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数字图书馆建设

数字图书馆建设

数字图书馆建设

数字图书馆建设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建设

20世纪中期以来,数字化同光导纤维和计算机以及网络化一起成为21世纪高科技经济时代的基本特征,Internet的高度应用及其在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热潮的直接推动下,数字图书馆的研究与建设讯速成为全球图书馆界研究的热点之一。

1 数字图书馆的定义及特征

1.1数字图书馆的定义

由于数字图书馆具有广泛的内容和涵义,因而现在对数字图书馆有各种各样的定义。具有代表性的一种观点是将数字图书馆看成广域网中全球统一的实体,包括所有联网的数字信息资源;另一种观点则将数字图书馆作为一些研究计划。笔者认为:数字图书馆是传统图书馆功能的扩展,它对信息进行搜集、转换、描述,并以计算机可处理的数字化形式存贮馆藏信息和网络数字化信息,以智能化的信息检索方式和统一友好的检索界面,利用先进的信息处理技术和互连的计算机网络,提供多种语言兼容的多媒体远程数字信息的信息服务机构。

1.2数字图书馆的特征

1.2.1数字图书馆是一个分布式的图书馆群体

数字图书馆通过宽带高速互连的计算机网络,把大量分布在一个地域或一个国家的众多图书馆或信息资源单位组成联合体,把不同地理位置上及不同类型的信息按统一标准加以有效存储、管理并通过易于使用的方式提供给读者,超越空间和时间的约束,使读者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在网上可远程跨库获取任何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高度的资源共享。

1.2.2数字图书馆是面向对象的数字化多媒体信息库

数字图书馆的存储媒价已不仅仅限于印刷体,它具有文本、声、光、图像、影视等多种媒体,其存储的载体也相应地有光盘、录音带、录像带以及各种类型的数字化、电子化装置。它通过多媒体、超文本、超媒体等技术,提供智能化的信息检索手段,向读者展示各种生动、具体、形象、逼真的信息。

1.2.3数字图书馆是与平台无关的数字化资源的集合

数字图书馆可实现异种数据库之间、服务器之间、工作站之间的可互操作性,并正在探索深层语义上的可互操作性。它采用一种联合式或协调性软件,从类型相似的数据对象和服务中,取得一致性和连惯性的检索内容。目前在网上查资料,需逐个站点地查询,就像查本书,需要一个图书馆一个图书馆地跑。实现数字图书馆后,读者只要提供某个检索点,计算机就会按统一的用户界面提供所需的全部资料。

1.2.4数字图书馆具有强大的信息传播与功能

数字图书馆在服务方式上与传统图书馆有着重大的差别,它变传统图书馆的被动式服务为主动服务。它可以通过网络随时和传播各种文献资源的信息,对读者进行“引导”或“导航”,向读者提供多种语言兼容的多媒体远程数字信息服务。

2 数字图书馆产生的背景

作为一项新生事物,数字图书馆的提出,并不是源于图书馆自身,而是信息化社会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它的产生有其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它是两种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

2.1数字图书馆产生的外在因素

2.1.1数字化信息资源的巨增

20世纪90年代以来,数据库的容量及数量迅速增长,其种类也趋于多样化。光盘出版物作为单独发行的电子信息资源的主流,其内容丰富,种类繁多,有工具书、目录、全文数据库、图片、各类图书等,兼有图、文、声等多媒体功能。1994年全世界销售CD-ROM光盘9180万套,利润达107亿美元;1996年销售4亿套,利润达到了350亿美元。电子期刊由软盘期刊发展为CD-ROM期刊再向联机网络期刊发展。

2.1.2 Internet的发展和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

据统计,目前Internet用户已达2亿。Internet的信息资源作为NII(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的五大要素(信息资源、信息设施、信息系统、信息主体)之一,与具有大量信息资源的数字图书馆关系密切,而且数字图书馆是NII的重要应用信息系统。一方面,信息高速公路建设所需技术包含了NII的五大要素,奠定了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技术基础;而另一方面,数字图书馆的目的之一就是使用户能够通过网络联机存取图书馆内的信息资源。Internet的推广和普及,显然为数字图书馆提供了现实的网络环境和丰富的电子信息资源。

2.2数字图书馆产生的内在因素

数字图书馆产生的内在因素之一是传统印刷型文献的保存问题。印刷型文献存在着变质和自然老化等弱点,加上各种自然的灾害和人为的损害,珍贵的印刷型文献将面临无可挽救的损失,必须利用数字化技术将图书馆珍藏的古籍、书刊等进行数字化保存。数字图书馆产生的内在因素之二就是馆藏的利用问题。图书馆从用户需求中产生,又为用户需求服务,但长期以来,重藏轻用,开展信息服务的层次较低、手段落后、内容陈旧。在信息社会,网络、广播电视已向用户提供图像、声音、文字、动画等全方位信息服务,传统图书馆必须实现数字化才能使信息传递更快捷、更直接、更方便,服务内容更具时效性、针对性,以满足社会化需求。

3各国数字图书馆建设概况

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已成为当前评价一个国家信息基础水平的重要标志,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都陆续将计算机、网络通讯、多媒体等高新技术应用于这一新领域。

美国于1991年率先开始研究数字图书馆,在1992年制定的“高性能计算机与通讯(HPCC)”国家攻关项目,将发展数字图书馆列入到“国家及挑战”当中,1994年6月著名的“大学数字图书馆项目”启动,1996年开始建设一个叫做“美利坚记忆(American Memory)”的历史文化数字图书馆,预算资金为6000万美元,计划在2000年内完成,并把美国自1440年以来的历史、文化收藏将全部以数字产品上网。

日本国会图书馆从1993年起,投资1700万美元建设示范电子图书馆(Pilot Electronic Library),目前,已有1000万页历史文化资源完成数字化并上网。

英国国家图书馆(大不列颠图书馆)1993年6月开始了名为“存取创新”的数字图书馆计划。该计划共包含20个创新实施项目,包括馆藏照片、期刊的数字化系统、馆藏善本书数字化系统、馆藏微缩片数字化系统、专利文献快递系统、图书馆网页、公共存取系统等。该项目的大部分已上网提供服务,目前该馆的数字化资源已超过1000GB。

法国国家图书馆正在进行“法国数字图书馆”计划。该计划实现馆藏精华数字化及网络存取,为实施数字图书馆打下了雄厚的资源基础,并专门从事数字图书馆解决方案的研究,开发和商品化。现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数字资源地,估计总存储量在3000GB以上。

1995年IBM中国研究中心与国内高校及科研机构合作,研究开发与中国语言和计算机环境相适应的数字图书馆新技术。复旦大学与其合作,将中国从原始社会到清朝的历史地图全部数字化,并配以文字说明和语言解释,在CERNET上应用。1997年由文化部组织申报,经国家计委批准的国家重点科技项目―“中国试验型数字图书馆”已正式立项并启动,由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南京图书馆、辽宁图书馆、广东中山图书馆、深圳图书馆六个单位联合研制开发,其目的是建立多馆协作、互为补充、一致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中国试验型数字图书馆模型,由多种类型的分布规范化资源库组成一个试验型数字图书馆,该项目计划于1999年完成一个试验系统。1998年北京图书馆带头倡议实施“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该提议已被有关主管部门采纳。

综观各国数字图书馆建设情况,使我们认识到:数字图书馆是图书馆界21世纪研究的热点,也是全球文化科技竞争的焦点,在网络时代,谁先掌握了技术和资源库,谁就占有了先机,这就是各国竞相启动数字图书馆工程的原因。

4对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几点建议

4.1走合作化道路,打破各自为政的局面

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目前我国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有着各自为政的局面,如在建库上,各馆文献分类、编目不统一,书目数据标准化程度不同等。在文献分类方面,有些馆用《中图法》,有些馆用《科图法》或用《人大法》,对图书馆的资源共享造成很大障碍;在书目数据方面,数据不标准就不能保证检索用户从各个角度迅速、准确地检索所需资料。因此,必须有一个数字图书馆全国中心,建立和健全全国数字图书馆使用的各种标准及规范,协调与规范资源库建设,解决数据库建设的标准化问题,根据标准,再由地区内、地区间各馆合作建库或由地区文献信息中心统一建库,各馆录用,最终达到全国的标准化。在技术上,与外国技术企业加强合作,利用外国先进技术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数字图书馆。如IBM公司的数字图书馆研究中心与国内高校及科研机构合作,研究开发了与中国语言和计算机环境相适应的数字图书馆的新技术。

4.2开发新的信息资源,拓展信息空间,提供新的信息服务

我国信息资源非常丰富。数字图书馆的建设要求图书馆必须注重信息资源的建设。数据库资料是数字图书馆的重要信息来源,数据库建设与网络建设互为一体。在从事网络建设的同时,必须考虑数据库的建设,避免网络上缺乏信息源,网络闲置,造成浪费。建库前,对馆内无用的、价值不大的信息予以剔除是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数据库的质量,否则加重工作量和增加无用信息。建库应确立如下原则:人无我有,人有我强,形成特色,全部上网。建库的方向是立足本馆,面向全球。当前,我国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必须注重文化和科技数据库的建设。

4.3加强技术队伍建设

传统图书馆向数字图书馆转变,必须引进越来越多的电子信息源和各种新的技术设备,这就对图书馆员的知识和技能提出新的要求。随着电子信息资源的增多,图书馆工作的重点将转移到各种信息服务上来,将有更多的馆员参与以参考咨询为重点的信息服务。这就要求馆员了解电子出版物的产生、控制、传递和利用机制,掌握有关电子信息资源的管理和利用等知识,具有对各类型电子信息资源进行价值判断和深层次开发的能力。同时,必须对网络有所了解与认识,否则无法通过网络萃取信息、为远程用户提供服务。图书馆还要培养具有较强信息技术技能的专业人员,因为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是数字图书馆的两大技术基础,数字图书馆的网络设计、程序编制、系统的维护、数据库的开发、馆员培训等均需专门的技术人员承担。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Internet的广泛应用,我国的图书馆自动化已取得了极大的发展。在当前新的形势下,我们的图书馆事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冲击,数字图书馆建设面临着机遇和挑战,我们一定要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按照国情,瞄准目标,把握好方向,认真研究对策,及时解决数字图书馆建设中存大的问题,做好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各项工作,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发展,去迎接数字图书馆新的未来。

【参考文献】

[1]徐文伯. 建设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开创中华文化光辉的未来. 中国图书馆学报,1999(6):76-81.

[2]夏亚云.一些国家的数字图书馆. 图书情报工作,1999(4):60-62.

[3]赵洗尘. 数字图书馆及其建设. 现代图书馆情报技术,1999(1):28-31.

[4]刘年娣. 国内数字化图书馆研究与建设.图书馆杂志,1999(4):27-29.

[5]吴志荣. 对数字图书馆的若干思考.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0(2):6-8.

数字图书馆建设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数字图书馆 意义 建设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library is the developing direction of library 

construction, it is an existence form of the library in future. this paper introduced

emphatically the definition of digital library﹑Set up the meaning of digital library ﹑Characteristic of digital library﹑Module of digital library And the subject matter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library should be solved。 

KEY WORDS: Digital Library;meaning;Construction 

    进行数字图书馆建设是21世纪图书馆迎接网络时代的重要战略,这项工作关系着图书馆的生存与发展。虽然21世纪传统图书馆和自动化图书馆暂不会消失,但随着电子出版物的盛行,数字图书馆将居首位。未来的图书馆将以服务特色和技术手段论高低,能否迅速占有信息资源并向社会提供信息产品将成为衡量图书馆的标准。21世纪信息产业将为GPN提供新的经济增长点。数字图书馆作为图书馆的主要方向,它的研究与建设水平将直接关系到我国图书馆在未来信息时代的地位和作用。由此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时机,认真研究在新世纪数字图书建设这一重要课题。 

1. 数字图书馆的概念 

    数字图书馆(Digital Library DL),是进入90年代以后产生的一个全新的概念。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网络技术﹑数码存储与传输技术等的全面普及,使得人们对文献信息的加工﹑存储﹑查询﹑利用等方面有了新的要求。因此,数字图书馆也就应运而生。它是一个新生事物,目前,在图书馆界甚至整个学术界还没有一个被广为接受有定义。从众多的定义表述中其中认为数字图书馆是:以组织数字化信息及其技术进入图书馆并提供有效服务。几乎图书馆的所有载体的信息均能以数字化的形式获得,包括所有联机采购﹑编目﹑公共查询;对各种信息资源的检索,通过网络组织读者访问外界数字图书馆和文献信息数据库系统,如电子杂志﹑电子图书﹑声像资料﹑动画片﹑影视片﹑多媒体资料等:用计算机系统管理图书﹑期刊等的读者服务;图书馆利用网络连接到全球各个角落,让人们很方便地共享资源。这一概念尚较为大多数人接受。 

2. 建立数字图书馆的意义 

    传统图书馆担负着信息采集、存储、传播及版权控制的重任,DL也同样要完成这些任务,只是各项任务的内容、采取的手段及服务方式发生变化。建立数字图书馆的主要意义: 

2.1 由于数字图书馆是虚拟与现实相结合,大量的数字化信息存贮在无数个磁盘存储器中,通过计算机网络联接形成的一个联机系统。因此,与传统图书馆相比,它占用的物理空间相对很小。 

2.2 数字图书馆收藏数字形式的信息,除了纸介质的书刊资料外,还收录其它一切可以数字化的信息,如视频、音频资料、计算机程序等等,可以满足读者的多种需求。 

2.3 数字图书馆建设对于我们最重要的一点是建立以中文信息为主的各种信息资源,这将迅速扭转互联网上中文信息缺乏的状况,形成中华文化在互联网上的整体优势。数字图书馆还是保存和延续发展民族文献遗产的最佳手段,所有的珍贵资料都可以经数字化处理后,将原件保存在更适宜的 环境中,而数字化的资料由于实现原件的复制,并不影响一般意义上的查阅。 

2.4 利用数字化图书馆的用户可以不同图书馆的工作人员直接见面,而只通过网络与图书馆联系,图书馆专业人员通过电子邮件及电子咨询台与用户联系。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取决于软件设计、图书馆专业人员对用户回应的速度和质量、数字化信息的制作、网络的传播速度及人性化界面的设计等;用户也可以直接通过电脑登录至数字图书馆的主页,随意浏览、查询、下载、打印有用的信息。 

2.5 数字图书馆扩大了读者的范围,普通图书馆因为读者对象与地理位置的限制只能为少数人服务,数字图书馆则允许人们在任何地方、任何身份进入图书馆自由查询。 

3 数字图书馆的特征: 

3.1 数字图书馆是一个分布式的图书馆群体。数字图书馆通过宽带高速互连的计算机网络,把大量分布在一个地域或一个国家的众多图书馆或信息资源单位组成联合体,把不同地理位置上及不同类型的信息按统一标准加以有效存储、管理并通过易于使用的方式提供给读者,超越空间和时间的约束,使读者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可以在网上远程跨库获取任何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高度的资源共享。 

3.2 数字图书馆是面向对象的数字化多媒体信息库。数字图书馆的存储介质已不限于印刷体,它具有文本、声、光、图像、影视等多种媒体,其存储的载体也相应的有光盘、录音带以及各种类型的数字化、电子化装置,它通过多媒体、超文本、超媒体等技术,提供智能化的信息检索手段,向读者展示各种生动、具体、形象、逼真的信息。 

3.3 数字图书馆是与平台无关的数字化资源集合。数字图书馆可实现异种数据库之间、服务之间、工作站之间的可互操作性,并正在探索深层语义上的可互操作性。它采用一种联合式或协调性软件,从类型相似的数据对象和服务中,取得一致性和连贯性检索内容。目前在网上查资料,需逐个站点地查询,实现数字图书馆以后,读者只要提供某个检索点,计算机就会按统一的用户界面提供所需的全部资料。 

3.4 数字图书馆具有强大的信息传播与功能。数字图书馆的服务方式与传统图书馆有着重大的差别,它变传统图书馆的被动式服务为主动服务。它可以通过网络随时和传播各种文献资源的信息,对读者进行“引导”或“导航”,向读者提供多种语言兼容的多媒体远程数字信息服务。 

4。数字图书馆的基本模块 

    数字图书馆是一个开放式的硬件和软件的集成平台,通过对技术和产品的集成,把大量的各种文献载体数字化,将它们组织起来在网上服务。它由五大模块组成:各种载体数字化,数据储存和管理,组成有效的访问和查询,数字化资料的传递和接收,权限管理和版权保护。 

4.1 各种载体的数字化 

将书刊、古籍、善本等各种文字、图像(包括地图),缩微制品包括缩微胶卷和缩微平片等,利用计算机和相关设备,将这些资料数字化。 

关于录音、录像、电影胶卷、唱片等可采用各个公司提供的产品,将音频、视频信息资料数字化,各公司往往提供压缩技术的先进工具来处理。

4.2 数据的存储和管理 

数字图书馆大多数采用客户机/服务器的模式。客户、图书馆服务器和对象服务器构成信息传递的核心结构。图书馆服务器主要管理数据的目录、索引和查询,而对象服务器用于管理数字化的对象(即各种类型载体的原文献),当对象数据直接到达客户的时候,就实现了图书馆对象数据的传送。它存储和管理的数据量是巨大的。 

4.3 组织有效的访问和查询 

文本类型的文件检索,实现在网上的快速全文检索软件:如何为多媒体信息建立索引,让用户进行有效的查询,也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直接针对图像建立索引,可以按照颜色,图案来索引纺织品的图案;用边缘轮廓结合其它图像处理技术索引人脸照片等;用同样的方法,对数字化的视频和音频信息内容进行查找,这是访问DL的关键技术。 

4.4 数字化资料的传递 

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目前已成为多媒体通讯的基本传输网络。ISDN分为窄带(N-IDFN)和宽带(B-ISDN),前者美国、欧洲、日本已投入使用,它可以传输声音等连续媒体和低质量的视频信号。有线电视(CATV)广播网络,可以说是DL最有前途的传输环境。美国一些专家称之为“信息高速公路的最后一公里”。我国只要对目前的有线电视网络作适当改造,使其具有正反向传输功能之后,就可以用它实现高品质的计算机联网、信息终端和交互式电视等功能,就可以作为DL的传输环境。 

4.5 权限管理和版权保护 

数字图书馆的安全性显得很重要,它要有一般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管理功能,要重视各种类型用户的权限管理;更重要的是,必须用适当的技术确保版权人的资源不被滥用。 

5 数字图书馆建设应解决的问题 

5.1 关键技术问题 

数字图书馆是采用现代高新技术所支持的系统工程,信息技术的集成在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具体的来说,数字图书馆涉及数字化技术﹑超大规模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数据库与分析处理技术﹑信息抽取技术﹑基于内容的检索技术﹑自然语言理解技术等等。我们必须针对数字图书馆的应用背景,综合运用有关原理和方法,重点突破关键技术,才能为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 

5.2 标准与法规的制定和实施 

在进行数字图书馆研究和建设数字资源库的过程中,应借鉴发达国家数字图书馆建设的经验教训,尽早制定统一的适合中国数字图书馆建设的资源描述﹑标识﹑查询﹑交换和使用的标准规范及法规;尽量地使用国际标准,对那些不是按标准格式进行组织伯资源库,也必须考虑数字项的充分描述,并要有灵活的接口,以保证日后对数据的转换与衔接;同时在进行资源库的加工过程中要考虑对版权问题和处理,以做到充分的尊重知识﹑尊重智慧。使我国数字图书馆在建设伊始,便遵循标准化﹑规范化﹑法制化管理的发展道路。 

5.3 各类数字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数字图书馆建设必须以建立丰富的数字资源库为基础,否则要实现数字图书馆就是一句空话。各类型图书馆应针对本馆实际情况,将本馆馆藏资源数据化,建立具有本馆特色的数据资源库。数字资源库中包括中文数字资源群﹑引进国外的专题数据库。通过相接的网络系统实现大部分地区图书馆文献资源的联机采编和馆际间互借。 

5.4 人才培养 

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离不高素质人才。数字图书馆工作要求管理人员具有较高学历和专业素质,需要掌握多方面知识结构的人才,如计算机﹑网络信息加工与管理﹑知识产权与保护﹑数字图书馆运营与管理等方面人才。图书馆只有培养出这样的高素质的人才方能保证数字图书馆持续不断地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郭卫真.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68-69. 

[2] 杜宝娟.试论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1(4):52-53. 

数字图书馆建设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资源建设

当今高校图书馆正朝着数字化、网络化、电子化方向发展,这就使得传统图书馆向现代图书馆转变成为必然趋势,于是数字图书馆应运而生。而在数字图书馆的发展过程中,其重中之重便是资源建设,它关系到图书馆能否立足于信息化社会,关系到图书馆能否赖以生存和发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数字图书馆资源建设的好与坏直接影响着图书馆工作的大局,因此,加强数字图书馆资源建设具有深远的意义。

1 数字图书馆概述

目前对于数字图书馆有各种定义,但对数字图书馆的特点、本质的认识已基本趋于一致,即数字图书馆是网络环境和数字环境下图书馆新的发展形态,它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海量、分布、异构的数字资源进行整合,形成有序的整体,通过各种媒体提供友好、高效的服务,使人们随时随地获取信息和知识。数字图书馆资源,主要是指在信息化的互联网环境中,进行数字图书馆工作所需的各种要素、设施条件、信息来源等的统称。换句话说,它就是数字图书馆的物质资源、环境资源、人才资源、信息资源等的系统集成体。数字图书馆资源是数字图书馆资源建设的核心,是数字图书馆开展各项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2 数字图书馆资源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2.1 资源体系不健全,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管理

目前,数字图书馆的资源建设尚无统一的规划和管理,处于一个无序的状态,图书馆资源建设经费不足,各馆在原始文献选择、资源库建设范围、资源建设广度和深度等方面往往顾此失彼,导致资源筛选不科学,资源质量参差不齐。无法形成一定规模的系统化、科学化的数字资源体系。同时由于多头管理,各自为政,缺乏合作,造成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在低水平上重复。一些真正有价值也是用户急需的特色资源却因为制作成本高、技术难度大而没有启动,造成资源不够丰富,有价值的信息资源缺乏,数字资源质量不高。

2.2 资源建设标准不统一,资源整合存在障碍

各地数字资源建设缺乏统一标准,各馆所建的数字资源在数据库结构上不兼容,数字化资源管理系统不同,数据标准不一,著录格式各异,影响各数字图书馆系统间的无缝衔接。而且数字资源品种繁多,制作方式不尽相同,在用户检索界面、检索语言等方面也存在很大差异,给读者检索、浏览带来极大的不便。

2.3 缺乏统一的整合平台,难以实现资源共享

各省市数字图书馆的建设规划、数字资源建设平台都是自治的、异构的,数据存放于本地,缺乏统一的数据记录、揭示和交换规范,各数字图书馆系统间的数据交换存在困难,无法互通互用,资源共享存在障碍。

3 数字图书馆资源建设的对策探讨

3.1 协调采购,减少重复建设

高校图书馆购置商业数据库应以用户需求为导向,根据本馆的地区特色,结合专业特色、高校重点学科发展方向进行合理布局,处理好共性资源与个性资源的关系,使各馆之间相互协调,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在数据库试用阶段,加强宣传,收集数据,通过成本收益分析、用户评价、引文分析等方法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合理引进高质量和高利用率的数据库,使图书馆在某些学科品种、数量、质量以及连续性和完整性等方面达到较高水平。对各馆都需要的数据库,应发挥联合采购优势,降低购买费用。对于访问量较大的数据库可采用集团购买,各成员馆分别建立镜像站点的方式提高访问速度。

3.2 建设学科资源导航

由于网络资源具有海量信息、使用便捷、更新及时、没有时空限制的优点,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认识到其价值,在专题研究中,他们期望获得专业性较强的适合高校重点学科、科研基地发展的专、深、精的专题特色资源,特别是经典及前沿性的数字资源。网络免费学术资源类型多样,包括电子期刊、电子图书、数据库、门户网站、个人主页、博客等;获取途径多样,可以通过搜索引擎,RSS技术、利用网上电子期刊目录、免费文献数据库或利用新闻组、BBS等。高校图书馆应结合本校重点学科、特色专业,整合网络免费学术资源,以学科为单元建立分类目录式资源组织体系,将收集到的资源按其学科所属进行归类并建立索引,构建全文或多媒体数据库。

3.3 加强数字化技术和标准建设,共建共享特色资源

高校各图书馆由于侧重学科不同、用户需求层次差异,在馆藏资源内容、种类方面必然会有一定差异。网络环境下,特色是文献资源建设的生命,图书馆在数字化过程中,应依托自身的特色馆藏,利用网络技术,成立数字化加工部门,配备精干人员,制定数据加工规范和文献标引著录规则,加强馆际合作,联合建设数据库。在特色和专题数据库的建设中应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除了做好现有馆藏资源的整理和数字化工作,还要搜集、整理相关的文献,做好数据录入工作,严格按照标引细则进行标引,及时更新,提供多种检索途径,提高自建数字资源质量。

3.4 加强数字资源版权管理

一方面,随着数字化内涵和外延的扩大,涉及版权纠纷的问题日益凸现。图书馆首先要确保购买拥有合法版权的数字产品,同时考虑资源的合理合法使用,自建资源要想办法解决版权问题,保障信息资源共享与知识产权保护之间的平衡,在遵守相关法律和尊重知识产权的前提下实施资源建设和使用。另一方面,数字资源虽然在存储、处理、使用等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但是,数字化的信息目前也存在诸多技术弱点,导致任何获得信息的人都可以不受约束地通过信息的再生产获得利益。因此,数字资源建设需要研究用于数字化信息的内容保护、通信保护及密钥保护等问题。

3.5 注重人才队伍建设,加强用户培训

作为图书馆各项工作中最活跃的、起决定因素的图书馆员,必须及时补充、更新、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和技能,以适应日新月异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需要,成为现代图书馆的复合型人才。人才是数字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关键,人才队伍是数字图书馆发展的基础。数字图书馆馆员必须具备辨识、选择与取得不同信息媒体的能力,需要对数字资源市场及商的动态有所了解,需要对硬件、软件及网络通讯等技术问题有更多的掌握。图书馆应提供相关的在职培训,并鼓励馆员不断进修学习,培养一支具备扎实专业知识、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具备广博文化知识和学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4 结束语

随着数字图书馆建设进程的日益加快,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在数字图书馆资源建设中虽然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受物质、环境、信息、人才等方面因素的影响,数字图书馆的发展缓慢甚至是停滞不前,所以要进一步加强数字图书馆资源建设,充分发挥数字图书馆资源的导向作用,大力创新和开发数字图书馆资源,努力提高数字图书馆资源的利用率和创新性,准确把握数字图书馆资源建设方向,不断增强资源共建共享的力度,才能满足广大群众对数字图书馆提出的各方面服务需求。

参考文献

[1]黄俊.加强数字图书馆资源建设的思考[J]. 河南图书馆学刊,2013(2)

数字图书馆建设范文第4篇

【关键词】图书馆数字网络

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化建设迅速普及。 高校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 使得读者能够快速便捷地获取所需的多方面信息。 因此,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首要解决的是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之间相应的建设,使读者、知识和服务之间形成高效率的联系。 数字化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相比,不再是传统图书馆所涵盖的内容,其海量、快速、便捷、不断更新等的特点,使读者对数字图书馆更感兴趣。馆藏图书的大量增加、数字化馆藏资源的建设,对图书馆的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怎样为师生提供更多、更好的优质服务,怎样让师生员工在海量的文献以及数据之中获取更多的知识,从而实现科学、高效、优质的服务,这些都成为当前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加以解决的问题。

当前,利用图书馆电子资源的优势电子资源具有体积小、容量大图、文、声、像并茂、成本低、效率高、查询快速方便、创作、发行容易的特点,能满足人们对信息获取的及时性、多样性、动态性需求,使用者可以快速方便的找到自己需要的资源,并方便对这些资源进行加工处理,为自己所用. 图书馆电子资源利用的不足之处。 由于读者群体的素质不一样,大多数读者对于图书馆电子资源认识不清楚,不到位,有时还会产生误解.其实图书馆电子资源一般包含数据库、电子图书、视频点播,电子学位论文,会议论文等,数据库具体又包括全文数据库、文摘型数据库,根据文种可分为外文数据库、中文数据库.每一个图书馆购买的电子资源都是不同的,因此作为图书馆电子资源管理员应该及时报导新购买的数据库资源,并把图书馆所有电子资源包含的内容介绍资料投放到网页上,及时宣传更新。

电子化网络化图书馆建设应采取的措施加强电子立法在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的今天,信息法制度建设是十分重要的保障.涉及计算机领域的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实施对网络环境的净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要从根源上保护网络下的版权,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践中仍然存在着很大程度的空白。所以,这就需要我们加强立法、司法、执法的力度,依据我国实际,与国际接轨,吸收国外先进的制度和手段,及早解决我国存在的知识产权方面的网络信息资源利用中的实际问题。首先,对于已过保护期的作品或著作权法不予保护的信息(如国家的法律法规),可当作公有信息自由地进行数字化,但对于那些仍然享有著作权的作品进行数字化要特别慎重,须考虑是否取得著作权人授权许可,是否要支付报酬,注意尊重著作权人的应有权利;其次,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加强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宣传教育,使全社会逐步树立尊重知识产权的道德观,合法地利用数字图书馆以满足个人的利益需求。

数字化图书的建设,能根本转变图书馆的服务模式,努力形成服务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以人为本"的学习氛围。 在新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了图书馆活动当中的重要资源,这点可以从人对知识的驾驭程度和所带来的创新看,图书馆加强对于数字化的管理以及提高自己的服务水平显得非常重要。它不仅继承了传统图书馆的职能,而且转变了图书馆的服务模式,使图书馆由原先的封闭式转变为开放式的办馆,使被动的服务转换为主动的服务。 而且,在新形势下,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理念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重视主体性,强调自主性、个性化、自我价值等,都达到了一个值得我们关注的高度。 这也要求我们在数字化图书馆的服务与管理工作中,要提高对人的关注,注意释放人的能力以及能够实现与读者互动。 也就是说,高校图书馆建设必须强化"以人为本"的办馆理念,努力打造"一切为了读者,为了读者一切"的办馆理念。 在科学办馆的理念下,开展服务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多层次服务活动。必须重视数字图书馆服务标准的统一。

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彻底改变了传统图书馆的成长轨迹,转化了传统图书馆的管理模式,优化高校传统图书馆自身的服务体系。但是,目前不少高校的传统图书馆面临着发展困境,由于熟悉的环境正在发生着比较大的变化,不少人无法做出迅速的反应和转化。 通过数字化图书馆的管理与服务标准的建设,可以帮助传统的图书馆人员走出技术与心理的困境,帮助图书馆员工学习运用虚拟形式,组织编制馆藏的文献。这是促进现代管理型图书馆成长的科学方式。图书馆先阶段可实施的建设项目包括:

1、基于GPS的图书定位是用户通过手机终端检索到感兴趣的图书后,由手机GPS导航快速引导用户找到需要借阅的图书位置,有效减少图书搜索时间。

2、个性化图书分类是在中图分类法基础上根据用户需要扩展个性化的分类方法。是当前一个活跃的科研主题,可以预见诸多科研工作者需要检索该类图书,如果将相关图书单独编目为一类,而且记录读者对该书的评价和反馈,将十分有助于科研资料的检索。

3、个人数字图书馆是个人或团体根据自身需要,通过计算机操作平台,将数字信息建立专题数据库储存,自己创建、维护和使用,以实现个人信息贮存、检索、传输和优化功能的知识集合。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电子化、网络化渗透到各个领域,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图书馆做为信息中心,是学术研究的重要辅助机构,是信息、知识与信息技术利用的最前沿,不仅为广大师生博览群书提供保障, 更为教师及科研人员探索科技前沿、追踪学术动态、了解研究进展、申报科研课题、改革教学方法等提供支持。因此,未来电子化、网络化的完善与普及将成为图书馆管理的新模式。基于网络的图书馆实现了真正的减负,可降低图书馆IT基础设施费用,减少图书管理软硬件安装和维护工作,使图书管理员可专注于知识加工和整理工作,而且可借助于普及、强大网络提高图书管理水平和对外服务能力。

参考文献:

数字图书馆建设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馆长 高校图书馆 数字图书馆 效果 IT治理

分类号 C93

1 引言

领导是个人对他人施加影响,鼓动、激励并指导他人活动,以实现团队或者组织目标的过程。毋容置疑,任何一个组织,无论国内还是国外,若想某个项目取得预期的效果,都必须获得领导的理解和支持。在我国特有国情下,领导,尤其是“一把手”对项目投资决策以及实施成效的影响更是有目共睹。对于可能影响组织竞争战略或者竞争地位并且耗资不菲耗时不短的IT建设而言,任何一个组织,都是慎之又慎,如履薄冰。无数案例表明,组织“一把手”对其的影响十分明显。

但分析以上学者对该问题的研究,存在两个缺陷:①采用个案研究,比如文献3-6,缺乏统计上的普遍意义;②尽管有学者,比如文献7-11,按照严格的统计方法,选取某个行业或者几个行业进行大样本调查,分析领导对IT建设的影响,但这个分析是糅合在众多因素当中的,比如行业环境、员工素质等,迄今尚无文献对组织一把手对组织IT建设的影响进行专门分析。因此,本文结合自己所处的行业背景,选取高校图书馆作为样本,研究其馆长对IT建设(主要是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影响。

2 图书馆馆长在数字图书馆建设过程中的基本能力

托马斯综合前人几十年的研究,提出有效领导者的特质模型,即有效的领导者必然具有某些区别于无效领导者和非领导者的个性特征,如“智力、知识和专长、支配力、自信、精力旺盛、承受压力的能力、正直和诚实、成熟”;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研究小组发现,领导者时常通过关怀和创新来影响下属,从而完成组织目标。对于图书馆馆长而言,图书馆在学校居于教辅地位,图书馆的发展必须依靠学校的资金、政策、人才的支持,而且这种支持很大程度上来源于馆长在学校的相对地位。综上,笔者认为,馆长在数字图书馆建设过程中的基本能力体现在3个方面:①行政能力:指馆长作为“一把手”领导,所具备的基本管理素质,比如与下级部门和员工的沟通能力、与副馆长的协作能力、正直与公正、创新管理的措施等;②业务能力:指图书馆馆长对于图书馆这个行业的了解程度,尤其是对于图书馆IT建设的了解程度,如馆长的计算机水平、对图书馆各项业务的掌握程度、对图书馆管理系统的掌握程度、参与图书馆IT建设的积极性等;③相对地位:指馆长在学校的地位,反映了其为图书馆发展运作资源的能力,如馆长到图书馆任职的目的(养老还是锻炼升迁)、资历、学术地位、增加图书馆拨款、提高图书馆员待遇等。

3 研究的理论模型

信息化过程对组织的发展战略、竞争地位、内部结构设计、工作流程、员工素质等各方面都有着持续的影响。长期以来,国内信息化存在重硬轻软、重短期激励而忽视长期制度建设、三分钟热情等现象。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在资源网络化以及师生使用习惯逐渐向网络迁移的大趋势之下,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短期来看,若想追赶其他高校图书馆的发展,那么可以通过设备投入、软件投入、数据库投入、给予参与人员特殊政策或者薪酬等,获得数字图书馆水平的迅速提高;但长期来看,却需要图书馆(尤其是图书馆馆长)能够设计一个良性的制度,糅合各方面力量,比如对于图书馆软硬件以及数据库投资的重大事项成立委员会或小组进行讨论论证、持续引进人才确保图书馆各部门的IT水平平稳发展、培训基层员工从而提高服务效率、让读者参与数字图书馆建设,方可能获得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成功。并且,长期机制和短期措施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短期措施到位了,容易提高士气,增强信心,从而促进长期机制的建立;长期机制建立之后,短期措施方能在正确的方向进行。

其中,数字图书馆建设效果的衡量,借鉴了文献13中的量表,从5个方面进行测量:读者对数字图书馆的满意程度、员工对数字图书馆的满意程度、同地区相比较数字图书馆发展水平如何、图书馆集成系统的应用水平、图书馆各种数据库(书目数据库、电子数据库、特色数据库、读者数据库)的整合水平。本文所涉及27个指标,都采用李克特7级量表,7表示十分好,1表示十分差,由被试根据自己的判断填写。

4 理论模型的实证与结论

4.1 问卷调查过程

本次调查采用网络问卷形式完成,问卷由专业性的调查网站(省略)生成;通过Email和QQ方式进行邀请:从“5460同学录”上获取原西南师范大学图情系1988-1997级共246个同门Email,并向1993-1998级共6个QQ群以及咨询用户交流群(QQ群号:11641736)、图腾软件群(QQ群号:34013270)共263个用户发送邀请,并请他们代为宣传。在2007年12月-2008年1月之间,共获得反馈102份,剔除缺失项超过3项以及非高校图书馆类型之后,获得填写基本完整并且是高校图书馆的数据87项,样本特征如表1所示:

从样本数量来看,本次调查所获取样本数量仅仅达到中等水平。但从被试工作年限和就职部门可以看出,绝大多数被试都应该熟悉本馆数字图书馆建设过程和现状,近70%的被试对馆长的相关能力较为了解。从被试高校级别看出,超过85%的高校是本科院校,图书馆应该是学校的重要教辅单位,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应该纳入了学校的总体规划,并且许多高校还是重点规划项目。更重要的是,本次调查主要通过“熟人”不断展开,填写问卷的被试都认真对待该次调查,填写十分真实和完整。因此,笔者认为,本次调查尽管样本较少,但获取的样本能够代表高校图书馆馆长对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影响这样一个命题。

4.2 理论模型的拟合

在对理论模型进行拟和之前,本文率先对27个指标进行因子分析,根据在两个因子之间的负荷都不应大于0.35的原则,剔除了业务能力因子当中“参与积极性”指标,根据因子负荷应大于0.60的原则,剔除建设效果因子当中的“整合水平”指标(因子负荷表略)。随后,将25个指标采用结构方程方法,在Amos4.0环境对理论模型进行拟合,拟合过程中,缺失数据采用平均值替代,所得标准化回归系数如图2

从各项指标来衡量,X2尽管偏大,但考虑本文所涉及变量达25个之多,而且RMR、GFI、AGFI、NFI、CFI、RMSEA等指标都十分理想,并且代表拟和匹配程度的P值达0.877,因

此,笔者认为该理论模型的整体适配度可以接受。

4.3 实证结论

从图2可以看出,馆长行政能力有效促进了数字图书馆建设过程中短期措施的应用以及长期机制的形成(分别为0.67、0.53),业务能力和馆长在学校的相对地位对数字图书馆建设短期措施都有明显的正面影响(分别为0.48、0.83),数字图书馆建设过程中,短期措施对其建设效果的影响十分明显(0.35)。但馆长业务能力并没有促进数字图书馆建设长期机制的形成,馆长在学校的相对地位却明显抑制了长期机制的形成(-0.12),数字图书馆建设的长期机制对建设效果的影响迄今没有凸现。数字图书馆建设过程中,短期措施的有效将大大有利于长期机制的形成(0.39),但长期机制却对短期措施的影响甚微而且不显著。综上,笔者认为,国内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过程中,馆长的作用普遍存在2个现象:

・对短期措施的影响十分明显。馆长行政能力、业务能力、相对地位对短期措施的影响显著且为正,短期措施对建设效果的影响也为正并显著。表明馆长能够依靠自己各方面能力和资源,刺激数字图书馆建设过程中短期措施,以此让数字图书馆建设迅速换新颜、励士气、促发展。并且从图2可以看出,馆长在学校的相对地位对数字图书馆建设短期措施的影响最大。笔者认为,这可能和图书馆馆长在学校的“位置”有关,部分为年富力强处于上升期的干部,部分为在学校德高望重的教授,部分为退居二线养老的老领导,前者迫切需要一些业绩以助其提拔,次者在学校的强势决定了他们完全可能争取到学校资源,最后一类凭借自己的人脉,可以获取学校新一届领导班子的支持,从而在短期内获得数字图书馆发展所涉及资金、政策以及待遇的改善。

・并没有促进数字图书馆建设长期机制和短期措施的均衡发展。从图2可以看出,短期措施和长期机制之间,短期对长期影响明显,但长期对短期却不显著。短期措施对数字图书馆建设效果的影响明显,但长期机制却并不显著。表明数字图书馆建设过程中目前还缺乏确保其效果的系统性的长效机制。另一方面,馆长3种能力当中,行政能力对长期机制的影响显著为正,但业务能力却不存在显著影响,而相对地位对长期机制的形成却是负值并且显著。笔者理解:一种可能是高校图书馆馆长的能力本身分布并不均衡;另一种可能是他们在短期措施和长期机制方面所投入的比例并不一致。再次考虑馆长相对地位对数字图书馆建设长期机制的影响为负,笔者甚至怀疑,许多馆长因为太重视短期措施所取得的显著效果,或者因为急功近利,而忽略了长期机制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