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网络专题的特点

网络专题的特点

网络专题的特点

网络专题的特点范文第1篇

【关键词】突发公共事件 网络专题 智利地震

突发公共事件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根据2006年1月国务院颁布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规定,“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突发公共事件主要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四类。”

突发公共事件因为其突发性、复杂性、多变性、破坏性、持续性、刺激性等特点,最大限度地契合了新闻价值的标准,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相关新闻报道也由此成为媒体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网络新闻专题,指的是网络编辑基于对某一个新闻事件或者某一新闻主题价值大小判断的基础上,将相关信息挑选出来并将其组合、编排成为一个整体,使之作为一个特设栏目在线驻留,供网民浏览、阅读、立体扫描与透视的一种新的新闻表现样式①。

网络新闻专题是“网络新闻整合的一种重要方式,好的选题与角度,出色的专题制作,是网站原创能力的重要体现”②。在目前互联网的采访权还不够放开的情况下,很多网站都把网络专题作为其发挥新闻报道原创性的中心环节,而重大国际突发性公共事件因其新闻价值较大更是成为各大网站国际专题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仅以2009年国内商业门户网站新浪和网易国际新闻专题报道为例,突发性公共事件新闻专题分别占国际专题的59.6%和58.6%(表一)

表一 2009 新浪和网易国际突发公共事件新闻专题统计

鉴于突发公共事件在网络国际专题中的显著地位,本文以新浪2010年“智利地震”网络专题作为个案,针对国内网站对国际突发公共事件进行专题报道时的操作特点做出以下分析和探索,以期为实务操作提供借鉴。

一、时间要素:第一时间抢占、实时表达、全时跟踪,以最快速度介入事件,对事件进行即时、密集、持续的报道。

新鲜及时是新闻的基本特征,突发性公共事件因其突发性和破坏性,使受众对于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爆发方式、程度等难以预料和准确把握,受众在求快和自危心理的驱使下,希望在第一时间了解事件对人类生命、精神和财产的破坏性,以指导自己的行动。英国危机公关专家里杰斯特提出危机处理的“3T”原则,强调了危机爆发时期信息的重要性,即Tell it your own (告知你所知道的情况);Tell it fast(尽快提供情况);Tell it all(提供全部情况)③。因此在事件初发期受客观因素的限制,网络媒体的首要报道任务不在求全而在求快。至于求全,则是进入持续期后,再对事件进行实时表达和全时跟踪,以最快的速度报告事件的详细进程,满足受众的求全心理。

智利在北京时间2月27日14时34分发生8.8级特大地震,针对这起突发国际公共事件,新浪在当日14时53分转发了《环球时报》的一条快讯,稍后就以每几分钟一条滚动新闻的速度,实时报道事件的最新情况,截止3月17日共各类消息700余条,对地震进行了即时、实时和全时的报道,从时间要素上最大限度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

对于国际突发公共事件,网站要始终凭借网络的迅捷性,凸显报道中的时间优势。在确定事件属于重大事件后,应该在第一时间新闻后迅速组织第二波专题报道,快速组织人员和资料,用网络技术的快速特点保证专题报道的内容充实丰富,同时又充分体现新闻报道的时效性,从而达到专题报道形式上的丰富和快捷。

二、内容要素:形式多样、内容多面、层次丰富,多元化呈现事件。

因突发公共事件的不稳定性和复杂性,当事件进入持续阶段后,受众往往不会满足于最初的获知基本新闻要素,而是需要更丰富、更全面、更准确的信息,甚至需要针对事件的相关方面观点、评论。这时候如何满足受众的求全心理是摆在媒体面前的迫切问题。

新浪网“智利地震”专题在传递事件最新消息的时候,按信息传递的符号形式,在首页设置了三个版块:文字滚动报道、图集报道、视频集报道,发挥网络的多媒体优势,全方位呈现事件的面貌。

在三大版块之下按照内容又细分为头版头条、“最新消息”、“关注华人华侨”、“现场目击”、“灾区现状”、“伤亡救援”、“震后民生”等具体版块。头版头条挑选出当天最重要新闻,放在专题最显眼的位置,有重点地呈现。“最新消息”根据时效性排序,报道事件最新进展。“关注华人华侨”挑选跟华人相关的新闻报道,发挥了新闻报道的接近性原则,在这个已经是“地球村”的时代,任何一个遥远地方发生的事情,都有可能与你和身边的人相关联,这些人的安危到底如何,也是国内一大批与他们有关系的人所共同关心的。因此,把远方的事件拉近,就是让新闻价值中的“接近性”增值。“现场目击”、“灾区现状”、“伤亡救援”、“震后民生”四大版块各自围绕自己的报道主题进行新闻组合,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自己喜欢的形式和内容进行关注。在新闻叙事视角上,宏观和聚焦相结合,专题标题栏用新闻要素的形式,简单介绍了地震发生时间、地点和伤亡情况,让受众对于地震有一个宏观的把握,避免网络新闻的碎片化,同时又有自己重点关注的领域,即把目光聚焦于灾难的受害者身上,以人为本,两者做到有机结合。

该专题除了新闻信息之外,还提供了背景知识,做到告知功能和服务功能相结合。从人的本性来说,人们会下意识地关注灾难发生后如何自救的一些具体实用的知识。新浪网“智利地震”专题中“相关信息”版块,专门提供中国驻智利大使馆的联系方式,另两版块“震中周边城市介绍”、“地震海啸知识”则提供周边一些城市情况的介绍和有关地震海啸的知识,便于人们了解这种地质灾害,同时提高自己的保护意识。

在整合了客观的信息和知识之外,该专题还提供权威观点以供受众参考,注重事实和观点的结合。“权威观点”版块刊登了相关专家对于此次地震的解读以及对于地震趋势的预测,为受众提供了专业角度的分析,让人们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

对于重大国际突发公共事件,网络专题应运用全息式的开放报道框架,运用各种形式,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开掘新闻,强调信息内容层面的开放,信息维度更加丰富,信息层次更加深入,事件的“新闻富矿”被充分挖掘。

三、传受关系:注重受众的参与性,发挥受众的主动性

与传统媒介的受众不同,网络受众不仅仅是接受者和旁观者,他们可以更多的加入到传播过程中,提出自己对信息的需求,对传播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还可以将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信息放到网上传播,甚至可以通过网络互动宣泄自己的情感。即使突发性公共事件发生在国外,但从心理学角度讲,人类内心深处都存在同情、同感和共情能力。因此网络应该运用其互动性的特点,为受众参与传播提供技术基础,也为受众宣泄自己的情感提供平台。

新浪网“智利地震”专题中的“博友关注”版块,提供了受地震影响的普通网友的相关博客,以普通人的视角传递最新情况。通过“向遇难者献花”、“悼念”版块,网民可以发送电子、留下悼念词表达自己的同情、同感和共情之心。在“微博关注”版块,广大网民对地震相关情况进行探讨,从而形成网络舆论。

本文从新浪网关于“智利地震”专题报道的时间要素把握、版面安排、编排思想等方面入手,管窥当前网站国际突发性公共事件新闻专题报道的编排特点,希望业界在了解这些特点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总结并不断发展和创新,以优化网络传播效果,使国际突发公共事件的网络专题报道更有针对性、更到位,以服务大众需求。■

注 释

①朱宝奇,《网络新闻专题探析》[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5)

②彭兰,《网络新闻专题的特点、发展及编辑原则》[J].《中国编辑》,2007(4)

③ 郎爽,《灾难新闻的受众心理分析》[J].《新闻传播》,2008(8)

参考文献

1、董天策、蔡慧,《我国灾难新闻的报道模式的转变与突破――以汶川地震报道为例》[J].《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9 (12)

2、陈友良、邓如,《灾难新闻的叙事策略》[J].《新闻窗》,2008(3)

3、王蕾,《论我国灾难新闻报道理念的转变》[J].《新闻大学》,2008(4)

4、田中初,《如何报道国外灾难新闻――从对日本东北部地震的报道说起》[J].《新闻记者》,2003(7)

5、黄朔、唐智奇,《网站财经新闻专题编排操作特点――以腾讯和新浪“通用汽车申请破产保护”专题为例》[J].《新闻世界》,2009(11)

网络专题的特点范文第2篇

关键词:网络新闻专题;编辑;内容策划

网络新闻最早以新闻咨询的方式出现在各类门户网站,随着互联网新媒体的迅猛发展,网络新闻开始呈现正规化、平台化的趋势发展,出现了腾讯新闻、澎湃新闻、搜狐新闻、网易新闻、今日头条等若干个具有较大社会影响力的网络新闻门户和客户端。在网络新闻激烈角逐之下,逐渐形成了对新闻咨询进行系统整合和深度报道的新闻专题,成为网络新闻的核心竞争形式。相较于传统媒体而言,在采访权限、内容、舆论引导等方面,网络新闻还处于青涩阶段,各方面受到限制并没有待形成完善的运营模式。网络新闻编辑大部分是专业的电视新闻记者、编辑,具有专业的新闻素养和敏锐的互联网嗅觉,在新闻专题策划方面要有专业的新闻报道方式,又要符合网络平台的传播特质和网络受众的接受习惯。网络新闻专题作为新兴内容,在原则、特点等方面并没有明确的界定,只能通过实践经验来总结和探讨。

1网络新闻专题的策划原则

1.1坚守网站特色与资源优势

网络新闻专题通过门户网站和移动客户端来呈现,专题内容要具有特色,突出新媒体的主题和主打方向。澎湃新闻是一款专注于时政和思想的专题性深度报道互联网新闻平台,推出影响力巨大的专题数不胜数,譬如“打虎记”、“一号专案”等,专栏的设置符合新闻内容的定位和澎湃网“专注时政与思想的互联网平台”的口号。同时,一些传统媒体也纷纷开设新媒体平台进行新闻内容的网络平台,电视媒体、纸媒的网络平台就要把握内容的入口和出口,突出电视媒体的特色和资源优势。

1.2专题内容的系统化整理

碎片化是网络新闻的一个呈现方式,也迎合了当下高消费、快节奏的新新人类获取新闻资讯的习惯。网络新闻在对某一新闻事件进行专题策划时,要善于从一个层次、一个方向对新闻事件的发展和解读做整体的把握,避免淹没在毫无头绪的信息海洋中。同时,网络新闻专题要兼具集成性和拓展性。在阅读网络专题时,事件核心体现了新闻的集成性,而通过搜索引擎推荐的周边信息和辐射信息都是拓展性的表现。要把握好新闻专题在集成性和拓展性之间的度,找准新闻事件的核心,节制拓展信息的广度,在版面安排上显示出新闻信息的主和次。

1.3提高互动的特色与效率

互动是新媒体较传统媒体最突出的优势,网友在新闻专题的评论栏可以各抒己见,与其他网友或新闻编辑展开互动交流。网络新闻编辑也可以通过主题需要,设计相关的互动方式,比如问卷调查、有奖竞猜、投票等来增强新闻评论、互动的特色和效率。一些网友针对某一新闻的评论针砭时弊、卓有见地,可以将之置顶或编辑为新闻深度评析的内容,提高海量评论内容的有效性。比较常见的是,电视新闻节目经常以各大论坛或微博评论作为民众意见,参与到新闻评论内容编辑中去。

2网络新闻专题的角度策划

2.1从事情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

大部分新闻专题的报道在题材上都不够吸引人,只能通过新闻事件在不同阶段呈现的特点的角度来进行深度报道,才能抓获观众的眼球。这就要求新闻编辑对报道事物的进展和趋势有深入的了解和把握。

2.2从揭露事实真相出发

大部分新闻事件的报道都只停留在新闻事件本身和表象,并没有对新闻背景进行剖析。如果对新闻事件进行深度调查,就会形成自己的特色,发掘出有价值的新闻。近日热议的“魏则西事件”就是对一例特殊死亡病例的深度调查,而起底了网络搜索引擎在医疗广告推广方面的重要问题,产生重大的社会影响力。

2.3从个体看群体

典型个体的生存状态反映了整个代表群体的命运,一个典型的事件也能反映一个群体事件,比如农民工讨薪、留守儿童问题、慰安妇问题都是通过个体的报道来反映群体的命运,从而表现宏大的社会现象。

2.4从典型空间看社会现象

特殊的空间或环境具有特定的社会人群,以典型空间和环境的角度去报道更有利于发现问题。比如校园安全问题就是从校园环境为报道角度,医患纠纷是从医院环境为报道角度等。

2.5从数据角度看事物发展全貌

对于特定事件,数据更能反映事件发展的态势、规模和趋势,比如新华网对“中国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就通过数据的攀升来反映中国参与维和行动的发展,在对“两会”的报道中也运用了大量数据支撑,来对以往的“两会”报道进行对比。

3网络新闻专题的选题策划

3.1重大突发事件

网络新闻具有丰富的信息含量,在文字、图片、视频处理方面具有先发制人的优势,在面临突发事件时,网络新闻往往是最先进行报道的新闻媒体。面对重大突发事件时,通常有进程式、前因式、影响式三种报道思路。进程式注重新闻事件报道的过程,从事件开始到结尾进行全程跟踪报道;前因式更注重事件发生的缘由,并由此进行广泛而深入的调查报道,探寻事件折射出的深层社会问题;影响式更注重事件发生之后带来的社会影响,为民众答疑解惑,譬如近日的“百度医疗推广问题”带给民众的信任危机问题。

3.2可预知重大事件

一些重大的新闻事件多是可预知的,譬如美国总统换届选举、卫星发射、大型体育赛事、“两会”召开等,对于这类事件的报道就成了专题策划的“命题作文”。对于可预知重大事件的专题报道,通常包括全景式展现和特写式展现两种方式。全景式展现能够从头至尾展现事件的全貌,但一般可预知的重大事件需要大量的采编人员,比如2015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阅兵需要数百台摄像机位和数十名以上的新闻编辑人员协同合作,在第一时间内把最新进度上传到网上,这就对网络新闻编辑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并不适用于网络新闻专题的采编。而特写式从一个侧面来反映新闻事件,一方面集中编辑优势资源,一方面突出网站新闻的专攻,比如凤凰网对军事的解剖,南风窗对时政态势的解读等。

3.3重要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

重要的社会现象或问题的产生不是突发性的事件,而是在特殊社会环境下日积月累形成的社会问题,需要新闻记者透过事件的表现探寻本质的原因,这对新闻网站的策划能力是重要的考验。在社会现象的专题策划方面,可以借鉴多点聚合与单点分解两种思路。

4网络新闻专题栏目的结构方式

4.1平行聚合式

平行聚合式是电视新闻专题中采用得最多的一种栏目结构方式。以新闻主标题为出发点,派生出许多个新闻小标题,这些小标题都服从于主标题,都是平行关系,从不同侧面反映事件的全貌或者解读事件的局部。结构简单清晰,可以进行连续的深入报导,并客观展示新闻动态变化。央视新闻客户端推出“一带一路”板块报道以来,在每天都会从不同侧面来报道“一带一路”带来的经济环境的变化。

4.2层层递进式

层层递进式是以全知的视角讲述新闻事件发声的始末,以严密的逻辑顺序展开新闻的解读,这种结构通常需要新闻编辑在叙事方法上做文章,要有吸引观众往下看的悬念,还要制造矛盾解决矛盾,新闻标题往往不能反映事件的全貌,只会引起观众的疑问和好奇,从而深入解读。比如新近的一条央视新闻标题“起底‘魏则西事件’背后的‘莆田系’”,“魏则西事件”已经被报道,是人人皆知的,但“莆田系”是何方神圣?只有继续收看才能得到答案。

4.3观点争鸣式

此类新闻报道方式重在揭示事件产生的社会影响,通常以多方观点的冲突最为结构依据,主持人以旁观者的角度评判不同利益阶层对新闻事件的所持观点。比如澎湃新闻网的“热评论”就是筛选网友的深度评论进行整编,并邀请相关专业领域的权威人士从不同角度评价新闻事件。

网络新闻专题的策划可以借鉴电视新闻专题策划的规律,同时要照顾网络传播的特质和网络受众接收信息的习惯,编辑在进行策划实战中要遵循规律的同时积极发散创造性思维,不断在工作实践中总结经验,为网络新闻专题策划注入更多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彭兰. 网络新闻专题编辑系列之一——网络新闻专题的特点、发展及编辑原则[J]. 中国编辑, 2007(07)

[2] 彭兰. 网络新闻专题编辑系列之二——网络新闻专题的内容策划[J]. 中国编辑, 2007(09)

[3] 彭兰. 网络新闻专题编辑系列之三——网络新闻专题信息手段的策划与运用[J]. 中国编辑, 2007(11)

[4] 胡凯. 浅析网络新闻专题的编辑特点——以新浪网“孟买连环恐怖袭击”专题为例[J]. 新闻世界, 2009(03)

[5] 沈春娥. 突发事件网络新闻专题的编辑策略[J]. 新闻传播, 2012(11)

网络专题的特点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形势与政策”课 教学模式 安徽大学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教育、国内形势教育、国际形势和我国对外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是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安徽大学在充分认识形势与政策教育性质与深刻把握形势与政策教育特点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形势与政策课程网络化教学改革。

一、“形势与政策”课程及其教学特点。

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教社政[2004]13号)第3条规定,“形势与政策课按平均每学期16周,每周1学时计算。本科四年期间的学习,计2个学分”,同时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管理“实行学年考核制,每学年考核一次,该课程总成绩为各学年考核平均成绩,一次计入学生成绩册”。由此可见,与其他四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相比,在教学与考核等环节上,形势与政策课是当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相对特殊的一门课程,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课程特点及其教学特点。

(一)课程的现实性特点决定课程教学必须直接面向现实。作为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形势与政策”课以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全面准确理解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不断提高大学生认识和把握形势的能力,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为教学的根本目标。它以马列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分析特定时期(一般为一年内)国内和国际经济、政治、文化等基本形势和发展趋势,阐明一定时期(一般为三年内)的政策。它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渗透在对现实形势的分析和具体政策的阐述之中,因而,它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一样具有科学性和理论性。一般而言,所有思想政治理论课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性,即课程教学要求密切联系实际、面向现实。而“形势与政策”课则表现得尤为明显,它的教学内容本身就是现实的,主要讲授当前国际国内的基本形势与政策,或者从时间跨度上说,就是讲授国际国内“近一年”的基本形势与“近三年”的政策。课程的现实性决定课程教学必须理论联系实际,直接面向现实。

(二)课程的具体性特点决定课程教学必须采取专题式。“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主要落脚点在于使学生正确理解党和国家的政策,自觉遵守和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但“形势与政策”课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同,它既不是完整地阐述有关政策的理论,又不是系统地介绍各种政策,而是以分析形势的方式阐明党和国家的有关政策。

形势包括经济形势、政治形势、文化形势、社会形势、生态形势、党的建设形势等;从范围上看,又可以分为国际形势、国内形势、地方形势,等等。根据教育部“形势与政策课按平均每学期16周,每周1学时计算”的规定,“形势与政策”课不应也不可能全面地介绍各种形势,只能根据学生一定时期内关注的热点问题,有针对性地分析某一方面或某一范围的形势,并阐明相关的政策,从而使学生在对具体形势与政策的正确认识中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而讲授特定具体的形势和政策,较好的教学方式就是专题教学。

(三)课程的动态性决定课程教学的复杂性。教学内容的现实性和具体性又决定了教学内容的动态性。一方面,现实并不是一个静态的概念,而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反映在课程教学上,就是随着“形势”的不断变化,需要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教学内容的具体性,则要求“形势与政策”课围绕教学目的,针对具体客观情况的变化和学生关注热点的转化,调整教案、课件和教学方式方法。由此,课程的动态性决定了课程教学的复杂性,在实际“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每学期只能有教学要点,而不可能会有统一不变的教材、教案和课件,这就要求每学期任课老师重新准备课堂教学材料,重新备课,教学工作量大,需要任课老师多。

上述课程特点及其教学特点,加上学生数量的增加和教育资源的相对短缺,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一是师资的短缺。因“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涵盖面广、变化速度快的特点,并要求课程教学具有极强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实效性,对教师的要求非常高,一般的高校的思政部都无法满足其师资要求。二是教学时间的紧张。按照教育部每学期16学时规定,“形势与政策”课大学4年需要开设128课时,这在教育资源相对短缺的情况下,必然导致教育时间,尤其是实践教学必然无法得到保证。三是重复讲授问题严重。“形势与政策”课一般都以教师专题讲座为主,这虽然能够增强吸引力,但因师资的短缺,这就给教师教学造成困难,即一个专题需要讲数遍,甚至十几遍,让教师产生“教学疲劳”。因此,“形势与政策”课需要从教学的内容、形式、手段、管理等多方面进行改革,改变教育现状,切实达到教育的目的和要求。

二、安徽大学网络化、自主型、专题式“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模式。

根据上述“形势与政策”课程特点、教学特点和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迫切需要对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进行改革,以解决课程教学存在的困难,增强教育效果,达到教育目的。为此,安徽大学在总结自身和兄弟院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通过创建安徽大学“形势与政策课程网”,建立教、学、管一体化网络平台,探索出一套网络化、自主型、专题式“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模式,走该门课程网络化教育教学之路。

(一)建立安徽大学“形势与政策课程网”,以网络为载体构建教育教学新平台,将“形势与政策”课相关的教育教学视频资料、文字资料和图片图表资料等上传到“形势与政策课程网”,开辟专题学习区、辅助资料区、师生互动区、教学管理区等栏目,丰富教育资源,拓展教育空间,提升教学质量。

1.专题材料学习区。该区储存有每个学期学生必须学习的专题视频资料,每学期学生至少要观看该区4个专题教学视频,作为考核学生课堂学习的依据。专题视频资料是由安徽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根据教育部社政司每学期印发的“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组织思政部老师或外聘专家开展专题教学,并把课堂专题教学录制成视频资料上传“专题学习区”,供全校学生在线自主学习。该区还存储有与专题教案、课件和与专题相关的视频与文字资料。

2.辅助资料区。该区储存有国内外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方面的视频与文字资料,分为“国际国内整体发展形势与趋势”、“党和国家重要会议精神”、“国内经济社会形势与政策”、“港澳台经济政治发展形势与中央对港澳台政策”、“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方略”、“安徽省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与‘三个强省’战略”六个栏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兴趣,选择每个学期专题教学以外的视频与文字资料进行辅助学习。

3.答疑讨论区。讨论区按专题划分区域,由相关老师针对专题教育及当前“形势与政策”的热点与重点问题,在相关主题区发帖,引导学生跟帖参与讨论学习,形成师生互动式的网络交流模式。负责老师对学生的回帖分别给予阅读和处理,或、或回帖、或退回、或删除,凡是无重大政治立场问题的跟帖,老师都给予。

4.课程管理区。将“形势与政策课程网”与教务处学生管理信息系统相连接,实行网络实名制管理。根据每学期学生专题学习情况自动生成学生的网上学习成绩,再由各班级辅导老师根据专题讨论情况输入每位学生的实践教学成绩,由系统自动合成每学期学生“形势与政策”课成绩,在大四下学期合成该门课程的总评成绩。学生可以通过输入姓名、学号、密码登录教学管理专区,查看自己的学习记录和成绩,以便根据自己的具体学习情况加强相关专题学习。

(二)以“形势与政策课程网”为载体,开展大学生“形势与政策”网络化教育,拓展了“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与管理方式,形成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学生学习自主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网络化教育需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要特点,改变学生在传统教育中的被动状态,从而增强教育效果。学生的自主型学习主要体现在学习的时间、地点、内容、形式、结果等的自主性上。一是学习时间自己安排。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时间灵活安排“形势与政策”课。这既保证了“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时间,解决教学资源紧张的问题,又提供了学生更多的学习机会,方便了学生课程自主学习。二是学习地点自己决定。学生可在寝室、图书馆、计算机室等多种地点随时学习,改变了传统教育学生必须到教室的机械惯例,有助学生日常学习。三是学习内容可以相对自由选择。每学期只要求学生观看两个专题教学视频,但“专题学习区”会提供4—8个甚至更多的专题视频放在网上,供学生选择观看,同时“辅助资料区”提供的六个栏目资料,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文字、视频等资料。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内容进行学习。这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增强了学生学习的效果。四是学习成绩可自主查询。网络化教育的学生学习成绩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自动生成的,学生可在网上自行查看自己的学习成绩,帮助学生随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为学生调整自己的学习进度提供依据。

2.教师教学专题式。教师是教育的主导,网络化教育也要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专题式教学主要体现在教学专题的选择、编写、讲授、上传等环节上。一是专题的选择。安徽大学将“形势与政策”课纳入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统一管理,由思政部负责制订教学方案,教务处负责教学管理,学生处积极配合,分院系组织实施。专题的选择,主要由思政部“形势与政策”课程组根据教育部社政司每学期印发的“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制订教学计划,确定教学专题。二是专题的编写。思政部“形势与政策”课程组根据专题的内容和涉及的相关学科情况,按照集体备课制度,确定由一位老师负责,其他老师辅助的方式开展专题的编写工作。三是专题的讲授。由负责专题编写的老师主讲,轮流选择安徽大学一个自然班级(根据院系专业来划分班级)开展课堂教学,并全程录像。四是专题的上传。根据录像的视频资料,经过适当的加工处理,上传到“形势与政策课程网”上的“专题学习区”供全校学生在线学习。

3.课程管理网络化。教育管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对教育质量产生重大影响。安徽大学“形势与政策”课的主要教学管理活动通过“形势与政策课程网”实现,从而使纷繁复杂的管理过程变得简单便捷。一是有关教、学、管各方面的制度进行网上公布。网络化教育要有必要的教学管理制度,如“形势与政策”课简介、实施方案、教育管理办法、网上学习指南等。学生通过网上学习,了解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学习要求与方法,开展自主学习。二是学习记录自动生成。“形势与政策”课网络化教育主要是通过学生观看专题视频资料、阅读辅助材料并开展相关讨论,系统自动生成学习记录。三是网上学习成绩自动生成。网络化教育只要学生观看专题教学视频,并达到一定的学习记录数量,网络就自动生成学生的网上学习成绩,给予合格与不合格的评价。

由此可见,安徽大学通过建立“形势与政策课程网”,探索网络化教育,形成了网络化、自主型、专题式“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新模式,对于解决传统课程教学形式呆板、资源陈旧、师资短缺等问题,是一个很好的尝试,丰富了教学形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形势与政策”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了教学效果。

三、安徽大学“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模式值得注意的问题。

安徽大学网络化、自主型、专题式“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新模式需要值得注意的问题主要包括:

(一)网络化教育要有一定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作补充。虽然利用网络进行“形势与政策”课教育丰富了教学内容,扩大了学生学习选择的范围,可以适当减少甚至替代某些课堂教育。但是课堂教育仍然是必不可少的,因为一方面课堂教学的一些优越性是网络教学所不可代替的,课堂教学的空间感、互动性和切身体验感觉也是网络所不具备的。另一方面,学生网络化自主学习可能会趋易避难,使得一些重要的、必须掌握和了解的知识被忽视或过滤。所以,网络教学需要辅之以课堂教学,另外实践教育也是网络教育难以替代的,它要求学生深入社会,亲身体会。在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日益被网络取代的时候,与人交流变得越来越重要。所以,即使采取了网络教育的形式,课堂教育和实践教育仍然是必不可少的。

(二)网络化教育的内容要不断更新。利用网络进行“形势与政策”课教育丰富了教育形式,但是不能为了追求形式而忽视了教学内容。网络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乐于学习“形势与政策”课,从而学到更多的知识,所以需要不断丰富网络教育内容,不断补充辅导资料,使“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日常化,以增加学生的系统知识,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否则再新颖的形式也毫无意义。

网络专题的特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网络新闻评论;人民时评;高考舆论;特征

文章编号:978—7—80712—971—4(2012)01—062—02

网络新闻评论以互联网为载体,它的发展和网络媒体密不可分,互联网的迅捷性、交互性实现了传授双方的双向互动,这样独特的传播特性对网络新闻评论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网络新闻评论可以以新闻超链接的方式整理海量信息,并且以其快捷、及时的特性形成了网络意见的虚拟空间,网络新闻评论的功能并非简单的信息,它为评论主体提供了打破时空限制的舆论平台,并且通过意见主体的深度思考与分析,网友的积极参与与互动,实现引领正确舆论导向的功能。如今,网络新闻评论版块目前已经成为各大新闻门户网站发展的重要版块之一,也是新闻网站关注的焦点与重点,网络新闻评论逐渐发展成为网络舆论的意见中心,影响着网络舆论并且将这种影响延续至现实生活。众多新闻网站门户已经意识到要将网络新闻评论发展成为品牌版块,如人民网的《人民时评》、荆楚网的《东湖评论》、千龙网的《千龙锐评》、红辣椒网的《辣言辣语》等,这些评论品牌在众多的网络新闻频道都具有独特的评论风格,与此同时,网络新闻评论正在逐渐走向专业化,根植于网络载体的新闻评论逐渐繁荣,发展迅猛。

一、网络新闻评论的定义

关于网络新闻评论的定义众说纷纭,丁法章教授认为,网络新闻评论就是“网友就当日重要新闻在网上的个人署名的言论”[1],显然,这一定义将网络新闻评论的主体窄化,实际上,网络新闻评论的主体不单单局限于网友这一个体化单位,它具有更广泛的主体单位。王兴华教授认为,网络新闻评论就是“网络媒体编辑就最近重要新闻,在新闻网页上所设的观点、论点、评论等言论专栏里发表或的署名评论”[2],在这一定义里,却忽略了网络的另外一批意见主体——网友,他们也是网络新闻评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借鉴以上定义,结合网络平台打破了实际空间,阻隔了人们的现实交往,却又构建了虚拟空间,延续了人际交往和社会交往这一特性,笔者认为,网络新闻评论就是网络评论主体针对当前发生的新闻事件、社会热点、社会现象等的评价性文章或意见,这里的主体既包括网络媒体,也包括专家学者和网友;这里的平台既包括专业的新闻门户网站的版块,也包括微博、博客等社交网络平台。

二、网络新闻评论的舆论特征

广泛的评论主体。网络新闻评论是作为最新的网络舆论平台,它为广大受众提供了查看、表达意见的空间,网络新闻评论主体通过对同一新闻事件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深入分析,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对新闻事件的评论之中,由于网络媒体具有及时互动的传播特性,主流网络新闻评论网站一旦针对新闻热点事件的评论时,同时这些评论也可能成为网友评论的出发点和目标指向,网友可以及时通过网络平台如论坛、微博、留言板等新闻评论功能将自己的想法与评论反馈给网络媒体,这种做法将激发一些潜在受众参与到接连不断的次级传播之中,从传播主体的层面来看,网络新闻评论在实现个体互动的同时,也带动了更大范围的群体互动。值得注意的是,意见领袖发表的新闻评论,在次级传播中具有一定的舆论引导倾向。

丰富的评论话题。网络具有海量的信息容量,这为网络新闻评论的深度与广度提供了实现的前提。而传统的新闻评论则会受制于传统媒体的版面容量,因此许多内容未能展开,加之传统媒体的互动性远远不及网络媒体之快速及时,评论话题的扩展也受到到了影响。网络传播为新闻评论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评论主体在网络新闻评论铺天盖地的情况下也拥有了更多的自主选择权。而且,网络的交互性与及时性,使得网络新闻评论选题范围更加广泛,那些立足于现实生活,针对于社会热点问题的新闻评论更能引发网民的积极回应。

倾向性言论。不同的人对于某一事物有不同的看法,立足于现实生活,针对社会热点问题的网络新闻评论,都具有不同程度、方向的态度倾向。只有对新闻事件进行深度思考时发表的评论,才能在众多纷杂的网络新闻评论中脱颖而出,赢得人心。好的、成功的网络新闻评论一定具有立意鲜明,观点深刻,风格独特的特点,同时也具有态度鲜明的倾向性。网友们的即时新闻评论,态度倾向更加明显,感彩更加浓重。

强势性传播效果。互联网的数字化传播特性使得网络的信息容量巨大,网络新闻评论通过采用新闻超链接的形式来整理海量信息,通过将同一主题的新闻及其评论链接起来进行议程设置,通过开设留言板块或者在社交网络平台上发起话题讨论来实现更强势的传播效果,评论主体可以针对同一或者多个主题进行集中发言或者评论,通过对新闻事件进行多角度、多侧面的立体化评论,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3]

为了更形象直观准确地探究网络新闻的舆论特征与导向,笔者以人民时评为例,以2012年6月7日至15日共75篇高考评论文章进行内容分析研究。

三、以《人民时评》为例

(一)评论主体分析

根据网络新闻评论的定义,笔者将网络新闻评论的主体视角分为官方、专家、平民三种类型,官方视角代表了传统媒体新闻评论在网络媒体上的延续,专家、平民视角代表了网络新闻评论的主体分别为专家学者和网友。

根据如上分类,笔者做出如下统计。

网络专题的特点范文第5篇

摘要:针对机械类专业《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课程的教学现状,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采用案例教学的方法,进行基于案例的课程教学体系设计,结合专业特点设计核心案例,分层次地引入相关技术问题,将理论知识与应用实践有机结合,旨在探索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构建一个新的教学体系,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对专业的兴趣。

关键词:案例教学;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0-0180-03

一、引言

《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是机械大类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特点是基本概念多、理论抽象、实践性强、工程应用突出。传统的理论讲授教学法是基于课程知识体系,根据课程内容章节的知识点,先从概念入手,然后介绍理论知识和原理,最后给出应用实例来说明知识原理的应用;这样往往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低,不利于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融会贯通,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引导学生分析现实生活的场景或案例,通过案例讨论等方式开展学习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引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进行案例分析,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或集体合作,进一步提高其识别、分析和解决某一具体问题能力的一种特殊教学方式。它从实际案例出发,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自主行为能力,综合应用所学知识。案例教学法在法律、医学、管理等学科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尝试在工程学科中采用案例教学方法。

二、基于案例的课程教学体系设计

针对计算机网络课程特点和机械类专业应用需求的特点,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了合理的规划组织与设计,基于“案例教学、任务驱动、模块结构”的指导思想进行教学组织与设计,构建了知识结构与能力培养相交织的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

将“计算机网络技术”划分为“计算机网络基本概念”、“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和“计算机网络设计”4个教学模块,每个模块都是某一方面的研究主题,可以按照几个项目(或章)来组织教学内容。每一章通过“案例”给出“问题原由”,即“案例原由”,它又是本章教学内容的背景,通过案例引入教学内容的知识要点;“教学重点”既是本章的知识要点,也是本章的教学任务;“能力要求”则是本章教学对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也是本章的教学目标(任务)。

通过列举大量的实例,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结合机械专业应用背景,列举一些计算机网络在制造工程中的应用案例,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促进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为了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实训环节至关重要,除了课程教学中列举大量的实例和应用案例之外,针对每章设计相应的实训环节,重点章节设计综合训练环节,以实际应用为目标,建立课程的技术与技能体系,以融“教、学、做”于一体,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

三、结合专业背景的核心案例O计

随着现代工业技术的发展,制造自动化、数字化与网络化已成为必然趋势,计算网络技术在制造领域的应用日趋重要。因此,针对机械类专业的背景,在课程教学中结合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制造中的应用,引入制造工程中网络应用的实际案例,就显得十分重要和必要了。

结合专业特点设计若干核心案例,如在“局域网技术”的教学中,引入“构建制造车间局域网”的案例;在“Internet技术应用”教学中,引入网络化制造的应用案例。由专业应用需求分层次地引出基本技术问题、扩展技术问题和探索性技术问题,并归纳总结引出相关知识环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使学生在了解和熟悉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制造业的应用背景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地学习相关的网络理论和技术知识,激发对专业的兴趣和学习动力。其中,基本技术问题是已经学过的知识,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来讨论回答;扩展技术问题则是本章要学习和解答的问题,这样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学习;探索性问题是课程教学之外的深度探讨性问题,可以布置给学生课后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来解答,以3―5人为一小组,分工协作,各小组之间可以展开交流与讨论,课堂中派代表讲解,老师给予点评。

例如,在“局域网技术”这一章的教学一开始,首先引入“构建车间局域网”的案例,给出一般制造车间局域网的网络拓扑结构(如图3所示)。根据案例应用需求,层次性地引出相关技术问题,并进一步给出本章的主要教学内容和目标。

构建车间局域网的目的:将车间加工设备联网并接入企业局域网,以实现生产过程的控制管理,诸如通过服务器:(1)集中管理NC加工程序,并通过网络传输到加工设备;(2)实现生产计划的调度与管理;(3)监控加工设备的状态及生产流程等。

根据车间局域网的拓扑结构图,引出其中的基本技术问题:(1)车间网络扑结构的类型是什么?(2)车间局域网由哪些部分构成?构建车间网络所用的传输介质有哪些?等等。

进而引出车间网络涉及的扩展技术问题:(1)车间网络的介质访问控制方法是什么?(2)车间网络构建的布线规范标准是什么?(3)所有网络设备有哪些?等等。通过这些问题,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网络技术在制造领域中的应用,还可以学习一些与专业相关的知识。

随后,提出一些深度的探索性问题:(1)车间设备是否都可以直接连接到车间网络?如不行,需要采用什么技术手段来实现联网?(图中RS232和RJ45的含义是什么)(2)车间设备联网后,还需要一个基于网络的生产管控系统平台才能实现对设备的管理控制,那么,实现这一管控系统需要用到哪些相关技术支持?(3)图中CAD、CAM/PDM、MRPII/ERP、MES等的含义是什么?(4)如何将车间网络并入到企业网乃至Internet,以实现基于Internet的网络制造?通过这些问题,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网络技术在制造领域中的应用,还可以学习一些与专业相关的知识。

四、结束语

将案例教学应用于机械类专业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中,旨在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利用案例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有利于更加深入地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专业特点的案例教学,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对专业的兴趣,教学活动紧密结合工程应用实际,有利于具有工程背景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李军,朱永伟,孙玉利.基于案例教学的课程改革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6,(3):33-34.

[2]赵航.基于“情境化-去情境化-再情境化”的探究式案例教学模式研究[J].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2015,(3):284-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