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政府有关执行质量兴市方针的建议

政府有关执行质量兴市方针的建议

直各委、办、局:各县市人民政府。

全面提升全质量总体水平,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转变,努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切实保证和改善民生,全力坚持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根据省政府实施质量兴省战略的统一部署,现就实施我质量兴战略提出以下意见:

一、实施质量兴战略的重要意义

走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对推动红河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实施质量兴战略,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增强综合经济实力,提高核心竞争力的肯定要求;应对国际贸易技术壁垒,加快我国向西南开放桥头堡建设的迫切需要;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绿色经济强、民族文化大的重要保证;确保质量平安,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根本要求。质量水平是衡量一个地区综合竞争能力的重要标志,质量问题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问题。落实质量振兴纲要。

通过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质量振兴纲要,积极推进质量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加强质量平安监督管理,大力实施规范化和名牌战略等,质量平安保证能力不时增强,质量工作取得明显效果,为全经济社会可继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但目前仍存在全社会质量意识不强、质量监管机制不健全、知名品牌较少、服务质量整体水平不高、资源环境代价过大等突出问题,委、政府高度重视质量工作。影响经济的健康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各级、各部门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质量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实现经济增长的目标建立在提高质量、优化结构、增加效益、降低消耗、维护环境的基础之上,坚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大力实施质量兴战略。

二、实施质量兴战略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红河崛起为目标,以开展“质量兴县(市)质量兴业”质量兴企”质量兴品”为载体,构建政府推动、部门协作、企业为主、社会参与的大质量工作机制,全面提高总体质量水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促进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基本原则

实施质量兴战略坚持宏观经济运行质量与微观产品质量相结合的原则;政府引导与市场主体作用相结合的原则;质量管理与科技创新相结合的原则;事前源头治理与事后加强监管相结合的原则;全球化先进管理与外乡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三)主要目标

全社会质量意识明显增强,力争到十二五”末。规范体系基本完善,质量平安得到有效保证。全质量总体水平和产业、企业整体实力基本适应市场竞争需要,质量工作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步提高,努力实现产品质量稳步提高,工程质量全面提高,服务质量显著提高,环境质量明显提高,促进全宏观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完善,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促进全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广大人民群众多层次的质量需求基本满足。

1.产品质量稳步提高。2012年。食品生产企业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达到90%以上。通过有机产品、绿色产品和无公害产品认证数达到100个,申报中国著名商标5个、地理标志维护产品4个、云南名牌产品20个、云南省著名商标60个。

重要工业产品、农产品、食品、药品等产品质量合格率继续上升。全重要工业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稳定在90%以上,十二五”末。食品生产企业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达到95%以上。通过有机产品、绿色产品和无公害产品认证的产品数突破200个;申报中国著名商标8个、地理标志维护产品8个、云南名牌产品30个、云南省著名商标100个。

2.工程质量全面提高。2012年。新技术、新工艺、新资料广泛应用,勘察、设计、施工质量明显提高。工程质量平安抗震设防得到有效保证,建筑节能减排全面达标,工程竣工验收合格率达到100%绿色施工、绿色建筑全面推行;住宅性能明显改善,优良工程、优质工程、精品工程比率逐年提高。

新技术、新工艺、新资料应用效果显著,十二五”末。普遍采用绿色施工,竣工建筑、道路、水利工程质量和安全、卫生指标100%达标,新开工建设工程100%执行节能环保规范,施工企业综合诚信评价体系建设全面完成,国家、部、省级优质工程比率逐年递增,达到全省领先水平。

3.服务质量显著提高。2012年。服务功能有所增强,服务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服务业规范化示范和试点建设工作初见效果,示范、试点不少于25个,全服务业社会满意度普遍提升。

服务业规范化示范和试点建设效果显著,十二五”末。示范试点数量不少于50个。面向生产、面向民生、面向农村的新兴服务业基本形成规模,能较好地满足提高经济发展、增加城乡就业和人民群众生活的需要,服务业整体社会满意度显著提高。

4.环境质量明显改善。2012年。全民环保意识普遍提高。七彩云南、生态红河”维护行动效果显现,污染减排达到国家考核要求,大部分地区生态环境质量良好,县市城区空气质量全年优良天数稳定在95%以上,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90%以上。

生态经济、低碳经济和环保产业比重明显增加,十二五”末。节能减排取得显著效果。主要乡村空气质量全年优良天数稳定在97%以上,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95%以上。节能减排、能源再生、生态维护规范体系建设效果显著,经济建设与环境维护协调发展。

三、实施质量兴战略的工作重点

一)政府推动。

将宏观质量管理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目标管理,各级政府对当地质量工作负总责。要以提高质量、振兴经济、促进发展为核心。充分发挥规划、监督、引导、服务职能,结合当地资源优势和产业布局,突出重点,合理规划,建立绩效考核、奖惩和监督管理制度,完善宏观质量分析和发展质量社会评价机制,全面提升区域整体质量水平,促进区域经济健康快速发展,为质量兴奠定坚实的基础。

1.全面启动。各级政府要结合实际。明确工作目标,突出工作重点,细化工作措施,落实工作责任,广泛宣传动员,营造良好氛围。

2.典型带动。各级政府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工作原则。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工业要以巩固发展主导产品为重点,通过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提高规范制(修)订水平,提升产品质量和竞争力,积极打造特色产业示范县(市)种植、养殖业要围绕优势农产品资源,加快农业规范化、产业化、现代化进程,积极打造农业经济示范县(市)旅游业要围绕旅游和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制定完善服务规范体系,提升旅游服务、文化产品质量,积极打造生态旅游示范县(市)

3.监管推动。各级政府要坚守质量平安底线。抓实各项质量工作。要加强重大危险源的监控,确保区域性资源开采、工程建设、食品药品、危险化学品、特种设备等重点行业、领域的质量平安。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等违法犯罪行为,集中整治区域性、行业性质量平安问题,最大限度防止区域重大质量平安事故的发生,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

二)部门协作。

坚持从源头抓质量,各行业主管部门对本行业质量发展负主责。要充分发挥行业优势。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和科学技术等手段,促进产品、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实现行业振兴。

1.制定行业质量发展规划。要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原则。突出优势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结合产业特点,以政策支持、规范制定、品牌培育、人才培养、能力提升为重点,制定行业质量发展规划,建立行业质量发展状况分析和评价制度,努力推动行业质量工作发展。

2.加强行业质量平安监督。要充分运用生产许可、认证认可、注册备案等手段。建立健全行政管理、行业自律和中介服务相结合的质量平安监管体系,完善风险评估、监测、预警、信息通报和应急处置机制,切实防范系统性、行业性质量平安突发事件,确保行业质量平安。

3.提升行业质量整体水平。要以质量提升、品牌创建和服务改善为工作重点。加强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树立工艺控制、技术研发、节能减排、生产管理等行业标杆,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努力培育大企业、大集团,全面提高行业整体发展实力和发展质量,推动行业加快发展,使各个行业成为质量兴的重要力量。

作三)企业为主。

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企业是产品质量平安的主体和第一责任人。要进一步强化社会责任意识。制定质量发展行动计划,落实企业质量责任,加强对产品质量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控制,确保质量平安。

1.严格规范生产。企业要牢固树立“质量第一”观念。实施规范化生产,杜绝无标生产,积极推进生产的顺序化、规范化和标准化。鼓励企业积极采用国际规范和国外先进规范,制定具有竞争力、高于国家现行规范的企业内控标准。凡生产涉及人体健康和人身、财富平安产品的企业,必需严格执行国家强制性规范。

2.提高管理水平。积极采用国内外先进的质量管理方法和技术。探索采用卓越绩效管理、六西格玛管理等规范化管理体系,积极开展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平安等管理体系认证,建立规范化、计量、质量管理示范点,提升企业形象和核心竞争力。

3.广泛开展“两提升、两争创”活动。要深入开展以提升产品技术创新能力、提升质量控制能力。制定活动实施方案,树立“提高质量,科技先行”观念,围绕提升技术水平、改善品种、维护环境、保证平安、降低消耗、综合利用等,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加速研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形成科技推动质量、质量促进科技的良性循环机制,实现练内功、提质量、增效益的目标。

四)社会参与。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围绕实施品牌战略。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知名品牌和优势产品,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引领特色优势产业健康发展。

1.坚持以质取胜。强化市场观念。加强产品设计、生产、制造、营销、服务等全过程质量管理,全面提升红河产品的质量水平,不时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顾客满意度。加强规划引导,严格市场准入,抑制低水平产品盲目发展和重复建设。

2.健全创新机制。围绕国家产业政策。推动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优势产品和优势企业集中,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提升产品档次,提高产品技术含量,促进自主品牌发展。

3.争创品牌产品。加大品牌的培育、引进、推介、维护和奖励力度。与产品开发、技术改造、管理创新紧密结合,运用自主创新、品牌经营、商标注册、专利申请等手段,加快品牌建设,争创中国著名商标、地理标志维护产品、云南名牌、云南省著名商标等方面有新突破,形成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科技含量高,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使名牌产品的带动力明显提升。

五)强基固本。

建立和完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规范体系、检验检测体系、质量信用体系和人才培养机制,各级政府、各部门和广大企业要重视和加强质量发展的基础性工作。为质量工作稳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1.深入推进规范体系建设。以促进自主创新、节能减排、环境维护和农产品、食品药品平安为重点。开展“规范化良好行为”创建活动,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专利及时转化为标准,努力实现“技术专利化、专利规范化、规范产业化”及时跟踪和掌握国内外先进规范情况,鼓励各行各业参与国内外规范化活动。建立适应经济建设和技术发展需要的技术规范推进模式和运行机制,形成以政府宏观政策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以中介服务机构为桥梁的技术规范研究、制定、推广、实施体系。

2.加快检验检测能力提升建设。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加大投入、整合资源的原则。加快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参与的公共检验检测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有效提升检验检测手段和能力,为企业和社会提供科学、准确、高效的检测及技术服务。建立一个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部级有色金属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建立一个达到省内先进水平的红河综合技术检测中心,建设和完善一批级质检站,重点加强县级技术机构民生计量、食品等惯例检验和快速检测项目建设,形成与全产业经济发展紧密相关的技术支撑平台,为质量提升提供技术保证。

3.积极推动质量信用体系建设。依照国家建设社会信用体系的要求。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步伐,建立体系完整、责任明确、运行高效、监管有力的质量信用体系管理机制。加强质监、检验检疫、工商、税务、公安、安监、银行等部门合作,资源整合,信息共享,共同推进全各行业的质量信用信息交流平台建设,构建企业质量信用体系的基本框架和运行机制,完善企业质量信用等级评价体系和信息制度,打造老实守信的经济发展环境。

4.拓宽渠道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制定我吸引质量管理优秀人才的措施和办法。着力提高质量管理人员和质量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加快全质量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加强各行业标准化、计量、质量工程技术人员职称评定工作,重点培养和引进高层次、高技能、满足不同需求的质量专业人才,为全质量振兴提供人才保证。

四、实施质量兴战略的保证措施

一)明确责任。

把质量兴工作纳入政府工作绩效考核内容,各级政府、各行业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质量工作的领导和管理。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开展。政府成立由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实施质量兴战略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和指导质量兴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质量技术监督局,承担日常工作。由经委、农业、建设、商务、环境维护等部门分别牵头设立工业产品、农产品、工程、服务、环境质量五个工作组,负责质量兴战略各项主体工作的方案制定、组织实施和检查考核。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协调联动,密切协作配合,形成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各级政府、各行业主管部门要层层落实目标责任,严格绩效考核,对推进质量兴工作不力的单位和个人实施行政问责。

二)加大投入。

将实施质量兴战略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各级财政要加大对实施质量兴战略的投入力度。安排必要的经费支持开展质量兴工作。逐步加大规范体系建设、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和公共检验检测服务平台建设、品牌建设等专项经费的投入力度,加大对名优产品生产经营企业的扶持力度,保证品牌战略推进、质量管理奖励、质量管理基础研究等专项经费投入。各级政府及行业主管部门要结合工作实际,创新激励机制,制定鼓励和扶持企业优化管理、科技创新、技术改进等方面的政策措施。人民政府设立“红河人民政府质量管理奖”对在全质量振兴和事业发展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企业进行惩办奖励。

三)健全法制。

加强质量执法队伍建设,深入贯彻落实国家质量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质量执法监督机制,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提高基层执法能力。提高执法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执法水平,保证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和廉洁执法。将质量法律法规纳入全民普法教育规划,开展全民质量法制教育,着力增强全社会的质量法制意识,营造质量发展的良好法制环境。

四)注重宣传。

建立统一、科学、权威、高效的质量信息制度,各级政府及行业主管部门要疏通公众质量投诉和维权渠道。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和社会监督作用,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媒体资源,开辟专刊、专栏、专题,宣传质量兴工作亮点,推广先进的质量管理方法,曝光质量违法行为。加强质量文化建设,积极培育“以人为本、老实守信、精益求精、追求卓越”质量文化,全社会普及质量知识,形成人人关心质量、人人重视质量、人人参与质量、人人发明质量、人人监督质量、人人享受质量的良好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