融一体。词作自杉树写起,两排傲然挺立之木,其状恰如朝堂上拱手而立的官员,杉树之遒劲刚直,令人不禁暗叹人不如树。以此为喻,作者深寄怀抱,倘所有官员均如杉树之堂堂正气,定能收复国土、重返故乡。

上阕写冷泉亭附近的山林和冰来峰。自上而下,从附近的山林和流泉曲涧写起。

“直节堂堂,看夹道冠缨拱立。”说山路两旁,整齐排列的高大的树木,象戴冠垂缨的官吏,气概堂堂地夹道拱立。这在修辞上是拟人手法;在句法上是形容句置在主句之前。“直节堂堂”,形容“拱立”的树木高大挺拔,倒戟而出,形成突兀雄伟的气势,并寄托了作者的志趣;

第二句绾合上句,并形容树木枝叶的茂盛垂拂。“渐翠谷、群仙东下,佩环声急。”说两旁翠绿溪谷的流泉,渐次流下,声音琤琤琮琮,像神仙衣上的环佩叮当作响一样。其意本于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这也是拟人的写法。上一层以列队官吏拟路旁树木,有气势,但读者不易领会,稍嫌晦涩;这一层比拟,由粗入细,形象自然、优美,比较容易理解。“辛词才气横溢,常不择粗细”,信手拈来,但都能灵活驱使,此处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下面四句,集中写飞来峰,由“谁信”二字直领到底。飞来峰并不高,但是形势奇矫如灵鹫《淳祐临安志》引晏殊《舆地记》说:“晋咸和元年,西天僧慧理登兹山,叹曰:‘此是中天竺国灵鹫山之小岭,不知何年飞来。佛在世日,多为仙灵所隐,今此亦复尔耶?’因挂锡造灵隐寺,号为飞来峰。”岩有矫龙、奔象、伏虎、惊猿等名称,是因为远看有高峻之感。“天峰飞堕地”,状飞来;“傍湖”,指在西湖之滨;“千丈”,状高;“青壁”指山峰,承“天峰堕地”;“开”承“飞”字。“谁信”二句描写飞来峰,气势雄伟,但和起两句比较,则辞意细密,峭而不粗。“是当年、玉斧削方壶,无人识。”玉斧泛指仙人的神斧;方壶,《列子·汤问》所写的海上五个神山之一。句中意思是:飞来峰像是仙人用“玉斧”削成的神山一样,可惜时间一久,沧桑变幻,现在已无人能认识它“当年”的来历和面貌。以补充解释、描写飞来峰作结,调子转为舒和。

下阕写游亭的活动及所感。

“山木润,琅玕湿。秋露下,琼珠滴”,写亭边的木石。琅玕,美石;琼珠,即秋露。因秋露结成琼珠般的水点下滴,所以木石都呈湿润。这四句形式平列,但前后有因果关系。“向危亭横跨,玉渊澄碧。”上句写游亭,下句写冷泉秋天流水澄清如碧玉。

以上几句,调子承上阕的歇拍,仍然舒和。“醉舞且摇鸾凤影,浩歌莫遣鱼龙泣。转写自己游亭活动,触动豪情和身世,调子又转为豪迈激昂。”“醉舞”句写豪情,“鸾凤”自喻,“浩歌”句写感慨,“鱼龙”因泉水而联想。“恨此中、风物本吾家,今为客。”这二句正可说明其内在与复杂的原因。

作者的家乡在历城(今济南),是山东的“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胜地,原有著名的七十二泉,其中也有叫冷泉的;那里大明湖、趵突泉附近有许多著名的亭子,如历下亭、水香亭、水西亭、观澜亭等,也有可观的美景“风物本吾家”,即谓冷泉亭周围景物,有和作者家乡相似的地方。作者南归之后,北方失地未能收复,不但素愿难酬,而且永难再回故乡。只能长期在南方作客,郁郁不得志,因而触景怀旧,便有了无限伤感。要想排遣这种伤感,只能通过醉中的歌舞,但事实上是排遣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