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教师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教师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科学发展观是对以胡总书记的党中央一系列重要思想和理论理论观点的高度概括;科学发展观是十七大精神的灵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科学发展观吸收和借鉴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科学系统地揭示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科学发展观所蕴涵的基本思想和发展规律,学习科学发展观,更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要认真贯彻执行同志提出的: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必须坚定不移地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列,这是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全体党员的庄严使命。

学习科学发展观,更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要认真贯彻执行同志提出的:发展要有新思路。着力提升我们的职业道德水平和专业素质。

“语文课程教学论”是以“语文学”和“课程与教学论”的边缘学科为核心的、综合性的应用理论课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推进,在推进过程中有这样那样的看法、建议,是很正常的。不改怎么办?语文教什么?怎样教?怎样学?尽管这些问题,特别是“教什么”的问题,语文新课程所给的方案仍然未能圆满解决,但它毕竟在原课程基础上跨进了一大步,它能给语文教学以激情、想象和新的信念。

按照新课程的基本精神,如果真正能做到以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基本价值尺度,语文教学面貌会发生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革。因为这样一种大家都可以认同的教育价值取向,落实到教学领域,必然要改变语文教学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做新课程要求的合格的语文教师首先得牢固树立这种教学思想,以此驾驭教学全过程,把人本理念贯彻到每一个教学环节,用这样的基本尺度来衡量教学计划,处理教学内容,选择教学策略,用这样的尺度来追问我们的教学行为“是不是,行不行,好不好”。语文新课程确定文化性(人文性)为语文的重要内涵,使语文课堂变得精彩纷呈。语文课的文化性独具魅力,对学生的成长发展而言,它具有不可替代的人文建构功能。语文教学须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切身体验,从文化层面切入,认识文本价值,激发阅读和探究的兴趣,引导学生感悟、体验、审美,帮助学生建设人文精神,在这样的过程中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在语文的平台上,应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逻辑思维能力)和独立判断力。思维能力是个人素质的第一要素,语文必须而且有能力担当培养的责任。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引导学生探究问题,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逐渐形成独立判断力,实现健康而有个性的发展。同时积极思考和探究,能有效地激发和保持语文学习兴趣。实践证明,思考、探索以及伴随着这一过程而不断产生的思维成果是保持学习兴趣的最佳途径。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还可以从根本上克服中学语文教学长期存在的肤浅平庸之弊,促使语文教学追求卓越和优秀,追求高品位。

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精神,所谓的语文知识应该是动态的、不断生成的,目的全在于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不在于形成也形成不了什么体系。面对丰富复杂语言现象,作为听说读写的支撑力量,语文知识应具有主观性和相对性品质,它应当产生于对话共建的过程中,又在构建的历程中不断修正发展。过去语文教学中某些视为神圣的“知识”,例如语法修辞之类,之所以被“放逐”或者说有被“放逐”的危险,那是因为它们对语文学习基本是无济于事。实实在在地说,课程标准也好,按照新课标编写的教科书也好,在语文知识方面都没有提供比过去更多、更高明的现成东西。其实认识几千字后,现行的语文课已经没有多少学科意义了。要真正科学有效地提高中学生的语文能力,就得寻求真正有助于提高听说读写能力的支撑知识。在这方面,专家还没有为我们准备好,而且到目前为止似乎还没有可能准备好的指望。这是“不幸”也是“有幸”,虽然没有现成的知识可教,却给我们留下了充足的建构空间。广大一线教师有着丰富的智慧和经验,有能力在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实践中不断形成知识共识,其教学意义全部体现在探索建构的过程之中。果能如此,教语文会很有意思。

语文新课程确实很“新”,但仍然是语文教学历史的产物,不过不一定是“顺产”,所以实施至今有诸多的不适应、不认同。我觉得,在这样的背景下,语文教育需要新课程推动下的全面、认真、负责任的不断反思,让语文课程和语文教学逐渐走向一定程度的“自觉”,逐渐趋向较高的境界。

这样看来,适应新课程,语文教师当然不容易做。从教学实践情形来看,我认为,语文教师务必转变教学与研究的思维方式:多一点个性,少一点一般化;多一点归纳,少一点演绎;多一点建构,少一点因袭。不断的改革、维新是语文教师的自我解放之路,语文名师的经历和广大语文教师的实践告诉我们:语文教学只要坚持改,就绝对有好的收效。四平八稳只能造成平庸。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文课程的变革和发展,努力做好语文课程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