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师授课总结

教师授课总结

教师授课总结

教师授课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90后大一学生;期望;分析与研究

大学作为一个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其教学效果主要取决于授课教师的水平和学生对授课教师的认可程度。只有当授课教师的各方面符合学生的期望时,学生才能心悦诚服地接受授课教师的教育。究竟什么样的教师才是90后学生心目中的优秀教师呢?本次调查围绕这一系列问题进行,以探究90后大一学生对授课教师的期望,从而有针对性地对大学授课教师提出建议与要求,以提高授课教师的整体水平,提升高等教育的实效性。本文的特点在于探究的是90后这个新团体的大一学生,目前的调查研究中还很少涉及他们对授课教师的期望。

一、调查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样本分析

本次调查选取了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的几个学院的大一新生进行,共发放500份问卷,回收440份,回收率88%;其中有效问卷419份,有效率95%。

1.性别分布。本次的调查对象男女生比例分别为44.63%和 55.37%。

2.学生对就读大学的满意度。60.38%基本满意,这说明绝大多数学生还是比较满意所在的大学的。

3.学生性格类型。性格内外兼具的占60.62%。

4.学生目前大学的基本生活状态。朝气蓬勃、心情舒畅的占42.72%,前途未卜、心情抑郁的占27.68%;在了解他们在大学中展示的风格时,低调做人,做自己喜欢的事所占比例最高,为39.62%,其次开心最重要、与世无争、凭感觉走占了27.92%。

(二)调查方法

调查以问卷为主要形式进行,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学生的个人情况,第二部分是对授课教师的期望,期望部分共有选题16个,主要涉及学生对授课教师外表礼仪、人格形象、综合素质、教学方法、科研竞赛、关爱学生等6个一级指标和16个二级指标组成。

按随机抽样的方式抽选班级,以抽选的班级为单位,进行统一评测,要求被试者仔细阅读指导语,按要求完成问卷。问卷填写采用无记名方式,要求学生作出真实评价。

调查还以访谈为辅,根据与学生的一对一交流从而得到学生所关注的教师的几个方面来设计问卷。以下探究结果分析以与学生交流后的主要内容来分类。

二、结果分析与探究

(一)大一学生对授课教师的外表礼仪的期望

外表礼仪是授课教师给予学生第一印象的最主要方面,良好的个人魅力有一部分是靠其外表礼仪传达的。在问及学生对授课教师外表礼仪的期望时有礼仪举止、衣着外表2个方面,结果显示,潇洒自然的教师更受学生的喜爱,占48.21%;而谦逊和善的教师居其次,占32.22%;喜欢大方端庄的教师占61.34%;而太过彬彬有礼与浓妆艳抹的教师是学生比较厌烦的一类,由此可见,新一代学生倾向于那些回归自然本色和随意自然的教师。

(二)大一学生对授课教师的人格形象期望

1.在大一学生对授课教师个性期望的调查中,77.8%的学生希望授课教师的个性特征是民主自由的,11.93%的学生选择了随意。

2.大一学生对授课教师人格形象的期望中,22.2%的学生希望教师平易近人,43.44%的学生期望的教师人格形象是风趣幽默的,可见学生普遍希望授课教师能与他们融合在一起,大家平等友好相处,亦师亦友。

(三)大一学生对授课教师综合素质的期望

1.在对授课教师的学历或职称的期望中,学生对教师的学历和职称并不是很看重,其中认为教师只要讲得好就可以(占总人数的76.85%)。

2.在问及对授课教师的知识体系中,学生期望授课教师博学广识(占总人数的52.98%),而仅限于课本知识(占3.34%),可见学生更期望教师能不断拓宽知识面,传授更多的知识,而不是局限于课本上的知识。

3.在问及对授课教师的技能水准时,学生期望教师实践经验丰富(占总人数的68.26%),操作能力强(占总人数的16.71%),从而可以看出学生期望教师拥有实践和操作能力,所谓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学生更看重实践。

(四)大一学生对授课教师教学方法的期望

1.调查学生最喜欢的课堂模式中,师生互动频繁、课堂气氛活跃所占比例最大(占总人数的60.38%)。

2.学生希望授课教师对待课后作业的态度,认真批改并及时反馈最受学生期望(占总人数的68.26%)。

3.学生希望授课教师的答疑方式,习题课答疑(占总人数的43.2%),办公室面对面答疑(占总人数的35.8%)。

4.学生希望授课教师的授课方式中,循循善诱(占总人数的48.21%),启发式教育(占总人数的37.95%)。

(五)大一学生对授课教师的科研竞赛方面的期望

大学生是一个具有创造性的团体,对科研竞赛充满着期待,希望通过科研竞赛来挑战自我,提高自我发展,故授课教师在此方面的能力能给大学生带来一些帮助和指导。

1.学生对授课教师开展科研的要求,学生期望授课教师能够提出有价值、有启发性的学术问题(占总人数的47.97%),教师能和他人共同进行课题调研(占总人数的22.2%),两者超过50%。

2.学生对授课教师指导各类竞赛的看法,希望教师能带有启发式的指导(占总人数的63.01%),可见绝大多数学生希望的是启发式的教育,而非全程指导。

(六)大一学生对授课教师关爱学生的期望

1.学生期望教师在生活上如何关心学生,关于成长困惑上的指导(占总人数的31.74%),找学生谈心并了解思想动态(占总人数的27.92%),适当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困扰(占总人数的26.97%)。

2.学生期望授课教师在学习如何关爱学生,通过思想教育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占总人数的45.82%),指导学生如何学好该门课程(占总人数的37.47%)。

(七)交叉分析

1.我们在以性格为自变量,喜欢的授课方式为因变量时我们得到了图2.1中的结论,可以发现不论何种性格的学生都希望教师能循循善诱,以启发式教育为主。

图2.1

2.我们在以性格为自变量,期望教师在学习上如何关爱学生为因变量中,我们得到了图2.2的结论,可以看出任何性格的学生普遍都希望教师能指导学生如何学好该门课程和通过思想鞭策教育学生学习。

图2.2

三、结论与建议

(一)学生的期望结论

1.学生期望的授课教师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个人魅力,不仅潇洒自然,大方端庄,风趣幽默,民主自由,而且博学广识,实践经验丰富;但是学生对授课教师的职称或学历并没有太高要求,反而觉得只要教师讲得好就可以了。

2.学生期望的授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很好地组织教学,通过循循善诱的方式教学,期望能够师生互动频繁,课堂气氛活跃,并且对于作业认真批改,及时反馈,此外能够进行习题课答疑或者办公室答疑,有效地实现教学目的。

3.学生期望的授课教师能够提出有价值、有启发性的学术问题进行研究,并期望教师能给予启发式的竞赛指导。

4.学生期望授课教师以生为本,关心、尊重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给予学生一定的帮助,鼓励关心学生,激励学生学习。

(二)建议

作为大学授课教师,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增强个人魅力。具体而言,一个受学生期望的教师应不断提高以下几方面的素质。

1.提高综合素质,提升自己的个人魅力,丰富实践经验。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完成对学生的教育工作,需要个人自身的综合素质,其中最主要的是有吸引人的个人魅力,这包括潇洒自然的性格,风趣幽默的态度,还要兼备博学广识和实践经验。教师的这种个人魅力是一种强烈的精神号召力,能够让学生由衷地为教师所折服,这对于大学教师尤为重要。大学教师要使学生热爱自己的课,首先必须以身传教,为人师表,通过自身的品德和价值取向去感染学生,让学生喜欢上自己,从而爱上这门课程。

2.在教学过程中开阔学生的眼界,学会启发式教学。目前我们的教育太过注重知识一点一滴的积累,而忽略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所以学生知识太多,而思考太少。现在的大学生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故需要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良好习惯和科学方法的培养,“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一个好的教师应该拓宽学生视野,让学生自己思考,提高学生的素质。此外,教师还要学会调动课堂气氛,使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而不仅仅是被动地听课。所以需要教师备课充分,讲解生动,重点、难点突出,组织教学形如流水;教学内容新颖独特,能够吸引学生。既然学生希望教师能在课后认真批改作业,那么教师就应该承担起这份责任,现今的大学教师很少会在课后批改并反馈作业,这需要全体大学教师共同努力来达到这一目标。习题课答疑和课后答疑也是学生所期望的,当然这方面在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做得很好。

3.教学之余给学生一些竞赛上的指导,自己进行一些研究。现今这个时代,大学生参加竞赛的热情日益高涨,但是毕竟缺乏经验,这时如果有教师在旁进行指导,给予学生一些启迪,会让他们如鱼得水,参赛起来会更加自信。所以,大学的授课教师应该多注意给学生竞赛上的启发式指导。现今的大学教师在这一方面做得有些欠缺,应该加强这一方面的做法。同时,学生还期望教师能提出一些创新型的研究,必要时也可以带着学生一起做项目,这不仅有利于教师发展,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4.以学生为中心,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作为一个教育者,担当着教书育人的责任,那么既要坚持教书,还要注意关心学生、帮助学生。在大学里,学生是受教育的对象,故教师在学习和生活中,要以学生为中心,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每位教师都应该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适当地和学生进行聊天,避免学生产生心理问题,及时纠正学生,引导学生回归正道。教师也应在学习上多鼓励学生,尤其是那些成绩不是很好的学生,教师应多给他们一些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关心,激励他们学习。当然,作为教师,应该公正对待每一位学生,当学生遇到思想困惑和学习困惑时,能够提供帮助。通过与学生的交往和互动,增进师生间的情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四、结束语

少年强则国强,大学生是这个社会的栋梁,而授课教师是培养栋梁的人,所以承担着更大的责任。大一学生对授课教师的期望,正是千千万万的大学生对教师的期望,因为他们刚踏进校园,正是对大学充满期待的时候,也是想法最简单的时候。90后正在淹没大学校园,大学教师要顺应时代潮流,跟随90后的期望,做学生心目中真正的好教师。

参考文献:

1.陈桂香,《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教师的期望研究——以湖南某高校为例》[J],《文史博览(理论)》,2011.2

2.于海琴、魏琴、周长利、倪永付、孔晔,《大学生对化学教师期望的调查分析与策略研究》[J],《化学教育》,2007.28(5)

作者简介:

吕庆,女,(1991.6-),浙江嘉兴人。本科,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大三学生;

郝闻达,女,(1989.11-),辽宁锦州人。本科,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辅导员老师;

教师授课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同课异构 特征 地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9.179

同课异构是指不同的教师在相同的年级、不同的班级上同样教材、同等进度的“同名课”,以此比较不同教师在新课导入,教材理解,教学过程设计以及教学风格的异同[1]。通过同课异构这种教学策略使受教育者能够更好地掌握基础的地理知识,激发学习地理的兴趣,学习生活有用的地理。

1 同课异构的特征与意义

1.1 异中求同

同课异构的“同”是指各位教师所使用的教科书不同,所教授的学生也不同,但是遵循的课程标准必须一致,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应该创造性的使用教材,通过改变教学的方法和手段使得所教授的课程达到创新点,通过对比各种教学策略,最终达成共识,从而形成共同教育价值体系。

1.2 同中求异

教师在教授知识的过程之中虽然参考的课程标准相同,但是在讲授知识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对比分析各个教师相互之间对于新课导入,课程结构的安排,教材的理解,教师上课的风格等不同方面之间的差异,这样教师之间反思与讨论可以有更多的话题[2],这种话题可以在短时间内快速提高一线教师的授课水平。

1.3 同课异构可以帮助教师相互之间优势互补

对于相同的教材内容,不同教师有不同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安排每种教学方式都会有优点同时也暗含着缺点,教师通过同一节课,相互之间切磋,发现自己教学过程之中的缺点,同时学习别人的优点[3]。同课异构易于比较不同教学效果之间的区别,从而有效的促进教学能力。通过不同方式的教学,我们可以容易地比较受教育者的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同行之间可以发现对方的不足,易于同行专家之间做进一步的对比研究,反思专家的点评,找出自己的得与失[4]。

2 以《宇宙中的地球》为例探析同课异构的魅力

《宇宙中的地球》处在高中必修人教版的第一章第一节,是学生高中地理课堂的第一节课,上好高中地理第一节课,关系到学生以后学习地理的兴趣;笔者结合《宇宙中的地球》大量的听课笔记以及反复观看授课录像,整理出比较典型的两种结构的授课方式,对于这两种不同结构授课方式笔者将从新课导入,教材理解,授课结构,教学风格将给大家做一下比较。

授课方式一:在新课导入上用运“坐地日行八万里”这种诗句,教师对于教材的理解是从已知到未知过度,在授课结构上采用的是从地球往外太空讲解,采用这种授课方式的教师授课风格普遍严谨,逻辑性强。

授课方式二:在新课导入上用动画影视等,教师对于教材的理解认为应该创造性使用教材,在授课结构上采用是从外太空到地球,采用这种授课方式的教师授课风格比较活泼,自由,开放性强。

通过这一节课的两种教学结构的比较,我们可以很清楚的发现由于地理教师对于教材的理解不同,导致他们在新课导入,授课结构,教学风格等差别比较大。

3 专家名师意见

北京师范大学区域地理研究副教授苏 老师观点:赞成讲解《宇宙中的地球》这节课的时候,应该从地球开始,一直讲到总星系,主要是由于总星系范围太大,学生们对总星系没有宏观概念,学生对于星系这个概念太虚无缥缈,所以,“从小到大”易于学生理解。

北京师范大学自然地理学讲师殷水清老师比较赞成应该总星系开始讲解,逐步找到落脚点地球,主要是因为按照这样的顺序安排教学内容符合我们科学探究的规律,科学探究的规律一直都是由宏观到微观逐步靠近,地理学属于自然科学,我们应该从一开始就培养中学生符合科学规律的思维方式。

北京市高级地理教师都炜认为应该从外太空讲解,最后落脚点是地球,如此讲解可以把地球的运动联系起来;除此之外,由于现在学生见多识广,接触过很多的天文知识,外加一些科普宣传作用,学生们对于天文知识很了解,所以,以“从大到小”的授课方式讲解这一节课,可以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自然地理学教授刘宝元教授认为无论“从大到小”还是“从小到大”讲解这一节课,作为一线地理老师应该在讲解之前相互之间做讨论,多交流,结合实际情况一定可以找出一套比较合适的教学结构。

4 总结与建议

通过《宇宙中的地球》两节典型授课结构的比较研究,发现每一种授课方式都有自己的优点与缺点,“同课异构”为我们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之中提供了全方位的视角,利于一线地理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所以在选择某一种授课的方式之时候,我们首先应该充分了解教材内容,通过重新整理教材的基础上形成适合学生成长的教学内容。因此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必须充分了解所要教授学生的实际情况,他们以前的学习基础知识储备,设计课程之时,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其次,授课之时,尽量采取多种授课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新形势下,中学一线教师应该多个角度去审视教材,思考学生,只有这样,才可以打开教学思路,快速的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5]。

参考文献:

[1]王敏勤.“同课异构”教学反思例谈[J].课程与教学,2008,(6).

[2]李云吾.互补共振:“同课异构”教研方式的目的[J].教研分析,2007,(10).

[3]肖若茂.“同课异构”——教师专业成长的一种有效途径[J].中国科技信息,2008,(3).

[4]刘晓军.教育科学的“求真”“向善”和“趋美”——对“同课异构”现象的思辨[J].四川教育,2011,(2).

[5]陈瑞生.同课异构:一种有效的教育比较研究方式[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0,(1).

教师授课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青年教师 教学 基本功 

 

教师的首要职能是讲课。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受学生欢迎的教师,首要任务是掌握良好的教学基本功。青年教师往往学历高、专业知识丰富,但教学基本功相对欠缺,同时也容易忽视教学基本功的日常养成,在授课中容易经常出现自己明白而讲不清楚的现象,造成课堂气氛不够、授课效率偏低、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因而,青年教师应注重教学基本功的日常养成。 

一、教学基本功的基本要求 

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基本功包括课前的教学设计、课堂上的“讲、写、演、画”和课后的教学评价等。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普及,新的教学手段不断应用,传统的“老师在黑板上写,学生在下面的听”的授课模式已经发生了改变,取而代之的是以多媒体为手段的新的教学方法,这就意味着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基本功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发生了改变。教学方法和手段发生了改变必然也会引起教学基本功的改变,青年教师在掌握传统基本功的同时更应该关注教学基本功呈现出一些新特点、新要求。 

(1)授课节奏快。随着多媒体进入可堂,授课时多采用多媒体幻灯片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取代了在黑板上的书写。这种靠鼠标的点击速度明显快于在书写,造成了授课的节奏加快,使学生思考的时间变短,这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在授课中注意把握授课节奏,注意授课内容的衔接、关注学生课堂上的反应、注重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便于学生的理解。 

(2)授课信息量大。利用多媒体教学无疑增加了信息量,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准备更多的资料、认真准备授课内容。同时,授课时防止枯燥乏味的、平铺直叙式的讲述,应注意方法,区分重点、难点。在课程的设计上设置一些容易引起学生兴趣的节点,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把握授课内容。 

(3)课前准备的时间长。课前除了要认真准备教案,还要花费很多时间做好幻灯片的设计,设计不仅内容上进行合理安排,注意相互之间的衔接、幻灯片效果,奔着打动别人先打动自己的目的对讲课内容进行精心设计。幻灯片中包含信息量越大,查阅资料需要的时间也越多,合理安排信心量,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理解和思考。 

授课时出现的新特点,对教学基本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年青教师把握好细节,平时练好基本功,上课时才能游刃有余。 

二、提高教学基本功的需要把握的几个方面 

教学基本功的提高需要注意平时的积累,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端正心态、提高认识。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者,是心灵工程师,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的能力,授好课、育好人。讲课是教师的首要本职工作,怎么样讲好课,内容让学生容易理解、讲课让学生欢迎,是我们年青教师首先要考虑的基本问题。只有把心态摆正了,认识到教学基本功的重要性了,才会思考自身在教学基本功上存在的不足,才会考虑提高和改进的方法,才能达到授课质量提高,最后达到提高自己的素质。所以首先要端正心态,把教学基本功练好,当好学生专业上的引路人。可以给自己制定合理的提高计划、营造一定的紧张气氛,要求自己通过一门课达到提高哪些具体目的。

(2)多请教、常观摩。老教授、教学名师授课经验丰富,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基本功体会深,年青教师应多向他们请教、多听他们的课,博采众长、积累授课技巧,这样可以使自己少走弯路,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也可以利用方便快捷的网络,下载一些精品课程,向名师学习,见多才能识广,通过日积月累,自己的教学基本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针对自己的欠缺有针对性的观摩,看经验丰富的教师是怎样控制自己语速、怎样进行幻灯片的设计、怎样营造课堂气氛、怎样进行课堂互动。 

(3)认真准备、精心设计。只有熟悉教材,课堂上才能很好的驾驭授课内容,高效率的授课来自课下精心的准备。备课时可以多选基本教材,注意把握教学大纲的要求,分清重难点,有针对性的进行准备。多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动态和前沿知识,提高自身知识更新率。好的课堂设计往往更容易提高学员的兴趣,提高授课质量。可以从开头、中间内容和结尾进行把握设计。课堂的开头要有新引力,可以采用故事开头法、问题开头法等方式,引起学生的兴趣。中间内容要饱满,要信息量大,要有兴趣链,提高学生的注意力。结尾要有悬念,可以使用悬念结尾法、事实结尾法等形式。各个环节逻辑鲜明、联系紧密。同时注意对幻灯片的精心设计,包括幻灯片的

内容、形式、重难点的区分,图片和视频的插入,尽可能使每一页幻灯片都有吸引点,力避满页文字,让学生看起来枯燥无味,尽可能使幻灯片引起学生的注意力。 

(4)勤反思、善总结。反思、总结同样是提高教学基本功应注意的的重要环节。每堂课授课完毕或一门课结束后,都应善于总结。总结包括本堂课的授课节奏、课堂气氛、知识点理解、学生的反应等进行理性的分析。可以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批改学生的作业、和最后的考试发现授课存在问题,认真分析问题的原因,找出自身的不足。总结本堂课的授课行为,每一个授课环节,本节课存在的不足,哪些地方讲解不够生动等问题,在下次课中避免再次出现相同的问题。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教学基本功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青年教师只要端正自己的心态,注意提高专业与文化素养,就能够才能使他们在讲台上运用自如,青年教员的教学功力逐步提高,学院的教学质量才能得到基本保证。 

参考文献: 

[1]张涛、赵丽,注重教师基本功训练 提高教师专业发展能力[j].现代教育科学,2011,(04). 

[2]左建洲,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因素[j],文学教育,2010,(07). 

联系方式 

教师授课总结范文第4篇

长期坚持授后教学自我总结,可以获得如下几个方面的益处:

第一,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素质,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教师自身教学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主导作用的发挥程度,制约着教学效果。任何教师都有一个成长的过程,而教学业务素质就是在教学实践中逐步积累和不断提高的。其中,善做授后教学自我总结的有心人。是提高自身教学素质,加速自己成熟的有效途径。我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通过授后教学自我总结,进行自我反省,注意积累成功的教学经验,吸取失败的教训,及时改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弥补不足。这样,日积月累,可以增强自己的教材处理能力和应变能力,提高自己的教学素质,促进自己的业务水平。

第二,有利于教学的“长善救失”,提高教学质量。一个成功的政治教师,不仅具有较高的教学艺术,更在于他的敬业精神,善于“长善救失”,遵循教学的科学性。教学实践中,每一个教师既会有融教学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佳作,也难免出现有失水准的拙课。通过授后教学自我总结,检查教学过程的每一环节,并加以实事求是的分析,正确对待教学的成功方面和不足之处,成功经验继承发扬,欠缺甚至严重不足方面,及时查找原因,寻求补救对策,“亡羊补牢犹未为晚”。久而久之,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同时,教师的“长善救失”的教风和敬业精神,还能启迪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

第三,有利于复习借鉴,起到事半功倍之实效。政治学科的课程设置及考核的特点,决定了高三年级复习时间紧、知识容量大,能力考核要求高,时政性和思想性强;既要精讲精练,又不能猜题押题。我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借鉴平时笔录的授后教学自我总结,从中可以判断出哪些方面的知识、能力、觉悟平时授课中落实很好,学生掌握得扎实;哪些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的欠缺,学生掌握得也不够理想。通过对照分析,复习辅导时做到了心中有数、查漏补缺,有的放矢;同时还可以有较多的课时抓重点、搞热点,有较多的精力从事“培优、提中、补差”,以达到提高成绩之目的。所以。

借鉴授后教学自我总结,既可以节省复习时间,又可以提高复习效率,起到事半功倍之实效。

一个虚心好学的青年教师,应当把授后教学自我总结视为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经常性地开展此项工作,不断地反省,不断地总结,扬长避短,自我鞭达,尽力追求教学的完善。我在实践中认识到,要做好授后教学自我总结,应处理好以下几对关系:

(l)必须处理好主观和客观的关系。客观决定主观,主观必须符合客观。授后教学自我总结毕竟属于主观的东西,要使授后教学自我总结有实用价值,必须如实地反映教学的客观性。这里所说的教学的客观性,是指教学目的要求、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等。授后教学自我总结必须忠实地记录教学实践中的成功方而和不足方面,切忌随心所欲,随意夸大成功经验,或只记成功之处,不足方面竭力遮盖;要克服露短揭丑心理。只有这样,得出的结论才能符合教学实际,从而使授后教学自我总结具有实效和生命力。

(2)必须处理好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映内容,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般地说,授后教学自我总结内容应以公开课的评价要求为对照标准,落实知识、能力、觉悟三方面要求。从知识角度看,应检查新授课的科学性,检查对教材重点、难点的落实情况,总结学生理解和接受知识的程度的信息(情绪反映),核对数据、材料等;从政治课德育功能看,应检查能力培养目标,以及学生当堂课后的分析、运用情况。此外教学原则的贯彻,教学方法的选择也是应检查的。标准和要求的高低一般与教师成长过程相联系,新教师可以低一点,以后逐步提高。切忌标准和要求的过高或过低。总结的形式一般是在每一节课后进行,以书面文字进行笔录,并依据新授课的教学内容而有所侧重,或注重知识体系、或注重能力方面、或注重觉悟方面,或三者综合。切忌流水帐式,缺乏理性分析,或每次记录都是老面孔,单调无味,否则会失去授后教学自我总结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教师授课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有效教学 教学实践 教学评价 反思

一、引言

好的、丰富的教学资源能够承载和支持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为教师提供丰富多样的资源,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领会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从而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刘美凤教授调查研究表示:学科教师较多地强调“喜欢对备课或课堂教学有参考价值的资源”。笔者参与的教师培训项目以有效的课堂导入、有效的课堂提问与反馈、有效的课堂讲授、小组讨论与合作学习、有效的作业管理等模块为培训内容,采用混合式培训模式,即将传统的集中面授培训、网络远程培训和校本培训等方式结合起来,在组织形式上分级、在培训内容和活动上分层的混合式教师培训,为项目所涉及的五个项目县(市)教师提供系统的有效教学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为了促进教师将培训所学知识、技能有效迁移至课堂教学实践中,项目中期评估时,专家团队某教授设计并为培训教师现场讲授了一堂小学语文公开示范课,对在场教师有效运用培训所学知识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本文以此示范课为例,探讨有效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并对其进行深刻反思。

二、有效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体现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四年级学生处在总阶段中的第二阶段,要能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为了培养学生上述能力,授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综合运用了情景教学、小组合作学习、支架式教学等策略、方法。

1.有效的课堂导入。《莲叶青青》公开课的导入环节选用众多导入方式中的古诗导入,以激发学生兴趣,联接新旧知识为主要目的,挑选学生已学过的古诗《小池》,通过PP课件,图、文、声并茂,首先激发学生兴趣,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入本节课的教学中来,其次,学生在观看动画演示后,通过回顾已学知识:诗中“小荷”所指何物,联想到本节课的主题与“荷叶有关”,并通过让学生观看田田莲叶的图片,成功导入新课。

2.有效的课堂讲授。课堂讲授过程中,授课教师按照语文教学中惯有的听、说、读、写四部分依次展开。在生字词讲授时,授课教师不仅检查了学生利用字典、词典预习生字词的效果,而且更加注重在文章特定语境下生字词的含义,从而使学生更加深刻理解作者所传达的意境;在阅读课文时,授课教师将师读生听、学生默读、学生集体朗读、听范读等方式相结合,不仅符合新课标对小学四年级学生默读能力培养的要求,而且通过提供范读,为学生学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提供范例,两者结合,从而有效培养了学生“读”与“听”的能力;课文讲授时,授课教师首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培养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划分段落的能力;分段讲解环节是本节课知识讲授的重点,是学生精读课文,深层理解文章思想的重要环节。为了培养学生分析段落大意,深入理解课文重点语句的能力,本环节主要以教师讲授和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两种方式展开。教师讲解第一段与第四段,组织学生以纸质学具为载体,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小组合作完成文章核心部分(第二段与第三段的重点段落)的学习,通过组内讨论,让学生在回答问题框架的过程中,体会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加深对文章重点段落的理解。

3.有效的提问与反馈。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指出本节课采用问题支架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逐步领会课文思想。文章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解时,教师提出“当作者看到‘湖里那一望无边的’莲叶时,首先想到了什么?最后想到了什么?”进而又提出“作者为什么想到祖母呢?”进而引入下文讲解。

第二段是全文的重心之一,课堂中教师以小组合作学习和教师讲授两种形式展开。在讲授第2自然段时,授课教师以纸质助学工具的形式,将问题框架提前发放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在文中找到描写“祖母为了种出最好的荷花都做了哪些事”并总结出“通过祖母做的这些事你体会到了什么?”提升学生对课文内容深层次理解的能力。通过学生分工合作,小组讨论,总结提升,汇报结果,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基础上,同时培养了学生“说”的能力;第3、4自然段的讲授,教师主要通过问答讲授的形式,让学生思考回答“当小荷叶发芽了,祖母和孩子们的态度分别是什么样的?”“祖母对待孙子是怎样的?”“祖母家的独特风景是什么?”“祖母为什么要倒贴茶水请人欣赏?”让学生体会祖母对荷的喜爱。

第三段是全文的第二个重心。在第5、6自然段的讲解时,授课教师依旧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通过从文中总结出问题框架涉及到的诸如“女人是来干什么的?”想象“女人说出一番什么话?”“祖母看到了什么?是什么心情?”“祖母做了什么?”提升出“祖母为什么舍得剪掉她最爱的荷叶送给女人?”并进行小组汇报。然后,通过对比“以往的荷叶用来做什么了,今年的荷叶用来做什么了?”以及“祖母不断的将荷叶剪去送人,针对家人的惋惜,祖母的心情是怎样的?”总结出祖母的高尚品德。

最后通过对比第8自然段与第1自然段的内容,让学生体会首尾呼应的写作手法。进而完成对整篇课文的讲解。

4.有效的学习活动。本节课学生的学习活动主要是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展开,教师课前对学生进行了异质分组,每组4人,由组内学生自行推选出小组组长、发言人、记录员,并进行职责确立,有效保障了小组活动顺利展开。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重点、难点部分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通过讨论,借助问题支架,进行归纳、总结。虽然教学过程中各小组活动时间短暂,但是每一轮小组活动的展开。均由教师明确任务,组员分工,组内讨论,汇报展示,教师点评,总结小组活动等基本环节构成,过程基本完整。有始有终。

5.有效的作业管理。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三到四年级的学生应具备复述叙事性作品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阅读感受的能力。在布置作业环节,教师鼓励学生将本节课所学课文重新编写成一个200字左右的小故事,与家人、同学、朋友分享。不仅能够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情况,达到评价教学效果的目的,同时更避免了重复性的机械抄写任务诱发学生产生的厌学情绪,也培养了学生“写”的能力。

6.有效的情感保障。情感保障是教师开展教学的情感基础,是师生进行课堂交流的剂。当公开课中,教师需要面对一群陌生的面孔时,对于学生来说也是同样的,师生双方缺乏长期交流形成的默契以及熟悉感,替而代之的是恐惧与不安,从而严重影响课堂交互活动的有效开展。为了

解决上述问题。在课堂讲授前,授课教师与学生以讲故事、做游戏等方式进行了30分钟的情感交流,在此30分钟的交流沟通中,没有教师与学生的身份之分,只有平等的“朋友”式的对话。30分钟的交流后,授课教师被该班学生亲切的称之为“郭大侠”。课堂讲授结束后,学生们热情的让“郭大侠”为他们签名,以作留念。

三、《莲叶青青》公开课的教学效果评价

为了全面科学评价本节课教师的授课情况,笔者利用研究团队开发的课堂教学录像分析软件对其课堂录像进行了混合式评价,即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课堂全貌评价与局部评价相结合的方法。

1.课堂全貌评价。课堂全貌评价以课堂教学录像编码体系为基准,对教师课堂教学录像进行全程编码,从而实现量化评价。编码体系分为教师教学行为、学生学习行为、课堂交互行为三类,共17个编码。分析时,笔者将采样规律设置为每3秒编码一次,经过分析,本节课的讲授中教师教学行为占41,3%,学生学习行为占35%,课堂交互行为占23.7%。其中,深层分析教师教学行为可知,由于本节课为语文精读课文讲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分别针对文章中的3个自然段进行了课文范读,因此,教师教学行为中有35.3%的行为为课文范读。学生的学习行为主要集中在阅读、提问与回答、汇报与展示等;课堂交互行为主要有启发、讨论、协作互助、指导学习等。

2.课堂提问与反馈评价。本节课中教师共提出问题18个,其中陈述性问题占55.6%,推理性问题占44.4%,说明教师在提问过程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与发散思维能力;共提问学生37次,被提问学生14位,占全班人数的43.8%,即全班近一半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够积极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并且回答问题的学生均分布在全班8个小组中,虽然其中有7位学生回答问题次数超过3次,但通过分析得知,此7位学生分别在小组活动中担任本组的发言人,承担本组讨论结果汇报与展示的任务。通过分析课堂教学中提问反馈部分发现,当学生回答的答案与教师的预设不相符时,教师会采用追问、引导等策略启发学生,使学生以正确的方式对问题进行思考;当学生的回答与教师的预设相似(不完全一样)时,教师尊重学生的意愿,并对其进行鼓励与肯定,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3.小组活动评价。在针对本文重点段落开展的小组讨论活动中,教师能够在全班各小组讨论过程中进行观察与指导,作为小组活动中的引导者与帮助者。通过对学生使用的纸质问题框架进行内容分析了解到,针对活动一,8个小组中7个小组基本完成了问题框架中陈述性问题及推理性问题的讨论活动,并有一定的成果。针对活动二,8个小组中有6个小组完成了所有问题框架任务。两个任务中未完成部分均为推理性问题,由此表明,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框架对学生掌握文章段落大意起到了积极的辅助作用,学生能按照教师提供的问题支架,在文中找出相应问题的具体答案,并通过小组讨论总结提升课文内容的深层含义,虽然有部分小组未完成推理性问题的总结,但是推理性问题的设置对于全班大多数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的培养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四、课堂实践有效性反思

有效教学的“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所谓“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它的逻辑必要条件主要有:教师首先要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其次,是教师要指明学生所要达到的目的和所学的内容;最后,要采用易于学生理解的方式,要让学生听清楚、听明白。因此,课堂教学实践的各个环节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1.课堂导入与授课内容的关联性。课堂导入的形式多种多样,目的也各有侧重,但是均需围绕授课内容展开,不管是为了联结新旧知识,还是激发学生兴趣,都是为了引入本节课的讲授内容,切勿搞形式主义,为了导入而导入,使导入生硬,最终不能很好地落脚于本节课讲授内容,不仅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而且还会产生误导学生的危险。

2.课堂讲授中整体与局部、主要与次要的区分。有效的课堂讲授应该注重整体与局部、主要部分与次要部分的区分,即讲授过程中详略得当,突出重、难点与基本知识之间的差异。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对所有知识点“一视同仁”,却美其名曰“不能漏掉任何一个知识”,殊不知没有侧重,会造成学生学习时任务量大,复习巩固时无法抓住重点的困扰。

3.课堂提问与对话的层次性。有效的课堂提问与对话策略不仅强调提问时师生间的情感互动,更强调教师提问时问题的设计与提问技巧。切忌提问类型仅局限于“是”、“否”、“对”、“错”等答案既定的选择性问题,要为学生创造条件,设计陈述性、推理性、创造性等有利于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推理能力、发散性思维能力的问题。并且在提问过程中,教师切忌一次性将笼统的、高度概括的预设性问题抛给学生,这样会使学生产生压迫感,不能很好理解所提问题的深层含义。教师可尝试将所提问题划分为若干子问题,在提问时,通过各子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回答,从而形成对整个“大问题”的理解。

4.确保学习活动的完整性。学习活动是旨在完成特定学习目标而进行的师生操作的总和。一个完整意义上的学习活动由达到的学习目标、活动任务、学习的方式方法及操作步骤、组织形式、交互方式、学习成果形式、活动监管规则、角色和职责规划、学习评价规则和评价标准等成分组成。有研究表明:协作学习的条件下,学生之间可以撇开心扉并有机会与其他人相互讨论各自的想法、意见和信念。在小组学习过程中阐明自己的观点实际上是一种可以提高学习成绩核问题理解的行为。通过;中突、阐明与获得对问题的解释,儿童们可以在其他人的观点上建立起自己的观点和认识。学习活动的开展形式灵活多样,课堂讲授中教师应该结合学习者特征以及具体知识点设计完整的学习活动,使学生通过参与活动构建自身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5.媒体使用的合理性。基于计算机的教学(computer based instruction,CBI),由于其能够适应学生的学习需要、兴趣、爱好、知识准备状况以及学习方式等,使得教育过程表现出了相当个性化的发展趋势,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起到了很好的提升作用,但是只有在根据适当的学习理论和教学方法而进行设计的情况下,计算机技术才能对学生的学习产生重大的促进作用。所以在教学中,应该合理利用计算机辅助课堂讲授,避免计算机多媒体的“滥用”,应根据不同知识点合理选择媒体,必要时可用传统媒体代替现代多媒体为学生提供直观、形象、可触摸的真实事物,给学生留下更深的印象,并且必要的传统媒体支架对学生学习活动开展、思维的发散以及对问题的理解等方面也会起到有效的引导作用,切勿过分强调现代多媒体的特色,摒弃传统媒体的优势。

参考文献:

[1]刘美凤,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育中应用的有效性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244―248.

[2]金艳红,郭绍青,基于网络的分级分层混合式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0,(11):65―68.

[3]崔允泖,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上)[J].人民教育,2001,(6):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