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中数学

初中数学范文精选

初中数学

初中数学范文第1篇

摘要:数学作为一门逻辑性和抽象性都非常强的科目之一,随着年级的增长,在初中的数学课堂上,所涉及的数学知识也越来越广,这就导致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难以下手的问题。如果采用传统的数学思维进行解题的话,在解题的过程中也会出现问题,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在课堂上教导学生采用逆向思维的方式,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从而提高课堂学习的效果。本文通过对逆向思维在初中数学解题教学应用进行研究和分析,从而提高学生在数学课堂上解题的效果。

关键词:逆向思维;初中数学;解题教学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数学教学最重要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从而让数学思维能够在生活当中进行实践和运用,在采用逆向思维进行数学解题的过程中,数学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以及扩展思维能力,这也是提高学生数学解题能力的核心和关键。也正因为这样,数学的逆向思维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对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逆向思维的含义及其作用

(一)数学逆向思维的含义

所谓逆向思维,也就是常规思维的逆向发展,是从反方向来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逆向思维的方式能够有效突破传统的解题思维模式的限制,进而成全新的角度来看待一个问题,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不同办法,这种方式也能够将复杂的问题进行简单化的处理,进一步降低学生解决问题的难度。在初中数学的学习过程当中,逆向思维最为关键的,就是能够通过对数学知识的运用来帮助学生对基础知识进行理解和记忆,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对于一些思维比较活跃的初中学生来说,通过培养这些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能够引导学生探索初中数学课本中的奥妙,从而提高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这种方式也能够减轻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负担,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

(二)数学逆向思维的作用

1.逆向思维是学生创造力发展的前提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思维发展也是教学的前提和保证。逆向思维是发散思维的一种形式,它与创造力有直接的关系,它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更为灵活,想象力变得更为丰富,从而引导学生坚持自己的独特见解,这就要求初中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时候,善于挖掘教材中创造力的因素,通过创设环境的方式,让学生更多地参与课堂,从而鼓励学生积极地探索课本中的数学知识,发散自身的思维创造能力,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进而促进自身创造意识的提高。

2.逆向思维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保障逆向思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极大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反向思考,能够更加透彻地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当某些问题采用顺向思维,很难得到答案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问题,进而获得不同的解题思路,而这种思考问题的过程,也就是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灵活性,也能够极大地打破顺向思维的限制,从而以最快的速度得到问题的最佳答案。

3.逆向思维是促进学生自主探究的途径在初中的数学教学中,采用逆向思维进行课堂教学,数学教师就可以借助数学课本中的教学例子进行授课,在每开始新的一节课的时候,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举出跟数学知识相关的生活例子,从而激发学生的课堂数学学习好奇心,鼓励学生将课本联系起来,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现象来解决数学问题,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鼓励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来解决课本上的疑难问题,促进课堂学习效果的提高[1]。

二、逆向思维培养现状分析

由于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导致学生在思考数学问题的时候,仍然采用固定单一的思维方式来对问题进行分析,这就导致教师在数学课堂上很难采用有效的手段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不仅如此,由于数学教师的教学方式相对较为单一,教师在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过程中,单一的教学方式只会导致学生的思维变得固定化,这样也不利于学生的思维继续发散和拓展。在现有的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部分数学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只是简单地将数学课本的知识点以及需要死记硬背的知识灌输在学生的头脑中,让学生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来记忆相关的数学知识,这种现象也使学生逐渐缺乏实用数学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当遇到需要解决问题的时候,无法灵活地运用数学知识,从而限制了学生综合数学素养的提高[2]。

三、初中数学解题教学中应用逆向思维的优势

(一)培养学生想象空间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够极大地开拓学生的想象空间,从而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对解题思路的开拓式的探索也有一定的帮助。初中的数学课本中有很多双向思维的知识,这样学生在数学教师的教学引导下,自然而然地形成数学知识体系,从最初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到做题的方式,再到最后结局思路的形成,学生就逐渐形成了一种逆向的思考方式,从而影响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以及想象能力的提高。

(二)强化学生基础掌握

基础知识是初中数学学习的重点内容,一旦缺乏基础知识作为支撑,那么逆向思维就成为天方夜谭了,无论是采用常规思维还是逆向思维解题,都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在采用逆向思维解决问题的时候,加强学生的数学基础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突破固定思维的约束,从而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以及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这样也能引导学生对数学的基础概念有一个彻底的了解和准确的掌握,进一步知道如何去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数学基础概念,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将数学基础知识融会贯通,熟记于心,在实际解决数学问题的时候,也能够灵活巧妙地运用基础知识,提高课堂数学知识的绝对效果和质量[3]。

(三)促进学生逻辑发展

逻辑思维的提高与数学的学习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逻辑思维包括了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比较思维法等,而在数学中运用逆向思维,特别是解决证明性问题的时候,如果根据已知条件很难推理出结论,就可以从结论出发,逆向思考,从而解决问题。这种方式也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逆向思维的逻辑训练,引导学生对问题形成条件反射,也可以鼓励学生运用这种方式,解决自己生活中的问题,进一步锻炼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初中数学解题教学中的逆向思维策略

(一)重视解题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的数学知识,以及相关的数学概念,加强对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进而使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强解题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和发展。初中的数学题型非常丰富,而且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如果按照传统的解决数学问题的方式,不仅会限制学生在课堂上的数学解题效率,而且会给学生增加解题的难度,从而限制学生解题思路的拓展和延伸。这就需要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引导学生主动采用解题的正确方式,从而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也需要适当地布置相对应的课堂测试,有意识地设置一些相同解题方法的数学题目,从而对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到的解题方法进行巩固和训练,加强学生的实际解题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课堂学习效果和质量,也能够降低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难度,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自信心和积极性[4]。例如,在苏科版初三数学课本中,学生在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数学教师就需要给学生尽可能多地布置相关一元二次方程解法的练习题目,引导学生根据课堂上学到的解题方法,加强自身对解题方法的掌握和理解,从而提高自身学习数学的效果和质量,促进课堂数学学习效果的提高。

(二)加强转化互逆运算练习,培养学生逻辑能力

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要想加强学生的数学互逆运算能力,首先就是要在解题的时候逆向运用一些数学公式和数学法则。数学课本上的概念作为解决数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数学书本中的公式和法则,也是我们解决实际数学问题的重要工具,而学生在理解这些公式和法则的时候,虽然理解公式和法则较为简单,但是在实际运用的时候,却有一定的难度。采用逆向思维思考问题的方式,这就要求初中数学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数学互逆运算教学的时候,需要加强学生对这方面的练习,尽可能地给学生多布置一些关于互逆运算的题目,从而加强学生对公式和法则的逆向使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不仅如此,数学教师在引导学生了解数学知识基本含义的同时,也需要从反向角度出发,引导学生进一步掌握关于数学基础知识的概念,运用和理解掌握逆向思维训练的基本方法。这种方式能够加强自身的逻辑思维的锻炼,数学教师也需要将所涉及的数学公式作为教学的基础,然后采用互逆记忆的方式促进学生逆向思维的培养。在数学课本中,很多公式都具有互逆计算的特征,教师就可以以此作为出发点,采用创新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逆向解题方法,并且让学生根据教师的课堂讲解和示范,自主地运用逆向思维来解决数学问题从而帮助简化数学问题的解决方式,降低数学题目解决的难度,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信心[5]。例如,在苏科版初三数学课本中,学生在学习“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这节内容的时候,数学教师就可以采用逆向思维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提问:直线与圆有哪些位置关系的变化?然后引导学生通过画图来反推出直线与圆的位置变化关系,在这个过程中,也能促进学生思维的灵活和多变。同时,给学生开展适当的逆向思维的变式训练,重视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不断地激发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三)借助正思逆想交相辉映,促进学生整体把控

在初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逆向思维和正向思维是相辅相成的,两者结合能够极大地促进数学课堂教学的发展。要想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和正向思维,就必须具备扎实的数学基础知识,并且长期坚持进行数学题目的练习,不能急于求成,特别是对初中学生来说,如果过分强调这方面的能力,就会增加学生的课堂学习压力,从而使学生产生数学厌学的情绪。这就要求初中数学教师在课堂进行教学的时候,注重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的结合,通过两者的相互促进作用,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的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开拓性思维发散能力[6]。例如,在苏科版初三数学课本中,学生在学习“中位数与众数”这节内容的时候,数学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采用正向和逆向思维结合的方式思考问题,鼓励学生思考在“献爱心”捐款活动这个问题上,将某个班级捐款数一一列出来,然后求出学生的平均捐款数,再根据平均捐款数,思考这个数据能否较好地反应班级同学捐款的集中趋势,从而发散学生自身的思维,促进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提高思维创造能力。

(四)借助图像题目展开训练,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在传统的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中,很多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往往习惯直接从题目入手,这就导致在解答一些难度较大的题目的时候,学生会忽略掉题目中的一些细节,导致受到定性思维的影响。对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来说,也有非常不利的影响。例如,在苏科版八年级下册数学课本中,学生在学习“反比例函数”的时候,一些学生由于受到定型思维的影响,在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时候,很难了解清楚y和x之间的变化过程,这就需要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时候,首先引导学生从函数的图像出发,当遇到与函数相关的题目的时候,应当根据函数将图像准确地画出来,并且将题目中已知的数据在图像上面标出来,然后结合图像来对问题的答案进行假设,再逐步由假设来反推出题目的解题过程,最终成功解出题目。当教师在提出xy+2=0这个函数问题的时候,学生就可以思考这个式子是否是一个反比例函数,然后合画图的方式,将数据带入函数当中,进而能够清楚地判断这个函数是否属于反比例函数。这种结合图像进行解题的方法,以一种清晰、直观的视角,从视觉上激发学生的解题灵感,开发学生的思维,也能引导学生关注题目的细节问题,运用图像,准确地将文字形式的内容通过图像的方式表达出来,吸引学生的数学解题兴趣,这也满足了学生的课堂数学学习需求,从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数学课堂的学习,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逆向思维奠定坚实的基础。四、结束语初中数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需要教师重视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从而快速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

作者:马子健 单位:江苏省太仓市陆渡中学

初中数学范文2

引言《数学分析》课程对于高等专科院校数学教育专业、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是极为重要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数学分析》课程主要包含极限论,一元函数微积分学,无穷级数与多元函数微积分学等内容,同时也可以为学生掌握复变函数论、微分方程、微分几何、概率论、实变函数与泛函分析等内容打好基础。在课程思政视域下,教师应以培养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良好思维习惯、严谨逻辑能力为主要目标,积极培养学生从事相关工作的职业素质与思政素养。

一、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要性

我国教育部关于全国高等院校教育的会议上,强调了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必须要重视人才的更全面培养,要在引导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不断提升思政教育的针对性,也确保思政教育更符合实际,更具亲和性,真正满足当前学生成长的实际需求。与此同时,其他课程也需要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从而形成更良好的协同效应[1]。也因此当前高等院校,无论是一般的综合院校还是专科院校都在如火如荼地开展有关于课程思政的各种研究与实践。当前与之相关的文章,理论也比较多,但究竟如何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并没有一个比较统一且极为有效的途径,因此还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研究设计。高等专科院校数学教育专业、小学教育专业的《数学分析》课程在开设时间跨度上是比较长的,且其课时也比较多,是融入课程思政理念的极好载体。但当前高等专科院校并没有充分挖掘出《数学分析》课程中包含的思政元素,继而就会导致课堂教学效率无法得到保障,并且还有可能影响到学生对《数学分析》课程内容的理解。教师还需要自己去更积极地开展研究,构建出能够达到培养学生思政素养的教学方案。

二、《数学分析》课程思政的融入探索

从目前各个学校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多数教师更重视对理论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对实践教学质量的把控。一方面原因是,很多教师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不看重学生的实践教学。另一方面也因为多数教师并没有敢于尝试的勇气,害怕课程思政教育落实不到位影响到原本学生课程的教学成效。

(一)现状概述

所谓的课程思政,并不是单独在为高等专科院校的学生去开设一门新的课程,也不是在某一项教学中设置思政相关的活动,而是将对学生的思政教育融入到学生《数学分析》课程的学习中,从教学改革这一突破口深入,并将其贯穿于整个立德树人的全过程中[2]。而对于《数学分析》课程来说,通过分析各个章节的内容可以发现,其中包含有大量的思政元素。譬如说,有关于极限思想,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在其所著的《九章算术注》里是这样表述的:“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周合体,而无所失矣。”这既是对极限的一种表述,也是对数学思想与方法的一种深刻阐释。尤其是我国对于该思想的验证比西方有关记录早了一千多年,除了充分显示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之外,也体现了我国古代数学家们积极钻研进取的研究精神。高等专科院校的教师们在实际进行《数学分析》课程教学落实的过程中必须要不断为学生引入这些数学发展相关内容,在帮助丰富课堂教学的同时,也带领学生更深入了解这些文化,从中学习到一些做人的道理。当然,有的教师可能会觉得自己之前的课程设计已经包含了一部分思政元素,对于培养学生的思政素养而言已经完全足够了。但课程思政教育并不仅仅是在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内容,而是要帮助实现通识教育与学生专业教育,学生思政理论教育的融合,要促进这三者的协调并进,真正帮助构建更科学的“三全育人”教育体系。因此如果仅仅是涉及到或者包含思政内容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真正对其落实、融合、渗透。

(二)融入途径

1.要在《数学分析》课程教学中凸显思政教育数学虽然是自然科学的典型代表,但也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唯物辩证思想,因此数学知识与个体思想之间是存在相互依存关系的[3]。《数学分析》课程所涉及内容中本身就包含了极为丰富的思政教育元素。但如果只是从表层给学生分享,而不是将《数学分析》课程的内容和思政元素联系在一起,对学生进行深入地讲解,学生可能会很难注意到这些思政元素,甚至会觉得是数学枯燥,而学生即使掌握了相应的数学知识以及哲学思想,也只是一种僵硬的复刻,难以真正获得成长。因此在实际开展《数学分析》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需要进一步去凸显其中的思政教育元素,教师要积极发挥出其对于学生学习的引导作用,在教学中注重总结归纳,并将所总结内容与学生的实践学习结合起来。在讲解极限定义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其总结为“在运动中寻求发展,在变化中把握结果”,将数学知识与我国执政党的发展史,在实际社会建设中的一些战略规划等结合在一起。讲解的时间则可以设置在大概二十分钟,帮助学生明确事物是相通的,且数学思想在整个社会管理中是有着极为显著的体现。还可以从本校学生入手,列举一些在学习中不断进取,通过努力追求最终获得可喜成绩的学生案例,为学生解析“量变引起质变”。因为案例都是真实的,因此不仅会增强课程的生动性,还会带给学生更大的情感共鸣,使其在学习过程中变得更加自信。高等专科院校的教师们需要在实际的课程教学中不断地总结归纳类似的教学内容,通过一步步地积累来帮助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也懂得数学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对数学文化以及数学精神有更进一步的理解,也会获得自我思想道德的提升[4]。而除了在理论教学中进行总结提升之外,高等专科院校的教师们还可以从相关的实践教学中进行总结或者围绕课本中总结出的知识去设计实践教学活动,不断地在实际《数学分析》课程教学中提及思政教学的理念,开展教学总结,体现数学与思政教育的密切关系,也影响学生对其有更积极地学习态度。

2.《数学分析》课程思政教育要注重实践在提及到思政教育时,很多教师以及学生会觉得就只是单纯的说教而已,需要从思想上去对学生进行引导,但笔者认为学生只有从实践中认知到思政教育的本质,对事物的实际发展过程有所体会,才能够真正有收获,真正获得思想觉悟的提高。因此《数学分析》课程思政融合还需要实践与理论的更深入结合。譬如说,教师在进行泰勒公式相关知识讲解的过程中,可以设计一定的应用计算,引导学生在实际解题的过程中不断反思,不断对本公式的原理以及含义进行思考。而根据相关的解题结果,学生也会获得一些人生哲理的感悟,如“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3.《数学分析》课程思政教育应该结合实际生活很多学生会觉得数学深奥、枯燥,但其实数学也是从日常生活中诞生的,而最终也将服务于生活。因此,如果课程思政理念融入下的《数学分析》课程还是只给学生讲一些大道理,学生是很难真正理解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去的。因此要想数学真正根植于学生的心中,并表现在学生的行为里,就必须要将相关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而这种与生活的结合,本质上还是在教导学生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将数学建模的方法以及所用到的思想融入到实际的教学中,去帮助提升学生对于数学难点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帮助学生真正吸收并消化这些知识,能够利用数学分析的方法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所谓的将《数学分析》的课程思政教育融入生活,其实也是要求学生要积极参与到各种实践活动中去,从而真正落实思政教育。譬如说,教师可以组织数学建模社团,日常开展一些与学生生活有着紧密关联的问题研究活动,如城市公交线路的规划等,要确保所研究问题一定要是有实际意义的。

4.要积极分析对比《数学分析》课程思政成效高等专科院校的数学教师要结合数学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来进行课程思政理念的融入,同时积极探索相关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中的紧密关联性,还需要不断反思对比,明确教学中存在的不足,进行教学强化完善,真正帮助高等专科院校的学生们可以从中获得更多成长。高等专科院校的教师之所以要将课程思政融入到教学实践活动中,目的是帮助学生可以对《数学分析》课程的内容有更进一步的理解与应用,同时获得数学思维,能够有道德品行,思想觉悟等方面的提升。但如何确保这些目标在实际落实教育的过程中的确达成了?教师还需要经常性地进行反思对比,对自身教学进行评价,从中获得实际的教学反馈,再针对存在问题进行积极改进[5]。一方面是教师自己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状况,对比自己最初的教学预期来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反思自身教学中还存在哪些不足之处,从而进行教学改进。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在实际开展相关教学之前,对学生的能力,素养等进行一次调研,在完成一阶段教学之后,再次进行调研,通过两次调研结果的对比来更细致地发现学生哪些方面提升了,哪些方面还有待加强,再根据实际情况对相关教学进行调整,如此,才能够更有利于教学的精进。

三、结语

对于高等专科院校而言,所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仅仅需要掌握技术,拥有较强专业知识储备的应用型人才,还需要重视对学生道德品行、政治觉悟、价值观念等的培养与提升。尤其是在当下更为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学生如果不能明辨是非,没有坚定的信念,意志力也不够坚强,学生必然会很难适应社会生活,最终承受极大的心理压力。因此,高等专科院校《数学分析》课程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理念是极为必要的,要能够积极发挥出思政教育对于学生的育人功用,将思政元素融入到《数学分析》课程中去,帮助学生在掌握专业数学知识的同时也能够有品德素养方面的提升。再者课程思政在《数学分析》课程教学中的融入也有利于学生掌握数学思想与哲理,明白数学在生活中的具象化体现以及数学对于实际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从而对数学学习也会更重视、更积极,这对于学生提升数学素养以及思政素养具有极为现实的意义。

作者:段桂花 单位: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初中数学范文3

学困生转化是教育工作必然面对的现实问题,也是教学工作需要攻克的重点与难点问题所在。在农村初中数学教学中,学困生现象较为普遍,不同的学困生学不好数学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往往与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家庭环境、个人心理活动、教学模式、理想信念等存在关系。要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就需要细致观察、认真总结、融入学生,了解其真实想法与实际困难。然后从教学方法、情感关注以及联合家庭的力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信心,通过有效的方法与路径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

1农村初中数学教学中学困生的成因分析

1.1教学模式原因学困生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虽然在同一个班级,老师采用相同的课件以同样的教学节奏进行授课,但是学生在学习效果上还是会出现一定的差异性。一些学生能够及时理解并吸收上课所讲的内容,然而一些学生由于不适应老师的教学模式与节奏,在课堂上无法集中注意力,不能专心听讲、认真思考,在听课的过程中神游天外,这显然就无法形成知识的积累与转化。显而易见,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学生来说,学习的动力往往来自于良好的兴趣,当课堂吸引力不足时,学生的专注力就会下降,进而会影响学生的探究意愿,学习能力不仅无法得到有效提升,同时学习效果也只会是停留在表面上,而无法深入理解知识,更谈不上转化与应用。久而久之,就会由于兴趣的下降而导致成绩下降,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信心,随着知识的完整性、连续性被破坏,最终成为学困生。从当前农村初中数学教学的模式来看,还存在着一定的单一性,教学的资源不够丰富,教学模式较为落后,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没能被充分激发出来,导致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机会不足,参与意愿不强,课堂氛围会直接影响学习兴趣,这也是学困生形成的原因之一[1]。

1.2学生自身原因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老师的教学方法与引导模式固然重要,学生自身的努力也极为关键。老师所起的是引导作用,把学生引向正确的知识学习道路上,而在探索与实践中,就需要依靠学生自身来完成。基于数学学科的复杂性与特殊性,坚定的学习信念,正确的学习方法至关重要。尤其是在上课过程中,紧跟老师的节奏,及时整理课堂笔记,记下重点,将老师所讲的知识内容及时消化,在课后进行及时的回顾与总结,并不断实践、交流、提升,进而内化为个人知识结构的一部分。当前,一些初中生之所以成为后进生的原因在于,没能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或是明知正确的学习方法,但是由于缺乏吃苦精神,不愿意投入时间与精力去钻研,而导致成绩下降,进而形成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最终成为学困生。进放初中之后,不仅仅学习的科目增加,而且学习的节奏加快,科目的难度也有所上升,多数学困生是由于学习方法不正确而影响学习成果的,有些学生只是将公式进行牢记,但并没有对知识进行反复实践及融汇贯通,这就无法掌握知识间的联系性,没能通过对知识的梳理而彻底吸收。这是由于数学学科的特殊性,必须通过逻辑思维的不断强化训练来获得,只是停留在公式层面,无法取得有效的学习效果。此外,学困生之所以成为学困生,与缺乏自律,没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存在直接关系,课堂听讲不善于抓重点,懒得动手记笔记,也不愿意利用思维导图来梳理知识点,以及对于错题没能整理、回顾、反思,这些都是无法有效提升数学学习质量的关键问题所在。而这样问题日积月累,最终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信心和成果,久而久之,也就放弃进步,丧失热情而成为学困生[2]。

1.3环境的影响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思考不够成熟,且缺乏一定的思辨能力,再加上当前社会发展形势与环境的影响,海量的信息充斥在互联网上,对于学生的思维与行为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个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模仿能力强,反感被约束、被规划,向往理想中自由自在的生活。学困生的形成与环境也具有关系,这里的环境是指多方面的环境,一是指成长的环境,比如家庭环境,家庭关系、氛围等,会对学生的学习与思想产生直接的影响。尤其是一些留守学生、单亲家庭学生,以及由祖辈抚养的学生,由于从小缺乏关爱,会存在一些情感上的缺失,而这种情感上的缺失积累至一定程度,就会导致一些心理问题的产生。比如,会有自卑心理,这种心理会严重影响学生的正常成长,初中生正处于亟需关爱与引导的阶段,在太多心理的压力下,就会成为学生的心里包袱,进而无心学习,找不到生活的目标与方向,也看不到这个世界的美好,进而对于学习也就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这种学生不是学不好,而是不想学,属于一种自我放弃。除此之外,家庭氛围的影响也十分重要,一些家庭氛围不够和谐,夫妻矛盾、家庭矛盾频繁发生,没有一个和谐友爱的氛围,学生总是在一个压抑的氛围中成长,比如,在一些家庭气氛紧张的家庭中,学生会担心家庭变故,并且学生的心理始终处于害怕与不确定的状态中,导致在学习上无法集中精力,从而影响学习成果[3]。外部环境,主要是指社会环境与学校环境,社会环境也会影响到学生的专注性与价值观,进而影响其学习成果。一些学生由于缺乏正确的思想引领,受一些不良社会习气的影响,或是网络糟粕信息的影响,而出现理想信念滑坡的问题,这种问题会直接影响学习态度与学习成果。很多学困生之所以成为学困生,与受到不良的社会氛围影响不无关系。除此之外,学校氛围,班级氛围,与同学间的关系,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果

2农村初中数学教学中学困生的转化教育策略

2.1从教学模式上进行转化教育做好学困生的转化教育工作,是教学工作任务中的重要内容。教学活动开展的目的在于展示教育的引导性、公平性,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全方位的教育。针对当前学困生成因分析,在教学模式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那么,教育工作者就需要结合时代的变化、社会的发展趋势,以及当前学生的思维与喜好特征来不断的改革和创新教学模式。从教学资源上不断的丰富,除了深挖数学教材之外,还要积极利用信息技术与互联网资源,来制作更多生动而新颖的教学课件,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在具体的教学活动实施过程中,老师要给予学困生更多的关注。结合学困生的实际情况,运用分层教学方法来逐步帮助学困生打好基础、建立信心、赶上进度。针对学困生的分层教学首先要从学习兴趣与基础上着手。包括在课堂提问上,以一些基础性问题的提出来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调动起学困生的主体性。在作业上,以基础的数学作业为主,从易到难循序渐进,打好基础,再提升。除此之外,还可以开展游戏化的教学模式,来改变一些学困生原本对于学习的懒散态度,游戏化教学可以很好的改善学生兴趣不足的问题。尤其对于一些调皮的学困生来说,采取游戏的方式可以很好的调动其积极性,包括让其负责组织一些主题游戏活动,以团队游戏的形式让学困生更好的参与进来。在参与的过程中,在与同学们一道进行游戏的过程中,就能够将其原本分散的注意力更好的聚焦起来,进而被浓烈的学习氛围所感染而参与到学习中去,潜移默化的受到影响。

2.2从教学辅导上进行转化教育如前文所分析的,学困生之所以成为学困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这就需要教育工作针对不同的学困生的特征在教学方法上,辅导服务上不断的完善与精进,给予学困生更多针对性的帮助,从而提升其学习兴趣和学习信心,帮助学困生走出学习的沼泽地。无论何种原因导到的学困生现象,单从学习成果来看,无论是在效果上,还是进度上都已经落后太多。所以,教育工作者要针对不同学困生在数学学习上的实际情况来做好相应的辅导转化工作。通过运用有效的教育辅导方法,帮助学困生把基础一点点的建立起来,把学习信心一点点的建立起来。所以,除了课堂教学改革之外,课外辅导也至关重要。课外辅导不仅仅能够从情感上,建立起学生间的深度链接,让学生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关爱,来自同学的友爱,从而建立起学习的信心。课外辅导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一是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学习习惯,包括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并且通过自我挑战、他人监督的形式将这种好的学习方法形成习惯,比如连续一周上课记笔记挑战,连续一月整理数学错题挑战等,让学生始终感受到被关注被监督,同时通过挑战来证明自身在学习上的可行性。利用方法形成习惯,通过习惯建立信心。此外,课外辅导还可以发起一对一结对帮扶活动,比如针对某些学困生的学习难点问题,除了老师的及时辅助之外,还可以组织同学开展一对一小组帮扶活动,以团队的力量来带动学困生,帮助学困生,以氛围来影响学困生,从而帮助学困生循序渐进的提升学习兴趣,掌握学习方法,迎头赶上。

2.3从思想动态上进行转化教育要做好学困生的转化教育工作,一是要了解学困生的真实情况,找到学困生在数学学习上的困难与真实原因,这样才能为转化教育工作的有效实施创造条件。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积极发挥自身的角色优势与功能优势,在课堂上对学困生进行细致的观察,在课堂外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注。了解学生的关键在于首先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针对不同学生家庭情况,以家访的形式与家长进行深度沟通,争取家庭的支持,发挥家庭与学校携手合作的共育力量,来影响学生,帮助学生。比如,一些家庭缺乏对学生的关注与关怀,不了解学生内心的真实情况,以及一些家长由于对青春期学生思维缺乏了解,导致亲子关系恶劣,这也是影响学生有效学习的主要原因。那么,老师就可以通过多渠道的沟通方式,来与家庭就学生的教育问题达成一致,让家长掌握更多家庭教育的好方法,在日常生活中给予学生更多的关爱,并恪守家长职责,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让学生能够将时间与精力更多的放在学习中。

2.4从情感关注上实现转化教育初中中正处于青春期,一些学生心理上较为敏感,会由于环境的因素,自身心理活动等的影响而产生一些内部的心理冲突。比如,与同学的关系,与家长的关系,与老师的关系等都可能成为影响学生有效学习的主要因素。所以,老师要从心理的角度,加强对学生情感上的关注。这就需要老师多从学生的角度去看待问题,主动成为学生的朋友,去了解当前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与事务。以话题或是热点事件为切入点来与学生达成情感上的共鸣,进而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结合不同学困生的心理状态来对学生进行开导与引导,帮助学生正确对待人际关系,正确看待学习困难,并通过心理疏导,情感激励等方法,帮助学生重拾学习的信心与热情。通过心理关注,情感关怀做好后进生的转化教育工作。

2.5从学习氛围营造上进行转化基于学生的从众心理,氛围的营造与学习质量的提升上有着一定的形式。并且,很多学生成为学困生并不完全是学习方法与学习能力上的差异,而是主体性,学习意愿未被激发出来所致。除了对努力学习的重要性认知不够清晰外,另一方面会受到环境氛围等的影响。很显然,通过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情感激励、目标激励、小组合作等多样化的形式来影响和转化学困生是十分有效的方法。比如,开展数学合作学习活动,让学困生成为小集体中的一员,以共同的目标和方向,以及深厚的氛围来影响学困生,同时让学困生感受到来自老师,来自集体的关怀。在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在一起克服数学学习困难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学习的快乐,并且良好的氛围能够对学困生产生积极的影响,而集体互帮互助的良好氛围又能够让学困生感受到关怀与温暖,以集体的力量来带动学困生的改变和成长。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学困生这一现象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需要解决的课题,唯有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针对不同的学生的特点,本着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理念来将教学工作落到实处。通过深入细致的分析学困生的成因,耐心寻找方法帮助他们提高,而最重要的是,要发挥老师的角色优势,要给予学困生关爱与关注,从情感上给予学困生支持与鼓励,帮助学困生重拾学习的激情,明白学习的意义,促使学困生积极的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去,循序渐进提升学习能力与学习质量。

参考文献

[1]罗洁班.初中数学教学中学困生学习障碍成因及转化措施[J].求学,2021(35):39-40.

[2]张连永.农村初中数学小班化教学中学困生的转化策略微探[J].新课程,2020(28):32.

初中数学范文第2篇

为了整顿教学秩序,全面贯彻义务教育教学大纲,加强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提出以下几点意见供教学参考。

一、关于“实习作业”的教学

“实习作业”是义务教育数学教材中体现素质教育的新增内容。它是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如测量),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因此,要求全体学生结合实际,认真做好实习,并写出实习报告。《代数》弟三册要求测量当地初中三年级男学生的身高;《几何》第三册要求测量倾斜角和底部可以到达的旗杆高。

这些内容对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动手操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各地不得擅自删减。

二、关于计算器使用的教学

我国义务教育初中数学引入计算器教学,是为了适应现代科技发展的需要,是培养二十一世纪人才所必须的。根据义务教育初中数学教学大纲的规定,初中二年级引入计算器教学,是为了解决查平方根表和立方根表的困难;初中三年级引入计算器教学,是为了准确迅速地进行统计运算。因此,初二教学重点是,在介绍电子计算器构造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用计算器进行加、减、乘、除、乘方和开方计算;初三教学重点是,用计算器计算样本的平均数、方差、标准差。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课外活动,提高学生使用计算器的技能。未经计算器教学培训的教师,由各市教研部门组织培训或自学。

三、关于课本中的“读一读”、“想一想”、”做一做”内容的教学

义务教育初中数学教材增加“读一读”、“想一想”、“做一做”内容,是根据义务教育的性质和任务,为扩大学生的知识面面开设的新的教学栏目。“读一读”?是供学生阅读的一些短文,?“做一做”是供学生动手操作的一些实例,“想一想”是供学生思考的一些数学问题。这些内容部超出大纲的要求,不作教学要求,不能作正课讲给学生,中考命题范围不包括这些内容。教师可利用课外时间,指导学生自学这些内容。

四、关于解直角三角形与二次函数的教学

解直角三角形与二次函数是义务教育初中数学教学人纲控制要求的内容。过去,由于中考命题无限制地增加这两部分知识内容的难度,使教师无法把握教学要求。义务教育初中数学从课本上降低了理论要求和习题难度,删减一些综合性较强的问题。各地不得扩充教学内容,要严格控制教学要求。

初中数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

新的课改实验教材综合性增强,实践、操作性的内容增多,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应用新教材,如何引导学生去学成为关键。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模式有所改进,充分考虑学生的好奇心和荣誉感,鼓励学生多讨论多参与,让学生有机会讲述自己的见解,教师有“度”的进行课堂管理。新的教育理念把教师由过去单一的指导者变成了学习者、参与者、组织者、合作者,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要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扼杀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打好学习基础的同时,又培养了自身的能力,发展了自身的特长。

一、赏识学生可以无限地激发学生的内动力。

赏识教育就是一种以尊重学生人格为前提,通过表扬、肯定学生的某些闪光点,实现对学生有效激励作用的“正强化”教育,是在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的基础上看到学生每一点点的进步,用欣赏的眼光发现学生的可贵之处,使学生看到自己人的闪光点,使学生每天都在进步和成长。每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渴望获得尊重、肯定、信任、和关怀。老师希望学生具有哪些品质,那么,你就说他已经具备哪些品质,不断地被赏识和被肯定,学生就会越来越优秀。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在美国的一个小镇贫穷落后,镇上没有一个像样的教师,以前来过几位老师都没有留下来。这时又来了一位男教师,当他来到学校,看到的情景是学生又脏又乱,不懂得文明礼貌,有门不走,进进出出都跳窗户,个个都好像没有教养。上了几天课后,老师正在教室里备课,“嗖”地一下从窗户跳进来一位学生,那位老师连忙把他叫到身边,拉着他的手来看,还说着“我给你看看手相”。说着像模像样地看着,“哟,小伙子,你的手相相当好了,如果我没说错的话,你将来会是这个州的州长。”那位学生还有些不相信,便问“真能吗?”“能,我不会看错的。小伙子,你现在就得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啊!”从那以后,那个学生果真就像老师所期望的那样,一言一行都严格要求自己,就连走路的样子都变了。一晃三十多年过去了,在一次州长竞选中,选出的州长竟是那个当年被预测为州长的小伙子,当各届人士和一些知名记者问其感受时,他激动地拿起话筒说:“我先给你们讲一个故事……”他的那位老师并不是真会算命,而是为他设定了一个非常美好的目标,给他以极大的期待和信任。老师给以学生什么样的期待,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行进方向。

在我的教学生活中有一次经历让我终生难忘:我正在全身心地投入在课堂教学时,猛然发现我的一个学生在桌上趴着睡觉,我脑门一热当场真想“收拾”他一顿,可是我冷静地一想,走到他身边小声地对他说:“你是那么聪明,老师一直对你有很高地期望,充满信心,一定要努力呀!不要令我失望!”然后,不动声色地回到讲台,那个学生听了我的话马上坐好,积极地加入到我们的课堂中。记得第一次平时章节测试他打了68分,其它好同学有好几个打满分120分,他就一直觉得很不好受,根据我平时的观察该学生确实很聪明,只是基础差了一点,这一次综合考试考差一点也是正常的,令我没有想到的是:他竟然在放学后找到我,哭着要求我批评他,说他辜负老师。我心灵受到大的冲动,我没有想到他会有这么强的上进心,我没有批评他,相反就他的卷子找到不足的地方,鼓励他以后的学习中要仔细,严谨,好钻研,让他从中找到信心:尤其是老师没有放弃他。从此,他的数学成绩名列前茅。其实说真的,当时我刚接手这个班级的学生,我连他叫什么都不知道!可见,赏识学生不仅诱发和鼓舞了学生克服困难、积极向上的激情,并且对学生的智力,品德和个性的发展产生直影响。

二、多种多样的兴趣激励法进行课堂教学。

在课堂教学改革中,首先教师要改变观念,研究教材的使用;更重要的是必须改革传统教学方法,结合学校特点,发挥优势,数学科课堂教学模式还要更加深入地探索、研究,逐步形成自我教学特色。

兴趣是一种巨大的激励学习的潜在力量。在教学中,当一个学生对他所学的知识发生兴趣时,就会调动自己的一切潜能积极、主动、愉快地去学习,而不会感到是一种沉重的负担。

(2)用生动有趣的图案和实物来代替抽象的理论知识,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用精彩的问题设置吸引学生。

(4)用数学实验和游戏吸引学生。

(5)用生动有趣的语言、事例吸引学生。

随着课改实验的不断深入,有幸成为第一批实施新教材的一员的我越来越感觉到:转变评价观念,就是要清楚评价的最终目的改变的重要性,它不在于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以便给学生贴上标签;而是教师应真心、真诚地赏识学生和理解、钻研教材,去探索采用各种新颖的教学方法。通过评价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珍惜学生取得的每一分努力,欣赏学生的每一个创造,肯定学生的每一分努力;通过评价和鼓励,使学生能够认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促进和指引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发展;同时还要不断的改变自己,充实自身的教师素养,才能更好的参与到课改实验中去,培养新时代的合格人才。

[如何加强初中数学教学]

在数学教育逐步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过程中,摆在我们教师面前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是:更新观念,开拓创新,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一、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学习兴趣

当前,在数学学科的教学中,“离教现象”较为严重。所谓“离教现象”,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偏离和违背教师正确的教学活动和要求,形成教与学两方面的不协调,这种现象直接影响着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离教现象”主要表现在课内不专心听讲,课外不做作业,不复习功课,不复习巩固。这种现象的直接后果是不少学生因为“不听、不做”到“听不懂、不会做”,从而形成积重难返的局面。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怎样消除沉重的“偏离现象”呢?很多教师的体会是:必须根据教材的不同内容采用多种教法,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几何第二册四边形章,各四边形的性质判定很难掌握、区分,于是给同学们布置了这样一个复习题目,由一个特殊四边形怎样逐步过渡到另一个特殊四边形,看谁想得既全面又符合逻辑。于是大家都积极参与,认真看书总结。教师把一个一个的题目写成小纸条,以抽签的形式搞一次竞赛,教师列出题目分别是“已知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怎样一步过渡到菱形?”“已知四边形是菱形,怎样过渡到正方形?”“已知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怎样过渡到矩形?”于是同学们勇于抽签抢答。教师一条一条小结在黑板上,作为结论性的东西让同学记住:“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对角线相等的菱形是正方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是正方形”、“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于是教师给同学们总结出了一个结论:在判定四边形性质时,应在已知图形的基础上,看是否符合“加边”这个已知条件。比如平行四边形开拓转化成矩形,就不符合。此时就应看其是否符合“加角”这个已知条件,例如“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这样学生学习特殊的四边形的性质就不难了。再例如,在讲解“有理数”一章的小结时,同学们以为是复习课,心理上产生了一种轻视的意识。鉴于此,教师把这一章的内容分成三类,即:“概念类”、“法则类”、“运算类”,在限定时间内通过讲座的方式,找出了每个“关口”知识点及每个“关口应注意的地方”。如“概念关”里的正、负数、相反数、数轴、绝对值意义,“法则关”里的结合律、分配律,以及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在“运算关”中强调一步算错全题皆错等。讨论完毕,选出学生代表,在全班进行讲解,最后教师总结。通过这一活动,不仅使旧知识得以巩固,而且能使学生听得懂、做得来。

二、引导学生培养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的培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自学能力的培养首先应从阅读开始,初一学生阅读能力较差,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必须从示范做起,对课文内容逐词逐句地范读,对重要的数学名词、术语、关键的语句,重要的字眼要反复读,并指出记忆的方法,同时还要标上自己约定的符号。对于例题,让学生读题,引导学生审题,确定最佳解题方法。在初步形成扑克书习惯之后,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再从难点、易错处阅读提纲,设置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纵向深入和横向拓展地阅读数学课外材料,还可利用课外活动小组,组织交流、相互交流、相互启发,促进学生再次阅读寻找答案。平时,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时,采取提前布置作业的形式,然后在学生交来的作业中寻找出普遍存在的问题和普遍有疑难的地方,然后再讲新课,这样授课就有针对性,并且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引导学生培养思维能力

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是能力的培养,其中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教学的主要方面。思维能力的内在实质是分析、综合推理、应用能力,外在表现是思维的速度和质量。

(1)思维速度的训练。

就初中而言,思维速度的训练主要依靠课堂,合理安排课堂教学内容,利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训练学生的思维速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如讲解新课后,教师可以出部分选择题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也可以出综合性较强的题,让学生积极思考,在规定时间内看有多少同学能够做出来,或让每一个同学在规定时间出一份试卷,看谁的试卷质量高。

(2)课本的同一性与发展需要的层次性的关系。

现在学生都学同一数学课本(相对一定范围而言),但今后运用数学的层次又不同,这就要以学生发展的需要来确定数学要求。因此,有专家指出:“人人学不同的数学。”因为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发展潜能,所以,数学教学应让学生在掌握一些共同的基本知识的同时,能够有机会接触、了解乃至钻研自己感兴趣的数学问题,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个学生的数学需要。如组织学生参加数学兴趣小组,发展其数学特长。

(3)数学难学与数学必学的关系。

数学难学这是大多数学生的体会。数学现在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应用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刻,它是人们必备的知识。人的发展离不开数学作支撑。所以,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化难为易、化深奥为通俗,使更多的学生热爱数学,喜欢数学,学好数学,为未来的发展打好数学基础。只要我们教师创造性地教,就能唤起学生创造性地学,教与学就能碰撞出创造的火花,我们的学生就能萌发创新意识,就会富有创新能力,我们的教育就能培养出21世纪所需要的创新人才。

四、激发学生潜能,鼓励探索创新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而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家长、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主动地采用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这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挖掘学生的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获得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使他们觉得每项知识都是他们实践创造出来的,而不是教师强加给他们的。

例如“多边形的内角和”一节的教学,我先复习了三角形的内角和知识,然后提问:我们如何利用已有的三角形知识来解决多边形的内角和问题?学生经过讨论不难得出:(1)想办法把多边形转化为三角形;(2)具体转化方法采用添线来分割多边形,使之成为若干个三角形。在此基础上,我继续提问:(1)你们有哪些具体的分割方法(从一个顶点出发连对角线、从一边上任一点出发连不相邻的顶点、从多边形内任一点出发连各顶点等)呢?(2)从一个顶点出发连对角线可以有多少条?那么一个多边形一共应有多少条对角线?(3)根据对角线的条数你能确定是几边形吗?(4)你还能得出其他结论吗?通过学生思考探索,他们总结出许多解决多边形的内角和的方法,还因势利导探索多边形对角线的有关知识,活跃了学生的思维,锻炼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五、转变教育观念,发扬教学民主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转变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师要走出演讲者的角色,成为全体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激励者、引导者、协调者和合作者。学生能自己做的事教师不能代劳。教师的主要任务应是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在恰当的时候给予恰当的引导与帮助。要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来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例如在学习同类项概念时,我针对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组织“找同类项朋友”的游戏。具体做法是这样的:把事先准备好的配组同类项卡片发给每个学生,一个同学找到自己的同类项朋友后,被“挤”出座位的另一个学生再去找自己的同类项朋友,比一比谁找得既快又准。这种生动的形式和有趣的方法能使学生充分活动,学习兴趣大增,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掌握了确定同类项的方法和合并同类项的法则。

六、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习兴趣

某些学生不想学习或讨厌学习,是因为他们觉得学习枯燥无味,认为学习数学就是把那些公式、定理、法则和解题规律记熟,然后反反复复地做题。新教材的内容编排切实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通过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或我们身边的数学事例来阐明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好教材列举的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数学素材和形象的图表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经常给予学生鼓励和帮助。学习上要及时总结表彰,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学习是一件愉快的事情。要通过自己的教学,使学生乐学、愿学、想学,感受到学习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值得为学习而勤奋,不会有一点苦的感觉。

例如在学习“实践与探索”中的储蓄问题时,我提前一周布置学生到本镇的几家银行去调查有关不同种类储蓄的利率问题。教学中,让每个学生先展示自己所到银行收集到的各种各样有关储蓄的信息,然后再按每四人一组根据收集到的信息编写有关储蓄的应用题,教师可以有选择地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让全班学生相互讨论、合作攻关,最后选派一些小组的代表作总结发言,老师点评,对做得较好的同学进行表扬。通过这样教学,学生在愉快中学到了知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如何转化学困生]

一、拢其心。

每个人都渴望的到同情,为真实或者想象的不幸而自怜。这实际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学困生的心里其实比谁都知道自己的不幸:老师的冷漠,家长的训斥,同学的讽刺。虽然他们不查找造成这种想象的根本原因在于自己的事实,但他们同样希望得到别人的同情、理解、关爱。他们也希望向好学生那样,有老师的表扬、家长的欣慰、同学的羡慕,他们渴望得到同情。

(一)分析现状给与同情。

学困生大都成绩较差,行为散漫,心理压力大,但从不说出苦恼,以玩世不恭的态度来得以解脱。为他们现实表示同情,这是老师首当其冲要做的。

(二)容忍过失,保持沉默。

学困生都有较强的抵触心理,犯错误时,他们时刻准备者接受老师的批评,并且也想好了充足的理由来为自己辩解。因为没有人喜欢别人职责自己的缺点。当学生有错时,为什么不容忍一下,保持沉默呢?你不说他,他心里也在嘀咕老师为什么没有找我?这样在心里上征服学生,让学生感到老师深不可测。

(三)学生倾诉,老师倾听。

造成学困生是多方面的。社会的、家庭的、师生的、个人的……学困生都有一肚子委屈,但他们从来不说。因为没有人准许他们说,家长、老师不信任、同学的嘲讽,他们只能深深的埋在心里。其实他们想说,想一吐为快。在适当的环境下,老师只要适当的引导他们,他们就会毫无保留的把心里话说出来。此时老师作为一名忠实的听众,不要评价,去尊重他们,得到他们的信任。

(四)不计前嫌,激发欲望。

在老师和学生有了沟通,取得了信任的基础上,老师可以和学生开诚布公的谈话。以前的事情就把他忘掉吧,人不能活在痛苦的记忆中,要看到未来的光明。你们每一个人从现在开始,在我的印象中都是一张白纸,以后要看你们怎样画了。用你的希望,激发他们的表现欲望。

二、指其错。

通常在我们听到别人对我们的某些优点赞扬之后,再去听一些不愉快的批评总是好接受。

(一)鼓励表扬,创造条件。

学困生身上固然有很多缺点,但每个人身上都有优点。老师要慷慨的毫不吝啬的对其身上的优点表扬,稍有进步就给与鼓励,这样他们就有一种成就感。他们心里特别愉快,为指出错误创造条件,这时在对他们提出以后的奋斗你目标。

(二)自我批评找出差距。没有人喜欢别人强迫他做什么,除非自己心甘情愿。开展自我批评让学生说出自我所在的缺点,提出改掉措施,这样做学生不会有心理负担。

(三)由面到点,老师总结。

通过自我批评学生找到了差距,老师要对他们的勇敢、直率加以表扬,让学生感到老师对这些缺点没有嘲讽,没有看不起,为其树立自信心打下基础。同时老师要补充,因为有的问题不一定全面。说出学生没说出的,学生觉得老师很仔细的了解了他们,这样一是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存在,引起老师的注意,另一方面也对个别心存侥幸的学生敲了一下警钟:你们所做老师一清二楚。

三、树其信。

自信是做好每一件事的原动力,学困生都缺乏自信心,如果想要转化学困生,树立其自信心是必不可少的。

(一)利用特长,树立自信。

大部分学困生都有一定特长,从他们特长入手找到成功的经验,是树立自信心的最好切入点。老师应相信他们这方面的能力。“任之专用,信之必笃,然后尽其才,而后成其事。”他们这些特长就像星星之火完全可以在老师的教育引导下烧成燎原之势。使他们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能力,潜在的价值,树立了自信心。

(二)迎仞而上,巩固自信。

建立自信心的最快、最确定的方法,就是去做你害怕的事,直到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发展特长的基础,有了一定的自信,要吧这种自信坚持下来必须做去做害怕的事。因人而易,选择好所做的事,老师要予以指导,使选择的对象有梯度,要循序渐进,由易到难,通过鼓励表扬、帮助,甚至获得成功的经验,方能巩固自信心。

四、改其行。

我们都直到一个道理“太阳能必狂风更快让你脱下大衣”,仁厚、友善的方式以及赞扬,必任何暴力更容易改变别人的心意,林肯说过一句话“一滴蜂蜜必一加仑胆汁更能捕捉到更多的苍蝇。”

(一)赞美进步。

在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缺点。有了自信之后,就有了改正缺点的前提。但怎样让他们改正自己的行为,这需要方法,需要时间。这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心里转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诚恳的认同和慷慨的赞美,赞美最细小的进步,而且是每一次进步是最有效的方法。

(二)宽容过错。

宽容不是对学生思想行为的放纵和漠视。其前提是对学生严格的要求,目的在于给学生改正缺点的机会和时间。改正缺点过程复杂、时间漫长,学生心理脆弱,需慢慢改正,不经意地打击都可能前功尽弃。学困生犯错时,时间上宽限,上课出现问题尽可能课下解决,公开场合发生情况,尽可能个别场合处理;条件上要宽让;同样的错误有的要多批评,有的不需批评。同他本人比较,不要与别人比较,态度上要宽厚,坚持避免横眉立目,冷嘲热讽。

总之,转变学困生需要的不是批评、处理、冷嘲热讽,对他们的转化需要耐心、方法、时间、合作,对他们多一些同情,少一些讥讽;多一些信任,少一些怀疑;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批评;多一些关怀,少一些冷漠,学困生会变好的。

[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一、问题情境的创设原则。

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一)遵循启发诱导原则。

在教学中贯切启发诱导原则,主要是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要善于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状况,用通俗形象,生动具体的事例,提出富有启发性的数学问题,对学生形成一种智力活动的刺激,从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发现问题,获取知识。

(二)遵循直观性原则。

在教学中贯彻直观性原则,主要是为了使学生掌握知识能建立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书本知识。

(三)遵循及时反馈原则。

教学过程是信息双向传递的过程,是在刺激反应和纠正反应中进行的,学生只有在不断的错误——理解——纠正的循环认知中,才能牢固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教师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设置疑惑情境,让学生参与讨论,在讨论中辩明正误,从而准确地掌握所学知识。

(四)遵循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最终目的是应用于实际,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应创设实际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自觉地应用教学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求。

适宜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而不切实际,抽象空洞的问题情境只会使学生产生高深莫测的心理困惑,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应具备以下要素:

(一)具有最近发展情。

问题情境的创设要与学生的智力和知识水平相适应。过易的问题学生不感兴趣,反之会使学生感到高不可攀。现代数学理论认为,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出问题,能促进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相关旧知识来积极探究,找到新知识的“生长点”,从而实现学生的“现有水平”向“未来的发展水平”的迁移。因此,创设的问题情境必须依原有知识为基础,以新知识为目标,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具有针对性。

问题情境必须针对教学目标来创设

(三)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创设的问题情境必须具有趣味性,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产生探究结论的兴趣,调动学生为问题的解决形成一个合适的思维意向。

(四)具有连续性。

创设的问题情境具有连续性,能起到承前启后,温故知新的作用。问题情境可以具有单一的连续性,也可以具有层层递进的梯度式的连续性。

三、问题情境的创设方法。

创设问题情境的关键是选准新知识的切入点,设计问题一定要有梯度,有连贯,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良好的情感体念。

(一)通过设计概念的发生,扩展过程创设问题情境。

根据学习的认知理论,数学学习是数学认知结构的建立,扩大或重新组织的过程。无论是新知识的接受还是纳入,都取决于学生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考虑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掌握到何种程度,然后再考虑数学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来提出问题,确保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与新的数学知识相互作用。

范例1: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的问题情境创设。

对于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建立,如果仅按照教科书的叙述,直接给出什么叫平面直角坐标系,学生可能会疑虑重重,如产生这个数学模型是从那里来的呢等疑问,这种把概念作为“结果”直接抛给学生的教法,很难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一个有效的认知结构。数学教学不应是“结果”的教学,而是“过程”的教学,在概念的教学中,要重视概念的形成过程,将思维过程暴露给学生。

所以我们从复习制作折线统计图开始,设计了问题1

问题1某地1997年每月的平均气温如下表:

月份123456789101112

平均气温(0C)371217243032332620136

1.根据上表中的数据,制成折线统计图

2.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哪个月平均气温最高?是多少摄氏度?

(2)哪个月平均气温最低?是多少摄氏度?

(3)从哪个月到哪个月,平均气温逐渐上升?

(4)从哪个月到哪个月,平均气温逐渐下降?

通过问题1的复习,学生头脑里有了“个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于是我们又设计了问题2:

你能根据下表中的数据,制作折线图?

某地1997年每月的平均气温如下表:

月份123456789101112

平均气温(0C)-20-15371224323023104-10

请看教学片断:

师:你会做吗?(指生1)

生:负数我不会做。噢,我知道啦,拉下来。

师:有道理,生,同学拉下来的意思就是将纵轴向下延长,延长后,纵轴就是我们熟悉的……

生:数轴

师:对!不过这条数轴是竖着的,请同学们画出问题2的折线图

通过问题2的学习,学生从“个平面直角坐标系”扩展到“个平面直角坐标系”。

在小学里,学生还学过了两种相关联的量,因此,我们根据两种相关联的量设计了问题3:

一种量-4-3-2-101234

另一种量-8-6-4-202468

通过问题3的学习,学生从“个平面直角坐标系”扩展到“整个平面直角坐标系”,当教师祝贺学

生发现了一个新的数学模型——平面直角坐标系时,同学们的脸上都露出了笑容,从而激起了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

以上教学,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出发,设计了问题1,问题2,问题3的学习情境,给学生以主动思考的线索,他们或独立思考或相互讨论,自己动了脑筋,处于积极学习的状态,在交流中内化了新知识,构造和改正了自身的认知结构,同时也消除过滤,在头脑里牢固地建起了平面直角坐标系。

(二)通过设“疑”,置“错”创设问题情境。

设“疑”、置“错”,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有意识地将“疑”、“错”设在学习新旧知识的矛盾冲突之中,使学生在“疑中生趣”,“错中生奇”,这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最佳心理状态。

[参考文献]

[1]曹桂荣,.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林区教学,2006,(10).

[2]应静波,王立嘉,.初中数学自主探索课堂教学例析——从有理数加法法则的探索谈开去[J].湖南教育(数学教师),2007,(3).

初中数学范文第4篇

一、了解《大纲》要求,把握教学方法

所谓数学思想,就是对数学知识和方法的本质认识,是对数学规律的理性认识。所谓数学方法,就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根本程序,是数学思想的具体反映。数学思想是数学的灵魂,数学方法是数学的行为。运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感性认识不断积累的过程,当这种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序时就产生了质的飞跃,从而上升为数学思想。若把数学知识看作一幅构思巧妙的蓝图而建筑起来的一座宏伟大厦,那么数学方法相当于建筑施工的手段,而这张蓝图就相当于数学思想。

1、明确基本要求,渗透“层次”教学。《数学大纲》对初中数学中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划分为三个层次,即“了解”、“理解”和“会应用”。在教学中,要求学生“了解”数学思想有:数形结合的思想、分类的思想、化归的思想、类比的思想和函数的思想等。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有些数学思想在教学大纲中并没有明确提出来,比如:化归思想是渗透在学习新知识和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的,方程(组)的解法中,就贯穿了由“一般化”向“特殊化”转化的思想方法。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仅应该使学生能够领悟到这些数学思想的应用,而且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思想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独立思考,不断追求新知,发现、提出、分析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教学大纲》中要求“了解”的方法有:分类法、类经法、反证法等。要求“理解”的或“会应用”的方法有:待定系数法、消元法、降次法、配方法、换元法、图象法等。在教学中,要认真把握好“了解”、“理解”、“会应用”这三个层次。不能随意将“了解”的层次提高到“理解”的层次,把“理解”的层次提高到“会应用”的层次,不然的话,学生初次接触就会感到数学思想、方法抽象难懂,高深莫测,从而导致他们推动信心。如初中几何第三册中明确提出“反证法”的教学思想,且揭示了运用“反证法”的一般步骤,但《教学大纲》只是把“反证法”定位在“了解”的层次上,我们在教学中,应牢牢地把握住这个“度”,千万不能随意拔高、加深。否则,教学效果将是得不偿失。

2、从“方法”了解“思想”,用“思想”指导“方法”。关于初中数学中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内涵与外延,目前尚无公认的定义。其实,在初中数学中,许多数学思想和方法是一致的,两者之间很难分割。它们既相辅相成,又相互蕴含。只是方法较具体,是实施有关思想的技术手段,而思想是属于数学观念一类的东西,比较抽象。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加强学生对数学方法的理解和应用,以达到对数学思想的了解,是使数学思想与方法得到交融的有效方法。比如化归思想,可以说是贯穿于整个初中阶段的数学,具体表现为从未知到已知的转化、一般到特殊的转化、局部与整体的转化,课本引入了许多数学方法,比如换元法,消元降次法、图象法、待定系数法、配方法等。在教学中,通过对具体数学方法的学习,使学生逐步领略内含于方法的数学思想;同时,数学思想的指导,又深化了数学方法的运用。这样处置,使“方法”与“思想”珠联璧合,将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寓于教学之中,教学才能卓有成效。

二、遵循认识规律,把握教学原则,实施创新教育

要达到《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教学中应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1、渗透“方法”,了解“思想”。由于初中学生数学知识比较贫乏,抽象思想能力也较为薄弱,把数学思想、方法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还缺乏应有的基础。因而只能将数学知识作为载体,把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教学渗透到数学知识的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渗透的契机,重视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的提出过程,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解决问题和规律的概括过程,使学生在这些过程中展开思维,从而发展他们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形成获取、发展新知识,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忽视或压缩这些过程,一味灌输知识的结论,就必然失去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一次次良机。如初中代数课本第一册《有理数》这一章,与原来部编教材相比,它少了一节——“有理数大小的比较”,而它的要求则贯穿在整章之中。在数轴教学之后,就引出了“在数轴上表示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正数大于一切负数”。而两个负数比大小的全过程单独地放在绝对值教学之后解决。教师在教学中应把握住这个逐级渗透的原则,既使这一章节的重点突出,难点分散;又向学生渗透了形数结合的思想,学生易于接受。

在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有机结合,要有意识地潜移默化地启发学生领悟蕴含于数学之中的种种数学思想方法,切忌生搬硬套,和盘托出,脱离实际等错误做法。比如,教学二次不等式解集时结合二次函数图象来理解和记忆,总结归纳出解集在“两根之间”、“两根之外”,利用形数结合方法,从而比较顺利地完成新旧知识的过渡。

2、训练“方法”,理解“思想”。数学思想的内容是相当丰富的,方法也有难有易。因此,必须分层次地进行渗透和教学。这就需要教师全面地熟悉初中三个年级的教材,钻研教材,努力挖掘教材中进行数学思想、方法渗透的各种因素,对这些知识从思想方法的角度作认真分析,按照初中三个年级不同的年龄特征、知识掌握的程度、认知能力、理解能力和可接受性能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分层次地贯彻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如在教学同底数幂的乘法时,引导学生先研究底数、指数为具体数的同底数幂的运算方法和运算结果,从而归纳出一般方法,在得出用a表示底数,用m、n表示指数的一般法则以后,再要求学生应用一般法则来指导具体的运算。在整个教学中,教师分层次地渗透了归纳和演绎的数学方法,对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起重要作用。

初中数学范文第5篇

一、紧扣大纲,精心编制复习计划

初中数学内容多而杂,其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分散覆盖在三年的教科书中,学生往往学了新的,忘了旧的。因此,必须依据大纲规定的内容和系统化的知识要点,精心编制复习计划。计划的编写必须切合学生实际。可采用基础知识习题化的方法,根据平时教学中掌握的学生应用知识的实际,编制一份渗透主要知识点的测试题,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然后按测试中出现的学生难以理解、遗忘率较高且易混易错的内容,确定计划的重点。复习计划制定后,要做好复习课例题的选择、练习题配套作业筛眩教师制定的复习计划要交给学生,并要求学生再按自己的学习实际制定具体复习规划,确定自己的奋进目标。

二、追本求源,系统掌握基础知识总

复习开始的第一阶段,首先必须强调学生系统掌握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过好课本关。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①对基本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不仅要正确叙述,而且要灵活应用;②对课本后练习题必须逐题过关;③每章后的复习题带有综合性,要求多数学生必须独立完成,少数困难学生可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

三、系统整理,提高复习效率

总复习的第二阶段,要特别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对初中数学知识加以系统整理,依据基础知识的相互联系及相互转化关系,梳理归类,分块整理,重新组织,变为系统的条理化的知识点。例如,初三代数可分为函数的定义、正反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二次函数、二次不等式;统计初步三大部分。几何分为4块13线:第一块为以解直角三角形为主体的1条线。第二块相似形分为3条线:(1)成比例线段;(2)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3)相似多边形的判定与性质;第三块圆,包含7条线:(4)圆的性质;(5)直线与圆;(6)圆与圆;(7)角与圆;(8)三角形与圆;(9)四边形与圆;(10)多边形与圆。第四块是作图题,有2条线:(11)作圆及作圆的内外公切线等;(12)点的轨迹。这种归纳总结对程度差别不大、素质较好的班级可在教师的指导下师生共同去作,即由学生“画龙”,教师“点睛”。中等及其以下班级由教师归类,对比讲解,分块练习与综合练习交叉进行,使学生真正掌握初中数学教材内容。 “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四、集中练习,争取最佳效果

梳理分块,把握教材内容之后,即开始第三阶段的综合复习。这个阶段,除了重视课本中的重点章节之外,主要以反复练习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常以章节综合习题和系统知识为骨干的综合练习题为主,适当加大模拟题的份量。对教师来说,这时主要任务是精选习题,精心批改学生完成的练习题,及时讲评,从中查漏补缺,巩固复习成效,达到自我完善的目的。精选综合练习题要注意两个问题:第一,选择的习题要有目的性、典型性和规律性。如,函数的取值范围可选择如下一组例题:

(2)y=13-2x

(3)y=3x+2x-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