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山水田园

山水田园

山水田园

山水田园范文第1篇

在寒假期间,爸爸带我去了观澜的“山水田园农庄”,那里特别的美,是一处没有被破坏的自然景观。

走进农庄的大门,一股来自植物的清新香气就扑面而来。我坐着车,在一条不宽不窄正好能过车的小道上缓缓行驶,小道的两旁是绿色的植物,偶尔还可以见到几座古色古香的建筑,真的是让我眼界大开。

随着车子的前行,那些建筑多了起来,也开始看见湖泊了。爸爸把车子停在了一个停车场里,仔细一看,哇!连停车场也这么有韵味:在停车场的四周,有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的酒罐子,有的被封在了泥土里,只露出一半罐体,有的则是规规矩矩的的摆成了一排,虽然只是一些酒罐子而已,可是在这里通过了一些调整,一些造型,把这很平常的东西变成了一道优美的风景线。

我们步行往前走,远处渐渐出现了一座小小的像客栈一样的小木屋,走近一看:真的!是一座小小的客栈,客栈是双层的,周围围着一条小河,很窄很窄,河中间有一座小桥,是唯一通向客栈的道路,我一开始觉得很奇妙,后来,随着越来越深入的发现,觉得客栈已经不足为奇了。

山水田园范文第2篇

所谓山水田园诗,是指以反映田园生活、描绘山水景物为主要内容的诗歌,源于东晋的谢灵运和晋代的陶渊明,兴盛于唐代,并在唐代形成了与边塞诗派齐名的山水田园诗派,其代表人物有盛唐的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以及中唐的韦应物、柳宗元等,其中以王维成就最高。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考情一览】

目前,高考对山水田园诗的考查内容大致如下:

【真题回放】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2010年高考福建卷)

访隐者

[宋]郭祥正

一径沿崖踏苍壁,

半坞①寒云抱泉石。

山翁②酒熟不出门,

残花满地无人迹。

[注]①坞:山坳。②山翁:此处指隐者。

(1)在诗句中,与诗题相呼应的最关键的一个字是_______。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要求结合全诗,把握题目与内容的关系,找出诗中能够揭示“访隐者”的词语。从全诗来看,主要写访隐者过程,但遍观全诗,会发现其重点描写的是隐者所居住的环境(山中、偏僻、幽静)和生活(隐逸),首句中的“踏”字能恰如其分地表现出这一特点。

参考答案:踏。

(2)结合第三、四句,赏析“隐者”的形象。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要求从第三、四句概括出具体的“隐者”的形象。概括要简明,有条理,难度不大。参考答案:通过描写隐者独饮自己酿造的酒,足不出户,门外落花满地,无人造访、无人洒扫的隐居生活,表现了隐者避世脱俗、随性自然的情怀。

(3)下列诗句与这首诗所寄寓的情怀最相近的一项是( )

A.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B.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C.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D.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要求根据对选诗内容的理解,与选项中的诗句作比较,然后选出最为合适的一项。从(1)(2)两小题基本上可以知道这是一首描写隐者生活的诗歌,其中隐者的生活趣味相当浓厚,因此在思想内容的定位上,应定位在隐居、隐逸的生活上为主。这要求考生对选项的诗句出处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其中A项选自陶渊明的《归园田居》,B项选自李白的《蜀道难》,C项选自杜甫的《登高》,D项选自白居易的《琵琶行》。对比之下,不难选出A。

参考答案:A。

【鉴赏指津】

一、根据选材,把握主题。

山水田园诗的主题一般有:①归隐田园,钟情山水;②描绘山川美景,热爱祖国河山;③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例】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归园田居(其二)

陶渊明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题: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解析】通过选材来看,这首诗选取的是乡居日常生活的片断,流荡着一种古朴淳厚的情味。从中不难体会出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参考答案: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 欢愉达观的情趣。

二、透过意象,体味意境。

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是中国古典诗的一大特色,山水田园诗更是如此。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诗人的感彩,为表达诗的特定情感服务。

【例】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题:作者在这首诗中描写了哪些自然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趣?

【解析】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与诗歌通过意象所创设的意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首诗中的意象明显具有清新之美。参考答案:诗中写了空山、新雨、明月、青松、清泉、翠竹、碧莲等自然景物,构成了一幅幽静、明净、甜美的秋景图,表现了作者对安静、淳朴的田园生活的向往。

三、知人论世,领会情感。

一般的写景诗,字里行间透出的情感都是比较容易把握的,但一些表面上纯粹是写景的山水小诗,就不那么好理解了。这就要求我们对作者的身世、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即知人论世,才可能准确地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出的情感。这里牵涉到一个感情寄托的问题,分析诗歌,应认真判断感情寄托的深浅,切忌随意拔高作品的思想内涵。

【例】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注:这首诗是柳宗元在谪居永州时期所作。

题:这首五言山水诗,描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解析】注释提示读者,这首山水诗写在柳宗元在永州的流放生活中,在解读时就必须联系作者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不屈不挠的高贵品质。因此,洁、静、寒凉的画面透露出的其实是一种遗世独立、峻洁孤高的人生境界。参考答案:描述了一幅独钓寒江图。在冰天雪地的寒江,没有行人、飞鸟,只有一位老翁独处孤舟,默然垂钓。表达了诗人贬谪永州以后不甘屈从而又倍感孤独的心理状态。

四、借鉴赏画,鉴赏技巧。

山水田园诗常具画面感,鉴赏时应借鉴图画欣赏的一些技巧。比如,留意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的变化;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如绘形、绘声、绘色;理解和说明描写景物的技巧,如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等。下面择要加以介绍。

1.远近结合

远景是视距最远、表现空间范围最大的一种景别,一般表现比较开阔的场景和场面,注重对景物和事件的宏观表现。近景是将景物推向读者眼前的一种景别。

【例】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解析】前两句描绘秋山的远景:第一句描写秋山高远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勇于攀登的精神,第二句描写山中的特定场景――在白云浮动的天空下,有几户人家隐约可见;后两句则是描绘秋山的近景,“霜叶红于二月花”描写的景物生机勃勃,鲜艳夺目,清新刚劲,形象鲜明,给人一种“秋光胜似春光”的美感。

2.动静结合

古代诗人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动静结合是他们常用的写景手法。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形成形象在意境中的和谐统一的手法。动静结合中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

【例】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解析】颔联中,“明月松间照”是所见,写的是月光透过松枝洒遍大地的景象,是静景;“清泉石上流”,是所闻,写的是清泉从石头上流过的声音,是动景。两句诗动静结合,融为一体,构成了一幅清幽迤逦的风景画。

3.有声有色

山水田园诗追求画面美,常常会涉及光色描写。此外,有时山水田园诗,还被称为“有声的画”,表明其中还涉及了声音描写。其实,这是诗人利用多种感官多角度写景,以便能让读者如临其境,收到更高的艺术效果。

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解析】诗的上联是一组对仗句。草堂周围多柳,新绿的柳枝上有成对黄鹂在欢唱,一派欢愉景象,有声有色,构成了新鲜而优美的意境。“两个黄鹂鸣翠柳”,鸟儿成双成对,呈现出一片生机,具有喜庆的意味。次句写蓝天上的白鹭在自由飞翔。这两句连用四种鲜明的颜色,构成一幅绚丽的图景。首句还有声音的描写,这些都传达出无比欢快的感情。

4.点面结合

“点”,指的是最能显示景物的形象状态特征的详细描写;“面”,指的是对景物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点面结合,可以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地反映人、事、景的形象状态,最充分地表现思想,抒发感情。

【例】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解析】全诗明白晓畅,过人之处就在于先写整体感受(表明西湖六月的风光自有特色)此为“面”;再叙实景(西湖荷叶荷花在朝阳的映照下,无边无际的碧绿和艳红交相辉映),此为“点”,点面结合,就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六月西湖“不与四时同”的美丽风光。

5.虚实结合

“虚”,指的是诗人通过联想或想象虚拟出的景物;“实”,指的是诗人描写的客观、现实的景物。鉴于诗词篇幅十分短小,容量有限,诗人谋求虚实结合,虚实相生,趣味、诗韵俱存,使其内涵丰富,外延无边。

【例】

杨柳枝词

白居易

一树春风千万枝,

嫩于黄金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

山水田园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田园山水诗 社会风气

什么是田园山水诗呢?顾名思义,田园山水诗指的是以反映田园生活、描绘山水为作品主要内容的诗,这类诗被统称为田园山水诗。在这一类诗的杰出代表诗人有王维、孟浩然、陶渊明等。其中又以王维与孟浩然两人在田园山水诗方面最为出色,可以说这两位是田园山水诗的最具代表性人物。

一、田园山水诗的特点

所谓的山水诗,是以山水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所谓田园诗是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大多以农村的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中国山水田园诗渊源流长,诗人们以自然山水或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

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主要有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到了盛唐时代,我国山水田园诗进入了繁荣时期。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主要成就有三:一是将山水与田园二者结合得更紧密了。二是形神兼备,物我契合。三是具有更深厚的思想内涵,寄托了高尚情操和身世之感。 盛唐诗人继承了前代山水田园诗人的成就而又有新的发展,其笔下景物不仅具化工肖物之妙,又能以清新自然的语言传田园之趣味、山水之精神,在山川风物中融入诗人的感情,即景会心,浑然天成。比如王维的《渭川田家》: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g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夕阳的余辉映照着村落(墟落),归牧的牛羊涌进村巷中。老人惦念着去放牧的孙儿,拄着拐杖在柴门外望他归来。在野鸡声声鸣叫中,小麦已经秀穗,吃足桑叶的蚕儿开始休眠。丰年在望,荷锄归来的农民彼此见面,娓娓动情地聊起家常。这美好的情景使诗人联想到官场明争暗斗的可厌,觉得隐居在这样的农村该是多么安静舒心;惆怅之余不禁吟起《诗经》中“式微,式微,胡不归?”的诗句,意思是:天黑啦,天黑啦,为什么还不回家呢?表明他归隐田园的志趣。

王维精通音乐、绘画、书法,艺术修养深厚;坡评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上面这首诗就可以说是一幅田园画。

山水田园诗派赢得了古代文人的普遍共鸣,虽然王维、孟浩然等代表人物没有李杜那样的盛誉,但在精神上可能更接近于传统的文人。从严羽《沧浪诗话》看,虽然他标举 李、杜,但实际上倾向于王、孟。李白的豪放飘逸无人能及,因此虽然在诗坛地位颇高,但在后世却很寂寥,实在是座不可攀登不可模拟的高峰。相对于李白,杜甫可以说是 另外一种情形,同为诗歌的巅峰,杜甫却成为后世师法的楷模,无数追随者争相模仿,成就了一批大诗人,也造就了一批只知道模拟甚至剽窃的庸人。无论怎么样,李杜在后人的眼里,地位都是那么高高在上的。而王孟不同,同作为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他们的诗歌以恬淡清幽的意境和平和近人的风格吸引着一代一代的文人。

山水田园诗重在意境与淡然的处世风格,不管在任何时期,都对社会的风气有深远的影响。

二、田园山水诗对社会风气的影响

从古至今,世人对于权利、名望、金钱的追逐就从来没停止过,可以说,在任何时代,这种欲望都是一种社会风气的主流。但也并不能说这种风气是好或者坏的,诚然,这种风气会让人迷失自我,俗话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为名为利者何其多,却仍是前赴后继,他们并非不清楚,而是人类本性的贪婪在作祟。这种社会风气似乎全是不利的影响,实则不然,从另一面看,正是因为有了这种社会风气,时代才在进步,社会才能够发展。

不管追逐名利的社会风气影响是好是坏,对于世人来说,活着才是最重要的,然而总有着那么一群人,在或多或少的影响着整个社会风气,在与无形的风气较量着,田园山水诗就是其中之一。

田园山水诗的意境在于淡泊名利,鼓励人们从追逐名利脱离出来,进而留意周围的风景,将诗人的情怀完美的融合进去,洗涤人的灵魂。所谓“诗的意境”又称“诗境”,它是诗人在反映生活时从现实生活中提取最能激起人们感情的要素,进行高度的集中和概括,形成的饱含思想感情,极富感染力的具体境界。诗的意境是诗的灵魂所在,也是诗人“情动与中而形于外”自然宣泄,是感染读者共鸣的关键。由于篇幅所限,诗总是以情动人,以情感人的,故而诗的语言要求简炼而生动,要在廖廖数字中包孕深刻的感情,以达到“以约总博,寓万里与尺幅间”的艺术效果。

田园山水诗的意境美、精神美,能够使人感受到万物生生不息的生之乐趣,使人的精神升华到空明无滞碍的境界,自然的美与心境的美完全融为一体,创造出如水月镜花般不可凑泊的纯美诗境。而这种美的穿透力,使它具有了生生不息的魅力,穿透历史的尘埃,美在当下。

山水田园范文第4篇

[关键词] 王维 山水田园诗 意象 意象美 意境 意境美

王维是盛唐时期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创作含概了山水田园诗、边塞诗、幽愤诗和赠别诗等类型,以山水田园诗成就最高。他的山水田园诗风格清新、质朴、自然,总能让平常的意象表现出无穷的吸引力,这大概就是美的意象成就了他诗歌的意境美吧。

古人说“情不虚情,情皆可景,景非虚景,景总含情”,①这就是中国古典诗歌特别注重的审美意象,只不过这里的审美意象用“景”代替了罢了。意象是承载着诗人浓郁的主观感彩的物象。因此,同一个意象在不同的诗人笔下,不同的诗歌中常常以不同的内涵存在。中国诗歌中的意象,突出显示了作者主观的“意”与客观的“象”的天然融合。王维有“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李白有“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王维的“白云”更多的寄寓着隐逸情怀,而李白的“白云”更多的浸染着他看透了政治现实之后期望被击碎的无奈和激愤的情调。意境,就是在诗歌的意象群之间,基于诗人的情感诱导产生的一个更丰富更广泛更深刻的审美空间的联想。这个空间既是对诗歌中原来描述的画面、场景的再现,又是对原有画面、场景的张力性延伸,还是读者伴随联想而产生的对诗中情、神、意的领悟与体会,从而使诗歌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魅力,同时也让读者能体会到近于作者的审美乐趣。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让后辈可望不可及,最重要的因素恐怕就是他在意象选择与意境营造上的慧眼独具吧。他总能在平凡的意象里表达他独特的情感体验,让我们觉得美不胜收。这个美,不仅是视觉的听觉的,更是情感的审美的。

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道出了王维山水田园诗歌的“以诗为画”的高超水平。不可否认,王维的“诗中画”得益于他对中国绘画的不凡造诣,更得益于他在诗中对意象“随心所欲”的谴用。他用画家的眼光,诗人的才情洞察万物。其山水田园诗常常抓住美的瞬间和延展的空间,随时融会着画的神韵,处处渗透着山水田园的线条美和色彩美。

山水诗《终南山》: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蔼如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诗中“近天都”、“连山”、“白云”、“青蔼”等意象,无不触动读者想象的神经,读者看到此诗,细细品位,仿佛那高耸磅礴、似海奔腾连绵的终南山就在眼前,仿佛自己也身处在那云雾弥漫变幻莫测的山中奇观里,仿佛自己也能体会到诗人的游山之乐。

田园诗歌《渭川田家》: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该诗描绘了一幅怡然快乐的农家晚归图:夕阳西下,牛羊归村,老者候孙,农夫闲话,闲适的农村生活场景跃然纸上。虽然全诗通用白描手法,但处处浸染着作者的主观情感。诗中一个“斜光”,一个“穷巷”,既尽显了王维诗歌的色彩美和线条美,又让我们体会到了作者对农家生活的羡慕和深埋内心的归隐之情。再看“桃花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田园乐》其六),桃红、柳绿,宿雨、朝烟,着色鲜明悦目,意象美轮美奂,绘就一幅令人心醉的工笔重彩画。“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辋川别业》),诗中色、态、光的立体融合,艳丽的暖色调则反映了诗人情感的愉悦和思想的积极活跃,读者也为王维笔下五颜六色的,烟雨蒙蒙的意境紧紧地吸引。

王维不光是通过意象给诗歌着色架构的高手,同时也是“以诗为声”的大家。王维倾心向佛,能细致入微地洞听到大自然的冥冥悦耳之音。“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空山之中,不见人影,只闻人语,有声衬无人,空山显得更加寂静。又如:

《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因为“人闲”,所以“花落”的声响也能听得见,因此夜的寂静静,山的空幽就格外的扣人心弦了。一“惊”字,仿佛被月的皎洁银辉惊扰了的鸟忽然振翅起飞,发出了鸟之“鸣”,“春涧中”的“时鸣”传达出了一种毫无惶惶之感,全是一种宁静祥和的环境氛围,体现诗人闲居山中时宁静安闲的境界。再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山居秋暝》)展现的是一幅清新秀丽的有声画,就像一支恬静质朴的美妙乐曲,轻缓的乐声中亦不失灵动飞扬的活泼。迷蒙蒙的月光,潺潺的水声,阵阵村姑的喧闹……王维都能广摄细取渗入到诗中,都能在“画面上表出一片无尽的律动,如空中的乐奏。”王维诗中的声音,多摄取的是自然幽微之音,而这写听觉意象也和他的视觉意象一样,让人乐在其中,不能自拔。

山水田园范文第5篇

关键字 王维 山水田园诗 禅意 禅趣 意境

唐代诗人王维享有“诗佛”之美誉,和“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形成了风格迥异的三种诗歌风格,在我国的诗歌发展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的诗具有浓厚的佛家风格,意境高远。这是由于他长时间浸淫于禅宗思想的熏陶,因而对其艺术思维方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王维将艰深的禅意融入自己的山水田园诗的创作之中,以情抒感,以景寓情,通过山水美景的意境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诗意与禅意的融合升华到了美学的高度。故而,王维的诗歌艺术风格对其身后的禅意诗人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一、王维禅宗思想的形成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时代之一,国力之强大,物产之丰富,令人赞叹。其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皆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是佛、儒、道空前繁盛的年代,对于佛教的推崇,更是前朝所不能比拟的。佛教是外来宗教,在唐代的开明政策的支持下,佛教的各宗派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日益壮大,特别是禅宗,发展成为佛教中最大的宗派。禅宗是中国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相融合的产物,它以老庄学说思想为基础,并解释佛教理论,为人们提供了一个避世的家园。禅宗的要义是通过内省以明性,使人摆脱现世的束缚。禅宗的“觉悟”、“静心”与当时士大夫追求自由精神的需求在某种程度上是契合的。因而,身陷于封建礼教的士大夫们为了追求自由精神解脱而不同程度地接受了禅宗的思想。

家庭对于王维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他出身于一个信佛之家,其字摩诘,取自佛教维摩诘,本身就带有禅机的意味。王维的母亲一生都持戒守佛,愿意住在山林田野之中,以求寂静。这对王维的成长历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其母亲的影响下,王维兄弟都信奉佛教,他自己也保持常年食素,并且愈到晚年对自己的愈加严格,如《旧唐书》中记载他晚年房间中什么东西都没有,却只有茶具、药勺、桌案和用绳子做的床而已,可见其对自己生活的戒守。另一方面,王维又洗好广交佛友,与他们谈佛论道,共研佛理,这些都丰富了王维的佛家思想。

王维的官宦生涯坎坷,也从另一方面促使他皈依佛门。他的一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来看,第一阶段,四十岁之前。王维早在22岁的时候,就已经取得了进士及第的功名,这对于当时的科举来说,可谓非常罕见。因此,王维意气风发,义无反顾的投身于政治,支持张九龄的政治主张,以求进步,希望能为天下苍生谋福祉。然而,随着李林甫的拜相和杨国忠的专权,使得唐朝官场日益黑暗,朝败现象的加剧,促使其萌生退意。因而,在他四十岁之后,就过上了事事都不关心,只追求安静的半官半隐的生活,在这段期间他对佛教更为推崇。尤其是经历了安史之乱之后,唐朝的元气大伤,使他更是看破尘世,绝对皈依佛门,而专心理佛。这正如他的诗中所描述的“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从他的诗中,我们能强烈地感受到王维的政治生活严重打击了他人生志向,精神无所寄托,只能在佛门中寻求精神的依托。

二、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禅意

王维以禅宗的态度来看待人世间的种种社会现象,使自己沉静下来,将自己的心境融入进自己的山水田园诗创作之中,因而,使他的诗歌处处闪耀出韵味深远的禅意。

(一)山水田园诗的禅境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给读者的感觉,首先是呈现一种空灵的禅境意象,这种境界正是禅宗所希望达到的一种意境。只有归寂于幽静的山林之中,才能帮助忘却尘世间的一切烦扰。因而,他通过诗歌来描述宁静悠远的山林,来忘却人世间的纷繁复杂,进而能够进入佛家的禅境。如王维的诗《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我们可以看出,两首诗中都透入出了一股浓浓的禅意。《鹿柴》中的“不见人”是给读者一种空灵的感觉,它具有双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描述自然环境的空灵与寂静;第二层含义是描述了人们心灵的空寂。因而,王维的诗中所描写的“空”,其实就是禅宗所追寻的“心静无物”的表现,更确切的说,是作者希冀置身于人世间一切的喜怒哀乐之外,没有现实的烦恼与忧愁。进而达到心灵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境界。

(二)山水田园诗的禅趣

王维深受禅宗的影响,创作的多首诗都与坐禅相关。他在创作诗歌的时候,也喜欢独自一人坐着时的那种感悟。因而在他的诗歌中,可以明显的感受到一种寂静与山水美的统一,在对山水美的描写中,透入出幽幽的禅趣。如王维的诗《戏赠张五弟諲三首》:我家南山下,动息自遗身。入鸟不相乱,见兽皆相亲。云霞成伴侣,虚白待衣巾。可见在诗中,作者与鸟兽为群,与云霞相伴,享受着大自然所给予的一切,而忘记了自己在大自然的存在感,超凡脱俗。这又与佛教中坐禅相似,以求万物合一的精神境界相契合。因而,王维在创作诗歌时,以无我、忘我、超物、寂静之感入手,是一种洒脱、超精神的精神境界,表现出了其想避世的情感色彩。又如王维的《酬张少府》:万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在诗中,表现出作者喜欢寂静的环境,沉浸于大好山水之间,逍遥快活,悠然自得,好不自在。晚年的王维随着其阅历的丰富和悟性的升华,对于禅宗的理解也愈发深刻,禅意的抒发在诗歌中更是随心所欲,真情流露,体现了他对于人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漠不关心的心态,以及表现了他避世,进而投身于自然,与自然交互而悟得的禅机。再如《终南别业》中: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王维晚年隐居在山林之中,与自然混为一体,享受着自然带给他的无限乐趣,悠然自得。因此,他的情感也是以自然的方式呈现在其作品之中,没有抱负,没有失落,没有喜怒哀乐,甚至连对自然的情感也隐没其中,充分的显示出其“忘我”的精神境界,真正达到了禅宗所追寻的“无我”境界。

(三)山水田园诗的禅悟

禅悟是禅宗修行的一种方式。禅宗认为,修行之人只要一念佛法,就可以立地成佛。禅是无法言明的,是个体的自身体验。在王维众多的山水田园诗作品中,有些作品看似写景,实际上却是参禅。使读者在品读诗中的妙语时,也能获得思想上的洗礼。如王维的诗《竹里馆》中:“独坐幽晃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他通过描写自己的独坐、弹琴、长啸等外显的动作来表达自己悠闲的生活,通过明月又反衬出他孤寂的心。王维在无意之中通过诗歌表达除了自己对于禅悟的体验,这是作者真实的情感体现,是他对禅悟体验的境界。因而,禅宗的思维方式使王维的作品中始终有一种言外有意的感觉。

王维以空寂之心看待自然,以禅意融入诗意之中,其意境悠远。正如美学界所认为的要达到意境的最高峰,就必须进入“无”的禅境。禅宗讲究悟,这需要忘却自我,忘却物我,心境与自然达到和谐统一。王维诗的意境不仅在于其创造了自然的意境,更升华到了禅境的高度。也正是王维由于深受禅宗的影响,能将诗的意境发挥到禅境的高度,才无愧于“诗佛”的称号,在我国的诗歌艺术领域中开创了一个新的风格。

参考文献:

[1] 刘建琼.论王维诗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

[2] 曹颂今.禅意与诗兴——唐代山水诗创作与禅宗佛理之联系[J].中州大学学报,2000(4).

[3] 刘洁.浅谈王维山水田园诗“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J].安徽文学,2009(3).

[4] 杨建生.论“诗情画意”之生成——以王维山水田园诗为例[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S2).

[5] 袁志正.论王维诗歌中的“画意”与“禅理”[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6] 田俊萍.浅谈王维的隐逸及山水田园诗[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7] 王祥.试论王维山水田园诗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