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汉字歇后语

汉字歇后语

汉字歇后语

汉字歇后语范文第1篇

盲人做油条 -- 瞎咋乎(炸糊)

盲人戴眼镜 -- 聪(充)明

放牛的吃螃蟹 -- 不待言(带盐)

炒咸菜放盐 -- 太闲(咸)了

炕上安锅 -- 改造(灶)

河边洗黄莲 -- 何(河)苦

河里长菜 -- 不焦(浇)

油浇蜡烛 -- 一条心(芯)

肚子里撑船 -- 内行(航)

龟盖量米 -- 什么声(升)

饭锅里冒烟 -- 迷(米)糊了

床底下点蚊香 -- 没下文(蚊)

冻豆腐 -- 难办(拌)

冷锅炒热豆子 -- 越吵(炒)越冷淡

灶神上贴门神 -- 话(画)中有话(画)

沙石打青石 -- 实(石)打实(石)

沙滩上行船 -- 搁(起)浅了

没角的牛 -- 假骂(马)

没有赶庙会 -- 莫急(挤)

没有底的棺材 -- 不成(盛)人

没钱买海螺 -- 省些(吸)

怀儿婆过独木桥 -- 铤(挺)而(儿)走险

怀里揣马勺 -- 诚(盛)心

怀里揣棉花 -- 软(暖)心

怀里揣蓖子 -- 舒(梳)心

穷人买米 -- 一声(升)头

穷木匠开张 -- 只有一句(锯)

补锅匠栽筋斗 -- 倒贴(铁)

张天师下海 -- 莫(摸)怪

张天师跪在泥水里 -- 求情(晴)

张果老的驴 -- 不见奇(骑)

公鸡戴帽子 -- 官(冠)上加官(冠)

鸡脑袋上磕烟灰 -- 几(鸡)头受气

鸡啄蚂蚁 -- 正合适(食)

纳鞋底不用锥子 -- 真(针)好

纸做的栏杆 -- 不能依(倚)靠

纸糊的凳子 -- 不能做(坐)

纸糊的炉子 -- 过(锅)来就不行

纸糊的琵琶 -- 谈(弹)不得

驴皮贴墙上 -- 不象话(画)

拐子进医院 -- 自觉(治脚)

青蛙跳在大鼓上 -- 懂懂(咚咚)

拄拐杖下煤窑 -- 步步倒霉(煤)

拉胡子过大街 -- 谦虚(牵须)

画上的马 -- 不奇(骑)

枣核截板 -- 没几句(锯)

卖布不带尺 -- 存心不良(量)

卖虾米不拿秤 -- 抓瞎(虾)

营火虫的屁股 -- 没大量(亮)

和尚打伞 -- 无法(发)无天

和尚分家 -- 多事(寺)

和尚坐岩洞 -- 没事(寺)

和尚拖木头 -- 出了事(寺)

和尚的房子 -- 妙(庙)

和尚的脑壳 -- 没法(发)

斧子破毛竹 -- 着急(斫节)

鱼池里下网 -- 多余(鱼)

狐狸吵架 -- 一派胡(狐)言

狐狸骑老虎 -- 狐假(驾)虎威

狗长犄角 -- 洋(羊)气()

狗吃豆腐脑 -- 闲(衔)不着

汉字歇后语范文第2篇

有趣的汉字教学课件

活动目标

1.策划并开展简单的小组活动,学写活动计划。

2.通过了解字谜、谐音的特点,体会汉字文化的丰富有趣。初步了解汉字的起源,引发学生对汉字的兴趣。

3.认识10个生字。 课时安排 “有趣的汉字”整个综合实践活动安排五课时。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课时:制定和交流小组活动计划。

第二、三课时:分组活动。根据制定的计划,通过多种途径搜集调查、整理学习的资料。 第四、五课时:展示、交流活动成果。 活动过程 制定和交流小组活动计划(一课时)

1.激趣:汉字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让我们在这段时间里,一起遨游汉字王国,开展综合性学习,感受汉字的有趣和神奇。

2.介绍活动内容:搜集或编写字谜,开展猜字谜活动,体会汉字的有趣;查找体现汉字谐音特点的古诗、歇后语、对联或笑话,和同学交流;搜集有关汉字来历的资料,了解汉字的起源,感受汉字的有趣。

3.分组:自由组合成合作小组。每组7-8人,选出小组负责人。

4.制定计划: 例: “有趣的汉字”活动计划 活动时间: x月x日 活动地点: x x家 活动内容: (1)搜集或自编字谜 (2)查找谐音笑话、谐音歇后语 (3)了解汉字的起源 成果展示:把搜集到的资料编成小报,贴在教室里。 分 工: 组长:xx 搜集资料:xx 编辑:xx 抄写:xx 插图:xx 日期:x月x日

5.交流:各小组交流计划,并张贴在教室里。 搜集和调查资料(两课时) 通过上网查询,阅读书籍、采访、看电视等多种途径进行探究,感受汉字的神奇、有趣。 相关资源介绍。

交流活动成果(两课时)

一、猜字谜 1.激趣:现在请大家张开想象的翅膀,一起领略汉字的魅力。请以小组为单位猜字谜,看哪组猜得又快又多。 2.猜教材中列出的字谜。 (1)画时圆,写时方;冬时短,夏时长。 (2)千字头,木字腰,太阳出来从下照,人人都说味道好。 (3)一点一横长,两点一横长。你若猜不出,站着想一想。 (4)有心走不快,见水装不完,长草难收拾,遇食就可餐。 (5)这里是两幅画:一个人*在树旁休息,钟指向了十二点 (6)一些运动员在运动场接受记者采访。当记者问及他们的姓氏时,他们笑而不答,各自做了一个动作,让记者自己猜。 篮球运动员指了指前面的两棵树;跳高运动员顺手捡起一根木棍,放在一个土堆旁;武术运动员信不过教练的书,放在剑的旁边;围棋运动员捡了一颗棋子放在瓷盆上。猜一猜,这几位运动员分别姓什么? 3.小组同学间相互猜字谜。 4.公布答案:(1)日(2)香(3)立(4)曼(5)休(6)林 杜 刘 孟 5.刚才猜的字谜都是书本上的,1-4是文字谜,5-6是图画谜,第7题是动作谜语。大家肯定也搜集或编制了许多字谜,哪一组给大家猜?

二、有趣的谐音 1.说谐音性歇后语 (1)引言:歇后语是由近似谜面和谜底两部分组成的形象而俏皮的口头用语。它浅显易懂,语言幽默,深受人们的喜爱。 (2)读歇后语。 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孔夫子搬家──净是输(书) 小葱拌豆腐──清(青)二白 上鞋不用锥子──真(针)好 四月的冰河──开动(冻)了 隔着门缝吹喇叭──名(鸣)声在外 (3)介绍:歇后语两部分之间有间歇,说的时候往往只说前一部分,把后一部分(真意所在)隐去,让听的人去猜测,所以叫歇后语。以上六组是谐音性歇后语,借助同音或音近的联系,产生俏皮风趣的表达效果。 (4)猜一猜:以下四组都是谐音性歇后语,看哪一小组猜得又对又快? A 一连三座庙── B 石头蛋腌咸菜── C 隔着窗户吹喇叭── D 关公打喷嚏── (5)宣布答案:A 妙(庙)妙(庙)妙(庙);B 一言(盐)难尽(进);C 名(鸣)声在外; D 自我吹嘘(须) (6)通过前一阶段的学习,每个小组都搜集了不少谐音性歇后语,哪一组先来出题? (7)小结:歇后语是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们应该好好继承和发扬。 2.谐音笑话 (1)读一读。 (2)交流:看了笑话,你有什么感想? (3)小结:汉语同音字多,不能随意乱用,否则会成为笑话。 (4)讲述:前一阶段搜集到的谐音笑话。

汉字歇后语范文第3篇

[关键词]关联理论;歇后语;中国文化

歇后语是中国语言文化中极其特殊的一部分,也是中国语言文化的精粹部分。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如何关注本土文化和民族的语言文化形式,在当前显得尤为重要。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步伐的进一步加大,势必会引起新一轮的中国文化输出热。与中国在世界各地开设孔子学院相辉映的就是将有越来越多的国外学生来到中国学习中国的语言、文化,他们来到中国学习语言的同时,也不自觉的会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些精粹的内容,比如曲艺形式中的京剧、四川变脸、相声表演、演唱歌曲等,在中国语言文化中,对来中国学习和生活的留学生以及外国人来说,歇后语成为他们了解中国语言文化的很重要的一个渠道,也是我们输出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途径。

输出固然重要,但是要让外国人接受并深刻理解中国这种丰富、幽默的这种语言文化形式,则需要借助一些理论和方法。关联理论就是语用学中非常有名的一种模式。它是由法国著名学者Sperber 和英国学者Wilson于1986年联名出版的《关联性:交际与认知》一书中提出。该书虽然也受到学术界的一些批评,认为其理论有不可避免的缺陷,但是毫无疑问,至少在目前,他们的这一理论在实践教学中尤其是语言教授中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启发性。所谓关联理论就是在语言交际中,说话人必须明确地向听话人表达自己意图的一种方式,此即他们所谓的“明示”;然后听话人根据说话人的意图和本人的认知语境进行解码,经过判断以后得出自己的结论,此即所谓“推理”,这一模式后来被称为“明示――推理过程”。也就是说,语言学习和交际中,受动者根据主动者给出的语言信息进行编码,根据一定的逻辑推理,然后达到理解的目的。[2]而交际中每个个体的认知环境都是由三种信息组成:词汇信息、逻辑信息和百科信息。由于各人的知识背景、认知水平都有差异,因而,由这三种信息所组成的认知环境也会因人而异,对说话人所讲的话的推理自然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因而,在语言交际中为达到交际成功,“互明”就十分关键。[3]

将关联理论运用到歇后语的教学中,首先要了解歇后语这种语言文化形式的核心要素及其格式。歇后语通常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一句话,前一部分像谜面,后一部分像谜底,通常只说前一部分,而本意在后一部分。[1]如“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外甥打灯笼――照旧(舅)”等,它们从形式上具有两大特点,其一是利用汉字的谐音和比喻,其二是利用汉语的会意。

歇后语是中国语言文化中一种特殊的形式。在英语中没有一个专门的词与汉语中的“歇后语”相对应。偶见词典中出现“sequels”作为歇后语的英译词,但它却不是“歇后语”的等译词,因为英语中不存在歇后语这种形式。因此,歇后语的学习对于来华留学生来说是一种全新的语言文化形式,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首先需要将歇后语所涉及的文化背景、百科知识以及词汇信息进行分解,然后再将之综合成一个完整的信息教授给学生。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从逻辑信息角度对歇后语进行诠释

根据关联理论,听话人根据说话人所提供的显映方式结合其原有认知环境的旧信息对话语信息进行推理,在推理中便使用到了逻辑信息。如“聋子的耳朵――摆设”,“阎王爷贴告示――鬼话连篇”,在歇后语中如谜面的前一部分就是说话人所提供的信息,听话人要理解这两个歇后语就需要用自身的逻辑信息进行推理。这种逻辑信息其实是一种语义推演,它一方面体现的是某一国家人民的思维方式,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各人不同的智力反映。如外国朋友听到“聋子的耳朵”,他的推理可能会是“聋子的耳朵”就是“听不见”。但是,根据中国人的思维进行推理,聋子的耳朵虽然是“摆设”――听不见,但有没有它可大不一样,有了它至少没有缺少器官,起到“装饰”作用,所以这样的耳朵就是“中看不中用”――摆设。

第二、从百科信息角度对歇后语进行诠释

一个人拥有什么样的文化背景和百科知识,也会决定他对异文化的理解程度的深入与否。当听话人听到一个信息,首先就会用自己头脑中固有的知识尽可能快速地理解它,其次,对于知识渊博、百科信息了解全面的人来说,理解起来也会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百科信息在理解歇后语中至关重要,如“过河的卒子――只能前进不能后退”,“ 螃蟹与蛇为伴――横行霸道”,这两个歇后语需要学习者有宽泛的常识才能领悟谜底的真正意义。第一个歇后语如果学生不懂中国象棋的下棋规则,则难以领会和理解;同样,如果不了解蛇、蟹的行走方式,螃蟹横着行走,而蛇经常横穿小道,所以这两种动物走到一起的时候,人们就会想到 “横行霸道”这个成语,来形容某人或势力胡作非为,不讲道理,如果这些知识不了解,那么听话人就好像是听天书。因此,如果学生的百科知识较为丰富,那么这样的歇后语经教师简单指点后学生便会恍然大悟,达到真正的学习目的;否则对外汉语教师首先要教授留学生相关的背景知识,如中国象棋的产生、发展、在中国人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围绕象棋所形成的俗语,如“老将出马,一个顶俩”,“一着不慎,满盘皆输”。而这种蕴含百科信息的歇后语经常是比喻式的,

第三、从词汇信息角度对歇后语进行诠释

词汇信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听话人对汉语词汇的掌握。词汇信息体现在歇后语教学中主要有要把握汉字的构成和词汇的谐音,如“巨木――水到渠成”,“ 六月里戴手套――保手(守)”。第一个歇后语是一个关于“渠”字构造的歇后语,这也是来华留学生非常感兴趣的一种记忆汉字方法。如汉语教师经常在教授“臭”字时会使用与之相关的一个歇后语就是“自大一点儿――臭”。这是留学生包括本族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汉字习得方式。第二个是词汇谐音歇后语,“六月里戴手套”,为的就是保护手,谐音为“保守(手)”,指跟不上形势,思想守旧。这种构字法歇后语和谐音歇后语是来华留学生最能接受的一种形式,因为其认知过程也是根据词汇信息进行推测理解的,在这种过程中,学生会学到更多独体字、合体汉字和同音字。

第四、从百科、逻辑和词汇信息整合的角度对歇后语进行诠释。

用关联理论来解读歇后语的时候,不只局限于上述三种简单的认知方式。它们可能是其中任意两种信息的组合构成听话人的旧信息。如“八戒――悟能(无能)”,即为百科信息和词汇信息的组合;“瞎子――盲人(忙人)”,为逻辑信息和词汇信息的组合;“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是百科信息和逻辑信息的组合。还有一种最复杂的就是三种信息的整合用于解读一个歇后语,如“孔夫子的包――书袋子(书呆子)”,“老太太的脚――小足(小卒)――窝囊一辈子”。理解这两个歇后语需要学习者既有百科知识、逻辑知识还要有词汇知识。对于中国人来说,这些歇后语都是人们随口而出,较易理解的一种熟语形式,但对于来华留学生来说,教师需要学生提供诸多的信息帮助学生通过推理最终完全明白。如果留学生甚至都没有孔子、孔夫子即孔子这样的百科信息,那么即使他有着相关的词汇信息,即“袋”与“呆”的谐音,他也无从获得逻辑信息以彻底理解这个歇后语所要表达的深层意思。同时如“老太太的脚――小足(小卒)――窝囊一辈子”,这个歇后语可以说含有两个谜面,也可以说含有两个谜底,前一谜底做为后一谜底的谜面最终导出所要表达的思想。留学生要理解这个歇后语,一定要明白为什么老太太的脚是“小足”。如果学生不懂中国社会历史上曾有过“裹脚”、“三寸金莲”的文化,不知道中国象棋文化,那么他便无法继续“谐音”、“比喻”进而推理得出“窝囊”的结论。这两个歇后语就需要有三种信息的整合才能让留学生明白其真正的意思,也能让听话人据此推导出它的“谜底”。

总之,关联理论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用性。将这种理论运用于语言学教学中,尤其是极具民族特色、体现民族文化的歇后语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加之目前国内语言学界对于歇后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研究甚少。因此,将歇后语作为外国学生学习中国语言的主要内容之一,不仅可以让他们尽可能快的掌握中国的语言形式,而且也相应地提高外国学生对中国传统语言文化的理解和掌握。这是跨文化交际的需要,同时也是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大词典(修订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1996年第3版.

汉字歇后语范文第4篇

据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增订四版),普通话有22个声母和39个韵母,两者如都能相拼的话,不计声调,可以有858个音节。事实上,普通话音节表里大约有400个有字的音节。

有人统计过,《易经》、《尚书》、《左传》、《公羊传》、《论语》、《孟子》等13部典籍,全部字数为589283个字,其中不相同的单字数为6544个字。另外,有些字典收字也较多,如清朝的《康熙字典》收字47035个;日本的《大汉和字典》收字48902个;《汉语大字典》收字54678个。据统计,1000个常用字能覆盖约92%的书面资料,2000字可覆盖98%以上,3000字时达到99%。[1]

400个音节对几千个常用汉字,意味着同一音节表示众多不同的汉字,所以汉语中存在大量的同音现象。汉语是“以单音节词为基础的语音多载的语言”,Shi可以代表59个字,Ku可以代表29个字。zhū可以是猪、朱、珠、株、茱、诛、蛛等,而yú则可以是鱼、余、於、予、娱、萸、芋等[2]。

二、汉语同音现象具有的功能

1.强大的组词功能。

虽然学术界对汉语单音节字与双音节或多音节词的地位一直争论不休,但有一点是确定的:汉语是“以说话时的吐词顺序来关联和理解词意的”,同音字,可以按此规则组建很多二级单词,并且不用专门注解,说出来就能被别人理解。如果zhū、yú这两个音没有同音字,只代表猪和鱼的话,可能永远也无法组成单词。由于有了同音字,当茱、萸这两个音碰到一起便能成词。再如:“天”、“明”是两个原意不同的单音词。人们可以用它们构建同其原意相关,但含意不同的二级单词,“天明”、“明天”、“天明了”、“盼天明”。“天”、“明”二词又可以分别与其他很多单词构建“二级新词”,如:天下、天天、天平、天然、天才、天生、天籁、青天、晴天、阴天、白天、聊天、天桥、天马行空、光天化日,明白、明确、明了、明朗、明智、明志、光明、黎明、清明、分明、严明、言明、验明、明知故犯。所以,汉语的二级单词是无限的,谁也无法统计全。[3]就连测试第一语言非汉语者汉语水平考试(HSK)都要求学习者掌握5000―8000个汉语常用词才能参加HSK高等考试。

2.同(谐)音形成双关、歇后语等特殊语言形式。

顾名思义,双关就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用一种语言文字形式表达出一明一暗的双重意义,既能引人注意,又能引起联想。可分为谐音双关和意义双关两类。谐音双关指由拼写相似、发音相同或相近的词构成的双关。请看以下的例子:

(1)趁早下“斑”,不要“痘”留。――祛斑祛痘化妆品广告

(2)一点珍视明,两点真是明。――珍视明眼药水广告

(3)胃,你好吗?――药品斯达舒胶囊(胃药)广告语

(4)“别吻我,我怕修!”――车贴流行语

句(1)中的“下斑”同“下班”相谐,“痘留”同“逗留”相谐;句(2)中“珍视明”与“真是明”谐音;句(3)中的“胃”和“喂”谐音。句(4)中的“修”和“羞”谐音。

歇后语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语,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称为歇后语。有些歇后语利用谐音表达它的本意。

(5)绊倒趴在粪池边――离死(屎)不远

(6)孔夫子搬家――净是输(书)

(7)白菜叶子炒大葱――亲(青)上加亲(青)

文学作品中也常用两个同音词达到特殊的语用效果。例如《雷雨》第二场:

鲁侍萍:(大哭起来)哦,这真是一群强盗!

(走至萍前,抽咽)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周萍:你是谁?

鲁侍萍: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

鲁侍萍见到多年来自己一心想念着的儿子,一时激动,脱口而出“你是萍”,但是理智让她顾及到这样做的后果,所以她慌忙利用“萍”与“凭”这两个同音词将话题引开[4]。从中我们不仅可见鲁侍萍的智慧,而且可见她作为一个母亲和一个受害人的无奈。

3.方言提供找到词的本音和字的本意提供线索。

汉字的形体演变经历了甲骨文、大篆、金文、小篆、隶书和正楷。正楷是我们今天通行的规范性字体,形成于公元三四世纪的魏晋时代。[5]从魏晋以后汉字字型保持相对稳定。而从字型相对稳定的汉文字分出的的口语,则达几百种以上。历史上北方的汉人曾有几次大规模的南下,带来不同时期的北方古汉语,分散到江南各地区,于是逐步形成现在彼此明显不同的方言。现代汉语各方言之间的差异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各个方面,语音方面尤为突出。今天方言能够帮助找到形变汉字的本音和本意。如:在吴方言区的靖江“蛇”读“xia”音,和普通话中“夏”字读音相近,说明早期汉字“夏”“蛇”同字(夔),它们都指夏文化的原始图腾崇拜。后来随着语言的发展,“文字跟着语言走”,“夔”字形变成同音异体字“夏”、“蛇”。

4.汉语词的音节较少是汉字的一大优点。

根据西方语言学的观点,语言词汇向多音节发展。因为总体来说汉语词的音节较少,多数汉语词只有一个或两个音节,即一两个汉字,有人就下结论:汉语是落后的语言,汉语要向拼音化发展,向多音节发展。

汉语的组成是由“笔划”组成“字”,“字”组成“词”。汉语不必用太多音节表某个意思,用一两个字就足够了,而同一个词在西方语中要用三个或四个音节表示,这是汉语的优点,说明汉字的信息丰富。如:汉语的“医院”,二音节,欧洲语为“hospital/hospitalo”,三四个音节。假设汉语拼音化了,由于拼音文字无法区别许多同音字和词,只能用更罗嗦的办法解决。例如:表示“喜事”,xishi,相同的还有“西式”、“西施”、“稀释”。为了区别上述词意,只好增加字数即音节数来区别:zhide xiqing de shi,xifang de fangshi,Xishi(gudai meinü),jia shui xishi,(值得喜庆的事,西方的方式,西施[古代美女],加水稀释)。增加音节数区别词意,拼音文字显露出“笨重”。这是拼音化了的汉语的结果之一。拼音化的汉字还有一个发展方向,即大量造新词,以缩短词的音节数,这就会导致词汇恶性膨胀。[6]那时的汉语,不论是口语还是文字,向着适应拼音化的方向发展成为又嗦又复杂的语言,汉字表意高效和简洁的特点丧失殆尽。汉字拼音化有无实践意义不言而喻。

三、结语

汉语音节少、方言多、同音词多,但汉字字型保持相对稳定的特点,使得我们能够看懂两千年前用这种文字写成的文学作品,虽然我一、汉语中的同音现象

据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增订四版),普通话有22个声母和39个韵母,两者如都能相拼的话,不计声调,可以有858个音节。事实上,普通话音节表里大约有400个有字的音节。

有人统计过,《易经》、《尚书》、《左传》、《公羊传》、《论语》、《孟子》等13部典籍,全部字数为589283个字,其中不相同的单字数为6544个字。另外,有些字典收字也较多,如清朝的《康熙字典》收字47035个;日本的《大汉和字典》收字48902个;《汉语大字典》收字54678个。据统计,1000个常用字能覆盖约92%的书面资料,2000字可覆盖98%以上,3000字时达到99%。[1]

400个音节对几千个常用汉字,意味着同一音节表示众多不同的汉字,所以汉语中存在大量的同音现象。汉语是“以单音节词为基础的语音多载的语言”,Shi可以代表59个字,Ku可以代表29个字。zhū可以是猪、朱、珠、株、茱、诛、蛛等,而yú则可以是鱼、余、於、予、娱、萸、芋等[2]。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二、汉语同音现象具有的功能

1.强大的组词功能。

虽然学术界对汉语单音节字与双音节或多音节词的地位一直争论不休,但有一点是确定的:汉语是“以说话时的吐词顺序来关联和理解词意的”,同音字,可以按此规则组建很多二级单词,并且不用专门注解,说出来就能被别人理解。如果zhū、yú这两个音没有同音字,只代表猪和鱼的话,可能永远也无法组成单词。由于有了同音字,当茱、萸这两个音碰到一起便能成词。再如:“天”、“明”是两个原意不同的单音词。人们可以用它们构建同其原意相关,但含意不同的二级单词,“天明”、“明天”、“天明了”、“盼天明”。“天”、“明”二词又可以分别与其他很多单词构建“二级新词”,如:天下、天天、天平、天然、天才、天生、天籁、青天、晴天、阴天、白天、聊天、天桥、天马行空、光天化日,明白、明确、明了、明朗、明智、明志、光明、黎明、清明、分明、严明、言明、验明、明知故犯。所以,汉语的二级单词是无限的,谁也无法统计全。[3]就连测试第一语言非汉语者汉语水平考试(HSK)都要求学习者掌握5000―8000个汉语常用词才能参加HSK高等考试。

2.同(谐)音形成双关、歇后语等特殊语言形式。

顾名思义,双关就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用一种语言文字形式表达出一明一暗的双重意义,既能引人注意,又能引起联想。可分为谐音双关和意义双关两类。谐音双关指由拼写相似、发音相同或相近的词构成的双关。请看以下的例子:

(1)趁早下“斑”,不要“痘”留。――祛斑祛痘化妆品广告

(2)一点珍视明,两点真是明。――珍视明眼药水广告

(3)胃,你好吗?――药品斯达舒胶囊(胃药)广告语

(4)“别吻我,我怕修!”――车贴流行语

句(1)中的“下斑”同“下班”相谐,“痘留”同“逗留”相谐;句(2)中“珍视明”与“真是明”谐音;句(3)中的“胃”和“喂”谐音。句(4)中的“修”和“羞”谐音。

歇后语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语,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称为歇后语。有些歇后语利用谐音表达它的本意。

(5)绊倒趴在粪池边――离死(屎)不远

(6)孔夫子搬家――净是输(书)

(7)白菜叶子炒大葱――亲(青)上加亲(青)

文学作品中也常用两个同音词达到特殊的语用效果。例如《雷雨》第二场:

鲁侍萍:(大哭起来)哦,这真是一群强盗!

(走至萍前,抽咽)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周萍:你是谁?

鲁侍萍: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

鲁侍萍见到多年来自己一心想念着的儿子,一时激动,脱口而出“你是萍”,但是理智让她顾及到这样做的后果,所以她慌忙利用“萍”与“凭”这两个同音词将话题引开[4]。从中我们不仅可见鲁侍萍的智慧,而且可见她作为一个母亲和一个受害人的无奈。

3.方言提供找到词的本音和字的本意提供线索。

汉字的形体演变经历了甲骨文、大篆、金文、小篆、隶书和正楷。正楷是我们今天通行的规范性字体,形成于公元三四世纪的魏晋时代。[5]从魏晋以后汉字字型保持相对稳定。而从字型相对稳定的汉文字分出的的口语,则达几百种以上。历史上北方的汉人曾有几次大规模的南下,带来不同时期的北方古汉语,分散到江南各地区,于是逐步形成现在彼此明显不同的方言。现代汉语各方言之间的差异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各个方面,语音方面尤为突出。今天方言能够帮助找到形变汉字的本音和本意。如:在吴方言区的靖江“蛇”读“xia”音,和普通话中“夏”字读音相近,说明早期汉字“夏”“蛇”同字(夔),它们都指夏文化的原始图腾崇拜。后来随着语言的发展,“文字跟着语言走”,“夔”字形变成同音异体字“夏”、“蛇”。

4.汉语词的音节较少是汉字的一大优点。

根据西方语言学的观点,语言词汇向多音节发展。因为总体来说汉语词的音节较少,多数汉语词只有一个或两个音节,即一两个汉字,有人就下结论:汉语是落后的语言,汉语要向拼音化发展,向多音节发展。

汉语的组成是由“笔划”组成“字”,“字”组成“词”。汉语不必用太多音节表某个意思,用一两个字就足够了,而同一个词在西方语中要用三个或四个音节表示,这是汉语的优点,说明汉字的信息丰富。如:汉语的“医院”,二音节,欧洲语为“hospital/hospitalo”,三四个音节。假设汉语拼音化了,由于拼音文字无法区别许多同音字和词,只能用更罗嗦的办法解决。例如:表示“喜事”,xishi,相同的还有“西式”、“西施”、“稀释”。为了区别上述词意,只好增加字数即音节数来区别:zhide xiqing de shi,xifang de fangshi,Xishi(gudai meinü),jia shui xishi,(值得喜庆的事,西方的方式,西施[古代美女],加水稀释)。增加音节数区别词意,拼音文字显露出“笨重”。这是拼音化了的汉语的结果之一。拼音化的汉字还有一个发展方向,即大量造新词,以缩短词的音节数,这就会导致词汇恶性膨胀。[6]那时的汉语,不论是口语还是文字,向着适应拼音化的方向发展成为又嗦又复杂的语言,汉字表意高效和简洁的特点丧失殆尽。汉字拼音化有无实践意义不言而喻。

三、结语

汉语音节少、方言多、同音词多,但汉字字型保持相对稳定的特点,使得我们能够看懂两千年前用这种文字写成的文学作品,虽然我们现在的读音和古代的作家读音肯定有差异。这就是中国文字带来的中华文明连续性。这就是17世纪的莱布尼兹(Gottfried Wilhelm von Leibnitz)和现代的罗斯(Sir Donald Ross)孜孜以求的能独立于口语中,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文字符号系统。[7]汉语的未来和汉语使用者的前景不可限量。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

汉字歇后语范文第5篇

歇后语是汉语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它一般将一句话分成两部分来表达某个含义,前一部分是隐喻或比喻,后一部分是意义的解释。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称它为歇后语。歇后语也叫俏皮话,可以看成是一种汉语的文字游戏。歇后语是熟语的一种,熟语包括成语、谚语、惯用语和歇后语四种。

热脸蛋贴人家冷屁股—— 奴颜媚骨

半路上留客人—— 嘴上热情

热锅上的蚰蜒—— 团团转

热锅上的蒸笼—— 好大的气

热火盆里抽火炭—— 冷落

热炕头的夫妻—— 难舍难分

热炕头上的白面—— 发啦

热恋中的情人—— 难分开

锻工的榔头—— 趁热打铁

对空射击—— 热火朝天()

二八月的天气—— 忽冷忽热;冷热无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