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校师德论文

高校师德论文范文精选

高校师德论文

高校师德论文范文第1篇

1.师德建设评价机制不健全

有效的师德评价机制被认为应能够准确反映教师师德水平,并据此予以奖惩。但是目前我国高校的师德建设评价机制还并不完善,并没有有效地实现其设计初衷。例如对高校教师的绩效考核体系中,更多的加入的是教师工作量、科研成果等可以量化的硬性指标,而教师道德水平、敬业精神,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的正面影响等难以量化的指标则很难加入考评体系,从而一定程度上使得教师忽略师德的真正意义所在。这样做是对教师的一种监督,能够更好提高自身的修养。与此同时,师德评价体系尚不规范,在师德评价的方式方法、程序步骤等方面都没有形成科学有效的机制。应该更加规范完善。

2.师德激励、监督机制趋于形式化

高校师德建设的监督机制存在制度虚设、监督主体不作为的弊端,使得对师德的监督奖惩产生不了实质性作用,更趋于形式化。在高校教师的职称评定中,鲜有高校将师德水平纳入考虑,而违反师德的行为也停留在道德层面,并不涉及法律层面,因此对不利行为的处罚也缺乏依据。师德职业道德有问题的老师,能够从中吸取教训,有则改进,无则加勉。师德建设若能与奖惩机制有效结合,对建设高校一流师德水平会有很大帮助,从而更加能营造高校师德的风气,教师之间能够互相学习,增加自身的修养。如何将形式化的奖惩机制转变成有实质意义的机制体系,是师德建设未来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二、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主要途径

1.改进师德建设的引导方式

高校师德建设要加强宣传与培训活动,就学生心理、教学方法等方面展开培训工作。并且切实开展真正有教育意义的实践活动,从思想上影响教师,使其在潜移默化中巩固职业道德在心中的地位。需要强调的是,教师职业道德培训引导要规范化、制度化,且避免趋于表面化、形式化。努力转变师德引导方式,使其从外部的强制约束向教师自觉的自我约束转变。使师德培训教育变为高校教师教育工作的一部分,高效教师主动审视自身的不足并加以改进,而非被动地接受理论灌输,甚至是强制性的命令化规制。真正实现高校教师“教书”与“育人”使命的统一,高校教师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为学生树立人品上的榜样。

2.关注高校教师的心理压力问题

大学教师不仅是教育者,同时也是研究者,有一些还是管理者。身兼数职使得部分高校教师压力过大,存在心理压力无法排解的问题。有了这种心理压力,高校教师的言行、心理状态极易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产生影响。因此,关注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对高校师德建设意义重大。高校可以开设面向师生且保密性良好的心理咨询室,多组织有利于排解压力的集体活动等,帮助教师排解压力,以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自己的教学、科研任务,为学生做好榜样。

3.设立标杆强化激励机制

在高校中营造师德建设的良好文化氛围,注重校内舆论的作用。在校内开展教师职业道德的榜样宣传表彰活动,使先进人物发挥表率作用,提高整个高校的教师职业道德水平。也可以让学生自主推荐,这样更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交流。同时,对于教师中出现的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要勇于指出并且批评,以反面典型对其他教师起到警示作用。这种现象是要坚决取缔的。师德在高校中有着很大的影响因素,他们的职业道德在高校中有着带头作用。在舆论的传播媒介上,应突破传统的传播渠道,不仅限于电视、报纸等媒介,利用微博、微信等热门应用的力量,以及微博大V们的社会影响力,扩大舆论的传播范围及其影响程度。同时,在对高校师德的鼓励方面,应注重建立健全高校师德激励机制,将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对正面积极的师德典型事例、榜样人物做出表彰,引导高校全体教师向其学习,营造良好的氛围。

4.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师德评价体系

目前我国高校现行的师德评价机制普遍缺乏可操作性,考评趋于形式化、表面化,考评结果无关痛痒。可以说我国高校尚未建立科学有效的师德评价体系。针对现存问题,我国高校应定期实施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制度,加强学生在考评体系中的作用,例如定期组织学生对教师职业道德进行匿名评价。从中可调查出教师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规范。这样对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有利的,能够促使其更加严谨地自我评价。在教师师德评价中定量与定性结合,将考评结果与奖惩制度切实联系在一起,以加强制度刚性。在评价的实施过程中,要注意把握评价标准的客观化,评价过程要保护评价人的隐私,评价结果要保证公正公开。

5.强化切实有效的师德监督机制

高校师德论文范文第2篇

无限的爱心是高尚师德的基础爱,对人或事物有很深的感情;爱心,师爱之心。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无限的爱、是无私的爱、是真诚的爱,这些爱化作阳光雨露滋润着学生的健康成长。他们的学生也会把这种爱传递下去、延伸下去,使之爱父母、爱朋友、爱同学、爱集体、爱祖国、爱人民,从而形成无疆的大爱,而这种大爱的形成,正是以教师对学生无限的爱为根基的。无限的爱心是高尚师德的基础。无穷的学识是高尚师德的关键学识:知识,学术上的修养和成就。教师知识的渊博是完成教师职责的重要前提,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真正成为新时期的专家、学者和学生的导师。无穷的学识是高尚师德的关键。无瑕的品德是高尚师德的保证品德:品质、道德。无瑕的品德是高尚师德的保证。高校教师只有严格地要求自己,才能真正给学生树立起榜样,才能真正成为“光荣的人民教师、为人民服务的教师、让人民满意的教师”。

二、高校师德建设的途径

1.坚持“以人为本,关爱学生”的管理育人理念教师的工作面对学生的未来,立足于学生的成长,教师要教书育人,首先要帮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树立远大的理想,使他们学会做人,还要传授给其知识、道理,使他们学会做事。这就要求教师在思想上首先要关爱他们,把责任转化成情感。新时期的教师,已经抛弃了传统意义上的、单方面强调“师德尊严”的陈旧观念,而提倡“以人为本”、“尊师重教”、“尊师爱生”的师生关系新理念。爱护学生、关心学生、信任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及个性,建立民主的、平等的良好关系,积极地换位思考,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心理上、生活上的各种问题和困难。正如爱因斯坦说的那样:“对于我来说,生命的意义在于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忧他人之忧,乐他人之乐。”对于学生来说,教师应该是雨中的伞、雪中的炭、冬天的火、夏天的泉,教师应时刻把爱撒播到他们的心田,从而真正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管理是教师职责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前只是强调“严格管理”,在“严”字上下功夫,而现在“管理育人”的新理念,要求教师在管理上严而不厉、管中有爱、严中有情,在人性化的管理中,使学生受到教育和启发,达到“管理育人”的目的。

2.修身养德,提高自身学识水平当今社会,高科技、新知识都在日新月异、突飞猛进地发展。当代大学生思路广阔、思维敏捷、思想超前,信息网络等高科技事物,他们都先于他人掌握。教师要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就要成为新时期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和促进者,使自己的知识永远处于领跑的位置。这就要树立终生学习的思想,不仅要在自己从事的专业领域里知识精深,还要触类旁通、兼容并蓄,学习和掌握各种所需要的相关的知识,真正使自己做到知识渊博、无穷无尽。教师要成为学生终生学习的榜样,使自己的知识永远超越学生的要求,超越教育和时代的要求。此外,当代大学生,兴趣广泛、个性张扬、标新立异、不拘一格,也要求教师随着时代的脚步在各方面不断更新。教师通过授课等形式,把知识传达给学生,这就要不断探索,研究新的授课方法,使之真正达到教学的目的。

高校师德论文范文第3篇

(一)80后辅导员是当代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主体

当代高校的辅导员队伍年龄结构跨度较大,但其主体是80后群体,这个群体指的是1980年以后、1990年以前出生的人群。中国经济社会发生巨大转型和快速发展是80后辅导员的成长背景,他们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一方面,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80后的辅导员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从一出生就是每个家庭的中心,在各方面都备受家庭的精心关怀与呵护,长期的“被中心”家庭培养模式,使得他们自幼就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同时,他们独立能力较强,对他人的依赖较少,可以独立开展工作和生活。另一方面,80后的辅导员在大学受教育期间,国家实行缴费制度,毕业生流向不再包分配,而是实行市场化的自主择业、双向选择政策,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社会背景强化了80后辅导员的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同时,80后辅导员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生活方式的选择上更加多样化,传统的师德教育模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80后辅导员的师德建设需求。

(二)90后大学生是辅导员工作的客体

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客体,即当代高校在校生,他们是辅导员工作的服务对象,这个大学生群体都是90后,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首先,90后大学生成长于一个信息开放的时代,从网络上学习和接收了大量知识和信息,接收的新事物、新思想比较多,他们对新事物的接受相比以往的大学生接收能力比较强,同时他们勇于尝试,喜欢冒险,思维比较活跃,学习知识的速度快,创新能力强,解决同一个事情的新思路、新方法不断,喜欢另辟蹊径,不满足于现状。其次,90后大学生独立意识强,但独立能力不足。他们具有强烈的个人独立意识,注重个人隐私,不愿被人影响。90后大学生与他人互动合作的能力不够强,不善于主动与同学、老师沟通一些小矛盾,很多人不太乐意敞开自己的心扉,不乐意交流,这就导致90后大学生情感上的依赖与不善交流的矛盾,很多问题的堆积最终导致较多的心理问题。

二、当代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现状及师德失范的原因探析

(一)当代高校辅导员师德

现状高校辅导员正是以“立德树人,培育精英”为神圣使命和职责的特殊教师队伍,与教学岗位的教师相比,高校辅导员与学生距离最近,参与大学生学习、生活更加频繁,在关心大学生发展、解决学生实际问题方面的作用更加直接和具体。目前,80后辅导员队伍的主流积极向上、认真负责,但是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辅导员师德建设方面的不足也不容忽视。如少部分辅导员放松了对理想、信念的追求,长此以往,看待问题、处理问题很难站到一定的高度,不能在理论上融会贯通以指导实际问题的妥善解决,对于时事热点与难点问题时时出现困惑与不解。其次,个别学校忽视专职辅导员队伍的建设,致使辅导员配置不能满足基本的师生比要求,将少兵多,工作任务重,工作类别多,上面一根针,下面千条线,使辅导员工作的内容繁杂,辅导员岗位的职责模糊。

(二)当代高校辅导员师德失范的原因探析

1.价值观、人生观的冲突是辅导员师德失范的社会根源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市场开放、发展经济是当前的主要任务,但伴随的是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对80后高校辅导员价值观念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风险精神缺失了,提的个人要求多了,职业倦怠现象凸显了。

2.辅导员职业发展方向不明朗是80后辅导员职业倦怠的重要原因目前,高校辅导员的实际工作内容有序繁杂,事务性内容占主要,工作的重心偏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责。多数高校辅导员未受过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即非思想政治教育者从事思想政治教育,从而使80后高校辅导员朝向职业化高校辅导员的道路发展比较困难,也就很难要求他们把辅导员工作当作终身的事业来做。80后高校辅导员对自己身份地位的不明确和发展方向的不明朗产生了焦虑,从而在工作中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这个因素也成为制约辅导员师德的瓶颈。

3.僵化不变的评价和管理制度是80后高校辅导员师德失范的体制因素高校师德建设提及了很多年,几乎所有的高校都出台了有关的德育规范,但是没有实际可操作性,并且内容上陈旧,更多的要求是思想及境界的高尚性。各高校都有相应的管理和评价考核制度,但只是在某种程度上对高校师德起到了一定的约束效果。

三、当代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的对策

(一)强化高校辅导员职业培训环节的职业道德教育

他律与自律相结合高校辅导员如果能够转变对辅导员工作的认识和态度,把辅导员工作当作一份事业来做,而非仅仅一个职业,就可以提高其职业认同感,在工作中获得充足的职业幸福感。部分高校培训中强调较多的是辅导员职业对于学校教育管理的重要性,而没有从根本上去引导和激发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和价值感。情感的认同只有通过人与人的内在情感沟通才具有坚实的基础和永恒的活力,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内心认同自身的职业后,辅导员能够在自己的工作中严格自律。他律为辅、自律为主,辅导员即使再忙碌和劳累,也能感受到付出所取得的价值,忙并快乐,累并快乐。

(二)明确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

向思想政治教育主线靠拢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的具体职责是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反观我们当前的实际情况,高校辅导员的实际工作主要内容不再是思想政治教育,代之以具体繁杂的日常事务。各高校要对辅导员合理定位,把辅导员从琐碎的日常事务中分离,这样,辅导员才能回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主线上来。辅导员对自己的职业性质有了准确定位,工作内容有了主线,就有足够精力深入开展日常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有充分的时间上好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才能真正在管理与教学工作的相辅相成中把教书育人落到实处。

(三)完善高校辅导员的考评机制

关心辅导员的个人发展高校辅导员的师德建设不仅仅是瞄准道德目标,还要考虑辅导员个人发展,师德建设与个人发展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在辅导员队伍中积极开展职业化培训,有目标、有计划地培养辅导员骨干,树立、宣传、学习典型的优秀辅导员事迹。创造机会让辅导员外出参加学习交流,高校辅导员的培养也是高校教育师资提升的重要一环,要把辅导员的培养纳入学校发展和人才培养规划中。同时在待遇上给予保障,让辅导员安心培训才能达到培训的初衷。跟踪考察优秀辅导员,让优秀辅导员参与到学校的发展与管理事业中,给予他们提升和发展的机会,解决好辅导员的出口问题,让表现一般的辅导员有目标、有方向、有期待;对于表现一直一般的辅导员,要下狠心、不讲人情地落实淘汰机制,保证辅导员队伍的良性成长。

四、总结

高校师德论文范文第4篇

1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

1.1培养德才兼备人才的重要基础

教育是一项非常伟大的事业,教师所肩负的不仅仅是学生的未来,更是家庭与国家的未来。高校在推动国家技术发展的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为技术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只有德才兼备的学生才能够实现科技的创新与应用,为国家与社会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在学生教育中,学生的道德教育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而教师的道德素质是道德教育效率的决定因素。国家与社会的发展需要德才兼备的人才,而只有德才兼备的教师才能够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人才。因此,高校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2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

当前,社会中已经逐渐形成了重视知识与文化的良好氛围。在这种背景之下,促进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成为了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又一个重要意义。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教师是非常重要的实施者。高校教师在对传统师德师风继承的过程中,不仅要对其中的“德高为师”内容进行继承,更加要对“学高为师”“、技高为师”的内容进行继承。教师在工作过程中必须要具备热爱学生、重视学生、团结同事、敬业奉献等崇高师德。通过师德师风建设能够促进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进一步强化。

1.3高校工作的重点内容

高等院校的教师属于一个知识含量较高的群体,其教育对象都是步入社会的学生,承载着教育学生知识与品德的双重任务。在大学生德育形成的过程中,高校教师的言传身教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前,社会对人才的全面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对高校教育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因此,教师要具备综合素质,而良好的师德师风是教师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前提条件。因此,师德师风建设是高校工作的重点内容。

2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现状及问题

2.1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取得的成效

当前,随着高校在师德师风建设方面投入的探索与努力的增加,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得到了更好的完善与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对于高校领导层而言,教育部门非常重视对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的指导与监督,进一步促进了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的有效落实;对于高校来讲,通过师德师风建设专门管理机构的设立,实现了对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组织与领导的强化,努力营造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氛围与环境。从总体上来讲,高校教师的素质已经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具有了较高的知识、技能、荣誉感、责任感等。

2.2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存在的问题

2.2.1教师的奉献意识较差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完善,高校教师的价值取向也出现了一定的变化,部分教师已经失去了“教师是最神圣职业”的观念,存在着功利意识泛滥、奉献意识淡薄的问题。部分教师仅仅是将教育工作作为自己获取收益的一种手段,将个人利益放在了集体利益与国家利益之前,在工作的过程中时时为自己着想,忽视对学生的教育工作。教师存在的这种功利意识泛滥的情况不仅损害了自身的师德师风,而且不利于学生的培养与教育。

2.2.2教师的教学态度敷衍

当前,大部分的教师在备课、教学的过程中都非常认真,但是也存在部分教师备课敷衍甚至不备课的情况。这种类型的教师并没有将足够的精力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并不追求在教学方面有所建树,存在着“明哲保身”的心理。部分教师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而从事各种兼职、商业性活动,导致在教学方面无法静下心来,甚至有部分教师存在上课迟到早退的情况。这种类型的教师根本就没有精力投入到德育教育中,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不足,对学生的行为走向、思想状况等都不了解,不能够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教育。这种情况一方面对教学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丧失了教师自身的职责与使命。

2.2.3教师的学术道德精神扭曲

对于高校教师而言,在教书育人的职责之外,还肩负着科学研究的重要任务。因此,学术道德精神是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中的又一项重要内容。当前,高校科研主要包括直接目标与间接目标两个方面,直接目标指的是通过科研实现职称的评定与待遇的提高,间接目标指的是通过科研形成科研论文。这种情况导致了高校教师普遍存在着重科研、轻教学的情况,导致课堂教学出现应付了事的情况。在科研方面,部分教师也存在着投机取巧的情况,缺乏科学的精神与钻研的毅力,甚至出现抄袭等不良现象。这些实际上都是在物质利益驱使之下出现的教师学术道德精神扭曲的情况。

3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强化措施

3.1在校训精神中纳入师德师风建设

校训指的是学校为了教育的便利而选择若干德育条目,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能够随时关注并付诸实践。在高校中,校训是学生与教师都需要遵守的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代表了校园文化与教育理念。对于高校而言,师德师风建设是其办学实力与水平的重要标志,对学校的学风、校风等有着决定作用。因此,校训与师德师风建设存在着本质的联系,要实现高校的师德师风建设与校训所传达的原则、目标是相同的,校训为师德师风建设提供方向,师德师风建设为教师成长奠定基础。充分发挥校训的宣传作用、指导作用和规范作用,用校训指导教师的道德准则,用校训规范教师的道德行为。

3.2以科学发展观为师德师风建设的指导思想

高等院校的教师在实现自身知识体系不断深化的过程中,一方面肩负着对各种先进、科学的理论知识进行了解与掌握的任务,另一方面也肩负着教育学生的重要任务。当前,高校的师德师风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依旧存在着很多问题,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作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引领思想,从根本上促进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以科学发展观为师德师风建设的指导思想,才能够真正树立高校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不断满足学生多个方面、多个层次的需求,实现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高校教师只有通过发展的眼光看待教育,才能够培养更多符合社会要求的高素质人才。发展不仅仅指的是学生的发展,而且包含教师的学习与深造,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学生教育开辟新的途径。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已经成为当代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内容,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才能科学地推动创新精神不断向前发展。

3.3实现高校师德师风管理体制的建立与完善

人们普遍认为道德难以进行衡量,在道德培养的过程中注重“以德养德”,忽视了制度在道德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中,需要重视相关管理体制的规范与约束作用。首先,对师德师风建设的内涵进行明确,实现符合时代要求的师德师风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完善,通过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激励机制、监督机制等,促进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在师德师风建设的过程中,相关的管理规章的制定不应该是阻碍,而是要充分发挥师德师风发展方向的引导作用,成为师德师风建设的有力措施。

3.4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营造良好的环境

良好的师德师风建设是学校其他事业健康发展的基础,而学校其他事业及学校环境也在师德师风建设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当前,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方面存在着很多问题,例如高校缺乏良好的学术氛围、社会缺乏严肃的职业道德等。在这种环境之下,部分教师面临多样的人生观、价值观,容易出现迷茫、错乱的情况,导致最后容易出现错误的选择。因此,要实现师德师风建设环境的优化。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就应从良好的校园环境、良好的学术环境、良好的社会环境、良好的人际环境等方面着手。学校应该确保其舆论导向的正确性,努力营造师德师风建设的良好的舆论氛围与环境氛围,为教师文化素质、心理素质等方面的提升奠定基础。

4总结

高校的师德师风建设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内容,最终对教育质量、学生素质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要强化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教师应该注重自身道德品质、专业素养等方面的提升,坚持自身求学务实的规范与博学多爱的情怀。虽然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当前依旧存在着部分问题,但是整体上依旧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趋势,高校与社会应该抱着积极的心态进一步促进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提升。

作者:郭明俊 单位: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第二篇:新时期高校师德建设浅谈

一、当前高校师德失范现象及原因透析

一是不思进取,工作水平低下:不能够沉下心来做好本职工作,教学上满足于应付了事,学术上热衷于走旁门左道,习惯于因循守旧,以老办法应对新形势,从业日久也进步甚微。部分教师不能够主动学习高等教育理念和专业领域新知识,教学手段单调,教学方法陈旧,专业知识过时;有些应届毕业生、青年教师自身专业基础不扎实,缺乏实践经验,却不愿意接触一线工作,专业知识得不到提高,导致教学脱离实际而不能自知,有自知而不能自纠,有自纠而不彻底;或专业知识不全面,只懂一门其他知之甚少;或只知依课本讲知识,课本上有多少就讲多少,以书教书……种种问题,不一而足。二是不讲奉献,缺乏敬业精神:守不住三尺讲台的清寒,抵不住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的冲击,以实现个人价值和获取个人利益为上。有的教师以到外面接项目、赚外快为第一要务,学校工作为辅,对分内工作甚至影响学校发展的重要工作得过且过、敷衍塞责、应付了事;有的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小家庭的经营上,不愿意为工作付出;有的教师习惯工作之前先讲待遇,没有待遇的事情不做;有的教师甚至对学校的改革发展持不支持态度,拈轻怕重,不服从安排,期望不现实的自由主义。三是罔顾师尊,育人意识淡薄:满足于完成教学任务,将自身责任仅限于教室之内、讲台之上的授业之言,一下讲台、一出教室门即对学生不闻不问,对学生的不良言行、违纪行为、心理问题等视若无睹。有的教师不尊重学生的人格、人权,恶语伤害学生,引起学生反感;有的教师缺乏师表意识,语言粗俗,仪表不整;有的教师缺乏自律精神,行为不谨,举止不端;个别教师甚至违背教师职业道德接受学生宴请,收受学生礼物,或利用职权私吞学生经费,任意支配入党及评优名额,与学生交往不得体等,在学生中造成极坏的影响。这些问题的出现,既有高校教师个人价值取向失衡的主观因素,也有当前经济社会大环境、高校内部制度的客观影响。一是市场经济下的利益导向偏差。市场经济下,教育的物质基础获得了快速优化,但同时,社会的多元化发展,信息化在各个领域的全面铺开,使得各种价值观相互碰撞,部分教师受此影响,人生观、价值观以及道德规范混乱,急功近利、轻奉献重索取,职业道德意识淡漠,道德取向趋于功利化,形成了衍生拜金主义、利己主义、实用主义、享乐主义的土壤与温床。二是高校内部的制度导向缺失。有的高校行政机关风气浓厚,教师地位、待遇等不向教学、育人一线倾斜;部分高校职称评审晋级以科研、学术为主导,一线教书育人所占比例微乎其微。此外,师德、师风表现虽为大部分高校纳入教师工作考核范畴,但作为软性指标,远不及教学、科研、教研教改等硬性指标好操作,如不能予以足够重视,易流于形式,对教师威慑力不大。三是高校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到位,价值导向失衡。古人推崇“师道尊严”,古代教育工作者也都非常注重自己的德行,讲究“言为士则,行为世范”。当前社会普遍价值观物质化,部分教师缺乏职业认同感,老一辈教师那种严谨治学的教学态度,待生如子的人文情怀,不求索取、只讲奉献的工作境界、精神气节日渐淡薄。传统的教师及教育价值观部分崩溃,而思想政治工作不到位,新的价值体系难以重构。很多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教学科研任务繁重,忽视道德情操、师德修养的陶冶和提升;部分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以大学生作为主要对象,忽视了教师队伍的思想疏导和价值引导,或者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老旧,不能深入人心,所起作用极为有限,教师多仅凭感性的职业良心行事,缺乏理性、自觉的教师职业道德意识和职业行为规范。

二、新时期高校师德建设的内涵与要求

第一,师德应体现对职业理想的坚守及对职业生涯的甘于奉献。教师的工作具有特殊性,弹性比较大,教师的劳动难以有严格的时空界限,难以对其时间及质量予以准确的量化,工作效果与教师本人对待职业的态度有着莫大关系。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完成同样的工作任务,不同的教师付出的时间与精力可能相距甚远,所获效果也截然不同。一名教师如果没有坚定的职业理想与信念,没有充分认识到自身作为人类文明传承者的重要使命,对社会及学生缺乏强烈的责任感,仅将工作视为谋生的手段,绝不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更谈不上有高尚的师德。对教师来说,高尚的师德不仅需要坚定的职业信念,更需要在安于平凡、甘于奉献中坚守。只有能够坚守师德操守、甘做人梯奉献的教师,才能以高度的责任心、自觉性、荣誉感激励、约束自己,在平凡的工作中干出不平凡的事业。第二,师德应体现对职业对象的深切关爱。爱是教育的基本要素。教师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职业对象是一个个鲜活的、有感情的、可互动的个体生命,这种特殊性决定了爱在教师职业中的重要影响。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没有爱便没有教育。”我国前教育部长周济提出“爱与责任———师德之魂”。教育家高振东先生则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古今中外的大教育家,无一不是极具爱心、深谙爱的艺术的大家。一位教师的心中有了爱,他才能设身处地想学生所想,用心了解学生的情况、需求,对学生的心理感同身受,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去教育和感染学生。相应的,感受到老师的爱心与善意的学生,也往往更为愿意接受老师的教育,使教师的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三,师德应体现对职业道德约束的心理接受与言行外化。古人云:“亲其师,则信其道;信其道,则循其步。”教师工作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本人的一言一行也是其教育的重要方面之一,甚至“身教”之潜移默化,比“言传”来得更为直观有效,影响深远。因此,对教师来说,在遵守普通公民的道德规范以外,还必须遵守独具教师职业特点的道德要求。教师只有自觉接受职业道德约束,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并外化于言行,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使受教育者“亲其师,信其道,循其步”,才能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中国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于2011年出台《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从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六个方面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建设,给广大高校教师的师德规范提出了十分全面的要求。第四,师德应体现于良好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水平。一个师德高尚的教师,绝不能容忍他的学生虚度光阴而学无所成,他的职业良心会促使自己不断提高专业素质和专业水平。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提高所攻学科、专业领域的水平,以将学生培养成符合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二是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尽力使学生学得轻松又扎实。这对教师在专业领域、教育理念、沟通协调、语言表达、学生心理把握、教学方式方法、现代教学技术应用、教育教学改革等诸多方面都有要求。真正心怀学生、师德高尚的教师,总能想方设法,以最有效的方式,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掌握知识和技能。

三、加强高校师德建设实效性的对策与途径

第一,注重学习提升,统一认识,以理念更新带动师德师风建设。社会的变化、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赋予了师德师风建设新的内涵与要求,对此,高校及教师本身都应提高认识,跟上时代及社会的步伐。高校应有意识地加强研究与教育,通过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宣讲平台、教师学习交流平台、师生互动平台、师德师风建设专题研讨栏目等,在充分了解教师师德水平及表现的同时,加强理论学习,深化师德认识,推进师德师风建设。教师则需切实了解学生的变化及需求,并清楚认识自身不足,有的放矢加以克服。第二,注重宣传教育、典型引导,营造师德师风建设的良好氛围。定期评选教学名师、师德标兵、优秀教师等,并通过报告会、先进事迹汇编、宣传栏、校园网页等,大力宣传、推介师德师风建设先进典型,详细介绍他们爱岗敬业、精心育人、无私奉献的感人事迹。这既是对师德优秀者的肯定与鼓励,也是对他人无形的感染与影响,弘扬正能量,营造好氛围,带动校风学风、师德师风的建设。第三,注重创新方式、丰富载体,通过各种活动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如结合学生评教评学活动,定期开展“我最喜爱的老师”评选,每年评选出一定数量学生最喜爱的老师并广加宣传;对一些反面典型则进行处分,净化队伍负面反映;定期开展以“师德、师风、师表、师魂”等为主题的演讲、朗诵、征文、报告会、讲座、教师礼仪培训等活动;开展教育理念提升、教研教改探索、教学资源开发、教学技能比武等业务竞赛活动,鼓励教师更深入地参与到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在提升职业素质的同时,增强教师的职业自豪感、甘于奉献的精神和教书育人的能力。第四,完善制度、加强管理,以系统全面的机制规范师德师风建设。完善师德建设管理制度,针对存在的师德师风问题,出台切实可行、操作性强的专门制度,并狠抓落实,加强督查,发现问题追根溯源,追查到底;严格日常教学管理,从教学计划及教案的编制,到课堂教学、作业批改以及听课、考试、教研教改等各个环节规范教学行为,确保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严格教职工考勤制度,出台教师承接社会服务项目管理办法,教职工不得无偿占用学院资源来完成以个人名义承接的社会服务项目,确保教师的主要精力用于学校和学生;完善和落实教师目标管理考核办法,定期从师德师风、日常教学、教学质量、专业水平、教研教改等方面对教师进行全面考核和评价,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将师德师风考核结果与教师个人年度目标管理考核、职称评聘、课酬等级相挂钩;加强教师职称评定后的管理,杜绝个别老师评了职称万事大吉、不思进取的现象。

作者:李芳 单位: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

第三篇:浅谈民办高校教师师德建设

一、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

(一)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

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是高校教师必备的基本职业道德。这不仅要求高校教师本人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及政策,坚持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行动指南,更重要是在课堂教学中身体力行,通过严格要求自身形成榜样的力量,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党的事业培养后备力量,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接班人。

(二)正确的教师职业理想。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中,明确要求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广大教师要有强烈的职业光荣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以培育优秀人才、发展先进文化和推进社会进步为己任,站在时代的前列,努力成为为人民服务的践履笃行的典范。要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把本职工作、个人理想与祖国的繁荣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

(三)模范的职业道德水平。

《史记•太师公自序》里提到:"国有贤相良将,民之师表也。"最初指的是国家的贤明的宰相和优秀的将领,是百姓学习的榜样。衍生到现代,"师表"一词已经成为督促教师言行一致、榜样教学的关键字眼。教师维护学生的正当权益、谋求集体的合理利益、尊重学生的个性人格,这是向善的直接体现。(四)专业的教师职业技能。高校教师从业过程中,因其学科背景的不同所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也各不相同,但严谨治学、博学多才,已经成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必备条件。所谓严谨治学,值得是教师在专业特长方面应该实现纵深发展,不仅具备基本的教育能力和教学方法,更应该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和钻研,加强科研能力的提高,勇于向教育家的行列迈进。所谓博学多才,指的是教师不仅要学有所长,还要学识渊博,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自身科学文化修养,拓展兴趣爱好并注重其他能力的提高。

二、民办高校教师师德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国家及地方对于高校教师师德建设常抓不懈,民办高校师德的整体状况良好,并在建设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民办高校着重于培养综合型、实用型人才,专注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技能提升,因此社会上"急功近利、拜金主义"等不良风气难免会对高校的正常教学秩序产生影响。教师的思想观念、教学方式、道德水平也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产生利好或者利坏的倾向。当前高等院校尤其是民办高校中师德建设仍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工作热情不足,缺乏职业理想。

民办高校教师的择业观呈现出两类趋势:第一种是对于教师这一行业心怀憧憬,然而进入公办院校的机会渺茫,暂时以民办院校作为缓冲;第二种是对就业和择业没有明确的去向,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进行撒网式的投简历,得知被民办高校录用,就暂时栖身作为今后更好工作的跳板。因此,民办高校教师难以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本职工作中,工作热情明显不足,并且对未来的职业方向缺乏细致的规划,对民办高校的教学工作及发展前景也漠不关心,自然对于学生的教育也难以使尽全力,消极怠工的情绪充斥着民办高校校园。

(二)学术心态功利,科研水平下滑。

学术不端行为在当今的高校校园里比比皆是,民办高校出现这种现象也不足为奇,究其原因,还是功利化的思想在作祟。一是考虑到评职称或者升迁的需要,个别教师不愿从事耗时长、工作量大的实践性研究,而更多地追求用时短、见效快的一般性项目,自费发表文章,用于年底的评奖评优,心态浮躁、不求甚解的现象已经数见不鲜。二是受经济利益的驱使,申报的研究项目均是拨款数额巨大,经济利益明显的课题,而为达到研究的相关要求,组织学生为其开展调研和创作,最终自己谋得功名和利益。三是学校的硬性规定迫使高校教师从事科研创作,然而创新性思维又非信手拈来,难免出现低水平的粗制滥造的学术作品,个别教师不惜弄虚作假、抄袭剽窃,学术不端现象蔚然成风。

(三)公权私用,职业道德水平低下。

民办高校大多属于普通全日制本科,通俗来讲主要招收第三批次的考生,大部分学生的高考分数都不是很高,有的学生进入大学之后更加懈怠,经常出现挂科或不及格的现象,这也为民办高校教师公权私用和腐败现象埋下了隐患。

(四)师生关系冷漠,师表意识淡薄。

当前民办高校师生之间关系较为冷淡,尤其是任课教师与学生之间,交往方式单一,除了课堂教学之外基本缺乏互动;现有的互动内容仅仅局限于学习方面,没有更加深入细致的了解和交流。由于与学生交往较少,教师对于自身的要求也就放松许多,为人师表的观念极度淡薄,一方面要求学生遵守课堂纪律、尽好学生本分,另一方面自身却消极怠工、自由散漫,甚至粗言秽语,在无形之中对学生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本该具有的模范作用和示范效应成为了一纸空谈。

三、加强民办高校师德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优化民办高校教师成长环境和发展空间。

近几年国家对于民办高校的扶持力度逐渐加大,但是社会对于民办高校的了解和认同还是停留在过去阶段,认为其与公办院校直接对立,师资力量以及学生综合素质过于低下。正是由于社会上的缺乏对于民办高校的文化认同,使得民办高校教师缺乏了对于本校或本职业的认同感,进而导致职业理想的缺失。因此,国家在大力加强对民办高校的政策扶持的基础上,应加大对民办高校教学成就的宣传力度,树立民办高校中的典型事例,扩大民办高校的社会知名度,为民办高校引进优秀人才,争取为民办高校的后续发展解决后顾之忧。

(二)健全民办高校师德建设的制度体系。

一是健全民办高校师德建设的领导制度,为高校教师师德水平的提升提供强有力的领导支撑,从而有效改善由于领导不力和管理不善引起的师德建设工作松懈;二是健全民办高校师德建设的培训制度,从入职培训到日常工作指导,从课堂内的教学方式方法到校园外的道德水平体现,建立起一整套的教师师德培训制度,脚踏实地的坚持贯彻落实;三是健全民办高校师德建设的考核制度,这是加强民办高校师德建设的重要保障,首先确立合理的考核标准、建立指标体系,确立科学的考评方式,然后加强考核程序的落实,并在实际过程中注意效果的反馈和考评结果的运用;四是健全民办高校师德建设的监督制度,采取社会监督、上级监督、平行监督和学生评鉴的四维监督机制,全方位督促高校教师的师德建设工作,制定科学合理的师德奖惩标准,切实保证高校教师的切身利益。

(三)加强民办高校教师自身的职业道德建设。

高校师德论文范文第5篇

(一)民办院校师资现状迫切需要强化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民办院校鉴于自身办学模式、办学层次、学生生源质量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必须重视师资队伍的师德师风建设。通常来说,民办院校的师资是由刚毕业的青年教师以及公办院校的退休教师组成。这部分教师缺乏对民办高校性质、发展历程的了解,对教师角色的转化认识还需要进一步加强。部分民办院校教师的工作状态缺乏稳定性,缺乏高涨的工作热情。现阶段民办高校师资现状严重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也进一步凸显了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必要性。

(二)加强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是民办院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发展性、创新性、和谐性是民办院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则。和谐性指的是院校服务能力、教学能力以及科学能力和谐发展,全面实现全方位、多层次发展。和谐性也是民办院校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标志。教学工作、科研工作、管理工作等属于系统性任务,均需要付诸长时间的努力。民办院校要想可持续发展,急需业务素质过硬、道德素质高尚的优秀师资队伍。教师不仅承担着文化传播的重要使命,更承担着道德品质建设的重要责任。教师道德素质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行为素养与心理品质。加强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是保障学校教育良性发展的关键。

二、现阶段我国民办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现状

(一)政治素养薄弱部分民办高校教师缺乏政治进取心,政治观念比较单薄,缺乏一定的责任感。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重视知识传授而忽略教人育人,重视智育教育而忽略德育教育,重视业务技能而忽略政治素养的提升。部分教师政治敏锐性与鉴别能力比较差,忽略政治理论学习,不注重自己的言论导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二)道德滑坡现象堪忧教师道德滑坡成为了社会转型阶段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民办高校教师道德滑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部分教师缺乏责任心与敬业精神,不合时宜地散布不正当言论,严重影响学生心中的教师形象。部分教师在物质、经济利益的诱惑下,不专职于本职工作,甚至出现学术诈骗行为。部分教师片面地认为,学生道德思想教育是专门从事学生管理人员的本职工作,缺乏对思想道德建设的正确认识。

(三)育人意识、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通常来说,民办高校的工作量非常大,部分教师只重视授课工作的完成,忽略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部分教师片面地认为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教书,不注重对学生道德观、人生观的培养。部分教师的教育意识比较薄弱,缺乏严谨治学的态度,哗众取宠,弄虚作假。民办高校教师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

(四)民办高校教师师德师风评价机制存在一定误区现阶段民办高校的教师师德师风评价体系均存在一定误区,重视教师业绩评价、轻视教师德育评价的现象比较严重。虽然现阶段的考核评估、职称评估中将教师师德纳入其中,但是形式主义现象严重。与此同时,在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机制方面不完善,缺乏激励机制、约束机制与监督机制。(五)民办高校用人机制存在一定问题民办高校大部分实行教师聘任制度,在这种体制的影响下,学校重使用、轻培养的现象比较严重,对于教师培训投入少之又少。与公办院校相比,民办院校教师薪资水平、福利待遇比较低,导致大部分教师抱着“跳板”思想,缺乏工作责任心与敬业精神。

三、新时期强化民办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对策探究

(一)建立健全完善的师德师风评价体系民办院校急需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师德师风评价体系,这一体系一方面要体现出对教师人格的约束而一方面还需体现出教师职业的特点与职业素养,也就是教书育人、爱岗敬业。另外,还需要积极创新教育理念,脚踏实地,勇于创新。评价体系的制定不能单纯地将教师作为评价客体,还应该充分发挥教师主观能动性。完善评价体系的最终目的不应只注重结果,而应该注重考核过程,促使考评机制成为宣传、教育师德师风的重要过程。教师与评价人员之间应该建立平等、合作的关系,积极鼓励教师通过自我评价、教师互评等方式实现自我教育。

(二)积极创新教师师德师风培育机制新形势下,民办高校必须通过完善、创新的师德师风教育制度,将师德师风培育积极纳入学校日常教育工作中来,强调团队合作与集体意识,不断提升教师品格与个人素养。加强新进教师的教育与培养力度,全面提高青年教师的师表意识与师范技能,全面提升青年教师整体素养。加强现有教师的学习与再培训力度,全面提升教师的技能水平与综合素养,将教师师德师风建设落到实处。笔者建议,民办高校还应该加强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宣传力度,通过“最喜欢的教师”“优秀教师评选”“师德标兵评选”等活动,提高教师参与师德师风建设的积极性。学校对在人文素养、师德师风建设方面表现突出的教师予以奖励,并将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结果与岗位聘任、职务晋升相挂钩。学校还应通过校园广播、官方微博、报亭等宣传方式,加强对师风师德典型案例的宣传与教育工作。定期召开师德师风交流会,积极倡导广大教师弘扬高尚师德。

(三)强化民办教师队伍的学习力度教师自身的行为举止会对学生将来的工作与生活产生严重影响,是学生学习与生活的榜样。因此,必须全面提高民办教师队伍的道德品质与责任感,工作严谨、认真,积极发挥自己作为一名优秀教师的表率作用。加强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学习,与时俱进,不断提升自身道德修养与文化水平。教师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我党教育方针,通过正确的理论观点积极构建社会主义价值教育体系。加强自身业务能力学习,认真备课,精心组织课堂教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真正落实教学规章制度,通过继续教育与自主学习,进一步完善自身的技能知识体系。另外,还需要加强相关学习知识的学习力度,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面与业务技能,尽可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需要强调对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通常来说,民办高校学生文化课成绩薄弱、自尊心强,教师更应该真心爱护学生、关心学生,因材施教,促进每位学生健康发展。

(四)健全教师人格,倡导奉献精神健全教师人格,是建设民办院校师德师风的关键所在。大量的民办教育实践证实,教师言传身教是教育学生最有力量的武器,教师的师德师风直接影响学校人格品质的塑造。毅力、进取心、自信心不仅是教师岗位的基本要求,更是教师必备的内在品格。新时期下,必须健全教师人格,要求教师具备如下人格特点:①敏锐的观察力;②丰富的想象力与灵活的思维能力;③坚毅的品格与自我完善能力。只有具备上述人格品质的教师,才能真正胜任转型时期教育工作的内在要求。在教育事业中,教师人格魅力是任何管理手段、制度都不能替代的。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人们的价值取向与社会利益主体呈现多样化趋势,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盛行。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为民办高校发展带来一定负面影响。西方腐败思想、金钱主义等腐蚀学生心灵,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必须倡导教师奉献精神。教师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决定着教师工作的艰苦性,教师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心血完成教书育人工作。教师这一劳动特点决定了教师报酬与教师劳动不相匹配,因此,新形势下必须倡导教师奉献精神,不计个人得失,以奉献、敬业作为自己的生活守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