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前提

素质教育是20实世纪80年代产生的与应试教育相对里立的一个概念,是广大教育工作者长期以来理想、愿望和改革主张的凝聚。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术、身体心理素质为宗旨的基础教育。首先,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21世纪是充满竞争的世纪,敢于冒险,敢于探索,善于竞争,善于合作,富于创造是21世纪对人才规格的基本要求。这些品质无一不与良好的心理素质密切相关。素质教育就是要求中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的素质全面发展,中学生素质发展有多方面的内容,心理素质不仅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其他素质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制约作用。它既是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又是素质教育的归宿。《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时展对教育的必然要求,而且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其次,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十分密切,是新形势下德育工作形式的延伸和补充。我们认为,思想教育工作有三个层次,即政治观点教育,伦理道德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在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有不少属于心理方向的问题,而并非道德品质或政治观点问题。心理健康教育重在育心,提高人的心理素质,德育重在育德,提高人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二者相互渗透,相互益彰。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优良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思想觉悟得以形成的活沃土,而良好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又会促进中学生心理素质进一步提高。《学记》中说:“知其心,长善而救其失。”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心理健康教育对于改进德育工作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了解中学生心理特点,有利于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再次,心理健教育能促进中学生文化科学素质的提高。一项测验表明:“一部分学生学业成绩低下(文化科学素质欠佳)是由于心理素质造成的。”学生心理素质好,学习质量就高,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科学素质。

二、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德育工作的内容同时也是教师的任务和要求

心理健康教育应归属德育工作,是学生工作者和班主任教师的任务。事实上,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可以在德育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它提供了一种新的角度,使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重新认识和看待自己的学生以及学生出现的一些行为问题,可以有效地帮助学校教师改善师生交往状况。以往教师容易只注意到学生表面的那些行为问题并将之很快上升到德育的高度做出品行不良的判断,而忽略了这些行为问题背后掩藏着的原因,包括学生的心理需求。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教师以一种更宽松、更接纳和理解的态度来认识和看待学生和学生的行为,不仅注意到行为本身,更注重去发现并合理满足这些行为背后的那些基本的心理需要;不简单地进行是非判断,而是从一种人性化的角度去理解和教育学生。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真正体现出了对学生的尊重、一种对“人{”的尊重,这是建立相互支持、理解和信任的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也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在教育实践中面临的重要课题。所以说,心理健康教育是每一位教师面临的任务和要求,应引起每一位教师的认可与重视。

三、如何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一)学校教育工作

学校对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只依赖于少数专职教师单纯的口头说教。要充分调动各种有利的教育资源,形成一定的教育合力,多方渗透,全面推进。要重视教师队伍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全员的思想认识,从心理学的角度对初中生进行扎实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

1.班主任与学生在校接触时间最长。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日常班级工作中去。要建立起情感交流资料库,对学生中产生的心理动态褒良抑莠,及时总结并加以实践。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要充分利用主题班会和实践活动的有利时机,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2.任课教师要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尊重学生间的差异。从心理上与学生加强沟通,使学生乐学。通过多种教学手段,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有意识地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融入教学中去。

3.做好家长工作。充分发挥利用家长会和家长学校的作用,双管齐下,及时与家长交流学生最信思想动态。

4.对学生采取点面结合的教育方法。利用专家集体讲座和个别学生个别咨询的方法,建立心理咨询室,并为问题学生做好隐私的保护工作。

(1)对不同智力发展水平的学生各有侧重地进行指导。如:对记忆力、注意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各有所长的学生进行指导。目的是让他们看到自身的可取之处,提升他们的智力素质,让他们心理上对自己有信心,提高他们的情商水平。

(2)学习心理的教育。帮学生养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激发其学习动机。向学生传授有效的科学学习方法以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人际交往及人格教育。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性心理指导,帮他们树立正确的性观念,处理好异往间的距离。帮学生分析、认识自身的缺陷与不足,培养自信,学会尊重、合作与拒绝。正确处理与同学间、教师间及家长间的关系。训练学生未来踏入社会所必备的适应社会压力生存的健康人格品质。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范文第2篇

一、造成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造成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来自社会影响、家庭环境、教师的教育方法和中职生自身等因素:

1.社会影响。社会上种种不良因素的干扰以及人们对中职生的偏见,使得中职生出现了许多逆反心理和逆反行为。在看到社会中贫富悬殊等,许多学生很难适应,便在其心灵上产生自卑、冷漠、忧郁等不良情绪。

2.家庭影响。在家庭教育中,许多父母怕耽误孩子学习,没有要求孩子做家务的习惯,随着孩子长大,好吃懒做,不爱劳动、养成了这部分学生的依赖性。有的家长望子成龙,给学生不断加压,使学生心理负担过重;有的家长则不讲究教育的方式方法,不是金钱刺激,就是棍棒教育,或放任自流,任其发展。

3.学校教育不当。近年来,中职学校因高校扩招,社会需求变化等原因,出现招生难、教学难、管理难等一系列新问题,招收的学生大都是学习成绩差,组织纪律性差的“双差生”,教学和管理的难度增大。对这种新的情况和变化,许多中职学校还没有完全适应,没有及时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在班级管理及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管理方法单一,处理矛盾不恰当,容易使学生产生一些心理负担。一些教师忽视学生心理特点,在教育学生时采用不当的方法,损伤学生的自尊心,使不少学生产生孤独、自卑的心理。有些后进生,被教师所嫌弃,失去上进心而自暴自弃。

4.学生自身心理因素。由于学习基础不扎实,学习方法不当,学习松散,动力不足等因素影响,不断地诱发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

5.已进入社会的同龄人的间接影响。看到许多同龄人过早的进入社会就业挣钱,也使在校生产生心理负担,导致无心学习。

二、加强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做法

1.态度上树立正确的教育意识

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学生观”,这种观念支配着他们的教育行为和方式。教师应该正确、全面、客观的认识学生,特别是那些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因此,教师在教育的整个过程中都应该走进学生,采取正确的教育态度,积极地因材施教。心理健康教育课属于活动课程,通过各种教学活动,使学生获得真实的心理体验,掌握实用的心理知识和心理调节技术,来促进心理健康地发展,并不是单纯地让学生掌握有关知识。每位教师都要善于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各科教学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减轻其心理压力,淡化其自卑感;通过运用激励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创设有利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

学校在环境布置上要精心的设计与构建。尤其在学校内部环境的建设上,以“美”、“特”、“新“来装点布置。校园内教室、宿舍、走廊、话动室都能做到美观洁净。而各式宣传橱窗、画廊黑板报上丰富多彩的内容能使学生流连忘返,教师、学生的一些文艺作品的展示,增添了学校典雅怡人的文化氛围,更给全校师生带来了一个探索世界、捕捉信息、展示才艺的广阔空间。

3.育人先要育己

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现代化生活日益紧张和繁忙,给人们带来许多心理变化,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及来自社会各方面有形无形的压力,使一些教师产生心理冲突和压抑感。教师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必然导致不恰当的教育行为,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其次教师要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教师的职业特征要求教师要有极强的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教师要用科学知识调整自己的心态,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乐观、平和稳定、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最后要对教师广泛开展心理学知识的培训。培养一支自身心理健康,懂得心理学专业知识,掌握心理辅导技能和心理训练方法的教师队伍,这是对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至关重要的。

4.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多给他们鼓励和关怀,把微笑带给他们

现在大部分学生家长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欠缺,他们不了解如何更科学地教育孩子,因此,学校要通过家长会,家长座谈会等方式,让家长懂得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懂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了解青少年年龄特点,懂得教育学生的正确方法。对孩子的期望值不要过高,希望孩子成才,这是人之常情,但压力过大,也会适得其反。由于不少中职生成绩差,经常受到指责、批评、人格污辱,有时即使做了一些好事,成绩上取得了进步,也无法及时得到肯定和表扬,使他们感到不管怎样,老师和家长总是不会相信的。如自己再怎么努力也没有用,对周围的人总报有猜疑,不信任的态度,使他们的心理常受畏惧、敌对情绪的支配而产生各种逆反心理。这种心理犹如一把利剑,深深地刺痛着他们的内心。所以,我们应该多给他们鼓励和关怀,把微笑带给他们,让他们扬起学习的风帆。

5.建立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平台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职 主要问题 心理健康 教育

1 当前中职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职生心理健康存在的主要问题1.混日子,缺乏成就动机。大部分同学,只想在中职学校混几年,拿一张毕业文凭。也有的同学在初中就过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生活,不思进取2.以自我为中心,逆反心理较强。由于思考能力不强,无法从全局来看待事情,中职学生的自我意识太强,凡事以自我为中心,把自己的利益看得很重,不顾及集体利益。在接受老师和家长批评教育过程中容易产生逆反心理,有时会故意和师长对着干。3.自卑心理较重,缺少自信心。有的同学带着怀疑和失落走进了中职学校,有的是对自己的选择缺乏信心,有的是无奈地踏入了中职学校的大门等。这导致部分同学对自己的学习、人际关系、成长以及未来的职业缺乏信心。其中一部分同学未能及时调节好自己的心态,积极投入新的生活而陷入深深的自卑中,看不到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大大地限制了自我的发展。4.情绪冲动,行事偏激,自我控制力差。处在青春期的他们,情绪波动和变化较大是正常的一种表现。然而,有些同学极易冲动,一点很小的事情就可能大发雷霆,动不动还大打出手,表现出某些冲动和越轨行为,有的甚至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违反校纪班规的事情时有发生。5.心灵空虚,追求新奇刺激的事物。因为缺乏明确具体的奋斗目标,又没有生活负担,吃穿不愁,中职学生普遍感觉生活无聊,于是通过上网、抽烟、早恋等方式来消磨时间,填充空虚的心灵,个别的因此而酿成大错。6.存在一定的人际交往障碍,合作精神不够。中职学生总体上缺乏合作精神,有时表面平安相处,但是没有坚固的基础,一天之内就可以从好友变为“敌人”;还有相当一部分人性格内向,不善于和人交往,有意无意地封闭自己,走不出个人狭小的圈子。

2 老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能性和重要性

中职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正处于一个生理、心理都发生巨大转变的关键时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心理健康是对学生的基本要求。心理健康教育是关系到学生现今的生活状态及未来发展的教育。

老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老师与学生朝夕相处,最易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活动。学生在集体生活中最容易表现出真正的“自我”,因此,老师只要注意通过对学生学习、交往、劳动等活动的观察,一定能比家长更容易发现他们在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较之家长而言,学生也非常信任关心他的老师,愿意把心里话向他们倾诉,也非常希望能得到老师的关注、帮助和指导,这也为老师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时空保证

3 老师如何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老师经常与学生朝夕相处,最容易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学生在课堂中最容易表现出真正的“自我”,老师最容易发现他们在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老师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我认为应注意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3.1 老师应加强自身修养,掌握必要的心理知识

老师应加强自身修养,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权威地位、作用及老师的心理健康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可以说,学生心理问题最好的医生是信任的老师。除了具备良好的修养外,老师还应具备一定的心理教育知识,在日常工作中也要不断自我教育,自我完善。

3.2 全面深入了解学生,掌握学生情况

要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老师对学生要有深入的了解,要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基本情况包括家庭的结构,家庭成员的生活习惯,父母的文化程度,父母的管教方式,家长的爱好及个性特点,家庭经济状况以及学生在家庭中的地位等。班主任还要了解学生的特点,包括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

3.3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通常学生碰到问题,首先想到的是伙伴。因为家长、老师往往以教育者的身份,学生的心灵很难畅开,也就很难沟通、理解。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产生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正确地疏导,往往会对孩子的身心健康产生不良的影响,有损于他们的健康成长。作为老师,平时不能高高在上,不能摆架子,日常要注意多和学生进行“心灵对话”,把学生当做朋友,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才能打开心灵的窗户,愿意向老师倾诉真情。这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3.4 科学地看待学生的心理问题

学生出现问题,往往是因为学生的心理暂时不平衡所致,并不一定是思想品德问题。如果我们都以思想品德有问题来评定学生,教育工作不仅没有实效,还会引起学生的心理反抗,有时会造成学生终生的心理创伤。在学生出现问题时,老师不要急于给问题定性质,要细心了解情况,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透过表面现象分析其心理动机,然后施以心理疏导和教育。

3.5关爱、尊重学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

老师应经常到教室、寝室与学生交流,了解、关爱学生。每个人都有被爱的需要和成功的需要,但对于大多数是被应试教育淘汰下来的中职学生来说,这种需要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这些学生在以往的学习生活中,往往得到的是批评指责多,表扬鼓励少;失败多,成功少。大多有失落感和自卑感,他们更加渴望得到关怀、同情和理解,更希望获得成功。如果老师能给学生以极大的关心和爱,时常注意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在不同场合及时地表扬和赞美,让学生看见和体验到他在学习或其他活动方面取得的成就,就会使他们看到希望,产生愉快、自信等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调动他们做好各项工作的积极性,促进其心理的健康发展。每个学生都有被尊重的需要,而班级中有问题或难于管理的学生,常常不被人尊重,事实上他们更在乎别人对他们的态度。老师保护这些学生的自尊心和尊重他们的关键是“不当众揭他们的短”,给他们“露脸”的机会。当学生有过失时,耐心地说服,切勿当众指责和训斥,更不能讽刺挖苦。当学生有问题时,给予宽容和理解。学会换位思考。学会疏导。

3.6要引导学生合理发泄不良情绪。

由于学生发育尚未成熟,情绪不太稳定,遇到挫折时如果不能及时得到发泄,可能引起不良后果。老师应正确引导学生合理发泄不良情绪。较好的方法:如倾诉、写日记、听音乐、从事适当的体育活动等。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音乐治疗 重要性 实施

一、音乐治疗的重要性

(一)改善大学生的不良情绪

情绪,是决定大学生认知和人格发展方向的重要因素。音乐可以有效影响人的情绪。心理教育工作者正是利用音乐对人情绪的影响,来改善人的情绪,改变人的认识。在音乐治疗中,教师不会只播放轻松美妙的音乐,大多情况下是使用充满抑郁、悲伤、矛盾情感的音乐刺激大学生,使他们能够把情绪发泄出来,释放心情。当大学生的情绪发泄到一定程度后,心情逐步向正向转变,此时,教师就会播放一些充满正能量的音乐从而激发被治疗者的积极情绪,帮助他们摆脱心理困扰。这是一个从消极到重新认识自己,并逐步使自己正能量爆棚的过程。在音乐的感染下,可以使大学生体会到悲观或积极都是人生的精神体验,从而使他们能够坦然面对生活中的烦恼,得到情感上的升华,并逐步走向成熟。音乐治疗,能够使有心理困扰的大学生心情豁然开朗起来,获得精神上的新生,逐步恢复轻松愉快的心情。

(二)帮助大学生舒缓压力

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大学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学习和就业压力。为了顺应改革需求,高校也在不断努力。大学生的心理状态还没有进行稳定时期,日益增长的学习压力、就业压力等都会严重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音乐是大学生学习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应当巧妙应用音乐,帮助大学生降低压力,放松心情。科学实验结果表明,音乐可以促进脑波波动的起伏,改变波的种类,经过短期的音乐熏陶就可以帮助学生放松身心,减缓压力。

(三)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高校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精力旺盛,兴趣广泛,善于与人交往。他们希望通过与周围人的沟通与交流去认识世界,获得别人的认可与关心,满足自己对友谊的需求与渴望。在人的一生中,正值青年的大学生最渴望被人理解、接受。不可否认,在大学生的实际人际交往过程中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音乐是一种非语言的沟通方式。对于部分性格比较内向,不善言辞的大学生来说,音乐为他们提供了很好的交流平台。在心理健康教育中,音乐可以在教师与不愿意用语言进行交流的大学生之间建立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同时,音乐可以弥补语言在表达情感方面的不连续性与局限性。音乐学家创造了音乐,同时,音乐也在不断改变和塑造我们每一个人,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人际关系。音乐能够让人敞开心扉。这是因为:1.音乐创造了亲近、欢快的友好氛围,消除了大学生在与他人交往时的紧张心理,使大学生在交流过程中都能够敞开心扉,坦诚相见,促进沟通;2.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音乐活动就是一种社会交往,是由多人参与的群体性活动,如大合唱、合奏等。大学生在这些需要相互配合的音乐活动中,往往表现得较为直接和随意,他们可以各抒己见,相互理解,增进感情,从而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提高他们在集体活动中的适应性。综上所述,音乐治疗在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促进大学生相互理解与包容中是非常重要的。

二、促进音乐治疗的广泛实施

(一)提高大学生对音乐疗法的正确认识

在充分认识到音乐治疗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性之后,高校就要采取恰当的办法,促进音乐疗法的广泛开展与顺利实施。高校应当将音乐治疗作为一门学科纳入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中。音乐治疗是一门灵活多样的课程,教师可以指定可操作性较强的治疗计划,在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中巧妙应用音乐疗法。在进行音乐疗法之前,教师应当告诉学生音乐治疗的效果主要取决于学生集中注意力,并把自己融化到作品中的程度。在进行音乐治疗时,教师应当根据不同学生的心理问题选择恰当的曲目,在安静的环境中对学生进行音乐治疗,充分发挥音乐治疗的作用。

(二)提高教师心理素质和业务水平

教师是利用音乐治疗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参与者,因此,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是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得以有效实施的先决条件。音乐治疗教师还应当有过硬的专业技能,掌握大学生心理特点,能够从心理素质与医学两方面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教师要能够积极进行自我调节,始终保持积极、乐观、健康的心态,全身心投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事业中。

三、结语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社会问题,需要高校、家庭、社会的全力合作,帮助大学生走出心理困境。音乐疗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雷薇.音乐治疗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发展作用及实施[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2008,(08).

[2]赵翠荣,贾芸.音乐治疗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1,(10).

[3]李霞,曾瑜.论音乐治疗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3,(07).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范文第5篇

关键词:院系;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

20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始起步并不断完善,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状态,并逐渐构成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体系。2011年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中要求"高校应有健全的校、院(系)、学生班级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学校应有机构负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纳入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院(系)应安排专兼职教师负责落实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实际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各高校的第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的基本模式为在院系设立心理辅导员,由心理辅导员负责院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配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做好日常工作的前提下,结合实际工作,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是院系心理辅导员工作的重要研究方向。

一、当前院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心理辅导员的专业知识相对薄弱,多重身份影响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辅导员日常工作的一个方面,和其他日常工作存在共性,同时存在着特殊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在规定性---生命的整体性、独特性、实践性、可塑性,要求教育工作者更为关注学生身、心、灵的平衡发展,且以人性的丰满、内心的丰实以及灵魂的丰盈为依归。这决定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途径及教育评价等方面具有其特殊性。这对心理辅导员提出了严格的专业要求,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学、教育学理论素养,掌握一定的心理辅导方法技术等。一项全国性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人员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国内从事临床心理工作的专业人员中,具有心理学专业背景的人数只占34.8%,这一统计数据包含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者在内。现阶段,大多数高校的心理辅导员由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兼任,而大多数辅导员又是在从工作后开始学习心理学,考取心理咨询师的资格从业证书,所掌握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缺乏系统性与体系性,限制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效果。同时,辅导员还承担着学生的日常教育、管理工作,这对兼任心理辅导员的个体本身存在很大的挑战性,同时在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很难屏蔽管理和教育的成分,影响心理健康教育中培育合理的主客体的关系。

2.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阶段盲区

从内涵上讲,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范围为全体在读学生,而在实际工作中,存在重两端轻中间的现象,也就是大多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心都在大一阶段,大一新生从入学起进行心理健康状况普查、适应性团体活动训练、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生涯规划等教育内容,相对其他年级阶段内容丰富充实,而在大二、大三和大四阶段,除了个别学生的心理访谈和就业指导类教育之外,却鲜有全局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这是教育要素的严重缺失,从根本上会抑制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效性的实现。

3.院系心理健康教育难有突破,缺乏实效性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要求工作需针对教育对象的心理发展特点和需求开展,而对大学生而言,在整体心理发展阶段一致的前提下,各院系学生又呈现不同的发展状态,这就要求各院系结合在学校指导的前提下,结合本院系学生发展特点开展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院系承担着最直接的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而在院系层面很难有独立的人员或者是部门承担心理健康教育,多为辅导员兼任。因此,院系在日常管理中除了配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的工作之外,很难有精力开展特色鲜明的工作。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院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同时缺乏特色和因材施教的教育影响了工作的实效性。

二、配合学校工作,依托学校资源平台,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质量

1.重视新生入学心理普查工作,关注筛查学生心理发展状况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每年新生入学开学之初都会对新生进行心理普查,众多研究表明心理普查具有重要的筛查作用,对今后的学习和心理健康状况有一定预测作用。心理辅导员要充分重视心理普查工作,严格心理普测程序,规范实测组织安排,重视普测结果,将心理普测工作当做系统工作关注安排。对心理普测所筛选出的具有阳性症状学生进行回访,为他们建立心理档案,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作为重点关注对象给予积极关注与跟进,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一方面对心理问题进行干预,另一方面预防出现心理问题的严重化倾向。

2.充分利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各院系心理辅导员承担着本学院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任务,这为心理辅导员开展大一年级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重要契机。有研究表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心理问题的预防与治疗中有效的比例达到40%,通过课程的教育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心理辅导员应增强对本课程的认识,从备课、课程目标、课程开展形式、课程评价与反思等多方面进行科学研究,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普及,也进行心理调节方法的训练,从而使学生了解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遇到小问题学会自我调节,遇到复杂问题懂得寻求帮助,当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安排存在课时数少,课堂人数多等诸多问题,心理辅导员则需要根据面临的具体问题进行适当调节,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功效发挥到最大化。

3.增强对重点个体学生的关注,引导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具有专业的队伍,开展心理测量、个体咨询、团体咨询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的宝贵资源。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加强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的宣传,引导学生认识和了解指导中心的功能是提高工作有效性的必要和重要环节。同时,在日常工作中,需加强对重点学生的关注,特别是学困生和经济困难学生,及时了解他们的心理动态,发现问题后心理里辅导员应学会引导学生寻求学校咨询师的帮助,进而能在关键的时间段内实现问题的良好干预与解决。在学生评奖评优、竞选、考试等关键时期,需加强对涉及学生的心理辅导。

三、强化自我,调动学生,改进方法,推进院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效性

1.加强队伍建设,促进心理辅导员发展专业化

教育者队伍建设是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效性的前提,在当下心理辅导员岗前知识不足的情况下,需要加强培训再学习。从心理辅导员自身来讲,要保持终身学习的心态,积极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类的培训与工作坊,不断提升专业知识素养和技能;同时增强在实践工作中的理论研究,建立研究团队,对工作中的重点难点课题深入探索研究;与其他院系甚至其他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相互学习沟通,举办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论坛,在交流中促进个人成长。学校和院系需加强政策环境建设,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提供切实保障和发展平台,可适当增加对心理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投入,从培训经费、工作开展等各个方面推进心理辅导员专业化发展。这些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宏观的指导意义,进而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严肃性和专业性。

2.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院系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要根据本院系的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结合院系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加强对教育对象的了解认识,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之前,对学生的心理困惑及需求进行广泛的调查研,切实提高全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并且加强对重点学生的关注与监控,及时了解心理健康状况的变化,做好预警与危机干预的应对。目前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是来自于学业与就业、人际关系与恋爱、适应与发展等问题等引发的心理障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着眼于学生心理素质形成的基本环节培养的同时,需分年级对适应、发展和创造等不同层次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增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建立朋辈辅导的平台,建立院系学院--班级--宿舍的三级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充分发挥心理委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建立院级的心理社团,打造有吸引力的品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努力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生中,构筑起以学生为主体的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3.积极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形式,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随着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工作的开展,教育形式呈现多样化发展的特点,但是不管是采取何种形式,都应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为最终目标。课程教育、团体辅导、主题班会、拓展训练等方法都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形式,这就需要心理辅导员从实际出发,采取一种甚至多种教育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在当前环境下,心理辅导员还要占领网络的高地,利用博客、飞信、微博、微信等各种方式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和教育;加强院系文化建设,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院系文化中,在院系环境中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打造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切实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