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方法探讨

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方法探讨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构建高效课堂,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所谓高效课堂是指教师采取有效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最大程度上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取得最佳教学效果。但这一目标和要求在现阶段并未能实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整体情况不容乐观,教师下了苦功,学生也努力去学,效果却不理想,以至于陷入了教师怕教、学生怕学的尴尬境地。那么,如何才能改变现状,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呢?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实践,笔者总结了一些方法与策略。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们从事各种活动的原动力。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俄国伟大作家托尔斯泰也曾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当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时,他们就会主动去学习、去讨论、去交流,自愿参与到课堂活动中。这是高效课堂构建的前提与基础。下面笔者介绍几种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方法。

1.成功导入,激发兴趣。

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成功的导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尽快进入愉悦的情绪状态,为教学创造最佳的时机。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导入的知识性、艺术性、趣味性,结合学生的兴趣点,利用歌曲、故事、质疑、情境等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导入新课,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真正实现高效。

2.引入游戏,激发兴趣。

不论年龄大小,学生的天性就是喜欢游戏,可以说游戏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一种有效手段。因此,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游戏的引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和组织一些游戏活动,让学生边玩边学,从而轻松愉快地掌握所学知识。

3.利用多媒体,激发兴趣。

多媒体教学具有形象性、生动性、丰富性的特点,能变抽象为具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和动机。语文是一门蕴藏着丰富情感的学科,其文辞优美却比较抽象,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为学生创设生动、形象的情境,营造特定的氛围,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引发情感共鸣,进而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二、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设计和安排应围绕学生,服务于学生,体现教学大纲要求。一篇课文的内容虽有很多,却不需要面面俱到,那怎样才能合理取舍,使教学内容的安排合理,达到务实高效呢?笔者认为关键是要有一个定位、一个目标,再据此去择取合宜的教学内容。

1.教学内容的选择要体现语文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教师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在设计和安排教学内容时应体现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的阶段目标,如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并通过引导学生完成各种教学任务,实现这些目标。

2.教学内容的选择一定要体现连续性。

每篇课文都有中心,往往都是由线索串联成一个整体的,教学内容也应该体现这一点,一定要连续而完整,切忌将课文割裂开来,这样只会导致学生思维混乱,更别提高效课堂的建立了。

3.教学内容的选择要重视课文的原生价值。

选入语文教材的文章大都凝结了民族精神,属于经典作品,学生从中能够汲取精神养料,积淀人文底蕴。教师在设计和安排教学内容时一定要注意挖掘文章的原生价值,将其中蕴藏的精神文化和思想情感传达给学生。

三、实现师生、生生与生本对话

新课程改革提出了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实现互动对话。而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在课堂教学中除了有师生、生生对话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

1.师生、生生对话。

一方面,教师与学生之间要实现互动对话。这要求教师转变自身角色,变课堂主演为导演,变课堂控制者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这样师生之间的关系才能融洽、和谐,才能实现平等对话。另一方面,学生与学生之间要实现互动对话。学生与学生之间是平等的,课堂教学中既不能让一部分学生成为“对话”的“贵族”,也不能让另一部分学生沦为“对话”的“奴隶”。教师应学会调控,给学生提供交流对话的时间和机会,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并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

2.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传统教学中,文本是被理解、被记忆、被复述的对象,而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与文本的视界通过不断的交流、生成、扩大和丰富,最终达到融合。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实际上是学生用自身已有的经验和情感去感知、体会、学习文本知识的过程。教师应引导学生在特定的背景下去体验和解读文本,让学生与文本中的事例、人物进行潜对话,通过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使学生不断充实自身知识,最终实现自我超越。

四、落实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是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合作、讨论,进而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这一模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不仅可以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更有效地进行语言交流,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目前,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改变了以往学生学习被动的局面,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仔细审视,笔者发现小组合作这一学习方式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小组讨论中每次发表意见的都是那一两个学生,其他学生不参与,导致小组合作流于形式。那么,我们如何做才能真正落实小组合作学习呢?首先,合理分组。每个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水平都不相同,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分组,确保组间水平相等,能够公平竞争。其次,明确职责。教师应给每个小组成员都安排好角色,以确保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发展。再次,及时点拨。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不代表教师完全放手,我们应参与其中,在学生思维受阻时加以点拨,在学生讨论偏离主题时加以纠正,从而使他们顺利解决问题。

作者:李彦清 单位:甘肃省陇西县紫来九年制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