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戏诸侯

戏诸侯

戏诸侯范文第1篇

今天,我读了《烽火戏诸侯》,书中的故事,使我受益终身。

书中讲到周幽王为了讨褒姒的欢心,听了一个大臣的建议,让士兵点燃烽火欺骗了诸侯们,自己破坏了自己的威信,结果被敌军杀了的故事,我明白了:人要是失去了别人的信任,那你将会被世间抛弃,相反,人要是取得了别人的信任,一呼百应,那么,他将成为最终的王者。那些成功的人,都是获得别人的信任,最终取得成功的。

以前,我总是欺骗别人,有时,别人约我去打篮球,第二天我想去就去,不想去就找借口说我有什么事,伙伴们知道了我是在欺骗他们,从此以后,他们做什么事都不叫上我了。后来,我改正了缺点,伙伴们去哪里都叫上了我,他们又成了我形影不离的好朋友了。

从这里可以看出,取得别人的信任,是多么重要啊!别人失去了对你的信任,就是生活中的败者,将会被淘汰。

福建漳州芗城区东铺头中心小学五年级:黄桂棋

戏诸侯范文第2篇

这个故事,细思很有趣。

一个备受恩惠的宠妃,因为思念家人而终日抑郁。如果仅仅如此,幽王大可把她家人接来,不是很简单吗?何至于烽火戏诸侯呢?一个深宫中的女子,又为何非要烽火戏诸侯才能一笑嫣然呢?是幽王和褒姒恨透了诸侯?还是诸侯用个故事来笑说西周灭亡?

历史上,幽王之母是齐国国君之女,齐国强大,齐王,伙同申侯逼迫自己,以申侯之女为后。申后无德,骄奢善妒、飞扬跋扈。域外,犬戎日益壮大,不断挑衅。诸侯国每每钩心斗角,各揣心机。一有风吹草动,先求自保,次牟私利,甚至图谋造反。周王号令,已形同虚设。

而褒姒与申后在宫中斗得你死我活。申侯联合群臣,以褒姒后宫之名,欲将其灭门。幽王忍无可忍,决定废黜申后,立褒姒之子为太子。申侯一不做,二不休,暗中联系犬戎,里应外合夺取了周王天下。诸侯国坐山观虎斗,眼睁睁看着幽王被杀。申后之子即位,西周灭亡。

一曲“烽火戏诸侯”,笑声背后是惨烈的宫闱血战。

民间戏说是很多年后的版本,早在西周末年东周初年,《诗经》中的《大雅・瞻n》篇,当时的公卿们就把褒姒写进雅乐中,他们娓娓道来,又是另一番风景。

诗中佳句迭出。

“哲夫成城,哲妇倾城”――哲,知也。周文王那样的英王称为哲夫,褒姒这样的宠妃称为哲妇。这里的“夫和妇”都是指最上层的男女而言的。哲,也可以看作是种野心。也就是说男人可以有野心,那是建邦立国必不可少的条件。女人则不能。尤其是一个美貌而兼具野心的宠妃,那是要亡家覆国的。

“懿厥哲妇,为枭为鸱”――这句话的口吻是充满叹息的,这样一个美艳绝伦的女子,是不应该有才智的,非但不能为她增色,反而有助于她成为像枭雄那样野心勃勃的人哪。

“妇有长舌,维厉之阶” ――西周的老臣这下有点解气了:“褒姒那个女人伶牙俐齿,能言善辩,其实不过是给自己搭了架祸乱的阶梯。”

“天何以刺,何神不富”――想想也好笑,一个国家的灭亡,断然归结到红颜祸水的层面上来。不能直言幽王,不能贬斥权臣,只能拎个女人出来游街示众了。

“人之云亡,心之悲矣”――这是诗篇的最后一章:把女人拎到菜市口问斩之后,躲在背后殚思竭虑的老臣终于现身了,他忧心忡忡,痛彻心扉,颤颤巍巍,一跪不起,拼尽老命做最后的哀求:王啊,只要你能改过自修,无愧于祖先英名,则天意可回,犹必可救,你我子孙亦能继续蒙受其福。

这就是耿耿忠心,绵绵其德。这就是以命搏命,兴国振邦。这就是家业永兴,千秋万代。

这就是《大雅》。

西周灭亡。血雨腥风,刀光剑影,诗人们点染成一个“哲夫成城,哲妇倾城”的定论。

这八个字,对女人来讲,有些刻薄,但从文学性的角度看,十分精妙。八个字,浓缩了西周两百多年的历史,一切烟云过往,涵盖其内。王看了,若有所思;臣听了,究其根本;民看了,就是一个美艳的妇人。后颈上的衣领一路垂落,露出美艳的背筋,孑然离去。其实谁也不会真的把矛头单指向一个女人。

沉默是他们之间的默契。

戏诸侯范文第3篇

说诚信

俗话说得好:人无信,不能立。国无信,不能兴。这里的“信”,就是指诚信。诚信是人类所拥有的一种高尚品质,也是人们所需要的。

现代有很多人都不明白诚信的作用,而在历史上就早已说明了诚信上的事件。我就先举两个例子:立木为信和烽火戏诸侯,这两个例子,一个是说诚信的,另一个是和它做个对比。立木为信: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当时战争频发,人心惶惶终日惶恐不安,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就赏金十两。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情能够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的了五十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站出来将木头抬到了北门,商鞅等他完成后立即赏了他五十金。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来的变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新法使秦国渐渐强盛,最终统一了中国。而同样在商鞅立法的地方,在早它四百年以前,却曾发生过一场令人啼笑皆非的“烽火戏诸侯”的闹剧:周幽王有个宠妃叫做褒姒,为了博她一笑,周幽王下令在都城附近20多座烽火台上点起烽火——烽火是边关报警的信号,只有在外敌入侵需要召诸侯来救援时才能点燃。结果诸侯们见到烽火,率领兵将们匆匆赶到,弄明白这是君王为博爱妃一笑的花招后又愤然离去了。褒姒看到平日里威仪赫赫的诸侯们手足无措的样子,终于开心一笑。五年后,西夷太戎大举攻周,周幽王再燃烽火而诸侯未到——谁也不愿意来上第二次当了。结果,周幽王被逼自刎而褒姒因为貌美也被俘虏了。

一个“立木为信”,一诺千金;一个帝王无信,戏玩“狼来了”的游戏。结果前者变法成功,国势强盛;后者自取其辱,身死国亡。可见,“信”对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戏诸侯范文第4篇

穿越的古蜀风情

一进锦里,立刻被它的古文化气息包围:青瓦错落有致,青石板路蜿蜒前行,让人恍若时空倒流。川茶、川菜、川酒、川戏和蜀锦等古蜀文化夹着“麻辣火锅”的味道一起扑面而来。

走在锦里的古街巷,感受着川西悠久的古风民情,历史的烙印在脚下的青石中无声无息地被岁月遮盖。但沉积着历史、凹凸不平的青石板犹如历经沧海浮沉的老者,沉入静默,守望着古老的家园。

街上明清时代的建筑比比皆是,无不给人以古朴宁静的感受,如这夏日蔚蓝的天空,深邃得给人无限遐想。浅灰色的青砖堆砌成墙,黛青色的瓦作了顶,栏杆一律漆成红黑色,就连各家的招牌也不甘寂寞,或浓墨重彩,或清新素雅,招摇着成为风景,但都古色古香,透着浓浓古意。锦里亭子很多,在古色古香的店墙和窗格的映衬下,看起来十分别致,透出浓浓的古典气息。

锦里,早在秦汉、三国时期便遐迩闻名。成都除了因五代时期遍种芙蓉而别称“蓉城”外,历史上更早时期就已别称为“锦城”了。早在秦汉三国时期,成都就以蜀锦而名震天下,朝廷在此设置锦官署理,故成都得名“锦官城”,简称“锦城”。那时蜀锦的生产主要集中在成都的锦江南岸与武侯祠紧邻的区域,这片区域就叫“锦里”,以至于到唐宋时期,“锦里”曾成为成都的代称。“里”者,街坊也。锦里始兴于秦汉,是南方丝绸之路的起点,商贸发达,商贾云集。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州夺郡文学为州学,郡更于夷里桥南岸道东边起文学,有女墙,其道西城,故锦宫也。锦工织锦,濯其中则鲜明,故命曰锦里也”。有李商隐《筹笔驿》诗为证:“他年锦里经祠庙,梁父吟成恨有余。”

穿过幽幽的巷子,眼前突然开阔,一个古式的戏台让我停下了脚步。仰望戏台,虽然空空但让人思绪起伏。仿佛回到了古时,戏子长衫拂袖,在戏台上唱起了承载历史的过往,高腔一拔,才子佳人,帝王将相……

倒流的三国记忆

锦里与著名的武侯祠博物馆仅一墙之隔。博大精深的三国文化在锦里随处可以感受到:经营“三国菜”的“三顾园餐厅”,可以听戏的“三国茶园”,还有“蜀涛”、“煮酒坊”、“诸葛庐”、“诸葛井”、“汉肆”、“醉三国”、“诸葛连弩”、“三国茶园”、“张飞牛肉”……让人熏陶在蜀汉三国文化的氛围中。

到了锦里深处,也到了武侯祠。进入武侯祠内,到处古柏葱郁,殿宇宏伟,青瓦红墙,环境幽雅,给人一种深不可测的神秘感。

武侯祠是纪念三国蜀国丞相诸葛亮的祠堂。诸葛亮生前封武乡侯,死后谥号忠武侯,后人便尊称他为武侯。巍峨高大的门额上悬着一块“汉昭烈庙”的巨幅横匾。这不是刘备庙么?怎么成了武侯祠?我像坠入雾中。

听友人介绍,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因为诸葛亮的历史功绩大,他在百姓心中的威望超过了刘备,人们就不顾君尊臣卑的礼仪和这座祠庙本来的名称了。对于历史人物,不管他们是什么人,人们的心里总是有一杆秤的。

置身武侯祠,仿佛让人回到了烽火连天的三国时代,任由思绪在历史的天空里遨游。我很奇怪只有蜀汉的刘备、诸葛亮以及关羽、张飞等人被人极力推崇,并建庙祭祀,而同时代的魏、吴两国的曹操等人却被冷落一旁。在粗略地阅读了武侯祠里那些充满儒学色彩的历代碑碣后,我突然明白了其中的缘由。是啊,孔孟历来主张君必须是正统,臣对君要忠。可是曹操当时身为汉丞相,“挟天子以令诸侯”,其“奸雄”嘴脸暴露无遗。到了明代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更是以超乎寻常的想像和出神入化的艺术,把诸葛亮和刘备等人的形象越拔越高,而把曹操的形象越抹越黑,直至今天,他们这种形象还深深地留在人们的心目中。这也许就是文学艺术的力量吧?

复活的民间“活化石”

锦里是完全草根的,本土的,家常的,也是传统而现代的。沿着小桥流水,倚着石桥和木亭,饶有兴趣地看各种各样的民间绝活,有吹糖的,有画树皮的,有米上刻字的,富有浓郁三国特色和川西民俗的店铺让人目不暇接,你可以选购精美的蜀绣,也可以试一试神奇的诸葛连弩……

成都锦里的皮影戏,同样让我们流连忘返。这种古老的艺术,在现代人的眼里却另有一番风情。皮影戏,是一种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元代时,皮影戏曾传到各个国家,这种源于中国的艺术形式,迷恋了多少国外戏迷,人们亲切地称它为“中国影灯”。

在民间绝活日渐消亡的今天,在锦里,这些民间“活化石”神奇“复活”了,真让人欣慰。“锦里”,这个不到400米长的小巷古街,在注重保护有形物质文化的同时,还开发式地“抢救”一些日渐消失的民俗文化遗产,展示了巴蜀大地久远长存的川西民俗文化。其饮食文化、府第客栈文化、蜀锦蜀绣文化和民间艺术文化四大展示区异彩纷呈,“武侯祠——锦里巷”这老祠新街联姻,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探寻出了一条新途径。

一里花街一里花灯,光华流转间,那一扇扇窗棂,在古朴的招牌文化符号下,更显内涵。 现在,在我眼里这个“锦城”的“锦”该是锦上添花了!

安逸的茶馆美食

为了感受成都的安逸,夜晚的锦里,我特意选择在锦里的一家中式庭院风格的“锦里客栈”小住一晚。这里高挂着丝绸灯笼的栈,在灯火中,让人感受到时空变换的奇妙。

锦里一条大街上,最吸引我的还是遍布满街的各式各样的茶馆,简易的几张方桌,两条长椅相对而摆,一盏盏大红灯笼就悬挂在头顶上。茶馆一家挨着一家,人们安逸地享受这难得的风景。

随意地走进一家茶馆,发现“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麻将桌、电视、电脑、掏耳朵的、推拿的应有尽有,有的看书读报,有的在谈情说爱,有的在品茶看戏,有的打扑克搓麻将,还有的在掏耳朵按摩,成都人的生活真是安逸哉!

服务小姐问需要什么茶,朋友想都没想地脱口而出——竹叶青。来四川不喝竹叶青那真的会比较遗憾呢!呈上来的竹叶青是用玻璃茶杯装好的,透亮的茶杯里翠生生的嫩叶打着转儿地在水中欢快地游弋着,映衬着一盈绿波。这竹叶青要数雅安的最好,原生态而无污染,满沾灵气。抿一口,香满四溢。可以说,成都人喝茶喝的不仅是是茶,更是一种随意安闲的生活。

锦里更是美食的天堂,“成都小吃一条街”绝不是浪得虚名:肥肠粉、三大炮、叶儿粑、锅魁、豆花、油果子、牛肉焦饼、张飞牛肉、久久鸭脖……价钱不贵,都只是几块钱一碗,在这里,可以尽尝成都的美味小吃,前提是,你必须有一个足够大的胃。只是这里的位置很少,而顾客太多,所以很多游客是站着的。

走出锦里,门口的投影投下了一幅幅的画,其中有一幅是“锦里是24小时的安逸生活”。好个安逸生活!

每一个地方都有一个代表性的街道,而锦里或许就是成都的代表,那川剧脸谱,那皮影,那蜀绸,那肥肠粉……很古朴很麻辣,却也正是这些,让锦里平添了原汁原味的韵味,让人回味的滋味……

TIPS

气候:成都最佳的旅游时间是3月至6月,9月至11月。成都具有春早、夏热、秋凉、冬暖的特点,年平均气温16℃,年降水量1000毫米左右。成都气候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多云雾,日照时间短、空气潮湿,夏日闷热,冬天气温平均都在5℃以上。

住宿:锦里客栈以清末民初建筑为主,有客栈、隐庐、芙蓉三座风格各异的建筑群组成。客栈不仅装修经典,服务更是细微体贴,让您享受到安逸、闲适、幽静之感,体验到浓郁的川西民俗文化特色。

戏诸侯范文第5篇

救场戏,是戏中戏,比正戏还精彩,往往体现了名角的功力。但真要能救得了场,还需要救场演员既有职业道德,又有真功夫才行。

侯喜瑞:救场兼救人

近代京剧最大的科班,是光绪乙巳年(1905)在北京成立的喜连成科班(后来改名富连成)。第一科“喜”字辈共有学生73人,侯喜瑞是其中的高材生,主攻净角。他跟随时人称之为黄三的净角大家黄润甫学戏,不仅学到了师傅的唱念做打、脸谱服饰等一系列看家本领,连私下里的言语谈吐、为人处事等方面,也竭力模仿老师,使他年纪轻轻就在梨园行树立了良好的口碑。

且说1920年初,俞振庭先生创建的斌庆社,有一次在恭亲王的大公主府演堂会,白天是大公主的儿子亲自演《战宛城》,单点钱金福先生演典韦。大公主要求钱先生晚上继续演《芦花荡》里的张飞。直到晚上,府里才派人给斌庆社送话,可是当晚钱先生的戏都已经排好了,票也卖出去了,是余叔岩的《失空斩》,钱先生演马谡,年轻的侯喜瑞演张。临时换戏已经来不及了,俞振庭和管事袁子明急得团团转。还是袁子明想了个辄:要不就让侯喜瑞顶替钱先生唱马谡,反正他是跟黄三学的戏,戏路子不会和余叔岩“撞车”(两个演员对不上口径叫“撞车”)。余老板没办法,只好让袁管事去跟侯喜瑞说说。

侯喜瑞听了袁管事的请求,又是高兴,又是担心。高兴的是,班主和管事的这种要求,就是对自己业务水平的承认,担心的是,当时的观众,懂戏又熟悉演员,什么戏,什么人演,该如何演,观众心里门儿清,突然换人演,往往不满意,也可能让其他演员不高兴。正犹豫着,袁管事问:“你一天的戏份(工资)是多少?”侯喜瑞说:“4块钱。”“我给你涨成10块钱怎么样?”旁边的人也都撺掇他:“侯先生您就受累吧,救场如救火啊!”侯喜瑞想:师父花在我身上的心血,不能湮啦。况且《失空斩》是余派的拿手戏,头天打炮,不能让我给砸了。想到这,他便对袁管事说:“我就要8块钱。钱先生的戏,我来就是了。”袁管事和余班主皆大欢喜。

侯喜瑞赶紧卸了张的紫脸,重新勾马谡的“白三块瓦”。候场的当口,他又把袁管事叫来:“钱先生的份钱和脑门钱(伴奏人员的工钱)一共多少?”“20块。”“您把这20块给我!”袁管事不高兴了:你这是坐地起价啊!侯喜瑞也硬得很:“不给我就不演了!”刚刚缓和的后台又紧张了。余班主一听这话气坏了,大骂侯喜瑞拆他的台,吩咐袁管事:“把钱给他,看他以后还怎么吃这口饭!”

侯喜瑞的头场戏下来后,对戏班的李立安说:“这是钱先生的戏份,明早您受累给他送去。您对他讲,戏我替他唱了,他的戏份没丢。”事情传到俞振庭那里,他不禁一愣,脱口说出:“好好好,告诉侯喜瑞,说我赞成他的为人,后天在‘两益轩’我做东请他。”

那天晚上的戏唱得很是红火,余先生挺满意,观众议论说:“演马谡的还真有点黄三的味道。”过了几天,钱先生见到了侯喜瑞,感叹地说:“戏份还是您拿去,你受累啦。”侯喜瑞诚恳地回答:“我应尽弟子之道,您别客气。我有什么不到之处,您还得给我说呐。”钱金福感动不已。

余三胜:现场编词74句

老生名角余三胜的数次救场,胜在能急智编词,其中经典的为胡喜禄救场现编的74句词,不仅救了当晚的演出,更在戏曲史上留下佳话。

余三胜的《四郎探母》,一直是与胡喜禄合作。有一次,开戏的时间已经到了,胡喜禄还没到场,原来是派戏的人通知错了。但余三胜不慌不忙,吩咐场面:“开锣!”只见他沉着上场,打引子,念定场诗,开唱大段西皮慢板:“杨延辉,坐宫院,自思自叹――”唱完了4句“我好比……”的排比句,胡喜禄还不见踪影。为了拖延时间,余三胜开始自己编词,他熟读《杨家将演义》,又是编词编腔的能手,竟唱得头头是道:“我好比,中秋月,乌云遮掩;我好比,东流水,一去不还……”观众们丝毫没有看出破绽,还以为是余三胜又改戏了,也听得津津有味。此时后台管事大汗淋淋地来到台口,向他示意:要不要临时换个旦角?余三胜在过门里暗示:不必换,等胡喜禄!等过门到了,他立刻接唱:“我好比,井底蛙,难把身翻……”就这样,他竟即兴连编了74句“我好比”,历时几十分钟,直到人们往返七八里,把胡喜禄从家里接到后台,化好妆来到台口,他才开唱尾声“哭头”,化险为夷。后来有人问余三胜:“如果胡喜禄还不来,你怎么办?”余三胜回答:“‘我好比’80句为度,若喜禄再不到,我就改唱工为念白,历叙天波府家事,可以说上整整半天!”

有这半天的唱工念白打底,怪不得余三胜的救场这么从容有余。

程长庚:救场反被挤兑

还是这个余三胜,轮到别人给他救场时,他却表现得不那么大度了,对程长庚大老板都不客气。

余三胜晚年,有一轮与程长庚同台的档期。某一天是余三胜以大轴唱《凤鸣关》,却误场了。程长庚是班主,只好代他唱主角赵云。程老板刚上场,余三胜就赶到了,见大老板代了他的戏,心里不乐意,就说:“那我来个配角,演诸葛亮吧!”就扮上戏上场了。

《凤鸣关》里有诸葛亮发兵路过马超坟墓,下车祭坟的一段,原来比较简单,只唱4句散板就下场,然而这次余三胜上场前,关照文武场面,祭坟时打“导板头”,唱回龙、反二黄慢板。他上场后故伎重演,随口现编现唱,把马超一生的事迹有头有尾地唱了出来。他是“反二黄”的始祖,本来对此就拿手,观众听起来新意盎然,很快入戏了。一连六十几句,竟被余三胜一直唱到天黑。由于现场没有灯光设备,孔明下场后,整出戏都唱不下去了,程长庚只好卸靠。

程长庚宅心仁厚,爱惜才俊,对余三胜这次矜才使气没有放在心上。采取了息事宁人的态度。

孙菊仙:游刃有余功力深

“老生后三杰”之一的孙菊仙,有一次救场镇住了所有观众。

相关期刊更多

山西建筑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山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陕西建筑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陕西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西北建筑与建材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陕西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