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管理科技

管理科技范文精选

管理科技

管理科技范文第1篇

作为厦门市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的实验基地,A区的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投入呈现大幅度的增长,十年间累计支持了200多个项目,产生的产品产值超过4000万元,实现利税近百万元,成功培育了十多家具有自主创新知识产权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可见,A区的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规模较大,管理的难度也随之加大。结合此次的调研,本文总结当前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管理以下的不足与问题:

(一)专项资金拨付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专项资金会计科目设置不规范。目前我国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类别日益多样化,使得部分具体管理单位设置会计科目时过度片面追求细化,最终导致设置不合理,出现“财政补助收入”、“专款支出”、“上级补助收入”、“补出经费”、“其他应付款”、“暂存款”等非规范化的科目。这些名目繁多的会计科目实际上加重了工作的负担,并未起到细化核算资金的目的,甚至造成专项资金会计核算混乱,不同项目之间的会计核算不明晰,无法真实反映专项资金的管理情况。二是日常会计核算尚未规范。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本身具有明确的资金用途和目的。这不仅需要保证资金的专款专用,还需要做到独立核算,但是现实操作中,违背了专项资金的使用原则,降低资金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现实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三是拨款到账时间过长。从调研中发现,A区下级财政比较困难的政府存在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被截留、挤占和挪用的问题。而对获批项目的资金到位情况抽样调查,发现专项资金到达项目单位账户平均时长为166天,到账时长超过半年的占35%,最慢的达到了527天。

(二)专项资金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的管理一直存在“重视分配阶段,轻视过程管理”的问题。作为专项资金行政管理部门,应在项目审核阶段重视产业引导,只要是项目符合当前需要发展的产业方向,资金的具体使用应尽量避免直接行政干预。另外一方面,又存在监管不到位的问题。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申请之后,资金是否真正用到实处,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制度,规范资金的使用,并对不按照要求的使用的应接受相应的处罚。从调研项目的独立核算中了解到,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支持建设方面,或用于支持项目贷款贴息方面,甚至有些支出不符合专项资金的规定,改变资金的用途,用于支持获批项目的业务招待费、咨询费等。

(三)专项资金验收结算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存在部分专项资金管理部门对于结余资金的处理不规范。甚至为避免上缴,将结余资金用于购置物资,造成资金的浪费。同时,疏于对获批项目的验收,未能及时掌握项目资金使用成效。据A区调研结果统计,在支持建设方面的35个项目,有验收的项目仅有13个,验收率只有37%。这完全可能造成专项资金未能真正用于科技成果转化,而被挪为他用,严重降低资金使用效率。

二、建立适应新时期所需科技成果专项资金管理模式的对策

(一)建立可行的资金分配模式所谓的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分配模式不仅包括专项资金的组织与分配,也包括资金的下拨与配套。针对专项资金的组织与分配,应制定资金分配实施方案,或直接制定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其中,制定分配方案须根据每年资金的存量及产业发展的导向,明确专项资金使用范围、分配方式、拟支持的产业发展方向、项目准入条件及相应的资金支持标准、申报程序及要求和绩效目标等。一般而言,专项资金具体分配支持方式有拨款资助、有偿资助、贷款贴息三种。这些方式可单项使用或混合使用,需要根据项目和企业的不同特点,合理确定专项资金支持方式和资助档次。这种专项资金的分配模式,能够提高专项资金使用的效益,真正促进科技事业的发展。

(二)建立实事求是的专项资金预算模式

首先应根据项目实施的需要,合理分配资源,制定合理的计划;再根据计划,结合有关估算方法,制定项目具体预算,以作为整个专项资金预算的基础。其次,经过评估和审核确定最终专项资金的预算总额。这样自下而上地确定专项资金预算,有利于了解各个细节的支出计划,也能较为准确把控资金总额预算的制定。制定预算仅是第一步,还需要在预算执行中,根据新情况、新变化的要求,采取半年度调整预算的方式,及时保障预算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但预算调整的过程应是一个严格、规范的过程,需要严格遵守调整审核制度,按照既定的程序开展,从而确保专项资金预算工作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三)建立规范的专项资金拨付程序及会计核算科技成果

转化项目的审核与资金的拨付应分开来,在项目获批后,由财政管理部门按照预算指标,及最后确定的项目支持金额,拨付专项资金,实行国库集中支付。与此同时,对于专项资金的具体管理必须在现行会计制度框架和会计平衡公式的基础上,按照体系科学、结构严谨、归类明晰合理、逻辑清晰等原则不断完善会计核算。首先,明确会计核算的记账基础。根据时间节点,当年发生并当年完成的,可采用收付实现制;而跨年度的,则以权责发生制作为记账基础。其次,科学定义会计要素。对资产、负债、收入、支出等会计要素应引用企业会计准则进行定义。再次,确定会计科目设立原则。财政收入类与支出类会计科目设置时,要根据财政收支分类改革的具体要求,参考项目主管部门的意见,确定会计科目;其他收入类会计科目设置则可根据经济内容和重要性原则;流动性往来的会计科目设置可根据同质性、系统性和严谨性等原则。特别要指出的是,不同的财政专项资金都应平等对待,统一专项资金会计科目,以消除预算管理与决算报表之间的差异,实行统一的专项资金结余核算办法。

(四)实施科学合理的资金使用绩效考核模式

管理科技范文第2篇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项目管理的发展基本分为两个阶段:一是传统的项目管理阶段,这个阶段的项目管理还不够充分,二是现代项目管理阶段,而这一阶段,项目管理得到了发展,涵盖的内容范围也扩大了,九大知识范畴包括综合管理、范围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等,项目管理将这九大知识范畴结合成为一个整体,这每个知识范畴又可以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2从现代项目管理的角度分析我国现代科技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

我国目前的科研机构的项目组织形式一般都是层次化组织和项目结构,但是其存在一定的弊端,这种组织形式会导致部门沟通不畅,各个部门相分离;而项目组织形式相比较要优于前者,虽然项目分离出来,但是项目技术人员以及管理人员还是各司其职,这样也没有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缺乏风险防范意识,忽视了项目成果的知识产权管理科技项目是一个风险性极高的项目,因其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会随时发生,无法预估。目前我国并没有对科技项目进行强化风险意识,没有风险管理计划,对项目的风险不够重视,这样很可能影响到科技项目的进程和结果,更严重的会造成科技项目的中途终止。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我国的科技项目已不再像从前被完全封闭起来了,更加放开科技项目,科技成果归属、转移也不再是个要求回避的问题了。

3科技项目运用现代项目管理的可行性与特殊性

项目的分类有很多种,现代管理模式如果引入到科技项目管理中,那么就属于项目,因此,科技项目具有很多特性:独特性或一次性,每个科技项目不是随便就成立的,它都是要适应某个时期的需要才去创新的,这就说明了科技项目的独特性特征,而每个项目并不是一直永远的在进行,在科技项目实施达到了预期的成果,那么这个科技项目就会结束,所以说科技项目有其一次性不可持续的特征;目标明确性,纵观我国的各个科技项目,我们能够知道我们每个项目都有成立的明确目的,不是盲目进行研究的,例如:973计划项目就是为了提高我国原始创新能力,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可持续提供科学支撑;渐进明细性,科技项目存在一定的风险,在实施过程中无法预测它的风险,不确定因素很多,所以要将预期所要达到的目标与实际情况进行对比,不断地跟随实际情况改变措施,不断向要达到的目标靠近,将差距缩小;生命周期性,科技项目是一次性项目,有开始有结束,科技项目总共分为三个周期,但是其在每个周期所包含的内容是不同的;不确定性,由于科技项目的自身特点决定了科技项目的不确定因素太多,有来自技术的不确定性,也有来自科技自身的结果,因科技本身就是一个创新和创造的过程;约束性,科技项目对于技术的要求很高,所以需要周密计划等步骤进行安排,也要有组织进行管理,对科技项目的各个环节,对风险的规避,对成本的控制等都要进行管理,这也是科技项目顺利完成的基石。科技项目不仅仅属于项目,因其研究的广泛性,它还具有许多其他领域的特征,科技项目管理对象的特殊性,科技项目的管理人员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承担的,它对管理人员的要求是很高的。首先,管理人员都属于知识型,而且他们都有很强的自我约束力,他们会为自己设置计划,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学习和钻研;科技项目的知识管理,在科技项目实施过程中,知识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没有知识也就没有科技项目,而知识是无形的,不易量化的;科技项目人员的管理观念,由于管理人员的主观认为科技的开发本身就是创新型活动,应该放任科研人员,这样才能发挥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但是这样极其不利于科技项目的进步,科技管理人员要为科研创造一个良好的自由发挥的环境氛围,但也不能疏于管理,这样才能让科技项目保质保量的进行,节约成本。

4运用现代项目管理理论完善科技项目

4.1完善科技项目评估体系科技项目评估体系的建立是为了保障科技项目的每个环节都能够有序进行的基础,要首先建立专家信用评估机制,其次要建立以项目为导向的科技项目评估系统,不能以其发表的论文数量来衡量其成就,而要以其实际做了多少来衡量,不能盲目,要综合评价。

4.2建立科技项目动态监控机制建立科技项目的动态监控机制可以很好地对科技项目的各个方面进行监控,能够对于成本的投入、质量标准等进行严密监控,保证科技项目的顺利进行,而且对于规避科技项目中的风险也有帮助;对于人员的管理,可以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从某种程度上也能规范科研人员的行为,使科研人员能够在自己的岗位上各尽其能、各司其职;随时监控科技项目的进度,对进度的监督可以使管理人员很好地把握住对科技项目的管理,掌握实际进度与计划目标的差距等;对科技成本的控制,一项科技项目所需要的经费是非常大的,所以,对于资金的监控是必要的,使科研人员意识到这一点的重要性,这样对科技项目的顺利进行也是有推动作用的,从而优化科技项目的过程。

管理科技范文第3篇

[关键词]科技档案;二维码技术;OR码;数字签名认证

1引言

近年来,上级领导对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不断加强,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持续提升,大数据、云计算、AI技术等,相继在科技档案管理中得到了运用。基于二维码的科技档案管理,将科技资料的收集与归档、科技档案的开发与利用等各项工作进行有机整合,无论是在减轻管理压力,还是在提升利用效率和服务质量方面,均发挥了显著效益。在这一背景下,探究科技档案管理中二维码技术的应用策略,成为信息时挥科技档案利用价值的重要手段。

2二维码技术在科技档案管理中的优势

2.1运用二维码降低档案管理成本

传统的科技档案管理工作需要投入较多的人工成本、物料成本,由于近年来科技档案的爆发式增长,给档案管理部门增加了较为沉重的经济负担。相比之下,随着二维码技术在科技档案管理中的推广,不仅降低了管理成本,而且符合节能环保要求。另外,随着二维码技术的成熟,利用智能手机也可以进行二维码的精准识读,从而进一步突显档案管理便利性和低成本的优势。

2.2依托二维码提高档案检索效率和精度

科技档案的存储形式上,有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两种;在档案信息方面,包含了文字、图像、表格、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面对海量化、多样化的科技档案,要想快速、准确的找到用户需要的档案,是一项费时费力的工作。借助于二维码技术,给每一份档案设计唯一的二维码,并将二维码存储在数据库中。后期需要检索、借阅科技档案时,利用大数据技术从数据库中快速匹配,既可以保证检索速度,又能够提高精确性。[1]二维码技术的应用让借阅者减少了等待时间,从而优化了档案借阅服务,进一步提升了档案服务水平。

2.3利用二维码助力档案管理的转型升级

利用二维码技术可以实现档案信息“一站式跨库检索”,无论采用PC机还是手机终端,都可以采用二维码信息检索技术访问档案信息资源,拉近了用户和档案信息平台间的距离。同时,利用二维码具有的唯一性、安全性和容错能力提高了档案信息检索的精准率、正确识读率。在档案管理中引入二维码技术建立“二维码档案馆”,实现档案管理向“档案+视频+网站”全媒体转型,为推动一站式档案检索通道和智能档案服务平台提供了技术支持。[2]

3基于二维码技术的档案管理系统研究

3.1归档

科技资料在归档时,每一份档案都会有唯一的编号。基于二维码技术的档案著录系统,会将档案编号、档案主题、归档时间等基本信息进行汇总,然后生成相应的二维码。如果是纸质档案,将二维码贴在档案盒上。这样后期在进行档案检索时,就可以利用二维码快速查找,极大的提高了科技档案检索效率。除此之外,二维码著录信息会同步在档案管理信息平台上,并且支持二维码信息的自动更新。这样在科技档案的日常管理中无须重复录入。[3]无论是档案分类、筛选还是查缺补漏,都可以高效率的办理。

3.2整理

嵌入二维码以后,每一份科技档案都拥有独一无二的二维码。在办理科技档案的交接时,档案管理人员只需要扫描二维码,就可以获得该档案的简略信息,用于核对档案是否正确,避免出现纰漏。完成交接后,新的二维码会自动同步并保存在新的档案管理信息平台上。在整理科技档案时,利用二维码也可以追踪档案的借阅情况,查看哪些档案借出以后已经归档,哪些档案借出后尚未归档,从而为档案管理人员进行统计、管理提供了必要的参考。

3.3借阅

有档案借阅需求的用户,可以登录PC端的网站或移动端的APP,进入主页界面,在线填写借阅申请,包括需要借阅的档案名称、借阅时间、归还时间以及个人信息等。提交申请后,档案管理人员可以在管理平台上收到提示,并进行信息审核。通过审核后,由档案管理信息平台自动生成一个二维码,并以私信的方式发送给该用户。用户在规定时间内办理科技档案的借阅业务,只需要出示二维码就可以获得相应的档案资料。在档案成功借出后,管理平台会自动记录,并根据借阅申请上填写的归还时间,于归还日期的前3天,通过借阅人预留的手机号发送提醒归还的短信。

3.4鉴定销毁

由于科技档案的生成速度极快,为了节约档案存储空间,需要定期对失效的或是没有利用价值的科技档案执行销毁操作。经过相关人员鉴定,确认符合销毁要求后,生成相应的二维码,然后按照相关程序执行销毁。档案出库时,扫描二维码进行确认,可以避免科技档案被误删。

4科技档案管理中二维码技术的应用

4.1基于云计算的OR码识别

OR码是二维码的一种,其特点在于读取速度快、存储容量大、读取结果精确。OR二维码可以记录不同形式的信息,除了普通的文字、数字外,还可以对指纹、图像等进行准确记录。识别OR码后,可以读取内部信息,然后快速检索与之匹配的科技档案。因此对OR码的识别速率有着严格的要求。基于云计算的OR码识别,一方面是保证了精准识别和快速读取的统筹兼顾,目前一些主流云服务器的运算速度可以达到每秒上亿次,可以从海量的科技档案词条中快速检索到与OR码信息匹配的目标档案。[4]另一方面是保证了系统的兼容性,PC终端、解码器、云服务器之间保持良好的兼容,避免出现OR码无法识别或信息不能读取的问题。基于云计算的OR码识别流程为:前端摄像头扫描二维码图像,利用内置无线通信装置,将图像完整的传送到PC端。计算机在解码器的辅助下,完成解码后,将图像信息转化为可识别的二进制数据,读取其中包含的信息,完成OR二维码的识别。

4.2二维码档案智能管理系统

现阶段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已经得到了广泛运用,将二维码技术融入其中,构建二维码档案智能管理系统,从档案信息著录,到档案资料检索,再到档案信息更新,以及档案资源整合利用,实现了一站式办理。基于二维码技术的档案智能管理系统,其组成结构包括:①信息著录模块。有留存价值的科技资料,经过筛选后及时收集、归档。归档以后,该模块自动收集档案信息,并在数据库中存储。②档案生成模块。归档后的科技档案,系统会自动提取特征信息,包括归档时间、档案主题、档案来源等,基于这些特征信息生成二维码。③信息检索模块。通过识别二维码,从数据库中检索与二维码信息匹配的科技档案。如果是电子档案,可以直接呈现;如果是纸质档案,提供相应的存放位置。④信息更新模块。按照特定的频率,定期对数据库中的科技档案进行更新、维护。

4.3基于ECC信息加密与身份识别

近年来,科技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已经成为常态。但是因为管理不严格、保护不到位,科技档案丢失、破坏甚至是泄露的情况时有发生。不仅影响了科技档案利用价值的发挥,而且这些信息也有可能被不法分子利用,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因此,基于二维码技术的科技档案管理,也应当在档案信息的安全保护上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其中,加密/解密技术和数字签名认证是应用效果较好的两种保护技术。

4.3.1

加密/解密技术鉴于科技档案的重要价值,为了防止档案信息被泄露,基于二维码的档案管理还引进了ECC信息加密和身份识别机制,有效的保护了科技档案信息的安全与完整。加密/解密技术是一种常用的信息保护技术,其原理是在二维码的生成和解码过程中,采用同一套密钥。[5]在生成二维码时,使用这一套密钥进行加密。档案管理员要想读取二维码,必须要掌握密钥,否则无法进行二维码的解码,也就不能读取档案信息。利用加密/解密技术,任何没有掌握密钥的第三方都无法获得档案信息,从而保证了科技档案的隐私性和安全性。

4.3.2数字签名与验证

数字签名认证也是现阶段常用的数据保护技术,在二维码档案智能管理系统中,这一技术也发挥了重要应用。其原理是:在生成科技档案的二维码时,管理人员自定义设计一段数字串。其作用有二:一是用于签名,二是用于验证。档案管理人员运用计算机上的Hash函数,完成对二维码的数字签名,并将数字串单独保存起来,防止泄露。后期如果想要借阅、读取档案信息,必须要重新启用数字串,进行签名验证。[6]只有验证成功,才能正常识别二维码,并读取二维码包含的信息。利用数字签名认证技术,在数字串不被泄露的情况下,只有管理员本人具备解码能力。这样既可以加强对科技档案隐私性和安全性的保护,同时在出现档案信息泄露后,也方便进行责任追究。

5结论

做好科技档案的保存、开发和利用,既是地方科技局的一项基本管理职能,也是发挥档案社会服务价值、促进科学技术发展的有力举措。近年来,电子科技档案的比例上升,档案管理的方式方法也需要与时俱进的创新。在构建档案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将二维码技术与档案智能管理相结合,实现了从归档、整理、借阅、销毁等常规工作的一站式办理,并且利用加密/解密技术、数字签名认证,切实保证了科技档案的安全性。从微观层面上,可以显著减轻管理人员压力,尤其是缓解了基层科技局档案管理人员匮乏的局面;从宏观层面上,实现了科技档案的开发,提高了其利用价值,更好的服务于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蒋术.条形码、二维码和RFID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比较研究[J].北京档案,2015(7):121-123.

[2]沈超平.基于二维码技术的桥梁档案管理系统研究[C]//中国公路学会养护与管理分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3]冯怡然.基于云计算的二维码关键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5(15):118-119.

[4]张莹,高大伟.增强现实技术在档案信息开发中的应用研究[J].浙江档案,2019,463(11):58-59.

[5]陈思.现代信息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优势与应用策略研究[J].数字化用户,2018,24(52):166.

管理科技范文第4篇

一、科学技术与管理科学的耦合

管理科学作为一门学科和科学技术一样,都是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均具有系统自组织的属性。正是这一共同的属性,使得科学技术与管理科学在发展中形成相互依赖、互为动因的正反馈耦合关联。

(-)管理科学的产生和发展,依赖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变革

1.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促使社会经济系统的剧烈变革,导致管理对象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迅速地变化,从而必将对各种管理方法和理论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进而促进管理科学的产生和发展。18世纪后半叶以瓦特发明蒸汽机为标志的第一次科技革命的产生,使得由机器及机器体系为主要特征的大工业代替了工场手工业。就在同一时期,亚当·斯密(AdamSmith)出版了其代表性著作《国富论》。人们此时终于认识到,伴随着大规模的工业生产,必须运用和加强管理手段和方法与之相适应,以实现分工协作、提高效率、增加产量,从而追求最大限度的利润和积累国民财富。19世纪第二次科技革命的产生,使得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社会经济增长的推动力作用日益强大。也就是从18世纪后期资本主义工厂制度的兴起到20世纪初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的100多年时间里,传统管理思想开始形成。人类社会进入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得到了空前迅猛的发展,且表现为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发展态势,即典型的非平衡态混饨演化的特征。伴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一大批边缘学科、横断学科和综合学科相继创立。高度分化与综合的共存,使得现代科学技术形成一个多层次、全方位发展的充满活力的动态系统,推动着社会经济系统的剧烈演化和迅猛发展,使得社会经济系统各个层面对管理的需求格外急切,同时也使得管理对象的基本属性及其特征日益复杂。在这样的背景下,管理科学领域从本世纪初到40年代是科学管理思想的形成时期。现代管理思想的形成阶段是本世纪40年代至今,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①注意充分发挥组织中人的作用;②更加强调实施系统管理,以动态的观点注重从系统要素间的关联性角度考察管理问题;③更加突出经营决策的战略地位。

2.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管理学科不断地与相邻学科和领域进行交叉、渗透和融合,从而丰富。拓展、完善着自身的理论体系。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史表明,不同学科间的交叉、渗透与融合,是产生创造性思维、促进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重要途径。这里所谓学科间的交叉,是指不同学科间的知识在运用中的相辅相成;所说的学科间的渗透,是指某一学科领域的理论、原理或方法同样适用于另一学科,且在这一学科内被广泛应用;而学科间的融合,则是指由不同学科间知识的交叉与渗透所产生或衍生出的新的有价值的知识,包括思想、观念、理论、方法、学说等。不同学科间的交叉、渗透与融合,是20世纪后期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管理科学也不例外地遵循着这一普遍属性。比如,管理科学与哲学、经济学、心理学、数学、技术科学、信息科学等学科的交叉、渗透与融合分别产生了管理哲学、管理经济学、管理心理学、运筹学、工业工程学、管理信息学等学科。随着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科学与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像CIMS.MRP。柔性生产(flexiblemanufacturing)敏捷制造(agilemanufacturing)等内容也融入到管理科学的范畴中来。不断在领域上拓展,与众多的学科进行交叉、渗透与融合,是管理科学发展的鲜明特征。

(二)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依赖于管理科学的正确运用

根据系统自组织理论的基本原理,不管是自然系统还是社会系统,系统的自组织过程都遵循着其内在的演变规律,不断地实现着其结构和功能的有序和优化,且这一过程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然而,现代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通常都是科技工作者的协作劳动,因此科学技术系统的要素构成含有人的社会活动,有人的意识的参与,所以科学技术系统的发展演化是比自然过程更为复杂的动态过程。也正是因为有人的意识的参与,才使得系统的发展和演化虽然存在于~个更为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之中,但是人们可以通过改变环境条件,来实现对系统动态过程的有效制约和控制,即对这种存在有“非自然”要素的系统,按照人们的主观愿望,通过实施人为的管理来实现其最优化。

科学技术成果一旦形成,再施加适当的管理方法和过程,便能转化为社会生产力,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科学技术是一个动态系统,它不可能也不容许停留在一个固定的水平上,它的发展和演化也需要输入“负搞流”。也就是说,科学技术系统在向外输出高质量科技成果的同时,为了抵消其内部的“摘增”,需要不断地由环境,即社会经济系统输入资金、设备、人员、信息等等。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条件下,应该进行多大规模的科技要素投入。如何进行科技投入以保持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先进性以及与本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等等,又将涉及到管理和决策问题。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宏观科技管理主要包括科技体制和科技政策,它不仅影响和制约着这一国家和地区科技成果的数量和质量,而且对科技成果向社会生产力转化的速度和效益也将起到关键的作用。不难看出,不管是科学技术向生产力的转化,还是如何有效地进行科技投入,促进科学技术自身的发展,都离不开管理。或者说,共同作为社会经济系统的子系统,管理系统可以改变和支配科学技术系统发展演化的外部环境条件,从而有效控制和制约科学技术系统的发展和转化,是实现科学技术良性发展演化的催化机制。管理科学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持,科学技术的发展也需要管理科学的正确运用。正是由于科学技术与管理科学之间的这种非线性相互关联,使得二者之间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相互依赖、互为动因的正反馈耦合关联。

二、科学技术与管理的协同

(一)科学技术与管理的社会生产力属性

社会生产力是一个动态系统,系统的要素构成及其相互关联随着不同社会经济形态的变化而变化。现代生产力包含着三类要素:①实体性要素。即劳动力、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这是生产力的基础;②渗透性要素。如科学技术、教育等,这些要素能起到对生产力其它要素的加强作用;③支配性要素。如管理、信息等,它们能对生产力其它要素的功能发挥起到重要的支配作用。纵观科学技术和管理科学的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自从人类使科学技术融入经济的成分,几乎是在同时意识到了强化管理同样也能极大地提高社会生产力。尤其是在当今激烈竞争的社会里,人们为求得生存和谋取最大利润的重要手段,已不再仅仅是靠增加劳动和资源的投入,而是更侧重于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科学技术是最具活力的社会生产力已被理论和实践所证实,但~项技术能否转化为生产力及其转化的程度,必将受到管理的支配。运用现代管理科学、改革管理方式。优化管理组织结构,将能大幅度地提高被管理资源的利用效率。在当今社会里,科学技术已是现代生产力的主体,而管理是其实现功能特征的支配要素,生产力的其它要素已处于相对次要的位置。

(二)管理支配作用的协同学机理

哈肯(H.Haken)把序参量概念引入协同学[1][2]作为处理自组织问题的一般判据。不论什么系统,如果某个参量在系统演化中从无到有地发展演化,并能揭示出系统新结构的形成,进而支配和制约着系统的进一步发展演化,这个参量就是序参量。

作为生产力支配性要素的管理,在当代社会生产力发展阶段通常是社会生产力系统诸要素中最重要的要素[3]。因为管理不仅是生产力其它诸要素转变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所在,而且也是对社会经济实体系统进行分工。协作和综合运筹的基本保证。运用管理科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进行科学管理,是任何社会经济系统良性发展演化的必要条件。比如,科技成果能否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及其转化的程度,靠的是使用和推广它们时各个环节上相应的各类管理过程和管理方法。方法、措施得力,将会实现最有效和最大限度的转化;方法、措施不力,可能就是无效、无利甚至是有害的。世界范围内科技、经济中心的变迁和转移,相同的科学技术在不同的国家乃至区域有可能产生不同的效果等等,无一不是因为管理政策和管理体制上的不同所致。我国著名的高新技术企业集团,如四通、联想。方正、巨人、希望、王码等,从技术水平方面看,10年前企业创立初期基本均处于同一起点。时至今日,这些集团公司的兴衰成败乃至生死存亡,其根本原因在于管理上的差异。不难看出,在同样的科学技术和基础生产力要素背景下,由于管理者对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以及在管理实践中对现代管理科学与技术的运用存在着悬殊的差异,因而产生着天壤之别的经营效果。运用适当的管理方法,施加相应的管理过程,使科学技术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就相当于为社会经济系统输入了“负摘流”,从而可以使这一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向更加有序的方向发展演化。具体来讲,就是有利于优化社会经济系统的结构,诸如产业结构、商品结构、分配结构。消费结构等等,从而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由此不难看出科学技术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时对管理的依赖以及管理对其转化程度的影响。无论是宏观领域,如~个国家、一个地区;还是微观领域,如一个行业、部门乃至企业,管理的支配作用为什么如此巨大?我们用协同学中序参量的支配原理来解释管理的这一作用机理。

纵观人类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历程,可以发现这是一个典型的系统自组织过程,而管理科学是社会经济系统这一过程的序参量[4]。作为序参量的管理科学,其从无到有的发展演化过程不仅能指示出社会经济系统自组织进程中新结构的形成,而且还满足序参量实现其支配作用的以下基本属性:①序参量是宏观参量。管理科学是重点研究并揭示具有众多子系统构成的管理系统的普遍现象和规律的系统整体宏观效应,而不是侧重刻划所有子系统的微观行为特征。②序参量是微观子系统集体运动的产物、合作效应的表征和度量。管理科学产生和发展的动因,来自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以及管理实践本身。随着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各要素的社会化乃至国际化趋势显著,各要素间的关联性加强,人们已逐渐认识到加强协调和优化各要素间的关联对社会经济系统整体运行效果的影响,因此促进了管理科学的产生和发展。管理科学的发展和被应用的状况和水平,同样也反映着社会经济活动的秩序化和规范化程度。③序参量支配干系统的行为,主宰着系统的整体演化过程。序参量作为系统众多子系统合作效应的表征一旦形成,便又对一切干系统的运动产生支配作用,二者互为对方存在的条件。随着管理科学的逐步趋于完善和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使得管理科学的应用已经渗透到社会经济活动的各个领域,人们无时无处不在运用管理科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从事各个层次和方面的管理实践活动。管理科学源于、高于管理实践,又支配、指导管理实践。作为序参量的管理科学,已在相当程度上被用来支配各种管理活动,主宰着整个社会经济系统的发展演化。

管理科学是社会经济系统的序参量,这一宏观角度的论断并不失一般性和普遍性。从微观角度,如一个企业或企业集团,企业内部的管理理念、组织结构、管理制度,尤其是经营战略,是企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序参量,支配和主宰着企业的各种经营管理活动,决定着企业这一微观动态社会经济系统的总体发展趋势和演化方向。战略管理的协同效应及其机制,也是现代管理科学的重点研究领域之_[5][6]。

三、协同实现经济“巨增长”

经济增长(economicgrowth)是指一个国家、一个区域的实际总产出或人均实际产出的持续增长;而经济发展(economicdevelopment)的含义比较广泛,是指由于经济增长所引起的包含收入增长、经济结构和社会制度的转变、优化等在内的一切经济。社会方面发生的综合变化[7]。这里所谓的经济“巨增长”,指的是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并存。为什么协同能够实现经济“巨增长”,我们通过分析科学技术与管理的协同对促进经济增长的倍增效应,阐述这一机理。把科学技术与管理的协同定义为:在给定资本投入K、劳动投入L和生产函数Y=F(K,L)的前提下,运用相应的技术和管理,使产值(国民生产值)Y取极大值。以概念的数学表达方式可表示为:Ymax=A(T,M)F(K,L)。式中,A(T,M)称为科学技术T与管理M的协同关联系数。

作为社会生产力系统子系统的科学技术与管理,它们具有不同的生产力属性;二者共同作为社会经济系统发展演化的动因,但是表现出木同的功能特征;它们之间具有复杂的非线性相互关联,满足协同学基本原理。在这里,虽然科学技术T和管理M对产值Y均有影响,但起关键作用的却是二者之间的协同关联,即关联系数A(T,M)对产值帼民生产值何所产生的倍增效应。人们在对其关联机制和运行规律进行认识和把握的基础上,可以在适当的时机,通过管理的支配作用,实现对系统控制参量的改变,进而对社会经济系统的自组织过程进行控制和制约,使系统产生一个内部涨落,再通过系统内部的非线性动态关联放大成~个在临界点起关键性支配地位的“巨涨落”,从而驱动系统实现分叉,选择更新的有序结构。具体来讲,就是有效利用和控制科学技术与管理之间复杂的非线性协同关联,合理运用先进技术并实施科学管理,优化社会经济系统的内部结构,实现经济的“巨增长”,即经济的数量增长与结构优化,实现正反馈的耦合与互动,使社会经济系统产生具有“巨涨落”性的发展。

实际上人们已经认识到,对于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从而推动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发展科学技术和强化科学管理二者缺一不可,并行不停。但是实践证明,只有充分认识二者的协同,保证二者的匹配,它们的协同作用才愈加显著。在当今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因素中,靠的都是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与之对应的科学管理。对世纪90年代以来,即使生产研究所探索的领域,也已经由当初的只注重工业生产中的硬技术,过渡到对工业生产硬技术和生产管理软技术的并重[8]。不管是在宏观领域还是在微观领域,科学技术和管理对社会经济系统发展演化的作用已被人们所共识。尤其是在知识经济形态初见端倪的今天,不管是一个国家、一个行业还是一个企业,科学技术与管理的有机结合越来越成为经济增长中的首要因素。如何从系统自组织理论高度,在实践中运用二者的协同关联,实现对社会经济系统发展演化长期有效的最优控制,将会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二)管理支配作用的协同学机理

哈肯(H.Haken)把序参量概念引入协同学[1][2]作为处理自组织问题的一般判据。不论什么系统,如果某个参量在系统演化中从无到有地发展演化,并能揭示出系统新结构的形成,进而支配和制约着系统的进一步发展演化,这个参量就是序参量。

作为生产力支配性要素的管理,在当代社会生产力发展阶段通常是社会生产力系统诸要素中最重要的要素[3]。因为管理不仅是生产力其它诸要素转变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所在,而且也是对社会经济实体系统进行分工。协作和综合运筹的基本保证。运用管理科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进行科学管理,是任何社会经济系统良性发展演化的必要条件。比如,科技成果能否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及其转化的程度,靠的是使用和推广它们时各个环节上相应的各类管理过程和管理方法。方法、措施得力,将会实现最有效和最大限度的转化;方法、措施不力,可能就是无效、无利甚至是有害的。世界范围内科技、经济中心的变迁和转移,相同的科学技术在不同的国家乃至区域有可能产生不同的效果等等,无一不是因为管理政策和管理体制上的不同所致。我国著名的高新技术企业集团,如四通、联想。方正、巨人、希望、王码等,从技术水平方面看,10年前企业创立初期基本均处于同一起点。时至今日,这些集团公司的兴衰成败乃至生死存亡,其根本原因在于管理上的差异。不难看出,在同样的科学技术和基础生产力要素背景下,由于管理者对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以及在管理实践中对现代管理科学与技术的运用存在着悬殊的差异,因而产生着天壤之别的经营效果。运用适当的管理方法,施加相应的管理过程,使科学技术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就相当于为社会经济系统输入了“负摘流”,从而可以使这一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向更加有序的方向发展演化。具体来讲,就是有利于优化社会经济系统的结构,诸如产业结构、商品结构、分配结构。消费结构等等,从而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由此不难看出科学技术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时对管理的依赖以及管理对其转化程度的影响。无论是宏观领域,如~个国家、一个地区;还是微观领域,如一个行业、部门乃至企业,管理的支配作用为什么如此巨大?我们用协同学中序参量的支配原理来解释管理的这一作用机理。

纵观人类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历程,可以发现这是一个典型的系统自组织过程,而管理科学是社会经济系统这一过程的序参量[4]。作为序参量的管理科学,其从无到有的发展演化过程不仅能指示出社会经济系统自组织进程中新结构的形成,而且还满足序参量实现其支配作用的以下基本属性:①序参量是宏观参量。管理科学是重点研究并揭示具有众多子系统构成的管理系统的普遍现象和规律的系统整体宏观效应,而不是侧重刻划所有子系统的微观行为特征。②序参量是微观子系统集体运动的产物、合作效应的表征和度量。管理科学产生和发展的动因,来自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以及管理实践本身。随着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各要素的社会化乃至国际化趋势显著,各要素间的关联性加强,人们已逐渐认识到加强协调和优化各要素间的关联对社会经济系统整体运行效果的影响,因此促进了管理科学的产生和发展。管理科学的发展和被应用的状况和水平,同样也反映着社会经济活动的秩序化和规范化程度。③序参量支配干系统的行为,主宰着系统的整体演化过程。序参量作为系统众多子系统合作效应的表征一旦形成,便又对一切干系统的运动产生支配作用,二者互为对方存在的条件。随着管理科学的逐步趋于完善和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使得管理科学的应用已经渗透到社会经济活动的各个领域,人们无时无处不在运用管理科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从事各个层次和方面的管理实践活动。管理科学源于、高于管理实践,又支配、指导管理实践。作为序参量的管理科学,已在相当程度上被用来支配各种管理活动,主宰着整个社会经济系统的发展演化。

管理科学是社会经济系统的序参量,这一宏观角度的论断并不失一般性和普遍性。从微观角度,如一个企业或企业集团,企业内部的管理理念、组织结构、管理制度,尤其是经营战略,是企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序参量,支配和主宰着企业的各种经营管理活动,决定着企业这一微观动态社会经济系统的总体发展趋势和演化方向。战略管理的协同效应及其机制,也是现代管理科学的重点研究领域之_[5][6]。

三、协同实现经济“巨增长”

经济增长(economicgrowth)是指一个国家、一个区域的实际总产出或人均实际产出的持续增长;而经济发展(economicdevelopment)的含义比较广泛,是指由于经济增长所引起的包含收入增长、经济结构和社会制度的转变、优化等在内的一切经济。社会方面发生的综合变化[7]。这里所谓的经济“巨增长”,指的是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并存。为什么协同能够实现经济“巨增长”,我们通过分析科学技术与管理的协同对促进经济增长的倍增效应,阐述这一机理。把科学技术与管理的协同定义为:在给定资本投入K、劳动投入L和生产函数Y=F(K,L)的前提下,运用相应的技术和管理,使产值(国民生产值)Y取极大值。以概念的数学表达方式可表示为:Ymax=A(T,M)F(K,L)。式中,A(T,M)称为科学技术T与管理M的协同关联系数。

作为社会生产力系统子系统的科学技术与管理,它们具有不同的生产力属性;二者共同作为社会经济系统发展演化的动因,但是表现出木同的功能特征;它们之间具有复杂的非线性相互关联,满足协同学基本原理。在这里,虽然科学技术T和管理M对产值Y均有影响,但起关键作用的却是二者之间的协同关联,即关联系数A(T,M)对产值帼民生产值何所产生的倍增效应。人们在对其关联机制和运行规律进行认识和把握的基础上,可以在适当的时机,通过管理的支配作用,实现对系统控制参量的改变,进而对社会经济系统的自组织过程进行控制和制约,使系统产生一个内部涨落,再通过系统内部的非线性动态关联放大成~个在临界点起关键性支配地位的“巨涨落”,从而驱动系统实现分叉,选择更新的有序结构。具体来讲,就是有效利用和控制科学技术与管理之间复杂的非线性协同关联,合理运用先进技术并实施科学管理,优化社会经济系统的内部结构,实现经济的“巨增长”,即经济的数量增长与结构优化,实现正反馈的耦合与互动,使社会经济系统产生具有“巨涨落”性的发展。

实际上人们已经认识到,对于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从而推动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发展科学技术和强化科学管理二者缺一不可,并行不停。但是实践证明,只有充分认识二者的协同,保证二者的匹配,它们的协同作用才愈加显著。在当今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因素中,靠的都是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与之对应的科学管理。对世纪90年代以来,即使生产研究所探索的领域,也已经由当初的只注重工业生产中的硬技术,过渡到对工业生产硬技术和生产管理软技术的并重[8]。不管是在宏观领域还是在微观领域,科学技术和管理对社会经济系统发展演化的作用已被人们所共识。尤其是在知识经济形态初见端倪的今天,不管是一个国家、一个行业还是一个企业,科学技术与管理的有机结合越来越成为经济增长中的首要因素。如何从系统自组织理论高度,在实践中运用二者的协同关联,实现对社会经济系统发展演化长期有效的最优控制,将会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二)管理支配作用的协同学机理

哈肯(H.Haken)把序参量概念引入协同学[1][2]作为处理自组织问题的一般判据。不论什么系统,如果某个参量在系统演化中从无到有地发展演化,并能揭示出系统新结构的形成,进而支配和制约着系统的进一步发展演化,这个参量就是序参量。

作为生产力支配性要素的管理,在当代社会生产力发展阶段通常是社会生产力系统诸要素中最重要的要素[3]。因为管理不仅是生产力其它诸要素转变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所在,而且也是对社会经济实体系统进行分工。协作和综合运筹的基本保证。运用管理科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进行科学管理,是任何社会经济系统良性发展演化的必要条件。比如,科技成果能否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及其转化的程度,靠的是使用和推广它们时各个环节上相应的各类管理过程和管理方法。方法、措施得力,将会实现最有效和最大限度的转化;方法、措施不力,可能就是无效、无利甚至是有害的。世界范围内科技、经济中心的变迁和转移,相同的科学技术在不同的国家乃至区域有可能产生不同的效果等等,无一不是因为管理政策和管理体制上的不同所致。我国著名的高新技术企业集团,如四通、联想。方正、巨人、希望、王码等,从技术水平方面看,10年前企业创立初期基本均处于同一起点。时至今日,这些集团公司的兴衰成败乃至生死存亡,其根本原因在于管理上的差异。不难看出,在同样的科学技术和基础生产力要素背景下,由于管理者对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以及在管理实践中对现代管理科学

与技术的运用存在着悬殊的差异,因而产生着天壤之别的经营效果。运用适当的管理方法,施加相应的管理过程,使科学技术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就相当于为社会经济系统输入了“负摘流”,从而可以使这一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向更加有序的方向发展演化。具体来讲,就是有利于优化社会经济系统的结构,诸如产业结构、商品结构、分配结构。消费结构等等,从而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由此不难看出科学技术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时对管理的依赖以及管理对其转化程度的影响。无论是宏观领域,如~个国家、一个地区;还是微观领域,如一个行业、部门乃至企业,管理的支配作用为什么如此巨大?我们用协同学中序参量的支配原理来解释管理的这一作用机理。

纵观人类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历程,可以发现这是一个典型的系统自组织过程,而管理科学是社会经济系统这一过程的序参量[4]。作为序参量的管理科学,其从无到有的发展演化过程不仅能指示出社会经济系统自组织进程中新结构的形成,而且还满足序参量实现其支配作用的以下基本属性:①序参量是宏观参量。管理科学是重点研究并揭示具有众多子系统构成的管理系统的普遍现象和规律的系统整体宏观效应,而不是侧重刻划所有子系统的微观行为特征。②序参量是微观子系统集体运动的产物、合作效应的表征和度量。管理科学产生和发展的动因,来自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以及管理实践本身。随着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各要素的社会化乃至国际化趋势显著,各要素间的关联性加强,人们已逐渐认识到加强协调和优化各要素间的关联对社会经济系统整体运行效果的影响,因此促进了管理科学的产生和发展。管理科学的发展和被应用的状况和水平,同样也反映着社会经济活动的秩序化和规范化程度。③序参量支配干系统的行为,主宰着系统的整体演化过程。序参量作为系统众多子系统合作效应的表征一旦形成,便又对一切干系统的运动产生支配作用,二者互为对方存在的条件。随着管理科学的逐步趋于完善和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使得管理科学的应用已经渗透到社会经济活动的各个领域,人们无时无处不在运用管理科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从事各个层次和方面的管理实践活动。管理科学源于、高于管理实践,又支配、指导管理实践。作为序参量的管理科学,已在相当程度上被用来支配各种管理活动,主宰着整个社会经济系统的发展演化。

管理科学是社会经济系统的序参量,这一宏观角度的论断并不失一般性和普遍性。从微观角度,如一个企业或企业集团,企业内部的管理理念、组织结构、管理制度,尤其是经营战略,是企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序参量,支配和主宰着企业的各种经营管理活动,决定着企业这一微观动态社会经济系统的总体发展趋势和演化方向。战略管理的协同效应及其机制,也是现代管理科学的重点研究领域之_[5][6]。

三、协同实现经济“巨增长”

经济增长(economicgrowth)是指一个国家、一个区域的实际总产出或人均实际产出的持续增长;而经济发展(economicdevelopment)的含义比较广泛,是指由于经济增长所引起的包含收入增长、经济结构和社会制度的转变、优化等在内的一切经济。社会方面发生的综合变化[7]。这里所谓的经济“巨增长”,指的是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并存。为什么协同能够实现经济“巨增长”,我们通过分析科学技术与管理的协同对促进经济增长的倍增效应,阐述这一机理。把科学技术与管理的协同定义为:在给定资本投入K、劳动投入L和生产函数Y=F(K,L)的前提下,运用相应的技术和管理,使产值(国民生产值)Y取极大值。以概念的数学表达方式可表示为:Ymax=A(T,M)F(K,L)。式中,A(T,M)称为科学技术T与管理M的协同关联系数。

管理科技范文第5篇

一、信息革命对管理变革的影响半个世纪前兴起的信息革命正在迅猛发展,随着电脑进入家庭、因特网的普及和电话、电视、电脑三合一的临近,信息革命在21世纪仍将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最主要推动力量。信息革命既是技术革命,又是产业革命,它还将引发管理革命,产生以下四个方面的根本性变化。

(一)增强管理功能计算机最早在管理中是作为辅助手段被应用的。但现代信息网络即Internet/Intranet/Extranet的发展,正在使信息网络成为管理的战略资源而成为管理本身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网络已不单是一般地提高管理效率和降低管理成本,还将通过管理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全面增强管理功能,不是被动地适应原有的管理业务流程,而是积极促进管理业务流程的合理重组,综合集成各种互有联系的管理职能,使管理工作的面目根本改观。被誉为结构性商业革命的电子数据交换(EDI)把商务活动中票证和单据流转的相关环节,如纵向的材料采购、产品制造、出入库、销售和发送,以及横向的金融、保险、运输、税务等业务活动通过标准化商业文件的联网传输和自动处理整合在一起,即为一例。朝着“可扩展标记语言”(XML)方向发展的,把供货、生产、销售、客户、银行等各个环节形成供销链“一条龙”联网服务的电子商务(EC),将提供另一个新的实例。(二)改变管理组织信息革命通过纵横交错的信息网络使信息传递方式由阶层(等级)型变为水平(自由)型,与此紧密相信的管理组织结构也就从尖顶的“金字塔”型变成扁平的矩型网络,原来起上传下达重要作用的中层组织被削弱或走向消亡,领导单位之间、执行单位之间,以及领导单位与执行单位之间,均可相互联系,不仅领导单位可以决策,而且执行单位也可根据实时情况进行快速决策。在客观环境变化频繁和剧烈的条件下,那种分工过细、相互割裂的管理组织,已不适应发展需要。相反,把相互关联的管理组织加以整合成了大势所趋,柔性的、灵活的虚拟组织应运而生。虚拟组织突破了组织结构的有形界限,有利于借用外力和整合外部资源,将成为21世纪组织管理的重要形式。

(三)完善管理方法管理方法是管理主体根据管理目标作用于管理客体以实现管理职能的原则、方式、工具和手段。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革新了传统信息论在管理中的应用,使70年代出现的管理信息系统(MIS)面目一新;而且创造了全新的管理方法,如人工智能方法、虚拟技术等。由于信息网络的发展,政府和企业也在革新管理方法。例如,政府管理将越来越把重点放在跨部门、跨地区的关系到社会和经济发展全局的重大工作上;企业管理会更注重于员工的培训和学习,甚至强调自学和集体学习,以确立员工的共同目标和协调员工的整体行动。(四)革新管理思想几个世纪以来,尽管管理学派林立,管理理念纷呈,但是新兴的信息革命的巨大影响,十分清晰地使管理思想从物本主义向人本主义演变,从科学理性管理为主向人文价值管理为主提升,从内部管理为主往内部管理与外部管理相结合而以外部管理为主的方向发展。这种管理思想强调利用团队的知识、经验、技巧、能力、才干和抱负,发挥人们的主动性和首创性,在协同与合作中共同创造未来。新修订出版的《第5代管理》①是体现上述管理思想的代表作。该书作者把管理分为五代,从第二代到第五代都是按计算机的发展阶段来区分的,强调用新的“工作观”和“时间观”来否定工业文明的管理理念,废弃过时的等级制管理,通过建立虚拟组织、动态团队协作和知识联网来共同创造财富。

二、未来管理的发展趋势

(一)创新管理的发展创新管理有三种互有联系的不同含义,一是对创新活动的管理,二是管理要创新,三是创新型管理。这里指的是最后一种含义。创新型管理的前提和结果必然是管理创新,同时这种管理的内容理应包括对创新的管理。创新型管理不同于守旧型管理,它把创新贯串于整个管理过程,使管理随着技术、市场等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但它也要求整个组织及其组成人员是创新型的,把创新作为其活动的主旋律。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企业赢得竞争胜利和保持竞争优势的可靠保证。可以预言,创新管理是未来组织(包括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创新管理有助于企业促进全面创新,使创新活动由单项创新转向综合创新、个人创新转向群体创新。

(二)风险管理的兴起

高科技及其产业的崛起,市场、金融、经济的全球化扩张,导致不确定因素增长,由于信息不完备与非对称分布,又促进风险加大。人们在管理活动中不能不考虑风险因素,提高风险意识,加强风险管理,在捕捉机遇的同时努力防范风险。在风险管理中,不能满足于亡羊补牢,而应加强监督测和预测,以预防为主,把风险减少到最低限度,缩小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和带来的影响。分析风险形成的因素,预测风险到来的时机,积极采取防范风险的对策,以回避风险、转移风险、分散风险、减轻风险和作好承受风险的准备。风险管理是未来管理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搞好风险管理,就需要重视信用管理。信用管理是风险管理的前提。发展市场经济,应讲究信用和信誉。信誉乃是否有信用和信用度高低的保证是一种无形资产。在企业管理中要了解和掌握供应商、客户、合作伙伴的信用,甚至对他们的信用和自己的信用进行评估、分级。象美国这样的经济发达国家,就有专门提供企业信用信息的信息服务企业,如已有120多年历史的邓白氏公司。

(三)信息管理的普及随着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与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管理信息化正在往广度和深度发展,并进入了管理活动与业务活动综合信息化的新阶段。管理信息化的新发展进一步促进信息管理的普及和提高,导致信息管理在整个管理中地位的提升。信息管理渗透于和体现在各种管理无论是政府管理还是企业管理的一切方面和全部过程。可以说,若无信息管理,也就谈不上任何管理了。值得注意的是,已经出现了信息管理向知识管理演进的发展趋势。

(四)可持续发展管理的出现可持续发展是20世纪80年代初兴起的一种新的发展观。它强调由于资源稀缺、环境有限,为求发展而对资源、环境进行消耗、利用时,必须保障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以避免全球不可持续的发展。在未来的管理中,政府、企业和公众都应遵守可持续发展原则,制订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并贯彻于整个管理活动。社会要求企业从趋利性经营管理转向“绿色”的经营管理,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美化环境为己任。在管理理论和方法中,和谐理论即研究各种组织内外和活动过程亲睦、协同、配合关系的理论及其应用,将得到更多的重视。

(五)由硬管理为主向软管理为主的转化管理是人的管理。首先,管理主体是人,其次管理客体虽然兼有人和物,但是对物的管理取决于对人的管理,归根到底还是对人的管理,所以管理客体主要也是人的问题。我国古代的管理思想,都很重视发挥人在管理中的关键作用。近代外国管理思想则与工业文明密切相关。本世纪初有基于“经济人”假设的泰罗的所谓科学管理,30年代后有基于“社会人”假设的梅奥等人的行为管理,50年代又有基于“自我实现的人”假设的马斯洛等人的人本管理,80年代以来出现了现代的文化管理,强调超越自我的企业文化和企业形象。管理发展史表明,明显地存在着由理性的科学管理即物本主义的“硬”管理向非理性的人文管理即人本主义的“软”管理的转变。“软”管理的发展是以“硬”管理的存在为基础的,而“硬”管理又靠“软”管理来提升,需以“软”管理的指导为前提。“硬”管理主要是高扬理性、崇尚科学的西方管理思想,要洋为中用。“软”管理中含有“天人合一”、人际关系融洽的我国古代管理思想,要古为今用。在中西管理结合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软”、“硬”兼有和融合而以“软”为主的中国式管理,乃是当今时代向我国管理界提出的历史任务。三、知识管理日趋重要

迄今为止,人们对知识管理的认识仍未统一。最宽的理解认为知识管理就是知识时代的管理,最窄的理解则认为知识管理只是对知识资产(或智力资本)的管理。介于上述理解之间的认识,又有两种,一为对知识的管理,另一为用知识来管理。尽管理解不同,但是对知识作为一种重要生产要素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长因而需要加以管理的认识却是相同的,对知识管理日趋重要的认识也是一致的。

(一)从信息管理向知识管理的演进知识管理是信息管理的延伸与发展。如果说信息管理使数据转化成为信息,并使信息为组织设定的目标服务,那么知识管理则使信息转化成为知识,并用知识来提高特定组织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信息管理经历了文献管理、计算机管理、信息资源管理、竞争性情报管理,演进到知识管理。知识管理是信息管理发展的新阶段,它同信息管理以往各阶段不一样,要求把信息与信息、信息与活动、信息与人连结起来,在人际交流的互动过程中通过信息与知识(除显性知识外还包括隐性知识)的共享,运用群体的智慧进行创新,以赢得竞争优势。(二)知识管理的作用在于培育集体创造力从土地、劳动、资本到知识,这几种生

手机号

产要素中知识与其他要素不同,还可以调动别的要素。知识可渗透到劳动对象、劳动工具、劳动力以及科技、教育等各种因素,其作用越来越强化。知识作为无形资产日益变得重要起来,声望、商誉、商标、专利、注册设计、联系网络,以及员工的经验与技能等等知识资产或智力资本都需要评估和管理。知识密集型的产品、企业、产业和经济,不仅在增加,而且不断显露出它们的相对优势。一个国家未来的兴衰将决定于它发展“头脑型”产业以否取得成功。知识的增加来源于不断学习。基于实践的学习尤为重要。靠权力来组织、实施活动的权力型组织将由通过学习来实施活动的学习型组织所补充,并且部分地被取代。知识管理是学习型组织的特征,它的作用在于培育和提高组织内部个人和集体的创造力。

(三)知识管理的目标是要推动创新创新是技术行为与经济行为有效结合。它表现在技术上有改进,经济上有效益。创新主要有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制度创新是前提,技术创新是动力,管理创新是保证。企业把一种好的想法,变成有市场的商品生产出来,能获得高的回报,有了回报可进一步研究开发,生产和销售更多更好的商品,赚取更多的钱。这一过程就是企业的知识创新。现在,强调要建立和发展国家创新体系,这很重要,但创新体系只有以企业为主体才有真正的活力。知识管理就是要促进企业内部、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顾客之间、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研究单位之间的联系,加强知识联网,加快知识流动,其目的就是要推动创新。知识管理应创造有利于创新的良好环境。(四)企业的知识主管(CIO)与信息主管现代企业有首席执行官(CEO)。80年代初,在首席执行官之下增设了信息主管(CIO)。进入90年代后,在信息主管之前又增设了知识主管(CKO)。知识主管与信息主管有明确的分工,其工作重点不在于信息技术与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而在于培育集体创造力和推动创新四、管理科学正在变革中管理与技术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两个重要轮子。在我国技术落后、管理更落后的情况下,改进管理就比发展技术显得尤为紧迫。管理科学是研究管理中客观规律的,它源于管理但又用于管理。讨论21世纪的管理问题,不涉及管理科学的变革,就难以把问题搞透彻。

(一)管理科学乃是兴国之道管理科学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结合部,也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融合的突破口。管理科学的重要性既与科学的重要性紧紧相依,又与管理的重要性密切关联。朱基指出:“今天到了要大力提供改善中国的管理和发展中国的管理科学的时候了。党中央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方针,这个科学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个方面,当然也包括了管理科学。现在,确实需要强调管理科学和管理教育也是兴国之道。”②

(二)管理理论与管理方法的新进展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组织编写的管理科学学科发展战略的调研报告,管理科学可分为基础理论性学科、技术方法性学科、实际应用性学科。近十多年来,这三类管理学科在我国都有很大的发展。目前我国设立管理学院的高等院校就已达200多个。从管理的理论与方法看,近几年来融会古今中外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研究成果有突出的进展。例如,关于东西方管理的比较研究,有人提出中、日、美三国管理模式的差别,中国以“情”为特质,日本以“理”为中心,美国以“法”为重心;关于东方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的结合,有人认为东方管理文化的本质属性是“以人为本,以德为先”;关于集成管理问题,有人强调这是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其核心是运用集成的思想指导企业的管理行为,其实施应做到战略柔性化、市场内部化、技术群集化、组织网络化、信息高效化、文化整合化。③由于21世纪管理环境更加错综复杂和瞬息万变,管理科学的发展为培养和训练一个新型的管理阶层服务,并通过这一阶层进而为改进和完善管理实践服务,这将成为新时代的必然要求。“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