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传统思想文化

传统思想文化范文精选

前言:在撰写传统思想文化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传统思想文化

思想政治传统文化论文

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现实意义

将传统文化与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对于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意义重大。首先,它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比如说从屈原、岳飞、文天祥、戚继光、郑成功、冯子材等历史英雄人物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爱国主义情操能够深深地鼓舞学生,激发高职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培养他们热爱祖国、忠于祖国、奉献祖国的思想品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思想可以帮助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其次,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意志品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的自强精神;“头悬梁、锥刺骨”、“梅花香自苦寒来”、“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刻苦钻研精神;“慎独”、“见贤思齐,见不贤自省”的自律精神;等等都是大多数高职学生身上缺少的意志品质。再则,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传统文化中强调的“术业有专攻”、“业精于勤荒于嬉”可引导高职学生专注于学业,热爱自己的专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岗敬业精神。传统文化中“和为贵”、“将相和”、“和气生财”的主张对于培养高职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识大体顾大局意识、协调好人际关系、达到利益双赢不无裨益。传统文化遗产中的众多文化遗址、发明创造、长城、故宫、兵马俑等物质和精神文化遗产时刻提醒着子孙后代要继往开来,刻苦钻研,不断创新,把中国文化发扬光大。

二、传统文化教育在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渗透方法

在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方法是我们要讨论的重点。首先,我们要将传统文化教学融入到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去。在平时的教学中将历史故事穿插在教学内容中,既可以提高思想政治课的趣味性,又可以用实例增强教学的效果,避免干巴巴的说教。比如在教育学生要刻苦学习、爱岗敬业时,我们给学生讲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精神风貌,让学生讨论颜回所乐为何事,引导他们专心投入学习,体会忘我的境界。也可以讲匡衡“凿壁偷光”;车胤、孙康“囊萤映雪”;杨时“程门立雪”;孙敬“头悬梁”;苏秦“锥刺股”;孔子“韦编三绝”;祖逖“闻鸡起舞”;等等故事。并以一些当代的励志人物做典范,让学生看到从古到今成大事者都能克服惰性,战胜自我,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明白“功夫不负有心人”的道理。在讲到人生态度、人生目标等问题上,我们可以给学生讲诸子百家的学说,对比他们的思想和观点,让学生体会传统思想文化的奥妙。结合当前青少年中的非主流思想,给学生讲“竹林七贤”的故事、讲王充和范缜的故事,使他们了解到历史上的非主流思想和人物,让他们比较古今非主流的相同与不同,鼓励他们的想法向更深的层次迈进。其次,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也很重要。我们向学院相关部门积极申请举办传统文化讲座、聘请传统文化方面的专家定期登上学院的职大讲坛,为学生呈现一场场精美的文化大餐,让学生真正领略到传统文化的魅力;编排、表演优秀传统文化节目,以话剧、戏剧、电影、讲故事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想。比如说庄子“鼓盆而歌”的话剧、三十六孝故事等;组织阅读传统文化书籍等活动,读后组织学生开讨论会,谈阅读心得。向学生大力推荐国学网站,鼓励学生业余阅读,力求使得传统优秀文化深入学生心中,让高职学生从思想观念上能得到触动,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以期从思想到行动上能对学生产生较大的改观,同时能营造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再次,开展践行优秀传统文化实践活动。在给学生灌输“百善孝为先”、“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传统美德之后,以“我做孝子30天”的活动作为学生的课后作业,让他们坚持在30天内,每天为父母或其他长辈做一件尽孝的事情,从而体验古人的孝道思想和守孝三年的不易。再比如对于孔子“吾日三省吾身”的体验,以作业的形式让学生每天休息前做自我反省,将反省的结果记录下来,作为下次课堂讨论的内容。对于日常的行为规范,教育学生做到“礼”(现实中的礼仪规范)与“仁”(内心的自觉维护)的统一,同时让学生讨论实践心得,互相学习,在生活中将好的做法持之以恒的坚持下去。在这些活动中,我们细致观察学生的进步和每一项活动所产生的效果,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将好的做法予以推广,收到了极好的成效。

作者:徐盛雷张宏单位:宝鸡职业技术学院

点击阅读全文

传统文化管理思想借鉴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引言;儒家管理思想的借鉴;兵家管理思想的借鉴;道家管理思想的借鉴;法家管理思想的借鉴;结语,对传统文化管理思想借鉴进行讲述。其中,主要包括:“和为贵”的思想、“中庸”的思想、“德治”的思想、“礼治”的思想、不战而胜的思想、重视战前筹划的思想、分级管理管理思想、因变制胜的思想“效法自然、无为而治”的管理原则、创造清静安定的管理环境、以退为进、以弱胜强的辩证管理策略、管理者谦恭、温和的修养、法、术、势相结合的管理方法、重利富国的经济管理思想、法规应当公开、平等,具体材料请详见: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悠悠五千年,伴随着历史的长河永葆活力与发展,这是由其自身所具备的价值规律与时代特点所决定的。其中的一些管理思想哲理深邃,永世传承。本文拟重点介绍儒、兵、道、法四大家的管理思想,萃其精华,以对现代社会生活有所借鉴与启迪。

关键词:传统文化;管理思想;借鉴

1引言

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绵延五千年而不绝,是由其自身适应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其所具备的时代特点决定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农耕文化为主体,并吸收了游牧文化和海洋文化而逐渐形成的,是既恬静、和平又积极进取的文化,而包容、承顺则成了此种文化的核心特征。也正因为中华文化能够承顺前代、包容外来,所以她才能够绵延五千年而不衰。在这五千年的文化长河中,管理思想便是一朵晶莹剔透、翻滚涤荡的浪花。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思想总起来说分两大类。其中一类属于宏观管理的治国学。所谓的治国学就是探讨治国方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治国平天下是一个终极目标,因此其中也就不乏关于探讨治国方略的思想。这些治国思想虽然在传统社会中未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但它却指导中国历代统治者完成了诸多辉煌的治国实践。从西周时期的“成康之治”到汉代的“文景之治”,从唐代的“贞观之治”到清代的“康乾盛世”,中国传统的治国管理思想无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妙用;另一类是治生学,就是探讨人生哲理、修身养性的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认为,一个人要想成家立业乃至治国平天下,没有好的修养是办不到的。因此说:“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可见治生学在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点击阅读全文

传统茶文化的养生思想研究

自人们发现茶以来,它就经历了采摘、加工、制作及品鉴等过程,作为食物、药物、灵物等形式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神农尝百草……得荼而解之”,传说中华鼻祖神农最早发现了茶,并将茶与中国传统医药文化完美结合,将其用为药料。在《茶经》中也有所记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明确指出其渊源。东汉之前,茶被人们视作珍品,常在祭祀中充当贡品以供奉神明,鲜嫩的茶叶在平民百姓的餐桌上也常常见到,直到东汉时期,茶叶的药用价值才逐渐被挖掘。华佗在《食论》中就说道:“苦茶久食益意思”。到了唐宋时期,随着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的问世,一大批文人墨客开始潜心茶事,由于宋代茶产业的不断加大,茶文化变得更加繁荣昌盛,关于茶叶的专著也不断增多,如蔡襄《茶录》、赵佶《大观茶论》、唐庚《斗茶记》等。随后,明朝诸多本草著作的出现,对茶叶的性能功效、品种制作有了更深入地研究,使得茶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养生保健中得到广泛应用。如今,以茶待客、以茶会友、以茶为礼等茶俗已完全融入到中国传统文化当中,而以茶清政、以茶修德则作为治国理政、为人处世的思想准绳也已深入人心[1]。

1茶文化与中医药

传统茶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人对茶叶中色、香、味及其性味、归经、功用的品鉴。在《茶录》《大观茶论》《茶解》《新修本草》《食疗本草》等诸多茶书及历代本草中,都有对茶叶的详细记载,如碧螺春、雨花茶、云雾茶、铁观音,在药性理论上多甘苦、性微寒,能兼入五脏,具有清利头目、除烦止渴、消化食积、清解热毒、消暑止痢等功效[2]。中医认为传统茶道中的配伍茶与中医药理论的关系密切,两者如出一辙,均运用到君臣佐使、升降浮沉以及脏腑归经等。现代医学研究证实,茶叶中富含多种活性成分,如茶多酚、咖啡因、维生素等,具有抗肿瘤、降血脂、降压、抗氧化、抗血栓等药理作用[3]。

2茶文化与中医养生

2.1茶境养神自明代以来,茶饮逐渐进入百姓的生活当中,文人墨客也以品茗作为四大雅事之一,尤其注重优雅的品茗环境。第一代宁王朱权崇尚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在幽静的环境中享受茶饮的乐趣,其称道:“或会于泉石之间……或坐明窗静購”。其中茶境的清静、和谐,使人处于一种宁静、自然、修养身性的境地。如同道家“返璞归真”的思想,人们对于茶境的追求,就是与自然“润物无声”的交流。中医理论认为,人是自然环境中的一部分,通过顺应自然、人与环境协调发展,以便更好地调节自身的精神情志活动。著名诗人苏轼曾在寺中品茶时,有感而发:“禅窗丽午景……坐客皆可人,鼎器手自沽。”在如此“好景、好茶、好人”的环境中完成茶事活动,也有利于天人和谐统一,身心获得愉悦。另外,对于败退科场、灰心丧志的文人,则常在品客鉴水、览胜天然中调节情志、移情怡性,从而顺应心志。由此可以看出,人们品茗时对环境的要求一方面在于体会茶意,另一方面则在于借物派遣、养护身心。为了拥有一个适宜的品茗环境,以“适、雅、静、洁”为特色的茶室或茶寮也随之出现。许次纾在《茶疏》中指出:“小斋之外,别置茶寮。高燥明爽,勿令闭塞……毋受尘污,使损水力。”[4]许氏对茶寮的陈设做出了详细地介绍,其中指出室内敞亮明朗和干燥的环境对茶叶的保存及人体精神情志有一定的作用。《遵生八笺》中记载:“侧室一斗,相傍书斋,内设茶灶一……以供长日清谈,寒宵兀坐。”[5]高濂家中专设茶寮,以备与茶友们开展“茶会”,围绕着茶席煮茗清谈,以求在凡尘俗世之中寻得一份清闲。在如此清幽的环境以及敞亮的茶室中品茗,心情平静、忘却尘俗,以调节精神、舒畅情志,就同《内经》中所云:“静则神藏,燥则消亡”。也就是说,在安静、和谐的环境中生活,品茶有助于身心健康。

2.2茶性养形几千年来,茶叶经历了药用、食用、饮用3个不同阶段。自神农尝百草,茶就被人们当作药物来使用,作为中草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可生嚼内服以清热,又可碾磨外敷以解毒。随着时代变迁,受经济文化的影响,茶叶的工艺、品种、作用等都相继发生了变化。到了明清时期,中国茶已风靡世界,绿茶、红茶、黄茶、白茶、黑茶等五色茶也随之进入平民百姓的生活。茶叶因其色泽不同,性能功用也有所差异,对人体养生保健作用也有着千差万别。中医学理论指出,天地之间有“木火水金土”五行,人体有“肝心脾肺肾”五脏,若顺天地、应万物,则生生不息。“茶为嘉木”,理所当然首先属木,而绿茶在五行属木,其气清味酸。木之脏为肝,肝开窍于目,主血,木资充盈才能正常发挥肝脏功能,因此绿茶具有疏肝、明目、清血、美容的作用,对人体肝血循环有一定的调节功能。红茶在五行属火,在五脏归心,心主血脉,其味苦性温,气味焦香,在经归于心和小肠。经大量研究表明,红茶具有补益心血、助心行血的养生保健作用。此外,红茶还可降低心脏病的患病率[6]。后天脾土,为气血生化之源,在色为黄,黄茶味甜,气味香腻,归于脾而通于胃,以色补色,具有调理脾胃、帮助消化等作用。金行当属白茶,循行于肺与大肠经。因肺主皮毛,可调节腠理,化精为汗,故该茶能透表散热、润肺解毒、预防流感。五脏肾属水,其色为黑,故如出现脸黑无光、背脚冷、腰痛、精力衰退等临床表现,最适宜饮黑茶。此外,人体津液代谢、尿液的排泄均与膀胱经有关,故想要减肥降脂,饮用黑茶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关于茶香,《茶录》描述:“茶有真香……又杂珍果香草”[7]。茶有天然的香气,宋人称之为真香。茶香之清幽已成为唐宋诗人笔下的一种美的意象,宋代诗人朱熹在《茶灶》中写道:“饮罢方舟去,茶烟袅细香”。茶后,带着缕缕茶香随舟而去,人与茶香融为一体,香入思绪,奔向自由之地。诗人温庭绮言:“疏香皓齿有余味,更觉鹤心通杳冥。”他认为茶香可让人满口留香,给心灵带来一种舒畅愉悦、清静自然的精神享受。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茶入水中,与水相遇后产生的清幽香气经嗅神经传入脑后,可发挥醒脑益思的作用,从而使身心感到宁静美好[8]。品茶时,茶气贯入全身,茶香沁人心肺,可使人心静气和,心无杂念。中医强调,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形与神之间关系密切,通过调摄心神、养护形体,最终可达到“形神合一”“形与神俱,度百岁乃去”的目的。

点击阅读全文

思想与传统文化的渊源

〔摘要〕思想的创立,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它是中国共产党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成果的继承与发展。探究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历史渊源,对进一步理解思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思想;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渊源

思想的创立,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它是中国共产党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成果的继承与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是贯穿整个思想的精髓所在。青年求学期间,就十分偏爱中国的传统文化,他鼓励身边的同学好友出国留学去见识大千世界,而自己则一直专注于研究中国文化。就学问研究而言,中国传统典籍占据了他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他是在遇到杨昌济老师之后才在他的指导下开始了对西方经典如包尔生的《伦理学原理》的阅读。中国传统文化对的影响可见一斑。下面就思想中的具体内容阐述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

一、实事求是与古代唯物主义

中国古代哲学史实际上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哲学派系的斗争和发展史,同时也贯穿着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和发展。从春秋的孔子、老子到战国的孟子、荀子,从汉代的王充、桓谭到宋代的程朱理学,从明代李贽到清代王夫之,都提出过一些唯物主义思想。而《易经》、《老子》、《庄子》、《孙子兵法》等著作中,也包含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譬如老子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是春秋末期中国社会特定历史条件之下的产物。西周以来,奴隶主阶级的哲学把一切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都看作是有意志主宰的上天安排的。这些蒙昧迷信的思想是奴隶主阶级赖以维持他们统治的理论支柱。老子则提出“道”是世界的本源,也是事物发展所遵循的规范,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老子唯物主义无神论思想打击了奴隶制度的哲学思想基础,客观上有利于封建制度的成长。老子的辩证法思想继承了《易经》和春秋以前丰富的辩证法思想的成就,并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他认识到自然界也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不停地运动着的。世界的总根源、无所不在的道“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老子•二十五》)。他还提出事物是互相依存而不是孤立存在的。再如战国思想家荀子,他吸收各家之长,发展了古代唯物主义思想。荀子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在承认客观规律前提下,在《天论》中提出了人定胜天的思想。在认识论方面,他在吸收了墨子重视感性认识的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前提下,又吸收了老子、尹文的唯理论精神,给理性以适当的地位。由老子、荀子二人可以看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哲学就有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传统。哲学思想在形成和发展中,结合革命实践经验,扬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之长,弃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之短,并在前人基础上有所创新。譬如“实事求是”一语,本出自东汉班固所著《汉书•河间献王传》,把这句原指治学态度的话,从哲学高度赋予新的含义。他指出,“实事”指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是”指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则是让我们去探求。实事求是理论包含三个基本点。一是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实事求是以承认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为基本前提。二是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实事求是是以全面、发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辩证法原则为基本要求的。三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实事求是以在实践中正确认识世界,把握事物发展规律,进而改造世界为根本目的,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伟大成果。同样不可否认的,实事求是也是对中国古代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批判式地继承和发展,表现为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作风。

二、群众路线与民本

点击阅读全文

高校思想政治应重视传统文化教育

摘要:高等院校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使其接受历史文化典籍中蕴涵的高尚的爱国思想、正确的人生理念、浓厚的人道精神,促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重视传统文化教育,既是对高校思想素质教育内容的新的补充,也是在新的形势下高校培养品德高尚的合格人才、提升整体文化品位必须采取的重要举措之一。它不仅有助于培养当代大学生崇高的人生理想和品德修为,而且能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关键词:思想政治工作;传统文化教育;人道精神

TraditionalCulturalEducationShouldBeEmphasizedinUniversities

Abstract:Traditionalculturaleducationforcollegestudentsservestoinstillpatriotism,apositivephilosophyoflife,andhumanitarianism.Toemphasizeitisanimportantmeasuretoenrichuniversitiesideologicalandpoliticalworkundercurrentcircumstancesforthecultivationofstudentswithloftymoralstandards,highculturalattainment,apositiveoutlookonlife,asenseofnationalpride,andstrongselfconfidence.

Keywords:ideologicalandpoliticalwork;traditionalculturaleducation;humanitarianism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越来越显得突出,同时也面临着许多新的复杂问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十分广泛,而思想素质教育则是其中最主要的内容,因为思想素质教育的成败得失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能否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人才的问题。就人才的个体而言,思想素质是最基本的素质,良好的思想素质是合格人才的首要条件。因此,我们要将思想素质教育作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来抓,要采取多种形式,多种途径,真正使思想素质教育行之有效,在培养合格人才的过程中发挥关键性作用。当前,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改革开放虽然使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但外来思想特别是西方腐朽的思想对我国固有思想文化正在进行着有力的冲击。在这种复杂的条件下,只凭有关的思想理论教科书对学生进行单纯的思想教育,已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我国是一个文化大国,我们的祖先以他们过人的聪明智慧、丰富的情感体验和生活阅历创造了优秀的精神文化,这是一笔用之不尽、取之不竭的宝贵财富。在今天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特别是思想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应重视发掘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对学生开展传统文化的教育,这将对学生爱国主义思想的形成,人道主义精神的培养,人格理念的提升,都会起到十分重要而积极的作用。

点击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