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师意识形态风险点

教师意识形态风险点

教师意识形态风险点

教师意识形态风险点范文第1篇

为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牢掌握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话语权、主动权、管理权,有效防范和化解意识形态领域风险,现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第一条

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始终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以全面从严治党为主线,以中央、省委和省委高校工委关于加强高校思政与意识形态工作要求为统领,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强化思想教育,充分认识定期分析研判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明确职责分工,落实责任,确保工作落实。加大排查力度,定期组织排查,排查重点工作是否完成,重点任务是否落实。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定期分析研判制度,把研判出来的问题,逐一建立台账,逐一摸清问题情况,逐一找准问题症结,逐一提出解决方案,为学校各项事业稳固发展提供坚强思想保障。

第二条

主要职责

(一)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统筹协调全校意识形态分析研判工作,研究确定全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点任务和重点工作,协调解决全校意识形态领域出现的重大问题,推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的解决,排查意识形态风险,分析预警检测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消除隐患,化解

风险。

(二)意识形态工作分析研判联席会议每三个月举行一次,由学校党委书记召集,或党委书记委托分管宣传与意识形态工作的校领导召集。

(三)学校纪委、党委办公室、党委组织部、党委宣传部、党委统战部、学生工作部、团委、工会、人事处、教务处、科研外事处、保卫处、信息化管理中心、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图书馆主要负责人及各二级院部党政负责人参加会议。

党委宣传部负责做好会议相关材料的整理存档。

(四)相关部门要结合各自意识形态领域工作职责,重点汇报以下方面的工作情况:

1.党委宣传部:近期全校意识形态领域总体情况。

2.党委办公室:近期相关部门落实党委主体责任情况。

3.党委组织部:近期全校党员干部思想动态。

4.党委统战部:近期全校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联系沟通工作情况,抵御和防范宗教渗透工作情况。

5.学生工作部:近期全校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情况,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情况,学生近期思想动态。

6.团委:近期全校学生社团管理、自主开展活动情况。

7.工会:近期工作开展情况、职责围内近期教职员工反映问题情况。

8.人事处:职责范围内近期教职员工反映问题情况。

9.教务处:近期全校课堂教学管理、教学督导、哲学社

会科学专业教材的编写审查选用等情况;近期学校师德师风建设管理情况;近期全校教师在教学工作上反映问题情况。

10.科研外事处:近期全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意识形态审查、教师接受境外项目资金资助管理等情况。

20.保卫处:近期全校反邪教工作、校园安全稳定等情况。

20.信息化管理中心:近期全校网络信息安全的监测和防范、网络监管和技术支持等情况。

20.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近期学校思政课教师教学、学习、研讨、集体备课等情况。

20.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近期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情况,特殊学生思想状态。

20.图书馆:近期订购书籍、接受图书捐赠情况。

20.各二级院部:本院部内近期意识形态工作情况。

各部门汇报材料如无特殊要求,字数要控制在500字以内,汇报时要言简意赅,直奔主题。

(五)联席会议还可研讨如下内容:

1.对重大敏感时间节点、重大舆情热点需注意问题进行前瞻性分析研判,对特定领域和群体重要情况随时进行分析研判。

2.依规依纪对在公开场合发表同中央精神违背的言论,非议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及重大决策部署,散布传播政治谣言的党员干部作严肃处理。

3.对学校内教职员工思想动态进行分析。重点是教职员工在思想、工作作风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对当前社会热点

难点焦点问题的反映、学校内部重大决策出台后可能存在的思想波动和不稳定情绪等。

4.健全完善组织协调、社会调查、科学分析、工作保障等机制,推动意识形态领域情况分析研判工作科学化、规范化。

5.其它需要分析研判的情况。

第三条

工作要求

(一)学校意识形态领域相关部门要结合工作实际,根据研判会议精神制定措施,排查风险点,第一时间防范和化解风险,并将工作落实情况向下次研判会议报告。

(二)学校党委对本校意识形态领域工作负主体责任。

教师意识形态风险点范文第2篇

学生安全问题牵涉到社会各个方面,事关社会的稳定发展,历来受到党、国家和社会的普遍关注,各级省、市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始终都将师生安全、校园安宁视为我国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最根本条件。当前,现如今由于来自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压力,体育教师不得不在体育教学中被迫取消跨栏、长跑等会引起一系列危险性的项目。创建安全的教育教学环境、加强校园安全管理、开展安全教育活动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初中体育课田径项目中的安全风险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维普体育科技等,查阅大量的国内外关于体育课田径项目的安全风险方面的研究,掌握最新研究进展和研究成果。

2.逻辑分析法

本文通过对田径项目安全风险的分析,提出了具体的应对策略,为教师组织教学和训练提供参考。

二、结果与讨论

(一)初中体育课田径项目安全风险类型

1.场地器材引发的事故

场地不平整或有杂物引发的事故属于一类常见但不会造成严重伤害的风险,典型的损伤形式是摔倒所导致的擦伤、挫伤和轻微骨折。此类事故的直接原因是“场地状态不符合要求”,与之相关的主要风险因素是“场地施工不合格”和“场地未进行定期检查、维护”。

因器材陈旧致其在使用中出现故障而引发事故属于一类偶尔会发生且会造成轻微伤害的风险,典型的损伤形式是摔倒所导致的擦伤、挫伤、轻微骨折、创和器官破裂。该类事故的直接原因是“运动器材状态不符合要求”,与之相关的风险因素主要有两个:“未定期检修、保养器材、运动器材数量不足”。

2.教师引导不当引发的事故

准备活动不充分引发的事故属于一类常见但不会造成严重伤害的风险,典型的损伤形式是运动损伤以及由此诱发的疾病或疾病复发。该类事故的直接原因是“体育活动开展时的温度状况”“体育教师未意识到潜在的危险”和“体育教师未在恰当的时间采取安全警示等相应措施”。

不能保证学生都在自己的有效控制范围内而引发的事故。属于一类常见但不会造成严重伤害的风险。该类事故的直接原因是“体育教师未意识到潜在的风险”和“体育教师对学生的行为和存在安全隐患的事物没有尽到注意义务”。

3.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不足引发的事故

学生进入铅球、标枪场地引发事故属于一类可能会发生且有可能致人死亡或严重伤残的风险,典型的损伤形式是骨折、创或器官破裂。此类事故的直接原因是“学生本身的不安全行为”,而“学生的不安全行为未被及时制止”也是与之相关的一个主要风险因素。

学生因追逐打闹而摔跤引发事故属于一类常见但不会造成严重伤害的风险,典型的损伤形式是擦伤、挫伤和骨折是一类常见但不会造成严重伤害的风险,典型的损伤形式是擦伤、挫伤和骨折,直接原因是“学生本身的不安全行为”,而“学生的不安全行为未被及时制止”也是与之相关的一个主要风险因素。

(二)初中体育课田径项目安全风险决策

1.场地器材安全风险决策

应对本类风险应该采取风险减缓的策略,具体来说是应该采取工程物理法的两项具体措施,即预防风险因素的产生;减少己存在的风险因素。“通过认真监督场地施工、定期检查维护场地设施等措施,消除场地不平整和有杂物的风险因素,为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一个安全的物质环境”。

2.教师引导安全风险决策

应对本类风险应该采取风险避免的策略,具体来说是应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加强体育教师的风险观念和应对风险事件的能力;加大对体育教师在与学校风险管理有着密切关系的职业认识、责任心、法律常识、对学生缺乏爱心等几方面的培训。

3.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安全风险决策

就本类风险要通过实现风险减缓的目标来完成,具体应该采取教育法和强制法。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强化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并保证其效果、加强教师和教辅人员的风险教育以及制定并严格执行运动器材的领取和归还制度等措施,确保学校体育活动的安全。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

体育运动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学校体育活动中存在着发生伤害事故的可能性和诸多的不确定因素,而学校体育的安全风险是比较容易被忽视。

本研究通过识别、评估学校体育中存在安全风险,在此基础上进行决策以应对潜在的风险,尽量减少或完全避免事故的发生,最终降低由学校体育伤害事故所造成的损失。

2.建议

面对学校体育安全风险时要做到“防损与减损措施并重”、“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兼顾”;实现“工程法”“教育法”和“强制法”三足鼎立。

教师意识形态风险点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校;公共安全;风险管控;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5-0022-02

一、引言

随着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各项改革任务稳步推进,社会政治稳定形势总体平稳可控。但是随着敏感期和节点的增多,高校各类问题可能集中出现、相互影响,各类敏感群体可能借机造势、扩大影响,高校公共安全形势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高校公共安全风险管控是学校为保护师生员工生命财产安全,维护校园公共安全秩序,对影响高校安全稳定、健康和谐的风险因素进行环境分析、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控制与监督等一系列校园安全管理行为的总和。高校公共安全主要涉及社会安全、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故灾难四方面的事件。

借鉴美国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FE2MA)设计的公共危机管理体系(该体系由危机缓和(mitigation)、危机准备(preparedness)、危机回应(response)、危机恢复(recovery)四部分组成),危机缓和正是一种重在灾前防范的前瞻性新型危机管理理念。该管理理念,可以引入到高校公共安全风险管控中应用。目前,在高校公共安全管理工作中占主导地位的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而非针对校园公共安全风险的识别、控制、管理、应对、监督。所以,做好构建高校公共安全风险管控机制的研究对于高校创建平安校园、促进和谐发展至关重要。

二、高校公共安全风险管控存在的问题

(一)公共安全风险意识缺乏

目前,高校公共安全管理工作中占主导地位的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而非针对校园公共安全风险的识别、管理和控制。首先,组织领导层面缺乏防患于未然的风险意识,认为学校公共安全是保卫处(部)的事情,只要保卫部门恪尽职守,就可以保学校平安。上级领导缺乏风险意识,制约了校园公共安全的风险管控。其次,保卫部门属于“边缘职能部门”,保卫干部存在配备数量不足、知识水平一般、设施设备匮乏等问题,他们忙于整个校园里繁琐复杂的日常安全管理,即便保卫干部有公共安全的风险意识,相对于整个学校来说微不足道。还有,师生方面,广大从事教学科研的教师们,专心致志于自己如何上好教学课,如何让学生掌握文化知识,如何做好科研工作;学生们一直以为校园就是“象牙塔”,安全问题根本不用考虑,缺乏公共安全风险意识。

(二)公共安全风险管理不到位

首都高校按照《北京市建立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的实施办法(试行)》的要求,出台了《XX学校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的实施办法》,但是高校只有遇到公共安全突发事件的时候,才会成立临时指挥协调中心,主要有主管安全校领导、保卫部门及其他相关部门的负责人临时组成,应急处理公共安全事件。高校没有针对公共安全风险管理的专门机构,缺乏风险分析、识别、评估、应对管理的专业人员和运作机制。学校也没有建立不同职能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这种临时成立的指挥协调中心较为分散,不利于资源的有效利用,无法迅速有效的处理校园里面临的公共安全风险。

(三)公共安全风险教育与管控服务不够

高校在加大“科技创安”投入力度的同时,同时开展公共安全风险教育,让他们认识到风险的存在,要具备风险意识、公共安全知识、基本应急逃生技能等。部分学校开设或者类似于《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但是只是学校公共选修课,覆盖面较小,广大学生还是缺乏公共安全风险教育。学校可以邀请专门的机构针对广大师生员工进行公共安全方面的风险意识培养、应急演练与培训,广大的师生员工接受的公共安全风险教育与管控服务不够。

三、高校公共安全风险管控机制构建

(一)建立健全风险评估机制

学校建立健全公共安全风险评估机制,把公共安全风险评估作为学校重要规划、重大项目、重要部署等制定实施的前提条件,涉及到群众利益的重大项目时,党务会及校长办公会把公共安全风险评估纳入考虑范围,对可能影响校园公共安全的项目或部署进行科学评估,制定应对风险的预案和防护措施。坚持权责统一、合理合法、科学民主、以人为本、兼顾公平与效率,切实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努力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涉稳重大事件的发生,营造和谐稳定的校园环境。

(二)构建校园综合风险防控模式

学校扎实构建由人防、物防、技防组成的校园安全防控体系。动员基层力量,依托保卫干部、保安队员、兼职安保人员和志愿者队伍,全面开展安全防控工作,形成工作合力。严格执行学校加强技防设施建设、管理、使用、运行维护和值机人员上岗培训,加大经费保障和制度措施落实力度,确保学校技防系统稳定可靠运行,有效整合治安、消防、交通、应急等资源。巩固本单位网格化安全管理模式,落实网格管理工作责任,分片包干,进行网格化防控。

(三)全面强化信息动态监控和研判

学校明确信息工作的职责,确立宣传部、本科生工作处、研究生工作处为信息动态收集的一线主责单位,分别承担起教职工、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思想动态收集任务;党校办、保卫处、信息网络中心协同参与,其他有关部门与院系共同配合。学校拓展信息搜集渠道,力求准确全面地了解师生思想动态。依托基层党团组织、部门领导、辅导员、学生干部等建立舆情信息搜集网络,通过当面对话交流、文字汇总、网络舆情报送等手段了解师生思想动向。学校建立由校领导牵头,党校办、宣传部、学工部、保卫部及具体涉及职能部门或院系共同参与的维稳研判会商机制,在每次例会和专项工作会上,分析和研判校园安全稳定形势。

(四)不断完善校园应急处置体系

完善学校公共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提升妥善处理公共安全突发事件的能力。学校成立公共安全突发事件应急指挥小组,由主管安全校领导牵头,各二级单位一把手组成,落实安全责任,以便迅速有效地处理事件。学校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总体要求,防患于未然,不断提升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提高应对突发事件和紧急救援反应速度及协调水平,确保各类突发公共安全事件能够迅速有效地处理。学校高度重视敏感事件和敏感时间节点对校园稳定的影响,严格落实领导带班、24小时值班和信息报送制度,各部门在党校办的统一协调下协同联动,健全应急队伍,准备好必要的应急物资和器材装备,及时掌握校园动态信息,及早预防群体性串联,确保将不安定因素化解在萌芽阶段。

(五)加大力度排查化解公共安全风险

深入开展校园不稳定因素排查工作,依靠各二级单位党政领导,有针对性地做好各类矛盾的预防化解工作。安排校领导接待师生员工日,每周固定时间接待来访人员,及时处理解决他们反映的问题和提出的建议。确立学校办公室作为工作的主要职能部门,学校各单位承担工作涉及相关问题的调研和处理,明确来信、来电、来访的处理流程。人事处、校工会、保卫处的职能部门坚持以民生为本理念,配合处理来访接待和风险化解工作,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六)有效开展公共安全风险教育与管控服务

学校坚持育人为本,以公共安全为重点,努力做到风险教育的全员覆盖、分类指导,不断提高学生的公共安全风险防控意识。学校抓住重要时刻和重大事件,抓住社会热点、敏感问题,抓住学校的重大典礼或仪式的举行,深入全面地开展公共安全风险教育工作。学校不断健全完善困难学生帮扶机制,大力提高资助标准,提升服务质量,构建“奖、贷、助、勤、补、减”的资助体系,尽学校最大的努力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解决或缓解日常生活费用问题。个别预警与开放指导相结合帮扶学业困难学生,在本科生工作处、教务处配合下,实施学业预警制度,提供学业帮扶方案。体系建设与个案指导相结合帮扶心理问题学生,从新生入学测评中做好危机预防工作,做好上下级朋辈帮扶机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各部门全力做好公共安全风险教育与管控服务。

面对着繁杂多变的安全形势和学校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高校公共安全风险管控还需要根据最新工作要求,加强分析研判,创新工作思路,变革工作方式,在新安全指引下用新方法应对新问题,力争构建平安、有序、和谐、美好的校园环境。

参考文献:

[1]胡建波.关于构建高校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探析[J].西北大学学报,2008,38(6):173-175.

[2]邓琼.事先型危机管理与和谐高校的构建[J].高教论坛,2008,(3):146.

[3]王瑜.中国高校危机管理机制研究[J].教育科学,2006,22(2):40-42.

教师意识形态风险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独立学院 教师道德风险 风险规避

独立学院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大潮推动下,将优质教育资源与社会资本有机结合的新型办学模式。独立学院具有其独特的历史地位和本质属性,这些特点决定了执教于独立学院的教师相对于其他高校教师面临的道德风险在形式、原因和深度上上表现出不同的特征。探索其表现、成因与对策,对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履行高等院校为社会培养、输送高层次人才的职能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教师道德风险的含义

道德风险是80年代西方经济学家提出的一个经济哲学范畴概念,即“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在最大限度地增进自身效用的同时做出不利于他人的行动。” 或者说是:当签约一方不完全承担风险后果时所采取的自身效用最大化的自私行为。这里讲的道德风险建立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假设基础之上。

道德风险不仅存在于经济交易中,在教育领域同样存在道德风险问题。教师受聘于独立学院,等同于接受学校的委托,通过授课、考试、实训等完整的教学环节以培养更多优质人才为宗旨投入到执教活动中去。若教师为追求自身利益而与此宗旨相违背,在具体执教环节作出损害学生正当利益的行为,道德风险就会产生。教师的道德风险有些是可以看到的,如上课不够严肃认真、包庇考试作弊、篡改试卷成绩等;有些是隐藏行为,如敬业精神欠缺、执业心理状态消极、决策动机偏袒、执教能力不求长进等。

二、独立学院教师道德风险产生的独特影响因素

高校教师是社会人,不可避免“经济人”的质因影响,教师道德风险现象在一定程度和一定范围内存在。独立学院教师道德风险产生的与其他高校教师相比更有其独特性。

1.独立学院的特点

独立学院经常被定义为普通本科高校按新机制、新模式与社会力量合作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由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扩招政策的出发点很大程度上受到经济因素的主导,从而带来大众化的准备不足。独立学院无论是从其产生的背景和过程来看,还是政府政策的导向来看,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这一长期的教育发展战略当中仍然是一种试验的办学模式。

独立学院的独特属性决定了其以下两个办学上显而易见的特点:(1)经济独立,以市场化以模式运营,以非财政拨款的社会资源为主要经费来源,所以独立学院既要考虑社会效益,也要考虑经济效益,独立学院收费高也就不足为奇了;(2)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家长和学生倾向崇尚传统和权威,而独立学院是1999年以后才开始发展起来的新兴办学模式,被社会认可还是长期的事情,有些家长宁可报考专科也不选择独立学院,因此独立学院存在生源竞争的问题。在办学过程中要遵循学术和市场双重标准。

2.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

(1)学习动力方面与普通高校的学生相比,独立学院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普遍不高,表现在课堂听课精力不集中、自习室里自习人数较少、课后作业敷衍等方面。学生自主学习动力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学习基础方面的原因,通常高考成绩比本二学生低50-60分左右;有学习习惯方面的原因,在学习方面缺乏信心,很少主动思考,很少有自己的见解,不敢质疑书本和老师的观点,许多学生学习没有恒心,常立志却无恒志。有些学生没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效率不高;还有家长方面的原因,独立学院大部分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好,就业压力小,父母对学生学业期望值低。上述这些原因导致了独立学院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低,学习动力缺失。

(2)行为习惯方面独立学院学生思想活跃,潜质较好,可塑性强,能产生许多独特的见解和大胆的设想;但人格结构中认知系统显著发展,而情、意系统明显较差,其发展落后于认知系统,常表现为:思想矛盾多、自律性差、易受外界影响;目的性弱,行为随意,这源自于生活和学习目标的缺失;行为没有规律,爱好广泛、兴趣多变,对专业常常是求通而不求精。

3.对教师道德风险的影响

(1)教师道德风险的主观意识普遍高于公办高校

一方面是出于对学校规章制度的遵守和维护。在资源靠市场配置的机制下,高校间竞争日趋激烈,独立学院大多走差异化办学策略,求特色发展之路,努力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学校为了创造品牌价值,会除制定更加适应学生能力的发展规划、设置发展能力课程,对教师的指教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保证教学工作运行,相应出台较多的教学制度和惩处制度来规范教师行为。除此以外,还会基于学生的特点和市场化需要,制定一些非常规的规定,比如有的独立院校规定考试不及格率超过20%,教师将承担教学事故

[1] [2] [3] 

的责任等。

另一方面是出于对个别学生较好的情感。独立学院学生的情意系统落后于认知系统,行为较随意,且学习动力不强。教师在执教过程中,为了较好的教学效果除了采用丰富的教学方式,班级的骨干力量(通常是班级干部)在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中往往扮演教学助理的角色,容易与教师建立特殊的关系。也正是这样一个群体,在评优、评奖活动中容易对教师的道德风险发起考验。

()学生对于道德风险的需求普遍高于公办高校

独立学院的大部分学生家庭经济条件较好,学生对学习的态度不端正。部分学生基础较差,家长、学校、社会过分看重考试分数,把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优劣的唯一天平,如学生评优、就业等无一不与学生的考试成绩挂钩。其次,有些学生受家长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认为上大学就是为了谋个学历,工作方面的事情家长早已安排妥当,为此这些学生也就没有了学习动力和压力,平时不努力。学生的学习状况不理想。

学生一方面对待上大学的态度有较多层次,另一方面消费着较高的学费,对于家长和亲人总要有所交代,每每考试来临或是毕业论文答辩的时候都会有学生到老师那里表达获得良好成绩的愿望。学生对毕业的需求是等同于其他类型学校的,随着对毕业需求的满足,对教师道德风险的需求也就凸显出来。

三、独立学院教师道德风险的表现

基于独立学院的发展现状和教师的工作内容,独立学院教师的道德风险主要表现在学生方面的道德风险。 .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人为提高考核成绩:鉴于学校某些非常规的规定和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水平,教师保证大多数学生能够获得通过的通常做法就是考试前划定范围。教师提高考核成绩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大部分独立学院采取学生评教的教师考核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牵制了部分教师的任教倾斜。使得少数教师对于学生提出的不合理考核要求不及时予以批评和教育,为赢得学生好感一味地迎合。教师这样做虽然在校方和学生面前都保全了自己,殊不知毁坏的是教师的执业操守和学校的声誉。

.学生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少数同学关系过密:针对学生的特点,许多独立学院采取学生自治管理方式,应该说这不失为一种效果较好的学生管理工作方法。但是这种方法使用不当就会带来负面效应。有些学生功利思想比较严重,特别是个别学生干部,将精力多用于公关、工作,认为与班主任和任课教师搞好关系,就不愁入不了党,不愁拿不到奖学金。在高校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干部的成绩不如人意,他们大学阶段的最大收获莫过于对人际沟通术的谙熟,他们在学生中产生了不良的影响。通常面对协助自己工作的班级骨干提出与考试和入党相关的话题,教师做出的每种决定都是尴尬的。

四、独立学院教师道德风险的规避

根据契约理论,只有签订契约双方当事人处于信息对等和完全的地位,才能避免道德风险,这在教育系统的多元委托关系中是不可能的。但这不是说防范和降低教师道德风险是不可能的,针对独立学院及其学生的上述特点,从学院品牌建设、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对学生学习动力的引导增强三方面来规避独立学院教师的道德风险。

.打造独立学院自身品牌

独立学院的品牌建设不是对原母体学校品牌的简单“克隆”与“抄袭”,更不是一时的“速生”,而是需要具有一定的文化积淀和鲜明的时代精神。因此,独立学院要善于挖掘母体学校长期积淀中所形成的具有特色的“品牌”,用现代的发展理念加以总结提高,建设人本主义校园文化,用自己的特色文化来不断积淀,以形成独立学院自身品牌。从教师发展与管理的角度来看,校园文化归根到底是以人为本的文化,即追求人的全面发展的人本文化,把每一个教职工对事业追求、人生追求与学校的发展目标有机统一起来,为教师教研搭建平台。建设具有人本主义的校园文化需要与学院的环境建设协调发展,包括在学院内部形成良好的政策环境、学术环境、组织生态环境,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确立人本主义管理理念,使教师充分实现其自我价值,施展自己的才华并不断自我完善,给学院教师充分的人文关怀,用良好的校园环境和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吸引教师,留住教师,发展教师。

.创新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水平

教师的授课方式也相当重要。那些授课形式新颖、授课方式生动活泼的教师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独立学院学生的异质性强,对他们的日常管理工作也要应该采用个性化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习方法、行为习惯以及心理方面存在的障碍,同时积极采用适合独立学院学生特点的授课、管理方法,才能做到因材施教,学生才能真正学到知识,逐渐产生学习动力。

教师意识形态风险点范文第5篇

关键词:国际贸易教学;人才要求;问题;改进措施

目前我国已经步入新常态经济发展态势中,并且国际贸易形势也发生了新的变化,使我国的对外贸易也有所改变。而且新的国际贸易形势下,对国际贸易专业的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国际贸易专业的人才应该充分的了解新常态经济发展的特点以及要求,这是国际贸易工作开展的基础。为了适应这一要求,在国际贸易课程的开展中应该增加新常态下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为社会提供高素质的专业性人才。因此各大课设国际贸易专业的院校,应该加快国际贸易教学模式的变革,提高教学效率,满足国家对新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

一、新常态经济形势下对国际贸易人才的要求分析

(一)具备较强的风险管控能力。目前,世界经济正处于稳定的恢复、发展阶段,但是在国际贸易中依然还存在较多的经济风险,例如汇率风险、诚信风险等。因此国家贸易人才需要具备较高的风险防范意识,科学预测贸易中存在的风险并且及时的规避风险。同时国际贸易人才还需具备较好的风险管控能力,在面对风险时,将损失降低到最小。

(二)具备较强的解决贸易纠纷的能力。在当前的国际贸易中,存在许多贸易壁垒,在交易的过程中也产生了许多贸易摩擦,因此这也要求国际贸易从业人员必须掌握相关的国际贸易法律、法规,并且善于应用这些法律、法规保护自己的利益,尽可能的减少贸易争端。但是在国际贸易的过程中,也不要怕发生贸易争端,在争端发生后,应该合理应用相关的国际贸易规范,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且也可以采取正当的手段发起国际贸易争端,促进国际贸易健康、持续的发展。

二、国际贸易教学现状

(一)缺乏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教师在教育工作的主体,教师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以及教学质量。同样在国际贸易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教学工作的开展也是具有重要影响的,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都是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但是并没有过多的国际贸易实践。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其内容往往都是脱离实际的,更多的只是纸上谈兵。并且受自身观念的局限性,导致一些教师对自己的认识不足,过分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从而也使学生的实践能力等不到培养。

(二)双语教学沦为形式化。在国际贸易实际活动中,其文本形式大多采用的国家通用语言――英语。因此为了更好培养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实务能力,在很多院校中都采用了双语教学。这种教学方式非常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实力,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受到教师素质、学生素质、知识内容等多方面的影响,英语教授知识的时间远远少于母语教学。同时,一般学生的口语英语以及听力英语能力都十分的差,而采用英语教学,会使学生的理解力和掌握力大大降低,进而消耗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率无法保证。

(三)没有充分的利用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在国际贸教学课程中没有得到充分的应用,具体表现为两方面:一是,教学内容方面。目前,我国已经全面进入信息化社会,信息技术已经应用到各行各业中,尤其是财会行业,已经采取电子记账、电子结算等方式。同时这也对当前的国际贸易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应该开展信息化教学。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设备等教学资源的限制,信息化国际贸易课程并没有得到大力的推进。另一方面是从教学形式上看。

三、新常态下国际贸易教学改进措施

(一)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首先,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师可建立专门的学习小组,有专业知识强、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教学组长,提高该专业教师的整体素质,并且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在学习小组中还要组织教师定期开展交流会,积极吸收他人的教学优点,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同时,院校也应该为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师提供完整的培训体系,并且邀请专门的从业人员开展座谈会,而且,还可以定期的派遣教师到外资企业中进行实践,切实提高教师的实务能力。

(二)提高教学内容的实效性。国际贸易在飞速的发展,因此国际贸易教学内容也应该及时更新,提高教材的时效性。一是要做好教材建设,实现动态发展。在教材的选用上遵循国际贸易案例的最新性、依据质量化、规范化的要求,选用最具权威的并且适应人才培养需求的教材,同时还可根据实际的教学合理的调整教材。以充分满足课堂教学的需要。二是充分组织广大教师,开展相关配套教学参考资料和习题集、声像资料、案例教学资料开发工作等。

(三)积极引用教学模式。为了更好的提升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实现多元化教学方法。在现代化的教学过程中应该积极的利用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等,并且还要建立完整的考评机制,提升国际贸易实务教学的地位。教学模式的选用不是一成不变的,应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主体选择适宜的模式,例如专题式教学模式、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等,将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合理的融合,提高国际贸易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