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中地理

初中地理范文精选

初中地理

初中地理范文第1篇

第一,地理教师要做足、做好地理活动,这是活动教学的关键。课标指出,活动能够使学生对地理事实获得具体的、明确的认识,这种认识是理解地理概念、成因和分布规律的基础。开展活动,对提高学生观察和获取信息能力、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都有积极的作用。遗憾的是,有的教师认为只要在黑板上“做”活动,也能应付考试,忽视了地理活动“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是地理的悲哀。这种地理不见“地”的教学方法,完全失去了地理本味,应彻底摒弃。应该说,现行地理教材,在如何让学生学好地理方面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如编者在《与同学谈地理》中就介绍了怎样学好地理,这就提醒我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些方法。遗憾的是,编者的苦心没有被部分教师理解。教学中,一些教师只强调知识内容的记忆而不问知识的来龙去脉,插图被忽略了,地理图册被冷落了,过程叙述被简化了,甚至只发一份提纲让学生死记硬背,生动活泼的内容变成了干巴巴的知识堆砌。学生呢,则死背概念硬记位置,作业抄答案。如在地球的公转教学中,教师只让学生识记教材1•18地球公转示意图,如果变换地轴倾斜方向、南北极,让其在公转轨道上标出公转方向,二分二至,就会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或干脆照搬,或胡乱标注,或一片空白,相当郁闷。相反,学生如果通过活动掌握地球运动的概念及其意义,就能有效地加以答题,上述的情况应当可以避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挖掘概念规律的内涵,从地理现象和地理实事中抽象出概念、成因、规律,在活动中理解掌握概念、规律。中国有句成语叫格物致知,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走进地理,感受地理,爱上地理。第二,地理活动重在“动”,贵在“活”。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其认识水平重在“感知”,他们的活动需求大于活动能力。这就要求课堂上真正让学生“动”起来,既动手又动脑,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如在学习亚洲自然环境时,组织学生勾画亚洲轮廓,或描红,或临摩,或绘制,给学生自主的空间。同时,在图上标注地形、河流、气候,标上经纬线、海陆分布等。各小组选派代表上台展示作业,给学生竞争的平台。活动中,还要给学生反思的时间和机会。为什么没有画好、标对,有什么不足,如何提高。小组合作,不断完善,最后让学生对相关地理知识进行强化记忆。在玩乐中学习,在交流中学习,在学习中思考,在碰撞中提升,在实践中完善,在有趣的活动中熟练地掌握地理知识。第三,注重激励教学。“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记得在制作简易地球仪活动时,不乏有不尽如人意的作业:有地轴直立的,有地轴倾斜角度严重失误的。这时,教师不应一味地批评,或者视而不见。在指出不足之处的同时,更应加以肯定,表扬其独立完成作业,表扬其重视地理活动。针对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在后面的活动课中,进一步明确活动目标,分配好小组,选好组长,布置好各组任务,开展小组合作。充分发挥组内资源,开展小组竞赛,评选最佳作品,最佳发言人,优秀组员,优秀组长,群策群力,有效推进地理活动的开展,升华地理课堂活动教学效果,启迪学生的思维。此时,活动内容的设计要注意梯度,做到由易到难,由浅入深,要有一定的思维含量。如:英国属于什么气候类型?这种气候类型有什么特点?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应如何利用这一气候资源?英国农业生产中,畜牧业发达与气候有何内在关系?通过探究活动,既让学生扎实掌握温带海洋性气候特点,又使学生体会到气候与人类的生活生产具有密切联系。第四,活动内容要生活化。“有用即真理”,“教育即生活”。活动要联系学生生活,选取学生感兴趣的或熟悉的例子作为活动问题的切入点,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把知识和实际生活体验建立联系,加强对地理知识原理、规律的认识和理解。如在学习地球自转产生时间差异时,教师可布置学生课后到城里各大宾馆前台了解东京、伦敦、北京等城市的时间差异,在世界地图中找出这些城市的位置,真正理解“自东方迎来黎明的曙光,由西方送走黄昏的落日”的含义。又如暑期夏令营活动时,19时天才暗,而冬至日前后不到18时,已是暮色沉沉,这样的问题学生很感兴趣,且有生活感受。教师可以以此为突破点,在引导学生学习地理公转知识的同时,让学生开展地球公转的演示活动,扎实掌握由太阳直射点位置的移动产生昼夜长短变化这一地理现象。此外,地理活动中要注意避免重结论轻过程,出现两极分化现象。

二、地理活动课教学的限制性因素与对策

1.地理活动课教学的限制性因素

(1)据了解,部分学校非地理专业教地理的老师在教研课内占有一定的比例,这其中部分教师缺乏理论知识,难以与活动内容相联系。地理活动教学是一项难度较高,较难把握的教学内容。地理活动的教学,不仅要求教师对书本的理论知识能融会贯通,而且还需要将理论与活动内容有机结合。由于教师专业理论的欠缺,对知识的内在联系把握不准,出现了活动教学方向与宗旨的偏离。活动只局限于表层,出现乱哄哄现象,蜻蜓点水,不能深入,这样不利于学生形成扎实的理论功底。

(2)缺乏高质量的活动方案。目前大部分教师的活动方案还是来源于教材或教师用书。这一途径的活动方案,一是数量少,不完全切合当地实际;二是时代性不强,课堂开展起来较困难。此外,也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的活动方案来源于网络、新闻媒体、报刊杂志等。这方面来源的方案许多是不够典型,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素材取舍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遗憾的是,这两种能力部分教师还不具备。

(3)地理活动课教学互动失衡,部分学生失去话语权,失去动手操作机会。从互动对象的成绩看,教师更愿意与成绩好的学生互动;从小组成员互动来看,好学生互动的多,后进生只有看的份。由此可见,地理课堂活动过程中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存在着有失公平的现象。总体来说,大部分学生不仅失去与教师互动的话语权,而且在情感上容易形成挫败感。

2.解决对策

(1)教师要吃透理论,提高驾驭活动课的教学能力。地理活动课教学的开展及其效果,不仅受学生学习能力及学生习惯的影响,更取决于教师的理论水平,教学能力以及教学体验。教师必须具备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深厚的专业知识,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较高的教学技能。教师要面对充满不确定因素的教学环境,在实践中不断加强研究,把所学的专业知识、教育理论与教学实际结合起来,正确分析解决教学情境中的具体问题,从而不断提高自身驾驭活动课教学的能力。

(2)合理设置活动内容的难度,努力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活动内容的难易程度是影响学生参与与否的重要方面,教师要把握活动设计的难易度,根据学情,做到难易适中。活动内容过于简单,会使学生失去探究的积极性;过于艰深,脱离学生己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体验,会使学生无从探究,挫伤其学习信心和积极性。同时,要把握活动问题设计的跨度,调动学生思维,注意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前后衔接,真正达到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3)教师要精选一些高质量,具有典型性的活动方案,提高效果。这就需要教师多投入,多下功夫,多读书,通过广泛阅读充盈自己,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活动开展要提供学生思维和解答问题的多种路径和空间,要突出启发性,要体现综合性,要有较强的实践性。

初中地理范文第2篇

本课题的研究有力地促进了教师专业素质的快速提高,提高了教学质量。

1.重新认识了地理课程资源的概念,对地理课程资源的认识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通过反复学习,科研教师对以往“课程资源就是教材”的错误认识有了可喜的转变———“课程资源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凡是学校范围内的课程资源就是校内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主要包括乡土资源、校外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以及网络资源。其中乡土资源主要指学校所在地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两方面的资源(乡土地理、民风习俗、传统文化、生产和生活经验等)。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校外课程资源主要是对校内课程资源的补充和拓展,我们在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乃至国家课程的实施过程中适当地选择乡土资源,共同构建师生的知识平台,帮助学生养成科学的地理观、环境观和正确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并丰富充实了学校地理资源库的材料积累。

2.认识了地理知识既有静态的特点也有动态的特点,进行教学时必须与时俱进。我们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静态的地理知识就是比较稳定、较少变动的基础知识,而动态的地理知识一般具有时代感,因其具备了当前的社会价值而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比如说人口问题、城市化过程、环境生态保护等,往往在讲述这些知识的时候要列举数据、资料和图片等,以达到增强教材的说服力和实证性的目的。一般来说,授课内容往往是以静态的知识为主,动态的知识为辅,并要不断地更新陈旧过时的动态学科内容,广泛吸纳地理科学的新知识和技术。

3.资料的搜集整理增加了地理教师的知识底蕴。一位优秀教师之所以吸引学生,不仅仅在于他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出众的教学技艺,更在于他的博学多才、知识渊博。地理问题如果能够用相关的知识来描述,加以渲染、烘托、分析,可以让地理教学更加生动、充实、丰满。通过访谈和收集、整理资料,研究课题的教师变得更博学多才了,更知道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受到学生的欢迎。

二提高了教师的专业能力

经过差不多两年的课题研究与实验,教师自身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专业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逐步由教学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转变,成为教学—研究复合型教师。

1.课堂渗透整合能力得到提高。可以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地抛出乡土地理知识,然后充分发挥好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畅谈自己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和见解,逐渐培养学生的分析探究能力、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2.实现了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的整合与创新。参加课题研究的教师,学会了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的整合与创新,充分发挥了计算机对文字、图形图像、动画、视频、音频等媒体的综合处理能力的优势,制作资源包,设计出精彩的课件,把高效、优质的课堂奉献给学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效果,有效地使学生由信息的被动接受者变成主动寻求者,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得到提高,让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体。

3.摸索出丰富多样的课堂教学模式。举行以乡土地理知识为主题的专题活动,通过竞赛活动、诗歌朗诵会、演讲赛、辩论赛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变得会问、敢问、爱问,从而获得认识社会和创新实践的方法,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4.学会利用课外校外地理活动充实课堂教学。校外课程资源是对校内课程资源的补充和拓展,可以把地理教学的场所适当转移到大自然和社会中去,让学生们接触自然、接触社会,让他们针对某一个地理问题、地理现象,亲自动手实验及参与调查、考察研究,从而获得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动手能力、实验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充实自己现有的地理技能。

初中地理范文第3篇

1.1学校忽视地理的重要性

一直以来,初中地理并不是升学考试的必要科目,这是国家政策规定的。由于初中地理的成绩并不能计入升学考试成绩中,因此导致很多学校多没有很好地重视地理这门课程。学校的不重视导致老师上课时处于应付状态,不会认真进行备课和讲授,很多重点难点知识都知识稍微提一下,并没有进行深入讲解,因此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地理成绩也不断下降。另外,在一些学校中,地理课通常是用来当做自习课,学校没有安排好地理老师进行教学,这使得地理课成为语文数学之类课程的附属课,或者在授课过程中,学生对于老师所布置的任务并不十分愿意主动完成,这使得老师上课的积极性下降,不利于课堂气氛的形成。

1.2考试中出现更多难题

随着我国课程改革的而不断推进,地理考试的题目更加综合化。为了提高学生对地理课程的理解,初中地理原本只是比较基础的知识,然而近年来,不少地方的升学考试地理题目更加专业化。对于一些地理难点考试时更加深入,比如时区的计算和世界气候的形成原因,这些考题的难度变得越来越大。这种情况下,很多老师都无法利用自身的知识对学生进行疑难解答,影响了学生的地理理解能力。

2.对策和措施

2.1改变教学方式

比起讲解,初中地理需要更加直观的演示。因此老师可以采用“地图化”教学,选用一些直观图片,结合地球仪和挂图,对初中地理知识进行讲解。对于一些重点难点,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利用直观教具进行教学,这不仅能够提高学习的兴趣,老师也能够通过教具来补充本身所缺乏的知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老师可以利用电子地图对学生进行知识讲解以及利用启发式教学模式来改变学生“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2.2学校提高对地理的重视

学校应该提高对地理的重视程度,确保老师能够利用每一堂地理课对学生进行教学。学校对地理的重视程度的提高,能够促进学生对初中地理的重视。另外,学校在有条件的基础上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学校的教学环境,推动课堂气氛的形成,确保老师能够和学生更加直接地交流,了解学生的思想。学校也可以了解学生对地理的看法,并且针对老师地理教学和学生地理学习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对应的解决措施。

2.3改进评价机制

初中地理可以作为升学考试中的一门课程,计入考试总成绩。这种方法能够提高学生堆地理的重视程度,加强对地理的学习,改变原有的忽视态度。改变评价机制,提高初中地理的地位,这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能够推动老师对初中地理改变原来的态度。初中地理一旦作为主课,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会更多,因此老师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水平,尽力为学生解决问题。

2.4创设地理情境,进行情感教学

老师应该在上课之前收集好地理资料,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创设地理情境,使学生能够在认识的基础上理解,并加以记忆,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老师需要利用学生的求知欲和主动性进行情感教学,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能够自主积极地学习地理。创设地理情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加强学生对地理课的重视,为升学考试打下基础。

3.小结

初中地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农村初中;地理教学;现状分析;思考

爱因斯坦曾说过:“教师的最高艺术是用富于独创性的教学方法去传授知识,并给学生带来快乐。”多种途径的地理教学能够发挥教师的创造性,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地理兴趣、材料来源、认识深度等有关问题,从而提高学习地理知识的方法和技能;培养学生的求索精神、科研意识和探究能力。

一、农村初中地理教学现状

1.教材处理

新教材相对于旧教材的一个明显之处就在于删去了一些难点、繁点,而相应地增加了大量的活动题和资料。但在教材处理上,对于需要学生收集信息、分析整理资料或开展探究活动的内容,很多教师往往忽略不提,避而不谈。在教学过程中,未能合理整合教材、发掘教学资源,在很大程度上还是照本宣科。因此,学生只能被动地学习,在课后机械般地做大量的练习来达到学习的目的。

2.教学方法

教师仍采用传统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单一。大部分教师仍以传授课本知识为中心,教师和课本成为课堂上的权威,一节课下来,基本上以教师“灌”为主,忽视了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关系,忽视了教与学的创造性,扼杀了学生的灵活性。

3.教学评价

农村中学在教学评价方面还普遍存在两大误区:一方面是教师的评价过于传统,过分注重教师教的过程,而忽视学生学的过程,忽视了学生学了多少,掌握了多少,学生参与活动情况,学生的认知能力是否得到发展等等;另一方面是对学生的评价仍停留在一张试卷上。

二、造成农村初中地理教学现状的相关因素

1.教师素质与新课标要求存在一定差距

第一是专职教师较少。第二是相当一部分教师不安心地理教学,专业思想不牢固,认为地理是“副科”,缺乏钻研动力。第三是教师教学方法和教学观念陈旧,同时也缺乏强烈的责任感和献身精神。第四是部分教师、特别是老教师还没掌握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农村学生适应新的学习方式存在很大障碍

第一,学生习惯于接受式学习。第二,农村学生的生活空间狭窄,见识少,知识储备也少,影响学生课堂教学的参与程度。第三,农村经济水平、生活条件较差,青少年活动场所及社区机构也很少。

3.农村学校教学用具残缺不全

大多数学校的教具要靠地理教师自己动手制作,限于人力、财力等因素的影响,实际上,多数教师仍靠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书支撑地理教学,很难使电化教学走进地理课堂。4.农村学生的家长及周围人群的文化素养较低,在学习上为学生提供的帮助较少

三、农村初中地理教学的思考

1.科学地使用教材

教师首先可以根据农村学生的具体状况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再创造,重新组织教材,创设教学的理想情境。例如适当调整教材内容的顺序,灵活结合学生实际对教材进行增删,或者调整教学内容的难度。其次,要充分利用教材图像。地理课本最明显的特点之一,就是书中有许多各种类型的地图、地理漫画、地理照片和地理图表等。这些图像蕴涵着大量的地理信息,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和阅读地图,并从图像上获取信息,是地理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新教材增加大量图像的出发点。

2.注重教学思路和教学形式

教师应抛弃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树立现代教育理念,确立以“学生学习为中心”。教学的内容不应局限于教材,教学的形式也应不拘泥于单纯的讲授。教师关键是努力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去体验主动学习和探索的过程和经历,让他们拥有更多的时间自主学习。

3.丰富和利用各种地理课程资源

地理课程资源包括旨在实现地理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和条件。开发地理课程资源的目的是实现国家所规定的地理课程目标,为地理教师提供各种教学素材、案例、条件和手段,更好地贯彻地理教育思想;要能够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广泛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不断拓展学生的学科深度。作为农村初中地理教师更应尽可能充分开发、合理利用校内外一切有利于地理教学的资源,借助各种条件,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活力。①教师可以自己设计制作各种地理教具、学具等,也可指导学生制作地理模型。例如在学习“地球仪”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先指导学生用厚纸板做镶嵌式小地球仪,既弥补了课堂教具的不足,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课堂学习效果。②教师可以结合热点新闻与教学内容,整合提出探究性地理问题。③重视学校小图书馆和阅览室的建设。④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服务于教学。

4.评价方式上关注过程性评价

初中地理范文第5篇

摘要: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是体现地理学科价值的关键素养,是中学地理课程的核心目标,是学生应具备的、能      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中学地理教学应该围绕这一目标展开,在教学中渗透这一      教学理念。本文以“北极地区”为例,探讨在初中区域地理教学中如何落实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北极地区;初中地理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是通过地理学习而形成的,是具有地理学科特性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由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构成。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是体现地理学科价值的关键素养,是中学地理课程的核心目标。本文以“北极地区”为例,探讨在初中区域地理教学中如何落实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一、以课程标准为导向,确定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是教学的依据,明确了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教学目标必须始终将地理课程标准作为指导思想。本节课的课程标准是:说出北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认识开展极地科学考察和保护极地环境的重要性。本条课标要求从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三方面认识北极地区,体现了认识区域的一般方法,凸显了区域认知的重要性。同时注重学生运用综合的观点,思考北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与地理位置的关系,分析人类在北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的原因,认识北极地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重视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提升。在探究北极地区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关系的过程中,逐步树立人地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提升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本条课标要求体现了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凸显了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根据课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学生能够运用地图和资料,结合我国北极科考相关资料,描述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说出北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认识北极地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初步树立人地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

二、以核心问题为载体,设计教学思路

北极地区是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五节的教学内容。本节课是学生在认识了东南亚、西亚、欧洲西部、撒哈拉以南非洲等区域之后,学习的一个独特区域。教材内容分为“独特的自然环境”“科学考察的胜地”“北极地区的环境保护”三部分,三者之间联系紧密,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结合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和学生认知特点,以及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本节课确定的核心问题为:北极地区地理位置有何独特之处;自然环境有何独特之处;生态环境如何保护。以这三个核心问题为载体,设计教学思路,通过问题链的设计,初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见图1)。

三、以核心素养为引领,开展教学活动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初中区域地理学习中,要求学生具备区域观念,能够综合分析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重要性,同时还要利用实践活动培养地理实践力。在此基础上,本节课以“我国第八次北极科学考察”这一真实情境贯穿始终,围绕核心问题,以层层递进的问题链为线索开展教学。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2017年10月10日,历时83天,总航程逾2万海里,中国第八次北极科学考察队乘极地考察船返回上海,此次北极考察取得了多项突破性成果。为什么我国要去北极科考?北极地区的独特性体现在哪些方面?北极地区为什么会如此独特?如何保护独特的北极地区?设计意图:作为起始环节,提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要求,启发学生产生疑问,激发学习动机,设置具体的教学情境,设疑导趣,形成对北极地区的初步感知,为后续教学活动的开展做好情境铺垫。

2.描述位置,认识北极师生活动:阅读我国南北极科考时间表,思考南北极科考时间差异与地理位置的关系;阅读北极地区地图,描出北极地区的范围界线,从半球位置、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描述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比较南北极地区地理位置的异同,解释两极科考时间差异的原因。设计意图:区域认知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区域认知的培养,有助于学生从区域的角度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区域认知最重要的是学会用空间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认识地理位置是区域认知的重要组成部分。认识地理位置一般借助地图,因此在本教学环节中,引导学生阅读地图,在地图上描画重要界线,寻找周围的地理事物,提取重要的地理信息,描述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学生运用认识区域的方法和工具,掌握某一地区的位置特点,建立其空间观念,提高区域认知水平。

3.分析特征,探知北极师生活动:结合北极科考的生态环境调查,思考南北极同为高纬度地区的动植物资源出现差别的原因;运用地图和资料描述北极地区的气候特征,分析地理位置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比较南北极地区气候特征的异同,从海陆位置、地形特征和自然环境三个角度分析南极地区比北极地区气温更低的原因;阅读资料,思考因纽特人独有的“冷文化”与北极地区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设计意图:综合思维是地理学基本的思维方法,地理综合思维具有综合性、整体性和空间性等特点,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分析地理现象,发现地理规律。在本教学环节中,通过阅读图文资料,引导学生认识北极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特征,分析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比较南北极地区自然环境的异同,同时分析因纽特人“冷文化”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类在北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的原因。从要素综合和区域综合的角度,引导学生分析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北极地区自然和人文要素对区域特征的影响。注重引导学生运用综合的观点认识北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提升学生综合思维能力。

4.探究航道,保护北极师生活动:结合北极科考的航道环境综合调查,阅读北极航道示意图,思考北极航道通航条件和航道开通的利与弊;结合科考中对北极环境的污染调查,从全球气候的角度,认识北极地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从国家和个人角度,思考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北极地区的生态环境;结合公益海报,做一个简短的演讲,为保护北极地区环境,谈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设计意图:人地关系一直以来都是地理学最为核心的研究主题,“人地协调观”是学科的基本价值观念,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本教学环节中,学生通过思考北极航道通航条件和开通的利弊,认识到保护北极地区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思考北极地区环境的变化对全球气候带来的影响,进而思考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北极的生态环境,保护我们共有的地球家园,逐步树立人地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5.构建框架,总结提升师生活动:对本节学习内容进行课堂总结,构建北极地区的认知框架,归纳学习方法,提升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见图2)。设计意图:在课堂总结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所学内容,归纳学习方法,引导学生从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三个角度认识地区,提高区域认知水平,学会用综合思维分析地理现象,认识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协调发展的重要性,逐步树立人地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提升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四、反思教学设计,聚焦核心素养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主要载体。聚焦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进行初中区域地理教学设计,是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要路径。本节课通过创设真实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地理现象,启发学生产生疑问,激发学习动机。遵循“认识区域”的一般学习方法,以核心问题为主线,设置层次清晰且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问题链,由浅入深,逐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活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落实课标要求,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强化学生对地理空间概念的建立,提高区域认知水平,注重地理综合思维的提升。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认识到北极地区自然环境独特、科考价值高,只有保护极地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才能实现人地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在此过程中凸显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落实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作者:李文胜 朱丽明 单位:北京市朝阳区教育科学研究院

初中地理教学范文2

1农村中学地理教学的基本现状

1.1学校对地理教学不够重视

1.1.1课时安排少于其他课根据国家地理课程标准和教材教学内容要求,初中地理教学与其他学科的地位、重要性都是相当的。可是,在学校教学安排计划中,经常会发现地理课时安排少于其他学课的现象,甚至有的学校只在初一、初二安排地理课程,在初三就不再开设地理课程,地理课时都被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占用。

1.1.2教师安排缺乏专业性初中地理是一门学科性极强的课程,需要专业教师来担任授课主讲,才能完成特定教学任务和学生地理素养培养计划。然而,大多数农村学校在专业地理教师资源短缺的情况下,让语文教师或其他学科教师来兼任地理教师,甚至有的学校还安排体育教师或后勤人员来担任地理教师。

1.1.3教学评价缺乏系统性教学评价是教育教学的指挥棒,对教学质量、水平、效果、得失具有学科诊断作用,从而激励、督促教师不断改进教学质量,不断强化学生学习动机,对师生的教与学具有双向引导作用。然而,一些农村中学却不把地理教学成绩纳入教师业绩考评范围,有的学校根本就没有地理课程教学评价考核制度。

1.2社会对地理学科不够认可由于对地理科学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力度不够,人们对地理科学的社会功能以及地理科学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缺乏深入、系统的了解,导致地理学科在社会上,特别是在农村群众中间的认可度比较低,进而影响到学校、教师对地理教学的态度,也影响了家长对孩子学习地理课的支持度[1]。

1.3地理教学模式比较单一笔者在对10多所农村中学进行走访调查发现,地理教学模式比较单一几乎是一个普遍的现象。有的教师把地理概念、知识点直接灌输给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这样既损伤了学生学习地理课程的兴趣,也大大降低了地理课程的教学效果。有的教师对需要实验演示、学生亲自参与体验的授课内容进行空洞说教,甚至以朗读教材内容的方式来代替,导致学生地理空间定位能力以及相关地理素养始终无法形成。

2影响农村中学地理教学的问题

2.1缺乏专业的地理教师资源

专业地理教师资源短缺,是农村各中学地理教学无法正常开展的主要原因。为解此燃眉之急,大多数学校的做法是用其他学科的教师来顶替,或让其他学科教师来兼职地理教学。因为这些兼职教师没有地理学科教学所必备的知识储备和专业技能,根本无法胜任地理专业教学任务。

2.2缺乏齐全的地理教学设备

初中地理课教学需要与之配套的专用器材的辅助,才能完成特定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地理学科专用概念、特有规律,并不断建立和形成相应的地理知识体系。如用地球运行仪模拟地球自转、公转状态,让学生在实验演示的基础上形成地球运行方面的地理知识和规律,而农村中学根本无法配备这些教学必备器材[2]。

2.3缺乏长远的地理学习计划

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思想观念的影响,农村中学学生没有从提升人文素养的角度,来制订比较长远的地理学科学习计划,而是以追求分数为单一目标被动地进行地理课的学习。

3提升农村中学地理教学质量的对策

3.1努力改善农村中学办学条件

3.1.1建设功能齐全的地理学科实验室地理学科实验室是帮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把感性地理形象转变成抽象的地理概念、理论、定律的硬件工程,也是学生在自主、合作和探究的过程中形成地理学科思维的重要场所。中学地理学科实验室建设,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对于培养学生从地理学科的角度认识、理解人地关系和世界的能力具有深远的意义。因此,农村中学必须克服资金困难,从教学实际、实用的角度出发,因地制宜,建设功能齐全的地理学科实验室。3.1.2建设高素质的地理学科教师队伍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从重视“德能勤绩廉”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升入手,大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地理学科教师队伍,提高地理教学质量和水平。各地可以通过优质课、论文、微课等教育教学展示平台,大力培养地理骨干教师。

3.2建立健全地理教学评价体系建立健全科学、规范、开放、能动、有效的地理教学评价体系,发挥评价工具所具备的如激励、引导、调节、监督等综合功能,大力促进教师地理教学水平和质量的提高,努力完成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地理学科素养培养计划和任务,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打好坚实的人文基础。建立以学生地理学科素养提升为核心,以教师教学业绩评价为主,同行评价、学生评价、家长评价为辅,多层次、多方面评价的地理教学评价体系,不断完善评价措施、评价方法、评价内容、评价手段,努力指导地理教育教学向着科学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3.3探索“产学研”地理教学模式地理教学必须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培育学生地理学科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科学探索能力为目的,大胆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思考、探究、操作、实践,把地理学习与生产生活实践相联系、与科学探索相联系,把地理学科知识、概念、理论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实验、实践变成学生的学科能力,极力打造“产学研”融合发展的地理教学课堂,极大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水平。建立地理教学生产实践基地,为学生搭建课堂知识向生产实践能力转化的体验平台,用生产实践来检验学生的课堂学习成效,并让学生在生产实践中进一步加深其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如某农村中学与一地质勘查队合作,让学生到勘察现场了解煤炭、石油等矿产资源的勘探过程,大大增强了学生地理学科的应用能力,极大地鼓舞了学生学习地理科学知识的意志和决心。

作者:石爽 单位:庄浪县南湖中学

初中地理教学范文3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是通过地理学习而形成的,是具有地理学科特性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由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构成。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是体现地理学科价值的关键素养,是中学地理课程的核心目标。本文以“北极地区”为例,探讨在初中区域地理教学中如何落实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一、以课程标准为导向,确定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是教学的依据,明确了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教学目标必须始终将地理课程标准作为指导思想。本节课的课程标准是:说出北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认识开展极地科学考察和保护极地环境的重要性。本条课标要求从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三方面认识北极地区,体现了认识区域的一般方法,凸显了区域认知的重要性。同时注重学生运用综合的观点,思考北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与地理位置的关系,分析人类在北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的原因,认识北极地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重视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提升。在探究北极地区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关系的过程中,逐步树立人地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提升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本条课标要求体现了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凸显了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根据课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学生能够运用地图和资料,结合我国北极科考相关资料,描述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说出北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认识北极地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初步树立人地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

二、以核心问题为载体,设计教学思路

北极地区是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五节的教学内容。本节课是学生在认识了东南亚、西亚、欧洲西部、撒哈拉以南非洲等区域之后,学习的一个独特区域。教材内容分为“独特的自然环境”“科学考察的胜地”“北极地区的环境保护”三部分,三者之间联系紧密,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结合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和学生认知特点,以及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本节课确定的核心问题为:北极地区地理位置有何独特之处;自然环境有何独特之处;生态环境如何保护。以这三个核心问题为载体,设计教学思路,通过问题链的设计,初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见图1)。

三、以核心素养为引领,开展教学活动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初中区域地理学习中,要求学生具备区域观念,能够综合分析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重要性,同时还要利用实践活动培养地理实践力。在此基础上,本节课以“我国第八次北极科学考察”这一真实情境贯穿始终,围绕核心问题,以层层递进的问题链为线索开展教学。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2017年10月10日,历时83天,总航程逾2万海里,中国第八次北极科学考察队乘极地考察船返回上海,此次北极考察取得了多项突破性成果。为什么我国要去北极科考?北极地区的独特性体现在哪些方面?北极地区为什么会如此独特?如何保护独特的北极地区?设计意图:作为起始环节,提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要求,启发学生产生疑问,激发学习动机,设置具体的教学情境,设疑导趣,形成对北极地区的初步感知,为后续教学活动的开展做好情境铺垫。

2.描述位置,认识北极师生活动:阅读我国南北极科考时间表,思考南北极科考时间差异与地理位置的关系;阅读北极地区地图,描出北极地区的范围界线,从半球位置、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描述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比较南北极地区地理位置的异同,解释两极科考时间差异的原因。设计意图:区域认知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区域认知的培养,有助于学生从区域的角度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区域认知最重要的是学会用空间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认识地理位置是区域认知的重要组成部分。认识地理位置一般借助地图,因此在本教学环节中,引导学生阅读地图,在地图上描画重要界线,寻找周围的地理事物,提取重要的地理信息,描述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学生运用认识区域的方法和工具,掌握某一地区的位置特点,建立其空间观念,提高区域认知水平。

3.分析特征,探知北极师生活动:结合北极科考的生态环境调查,思考南北极同为高纬度地区的动植物资源出现差别的原因;运用地图和资料描述北极地区的气候特征,分析地理位置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比较南北极地区气候特征的异同,从海陆位置、地形特征和自然环境三个角度分析南极地区比北极地区气温更低的原因;阅读资料,思考因纽特人独有的“冷文化”与北极地区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设计意图:综合思维是地理学基本的思维方法,地理综合思维具有综合性、整体性和空间性等特点,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分析地理现象,发现地理规律。在本教学环节中,通过阅读图文资料,引导学生认识北极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特征,分析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比较南北极地区自然环境的异同,同时分析因纽特人“冷文化”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类在北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的原因。从要素综合和区域综合的角度,引导学生分析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北极地区自然和人文要素对区域特征的影响。注重引导学生运用综合的观点认识北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提升学生综合思维能力。

4.探究航道,保护北极师生活动:结合北极科考的航道环境综合调查,阅读北极航道示意图,思考北极航道通航条件和航道开通的利与弊;结合科考中对北极环境的污染调查,从全球气候的角度,认识北极地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从国家和个人角度,思考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北极地区的生态环境;结合公益海报,做一个简短的演讲,为保护北极地区环境,谈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设计意图:人地关系一直以来都是地理学最为核心的研究主题,“人地协调观”是学科的基本价值观念,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本教学环节中,学生通过思考北极航道通航条件和开通的利弊,认识到保护北极地区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思考北极地区环境的变化对全球气候带来的影响,进而思考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北极的生态环境,保护我们共有的地球家园,逐步树立人地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5.构建框架,总结提升师生活动:对本节学习内容进行课堂总结,构建北极地区的认知框架,归纳学习方法,提升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见图2)。设计意图:在课堂总结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所学内容,归纳学习方法,引导学生从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三个角度认识地区,提高区域认知水平,学会用综合思维分析地理现象,认识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协调发展的重要性,逐步树立人地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提升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四、反思教学设计,聚焦核心素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