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全面小康与科技发展之断想

全面小康与科技发展之断想

未来20年,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战略发展过程。

全面小康社会并非仅仅是一个富裕程度的概念,而且是一个生产力水平、国际竞争力的概念。没有科技发展就无法在对有限资源、有限机会的竞争中获取先机,就不可能把13亿人送进工业文明基础上的全面小康社会。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中国科技发展的战略调整应当注重四个方面。

第一,与工业化的历史进程密切结合。党的十六大提出:“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判断。以能源为例,在我国的一次能源构成中,液体、气体能源资源严重短缺是一个不可改变的事实。2010年左右,中国的石油需求中就要有一半以上依靠进口才能满足。除了依靠“走出去”的对外开放之外,新型能源和传统能源的清洁利用技术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战略意义。发达国家在自己的工业化过程中,或者依靠对殖民地的掠夺,或者依靠50年代“石油大发现”的历史机遇,度过了工业化的高资源指向阶段。正因如此,迄今世界上的汽车动力仍停留在液体燃料的水平上迟迟没有突破。电力和汽车这两种工业化的标志性产品未能实现密切结合,这已为人们公认是工业化阶段遗留的一个重大技术缺憾。现在看,电动汽车的技术突破很可能需要中国人来完成。因为客观事实是,如果不能实现这一突破,在13亿人口的国家让“汽车进家庭”是不可能办到的。电动汽车发展的“瓶颈”何在?在动力电池,说到底,在新材料上。这个新材料就具有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所说,“对经济增长有突破性重大带动作用”的意义。

第二,与信息资源的开拓密切结合。未来20年,我国的工业化将是一个与现代化并举的进程。发展信息技术,开拓信息资源,是我们最大限度地优化配置资源,提高各种经济要素利用效率以及在国际竞争中取胜的关键。事实上,中国具有发展信息产业得天独厚的条件。在当前的信息产业发展过程中,人类正面临一个社会属性的制度难题,那就是资本在技术研发上的投入难以补偿的危机。因为按照机器设备的使用年限分段“折旧”的传统补偿方式已经无法适应技术进步的速度。目前看,解决这个矛盾只有两个途径。一条途径是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这样一种新型的社会性的制度约定。再一途径是找到一个足够大的市场,能够在技术问世的第一时间内就足够充分地收回研发投资。至少到目前为止,除中国外,这个世界上还没有哪一个国家具备这样大的市场基础。当前,为什么很多IT产业的跨国公司正在把他们的研发机构转移到中国来,或者把最新的研发产品率先在中国市场投放?就是因为中国具备解开这个技术发展与制度创新之间矛盾最有利的市场条件。

第三,与城市化进程密切结合。未来20年,中国经济发展面临诸多重大战略难题,例如供求失衡、就业、城乡发展不平衡、基础设施不足等。解决这些矛盾的思路交点是大力推进城市化。城市是工业化和现代化技术的系统集合,中国的科技发展应当着重于“城市技术”的发展。我们迫切需要认识城市,用科技武装城市,依靠科技力量优化组合城市经济资源。我国的科技发展有必要从重点武装产业转变到重点武装城市上来。

第四,与可持续发展密切结合。全面小康社会一定是人类经济系统与自然界之间关系协调的社会。改善环境,保护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迫切之需。在一定意义上说,信息技术、航天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等方面的突破并非是人类技术能力的最大挑战,因为所有这些技术所能破解的都只是自然界中的局部“密码”。而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人类必须掌握自然界的全局性规律。党的十六大明确强调,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是我们的基本国策,必须把可持续发展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这个“十分突出”的地位,当然包括在科技领域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