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效方法

高效方法范文精选

高效方法

高效方法范文第1篇

1、问题是思维的关键。一个有经验的教师通常都擅长提出比较有挑战性的高水平问题,促进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去思考问题,产生更加强烈的求知欲。学生是课堂的主动探索者,学生提出的问题是课文主要内容的体现,设置课堂问题是为了达到学习目标。因此,问题的设置应紧扣课文重点难点,从而使学生更加接近文本。同时,问题更有利于教师能够了解学生掌握情况、学习进度。

2、每节课后的练习也是至关重要的,可以起到巩固拓展的作用,在无意之间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强化,此外,设计巧妙的设计更可激发学生对课外知识乃至生活的思考与探索。有效的问题与练习是高效课堂的保证。

3、设置合理的自主互动学习展示环节。第一个为导读环节,让学生自主读课文,再在老师的引导下细读课文。第二个环节,让学生品读课文语言,通过一定时间的训练,使学生合理运用语言。整个过程中体现了教师的“导”与“读”相互配合,充分体现师生之间的相互互动。

指导学生掌握正确学习方法

俗话说的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好的学习方法会使学习效果事半功倍,所有老师应该在日常授课中传授一些好的学习方法,使学生能掌握科学的认知方法。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比较最后归纳总结得到结论,逐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一段时间的学法指导后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是有法可依的,真正意义上掌握学习方法。

优化评价方式

及时对表现优秀的学生采取奖励可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可开设各种奖项,例如:“进步奖”、“创意奖”等等。多多对同学进行表扬,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乐趣,进一步的产生学习动力,充分对学生进行肯定。全面、多层次的看待学生,运用多级的评价方式,以积极夸奖为主要方式,给学生正面引导,使学生有所发展。

帮助学生设定正确的目标

学习目标的定位对学生来说至关重要,既不能设置过高也不能设置过低,设置过高会使学生丧失信心,过低会使学生没有战胜困难的挑战性,更没有获得成功的喜悦。教师在设置目标时要考虑全班优中差各个层次的水平,既考虑差等学生的接受能力,又考虑中高等学生的水平提高。根据因材施教原则,因人而异帮助学生设置学生目标,不可一概而论,否则就可造成语文课程性质定位的偏差。

课堂展示精当,合理调控教学活动

课堂展示作为语文课堂的重要环节,起着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并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的作用。课堂展示贯穿课堂始终,在教学过程中应杜绝形式主义的问答,引导学生逐步获得正确答案。这样才能更有利于我们的课堂教学以及学生的自身发展,展示时应尽量使全部同学都融入课堂,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获得更多展示机会。

合理分配教学时间,准确把握教学节奏

1、一个人精神高度集中的时间只有20分钟,这意味着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突出重点,在设计教学预案时要注意时间安排,根据学生能力,在20分钟之内发挥孩子的潜力,而不是要求孩子百分百在40分钟之内集中精力。长时间的学习会使学生产生倦怠情绪从而对学习产生抵触心理,长期处于思维方式对学生的身心也非常不利。合理分配教师活动时间和学生活动时间,实践证明,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是一种费力不讨好的行为。

高效方法范文第2篇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们从事各种活动的原动力。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俄国伟大作家托尔斯泰也曾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当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时,他们就会主动去学习、去讨论、去交流,自愿参与到课堂活动中。这是高效课堂构建的前提与基础。下面笔者介绍几种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方法。

1.成功导入,激发兴趣。

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成功的导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尽快进入愉悦的情绪状态,为教学创造最佳的时机。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导入的知识性、艺术性、趣味性,结合学生的兴趣点,利用歌曲、故事、质疑、情境等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导入新课,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真正实现高效。

2.引入游戏,激发兴趣。

不论年龄大小,学生的天性就是喜欢游戏,可以说游戏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一种有效手段。因此,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游戏的引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和组织一些游戏活动,让学生边玩边学,从而轻松愉快地掌握所学知识。

3.利用多媒体,激发兴趣。

多媒体教学具有形象性、生动性、丰富性的特点,能变抽象为具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和动机。语文是一门蕴藏着丰富情感的学科,其文辞优美却比较抽象,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为学生创设生动、形象的情境,营造特定的氛围,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引发情感共鸣,进而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二、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设计和安排应围绕学生,服务于学生,体现教学大纲要求。一篇课文的内容虽有很多,却不需要面面俱到,那怎样才能合理取舍,使教学内容的安排合理,达到务实高效呢?笔者认为关键是要有一个定位、一个目标,再据此去择取合宜的教学内容。

1.教学内容的选择要体现语文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教师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在设计和安排教学内容时应体现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的阶段目标,如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并通过引导学生完成各种教学任务,实现这些目标。

2.教学内容的选择一定要体现连续性。

每篇课文都有中心,往往都是由线索串联成一个整体的,教学内容也应该体现这一点,一定要连续而完整,切忌将课文割裂开来,这样只会导致学生思维混乱,更别提高效课堂的建立了。

3.教学内容的选择要重视课文的原生价值。

选入语文教材的文章大都凝结了民族精神,属于经典作品,学生从中能够汲取精神养料,积淀人文底蕴。教师在设计和安排教学内容时一定要注意挖掘文章的原生价值,将其中蕴藏的精神文化和思想情感传达给学生。

三、实现师生、生生与生本对话

新课程改革提出了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实现互动对话。而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在课堂教学中除了有师生、生生对话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

1.师生、生生对话。

一方面,教师与学生之间要实现互动对话。这要求教师转变自身角色,变课堂主演为导演,变课堂控制者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这样师生之间的关系才能融洽、和谐,才能实现平等对话。另一方面,学生与学生之间要实现互动对话。学生与学生之间是平等的,课堂教学中既不能让一部分学生成为“对话”的“贵族”,也不能让另一部分学生沦为“对话”的“奴隶”。教师应学会调控,给学生提供交流对话的时间和机会,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并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

2.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传统教学中,文本是被理解、被记忆、被复述的对象,而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与文本的视界通过不断的交流、生成、扩大和丰富,最终达到融合。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实际上是学生用自身已有的经验和情感去感知、体会、学习文本知识的过程。教师应引导学生在特定的背景下去体验和解读文本,让学生与文本中的事例、人物进行潜对话,通过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使学生不断充实自身知识,最终实现自我超越。

四、落实小组合作学习

高效方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以人为本高效教学师生关系运用能力

初中政治教材中的内容抽象枯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难理解这些知识,如果学生在进行自主探究过程中缺乏教师的引导和鼓励,他们会逐渐失去学习政治知识的兴趣。在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中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对教学模式进行大胆改革,以学生的兴趣作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知识探究,让他们对政治知识有更深的理解和领悟,促进学生政治思维的有效发展。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随着教学创新改革的发展,教师在教学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探究政治知识,提高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他们对新知识进行探究和分析,加快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动学习与被动接受灌输的学习效率相比大大提高,他们在探究过程中发挥了思维的积极性,对政治知识的认知不断提高,有助于促进综合素质的发展。

二、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新课改的过程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学生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积极地和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引导他们进行高效的知识探究。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让学生对教师产生信赖,在遇到问题时敢于向教师提问,在教师的引导和点拨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时,教师和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能够积极互动,并针对不同的意见进行讨论。通过讨论,让学生的思维不断深入,有效掌握政治知识。在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知识探究时,教师要对他们的学习进行引导。对于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促使他们的思维更加深入,让他们通过探究和分析,掌握更多的政治知识;对于学习成绩中等的学生,教师要培养他们的主动学习意识,并引导他们逐层深入地探究知识,提高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使他们在努力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政治综合能力。对于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师要对他们投入更多的关心和鼓励,让他们在教师耐心的引导下对政治学习产生兴趣,并积极主动地探究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并树立学习政治的信心。

三、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中学政治教材中包括很多抽象的知识,要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积极主动地探究,深入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需要教师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创新,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提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轻松的学习氛围,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引导学生对政治知识进行探究。在轻松、活跃的氛围中,学生的思维活跃,能够较快地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政治知识。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积极性,使他们摆脱应试教育和定势思维的影响,从多个角度出发进行知识的分析,让学生在积极探究中获得提高和发展。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1.优化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中学政治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优化,使教学环节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在分析、探究、思考过程中发现更多的知识,提高他们的政治思维能力,学会运用政治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趣味性的提问活动,促进学生的思维深入,使他们在问题的引导下高效地掌握教材的重难点。

2.创设多媒体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积极性。随着多媒体在教学中起到的促进作用,运用多媒体进行情境创设成为了创新教学普遍运用的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进行情境创设,能够使课堂教学直观地展现课堂教学内容,使学生摆脱了对抽象知识的理解,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通过直观探究,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政治知识,提高他们的政治综合素质。在运用多媒体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时,教师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紧密结合教学内容,使教材中的重难点直观、全面地展示到学生面前,提高他们的探究积极性。

3.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在传统中学政治教学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求学生保持良好的课堂纪律。在学习过程中,面对严厉的教师,学生不敢主动发言,使课堂教学成为教师的“一言堂”,教学脱离了学生的实际,不能获得高效的教学效率。在新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和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并结合学生的兴趣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积极发展,大胆表达他们心中的想法,使课堂教学在学生的积极探究下高效进行,促进学生政治素质的有效提高。

四、结合实际进行教学,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在中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把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基本观点和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到首位。加强理论联系实际是政治课教学的重要原则和目标,即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基本观点和理论,去了解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去分析国内外的社会热点,一方面能够使学生更为深刻地了解、认识社会;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该根据教材的基础理论知识,结合社会焦点和热点问题,设置相关综合研讨和探究活动,从而实现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在教学组织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创设情境、设置问题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五、结语

高效方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语文;高效预习

俗话说,“不打无准备之仗”。教师上课前要认真备课,熟悉教材,归纳教学内容,才能在课堂上有的放矢,保证教学质量。学生也是一样,课前有效的预习,对于学生的课堂学习来说也是一种促进,还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增强学生信心,激发学生兴趣。但是如何让学生进行高效的预习,更好地上好语文课呢?

一、认真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有情感、有故事、有道理、有人文思想,并且包含着语文学科中的所有基础知识,所以教师要求学生预习语文的第一步,便是认真阅读课文。首先,读课文的标题,从标题中获得一些信息,掌握文章的大意;其次,辨析文章的体裁,理清文章脉络,掌握不同体裁文章的结构特点与写作方法;再次,认真走进课文,体会、感知课文中的情感,让学生调动自己感知能力,激活所有的感知细胞,从语言到故事,从内容到情感地体会课文,抓住课文中心与主旨,了解作者的写作思想,记住课文中的关键词,人物名字、故事梗概、中心大意等;最后,让学生朗读课文语言,在朗读的过程中通过不同的语气变换,不同的人物对话或者情感表达,练习发音,同时加深学生对课文理解,使学生对课文中心引起思考等。在预习的过程中,对课文有了这样思想清晰、目标明确的阅读,学生既能为课堂更好的学习打好基础,同时也能掌握相应体裁文章的写作手法,学习一定的写作技巧,也为自己写此类作文打基础,做准备。

二、对文章中的生字词注音,对文章段落作批注

以往学生预习课文,也只是阅读一两遍,尝试性地总结一下课文段落大意、中心思想,态度并不太认真,并未认识到预习对他们课堂学习的重要作用。所以,语文教师一定要在教学中教会学生预习,让学生在阅读课文时,注意课文中生字、生词、关键句子、段落,为深入学习课文扫清障碍,为课堂有效学习做好准备。比如,在预习《灰雀》时,对于一些学生不熟悉的生字,如郊、散、步、胸、脯、渣、或、者、敢、惜等,要求学生了解其意思,再进行组词、造句等,达到既认识又会用的水平。还有,如白桦树、胸脯、婉转、面包渣等生词,也要让学生会读,且明白其释义,达到会认,理解,且会用的程度等。当然,对于一篇课文来说,其中需要学生在预习时掌握、理解和积累的东西也不少,除了生字、生词,学生还可以对其中的好句、好段进行勾画或者摘抄,为自己积累写作文的语言,丰富自己的语言库等等。最后学生可以尝试理解课文的段落大意、中心大意,并进行标注分层、分段,加深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等。在预习中,只要学生运用并通过这些读、圈、画、查、抄等方法,掌握了大意,对文中的生字、生词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在课堂学习中就一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围绕教学重点,设计有效的预习作业

在教学中我发现,好多小学语文教师为学生设置的预习作业非常模糊,目标不明确,导致学生对这样的预习作业要么置之不理,要么想做却无从下手。所以,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在给学生布置预习作业时,一定要围绕教学重点,把握学生预习的方向,使预习的重点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帮助学生早早理解内容,为课堂教学更好地突出重点做好准备。有了有效的预习作业的设计,学生的预习就有了方向,有了重点,才能帮助学生完成有效预习作业,达到学习目标,为学生课堂上更加有效的学习做好铺垫。

四、让学生提出见解,完成课后思考习题

在预习时让学生对课文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是预习的最高层次,也是检验学生整体预习效果的关键。所以,对于这一次的预习,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课文后面的相应习题进行探索、思考,对整体预习效果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并试图总结提出自己的问题,以便在课文学习中更有针对性。比如,对文章的主题是否真正了解;对课文的内容是否真懂了;文章的层次划分是否清楚,对相关的重点句子是否理解,等等。同时,学生也可以对其中一些不理解的描写进行标注,准备在课堂上听教师讲解。学生结合课后练习题进行预习,既能在预习的过程中找到相应的答案,也能加深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让学生深入思考,提出问题,为课堂的有效学习做准备。当然,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总结能力,学生在预习时,碰到描写非常棒的段落,可以写上自己的感悟,发表自己的想法。对有疑问的地方,要用不同的符号进行标注,真正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充分做好上课前的准备,保证课堂学习的有效性。总之,不管是语文、数学,或是其他学科,课前预习都是保证课堂教学质量和学习质量的法宝。作为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像重视自己备课一样重视学生的课前预习,并给学生传授一定的预习方法,让学生的预习更有效,从而使课堂教学也更加有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凤.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的预习方法[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8).

高效方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等农业院校;生物专业;遗传学;高效教学方法

遗传学是高等农业院校生物类专业一门专业基础课,是植物、动物和微生物育种及相关课程的理论基础。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掌握遗传学的基本原理,掌握对动物、植物和微生物进行遗传分析的一般方法,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技术,为进一步学习遗传学分支学科及相关专业课程奠定良好的基础。遗传学是研究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科学。随着生命科学领域研究的不断深入,遗传学教学内容不断更新,具有知识面广、内容繁杂和原理晦涩难懂等特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难度较大。因此,在遗传学教学过程中,应树立“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积极改进遗传学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遗传学的积极性。这对获得理想的遗传学教学效果,有效提高遗传学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1结合专业特点,优化课程教学内容

遗传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基因工程、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和生物化学等领域的知识,内容广泛、知识点多、综合性强。遗传学课程中的部分内容在前期的生物化学和微生物学等专业基础课中均有涉及。比如,遗传学课程第三章遗传物质的分子基础,第八章基因的表达与调控中原核生物基因的表达与调控乳糖操纵元模型,在前期的生物化学课程中都已经涉及。如果在遗传学教学过程中再花大量时间重复讲授这些内容,学生会觉得课程缺乏新意从而影响学习兴趣。对于这部分内容的讲授,若通过对学生提问进行回答的形式,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着重讲解学生掌握较差的重点和难点,提高遗传学教学效率。

2增设讨论式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我国教育体系中,“教师讲,学生听”是十分传统且普遍的教学模式,形成了教师单向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习惯于这种教学模式。但是,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被忽视甚至被压抑,造成学生“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上课不认真,考前抱佛脚”的现象,难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1]。近些年,许多高校教师开始尝试提高学生主动性的讨论式教学模式,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对一些重点和难点内容在课堂上提出相关问题并进行讨论。例如:在讲解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可以提问动物有丝分裂和植物有丝分裂的区别;在讲解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可以提问细胞的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的具体过程和区别;在连锁遗传的讲解过程中,提问并讨论遗传学三大定律(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和连锁定律)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在母性影响的讲解过程中,提问并讨论母性影响与细胞核遗传及细胞质遗传的区别。通过灵活提问并进行讨论,一方面可以激发不同层面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从自己的角度理解问题,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学生分析总结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避免学生上课走神,把学生的注意力重新拉回课堂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拓展案例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由于遗传学知识信息量大、内容抽象、层次复杂,导致一些学生无从下手。案例教学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需要,理论联系实际,选择富有趣味性和代表性的典型案例作为教学资料,进行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探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对知识概念和科学原理的消化吸收[2]。在讲述染色体结构和数目变异时,可以引入人类染色体遗传方面的内容,从一些特殊人群的表型出发,揭示人类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变异对人体的影响。人类共有46条染色体,每条染色体结构变异都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如人类第5号染色体短臂部分缺失会引起猫叫综合征。同样,人类染色体数目变异也会对人体产生影响,如有的男性多了1条X染色体,性染色体变成XXY,乳房会偏大,而有的女性少了1条X染色体,性染色体变成X,反而乳房变得很小。更特别的是,有的男性会多出1条Y染色体,性染色体变成XYY,这些人的男性气质会变得特别强烈[3]。通过这些案例的叙述和分析,能够加深学生对染色体结构和数目变异效应的深刻理解。

4跟踪学科发展前沿,补充领域热点

随着遗传学学科迅猛发展,生命科学领域研究的不断深入,新成果和新技术层出不穷。通常最新的科研成果是课程基础知识的延伸和应用,在遗传学课程讲授过程中,如果能够及时关注该学科的最新研究进展和研究热点,并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课程知识点紧密结合,向学生展示遗传学课程的广泛应用,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遗传学的兴趣,还能够加深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如在讲授基因工程和基因组学这一章时,可以引入CRISPR/Cas9基因编辑器原理及其应用,CRISPR/Cas9工作原理是crRNA通过碱基配对与tracrRNA融合成一条嵌合的RNA链,这条嵌合的RNA链可以引导核酸酶Cas9蛋白切割目标DNA[4]。闫丽[5]利用CRISPR/Cas9技术将大豆基因WRI11a进行沉默,创制了基因GmWRI1a突变体,发现转基因突变体植株中糖酵解和脂肪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量下降,揭示WRI11a基因在大豆中可以增加油分含量。这些内容的讲授,可以将新旧知识融为一体,形成系统化的知识结构,减少学生在课堂上的困惑与挫折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5加强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遗传学作为生命科学领域的一门重点学科,生物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遗传学实验也是该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实验教学,让学生进入实验室做生物实验,不仅能有效提高学生对遗传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独立操作能力,还能进一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能够合理衔接。在实验教学中,实验内容的安排设置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适当地开设一些能够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动手操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性、综合性和验证性实验,把课堂上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实验操作紧密联系起来,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对遗传学实验课学习的兴趣,还可以提高学生理解掌握理论知识的能力[6]。在基础性实验部分,安排的实验为细胞减数分裂的观察。通过对玉米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制片的观察和分析,可以了解减数分裂的全部过程和减数分裂各个时期染色体的变化,加深理解课堂理论知识,为进一步学习遗传学的基本规律奠定坚实的细胞学基础。在综合性实验部分,安排的实验为大肠杆菌营养缺陷型突变的诱导与突变株筛选,要求学生深入了解应用物理、化学因素对细菌进行诱变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掌握如何对诱变产生的营养缺陷型菌株进行筛选与鉴定。同时,此实验各个环节紧密相连,前面实验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后面的实验结果。因此,在整个实验过程,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也可以培养学生认真、耐心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在验证性实验部分,将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综合科研能力作为目标,安排的实验为植物染色体制片、分带与核型分析。在染色体制片实验中,分别选择了8:00—10:00,10:00—12:00,12:00—14:00,14:00—16:00,16:00—18:00时间段取黑麦根尖,进行染色体制片和观察。通过自己的实际观察找到最适合的取材时间。采用这种探索性的实验设计,既可以提高学生参与实验和科研活动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又可以加深学生对实验原理的了解,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6建立复合型考核体系,综合考察学习效果

成绩是学习的指挥棒,一定的评价考核机制是引导学生继续学习、检查教学效果和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7]。我国传统的考核方式是期末闭卷考试。针对遗传学这门课程,应采用复合型考核模式,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综合考察学习效果。考核内容包括对遗传学课程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表现以及实验操作情况等方面。根据这个标准,采用期末考试成绩,期中考试成绩,平时成绩和实验成绩相结合的方式评价学生的最终学习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占70%,期中考试成绩以及平时成绩和实验成绩占30%。平时成绩包括学生的出勤,课堂回答问题讨论和课后作业等。教师应该对课堂上认真听讲,积极并能够认真回答问题,课后认真完成作业的学生给予加分;对上课无故迟到缺勤走神,课堂提问问题应付回答,课后作业完成敷衍了事的学生给予扣分,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验成绩包括实验操作以及实验报告,以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验报告的完成情况作为考核指标,严格考核,以提高学生对实验课的重视程度。这种复合型考核模式综合学生多方面表现,能较为客观地反映学生对遗传学课程的掌握情况。

7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