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管理科学的概念

管理科学的概念

管理科学的概念

管理科学的概念范文第1篇

一、 研究 秘书学概念体系的迫切性

概念体系不仅是 理论 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建立某种理论体系的起点。

秘书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近几年来呈现出令人鼓舞的局面。但是,从总体来看,我认为秘书学的建设, 目前 尚处在它?quot;学前阶段",即前 科学 时期。

目前,在秘书学概念体系的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概念体系的研究对象和范围不确定。2.基本概念的研究没有摆脱直观感性经验的趋向。3.某些概念的抽象不是采取逻辑的 方法 ,没有揭示其内涵和外延,以至出现恩格斯早已指出的"生命就是生命"的恶性循环的错误。4.借用日常概念和经验概念较多,而且缺乏必要的扬弃。

由于秘书学一系列基本概念尚未进入科学体系,就给秘书学的教学带来许多困难和不便。因此,我的第一个结论是:加强对秘书学概念体系的研究势在必行!

二、研究秘书学校念体系的 内容 和重点

研究秘书学的概念体系,应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1.基本概念。这是构成秘书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知识单元,它决定着秘书学理论体系的结构、功能和 发展 。2.一般概念。这是构成秘书学理论体系中各组成部分的重要知识单元,它直接关系到各项原理、原则和法则的建立,以及某项理论的发展。3.术语。这是秘书学科的一系列专门用语,它们都有严格规定的含义。4.各种概念相互间的联系和区别,即它们的逻辑结构。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的一系列概念。

关于"秘书"这一概念,目前国内不下五家之说。虽然各家之说不无一定道理,但是否揭示出事物的本质、事物的整体、事物内部联系,即上升为理论概念,尚待探讨和商榷。据我的认识,秘书是掌管公文并全面辅助领导者管理日常工作的人员。我认为,这个概念初步揭示了目前我国各级各类秘书人员的本质特征,即它的可读性、辅助性、服务性和多能性,从而使秘书人员同其他行政工作人员有了质的区别。

我们从这个基本概念出发,就可以进一步去结构秘书学的体系框架,比如以掌管公文、辅助决策、沟通信息、协调关系、处理事务和保守秘密等为内容的秘书职能论;以一般工作方法、特殊工作方法和未来工作方法等为内容的秘书方法论;以秘书组织、秘书人事、秘书制度和秘书素养等为内容的秘书管理论。然后,我们再去深入研究秘书职能论、秘书方法论和秘书管理论的概念、原理、定律和一般理论结论,把秘书学的理论体系逐步加以完善和充实。这样,一门崭新的学科--具有 社会 主义特色的秘书学,就会在我国应运而生,因此,秘书学的建设,必须以基本概念为重点突破口,这是我的第二个结论。

三、研究秘书学概念体系的方法和途径

概念作为一种思维形式,一种科学抽象的产物,它反映了人们在不同认识阶段的不同思维水平。

我们在研究秘书学科的概念时,首先就要充分占有秘书工作和秘书管理方面的经验材料,包括日常概念和经验概念。在此基础上,严格遵守揭示概念内涵和外延的逻辑方法,特别是下定义的全部规则,精心地进行科学抽象,从中制定出一系列理论概念。这应当成为我们研究秘书学概念体系的基本方法。其具体途径,大体有以下几种:

(一)现有的科学概念。

(二)移植其他学科的概念。

(三)改造流行的普通概念。

(四)创造秘书学科的新概念。

管理科学的概念范文第2篇

关键词:任务驱动;合作教学;概念转变

在日常教学中,概念的掌握和理解是学生获得知识、积累知识的重要手段和过程,是科学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学生在学习科学课程之前头脑里并不是一片空白,学生在接受正式的科学教学前就已经存在许多能解释自然世界的概念,也就是所谓前概念,或称迷思概念。

学生在建构自身知识和概念的过程中,是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的。由于每个人掌握的知识、积累的经验、认知能力和生活环境的差异, 对同一概念的理解会有所不同。因此,科学教学必须以学生原有的认知为基础,帮助学生逐步建构科学概念。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建构科学概念,教师就要尽量针对学生的迷思概念设计安排教学,实现学生的概念转变。本文以初中科学《大气的压强》教学为例,探讨如何利用任务驱动教学,利用合作教学,使概念转变更有效地进行。

一、通过访谈 弄清学生已有概念

通过访谈及问卷等多种形式,得知学生对初中科学《大气的压强》的概念已有一定了解,但都属于一知半解,学生对大气压强的应用,对用大气压强解释生产生活中的现象还存在比较多的疑惑。

如:在一个玻璃杯里盛满水,杯口覆盖一张硬纸片。用手托住纸片,把杯子倒转过来,即“覆杯实验”,学生会认为是杯中的水吸住了硬纸片。

如: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苍蝇在玻璃上爬行不会掉下来。学生会认为是苍蝇的弯曲的爪很尖,抓住了光滑的玻璃表面。

如:离心式水泵(如图1)在动力机的带动下,叶轮高速旋转时,泵壳里的水会随叶轮一起旋转。水被甩出时,转轴附近就形成了一个低压区,外面的水就在大气压的作用下,推开底阀通过进水管进入泵壳。学生对“底阀”“滤网”的功能不清晰,有部分学生认为水是靠水泵吸上来的。

有一些错误的概念是在新课上完后才形成的。

如:学生在学习了液体压强之后可能会在学气压强时,认为大气压强与液体压强是相同的,而用液体压强计算式计算大气压强。

如图2所示,部分学生认为用打气筒向封闭烧瓶里充气是为了研究大气压与沸点之间的关系。其实这种理解是错误的,图2实验研究的是气压与沸点之间的关系。之间相差一个“大”字,但是反应出对概念的理解存在问题。大气压是指大气对浸在其中的物体产生的压强,而气压是指任意气体对物体产生的压强。

有学者认为,学生在学习科学概念时发生的迷思概念是由于日常生活对概念理解的要求和对科学概念理解的要求不一致引起的。日常生活概念对现象的解释要求以满意为主,允许概念的模糊、不准确或不一致,而科学概念追求的是对现象的完美解释和预测。

要转变学生的迷思概念,先要了解他们形成了哪些迷思概念,以及这些迷思概念是怎么形成的。通过对学情的充分了解和分析,教师可以对这些迷思概念进行有的放矢地解构,最终帮助学生形成科学概念。

二、任务驱动 解构已有迷思概念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

戴维・梅瑞尔提出了“首要教学原理”,他认为,“学习只有在学习者从事解决真实世界里发生的问题时,只有当学习者能够通过论证或应用而激活已知知识、并将其作为理解新知识的基础时,新知识才会被整合到学习者的世界当中”[1]。

结合任务驱动教学法和梅瑞尔提出了“首要教学原理”,我们对《大气的压强》这节课设计了典型任务,在任务驱动中激活已知知识,获得新知识,并解决真实世界里发生的问题。《大气的压强》中的“典型任务”包含以下几个要素:任务中有学生掌握的核心知识点;任务中蕴含着科学学科的学习方法;任务是根据学生在生活情境中遇到的真实问题进行设计的。

【典型任务一】:用教师提供的在“拐弯”处扎过小孔的吸管吸饮料(如图3),要求学生用此吸管吸饮料,并思考以下几个问题:①为什么吸管吸不起饮料?②吸管如何改进可以吸起饮料?

这个实验和两个提问尝试解构 “水是靠水泵吸上来的”这个迷思概念。

实验中学生用力对吸管吸气,但不能将水吸上来,已经很好地证明这观点的错误。

我们应该让学生知道,水是从高压区流向低压区的,而不能简单地说水是被吸上淼幕蛘咚凳潜谎股侠吹摹

吸管开了孔和大气相通,形成不了低压区,吸管顶端的压强等于大气压,水不能流动。如果要让水流动,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考虑:在嘴里制造了一个低压区,大气压将水压向嘴里;在饮料上方制造一个高于大气压的高压区,水也可流动到嘴里。

这个实验及讲评可以很好地解构学生“水是靠水泵吸上来的”这一迷思概念,并建立相对正确的科学概念:水是从高压区流向低压区的。

核心知识是每个教学活动单元中必须让学生掌握、理解、探明的主要知识,是一个单元教学、一节课教学的主体内容与知识主干,是整个教学活动链条中的关键链环。在这个实验中,“水为什么会流动”是一个核心知识,抓住了核心知识就等于抓住了教学主线。

【典型任务二】:动手做覆杯实验并判断大气压的方向

用放在你面前的实验材料(水、玻璃杯、塑料片),做一次覆杯实验。学生产生了这样两个迷思问题:覆杯实验中没有让杯子横过来(如图4),学生认为大气压只是向上的;纸片不掉下是因为水把硬纸片弄湿后沾在杯口了。

覆杯实验是一个非常经典的力学实验,在实验中应要求学生将杯子横过来并指向四面八方,指导学生观察硬纸片都没有掉下来,让学生能体会到周围存在大气压,且各个方向上都有。对于第二个问题,我们可以建立一个对照组实验,将硬纸片弄湿后看看能否沾在空杯的杯口。将演示实验改成学生实验,并用任务驱动学生思考,让学生在失败中寻找原因,在成功中享受喜悦。

【典型任务三】:验证大气压强存在的实验设计

在课堂上提供以下实验材料:小型真空收纳袋、迷你抽气装置、吸盘、一杯水、胶头滴管、吸管、瓶子、保鲜袋、橡皮筋等。利用实验器材要求学生设计一个验证大气压强存在的实验,并解释实验的原理。

学生根据课前分好的小组设计实验方案,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案:①用迷你抽气装置抽走小型真空收纳袋中的空气,发现真空收纳袋变扁了;②用胶头滴管吸取杯中的水;③两个吸盘吸在一起、吸盘吸在玻璃上;④用吸管吸水;⑤瓶里放保r袋,瓶口用橡皮筋系紧,尝试将保鲜袋取出。

上课时教师邀请小组代表上台介绍自己组的实验方案和实验原理,并给予补充和评价。

新课标指出:“要注重学生在现实生活的情境中学习科学知识,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科学的核心概念并加以运用。”学生在设计验证大气压强存在并解释实验的原理的过程中解构原有的迷思概念。对自己设计的装置进行自圆其说,试图说服同学和老师,这个过程很重要,可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运用能力和驾驭能力。

三、合作学习 重新建构科学概念

在任务驱动过程开展合作学习可以更好地建构科学概念。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学生不仅可以从教师的教中获得知识,还可以通过别的学生的教学来获取知识”[2]。儿童认知的发展,除了成人的指导作用外,儿童与同伴之间相互探讨问题,共同完成任务,同样可以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师与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合作比个体单独的学习活动更具有优越性,它可以加速认知水平向更高的方向发展。本文通过课堂实践,提出以下几个合作策略。

(一)制定目标 明确任务

要让合作学习有实效,教师要在分析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确定合作学习的目标。在本课的典型任务三中,学生小组合作共同设计实验方案。有了目标,小组合作学习就更容易发生:有的小组设计用迷你抽气装置抽走小型真空收纳袋中的空气,发现真空收纳袋变扁了;有的小组设计用胶头滴管吸取杯中的水,用吸管吸水;还有的小组设计出让两个吸盘吸在一起或者让吸盘吸在玻璃上的实验。组内有了共同需要完成的任务,大家的思维、注意力会更加集中,讨论也会更有效率。

(二)组内分工 人人有责

在实验的过程中,由于是小组合作完成,所以必须要进行组内分工,让每个学生都有事情可做。课堂上每个小组6人,我们进行如下安排。

组长:负责分配任务;记录员:根据要求记录实验数据,画图;汇报员:进行语言组织、负责得出结论,组间交流;实验员:负责动手实验;观察员:负责实验观察、指导。合理的组内分工,将提高每一位同学的实验积极性,使整个实验过程有条不紊,有序展开。在课堂上,我们还会根据学生的表现评出最佳组长、最佳实验员、最佳记录员等,以提高学生对这些角色的认可。

(三)师生对话 启发点拨

合作学习主要是围绕一定的任务来展开的,合作学习的任务一般是讨论或者探究的问题。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具有开放性和挑战性的问题,如果学生之间的合作不能很好地解答,就要进行师生对话,依靠教师的启发点拨,建立科学概念。

学生经常可以看到苍蝇倒立在天花板上爬行,从而有了苍蝇的弯曲的爪很尖,抓住了天花板这样的迷思概念。用师生对话可以比学生合作更顺利地解构这个迷思概念。

师:我们可以看到苍蝇倒立在天花板上爬行,苍蝇也不会从天花板上掉下来。为什么?

生:苍蝇的弯曲的爪很尖,抓住了天花板。

师:为什么弯曲的爪很尖就能抓住了天花板?

生:天花板凹凸不平。

师:玻璃有凹凸么?

生:玻璃是平整、光滑的。

师:我们看到过苍蝇停在竖直的玻璃上么?

师:再小组讨论苍蝇为什么不会从玻璃板上掉下来。

本文以初中科学《大气的压强》教学为例,探讨科学概念的转变策略。教师通过在教学设计前对学情的充分了解,弄清学生已有概念,针对学生的迷思概念进行教学设计,并使用了两个策略:任务驱动,解构迷思概念;合作学习,重建科学概念。任务驱动的合作教学法在大气压强的课堂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科学概念的转变研究提供又一研究案例。

参考文献:

管理科学的概念范文第3篇

摘要:本文从企业管理的软化和人性化趋势出发,首次提出了企业概念管理的概念,并分别从企业组织形态、企业管理对象和企业管理方式等角度对企业管理的概念化趋势的内涵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概念管理;虚拟组织;网络组织;概念化

伴随着信息社会、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传统学科和新兴学科均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管理学科作为一门仅有百年历史的新学科其发展却尤为突出。在现代经济条件下,伴随着国民素质的提高和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管理理论和实践也在不断创新。由于企业日益重视人性化管理,企业的管理重点、方式、手段等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管理正在以硬管理为主走向以软管理为主,企业管理出现软化的趋势,而这种人性化的、软化的趋势的出现实质上预示着以实物管理为主的传统管理方式正在向以价值、概念为主的现代管理方式过渡。

一、企业概念管理的内涵

1、概念管理的定义。概念管理是指在社会经济、企业组织日益虚拟化的条件下,将管理对象、管理形式、管理手段以及管理组织形态本身等从客观实体上升到一种代表各自价值去向的观念,通过对观念的管理来实现组织的各自目标的一种管理方式。概念管理不同于依靠投入强制性的制度和物质手段的传统管理,它主要依靠思想的灌输和在同一组织中价值观的认同以及感情的互动而形成的一种理念来使企业形成强有力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概念管理实际上是一种虚拟化的管理,但它仍要以传统的组织结构和形态为载体,以某种有形和无形的产品为依托,并要借助于现代化的科学和信息网络技术,不过这种无形或有形的产品在消费者的心目中事实上只是一种“概念”产品。

2、企业管理概念化趋势的内涵。

(1)企业组织形态的概念化。传统的企业组织形式在促进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以及企业组织与社会之间的矛盾。网络组织作为一种企业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型企业组织模式,不仅使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企业组织与社会之间的矛盾问题得到合理解决,而且改变了传统管理的刚性思维,实施开放式的柔性战略,这使得企业在知识经济中的战略视野开拓更加开阔。所谓企业组织的概念化是指企业借助于INTERNET设立虚拟橱窗、虚拟展销会、虚拟经销商等,使企业组织由实体走向概念化,并不断完善其内在功能。企业组织形态的日益虚拟化、网络化,形成虚拟组织、网络组织。虚拟组织(VirtualOrganization)是指为实现对某种市场机会的快速,通过互联网技术将拥有相关资源的若干独立企业集结以及时的开发、生产、销售的多样化、用户化的产品或服务而形成的一种网络化的战略联盟经济共同体。至于网络组织(NetworkOrganization),则是一种适应知识社会、信息社会与组织创新要求的新型组织模式,它能使组织更好地适应复杂、不确定的环境变化,是与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组织外界环境日趋复杂、变化日趋迅速的要求相适应的。网络化运营的跨国公司、虚拟国家、战略同盟都是网络的形式,小企业网络是中小企业赢得协作竞争、多营优势的模式选择,新兴的虚拟组织、WEB公司都具有网络组织的特征。网络组织作为一种概念公司,将会随着技术发展日趋成熟,人们对企业组织的认识也将从实体化本身向概念化转变。

(2)企业管理对象的概念化。企业传统管理的对象主要是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实体要素,但随着管理实践的发展,将管理对象只停留在人力、财力、信息等实体本身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要求对企业传统管理的对象做进一步的研究。事实上通过对人力资源的研究,发现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其实是对人的能力和潜力的管理与开发,对物的管理其实是对物的效能的管理和开发,对财力的管理其实是对投资行为和资金所蕴含的资本属性的管理,这些上升为概念化的能力、知识、功效、属性等所蕴含的无形资产是巨大的,这将不仅在理论界,而且在实业界越来越成为管理和研究的重点。在实践中,企业经营者日益重视声誉、价值、文化等无形资产的管理,这些概念化的管理对象对企业发展越来越重要。以企业管理对象的核心要素“人”为例,现代企业管理理论与实践已不满足于“经济人”、“社会人”、“复杂人”的人性假说了,出现了“观念人”、“概念人”等更为虚拟化的人性假说。事实上,以自由、开放为特征的现代经济环境,使一些企业已经意识到,人才的合理流动不仅是社会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企业创新和注入活力的需要,企业经营者一味的把心思放到如何留住人才上是不现实的,也是不经济的,而应当把重心放到优秀人才给企业所创造的人格化的企业文化、企业精神上。信息资源作为信息社会现代企业重要的管理对象,其概念化的特点也是显而易见的。总之,管理对象的概念化必将导致管理科学的发展走向一个新的阶段。

(3)企业管理方式的概念化。由于受传统企业组织和管理对象的观点的束缚,一般企业在管理方式的创新和发展方面总是站在传统经济学基础上认识管理方式的变革。笔者认为,传统的管理方式对企业内部环境下或许还有用武之地,但对于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到来的今天,对以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化市场经济主宰全球的时代背景之下,企业组织的外部的管理控制靠传统的经营方式很难取得佳绩。适应不断变化的内外环境的网络组织的出现,以及企业组织日益对管理对象无形化、价值化、概念化认识的发展必然导致管理方式的转变。首先是其经济学基础从传统的信息经济学向注意力经济学、虚拟经济学发展,在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信息社会,信息不是真正稀缺的资源,它能通过INTERNET等各种物质的技术的手段获得,甚至会过剩,但人的注意力和虚拟产品却是真正的稀缺资源,这也正是现代企业和一些新兴的电子商务企业越来越重视顾客管理、服务管理的原因所在。目前,以网络为基础的新经济其实质就是注意力经济,在这种社会形态中,最重要的资源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货币资本,而是注意力。注意力正在成为“虚拟经济的硬通货”,与此同时,虚拟产品的市场正在不断扩大。所谓虚拟产品是以传统的产品实体为载体,在此基础上在消费者心目中所形成的品味、潮流、时代感、服务等后续产品,虽然它是传统有形或无形产品的衍生物,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消费结构层次的变化,这种传统产品的衍生物在消费者和顾客心目中的地位逐渐占据中心地位,在以市场为导向的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对消费者市场的这一变化不能视而不见,这就要求管理、营销方式与之相适应。

二、企业概念管理展望

概念管理思想虽然还在不断的完善和发展时期,但它的实践却有近十年之久,自九十年代伴随着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信息革命时代的到来就已兴起。进入二十一世纪,市场经济全球化和跨国公司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社会产品本身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比以往更加丰富,大多数产品已由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同时由于企业间接国际交流加深,技术信息管理方法的传播更加迅速,使得产品差别化越来越少,以传统的产品本身去拓展市场越来越困难,企业只有通过对传统产品的功效进行延续、衍生将产品上升到“概念”层次来吸引消费者和投资者的注意力,扩大企业的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实现这一目标,首先需要组织再造、组织创新。虚拟组织、网络组织作为适应各种环境的新型组织形态,将成为组织再造、组织创新的必然趋势。其次,需要管理对象和组织目标的再造和再认识,无论是对企业内部的人、财物、信息的管理,还是对企业组织内部的产品、市场、顾客的管理都需要重新定位和组织。真正能给组织带来利润的市场的不是管理对象本身,而是这些对象所蕴含着的一些无形的“概念”,这些概念如知识、有效信息、技术、企业文化、价值观、声誉等,一旦借助于其载体,如企业员工、企业组织、企业营销网络等而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将给企业带来的利润是巨大的,是其他同类企业无法超越的,要比技术领先而占领的市场制高点更加巩固,这一点已被一些新兴的网络公司首先意识到并取得成功。随着市场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这一点必将会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另外,还需要营销管理方式的再造和创新。营销方式的概念化趋势将在一些传统组织向现代网络组织转变的过程中表现的更加突出,概念营销方式将成为在未来以知识经济为主的社会中的重要营销方式。当然,“概念”营销的关键在于获得消费者持续的注意力,若企业组织完全脱离其载体,如产品和其提供的服务等,只是搞些文字游戏,或一些虚假的热点新闻来追求其轰动效应,这只会是昙花一现,最终只会导致失败。这些所创造的概念事实上并不是虚拟、虚构出来的,它实质上是企业在探寻组织实体要素的原动力过程中产生的,这些“概念”加深了我们对企业组织实体要素的再认识,从这一点上讲,概念管理的提出将会对未来组织的发展带来一场思想上的革命,将会对企业组织的发展提供一条新的经营理念和思路。

参考文献

[1]丁宁、张金成《企业概念创新的实质》(《企业改革与管理》2001.7.8-9)

[2]孙选中《重塑企业竞争新理念》(《经济管理》2001年第21期)

[3]李显君《论企业竞争力及其培育》(《光明日报》2001.5.22B②)

[4]陈佳贵、罗仲伟《网络经济对现代企业的影响》(《中国工业经济》2001年第1期)

[5]林润辉、李维安《网络组织—更具环境适应能力的新型组织模式》(《南开管理评论》2000年第3期)

[6]孟子飞《虚拟经营:中小企业参与全球化竞争的战略选择》(《企业技术进步》2002年第2期)

管理科学的概念范文第4篇

概念是人们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一种思维形式,是知识的核心内容。化学概念是对生活现象、化学事实经过观察、分析、比较、抽象、归纳、推理等方法得出理性知识,它反映了化学事物和现象本质及规律,是构建化学学科知识体系的基石。因此,化学概念的学习是学生学习、理解、掌握化学知识,是形成观念、科学素养的关键。

1 问题提出

化学素来被人们称之为“理科中的文科”,很多学生会通过背记化学概念,结合大量的练习强化,以达到掌握化学知识进而提高化学成绩的目的。有的教师通过对化学概念以逐字剖析的文本解读的方式让学生去记住化学概念,这些做法都不能真正让学生理解化学概念、原理,学生在练习、考试中总会出现各种错误,最终极大地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如何改变只重知识传授、教学成绩、概念内容而忽视对能力培养、探究过程、学生体验等错误的传统教学方式呢?笔者认为一定要从化学学科的特点进行分析。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中很多概念、原理都离不开化学实验。新课标强调,实验教学是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获得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提高观察和动手能力、提升团队意识,同时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因此,在化学概念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重视利用化学实验来引导学生去感知化学事物,形成化学概念,提高化学学科素养。

2 化学实验对高中化学概念教学促进作用的研究

2.1 运用实验,有效转化前概念

前概念是指学生在未学习某个化学概念之前,会依据自己的观察、思考及原有知识得出一些缺乏概括性和科学性的经验。当然,前概念并非都是错误的,有些前概念在教师引导下就会转化成科学概念,而有些前概念与正确的科学概念相悖,对学习起到阻碍、干扰的作用,称为消极前概念。教师如无法帮助学生认识前概念的错误之处,消除这些错误或不科学的概念对科学概念学习的干扰,那么学生学习科学概念的效率将会大大降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将涉及到的错误的前概念的内容设计成实验,引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分析,实验数据的比对与处理,促使学生自己认识到前概念的错误之处,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科学概念。

如在盐类水解教学之前,教师可先抛出一个问题:“酸溶液为酸性,碱溶液为碱性,那么盐溶液呢”。依据原有的认知水平,大多数学生会认为盐溶液和氯化钠溶液一样显中性(有一部分学生会联想到纯碱溶液呈碱性,认为盐溶液不一定呈中性)。此时,教师如果只是通过学生分组实验数据加以简单分析后,直接将盐类水解的概念、规律等盐类水解的有关知识呈现给学生,那么这样的教学效果是低效的。因为学生在未真正的理解盐类水解原理的情况下,学习到的知识是很容易被遗忘的。笔者认为可以组织学生分阶段进行分组实验探究。

实验1: 常温下,用精密pH试纸分别测蒸馏水以及浓度均为0.1 mol/L NaCl溶液、NH4Cl溶液、CH3COONa溶液的pH值,并做好记录。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对H2O、盐溶液pH值的测定,发现实验事实与自己的认知水平相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实验后,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从盐的类别、强弱电解质的电离、弱电解质特征、平衡移动等方面分析溶液中微粒变化)并展示小组讨论结果,其他小组对结果进行评价,共同得出盐溶液呈酸性、碱性、中性的原因。

实验2: 学生预测浓度均为0.1 mol/L KNO3溶液、Al2(SO4)3溶液、Na2CO3溶液的酸碱性,并用精密pH试纸测其pH值,做好记录。

设计意图:让学生利用刚才所学知识进行预测盐溶液的酸碱性,再通过实验加以验证;CH3COONa溶液和Na2CO3溶液都呈碱性,但是他们的pH值却有差别。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到盐类水解的程度是微弱的,另一方面让学生意识到盐类水解与盐的组成有关(电离越弱越水解)。

实验3:学生预测浓度均为0.1 mol/L NaHCO3溶液、NaHSO4溶液、CH3COONH4溶液的酸碱性,用精密pH试纸测其pH值,并分析原因。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会水解的盐不一定呈酸性或碱性,如CH3COONH4溶液中阴阳离子均会水解且程度相同,致使溶液呈中性;不水解的盐也有可能呈酸性,如NaHSO4溶液不水解只电离,致使溶液呈酸性。

通过以上3个分组实验及数据分析后,学生对盐类水解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最终在头脑中形成了“盐类水解”的科学概念。教师在教学中,如果充分运用化学实验,并借助实验现象及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思考后得出结论,那些错误或不科学的前概念就很容易被转化,最终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科学概念。

2.2 运用实验,实现概念的生成

在教学中,常常发现学生对化学概念的理解不深刻。笔者认为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化学概念的抽象性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极大的障碍,在头脑中未能真正形成概念。如果我们能将化学概念采用更易于让学生接受的直观、形象的信息,则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宏观的化学实验可以为学生提供这些具体的、形象的感观印象,有助于学生在实验探索中加以内化,得以升华,从而促进化学概念的生成。

如在沉淀溶解平衡教学中,设计如下3个实验,证明沉淀溶解是存在的,改变条件,沉淀溶解平衡是会发生移动的。

实验1: 取AgCl饱和溶液的上层清液于2支试管中,分别向其中滴入0.1 mol/L NaCl溶液、0.1 mol/L AgNO3溶液,记录现象。

实验2:另取AgCl饱和溶液于2支试管中,分别向其中滴入0.1 mol/L氨水溶液、0.1 mol/L NaBr溶液,记录现象。

实验3:向盛有浓度均为0.01 mol/LCl-、Br-、CrO2-4的3支试管中,分别滴入0.01 mol/L AgNO3溶液,记录实验现象。

设计意图:实验1中两支试管均能观察到白色沉淀,证明AgCl饱和溶液存在Ag+和Cl-,说明AgCl可以溶解解离成Ag+和Cl-;增大Ag+或Cl-浓度,Ag+与Cl-又结合生成AgCl,即难溶物的溶解解离与清液中的离子结合成沉淀是一个可逆过程;实验2沉淀的变化,证明沉淀溶解平衡是可以被打破的,便于证明沉淀溶解与生成是由于Qc与Ksp相对大小造成的。实验3沉淀生成的先后顺序,说明沉淀的生成不仅与Ksp的大小有关,还与沉淀的组成有关。学生在对实验现象观察与思考中,逐步形成“沉淀溶解平衡”科学的化学概念。

同样,我们要说明盐类水解是一个可逆过程,可设计如下化学实验。

实验:取0.1 mol/L Na2CO3溶液少许于试管中,滴入几滴酚酞溶液,再滴加足量的BaCl2溶液,记录现象。

设计意图:滴加酚酞溶液变红,证明CO2-3水解产生OH-;加入BaCl2溶液,观察到产生白色沉淀且溶液红色变浅直至褪色,反映出溶液中OH-浓度不断减少是由于Ba2+与CO32-反应生成BaCO3沉淀,导致水解平衡不断向左移动,学生就很容易意识到盐类水解是个可逆过程。

有些化学概念是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的。借助化学实验很容易将难讲解、难理解的化学问题简单化、深刻化。在对实验现象观察、分析后,学生很容易抓住化学概念的本质并形成概念。

2.3 运用实验,揭示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任何一个化学概念都是有其内涵与外延的。化学概念的内涵是指物质在化学变化有的属性总和,是化学概念的本质,而化学概念的外延是指研究对象、范围和条件等。充分揭示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有助于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对一些的比较复杂的概念,如果只是采用剖析、讲解概念的本身,那就很难真正地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概念,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对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理解不清。在化学概念教学中,学生可以运用化学实验手段对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最终清晰理解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如在电解质概念的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一直把金属、氯化钠溶液、氨气、二氧化碳等物质当成电解质。笔者认为,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分组对比实验来加以解决。

分小组进行下列物质的导电性实验:①NaCl晶体、②NaCl溶液、③熔融NaCl、④乙醇溶液、⑤BaSO4溶液、⑥熔融BaSO4、⑦液氨、⑧氨水。学生在②③⑥⑧实验中观察到“电流计指针偏转了、小灯泡亮了、音乐卡响了”,学生意识到因为这些物质能电离成自由移动的离子,故能导电。这非常有利于学生建构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概念,同时设计以下问题加深学生对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理解。

(1)问题1:NaCl晶体不导电,而NaCl溶液、熔融NaCl等物质能导电,它们与金属导电有何不同?

(2)问题2:Cu能导电,它是电解质吗?BaSO4固体不导电,它是不是电解质?

(3)问题3:液氨不导电,而氨水能导电,那么液氨、氨水、NH3・H2O哪个是电解质?

(4)问题4:NaCl固体不导电,那么它是非电解质吗?NaCl溶液能导电,它是电解质吗?

目的:问题1与问题2让学生明确电解质导电靠的是自由移动的离子(区别金属导电),不要求自身能导电,只要求其在水溶液或熔化状态下导电;同时也让学生明白能导电的物质未必是电解质,电解质与其本身是否导电无必然的联系。问题3和问题4让学生明确电解质的内涵为电解质在水溶液或熔化状态下(而不是在电的作用下)自身发生电离下产生可以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而液氨本身不能电离;而电解质的外延是指酸、碱、盐等能发生电离的化合物,故单质铜及NaCl溶液不属于电解质的范畴。

学生在导电性实验及问题的剖析后,很容易就理解电解质的内涵与外延,加深了学生对电解质概念的理解,同时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3 运用实验进行化学概念教学的教学反思与体会

学好化学概念是学好化学知识的前提,概念教学效果不仅仅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同时也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网络的构建。宏观的化学实验在概念学习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借用实验教学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能将微观的变化用宏观现象展示出来,帮助学生建构化学概念。这样的过程有利于他们对化学概念的理解与感悟,避免用传统死记硬背的方式去机械的学习化学概念。可以说,实验是学习好化学概念的最佳途径。

管理科学的概念范文第5篇

生物学核心素养主要包括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四个方面。生物学概念是对生物的结构生理和生命现象的概括和归纳,是学生构建生物学知识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高中生物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由于概念是生物学理论的基础,也是思维过程的核心,所以教师在概念教学过程中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情景,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生物学核心素养。

然而,生物学课堂上的概念教学在实施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困难:比如概念过于抽象;概念的形成过程被忽视;只关注概念本身,不能灵活运用概念来解决实际问题。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教师借助实验教学可以有效地解决概念教学中的上述问题:生动真实的实验可以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学生能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和探究能力,并尝试解决现实生活中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下面笔者就以各种类型的实验教学为例,谈谈生物实验在概念教学中运用。

1 演示实验使概念教学的抽象性与具体性相统一

生物学是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的学科,观察和实验离不开人的感觉和知觉。学生要形成生物学概念,首先要有一定的感性认识。这种感性认识可以来源于生活,也可以来源于实验。演示实验一般是由教师提供精心选择后简化的素材,将课本上的知识化抽象为具体,动态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先获得感性认识;而后,教师在此基础上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出理性认识。在此过程中,教师不仅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并理解掌握有关知识,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形成理性思维的生物核心素养。

例如,对“细胞膜和细胞壁”中“选择透过性”?@一概念的理解,教师可以利用课本演示实验,促进学生理解:取玉米子粒放在20~25℃的温水中浸泡36 h;取4粒已经泡涨的子粒,将其中2粒在沸水中煮5 min后,冷却,作为对照的实验材料;分别取煮过和未煮过的玉米子粒放在培养皿中,用刀片沿胚的中线纵向切开籽粒,以稀释20倍的红墨水染色;2 min后,倒去红墨水,用水冲洗子粒数次,直到冲洗液无色为止;观察子粒中胚的颜色。本实验的实验原理是:活细胞的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而死细胞的细胞膜则丧失了这种能力,红墨水能进入死细胞将死细胞染色。教师课初演示该实验,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学生会思考沸水中煮过的玉米子粒会被染色的原因、该现象和今天的学习内容细胞膜的关系。红墨水不能进入活细胞的现象使学生认同了细胞吸收物质具有选择性,对细胞膜的选择特性有初步的感性认识,也为后面细胞膜结构模型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2 探究实验使概念教学中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

探究实验是指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主动参与到发现问题、寻找答案的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能力。探究实验应用于概念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教师在学生学习概念时,可提供一些生物学现象和事实,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实验、比较和归纳等途径形成对问题的解释。然后,学生通过讨论和交流,解决并发现新的问题,对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所以以探究实验为基础的概念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学生有效地将掌握生物学知识和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相统一,有利于培养理性思维和科学探究的生物学核心素养。

例如,对“酶是生物催化剂”中“酶”和“酶的高效性”两个概念,教师可以通过将课本实验“酶的催化效率”设计成探究实验以促进学生理解。教师首先进行演示,创设问题情境:在两个编号(1号、2号)的试管中各加入等量过氧化氢溶液;在1号试管中加入少量鸡肝匀浆,2号试管中加入少许二氧化锰;观察两个试管中发生的变化。学生观察的结果是1号试管中产生的气泡瞬间从试管壁溢出,可使带火星的卫生香复燃;2号试管中不时有针尖大小的气泡产生,能使带火星的卫生香发亮。接着,教师提出问题:新鲜的鸡肝匀浆里面有什么使过氧化氢溶液迅速分解?为什么要用新鲜的鸡肝匀浆,煮熟的行吗?学生继续查阅资料思考,并提出假设:鸡肝匀浆里含有过氧化氢酶,能催化过氧化氢迅速分解。酶作为一种生物催化剂,催化效率比无机催化剂高。过氧化氢酶可能是蛋白质,煮熟后蛋白质变性,不能使过氧化氢分解。学生根据假设,设计并实施实验来验证假设:加入煮熟的鸡肝匀浆,重复试验,观察试管中没有气泡产生,说明煮熟的鸡肝匀浆没有了活性,不具有催化功能(高温会使蛋白质变性)。最后得出结论:①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一类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的酶是蛋白质。② 通过对照实验,可知酶的催化效率要比无机催化剂的催化效率高出很多,说明了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

由此可见,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实验活动,不仅有效构建了概念,也培养了创新思维和探究能力,提高了社会责任的生物学核心素养。

3 课外实验使概念教学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

生物学知识和人的生产生活实践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所以学习时有很多实验需要在课外完成。生物课外实验是高中生物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和延伸。课外实验大多在学生家庭或者野外进行,学生可以根据实验的目的,依据实验原理自行设计操作步骤,活动范围可更广泛,时间持续可更长。与课堂实验相比,课外实验更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操作性,让他们将所学的知识转变成自己的本领。学生结合本地资源开展科学实践,在准确灵活地建立、理解和应用生物学概念的同时,尝试解决现实生活中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培养社会责任的生物学核心素养。

例如,教师可通过设计课外实验“调查校园操场中车前草的种群密度”来促进对“种群的特征”中“种群密度”和“样方法”两个概念的理解和应用。学生在校园操场根据不同形状的调查地段,确定取样方法(五点取样法、等距取样法);先将调查总体分为若干等分,由抽样比率决定距离或间隔,然后按这一距离或间隔抽取样方;在划定的样方内,学生依照植物分类图鉴掌握的车前草的形态特征对每个样方中车前草数量进行统计和记录;最后以所有样方内车前草的种群密度的算术平均数作为其种群密度。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体验了种群密度的计算和样方法的具体操作过程,印证和巩固了有关概念知识。

再如,对“生长素具有两重性”该概念的理解,学生可通过课外实验“茎的背地性和根的向地性的观察”加以巩固;对“植物渗透作用”该概念的理解,学生可通过课外实验“小液流法”进行验证。由此可见,学生通过对概念的应用不仅解决了生活实际问题,同时完成了自己对概念由理论认识到实践应用的转化。

4 科学史实验使概念教学的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

生物科学史内容与高中生物学教学密切相关,能提供重要的科学概念原理和技术方法的历史来源背景,很多中学生物学概念本身是前人科学研究的成果。学生在科学史实验学习过程中,通过对一些经典实验和逻辑分析的再现,通过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的相似过程,学习了生物知识与技能,体验了科学探究的乐趣,掌握了科学探究方法,形成了正确的科学价值观。所以,科学史实验能使概念教学不只具有科学性,同时具有思想性,有利于学生形成理性思维和科学探究的生物学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