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实践党创新理论思考

实践党创新理论思考

《文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最新经验的理论升华,是指导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纲领性文献。然而,在具体的运用过程中,常常出现“教条化、神秘化、甚至妖魔化”的倾向。如何“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总书记在新时期保持党的先进性专题报告会和学习《文选》报告会上反复强调,“学习《文选》,要花大力气研读原著,做到真学、常学、深学,勤于思考,善于运用,真正学通弄懂。”其核心在于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中创新党的理论。要保持理论之树常青,在于深深植根于实践的土壤,从实践中吸取力量,凝聚共识,才能为实践导航。这就是理论的实践品格。然而,从时间序列看,理论总是后于实践的,它们之间存在时滞。正如同志早在年10月就深刻指出:“过去有许多做法和经验已经不适用了,要根据新的实践要求,重新学习,不断创新,与时俱进。”而且既然如此,理论如何能为当下的实践导航呢?从关系角度看,实践与理论的关系是一种目标与约束的关系,理论是一种约束,实践仍是最终的目标,没有约束的目标,是盲目的,最终导致目标也无法实现;没有目标的约束,是空洞的,必然会造成约束的僵化,失去生命力。理论与实践能否与时俱进,关键在于弘扬理论的实践品行。

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如何做到认识上有新提高、运用上有新收获?我认为要在结合的过程中下功夫,达到实践的“三个境界”。那就是对待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要“真学、真用、贵在创新”。这样,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才能创造出“生气贯注”的理论,同样也能保持住和谐社会的构建不失去社会主义的约束,使和谐社会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本文试图从文本与现实关系的角度,如何实践党的创新理论?

一、践行创新理论要达到求真务实的境界

求真务实是共产党人的理论品格。在我国几十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既在独立自主的实践中创造了社会主义发展的辉煌成就,积累了丰富经验,同时也在失误和挫折中汲取了深刻教训。留下了极其宝贵的理论财富和思想财富。作为一个理论工作者,就应该认真总结和学习前人留下的极其宝贵的理论财富和思想财富。古人说得好: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不闻先贤之言,不知学问之大。我们进行的社会主义事业是在前人的基础上的继承和发展,要把这个伟大事业继承好、发展好,首先是要学习革命先贤在探索过程中留下的历史经验,无论是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败的教训,都是我们宝贵财富,我们都应该认真总结和学习。

从思想、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进程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跨越。这实际上已经成了某种“传统”。对这一传统的隔膜与误读,很容易产生虚无主义态度和热衷于横扫一切、取代一切的偏激。最为典型的表现为两个方面:其一是出于“阶级感情”,对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采取情绪化语言表述,使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陷入“本本主义”或“教条主义”的泥潭,如早期的山沟里不能产生马克思主义论述和后来的“两个凡是”的主张,扼杀了理论的生命力;其二是对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采取妖魔化的表述,或全盘否定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或不想、不愿探究这百年来的理论与实践,都想推倒重来,重新经历一番痛苦摸索,而不曾很好地借鉴前人的经验教训。所有这些,都不是真心学习的态度。为此,达到求真务实的境界,要做到:

第一,就是要坚持潜心研读原著,重在求真。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三代领导集体所留下了极其丰富的理论文本和思想文本。文本作为一种知识形式,不仅具有专门化自足性的知识言说系统,而且展示的是他们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为指导,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产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性格。这种理论性格是在社会现实中产生,接受实践检验,而且随着社会现实的发展而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作为一门科学,其认识过程实际上不仅按照内在规律合逻辑地发展,而且它在许多关键方面受各种各样超理论的社会因素的影响。这些社会因素不仅影响到知识的形式和内容,而且决定着我们的经验与观察的范围和强度,即主体的“视角”。因此,它不仅是一种由社会实践所决定的知识,而且是一种随社会实践的变化而变化的学说。

第二,就是要坚持虚心接纳人类文明一切优秀成果,不断求深。人类文明是由包括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全人类共同创造的财富,是全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改造人自身的实践过程中的智慧结晶,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在这些成果的科学总结和理论升华,是一个开放、发展的科学体系。否定或忽视人类文明一切优秀成果,都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同时,接纳不等于全盘接收,“怀疑一切”是马克思最欣赏的格言,因此,按照“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加强引导,批判性地吸收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这就决定了我们在学习理念、态度和方法上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避免思想上的多元化而导致的价值取向的混乱。

第三,就是把握精髓,锐意求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党的思想路线,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和灵魂,要紧密结合当今时代和社会实际,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开拓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第四,就是要坚持以实际问题为中心,务必求实。就文本谈文本,既不现实,也不可取。理论的生命力是在历史现实中产生,在解决当下现实问题中发展。正如同志指出的那样:“看我们是否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关键看是否能够运用它来解决中国面临的实际问题,推进党的事业的发展,解决的问题越多,就运用的越好。如果理论上说得头头是道、天花乱坠,最后什么问题也没有解决,那就不是真正的坚持。坚持马克思主义,要在解决问题的进程中来落实,要用实践的效果来检验。”(《文选》第三卷,第339页)如果人们只有欣赏的份,不敢有践行的企图。处处设置禁区,当然谈不到真正的学习。因此,学习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应该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指归。

二、践行创新理论要达到灵活运用的境界

灵活运用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今天,人们仍不觉得“信仰马克思主义”有何不妥。这可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其一在于它的科学性和实践性的理论品格。马克思恩格斯都不是象牙塔和书斋里的学者,而且,他们创建“马克思主义”的目的也的确不限于“说明”世界,而主要是为了“改造”世界。说明与改造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体两面。从根本思想来讲,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改造社会的理论。因此,马克思主义能够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逐步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其二在于信仰包含有效性与可信性两个特性。信仰的有效性与可信性是以一定的文化背景所指示的知识为纽带联系在一起的。从信仰已经被广为接受之后来看,可信性往往在暗中支配着有效性,但是信仰起初之所以被接受恰恰是因为它的有效性,换言之,有效性是可信性的前提而不是相反。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变成了一种必胜的信念,原因在于它不是建立在善良、美好的愿望之上,仅有美好的愿望是不够的,美好的东西不一定都能够实现。而是在于它具有成功地改造社会的功能,即用于指导实践。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经验已经证明只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鲜经验再次证明只有领会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才能发展中国。

可见,领会的真谛在于灵活运用。正如同志说:"一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这一点,要坚定不移,不能含糊。二是一定要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勇于追求真理和探索真理的革命精神。这一点,也要坚定不移,不能含糊。""这两个''''坚定不移''''、两个''''不能含糊'''',始终是检验我们是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的试金石。”

要真正做到学好用好《文选》,必须做好两个结合。其一是结合当前“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伟大实践,把握现实的针对性,学以致用、以用促学、学用相长,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其二是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结合起来,即以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制度为最终目标,以全心全意为中国最大多数人民谋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以不断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为基本手段,以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根本保证,扎实工作。但如果只有实际工作,而没有伟大而高尚的理想,或对自己肩负的伟大历史使命模糊不清,也不是真正用好马克思主义,而是庸庸碌碌的事务主义者。

真用就是要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继续坚定不移地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而不是为了一己之私利,局部的小集团利益。准确把握人民群众所思、所想、所急、所盼,彻底服务于人民群众。正如在学习《文选》报告会所强调的那样:“实现人民愿望、满足人民需要、维护人民利益,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保护好、发展好。

三、践行创新理论要达到发展创新的境界

发展创新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永葆生机的源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人经过七十多年的奋斗,总结出来的一条宝贵经验,也是付出了巨大代价以后换来的重要历史教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今天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共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留给我们的最大的启示,就是生生不息的创新精神。三代领导集体每一次探索就是一次伟大创新,实现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三次历史性地跨越。

三次历史性地跨越的成功经验,可概括为四句话:坚定社会主义改革方向不动摇,保持改革方案设计的科学性,谋求广大民众分享改革利益的协调性,实现改革开放的安全性。四位一体,缺一不可。落脚点不在模仿,关键在创新。“为着人民的利益,我们必须说前人没有说过的话,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把思想从教条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领会创新的精神实质,要做到三点:

首先是必须尊重人民实践,从人民的伟大创造中汲取思想营养并上升为理论,是我们党进行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人民群众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主体,也是今后创立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主体,我们要牢记总书记所说“切实把他们的积极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

其次是要善于重新学习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从中吸取创新的元素,从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学习中增强创新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从建设社会主义历史经验中学习创新的本领,提高创新意识。

其三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实践中不断提升创新的能力。同志强调:“过去有许多做法和经验已经不适用了,要根据新的实践要求,重新学习,不断创新,与时俱进。”后来,他又指出:“无论从国际还是从国内看,我们都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必须从理论上、实践上作出回答并加以解决,否则我们就不能更好地前进。我们必须与时俱进,继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如果因循守旧、停滞不前,我们就会落伍,我们党就有丧失先进性和领导资格的危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前无古人的全新实践,不仅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模式作为参考,而且在马克思主义老祖宗的本本里也找不到可以照抄照搬的处方。解决这些问题只能靠新的实践,靠不断的探索。实践没有止境,解放思想也没有止境。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要突破我们。因此,创新也没有止境,创新就是发展马克思主义。

求真务实、灵活运用、创新发展是学习《文选》要达到的“三个境界”,真学才能真用,灵活运用才能创新。求真务实是基础,灵活运用是关键,创新发展是灵魂。今之欲成就大事业者,只有做到“真学、真懂、真信”,才能真正把马克思主义用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去。真学的目的在于为当下的现实服务,真干是真学的出发点与归宿,创新是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使之成为解决当代面临的种种问题的锐利思想武器,是真学与真干的理论升华,三者一脉贯通,融为一体,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实践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