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师职业认知

教师职业认知

教师职业认知

教师职业认知范文第1篇

教师的职业倦怠心理在教育教学行为上主要有三种表现:一是“情绪衰竭”,对工作失去了新鲜感,丧失了教书育人的热情,工作处于疲惫、低迷和消极状态;二是“去个性化”,对学生失去了耐心,以消极、否定或麻木不仁的态度对待学生,烦躁、易怒、体罚学生等;三是“个人成就感丧失”,教育教学工作失去了价值追求,感觉个人能力得不到体现,无法获得成就感,出现懈怠、想改行等问题。

中小学教师不同时期的职业倦怠心理可以有如下调节策略。

一、中小学教师适应期的职业倦怠心理调节策略

此时的职业倦怠,来自于经过一段工作的时间,已经完全适应了眼前的职位,已经能在现在的职位上熟练地工作了。但是熟练之后,突然发现自己在达到原有的目标后失去了新的方向,缺乏持续发展的动力。这时候,我们需要的是重新设计和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制定更高的目标和追求,从合格走向优秀,从优秀走向拔尖。

当职业倦怠感明显的时候,我们可以这样想:这是我的职业要提升的前奏,是革命的前夜,是黎明前的黑暗,是分娩前的阵痛。正是这份倦怠,让我们能及时对自我作出准确评价和定位,能及时地找到新的发展目标和方向,能及时走出职业的瓶颈期和高原期。所以在这个时期,如果我们感觉到了职业倦怠,那是在提醒我们要赶紧清醒过来,赶紧行动起来。

二、中小学教师成熟期的职业倦怠心理调节策略

这一职业倦怠期到来时,我们可以这样想:我的专业素养和职业技能已经较强了,相对于适应期已经有了较大的进步和提高。所以,职业倦怠的出现,是自己进步和提高的标志。当然,这也客观地说明:我们的这些进步和提高尚未达到一定程度,专业素养和职业技能还不够强、不够广、不够深,此时仍需努力。

如果我们的专业素养、职业技能足够强,就会有胜任的愉觉,而不是不愉快的感觉。因为如果三下五除二所有的活儿都能麻利干完,很轻松自在地可以完成自己的职业要求,那么从职业活动中获得的是更多的快乐,这样一来,成熟期也就不至于出现职业倦怠了。

三、中小学教师巅峰期的职业倦怠心理调节策略

这一时期如果出现职业倦怠,我们可以想:我的专业素养和职业技能已经达到炉火纯青、游刃有余的地步了,既然自己在职业中能获得如此辉煌的成果,就不应该让自己出现职业倦怠。

我们可以选择享受自己职业中的其他乐趣,找到新的兴趣点和新奇感,居高临下地认同自己的职业。比如设计一些让自己工作时饶有兴趣的环节,如带带年轻的教师,写写教育教学心得,学学新的教育信息技术等,把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和网络信息技术等形象生动的手段联系起来。

大多数成功者的经历说明,一个人的事业发展恰恰是在不断克服职业倦怠的过程中,从一个顶峰逐步走向另一个顶峰的。

四、中小学教师中年后期的职业倦怠心理调节策略

中小学教师如果在中年后期出现职业倦怠感,不妨改变一下工作的角度、工作的对象、工作的题材,可以沿着自己的职业方向前进,也可以做做本学科的督导与研究工作,或者做做与教育教学密切相关的服务工作。

正如职业倦怠研究专家奎内思所说:“对某一职业的信念和理想,是职业倦怠的最好解毒剂。”也就是说,当教师拥有了对教育的坚定信念,就会内生出无与伦比的精神性力量,这种力量足以支持教师拒绝各种诱惑,克服各种困难与压力,使得教师内心保持对职业的热情。

由此可见,无论哪个时期职业倦怠心理的消除,都需要我们具备更高的职业目标和更好的生涯规划,都需要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当我们面对寂寞的、缺乏成就感的工作环境时,要学会奖励自己,为自己喝彩,哪怕是一丁点的进步,都要记得对自己说一声:“我做得真棒!我明天会更加努力的!”

经常这样积极地进行自我心理暗示,我们就会由急躁、泄气、灰心变为情绪稳定、有条不紊、信心十足,自信有能力控制各种局面。我们的心理状态就会得到调节,心理健康水平就会得到提高,就能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就能成为热爱生活、善待生命、对工作充满激情的人。

教师职业认知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教师职业认同 教师专业发展 职业认知 教学反思 职业规划

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在其专业能力和素养方面不断成熟并追求卓越的过程,是教师专业情操、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意识等方面不断更新和完善的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正式,在教师的专业发展及能力提升方面提出了“提升教师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完善培养培训体系,做好培养培训规划,优化队伍结构,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等具体要求。但是,在现实教育环境中,许多教师对教育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持消极态度,缺乏对自身教育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和专业发展的意识,影响了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而教师自我专业发展意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原动力,教师对教师职业的内在价值认识及教师对教师职业的认同程度将直接关系到这种源动力的激发。

一、教师专业发展概述

1.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在现有发展水平或发展阶段基础上,在专业知识与技能、专业能力和专业情感三个方面追求提升的专业成长过程。教师专业发展强调了教师在专业发展到某一水平,将这一水平作为新发展起点的后继发展的一种趋势或者可能的结果,这种趋势或可能的结果对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教师专业发展同时也强调了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涉及了教师个人现有的发展水平和所处的成长阶段。

2.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是根据教师专业发展的目的而制定的,主要有以下两种倾向:

一是强调教师的知识更新。该倾向认为,要成为一个合格的教育工作者就要掌握丰富的学科知识,这是合格教师的最基本的必要条件,要求教师要比学生在知识的掌握上占优势。因此,要进行常规的知识更新。

二是强调教师学习新的知识与技能。终身学习的理念要求学生不仅要获得知识,而且还要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技能。所以,向学生传授终身学习的本领比传授某些学科知识更加重要,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与技能。

二、教师职业认同分析

1.教师职业认同的内涵

职业认同是指一个人对所从事的职业在内心认为它是有价值、有意义的,并能够从中寻找到快乐。教师的职业认同,既指一种过程,也指一种状态。“过程”是教师从自身的经历中逐渐发展、确认自身教师角色的过程;“状态”是指教师当前对自身所从事的教师职业的认同程度。教师职业认同度高,意味着教师能够认识到教师职业的复杂性、示范性和创造性,认识到教师这一职业的人生价值与现实意义,对自己工作的成就期望值就高,就能把自己的职业当成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就具有坚定的职业意志和主动发展的愿望。

在教师的职业发展过程中,职业认知是基础,职业情感是动力,职业行为是关键。教师有自主发展的愿望就会在态度上重视,就会主动接受新的教育思想,探究新的教育方法,积极参与教学改革,就会对教学更用心,对学生更关心,从而自觉地在教学实践中付出更多的努力,努力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2.教师职业认同的特点

教师职业认同是一种认识和态度,是动态变化的过程。教师职业认同是一个不断进行着的对经验的解释和重新解释的过程。教师职业认同的形成、确立受到个人的内在因素、团体因素、人际因素等方面的影响。教师职业认同结构具有多样性,那些结构可能相互冲突或相互联合。

教师的职业认同反映了教师从事本职业较长一段时间后对所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的一种积极性情感评价和倾向性判断,它体现的是教师个人对教师职业的热爱和志趣,是教师个人对教育教学工作长期累积后形成的一种教育情怀。这种认同和责任感能够促使教师对专业的诸多方面进行自我更新和主动发展,而这正是教师发展的内在动力。

三、加强教师职业认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1.增强职业认知

职业认知是人们对各种职业的社会性价值的一种认知,即正确认识自身所处职业在整个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性质、意义等。社会生活中的任何一种职业,都必然经历一个产生、演变和不断发展的过程,其职业地位、职业性质、职业意义等也会随之而不断变化。教师若是对自己工作的意义认识深刻,那么他对工作任务的完成就比较积极,就会比较自觉地去掌握完成任务所必需的知识、技能等;教师若是对自己的专业技能感到能够胜任,且对自身的成就期望值高,则会对自己达到比较高的工作成就充满信心;教师若是具有坚定的职业意志,则会较少有调动工作的倾向或离职的倾向,教师的工作心态也就比较稳定;教师若是把教学看作是自我价值实现的途径,则会视教学为自己的生命,自然会重视和珍视它。

2.增强教学反思意识

反思与教师职业认同紧密相连,没有反思,就没有自我,要想把自我向教师发展,就必须发展反思技能。通过反思,教师可以把经验与他们的知识和感觉相连,愿意并能够把与社会性相关的内容综合到他们作为教师的形象中去。反思是问题解决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对于任何信念或假设性的知识,按其所依据的基础和进一步结论而进行的主动的、连续的和周密的思考。

教学反思的重要形式是自我叙述。这种自我叙述是教师关于他们的职业活动和生活经历的自我再现,个体对自己及别人对自己的理解的反映。自我叙述为教师提供了职业认同的线索,为更新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刺激。自我叙述,可以是一种语言叙述,可以是一种思维活动,还可以书面的形式自我记录下来,比如说写教育日记等。

教师要进行科学的反思,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较强的问题意识,这是进行反思的前提。发现问题是反思的起点,问题推动着教师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思考、积极探索。二是要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从教师知识结构的功能来看,教师的知识通常分为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文化性知识。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既要学习理论,也要学习实践,不断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三是要有科学的反思方法。教学反思既是一种研究行动,也是一种心理活动,有自身的规律,教师有必要掌握一些反思方法,提高教学反思能力。反思不仅有利于教师实践性知识的获得,而且能有效促进教师向研究型、专家型教师转变。

3.增强职业规划意识

教师职业规划是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选择,要自觉、主动地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和设计,它包括对各个方面和各个阶段进行总体地和长远地规划,具体指教师在具备正确的认识、客观的判断和积极的心态的前提下,根据自身现有的条件和发展潜力、各种外部条件和制约因素等来确定自身职业生涯发展的目标和方向。

教师要意识到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自身科学、理性地看待自己的职业成长和发展过程,要合理有效地制定自身发展的计划和蓝图,不断调整自身的专业结构,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以减少职业发展过程中的盲目性和偶然性。青年教师更要以主体的身份去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准确、客观地评价自身的优缺点、兴趣和个性偏好,对自身的职业发展方向进行准确定位,在充分了解社会、学校和学生发展需求的基础上进行职业规划。

综上所述,教师的职业认同是一个从外在规约到内在认同的过程,唯有得到教师内在的身份认同,教师个体的生命发展才能得到强调,个体的专业自主性才能得到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的自我意识和教师专业发展的行为都与教师职业认同密切相关,积极关注教师的职业认同,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研究和具体实践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芳.论教师职业认同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2) .

教师职业认知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职幼师生 职业认同感培养策略

近年来,学前教育在社会和个体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得到重视,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幼儿教师是影响学前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然而,目前在幼儿教育师资队伍中出现了很多不尽人意的现象,例如不久前的虐童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造成了及其恶劣的影响。在此社会背景下,作为幼儿教师培养的中职学校,选择从幼儿教师的培养环节入手,提高中职幼师生的职业认同感,从而促进中职幼师生顺利入职,成为一个合格的幼儿教师。

一、关于职业认同

职业认同是指一个人对其所从事的职业在内心里认为它有意义、有价值并能够从中找到乐趣。幼儿教师职业认同是指幼儿教师对其所从事职业的目标、社会价值等所持有的看法和社会对该职业的评价、期望的一致。它包括个体对幼教职业本身的特点、社会职能和社会地位等的认识和看法;对从事幼教职业应具备素质的认识;个体乐于从教的意愿以及从教时积极愉悦的情感体验,如自我实现与满足的心理表征等。

二、中职幼师生职业认同感培养的策略

中职幼师生因年龄小,阅历浅,接触社会机会少,对幼儿教师这一职业的社会价值、社会地位和工作性质等没有准确的认识。对职业未来的发展也一知半解,因而职业认同感也就无从谈起。中职幼师生职业认同感的培养应该贯穿职业教育始终,多角度、多方面地进行。

(一)开展专业实践体验教育,形成正确的职业认知。

高一新生入学第一周,对学生进行专业认知教育,学生通过专业课老师的专业学习内容介绍,了解幼儿教师应该学习的专业技能,应该具备的专业能力;通过参观幼儿园及幼儿园一日常规,了解幼儿教师工作的基本内容和工作环境;通过园长讲座和学姐经验交流等专业认知活动,系统全面地认识幼儿教师职业。到了下学期学生已经接触和学习了一些幼师的专业课,此时根据学习内容安排学生到幼儿园听课学习,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提高学习的针对性,进一步了解幼师的专业技能。

高二阶段,根据教学计划安排组织为期一周的幼儿园见习实践活动,在这一周里,学生被分配到各个班级,开始零距离地接触幼儿、接触幼儿教师这个职业。在这一周里学生要协助指导老师组织教学和活动,通过观察、学习、参与、实践开始体验幼儿教师的职业。

高三阶段,学生进入顶岗实习阶段,学生从见习体验到准幼儿教师的实践,从方方面面接触幼儿教师这一职业。

通过分阶段的专业实践教育,学生对幼儿教师职业有了全面系统的认识,到毕业时已经形成了正确的职业认知,不会因对职业认知偏差而出现消极怠工、离职等问题。

(二)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

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就是在正确认识自我,了解职业的基础上,初步确定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明确自己的职业定位,并为实现这一目标进行规划和设计。学生在走向社会前,将现实环境和长远规划相结合,给自己的职业生涯一个清晰的定位。

具体实施步骤可分为三个阶段:高一学生处在职业生涯的“认识与体验”阶段,重点在于引导学生体验职业世界,认识自我与环境,初步设计自我的职业生涯。专业认知期间请本专业优秀毕业生和本市优秀园长来校讲座。通过这些讲座,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职业生涯路径,从而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充满期待,形成动力。高二学生处在“行动与调整”阶段,重点在于深入了解社会上各行业企业的发展动态及其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提升自我的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水平以及专业实践能力,全面发展以综合职业能力为重点的全面素质,进一步巩固和形成相对稳定的职业目标;高三学生处在“抉择与发展”阶段,重点在于全面提升专业知识、技能与专业实践能力,掌握相应行业的职业道德、职业规范与职业纪律等,掌握行业的人才需求信息,并逐渐形成自我的职业决策能力,提升自我从事实际工作所需的综合能力和素质等。

(三)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

高一是学生职业道德的“学习期”,从专业见习开始,班主任及专业教师利用班会课等时间向学生讲解职业道德及幼儿教师职业道德相关知识,在高一下学期开设的《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让学生系统全面了解职业道德的要求,与此同时,组织为学生安排参观幼儿园、优秀毕业生先进事迹讲座等。这样,学生既有初步理论知识又有一定的真实实例帮助理解幼儿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

高二是幼师学生对于职业道德的“体验感知期”。学校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实习机会,时间可以安排在一周,同时应要求学生假期自己到幼儿园进行实习。学生在体验和感知幼儿教师职业道德之后必定会有所思考,进而促进自己的职业道德提高。

高三是幼师学生对于职业道德的“实践体验期”。学校为学生提供两个月的集体顶岗实习,这是学生亲身体验幼儿教师职业道德的机会,学校安排专业教师跟踪指导,关注学生的思想及行为动态。并向学生提出具体要求,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幼儿教师工作,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平。

(四)组织特色德育活动,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幼儿教师因工作对象和工作内容的特殊性,除了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技能外,还必须要有“四心”,即爱心、耐心、细心、童心。针对这一职业要求,课外活动的组织应该有目的的培养学生的这些方面素养。例如:要求每个学生从入学开始精心种植自己喜欢的一株植物或养一条金鱼,定期组织学生开展拼图,折纸,十字绣等比赛,培养学生的爱心,耐心和细心等;开展一些学以致用的团日活动,利用专业服务社会的内容,如到福利院教小孩唱歌、画画、跳舞;到一些郊区的小学和幼儿园帮助他们设计和绘制校园的文化墙、黑板报;利用周末走进社区、早教中心帮助他们组织游园活动等等。这些与专业紧密结合的特殊德育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对幼儿教师这一职业的认同。

参考文献

[1]肖川.教师的幸福人生与专业成长[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8:24

[2]闫静.基于职业认同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培养刍议[J].内蒙古教育,2011,(6):26-27

教师职业认知范文第4篇

(一)幼儿教师的职业心理素质

职业心理素质是幼儿教师进行职业活动的动力因素,它包括幼儿教师的职业理想、职业价值观、职业认同感、职业信念等方面。幼儿教师在工作中是否有热情,是否关心幼儿、理解幼儿、尊重幼儿、公平对待每一位幼儿,这些都取决于他们的职业心理素质。

1.幼儿教师职业理想坚定

幼儿教师的职业理想是以对幼儿和幼教事业的热爱为核心,是教师需要具备的首要素质。从选择幼教职业的原因来看,高达81%的教师是因为“喜欢孩子,喜欢当老师”,8%的教师是“谋求一份职业”和“其它原因”,只有3%的教师是服从他人安排。作出第一种选择的教师,他们的专业思想比较稳定,工作热情高,愿意主动尝试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喜欢和孩子在一起,能在工作中找到成功感和价值感。而作出后三种选择的教师,他们选择幼儿教师大多是迫于无奈,屈服一些现实条件,如专业要求宽泛,学历要求不高等,这些老师的专业思想一般不太稳定。由此可见,少部分幼儿教师对自己的工作热爱程度还不够,职业理想摇摆不定。

2.幼儿教师的职业价值观比较模糊

职业价值观是一个人对职业的认识和态度,以及他对职业目标的追求和向往。职业价值观一般是稳定而具有概括性和动力作用的信念系统,它是个体一般价值观在职业生活中的体现。它也是影响幼儿教师职业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对幼儿教师这一职业的看法,24%的教师认为是为“家长和社会服务的”,20%的教师认为自己是“幼儿游戏的伙伴”,38%的教师认为是“教给幼儿知识的教育者”,18%的教师认为是“引导幼儿发展的专家”。这四种选择反映了四种不同的职业价值观。它们分别是服务型、玩伴型、教育型、专家型。第一种价值观是重服务功能;第二种忽视了幼儿教育本身的教育性;第三种价值观是教育型,重知识的传授,但容易出现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第四种是专家型,引导幼儿体、智、德、美全面和谐发展,强调了幼儿教育本身的专业性。很多幼儿教师潜意识也有这样的认识,从心理上觉得自己的工作并不具有专业性,也没用清晰地认识到它的价值,这样带来的后果可能是学习积极性不高,缺乏动力,工作效能感低下。

3.幼儿教师的职业认同感较高

从统计结果分析,咸阳市幼儿教师的职业认同感较高。67%的教师“非常满意”现在的职业,只有7%的教师对自己的职业现状“不满意”。通过分析得知,对自己职业非常满意的老师90%都是学前教育专业出身,他们当初的职业理想也大多数是幼儿教师,他们喜欢孩子,对幼教事业满腔热血。对于二次择业的态度,一半以上的老师“愿意继续从事幼儿教师工作”。

(二)幼儿教师的知识素质

幼儿教师应掌握哪些知识?林崇德认为教师的知识包括:本体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对于幼儿教师而言,本体性知识就是五大领域的知识等,实践性知识就是教学经验的积累,条件性知识是教育学、心理学等入门知识。从本次统计的结果来看,19%的教师认为自己缺乏五大领域的基础知识和课程设计知识,调查结果显示这部分老师都是非学前教育专业毕业,没有接触过系统的五大领域课程。49%的老师认为自己不能很好地根据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情境变化作出相应的反应,对教学过程和结果缺乏反思,缺少应对突况的能力。32%的教师认为自己缺乏教育学、学前教育学、心理学、学前心理学等条件性知识,对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影响学前教育的相关因素等知之甚少。对于幼儿教师缺乏知识素质这一情况,培训无疑是可行的最佳方法。从培训的频率来看,44%的教师经常参加培训,培训层次以园本培训为主,54%的教师偶尔参加一些培训,只有2%的教师从来没有参加过任何培训。

(三)幼儿教师的能力素质

幼儿教师的能力素质包括:环境创设与利用能力、游戏活动的引导与支持能力、教育教学的设计和组织能力、观察能力、保育能力、技术能力、艺术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来看,69%的教师通常做法是“从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出发”,27%的教师是“按照教材的内容”,“按照家长的需要和要求”和“按照社会的需求”比率都是2%。

二、幼儿教师素质提高的有效途径

以上的调查结果显示,咸阳市幼儿教师的素质状况还是比较让人满意的,很多教师的职业理想都非常的清晰,多数教师能使用探究法,鼓励幼儿自己去发现。但是,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到幼儿教师素质状况与2012年颁布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差距还很大,比如,很多老师缺乏实践性知识,而这种知识存在于教师以往的经验中、现时的身心中、未来的计划和行动中,贯穿于教师实践的全过程,有助于教师把握现在、重构过去与未来。针对上述问题,笔者提出以下提高幼儿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

(一)严把幼儿教师“准入”关,制定幼儿园教师准入标准。幼儿园教师应当具有幼儿师范学校(包括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毕业及以上文化程度,取得幼儿园“教师资格证”。这些教师能迅速进入岗位角色,在校期间也已经形成了较为稳定的职业信念。

(二)加大继续教育培训力度,优化培训方式。加强幼儿教师的职后培训,要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作为幼儿园教师教师每个培养层次培训的主要依据,完善培训方案,科学设置培养课程,重视观摩质量。

教师职业认知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职业院校实践课教师普遍缺乏基本的教学素养,这不仅制约了实践课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拖累了职业技术教育“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也影响了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从实践课教师个体角度而言,提升教学素养水平的基本策略包括:正确认识职业院校实践教学的独特性,正确认知学生和学习,树立现代教学观念,学会学习和反思,强化教师专业角色意识。

一、关注职业院校实践课教师教学素养问题的必要性

职业院校教师队伍构成比较复杂,有文化理论课教师,专业基础课教师,专业技能课教师,实训实习指导教师等。职业院校实践课教师主要是指在职业院校中从事实训、实习指导、专业技能课、实验课、毕业设计指导等方面教学工作的教师。在日常职业教育活动中,他们经常被称作实习指导教师、实训教师、实践课教师等。在上百万人的职教师资队伍中,包括专任和兼职在内的实践课教师占了很大比重,他们在职业教育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发展和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作用。然而,这部分教师在职前缺乏基本的正规的教师专业训练,专业素质先天不足;人职后提高专业素质的培训较少或针对性不强;绝大多数人没有企业工作的经历和经验。因此,大部分实践课教师在专业教学和专业指导方面缺乏作为教师必备的基本的教学素养。

一般来说,教学素养这个概念在内涵和外延上都比较模糊。这里的教学素养主要是指实践课教师式,问题的准确诊断能力,有效方法和策略的选择能力,相应的专业行为和反思能力,实践教学的体验感悟,以及作为专业教学人员所具有的心理模式。实践课教师缺少教学素养除前面提到的原因之外,还有他们本人的知识结构不良,有人缺少本体性知识,即特定专业的技术和技能知识;有人缺少作为教师必备的条件性知识,即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有人缺乏文化性知识,即特定专业以外的知识;有人缺少技术性知识,如心理咨询、职业指导、学生管理、突发事件的防范与处理、沟通合作等知识。另外,由于社会环境的影响,很多人的职业教育信仰不够坚定。

总而言之,职业院校实践课教师数量不足,素质不高,无法适应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成为职业技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软肋。因此,加强对实践课教师教学素养的研究,能够为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和管理提供有价值的理论依据和操作规则,尤其能够为“双师型”职教师资队伍的建设寻找到切人点。教育部曾经强调,“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中等职业学校基本的教学制度。当前的重点是要建立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参与的机制,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完善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的制度,努力形成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和学校共同教育、管理和训练学生的教学模式。”川实践经验告知我们,要形成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关键是要有一支素质过硬的真正具有职业岗位教学技能的实训教师队伍来保证。而这点恰恰是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实践中存在的校企分离、工学脱节问题的重要原因。另外,学生实践技能和岗位能力欠缺是我国职教人才培养质量长期存在的致命问题。因此,研究实践课教师教学素养能够促进实践课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从而有助于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真正达成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还能够为职教教师职前培养和在职培训提供理论和实践意义上的指导。特别是为我国制定专门具体的职业教育教师专业资格标准和教学能力标准,包括实践课教师资格标准等法规提供具有价值的参考建议。职业教育教师资格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是职业技术教育教师专业化的前提和保证。从职业技术教育领域的研究来看,尤其缺少对实践课教师的教学素养这个问题作出系统的和专门的探究。

二、提升职业院校实践课教师教学素养水平的基本策略

我们认为,解决职业院校实践课教师的教学素养问题,首先应该从教师个体角度着眼,从“常识”层面人手。对于实践课教师个体来说,其提升教学素养水平的基本策略主要是:

1.正确理解职业院校实践教学的独特性

正确理解职业院校实践教学的独特性,就是正确理解职业技术教育的“做中学、做中教”、“教学做合一”的思想以及大力推行“做中学、做中教”的意义,这是实践课教师提升教学素养水平的重要前提。因此,每位教师都要认识到,“做中学、做中教”的职业教育理念与行动:<1)回归了职业技术教育的原理,即还原了职业技术教育原来的道理。我们知道,职业教育起源于“学徒制”。学徒制本身就是在做中学、做中教的。职业教育在数千年的演进变化过程中经历了数次转型与变革,从传统的现场训练的学徒制转向了学校形态的职业教育,后来又转向了制度化发展时期。20世纪50年代后,职业教育又经历了多元化的发展模式阶段,各国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完全不同,例如日本的“企业内训练”职业培训模式、德国的“双元制”职业培训模式、英国的“现代学徒制”模式、美国的“综合”职业教育模式、加拿大的"cbe’,能力本位模式、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等。但职业教育的发展无论是采用什么模式,无论怎样演变转型,其中“做”是永远不变的,即万变不离其“做”。然而,我国的职业教育却出现了异化现象,从“做”而论道变成了“坐”而论道,完全背离了职业教育原来的道理。(2)回归了学习的本义。纵观我国现今的普通学校教育,包括职业学校中的学习,往往是有“学”无“习”。“习”是什么?习就是做,就是练。古人讲的“学而时习之”,就是在学中习,在习中学,也就是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的。因此,我们说,做是学习的本义,做中学、做中教就是回归学习的本义。<3)回归了教学的本质。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使学生学会学习。学是不能脱离做的,做就是动手、动脑、动心的。学不是简单的口耳传感,而是手脑心的联动。不做就不会有“心得”,也就学不会。有了心得,也就学会了,就不用再教了。而我们的教育主要是针对学会认知的,较少针对学会做事。叶圣陶先生讲:“教是为了不教”。只有在做中教、做中学,才有可能达到这种境界。通过做把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的需要引发出来,把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主体性、积极性调动起来,再进而引向或转向“车间”、“田间”、“房间”等工作现场,只有这样才能够学会。<4)回归了学生本身。在我们的学校教育中,学生的“生”被忽略了。“生”就是“生存”、“生活”和“生命”。只有在“做”、“动”的场境中,学生才能在经历和体验中有所感悟,在做中求悟,由此才能明事理,会生存,做好人。(5)回归了学校教育的本质。我国学校的“教育荒废”、“知行分离”问题非常严重。学校教育过渡偏重认知学习,忽视行为学习。我们知道,学校教育的本职工作就是教学生做事做人。正如陶行知先生讲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因此,实践课教师必须认识到,“做”是学与教的载体,是学与教双方的焊接点,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轴线。做是学,做是教,做更是创造。不做就无学,不做也无教。现今的学校教育缺少“做”,经常是以讲代教,以教代学,以听代学,以看代习,教育的结果是学生既不成事也不成人。

推行“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改革,符合“因材施教”的教学规律,符合“成功教育”的理念,符合“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方针,符合世界教育教学改革的潮流与价值取向,它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的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一脉相承。对职业学校实践课教师来说,把“做”的观念与认知转化为具体的教学实践行动,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实践课教师要在“做”中体悟和成长。

2.正确认知学生和学习

对职业学校“学生”的正确认知和把握是实践课教师实施有效教学指导和管理的前提。职业学校的学生是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现代社会的“代际效应”(孩子因父母强而强,因父母弱而弱)问题及其家庭的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贫乏,使得这部分孩子在基础教育阶段就成为学生中的弱势群体。他们的典型特征是:文化课学习成绩普遍差,学习以语言文字为媒介的人类间接经验的能力较弱,不具备基本的书写、阅读、运算、逻辑推理、口头及书面表达等语言思维技能,没有掌握好基本的文化知识;自我评价水平低,自卑心理情结严重;学习目标模糊,学习导向不明,抱负水平低,学习动力不足,靠外压式学习纪律约束;学习习惯不良,没有掌握常规的学习技术,例如学习准备等。作为教师应该正确理解和对待这些特殊学生。首先要理解“生”是什么,“生”包括生存、生活和生命三个层次的含义,即指生存的本领、生活的常识和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学会生存就是学会谋生的本事,有一技之长。学会生活就是养成不给他人带来麻烦的生活习惯、积极人世的健康心态、向往幸福生活的期待和追求等。学会珍惜生命就是学会尊重、珍惜、关爱、保护生命等。

关于“学习”概念的理解。不同学习理论对“学习”有不同的解说。行为主义认为,学习是指刺激—反应之间联结的加强。认知主义认为,学习是指认知结构的改变。人本主义认为,学习是指自我概念的变化。建构主义则认为,学习是指学习者对意义的建构,是学习者个体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在我国较有影响的教科书中表述的学习概念是:“学习是指学习者因经验而引起的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的比较持久的变化。”川在学习化社会里,学习的目的主要是打造学习力。学习力是一个人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持续的终身学习的总和。学习力是一个人最可贵的生命力和生存力,学习力还是竞争力。因此,一定要培养学生形成终身学习力。

作为教师还要理解和懂得人的学习方式有多种,主要有接受式学习方式,这是人类特有的学习方式;探究式学习方式,亦称发现式学习;体验式学习方式,体验学习是一种个别化的学习行为,不能替代。就学习的内容来说,学生应该学习的知识即包括认知范畴的知识,又包括应用范畴的知识。我国学校教育普遍重视认知范畴知识的学习,忽视应用范畴知识的学习,学生学习的结果是“高分”“低能”。因此,教师要善于处理好这这两类知识的关系。

3.树立现代教学观念

“教学”不管是作为“普通的日常用语”,还是作为“教育科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在不同的语境里人们对它的理解是大不相同的,这些理解大致“可以归结为两大类:一是将教学看成是一个联合词,它是指由教和学两方面组成的活动,并且两者不可分割。”“二是将教学当做一种行为,相当于教师的‘教’,是教学实践中教师这一方的行为。具体来说,教学有时被理解为“教学即学习”,有时是指“教学即教授”,或者指“教学即教学生学”,或者是指“教学即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对于职业学校教师来说,对教学的理解关键在于懂得应该教什么和怎样教。教什么?既要教编码知识,也要教非编码知识,书本知识与实践能力并重。教的内容也就是“四个学会”的内容,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所需要的知识。怎么教?要从教书转变为教学。教书不等于教学,教书是把书本知识原原本本转送给学生,是教教材,不是用教材来教。对于实践课教师来说,虽然不是也不需要照本宣科,但是指导学生学艺也同样存在此类问题。教学是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去求学,因此,要从讲课转变到教学,因为讲课不等于教学,会讲课,不一定会教学,学校中经常出现的以教代学的情况就是如此。在实践教学中要学会处理鱼渔关系,真正理解“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这样才能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

教学本应是“质疑教学”,教学的起点和教学的终点都应该是问题,这是由人的学习天性和学习的本质决定的。学习的本质就是学问,学习等于学问,学习不等于学答。我们知道,人的学习是从学问开始的。据此判断,我国学校课堂教学的“无疑教学”模式毫无疑问是错误的,学生总是举手“抢答”也是背离学习规律的。在这种学习模式里,学生的学习只是学答,复制知识。教学培养的是学生的复制模仿能力,而不是反思创造能力。所以,从“学答”到“学问”,从复制知识到创造知识,这是教学改革的努力方向。另外,职业学校的教学,尤其是实践教学,具有明显的“复杂性”特征,那些看似简单的技能学习实质上却是复杂的心智过程。从教学过程来看,技能学习不是简单的动作模仿或反复练习,而是包含着学习者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认知图式的定型、认知结构的改变、思维方式的形成、行为方式的选择等一系列的过程,是综合智力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绝非是简单的“做”和重复的“做”。

4.学会学习和反思

在知识社会中,学习能力、就业能力、工作能力、职业转换能力、创业能力是一个人发展的基本能力。因此,西方国家普遍强调,每个社会成员要为工作、为公民素质和为可持续性发展而学习。今天,人类社会进人了一个信息化、经济全球化、快速变迁的时代,对职业技术教育提出了挑战。职业技术教育专业和课程设置改革,教学和培养方式改革,这一切都要求职业技术教育教师尽快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成为具备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和现代教学技能的“双师型教师”。因此,每位教师都必须有强烈的读书和研究意识,尽快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装备自己,以此来解决自身教育学专业知识缺乏的问题,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获取做教师所必备的关于学与教的知识。通过学习和研究提升教育的理性思维水平,提高教学服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