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中生记叙文

初中生记叙文范文精选

初中生记叙文

初中生记叙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背诵;写作;积累

在作文教学中,我发现学生的作文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思想缺席,二是内容空虚,没有细节的描写,三是词汇贫乏。初中生正值花样年华,浪漫而富有激情,可是他们的作文很少有灵动的词句,很少见到血肉丰满的青春美文。如何提高初中生作文水平,是困扰我的一大难题。怎么样才能改善学生写作文出现的这种状况?我认为应该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增加生活的阅历,增加学生的词汇量,但现在的状况下,要通过加强社会实践来增加学生的阅历有点远水不解近渴,而背诵名家名篇,优美段落,古诗文应该是提高初中学生写作能力的一个捷径。

一.充分认识强化背诵对学生写作素材积累的重要意义

强化背诵是学生积累写作素材的重要途径。指出:“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夫不可。”茅盾能背《红楼梦》,巴金能背《古文观止》,能背《资治通鉴》的许多段落,以前的读书人几乎都能背诵《论语》、《孟子》。朱自清说:学习文学而懒于记诵是不行的。老舍讲:只有入口成章,才能出口成章。郭沫若说:“胸藏万汇凭吞吐”,巴金讲:有几百篇文章熟烂于胸,就好比打仗有千军万马在身旁,召之即来,呼之欲出。书读多了,熟记了,常常可以顺口背出来,就能慢慢地体会到它们的好处。名篇中的优美的语言、精巧的语句,对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很有帮助。正如“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我在教学中要求学生们背诵名师名篇,优美段落,古诗文,采用这种方法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大幅提高。

二.选择有利于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背诵内容

读书要读好书,背诵要背诵好文章。主要包括三类:一是现代名篇。背诵现代文名篇,学习名家的文章结构、逻辑思维。理由是:1.记叙文的六要素全都有了,时间、原因、地点、人物、事件、感受等。2.题材虽极为普通但写得可不普通。把竹柏的影子比作水中的藻荇,这个比喻贴切,两者形象极为相似,3.最后还有个“闲”字,既可以说是自嘲,笑自己一身学问无处使;也可以是真的为闲而乐,两者兼而有之。综上所述,《记承天寺夜游》的叙事完整性、表现手法恰当精妙(比喻)、抒发感情含蓄这三大要素,是一篇记叙文该有的全都有了,是学生学习写记叙文的典范。三是描写春夏秋冬的句子,还有描写自然景色的、人文的、花朵的语句。结合肇庆美丽的自然景点学习写作。如紫荆花很美,是一道亮丽的风景,我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紫荆花,然后看看人家怎么描写的并把它背下来。“瞧着那娇艳欲滴的紫荆花儿,一不小心,可能就会被她吸了去,魂飞花间!有时,她披着粉红的衣,淡淡的,轻轻的,犹如一位粉衣少女,在那儿随风飘舞。仔细地凝视着,凝视着,那盈盈的五片花瓣儿,忽然间便纷纷然,仿佛化作飞舞的蝶儿,飘呀飘,飘呀飘……有时,她不再飘,不再舞,着一件紫色的外套,显得是那么的尊贵,是那么的沉稳。然而,她却更让人着迷,谁都恨不得将她永远的捧在手心,独自欣赏。去荷塘看荷花,去体验“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生动传神,去感受荷“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并把自己看到的写下来,通过模仿去学习写作。

三.采取有利于调动学生背诵积极性的策略方法

作为语文老师要向学生说明背诵的重要性,更要督促学生去背、去记、去应用。如何落实背诵呢?(一)让学生明确背诵的意义;(二)把优美文段,名家名篇,古诗文按每个学期侧重点归类,装订成册。;(三)开展小组背书比赛,背诵小明星活动;(四)为学生营造一些背书的气氛;(五)在班上开展诗词比赛;(六)采用鼓励机制;(七)展示优秀习作。通过强化背诵名篇、古诗文等优秀文章的学习,不但学生的作文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语文成绩也就随之有了明显的进步,历年中考语文,我所教的班语文成绩均排在年级前列,我本人获学校中考成绩优秀奖。教学成果得到了学校和社会的认可。2017年在端州区教育局举办的“中学生欢迎外地亲友到肇庆过大年”征文活动中,我辅导的学生荣获一等奖和三等奖;我也被评为优秀辅导员;2017年11月学校开展的诗词比赛,我所教班的学生获得第一名和第四名的好成绩。综上所述,背诵可以帮助学生积累优美的词句,也可以使其掌握一些写作方法和技巧,要想学生作文写得好,就要学生头脑中必须储存足够数量的词汇和范文,厚积才能得心应手地薄发,才能把学生带入作者创设的优美情境之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模仿、学习、想象、思考、乃至创造,达到提高作文写作水平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反对党八股》第四条.

2.郭沫若.七律《赠北京中国书画院》.

3.朱熹.《训学斋规•读书与文字》.

初中生记叙文范文第2篇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对象,在阅读教学中,只有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突出,语文阅读教学才能真正有效。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基本上是由教师为学生讲解阅读的方法,并运用此方法进行阅读实践,使学生能够理解文章的主旨,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写作手法等,教师一直是阅读教学的中心,学生的主要职责是认真地听、认真地记。这种教学模式其实是本末倒置。学生没有参与阅读实践活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不能有效感悟、有效思索、有效探究。尽管教师讲解了大量的阅读蓝本,学生的阅读理解感能力还是没有得到提高。因此,要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教师就要积极转变观念,突出学生在阅读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比如,在教学《松鼠》时,要突出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教师就要给学生阅读的时间,使学生能够通过阅读解决一些基本问题,比如,了解文章的重要内容,体味文章的情致。在教学中,如果学生遇到了阅读障碍,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解决问题,但不能代替学生解决问题。只有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学生的阅读能力才能在实践中得到增强。

二、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学会学习

虽然在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并不是说教师不能参与学生的阅读活动,相反,教师要积极参与进去,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使学生少走弯路,得到发展。其中,对学生进行阅读方式的指导是很重要的。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阅读教学也不例外,教师要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使学生能够解决自己在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学会学习,学会阅读。阅读方法的指导包括以下内容:第一,指导学生抓住文章重点进行阅读。学生要学会抓住文章的重点。文章中描写景物的句子、揭示文章中心思想的句子、段与段之间的过渡部分、前后照应的句子、记叙文中的议论部分、抒情散文中的抒情部分、议论文中的论点论据等,都是文章的重点,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文章的重点,在阅读实践中要能够认真分析重点,把握文意。第二,针对不同体裁的文章采取不同的阅读方式。比如,对记叙文的阅读要把握事件,在把握完整事件的基础上,思考作者记叙这一事件的目的之所在;对于抒情类文章,要把握作者抒情的方式,是思考其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抒发感情的,抒发了怎样的情感等。只有让学生掌握了正确的阅读方法,才能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三、调动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重视课外阅读教学,并提出了初中生课外阅读量要高于四百万字,阅读的范围要广,可以是图书、报刊、杂志等。这就说明了课外阅读教学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具有极大的作用。其实,语文无处不在,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并接受这个观点,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和感悟,不断体验生活中的语文,并积极涉猎,向生活学习语文,养成观察思考的习惯,这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具有积极的意义。这也可以说是对语文课外阅读的广义理解。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进行课外阅读,并能够针对一定的教学内容,给学生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比如,阅读了《海燕》后,学生对高尔基以及其作品的风格特点有所了解和认识,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高尔基的其他优秀作品,比如《我的大学》《在人间》《童年》等,以此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的习惯。对于学生而言,没有太多的时间进行课外阅读,教师不能一次性地规定学生要阅读多少内容,而是应该定期向学生布置一些阅读任务,使学生每天都能阅读一些内容,轻松地完成阅读任务。这样,日积月累,学生就能养成阅读的习惯,其阅读的量也能得到保证,学生的阅读体验会更加丰富,这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

四、小结

初中生记叙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自学;记叙类;阅读课;品鉴能力

“三究四学”教学模式如一缕春风,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活力,赋予了学生智慧的源泉。要想在初中语文记叙类阅读课上有效培养学生的品鉴能力,让学生由知之者、好知者转变为乐知者,应抓好自学环节。俗话说“,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四学”中的互学与评学是组内与班级的学习展示,要想学习高效,展示精彩,就应做好台下的准备练习工作,这就是自学与独学。自学类似于过去提倡的预习,但不再是泛泛浏览课文,而是课前与文本对话,触摸作者心灵的个体探究过程。独学是在自学的基础上独立完成导学案,对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做好记录,以便在小组学习中提出。由此可见,扎实有效的自学是独学、互学、评学的基础。

一、培养诵读习惯,感悟文本材料

阅读教学就是要教学生“阅”,教学生“读”。如何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呢?就是要通过不断吟诵,积累优美字词,陶冶高尚情操,获得思想升华。《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掌握精读、略读和浏览的方法,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朗读,善于朗读,在自学环节中以朗读为抓手深入文本。如《云南的歌会》(人教版八下)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如果学生只是浮光掠影地浅读辄止,只会明白文章由三个场合唱歌的情景组成,知道在云南,民歌歌唱活动在人们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可三个场合在内容的侧重点、写作手法上的不同是体味不出来的,更不用说去品味文章优美的意境,学习作者对人物、环境、场面描写的方法,感悟作者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赞赏之情。可能随着作者深入文字,将三个场景认真研读的学生,是会发现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在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而出,流进学生的心田。当然,心浮气躁的朗读是没有多大意义的。朱熹说“:读书比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咽,终不知其味也”,所以应培养学生“静心”朗读,细细品味“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功夫兴味长”(《陆象山语录》),在不受外界干扰的情况下,沉下心思,只有摈弃喧嚣“,静”心潜读,走进文本,读出蕴含的韵味,读出忽略的情调,读出隐藏的激情……才能让阅读材料的营养如随风潜入的春夜细雨,给心灵注入蓬勃的生机,语文能力和素养的芽儿才能潜滋暗长。

二、反复咀嚼字词,揣摩品味语言

学生的诵读不是一遍遍的机械重复,而是有梯度,有层进性的。初读,浏览文章,感知大意后,则是需要细细品读,慢慢欣赏,方可领会主旨,达上乘境界,否则,即使“玉盘珍馐”置于面前,也会熟视无睹。如何才能避免“走马观花”、“浮光掠影”式的自学品味呢?首先,记叙类阅读材料都是文质兼美,有思想性,有感染力的美文,遣词造句都千锤百炼,匠心独运,所以,应让学生抓住这些极富表现力的词语仔细品味。如《春光美》中“(春天)属于公园里每一朵勇敢开放的丑丑的小花”句,可指导学生抓住“丑丑”,联系文本思考其含义,从而品味出“丑丑”一词的多层含意———表面指小花不美的外表,更指小姑娘的残疾卑小,蕴含着作者对残疾卑小生命的怜爱。同样“,女孩的神情霎时黯淡下来”句中的“黯淡”一词,都是极富表现力的。又如提示学生抓住“我知道,你只是有些不便”悟出老人对女孩的呵护、尊重;揣摩“花儿就像你,你就是花儿”句感受老人对女孩的鼓励。这样,一个崇高的老人形象就浮现在我们面前,文章的主旨呼之欲出。同时,也需引导学生抓关键段。通过品析写景段、描写主旨段挖掘文本。在《云南的歌会》一文中,第四段写赶马女孩唱歌“大半年开满杂花的小山坡”“、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在清和微风里不住点头”,还用小鸟的歌声和云雀的轻吟给赶马伴唱。在品读中,秀美的景物、女孩轻松随意洒脱的山歌融为一体,感知到环境描写在文中起到烘云托月的作用———衬托美好的人物优美的歌。同样,还有《春光美》的最后一段,“老人轻轻拍拍她身边的导盲犬,她说:‘虎子,我们该回家了。’她戴着很大的墨镜,悄无声息地走向春的深处”。揭示老人也是一位盲人后,让老人的高大形象更加巍峨,深化了中心,收到出人意料、回味无穷、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当然,自学中的学生由于能力等原因在品鉴时可能找不准,分析不到位,相信只要教师注重引导、培养学生进行个体自主探究,循序渐进不断总结、反思,学生记叙类阅读的品鉴能力会有质的飞跃。

三、捕捉瞬间感悟,获得认识升华

对于阅读文本,我们既要钻得进去,又要走得出来。在充分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要有所“感悟”。能独立思考,对文本有独到的想法,这是学习的更高要求,是学生知识的深化、情感的升华,是实践与拓展的跨越。记叙类阅读材料里有励志的,有写景的,有讴歌的,有抨击的……作为学生,不仅要立足文本去品鉴,也应超越文本去思考,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应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所以学生品鉴能力的培养不仅是对文本本身的挖掘,也应该是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倡导学生在读中悟,已经成为新课改下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科学观念。如走进《云南的歌会》,质朴的歌声让人沉醉,作者巧妙的人物描写和优美的语言让我们陶醉。跳出文本,掩卷沉思,不禁联想到“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句,多么可爱的民风啊!而作者沈从文以行云流水般的语言将其娓娓叙来,引人入胜。学生会领略到地方民风的魅力和民俗文化的生动有趣,从而明白生活处处有语文,应从教室走向社会,欣赏生活、热爱生活、赞美生活!又如品读《春光美》后,学生通过老人一系列语言、动作描写会感悟到人性的美好,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从而正视生活,认识到生活的天空既有风和日丽,又有疾风骤雨,应勇敢面对,这就是通过“悟”达到了认识的升华、情感的提升。所以,悟是绝妙的,因有悟让文字成了一泓不竭的清泉,细细流淌,荡涤心灵,传承文明,滋润心田。

四、及时总结反馈,提升品味能力

由“读”到“品”再到“悟”,学生经历了一个感知文本、研读文本、联系生活的过程,在这个历程中,学生对记叙类文章积累了一些品析方法,具备了一定的品鉴能力,但此时的方法是零散的,不成系统的;能力是潜在的,不稳定的。只有引导学生及时反思整理自己摸索的方法,并不断在反馈训练中加以强化巩固,活学活用,才能提高学生的品味鉴赏能力。那么,学生该怎样进行自学环节的“反思”呢?首先,就需要多问自己“为什么”,例如:为什么我会注意到这个人物描写句?为什么我觉得某一段特别打动我?为什么阅读文章后我会想到生活中某类人或事?其次,还需不断总结品析方法。无论是句子品析还是段落品析都是有一定方法的,如:品析记叙类文章的词语、句子时,可扣住“晓技、知意、明理(情)”三个环节。“晓技”对于词语而言,即揭示词性(动词、形容词等)、词语运用特点(贬词褒用、褒词贬用等);对于句子来说,应分清是人物描写句还是景物描写句,或运用修辞方法句,还是哲理句……在此基础上,写出此词、句表达的意思,即“知意”,传达出的情感或透露出的哲理。例如《春光美》中“女孩的神情霎时黯淡下来”中“黯淡”一词如何品析呢?按照上面的三步,先指出“黯淡”这一形容词是对女孩的神态描写,“知意”即写出了女孩情绪的低落,“传情”是这一词流露出女孩的悲观心理。同样,品析“花儿就像你,你就是花儿”句时,也应遵循“晓技、知意、明理(情)”的三步。即这一句运用比喻(晓技),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人对女孩的希望与鼓励:虽残缺卑小,但仍然要像花儿一样勇敢开放、乐观生活(知意),表现了老人的善良、富有爱心(明情)。最后,将自己总结的方法与老师的讲授相融合,针对自己的薄弱环节进行反馈练习,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鼓励学生努力掌握好记叙类阅读课品鉴的各个环节,在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中发现问题,力求独立解决问题,做好“自学”,找到求知的乐趣,进而爱上语文课,成为“乐知者”,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德萍.因感悟而提升,因交流而分享———初中记叙文教学策略初探[J].中学教学参考,2010(13).

[2]石兴友.浅谈如何在语文记叙文教学中渗透美育[J].读与写(上,下旬),2015(5).

初中生记叙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作文教学教学改革写作水平教学感受

初中生独立追求与感受的个性日益突出,活泼、想学但基础薄弱;对生活、客观世界充满新鲜和好奇,但认识不足。表现在作文中,往往是不会选题、不会集材、不会谋篇、不会措词,其问题的根源就是我们几十年来一成不变的传统教育形式,墨守成规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习惯于老师给他们命题、提示,甚至提供题材。因此,我们的作文教学必须改革。

一、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1.作文训练命题的形式范围很狭窄,多数仅限于学校或家庭,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不够,写作时普遍感到内容贫乏,无从写起;老师对这个问题又往往是命题的同时交给学生题材,让学生按范文依葫芦画瓢,培养的是学生的惰性,独立写作能力始终没有得到提高。

2.应试教育的体制,升学的压力,呆板的教学形式,毫无创造力可言的作业,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作文训练,认识性和实用性作文较少,以记叙文、议、说明文、散文为主,写作教学的最终目的模糊不清。

3.在不同文体的训练形式上,大多数语文教师目前仍采用传统的记叙文——说明文——议单线文体训练,彼此之间仿佛是独立的学科。没有把学生置入社会、大自然之中,导致学生在写作时把心灵沟通、感情宣泄的快乐,变成言不由衷、动辄被咎的痛苦。

二、我的教学感受

在我多年的初中语文教学生涯中,作文教学给我留下了深深的感触,要想在初中作文教学中取得明显的成效,关键在教师。作为教师,首先应该明确这么一个概念——作文教学是识字写字、用词造句、布局谋篇,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综合训练。识字、讲读是基础,社会实践是内容,它是学生基本技能综合训练的一种手段,具有再创造的特性。在学生方面,让他们树立“为学习而写作”的学习指导思想,即把写作当作学习其他学科的一种手段。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抽象地说教,要把学生置身于现实生活中,使他们自己去感知生活确实离不开作文。在思想上对“为什么写”有了较为正确的认识,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很快被调动了起来,“怎样写”“写什么”的问题就解决了。

三、搞活作文课堂教学,解决学生“怎样写”的问题

课堂教学是双方共同的实践活动。因此,必须处理好“教”与“学”“动机”与“效果”的关系。

1.引导学生分析命题作文的特点。在作文教学中,我发现学生怕写作文,尤其最怕老师布置命题作文,学生对命题作文的内容不熟悉,感到无话可说。任何一种作文命题,无论是何种体裁,都具有限制性和开放性。我们应该选择内容比较新颖的文章作为剖析对象,针对学生写作中存在的问题,每剖析一篇文章便能真正解决某种技巧问题,这样就容易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指导学生把握思维的方法。同一个题材,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发现的问题不同,得出的结论也各有不同。作文教学要使学生在构思时思路开阔,八方辐射,要想使学生立意时独出机杼,想人之所未想,发人之所未发,必须在培养学生集中思维的基础上适当发展他们的多维思维方式。

3.引导学生辩证分析问题。青少年学生思想开放,喜欢独立思考,勇于标新立异,和成年人比,他们还缺乏社会生活经验,思想幼稚,看问题容易片面、肤浅。这些特点常常在他们的作文中表现出来。因此,教育他们用全面发展的眼光去看待问题,才能去伪存真,在此基础上抒发感情,进行评论,文章才会抓住要领,褒贬得当。

4.让学生掌握文体知识,使学生适“材”选“体”,落笔成文。学生写文章之所以感到无从写起或不知道“怎么写”,原因之一是不掌握文体知识,缺少“规矩”。其实任何一种体裁的文章都有它们的共性,又有各自的特点,不同文体的比较教学,交叉训练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规律性的东西。

5.范文引路,模拟训练。传统的教学范文还是有不少可取之处,可以把其当作学生模仿写作的典范。让学生通过模仿开拓自己的思路,并加以发挥,最终变为自己的东西。

四、切实抓好课外活动,解决学生“写什么”的问题

在写作教学本体中,教学生“写什么”这一问题始终困扰着我们的教育工作者。经过长时间的探索,开展课外活动是一条切实可行的措施。

陶行知的“我们要解放孩子的空间,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以及大社会中之士、农、工、商、三教九流,自由地对宇宙发问,与万物为友,并且向中外古今三百六十行学习。”这句话至少给我们两点启示:一是让孩子去接触大自然,运用课内学到的观察本领去广泛地观察大自然,从而丰富感性知识,丰富自己的语言;二是让学生去接触社会,把语文教学引向广阔的社会生活大课堂,从而在社会交际中积累语言,发展思维。实践证明,开展各种课外活动,带领学生走出课堂,通过参观、访问、搞社会调查,接触社会,领略祖国大好河山,了解日新月异的社会主义建设,能开拓知识领域,开阔眼界,丰富生活,激发与发展学生的各种兴趣、爱好,进一步培养学生写作的动机。

我认为以下两种形式的课外活动有助于达到这个目的。

1.校外课外活动

校外课外活动的天地是极广阔的,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广泛接触社会生活,把社会生活引进课堂,让学生在课堂学习的同时,把自己与当今的世界、自己生活的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教师应有计划地带领学生走出去,指导学生观察。形式可以多样灵活,有全校性的、有班级的,有小组的,也可以有个人的。让学生开阔眼界,接触社会,熟悉生活,了解自然,认识新事物、新现象。通过接触实际提高观察、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从而使课堂教学得到升华。

2.校内课外活动

校内课外活动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或阅读、练笔、办报,或开班会、听报告、搞竞赛,什么样的活动方式最能帮助学生解决“写什么”的问题,我们就开展什么样的活动。

总之,我们的作文教学应该是授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我们应该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有选择地开展课内外结合的活动,更好地开发引导学生的天资和禀赋,启迪学生的智慧,从而使学生形成能力,提高作文教学效果。学生一旦掌握了这些知识,就会通过这些知识去辐射自己的感性认识,并能把它们迅速地组织起来,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别致新颖、匠心独运的文章就会脱颖而出,作文教学的预期目的也就达到了。

参考文献:

[1]于远达.《我的教育思想》.苏州大学出版社,2006,(06).

[2]袁振国.《当代教育》(修订版).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初中生记叙文范文第5篇

[摘要]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和依据。在工作中认真感受,不断反思和总结,是提高作文改革效果的关键。搞活课堂,提供活动,解决学生“怎样写”“写什么”,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重要环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关键词]作文教学教学改革写作水平教学感受

初中生独立追求与感受的个性日益突出,活泼、想学但基础薄弱;对生活、客观世界充满新鲜和好奇,但认识不足。表现在作文中,往往是不会选题、不会集材、不会谋篇、不会措词,其问题的根源就是我们几十年来一成不变的传统教育形式,墨守成规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习惯于老师给他们命题、提示,甚至提供题材。因此,我们的作文教学必须改革。

一、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1.作文训练命题的形式范围很狭窄,多数仅限于学校或家庭,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不够,写作时普遍感到内容贫乏,无从写起;老师对这个问题又往往是命题的同时交给学生题材,让学生按范文依葫芦画瓢,培养的是学生的惰性,独立写作能力始终没有得到提高。

2.应试教育的体制,升学的压力,呆板的教学形式,毫无创造力可言的作业,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作文训练,认识性和实用性作文较少,以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散文为主,写作教学的最终目的模糊不清。

3.在不同文体的训练形式上,大多数语文教师目前仍采用传统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单线文体训练,彼此之间仿佛是独立的学科。没有把学生置入社会、大自然之中,导致学生在写作时把心灵沟通、感情宣泄的快乐,变成言不由衷、动辄被咎的痛苦。

二、我的教学感受

在我多年的初中语文教学生涯中,作文教学给我留下了深深的感触,要想在初中作文教学中取得明显的成效,关键在教师。作为教师,首先应该明确这么一个概念——作文教学是识字写字、用词造句、布局谋篇,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综合训练。识字、讲读是基础,社会实践是内容,它是学生基本技能综合训练的一种手段,具有再创造的特性。在学生方面,让他们树立“为学习而写作”的学习指导思想,即把写作当作学习其他学科的一种手段。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抽象地说教,要把学生置身于现实生活中,使他们自己去感知生活确实离不开作文。在思想上对“为什么写”有了较为正确的认识,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很快被调动了起来,“怎样写”“写什么”的问题就解决了。

三、搞活作文课堂教学,解决学生“怎样写”的问题

课堂教学是双方共同的实践活动。因此,必须处理好“教”与“学”“动机”与“效果”的关系。

1.引导学生分析命题作文的特点。在作文教学中,我发现学生怕写作文,尤其最怕老师布置命题作文,学生对命题作文的内容不熟悉,感到无话可说。任何一种作文命题,无论是何种体裁,都具有限制性和开放性。我们应该选择内容比较新颖的文章作为剖析对象,针对学生写作中存在的问题,每剖析一篇文章便能真正解决某种技巧问题,这样就容易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指导学生把握思维的方法。同一个题材,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发现的问题不同,得出的结论也各有不同。作文教学要使学生在构思时思路开阔,八方辐射,要想使学生立意时独出机杼,想人之所未想,发人之所未发,必须在培养学生集中思维的基础上适当发展他们的多维思维方式。

3.引导学生辩证分析问题。青少年学生思想开放,喜欢独立思考,勇于标新立异,和成年人比,他们还缺乏社会生活经验,思想幼稚,看问题容易片面、肤浅。这些特点常常在他们的作文中表现出来。因此,教育他们用全面发展的眼光去看待问题,才能去伪存真,在此基础上抒发感情,进行评论,文章才会抓住要领,褒贬得当。

4.让学生掌握文体知识,使学生适“材”选“体”,落笔成文。学生写文章之所以感到无从写起或不知道“怎么写”,原因之一是不掌握文体知识,缺少“规矩”。其实任何一种体裁的文章都有它们的共性,又有各自的特点,不同文体的比较教学,交叉训练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规律性的东西。

5.范文引路,模拟训练。传统的教学范文还是有不少可取之处,可以把其当作学生模仿写作的典范。让学生通过模仿开拓自己的思路,并加以发挥,最终变为自己的东西。

四、切实抓好课外活动,解决学生“写什么”的问题

在写作教学本体中,教学生“写什么”这一问题始终困扰着我们的教育工作者。经过长时间的探索,开展课外活动是一条切实可行的措施。

陶行知的“我们要解放孩子的空间,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以及大社会中之士、农、工、商、三教九流,自由地对宇宙发问,与万物为友,并且向中外古今三百六十行学习。”这句话至少给我们两点启示:一是让孩子去接触大自然,运用课内学到的观察本领去广泛地观察大自然,从而丰富感性知识,丰富自己的语言;二是让学生去接触社会,把语文教学引向广阔的社会生活大课堂,从而在社会交际中积累语言,发展思维。实践证明,开展各种课外活动,带领学生走出课堂,通过参观、访问、搞社会调查,接触社会,领略祖国大好河山,了解日新月异的社会主义建设,能开拓知识领域,开阔眼界,丰富生活,激发与发展学生的各种兴趣、爱好,进一步培养学生写作的动机。

我认为以下两种形式的课外活动有助于达到这个目的。

1.校外课外活动

校外课外活动的天地是极广阔的,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广泛接触社会生活,把社会生活引进课堂,让学生在课堂学习的同时,把自己与当今的世界、自己生活的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教师应有计划地带领学生走出去,指导学生观察。形式可以多样灵活,有全校性的、有班级的,有小组的,也可以有个人的。让学生开阔眼界,接触社会,熟悉生活,了解自然,认识新事物、新现象。通过接触实际提高观察、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从而使课堂教学得到升华。

2.校内课外活动

校内课外活动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或阅读、练笔、办报,或开班会、听报告、搞竞赛,什么样的活动方式最能帮助学生解决“写什么”的问题,我们就开展什么样的活动。

总之,我们的作文教学应该是授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我们应该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有选择地开展课内外结合的活动,更好地开发引导学生的天资和禀赋,启迪学生的智慧,从而使学生形成能力,提高作文教学效果。学生一旦掌握了这些知识,就会通过这些知识去辐射自己的感性认识,并能把它们迅速地组织起来,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别致新颖、匠心独运的文章就会脱颖而出,作文教学的预期目的也就达到了。

参考文献:

[1]于远达.《我的教育思想》.苏州大学出版社,2006,(06).

[2]袁振国.《当代教育》(修订版).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