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政府

政府范文精选

政府范文第1篇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年工作回顾

××年是全区上下攻坚克难、团结拼搏之年,也是夯实发展基础、取得丰硕成果之年。一年来,我们认真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坚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主动适应客观环境的新变化,开拓工作思路,创新工作举措,各项工作扎实、稳健、深入推进,圆满完成了区八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良好态势。

(一)经济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十五”规划中的许多重要指标提前一年完成。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万元,同比增长%,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全区人均达到万元突破了美元。工业总产值完成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亿元,增长。其中区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完成亿元,同比增长,实现销售收入亿元,同比增长。农业农村经济稳步提高。农、林、牧、渔业实现全面增产,农业增加值完成亿元,同比增长,为近三年来的最好水平。第三产业发展加快步伐,依托四方井片区开发和重百片区改造,商贸、餐饮、住房等消费热点逐步形成消费市场日趋活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亿元,增长。财政金融运行平稳,完成区域财政收入万元,同比增长,其中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完成万元,同比增长%。财政支出完成万元,同比增长。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万元,增长。

(二)“一园两重”强势推进。车城工业园区建设再创佳绩。园区控制性工程——车城大道西段和西湖大道南段已竣工通车,沿线水、气、电信、有线电视等管网铺设已基本完成,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亿元。园区招商引资取得实质性突破,农用微耕机项目、钢结构厂房项目、标准厂房项目、年产吨锻件生产项目等个项目成功入驻,协议投资总额亿元。其中,新入驻工业企业家,预计总投资亿元,投产后年产值可达亿元。

(三)改革开放取得新进展。牢固树立“大开放促大发展”的思想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高质量组团参加“渝洽会”等招商推介活动,与江苏省江阴市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引进了具有较强实力的新世纪化纤公司,成功开辟了承接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渠道。全年签订招商引资协议个,协议资金亿元,实际到位亿元。加强与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合作,拓宽了区域经济发展融资渠道。国有商贸企业改革改制工作加快实施,区糖酒食品公司职工实现分流,粮油公司改制工作稳步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事业单位用人机制不断优化。民营经济快速发展,累计发展民营企业户,个体工商户家,从业人员人,民营经济对区域经济的贡献率达到%。

(四)城市环境进一步优化。启动“青山绿地”、“蓝天碧水”工程,深入开展园林、市容“三创”活动。狠抓以工业和机动车废气、扬尘和餐饮业油烟为重点的大气污染治理,加大龙水湖饮用水源保护力度,深入开展太平河污染专项治理。全年空气环境质量优于国家二级标准,饮用水质达到国家地面水质Ⅱ类标准。切实加强城市管理。对辖区乱搭乱建、环境卫生脏乱差等现象进行专项整治,实施了第四期灯饰工程,城乡环境面貌不断改善。城镇化步伐加快,扩大建成区面积平方公里,新建农民新村一个,新增城镇人口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人,城镇化率提高个百分点。

(五)城乡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元,同比增长,突破了多年增幅处于低水平徘徊的局面。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元,增长。城乡居民储蓄余额亿元增长%。城乡居民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三条保障线”有序衔接,城市、农村低保对象实现了应保尽保。顺利完成社会养老保险体制下划接管工作,确保了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失业人员待遇得到较好落实,超额完成市政府下达的工伤保险人的扩面任务。户倒房危房灾民房屋重建工作基本完成,廉租房工程建设顺利实施,首批户城镇“双困”家庭已获廉租住房。

(六)精神文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深入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认真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注重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倡导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积极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城区。出台了促进科技进步和科技普及奖励办法,认真开展“科技活动周”和“农业科技宣传月”活动。注重为工业企业和农业发展提供科技服务,促进了工业和农业科技进步。教育事业加快发展,素质教育扎实推进,课程改革全面推行。积极实施中小学危房改造,启动了四方小学、通桥小学危改工程。大力推进××中学“创重”工作。加强师德师风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效果明显,集中整治校园周边环境初见成效。“两基”、“普实”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切实加强舆论监督和对外宣传报道,完成了区电视台节目的全面改版工作。

(七)政府自身建设得到加强。坚持依法行政,严格执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和执法过错追究制,全年办结行政复议案件件。加强勤政、廉政建设,深入开展政风、行风评议和行政效能监察活动,努力改善和优化发展环境,不断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规范行政行为。深入开展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切实加强对行政审批部门的管理和监督。公务员培训工作取得新进展,公务员素质不断提高。深入推进政务公开,进一步完善了区政府公众信息网,出台了政务信息公开实施细则。继续坚持实行“罚缴分离”、“收缴分离”和“收支两条线”规定,强化对预算外资金的统一监管。高度重视信访工作,及时处理人民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自觉接受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依法监督,各人民团体、无党派人士和人民群众的民主监督。办理区八届人大二次会议代表建议件,满意率和基本满意率达到。

过去的一年,我们之所以较好地完成了各项任务,主要得益于始终坚持加快发展不动摇,勇于自加压力,积极捕捉机遇,千方百计谋求快速发展;得益于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积极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切实将宏观调控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缓解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机遇,为××的长远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得益于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准确把握区情,充分发挥××的比较优势,较好地解决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和关键问题;得益于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认真解决社会生活中的难点、热点问题,努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增强了全区人民的凝聚力。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我们遇到的困难比预料的大,取得的成绩比预料的好。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市委、市政府和区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和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区人民团结一心、努力拼搏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各位代表,向在各条战线上辛勤劳动、作出积极贡献的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向各人民团体、驻区部队、武警官兵、公安干警,向各机关企事业单位、重汽集团和红岩公司全体职工,向所有关心和帮助××建设发展的各界人士,向信任和支持政府工作的全区人民,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感谢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清醒地看到,前进中还存在不少的困难和问题。一是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农民继续增收难度较大;二是企业产品科技含量低,汽配产业“小、散、弱”,缺乏市场竞争力;三是科、教、文、卫、体等社会事业的发展与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还存在较大差距;四是政府职能转变步伐不够快,服务意识、服务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为此,我们必须时时保持忧患意识与责任意识,保持谦虚谨慎、苦干实干的工作作风,高度重视并认真解决上述问题,迎接新的挑战,开创新的局面,决不辜负全区人民的期望。

二、××年工作安排

××年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解放思想、跨越发展的关键一年,也是全面实现“十五”计划目标、衔接“十一五”发展的重要一年。展望××年,我们既面临加快发展的良好机遇,也面临一些挑战,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一方面,世界经济开始步入周期性复苏阶段,国际贸易继续扩大。国家宏观调控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国民经济总体运行态势良好。××打造西部“汽车名城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继续加大对三大经济发展区的分类指导力度,外部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区的发展。车城工业园区、龙水湖景区招商引资势头良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重汽集团与机电控股成建制重组,新世纪化纤公司等工业项目加紧推进,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对我区加大金融支持,这些都为我们做好今年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另一方面,我区经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汽车及其零部件等支柱产业面临着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经济总量小、结构不合理的矛盾仍然突出。对此,我们应有清醒的认识,准确把握宏观经济形势,认真处理好经济工作中“稳与快”、“快与好”的关系,充分利用一切有利条件,趋利避害,乘势而上,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确保经济社会发展各项目标任务的实现。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落实“五个统筹”,加强“五大执政能力”建设,围绕全面完成“十五”计划目标,进一步深化各项改革,扩大对外开放,狠抓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运行质量,改善城乡人民生活,努力构建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根据上述总体要求,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今年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实现地区生产总值万元,增长;

——完成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万元,增长;

——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增长;

——完成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增长;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城镇登记失业率低于;城镇化率提高个百分点。

为实现上述目标,今年将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继续强化工业主体地位,努力实现工业经济发展新突破

将工业经济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立足发挥现有的基础、资源和比较优势,坚持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方向,按照“一主三化”的工作思路,切实作好园区经济发展、主导产业培育、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和“三化”互动等“四篇文章”,全面推进新型工业化,提升工业经济整体素质,壮大工业经济实力。年内工业增加值达到亿元,增长以上。

(二)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双增”目标,重点做好抓调整、抓效益、抓保护这三项工作。

抓调整,在发展特色农业上下功夫。在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优质、无公害农产品,提高农产品品质。进一步壮大蔬菜、水果等特色产业的规模,做好盛产期果品的销售服务工作,积极引导畜禽水产养殖健康发展,使之成为农民增收的稳定产业。高度重视农业标准化生产,按照基地规模化、生产专业化的要求,对照有关标准,加强基地投入品管理,普及无害化生产,全力打造绿色品牌。

抓效益,在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上下功夫。稳步推进农业产业化。坚持“一个主导产业、一个行业协会、一批龙头企业、一批生产基地”的发展方向,发展订单农业,加快产业化基地建设。积极培育发展各类行业协会和农村“两社两化”,实现生产和市场的有效对接。加大对农民工的培训力度,加快劳务市场建设,健全劳动服务网络,提高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扩大劳务输出规模。抓好外出务工人员管理引导、权益保护和返乡人员的创业服务。年内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人。

抓保护,在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上下功夫。完善农村土地经营制度,切实保护基本农田。巩固和发展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免征农业税,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多渠道增加对农业的投入,继续实施生态家园工程,年内力争完成户。继续抓好农田水利、饮水工程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实施农村户户通有线电视工程,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三)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培植区域经济增长新亮点

第三产业是推动经济增长的积极力量,也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要按照市场需要,重点发展旅游、现代物流、商贸等产业,进一步提高第三产业在区域经济中的比重。

积极发展旅游产业。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积极开发龙水湖旅游资源,努力打造“都市度假村、渝西康乐园”。加强旅游开发基础性工作,切实做好“三个一”,即编制实施好“一个规划”(龙水湖旅游发展规划)、修建好“一条道路”(滨湖公路)、落实好“一批项目”(温泉度假区、老年公寓等)。

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快物流市场体系规划,全力推进重汽物流中心建设,集中培育具有较强实力的运输企业,建立现代综合运输体系和物流服务网络,尽快形成以加工、运输、仓储为主的物流产业。

(四)加快建设生态城区,增强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

以巩固市级山水园林城区创建成果为着力点,努力推动城市向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迈进,努力建设“生态城区、绿色××”。

(五)坚持以人为本,构建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高度重视人才工作。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营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社会环境。认真编制人才发展规划,不断改善和优化人才结构。加大对人才工作的经费投入,建立人才基金、人才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培养使用好现有人才。制定吸引人才优惠政策,大力引进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健全人才服务体系,发展人才资源市场,着手建立分类人才信息库,促进人才柔性流动。继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加大公开选拔、择优录用和竞争上岗的力度。逐步扩大事业单位内部分配自主权,引导分配向关键岗位和一流人才倾斜。

(六)全面推进各项社会事业,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全面发展卫生、文体、广电、计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实施疾病信息网络和预防控制体系建设,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积极整合辖区医疗卫生资源。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积极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巩固农村初保成果。大力开展群众国卫生活动,启动创建卫生城区工作。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督,贯彻落实国务院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确保人民群众饮食安全、用药健康。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完成市、区广电网络资产整合,实施区电视台、文化馆改革。加快广电事业发展,努力培植文化产业。组建××图书馆,实现图书信息资源共享,启动老年大学和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建设。全力做好民俗文化挖掘整理和文物保护工作,促进文物事业的健康发展。高度重视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严格执行人口目标责任制,稳定低生育水平。全面启动生殖健康“三大工程”,继续实施关爱女孩行动,严厉查处非法鉴定胎儿性别行为,防止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调问题出现反弹。

三、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必须全面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认真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努力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一)与时俱进,建设学习型政府

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强化学习意识,坚持自觉学习、善于学习、终生学习,努力创建学习型政府。认真学习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四中全会精神,学习经济、法律、文化、科技和现代管理等知识。通过学习,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提高理论水平,不断增强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总揽全局的能力。

(二)求真务实,建设实干型政府

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真正把心思用在真抓实干上。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一切按科学规律办事,全面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坚持讲实话、出实招、办实事、务实效,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帮助基层和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上,把更多的财力和物力用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形成真抓实干、务求实效的良好氛围。

(三)转变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

政府范文第2篇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大杨镇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坚持发展为第一要务,拼搏奋进的5年

过去的5年,是大杨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的5年,是建设力度空前、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的5年,是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各项工作取得丰硕成果的5年,是开创大杨历史新局面、实现跨越式发展的5年。5年来,镇政府在区委、区政府和镇党委的科学决策和正确领导下,团结带领全镇人民,坚持以“融入城市战略”为主题,以建设“四园”为突破,以打造“四大经济带”为抓手,一心一意谋发展,克服了许多预想不到的困难,圆满地完成了各项工作目标任务,取得了比预想更好的成绩,为实现全镇“十一五”跨越式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经济建设突飞猛进。5年来,全镇区域生产总值由1.3亿元上升到5.5亿元,年均递增33.5%;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900元上升到6180元,年均递增16.3%;财政收入由1660万元上升到4250万元,年均递增20.7%;全镇完成企业总产值由2.45亿元上升到12.1亿元,翻了二番多;经济结构发生根本变化,一产比重明显下降,二、三产业比重明显上升,占镇域经济主导地位。200年,主要经济指标均呈两位数高速增长,提前一个月超额完成全年目标。全年实现固定资产投资18.39亿元,增长63.6%;其中工业投资1.289亿元,增长61.1%。完成工业总产值2.65亿元,增长32.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产值2.2亿元,增长46.6%。工业增加值0.96亿元,增长33.2%;其中规模工业实现增加值0.899亿元,增长50.2%;工商入库税金2550万元,创历史新高。

──城镇建设和管理日新月异。5年来,镇政府始终把实施城市化战略作为全镇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作为拉动二、三产业发展的突破口,带动全镇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社区建设逐渐完善。近几年累计投入690万元,建成高桥、照山、龙王、王墩等4个社居委办公楼房和青年活动中心计5630平方米。200年又投入80万元,建成水库、谢岗两个村委会办公楼。岗西、十张、夹塘、五里拐、吴郢5个村居办公楼正在建设之中,提高了村居硬件设施水平。积极做好全镇卫生工作,引入省立医院在龙王小区投资建成1000余平方米的社区卫生服务站。200年,8个社区档案管理达市级标准,充分发挥出档案信息资源作用,增强了社区服务功能。200年,镇党委、政府将产业园1~4#厂房按价分配给吴郢等4个社居委,盘活了政府资产,也树立了村居服务企业、发展自身的意识。创建管理水平不断提高。200年,举全镇之力,强力推进查处违法建设工作。龙王社居委组织的“电厂路会战”拉开我镇拆违序幕,“杨郢、新大郢拆违大会战”掀起了全镇拆违高潮,声势浩大、规模宏大、效果良好,在全市带了好头。4个社居委被评为市无违建社区,12个单位被评为市无违建文明单位。全镇共拆除违法建设42万平方米,镇建设办、谢岗村、龙王、照山、高桥社居委被授予市查处违法建设先进集体,现正在申报市无违法建筑乡镇。大杨的主次干道路、住宅小区保洁面积发展到70万平方米,先后获得砀山路、环湖东路、合淮路、四里河路的保洁管理权。爱国卫生运动在市区检查中达标,除“四害”工作成绩突出。200年提前完成生活垃圾处理费征收任务,受市政府通报嘉奖。争创合肥市市容环卫管理“十强单位”已通过区市容局考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雷水路和四里河路北段拓宽工程相继建成顺利通车,为发展北片农业经济、启动老街改造及四里河路商贸经济带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四里河路南段即将完工,合淮公路、环湖北路拓宽工程也列入到省市近年工作计划之中。5年来,累计投资近38亿元,开发建设总面积150余万平方米,新修道路19万平方米,相继建成集镇中心文化商贸区、产业园区、墨荷园、高科技农业园、移民住宅区、农民别墅区和湖滨花园等小区,陆续建成中心幼儿园及五里拐小学等6所标准化校园,引进建成3所中、高等院校,不断加大镇区水、电、路、灯、通讯、有线电视和绿化基础设施建设,科教文卫配套齐全,城镇设施逐步完善。143、157、300路公交车穿镇而过,方便了群众生产生活。

──招商引资成绩显著。成立招商中心,制定优惠政策,创新招商方式。5年来,共引进项目70余个,民营企业70多家。特别是200年,镇调整了招商机制,拓宽了招商渠道,加大农业及三产招商力度,引进蓝斯凯花卉、红方绿菌草皮等农业龙头企业;涌现出夹塘光大建筑工程公司等2家年纳税额超百万元的村居私营企业;特别是成功引进了香港明发集团,注册资金1000万美元,计划投资10亿元,拟开发建设面积54万平方米的大杨镇明发商业广场,将建一座五星级大酒店,引进世界500强企业不少于3家。该项目已拆迁完毕,今冬明春可望开工建设,计划3年建成。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是充分发挥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更是标志着大杨镇今后的拆迁安置工作将步入良性循环。此举促进了我镇四里河路三产商贸经济带发展,对我镇实现城市化战略,具有划时代意义。200年,全镇共引进100万元以上项目37个,其中过亿元以上项目2个。预计完成实际到位市外资金3亿元,占年任务的107%,其中省外资金2.69亿元,占年任务的168%;完成实际到位境外资金600万美元,成绩显著,有望获得区特等奖。

──森林公园安置稳步推进。城市森林公园征地7000余亩,相关费用发放结束,拆迁90余万平方米,涉及拆迁安置人口8000余人,一期安置房28万平方米已经竣工,1.5万平方米公共建筑已经封顶,主干路及下水、电力、通信、自来水、绿化亮化、燃气等基础设施工程正在紧张施工,被征地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也正在办理之中。

──新农村建设创出亮点。5年来,全镇有8个行政村撤村建居,建成大杨花园、卫庄、龙王、红旗、湖滨、草塘等多个新农村建设示范社区。200年,完成了全镇新农村布点规划和十张新村、岗西良余新村、大杨柳叶新村建设及整理规划。投入300多万元,完成岗西良余老村庄改造工程,70余户新居建设正在进行。启动十张村小钱郢新农村建设示范点,该项目于200年11月开工建设,是我镇实施“城乡统筹和谐发展战略”的标志性工程。结合城中村改造,完成五里拐村新大郢、龙王杨郢等村民组拆迁工作,做好明发商业广场项目建设的管理与服务,促其尽快建成四里河路商业副中心。完善对卫庄新村、大洋湖滨等新村的配套建设。投资15万余元新建卫庄新村健身广场,承办庐阳区新农村文化大院启动仪式。大杨湖畔生态新城项目,在200年香港徽商大会中已意向签约。镇团委联合合肥学院,建立了“送科技、送文化、送卫生”新农村建设社会实践活动基地。

──工业经济实力逐步壮大。加大产业园建设,合淮路工业经济带初显雏形。5年来,累计投入1.36亿元,完善了产业园区基础设施与绿化。园区吸纳项目、聚集产业能力进一步增强。涌现出宏源电力、中国机械第五工程公司、虹达电信电缆、宝元物流等一批年产值超千万元的知名骨干企业。调整充实产业园干部力量,保证了产业园的稳步发展,现入园企业共71家,工业总投资达3亿元。年工业产值达8.9亿元,出口创汇150万美元。200年,工业区工商税收达1000万元。按照政策要求,铁腕清理闲置土地,使130亩工业用地重新焕发生机,近期将有3家投资超3000万元的工业企业入园。

──生态农业区建设加快。5年来,累计投资2000余万元,完成多处泵站、小二型水库修建,硬化渠道、整治支渠。兴修、硬化村组道路50公里。200年又投入80万元修成柳叶村民组水泥路1500米;支付45万元修通高桥社居委沙石路1600米。农业基础设施得到全面改善。环湖北路的2300亩中低产田改造为实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城郊型现代化农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年,获得区“林(瓜)果支柱产业”称号;200年,获得市农业科技“十佳项目”表彰。在安农大部级农业科技园的辐射下,全镇把发展苗木花卉作为农业主导产业,现拥有退耕还林和水涵养林8000亩,苗木花卉基地2400亩,200年新增1200亩。先后获得省造林绿化“先进单位”、市发展林业“先进单位”称号。岗西村200——200年,2年发展苗木花卉基地面积达1300亩,被区政府命名为“苗木花卉特色村”;摸索出一条集体带农户的路子,成立“北方苗木花卉有限公司”,被市政府授予合肥明星企业。

贯彻落实各项涉农政策。200年,向群众发放了粮食补贴资金11万元,退耕还林资金139.7万元,租地绿化资金93万元,水源涵养林补贴资金537万元。5年累计投入11万余元,有效抓好动植物疫病防控工作。200年,获市级动物防疫工作“先进单位”。全面落实禁焚工作,200年保证了全镇没有发生一例焚烧秸杆现象,被市政府授予禁焚“先进集体”。

──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和谐发展。实施城市和农村低保动态管理,年发放保障金208万余元。加大社会救济、优抚安置和五保供养投入,年发放救济、优抚等款项共98万余元。积极开展失地农民就业培训和企业退管工作,新增就业人员850人,接收退管人员248人。2004年,镇政府被授予合肥市农村劳务输出工作“先进单位”;2005年,荣获区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先进单位”称号。200年,投入25万元对敬老院和公祭堂进行了维修改造;投入373万元为镇机关自聘人员、村居干部138人办理了社会保险。

着力推行计划生育“属地管理、单位负责、居民自治、社区服务”的管理机制,对村居计划生育家庭实施奖励扶助资金。5年来,兑现手术费、独保费等各类费用130余万元,广大群众执行计生政策的自觉性大大增强。5年来,出生人口率稳定在11.7‰,人口出生政策符合率为100%。200年,我镇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被评为市、区“先进单位”。200年,投入6万余元,完善镇计生服务所硬件设施,成功创建了全省婚育新风进万家示范点服务所,开展了育龄妇女妇科病普查及样本点基线调查工作,被市计生委列入合肥市计生工作20个乡镇示范点之一。

加大文化体育工作建设力度,组团参加省、市、区比赛,共夺得26枚金牌。200年,为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举办了文化艺术节大型广场文艺演出,投入5万余元组建大杨镇舞狮队、建设岗西村良余新村狮舞文化大院,活跃了农村文化生活,实现了文化活动向农村、社区、家庭辐射,营造了新农村文明乡风的氛围,被区政府授予新农村文化建设“突出贡献奖”。5年来,大杨镇先后被授予安徽省杜鹃花工程“优秀示范点”、安徽省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乡镇”、王墩、照山社居委获得了安徽省全民健身“示范晨晚练点”。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进一步加强,平安创建取得实效。社区矫正工作于2006年8月顺利启动,开展了“民主法制示范村”、“法律进社区”创建活动,四个村均达到区、市示范标准。200年,大杨村被授予全国“民主法制示范村”。深入开展网吧整顿、安全检查、整治“四乱”、消防宣传等多种专项活动,彻底清除了大杨液化气站重大安全隐患。及时化解和妥善处理了一些改革发展中的矛盾,保持了全镇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200年,获得区安全生产“先进单位”;200年,获得区消防安全工作“先进集体”、区“四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先进集体、“无毒社区”单位称号,12个村居获得“平安村居”称号、5家企事业单位获得“平安单位”称号。

积极支持共青团工作,组织团员投身新农村建设。5年累计改好卫生厕所达2000余座。镇团委连续3年获区先进团组织称号。200年,获得全国“五四红旗团委”称号。200年,大杨青年中心被评为“全国优秀青年中心”。

发挥妇女同胞半边天作用,开展创新“双学双比”工作,进行多种技术培训,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培养女经纪人,为农村家庭增收致富做好服务。镇妇联先后获得市“双学双比”活动先进协调组织、区“优秀妇委会组织”称号。

镇财政管理有序,资金调度及时,强化集中核算,实现统一审核,季度会审,定时通报,为实现科学决策提供了准确真实的依据。200年,获得区全国经济普查“先进集体”。

扎实开展民兵和预备役建设工作,镇政府连续5年被区评为武装工作和征兵工作“先进单位”。

教育工作健康有序发展。投资1100多万元新建五里拐、跃进、十张、新农四所小学,改造学校危房2400平方米。创建省教育示范镇活动,通过市级验收;“两基”工作积极做好迎接国家检查。

镇政府主动接受人大和政协监督,积极支持老龄委、关工委、残联、宗教、工会等单位卓有成效地开展各项工作。连续2年,被授予区工会组织“先进单位”。

──政府自身建设进一步加强。5年来,政府班子坚持以“高效型”、“学习型”、“诚信型”、“阳光型”四型政府建设为统揽,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政府依法行政能力、统筹发展能力、公共服务能力和应急处理能力大大增强。大杨、谢岗两村率先开展村务公开试点工作,200年,投入8万元制作标准化村务公开栏,举办了市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现场会,成功创建了市级村务公开示范镇、示范村。认真办理各级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政府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水平和依法行政能力不断提高。依法实施村(居)委换届选举,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得到加强。

加强政府廉政建设。从党政班子成员做起,严格执行政府一支笔审批制度。严格法律程序,实行网上信息,加强对森林公园恢复楼等重点工程招投标工作,对重大建设项目实行跟踪审计制度。提倡艰苦创业,勤俭办一切事业。认真抓好政府采购和监督,从源头上防止徇私舞弊现象的发生。认真开展治理商业贿赂工作,对工程建设、土地出让、产权交易、政府采购等重点领域进行清理登记,建立健全有效防治商业贿赂的长效机制。开展了镇、村清财工作,进一步规范了村(居)财务管理制度,全面清理了债权债务。高度重视信访工作,积极推行首问“负责制”,坚持领导班子信访接待日制度,认真接待和办理人民群众的来信来访,维护了社会稳定。

持续开展机关效能建设活动。制定了挂牌上岗、首问负责、限时办结等制度,添置指纹考勤机实行上下班打卡办法,印发《大杨镇机关效能建设实施意见》、《制度汇编》到各村居、机关各部门。狠抓工作作风建设,强化责任落实和工作督查,严格奖惩措施。通过实施为民办事全程,转变了干部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同时也进一步改善了经济发展环境,确保政府年度目标任务的完成。

镇政府200年被区委、区政府授予两个文明“先进单位”;200年,被市政府授予建设学习型城市工作“先进单位”;200年、200年,连续2年在区委、区政府目标责任考核中获得优秀。

5年的艰辛探索和激情实践,全镇三个文明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给我们开创新业,勇当先锋,实现跨越式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总结5年来的政府工作,我们深深感到:

一,思路决定出路。大杨这5年的快速发展,就在于我们确定了一条符合镇情的发展思路。在充分调查了解的基础上,我们以推进大杨城市化为主线,建设“四带”“四园”,发展二、三产业,路越走越宽。从200年开始,我们用2年时间,跳出农业抓农村,减少农村抓发展,以小城镇建设为龙头,实施大杨镇一次创业,改变了原纯农业乡镇的发展模式。从2003年开始,实施城市化战略,开展二次创业,打造“四大经济带”,使全镇70%的区域、66%的人口逐步实现了由农村到城市、由农民到居民的不断转变,加速了城市化进程,大杨的发展也进入快车道。

二,发展才是硬道理。大杨镇之所以发展快,形势好。最重要的就是坚持把发展作为强镇富民的第一要务。全镇上下始终把发展作为考虑一切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一门心思谋发展,想发展。几年来,大杨镇中心镇区从无发展到3平方公里,城镇人口从无发展到2万人,工业从无到有,现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家。200年入驻产业园的合肥建工预拌混凝土有限公司,200年完成产值4171.6万元,增加值1460万元,分别比去年同比增长216%、189%。

三,实干才能出生产力。树立大干、苦干的精神,不计报酬,只求奉献,在困难中求机遇,在低谷中求发展,不争论,只讲干,试试看,已成为大杨人民的实干精神。正是有大家对事业的执着追求,我们才克服了数不尽的困难,战胜了常人难以承受的风险,干出了别人不敢想的业绩。没有模式,走出去学习借鉴,自己创造;没有资金,想方设法招商引资,盘活土地。200年,在全市第一家办起了乡镇3平方公里工业园,几年来自筹资金,投资1亿多元,引进项目70余个,成为我镇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

四,团结才能出战斗力。一个有战斗力的团体,肯定要上下团结一心,共谋事业。一盘棋、大合唱、整体战,已成为大杨干部的扎实作风。从镇机关到村居、企事业单位,广大干部群众能够服从大局、互相支持、互相配合,发展事业不争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全镇几年内征地拆迁涉及到9个行政村、86个村民组,人口1.4万人,征地总面积2万余亩,拆迁总面积135万平方米,如此浩大的征地拆迁工程,内部的矛盾可以说层出不穷。我们都一个个解决了,有力证明了本届政府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各位代表: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区委、区政府和镇党委的正确领导,也凝聚着全镇干群的智慧和心血,凝聚着社会各界的关心和厚爱。在此,我代表大杨镇人民政府,向为全镇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付出辛勤劳动的全镇人民,向各位代表,并通过大家向所有关心、支持大杨工作的各级领导、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全镇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政府职能转变任重道远,机关作风建设有待加强,少数党员干部思想观念和工作方法不能适应新形势要求。二是经济总量不大,综合实力不强,表现在现有企业规模不大,商业网点不多、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比例太小,第三产业稳步发展但尚未形成气候。三是招商引资的观念和措施陈旧,方法不多。四是市容管理重难点增多,集镇内部及沿路环境有待改善。五是社保工作和社会稳定工作压力较大。六是产业园的进驻企业的建设进度较慢,投产运营企业效益不高,缺少支柱产业、重点企业和名牌产品。七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缓慢,老村庄改造进展不快,全镇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我镇融入城市的进程。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深刻剖析原因,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坚持科学发展,积极创建经济强镇,着力构建和谐大杨

今后5年,是大杨镇在新起点推进新跨越的关键时期。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镇,大杨经济正一路疾走,但身置大格局,我们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慢进则退的严峻形势。区委、区政府提出“三产富区、工业强区、开放兴区、环境立区”的发展战略,制定的跨越式发展目标,对大杨的发展寄予厚望,我们责无旁贷。现在,我们面临更加激烈的区域经济竞争,也迎来了黄金发展期,跨越式发展的基础和条件更加成熟。从宏观形势看,我国市场经济已经进入城市主导型发展阶段,象大杨这样处于城市近郊的乡镇,已经成为城市资源第一辐射地;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更是我们推进大杨城市化进程不可多得的历史机遇;合肥市委提出“三大推进”,奋力向现代化大城市目标跨越式发展,对大杨大部分地区已做出控制性评细规划;区委规划建设大杨商业副中心,为大杨跨越式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有力的政策支持。从面临的机遇看,四里河路即将全线建成通车,正在建设的北环高速、合淮阜高速,即将建设的合肥新桥国际机场和机场快速通道,都在大杨周边,我镇的区位和交通优势更加凸显。为我镇加快城市化战略,实施外向发展,接受东部地区产业资金转移,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南淝河沿镇南绕镇而过,中北部大房郢水库、董铺水库分列东西,生态环境十分优美,有利于建设适宜人居、便于物流的商贸地产经济强镇。从自身的条件看,第十二届人代会以来,我镇经历了二次创业,经济快速增长,初步形成了“四大经济带”,产业集聚力和支撑力不断增强,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正在实施的森林公园、大杨明发商业广场、大杨产业园、高新农业科技园、墨荷园等重大项目必将大大拉动未来几年大杨经济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在5年来的发展实践中,全镇广大干部的思想和行动进一步解放,驾驭市场经济能力得到提高,大杨干部想干事、会干事、也能干成事,这是跨越式发展最有力的组织保证。只要我们坚定信心、鼓足干劲、大干快上,继续保持争一流的胆略和气魄,就一定能开创大杨更加美好的明天。

今后5年,全镇工作总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一个统揽,组织二个突破,实施三大战略,加快“四带”“四园”建设。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揽全局,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重点工程为突破,大力实施城市化战略、经济强镇战略、城乡统筹和谐发展战略,进一步把“四大经济带”做大做强、做出特色,加快“四园”建设步伐。促进经济跨越式发展和各项事业协调发展,全面建成经济更加繁荣、生活更加宽裕、环境更加优美、社会更加和谐的“新大杨”。

到年,全镇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建议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亿元,年均递增34.8%;固定资产累计投资100亿元;财政收入超亿元,年均递增22.7%;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万元,年均递增15%,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今后5年期间,完成全镇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压力很大,需要做的工作很多,必须采取六大措施:

(一)推进重点工程建设。加快在建工程,打通四里河南路;对森林公园、大杨明发商业广场、小钱郢新村建设要加快速度,尽快将新房交付被拆迁群众;完善小区内各项配套设施,让群众安置好、稳得住。实施拟建工程,做好老街改造,将老街改造至长丰交界;加快产业园区向南推进,用3年时间完成产业园南区建设及基础设施的配套工程;坚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为西片四村工作落脚点,扩建环湖北路,用5年时间,将西片四村建设成为以高科技农业园为带动的环湖北路城郊型农业经济带和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争取3—5年时间完成2500亩的湖畔新城建设框架,走出一条保护与发展的和谐之路。

(二)推进“四大经济带”规模发展。结合老街改造,加快建设以大杨明发商业广场为龙头的大杨商业副中心,推进四里河路三产商贸经济带规模发展;加快大杨产业园区建设,提升园区档次,大力引进一批规模型、关联型企业,推进合淮路工业经济带规模发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进环湖北路城郊型农业经济带规模发(本文源于文秘城:)展;加快合肥森林公园建设,结合合肥十景之一的“墨荷园”开放,推进南淝河旅游经济带规模发展。

(三)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正确把握和积极推进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是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发展现代农业,力争3-5年内传统农业从大杨全面退出。二是牢固树立统筹城乡发展的工作理念。三是以村镇规划为龙头,建设好中心村。四是扎实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五是以素质提升为核心,培育新农民。六是以创建文明村镇为先导,塑造新风尚。七是加强村(居)组织配套建设,创建好班子。八是以民主管理为要求,实现村民自治。九是以社会和谐为理想,搞好社会事业。

(四)推进工业做大做强。进一步贯彻落实合肥市工业立市方略,树立“工业强镇”意识,着力推进“经济强镇”战略,打造好工业发展平台,集聚先进加工制造业,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奋力实现工业经济新跨越,为实现“城市化”战略提供强大支撑。进一步整合优化大杨产业园,扶持优势骨干企业,做大做强一批优势明显、前景良好、主业突出的大型企业,培育一批如宏源电力等省市、全国知名的品牌企业和名牌产品。

(五)推进投资引资工作。牢固树立“发展为上,投资为本”理念,强化领导,层层分解任务,严格奖惩措施。“放下身段、跨前一步、伸出双手”,突出抓好引进和在建项目的协调服务工作。做好大房郢水库坝下区部分区域内招商引资工作,选准项目乘势而上,加快镇域经济快速发展。

(六)推进机关作风建设。切实增强发展意识、危机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以更加强烈的责任感,更加激昂的精神状态,更加扎实的工作作风,更好地为发展服务,为基层服务,为群众服务。当前,大杨正处于跨越式发展时期,各村(居)、机关各部门、产业园、各现场工作办公室都要围绕加快发展振兴大杨,充分认识加强作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要在抓好思想教育上有新起色,要在强化干部素质上有新提高,要在加强制度建设上有新作为,要在严明工作纪律上有新成效,要在服务发展上有新局面,领导带头,做好表率,务求作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以良好的工作作风促进我镇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三、坚持以发展统揽全局,扎实做好200年各项工作

200年,是大杨镇实现经济强镇的关键一年。全镇上下要扎实苦干,顽强拼博,用良好的开端,为实现今后5年的奋斗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200年主要经济指标建议为:全镇实现固定资产投资22亿元,增长19.6%;其中工业投资1.93亿元,增长50%。完成工业总产值4亿元,增长50.9%,其中规模工业完成产值3.3亿元,增长50%。工业增加值1.3亿元,增长35%,其中规模工业实现增加值1.2亿元,增长30.6%。实现财政收入4800万元,增长13%;其中工商税收3000万元,增长17.6%。农民人均纯收入7032元,增长13.8%。完成招商引资市外资金3.6亿元,增长20%。

200年,镇政府将按照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的原则,着力抓好“八大工程”:

1、森林城建设工程。加大与市城投公司合作,加快森林城建设,完成森林城内部网络工程,打通四里河南路。

2、明发商业广场建设工程。多方服务协调明发集团加快商业广场建设,力争2007年配合明发集团完成五星级宾馆建设任务。

3、大杨产业园建设工程。服务现有项目建设,促其尽快建成投产。打通大创南路,启动实施产业园南区,争取引进20家工业企业入驻。

4、拆迁安置工程。完成森林城安置一期工程,实施二期工程,启动明发商业广场和大创南路拆迁安置工作。

5、房地产开发工程。支持中房公司工程尽快开工建设,服务燃气公司、自来水公司和电厂房地产开发项目加快建设速度。

6、新农村建设工程。建成岗西良余新村,建设十张新村,启动水库、谢岗和岗西新村等新农村示范点,整治大杨柳叶新村。

7、花草基地建设工程。支持蓝斯凯花卉、红方绿菌草皮、万春绿化等9个农业生态项目做大做强,争取新引进农业生态项目及农家乐项目6个以上。

8、招商引资工程。加大大杨对外宣传力度,完善大杨项目库建设,按照生态商贸地产经济重镇定位,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全面完成区下达的招商引资任务。

200年,完成上述目标和重点工程,必须采取以下措施:

(一)全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抢前构筑新一轮发展框架

加快森林城拆迁复建工作,本着以房地产开发带动生态环境建设、以生态环境建设进一步促进房地产开发的思路,完成公园中心活动区、综合服务休闲区、主题乐园、国际花卉园等主要景点工程,开发湖景、河畔等五大社区,把森林公园建设成以生态旅游和生态人居为主导,集休闲度假、商务娱乐、旅游运动、生活居住为一体的生态复合型服务城区。依托合淮路、四里河路便利的交通优势和毗邻大房郢水库生态优势,集全镇之力,整合资源,优先加快发展以香港明发集团为龙头、重点节点商业网络为补充的四里河路商贸经济带,把该区建成庐阳区商业副中心。通过内培外引等方式,增加商贸企业数量,状大商贸企业规模,形成高档娱乐休闲业、餐饮业、物流业、运输业等各产业空间布局合理、服务配套齐全的大商贸格局,成为全镇经济发展的支撑产业。抓住“工业立市”契机,加快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园区的规模。引进大项目、好项目入园,强化园区的产业支撑,项目布满并全部建成投产,实现产值、效益和税收同步增长。树立“希望在民间、活力在民营、发展靠民力、稳定靠民富”的民本意识,为企业实行全程办证等服务,保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加速民营经济上档次、上规模、上水平。组建家具、机械、电子、印刷等行业协会,促进行业自律,增强整体竞争实力,实现产业集群化发展。200年,全镇计划建成15家上规模工业企业,争创3个亿元以上企业;产业园计划完成企业总产值9.8亿元,整合税源,实现工商税收1500万元。

(二)统筹城乡发展,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进程。

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要以林业和苗木花卉产业为主导,以高科技农业园为龙头,大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农村致富带头人,建立专业协会,逐步构建环湖北路集苗木花卉、无公害农产品、旅游休闲三位一体的特色生态农业经济带。200年,力争引进或扶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以上,农村致富带头人15人以上,建成特色专业化生产基地1个以上,促进全镇农业生产的优化和升级。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完善各项水利工程,硬化谢岗村提水渠道,提高农业抗灾能力;加快道路建设,修好科学岛路,按市政道路标准拓宽环湖北路。大力搞好农田基本建设,完成苗木培育600亩、造林2万株,完成草坪培育800亩。积极推进封林禁牧、湿地保护等生态工程。

培养新型农民。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培养新型产业农民和务工农民,推进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积极开展就业培训,缓解我镇非农业人口的就业压力,力争200年未,我镇非农业人口劳动力就业率达90%以上。建成谢岗村150亩连片钢架大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发展,使土地集中到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农民手中,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让农户在得到土地租金的同时,还能增加务工收入。

继续推进小城镇和中心村建设。支持中房公司工程,开展蔚老新村建设。工、青、妇、团、文教、社会事务、宣传等部门联合强化村庄环境整治,开展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清柴垛,改水、改路、改厕、改灶“四清四改”活动,让30%的村庄面貌明显改观,努力改善居民生活条件,深入开展村居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高全镇居民素质,使新农村建设取得成果。

加快社区建设和市容创建管理工作,突出查违长效管理,登门上户,加大垃圾处理费征收力度,在城市管理水平和居民素质上取得新突破。按照“利于发展,便于管理”的原则,完成北片部分村撤村建社区工作;按照“硬件完善、软件提升”的要求,加快新设立社居委办公服务用房建设,切实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市容环卫管理工作继续推行以人员定岗为主的网络化管理机制,按“三个一”标准,确立“三评奖”制度,强化工作督查和责任追究,实现市容环卫工作精细管理、长效管理,提升城市化管理水平。加快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提高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水平。

(三)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增强地区经济活力

抓好湖畔新城等重点旅游景区的规划和开发,强化对外宣传,培育特色旅游品牌,形成南淝河景区、森林公园、明发商业广场、墨荷园、湖畔新城、高科技林业示范园、水库半岛生态农业基地、“苗木花卉特色岗西村”,点线结合、水陆联动、商农相助的旅游工作新格局,努力建设旅游乡镇。积极培育发展新型商贸业态,强力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实现村村有超市。按市场规律强化农村集贸市场的建设与管理,做到谁投资,谁管理,谁得益。积极推进“四带四园”建设步伐,完善功能配套,把镇区规模做大,形象做美。

(四)加快公共财政体制建设,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

做大管严政府财力,确保全年财政收支平衡。科学培植财源,强化税费征管。重点扶优扶强支柱产业和骨干企业,培育更多的纳税大户。利用多种税控手段,切实强化税收征管。坚持依法治税,严厉打击偷逃骗抗税和“人情税”等不法行为,做到应收尽收。

深化财政改革和创新,加强收入级次管理。进一步强化和规范会计集中核算,积极稳妥地推进核算中心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着力推进非税收入征管改革工作。依法强化政府采购监管,改进采购方式,规范采购行为,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继续推行政府投资工程公开招投标制度。严格控制和压缩一般性开支,确保政权建设、工资发放、社会保障及农业生产。开展增收节支,控制招待费支出,大力精简会议,建设节约型机关。切实抓好镇村财政建设,进一步增加镇村财政收入,提高镇村财政运行质量。

(五)努力为民办实事,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水平

坚持以维护民生为根本,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大力推行养老保险制度、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特困人口生活救济制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相衔接的救助体系。进一步完善城市困难居民基本医疗救助制度,全面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力争全镇所有农民能够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认真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做好岗西新校的筹建工作,继续把事关人民群众生活的重要问题列入今年为民办实事工程。

(六)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加快推进和谐大杨建设

加大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实施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工程。进一步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疫情信息报告系统,增强应对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切实加强人口和计生工作。全镇人口出生政策符合率控制在100%、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0‰以内,出生人口性别比控制在正常范围之内。

加强文化体育网络管理,逐步壮大文化体育骨干队伍,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体育活动,加快农村有线电视“村村通”建设步伐,搞好电信和有线电视服务工作。加大社区文体设施建设力度,结合新建村(居)办公楼工作,抓好社区文体活动中心建设。组织好文化进农村、进社区活动,引领基层文化生活。

推进军民共建,大力发展电力、交通、保险等各项事业。全面做好兵役、人防、民族、宗教、老龄、地震、档案等方面工作。

将“平安大杨”创建活动,延伸到校园、企业和家庭。继续保持高压态势,依法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和经济犯罪。建立健全民调工作网络,积极稳妥做好安置帮教工作。不断完善社区矫正人员、经费保障,充分发挥社区基础性作用。强化矛盾纠纷调处中心建设和全民群防工作,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长效机制。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

对村居实行年终岗位目标责任考核,继续抓好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积极构建和谐社区、和谐村居、和谐企业、和谐单位、和谐家庭、和谐大杨。

四、坚持以落实“三大推进”为准绳,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建设“四型”政府,落实“三大推进”,必须提高五种工作能力,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一)提高学习创新能力。按照“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要求,广泛开展创建学习型机关活动,努力培养一支有本领、敢负责、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大力倡导敢试敢闯、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保护闯劲、支持冒劲,善于把宏观与微观、上级政策和外地经验与本地本部门发展实际有机结合,用发展的办法、市场的手段和创新的精神解决前进中的困难和问题,以创新的强势形成发展的强势。

(二)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切实加强政府法制建设,健全完善法制机构,发挥法律顾问作用,扎实开展“五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做到执法有保障、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侵权须赔偿。镇政府及各村居要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完善重大事项报告制度,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多方听取社会各界对政府工作的意见和建议。逐步建立和完善重大问题邀请法律顾问和专家咨询、社会公示和社会听证制度,坚持政务、村务、居务公开制度,继续加大投入,提高村(居)务公开质量,促进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规范化。

(三)提高决策执行能力。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工作责任机制,狠抓工作落实。从镇长职责分工开始,细化量化工作责任,层层分解重点任务,强化岗位目标管理考核,加大行政督查力度,坚持定期通报制度,严厉查处不作为、不配合等失职渎职行为,切实做到令行禁止、政令畅通。

(四)提高公共服务能力。继续推进政企、政事分开,把政府职能转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建好社会服务大厅,提供一站式服务,进一步深化全程办事制度。突出拥军优属这条主线,重点抓好扶贫救济、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通过政府网站,及时把政府决策、政务信息、服务程序、办事方法向社会公布。积极开展行政效能监察,实施行政效能责任追究,提高行政服务质量,确保政府工作高效运转,最大限度地实现“阳光政务”。

(五)捉高廉洁从政能力。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坚决反对各种奢侈浪费行为,自觉抵制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侵蚀,严格遵守党风廉政建设“五个不允许”规定。加强廉洁从政教育和警示教育,落实廉政建设责任制,完善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切实解决好群众反映的热点、焦点问题。发挥新闻舆论和群众的监督作用,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坚决查处违法违纪案件,坚决惩处腐败分子,进一步树立清正廉洁的政府形象。

政府范文第3篇

区人民政府××年政府工作报告(草稿)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年工作回顾

××年是全区上下攻坚克难、团结拼搏之年,也是夯实发展基础、取得丰硕成果之年。一年来,我们认真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坚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主动适应客观环境的新变化,开拓工作思路,创新工作举措,各项工作扎实、稳健、深入推进,圆满完成了区八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良好态势。

(一)经济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十五”规划中的许多重要指标提前一年完成。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万元,同比增长%,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全区人均达到万元突破了美元。工业总产值完成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亿元,增长。其中区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完成亿元,同比增长,实现销售收入亿元,同比增长。农业农村经济稳步提高。农、林、牧、渔业实现全面增产,农业增加值完成亿元,同比增长,为近三年来的最好水平。第三产业发展加快步伐,依托四方井片区开发和重百片区改造,商贸、餐饮、住房等消费热点逐步形成消费市场日趋活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亿元,增长。财政金融运行平稳,完成区域财政收入万元,同比增长,其中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完成万元,同比增长%。财政支出完成万元,同比增长。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万元,增长。

(二)“一园两重”强势推进。车城工业园区建设再创佳绩。园区控制性工程——车城大道西段和西湖大道南段已竣工通车,沿线水、气、电信、有线电视等管网铺设已基本完成,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亿元。园区招商引资取得实质性突破,农用微耕机项目、钢结构厂房项目、标准厂房项目、年产吨锻件生产项目等个项目成功入驻,协议投资总额亿元。其中,新入驻工业企业家,预计总投资亿元,投产后年产值可达亿元。

(三)改革开放取得新进展。牢固树立“大开放促大发展”的思想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高质量组团参加“渝洽会”等招商推介活动,与江苏省江阴市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引进了具有较强实力的新世纪化纤公司,成功开辟了承接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渠道。全年签订招商引资协议个,协议资金亿元,实际到位亿元。加强与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合作,拓宽了区域经济发展融资渠道。国有商贸企业改革改制工作加快实施,区糖酒食品公司职工实现分流,粮油公司改制工作稳步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事业单位用人机制不断优化。民营经济快速发展,累计发展民营企业户,个体工商户家,从业人员人,民营经济对区域经济的贡献率达到%。

(四)城市环境进一步优化。启动“青山绿地”、“蓝天碧水”工程,深入开展园林、市容“三创”活动。狠抓以工业和机动车废气、扬尘和餐饮业油烟为重点的大气污染治理,加大龙水湖饮用水源保护力度,深入开展太平河污染专项治理。全年空气环境质量优于国家二级标准,饮用水质达到国家地面水质Ⅱ类标准。切实加强城市管理。对辖区乱搭乱建、环境卫生脏乱差等现象进行专项整治,实施了第四期灯饰工程,城乡环境面貌不断改善。城镇化步伐加快,扩大建成区面积平方公里,新建农民新村一个,新增城镇人口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人,城镇化率提高个百分点。

(五)城乡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元,同比增长,突破了多年增幅处于低水平徘徊的局面。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元,增长。城乡居民储蓄余额亿元增长%。城乡居民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三条保障线”有序衔接,城市、农村低保对象实现了应保尽保。顺利完成社会养老保险体制下划接管工作,确保了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失业人员待遇得到较好落实,超额完成市政府下达的工伤保险人的扩面任务。户倒房危房灾民房屋重建工作基本完成,廉租房工程建设顺利实施,首批户城镇“双困”家庭已获廉租住房。

(六)精神文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深入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认真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注重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倡导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积极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城区。出台了促进科技进步和科技普及奖励办法,认真开展“科技活动周”和“农业科技宣传月”活动。注重为工业企业和农业发展提供科技服务,促进了工业和农业科技进步。教育事业加快发展,素质教育扎实推进,课程改革全面推行。积极实施中小学危房改造,启动了四方小学、通桥小学危改工程。大力推进××中学“创重”工作。加强师德师风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效果明显,集中整治校园周边环境初见成效。“两基”、“普实”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切实加强舆论监督和对外宣传报道,完成了区电视台节目的全面改版工作。

(七)政府自身建设得到加强。坚持依法行政,严格执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和执法过错追究制,全年办结行政复议案件件。加强勤政、廉政建设,深入开展政风、行风评议和行政效能监察活动,努力改善和优化发展环境,不断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规范行政行为。深入开展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切实加强对行政审批部门的管理和监督。公务员培训工作取得新进展,公务员素质不断提高。深入推进政务公开,进一步完善了区政府公众信息网,出台了政务信息公开实施细则。继续坚持实行“罚缴分离”、“收缴分离”和“收支两条线”规定,强化对预算外资金的统一监管。高度重视信访工作,及时处理人民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自觉接受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依法监督,各人民团体、无党派人士和人民群众的民主监督。办理区八届人大二次会议代表建议件,满意率和基本满意率达到。

过去的一年,我们之所以较好地完成了各项任务,主要得益于始终坚持加快发展不动摇,勇于自加压力,积极捕捉机遇,千方百计谋求快速发展;得益于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积极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切实将宏观调控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缓解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机遇,为××的长远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得益于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准确把握区情,充分发挥××的比较优势,较好地解决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和关键问题;得益于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认真解决社会生活中的难点、热点问题,努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增强了全区人民的凝聚力。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我们遇到的困难比预料的大,取得的成绩比预料的好。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市委、市政府和区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和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区人民团结一心、努力拼搏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各位代表,向在各条战线上辛勤劳动、作出积极贡献的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向各人民团体、驻区部队、武警官兵、公安干警,向各机关企事业单位、重汽集团和红岩公司全体职工,向所有关心和帮助××建设发展的各界人士,向信任和支持政府工作的全区人民,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感谢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清醒地看到,前进中还存在不少的困难和问题。一是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农民继续增收难度较大;二是企业产品科技含量低,汽配产业“小、散、弱”,缺乏市场竞争力;三是科、教、文、卫、体等社会事业的发展与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还存在较大差距;四是政府职能转变步伐不够快,服务意识、服务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为此,我们必须时时保持忧患意识与责任意识,保持谦虚谨慎、苦干实干的工作作风,高度重视并认真解决上述问题,迎接新的挑战,开创新的局面,决不辜负全区人民的期望。

二、××年工作安排

××年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解放思想、跨越发展的关键一年,也是全面实现“十五”计划目标、衔接“十一五”发展的重要一年。展望××年,我们既面临加快发展的良好机遇,也面临一些挑战,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一方面,世界经济开始步入周期性复苏阶段,国际贸易继续扩大。国家宏观调控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国民经济总体运行态势良好。××打造西部“汽车名城,继续加大对三大经济发展区的分类指导力度,外部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区的发展。车城工业园区、龙水湖景区招商引资势头良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重汽集团与机电控股成建制重组,新世纪化纤公司等工业项目加紧推进,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对我区加大金融支持,这些都为我们做好今年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另一方面,我区经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汽车及其零部件等支柱产业面临着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经济总量小、结构不合理的矛盾仍然突出。对此,我们应有清醒的认识,准确把握宏观经济形势,认真处理好经济工作中“稳与快”、“快与好”的关系,充分利用一切有利条件,趋利避害,乘势而上,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确保经济社会发展各项目标任务的实现。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落实“五个统筹”,加强“五大执政能力”建设,围绕全面完成“十五”计划目标,进一步深化各项改革,扩大对外开放,狠抓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运行质量,改善城乡人民生活,努力构建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根据上述总体要求,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今年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实现地区生产总值万元,增长;

——完成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万元,增长;

——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增长;

——完成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增长;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城镇登记失业率低于;城镇化率提高个百分点。

为实现上述目标,今年将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继续强化工业主体地位,努力实现工业经济发展新突破

将工业经济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立足发挥现有的基础、资源和比较优势,坚持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方向,按照“一主三化”的工作思路,切实作好园区经济发展、主导产业培育、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和“三化”互动等“四篇文章”,全面推进新型工业化,提升工业经济整体素质,壮大工业经济实力。年内工业增加值达到亿元,增长以上。

(二)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双增”目标,重点做好抓调整、抓效益、抓保护这三项工作。

抓调整,在发展特色农业上下功夫。在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优质、无公害农产品,提高农产品品质。进一步壮大蔬菜、水果等特色产业的规模,做好盛产期果品的销售服务工作,积极引导畜禽水产养殖健康发展,使之成为农民增收的稳定产业。高度重视农业标准化生产,按照基地规模化、生产专业化的要求,对照有关标准,加强基地投入品管理,普及无害化生产,全力打造绿色品牌。

抓效益,在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上下功夫。稳步推进农业产业化。坚持“一个主导产业、一个行业协会、一批龙头企业、一批生产基地”的发展方向,发展订单农业,加快产业化基地建设。积极培育发展各类行业协会和农村“两社两化”,实现生产和市场的有效对接。加大对农民工的培训力度,加快劳务市场建设,健全劳动服务网络,提高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扩大劳务输出规模。抓好外出务工人员管理引导、权益保护和返乡人员的创业服务。年内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人。

抓保护,在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上下功夫。完善农村土地经营制度,切实保护基本农田。巩固和发展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免征农业税,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多渠道增加对农业的投入,继续实施生态家园工程,年内力争完成户。继续抓好农田水利、饮水工程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实施农村户户通有线电视工程,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三)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培植区域经济增长新亮点

第三产业是推动经济增长的积极力量,也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要按照市场需要,重点发展旅游、现代物流、商贸等产业,进一步提高第三产业在区域经济中的比重。

积极发展旅游产业。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积极开发龙水湖旅游资源,努力打造“都市度假村、渝西康乐园”。加强旅游开发基础性工作,切实做好“三个一”,即编制实施好“一个规划”(龙水湖旅游发展规划)、修建好“一条道路”(滨湖公路)、落实好“一批项目”(温泉度假区、老年公寓等)。

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快物流市场体系规划,全力推进重汽物流中心建设,集中培育具有较强实力的运输企业,建立现代综合运输体系和物流服务网络,尽快形成以加工、运输、仓储为主的物流产业。

(四)加快建设生态城区,增强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

以巩固市级山水园林城区创建成果为着力点,努力推动城市向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迈进,努力建设“生态城区、绿色××”。

(五)坚持以人为本,构建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高度重视人才工作。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营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社会环境。认真编制人才发展规划,不断改善和优化人才结构。加大对人才工作的经费投入,建立人才基金、人才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培养使用好现有人才。制定吸引人才优惠政策,大力引进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健全人才服务体系,发展人才资源市场,着手建立分类人才信息库,促进人才柔性流动。继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加大公开选拔、择优录用和竞争上岗的力度。逐步扩大事业单位内部分配自主权,引导分配向关键岗位和一流人才倾斜。

(六)全面推进各项社会事业,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全面发展卫生、文体、广电、计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实施疾病信息网络和预防控制体系建设,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积极整合辖区医疗卫生资源。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积极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巩固农村初保成果。大力开展群众国卫生活动,启动创建卫生城区工作。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督,贯彻落实国务院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确保人民群众饮食安全、用药健康。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完成市、区广电网络资产整合,实施区电视台、文化馆改革。加快广电事业发展,努力培植文化产业。组建××图书馆,实现图书信息资源共享,启动老年大学和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建设。全力做好民俗文化挖掘整理和文物保护工作,促进文物事业的健康发展。高度重视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严格执行人口目标责任制,稳定低生育水平。全面启动生殖健康“三大工程”,继续实施关爱女孩行动,严厉查处非法鉴定胎儿性别行为,防止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调问题出现反弹。

三、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必须全面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认真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努力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一)与时俱进,建设学习型政府

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强化学习意识,坚持自觉学习、善于学习、终生学习,努力创建学习型政府。认真学习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四中全会精神,学习经济、法律、文化、科技和现代管理等知识。通过学习,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提高理论水平,不断增强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总揽全局的能力。

(二)求真务实,建设实干型政府

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真正把心思用在真抓实干上。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一切按科学规律办事,全面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坚持讲实话、出实招、办实事、务实效,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帮助基层和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上,把更多的财力和物力用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形成真抓实干、务求实效的良好氛围。

(三)转变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

政府范文第4篇

关键词:公共关系;行政公共关系;政府;公众

相关背景

随着改革开放事业的全面展开,西方思想文化东传,公共关系也从20世纪80年代传入我国大陆,出现首次“公关热潮”。公共关系走过了20多个年头。几番风雨,几经曲折,进入了企业管理的程序,登上了高等学府的殿堂,成为国家持证上岗的法定职业。作为一种无形资产的公共关系在行政管理中的应用更是高效的行政管理必备条件,也是实现现代行政管理的最终目的试金石。

一、行政公共关系含义

行政公共关系,它是政府的一种管理职能,即对政府组织与社会公众之间的传播沟通行为和状态进行管理,以提高政府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塑造政府的良好形象,争取公众对政府工作的认同、理解和支持,最终达成政府管理的目标。是一种无形资产。

二、公共关系在政府行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体制不健全。由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都需要国际知名度,以便更好地吸引外资,吸引旅游者、吸引人才,推动我国的经济的发展。所以对于政府形象树造十分重要。但却存在美誉度压力,由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改革开放后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相应的政治(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体制也随之调整。但仍然存在政府职能转变滞后,政企不分,存在官僚主义,形式主义,脱离群众,滥用权力。政府和公众的关系还未达到和谐状态。

(二)政务信息管理制度未步入正规。法制化制度与公开化制度未与现实接轨。公众与政府间没有很好的交流平台,使得公众不知道国家大政方针。只有公开透明的政府才会受民众的欢迎。政务信息制度未步入正规影响了政府公关。

(三)公共关系未完全大众化。公共关系在我国还远未被主流社会和大众百姓所接受与重视,行政公共关系难以在政府与公众之间展开。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没有充分发掘作为无形资产的行政公共关系。

三、行政公共关系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政府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与公众联系密切对公众的影响范围广泛。长期的官本位思想使得一些政府工作人员急功近利,使行政效率低下。官民利益难以协调,矛盾激化。人民对政府满意度下降,随之美誉度也下降,导致政府组织形象地位打折扣。行政公共关系发展缓慢,难以充分发挥无形资产作用。

(二)在一个国家的政治(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生活中,公民有权利参政议政,并对政府部门及政府公务人员有监督的权利。公众是行政主体就应该有对政务信息的知情权。但我国信息公开制度依然存在各种层次的矛盾和阻力。由于传统观念和人为因素影响一直处于封闭,闲置或半封闭状态。而且长期的官僚政治(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制度影响使我国信息公开法律观念十分薄弱。难以有一套健全完善的法制使之规范化。信息的不对称使得行政公共关系紧张。

(三)19世纪末20世纪初公共关系就在美国及西方国家兴起,并逐渐在政府部门运用。在外交,领导人选举中起到至关重要作用。而公共关系在20世纪80年代才传入中国内地。虽已进入理论完善进程并在实践中起重要作用,但是公共关系在我国还远未被主流社会和大众百姓所接受与重视,公关意识薄弱。而且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其效益难以在短期内看见,容易被忽略。

四、完善行政公共关系的措施和对策

(一)合理运用政府再造战略将公众置于驾驶员位置上。强化政府组织的公关意识,密切与公众的联系和信息沟通十分重要。要转变政府职能,使掌舵与划桨职能成功的分离。在政府组织中进行分权,削减公共服务的规模,实行公共活动的私有化与公司化。同时要为公共服务提供明晰的质量标准。让公众感觉是社会的主人。从而改善行政公共关系,协调利益,化解矛盾,为建设和谐社会创造条件。

(二)完善政务信息公开制度。国家要注意培育社会的信息公开意识。在巩固办事制度公开取得的成果同时,应加快启动政务信息公开化的程序,充分利用电子网络媒介,修改一些不合时宜且消除人为的障碍,使之走上法制化进程。建立健全完善的官民交流平台。使上传下达渠道通畅。提高行政效率。

(三)公关教育体系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加大对公关知识普及教育。进入21世纪,我国的公共关系教育已经成了中专、大专、本科到硕士、博士的规范化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历教育。公共关系在政府行政管理中,能使政府做到政务公开,满足公众的知情权,获得公众及公众支持。同时提高大众公关意识。关心国家大事,配合政府做好公共事务管理。同时也是培养软实力,塑造良好的政府和国家形象。

五、结语

行政公共关系可以增强公众对政府机构的设置、运作状况及其政策过程的认知,提高政府管理的透明度,影响公众的看法、意见和行为,密切干群关系,增加彼此间的信赖,为政府营造一个良好的公众环境,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

参考文献:

[1](美)戴维·奥斯本,彼得·普拉斯特里克。摒弃官僚制:政府再造的五项战略[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8

政府范文第5篇

判断政策取向,不能只看政策宣言,还要看财政资金的流向。中国有句话叫“口惠而实不至”。政府往往大张旗鼓地宣称“重视”某个领域(如教育),但却舍不得向那个领域投入财政资金。如果仅从政策宣言来判断政府的政策取向,很容易看走眼。财政资金的流向却是实实在在的。没有一个政府的财政资金是完全充裕的,它必须在各类急需花钱的地方作出取舍和权衡。因此,资金的流向可以更准确地揭示政府政策的轻重缓急。熊彼特曾经作过的两点观察:政府所有的功能都需要财政支撑,政府的所有行为都会反映到财政上。这也正是我分析新班子政策取向的视角。[1]

背景

从1978年开始到九十年代中期,可以说中国只有经济政策,没有社会政策。在此期间,改革的指导思想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说是“兼顾”,其实是不顾。为了追求效率或整体经济增长速度的最大化,不仅没有兼顾公平,也没有兼顾生态环境和国防建设。不过,在八十年代,不仅政府忽略了公平问题,普通民众对这个问题也不太重视。原因有三:

·改革以前,存在着铁饭碗和大锅饭带来的效率低下问题。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与人们的经验判断不矛盾。

·在整个八十年代,由于大幅度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和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他们的收入水平也迅速上升。结果,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双双下滑(见图一、图二)。

·直到九十年代初,中国的改革是种全赢游戏(win-wingame)。所有人都从改革受益,差别只是有些人受益多一点,有些人受益少一点。在这种情况下,既便城市内部、乡村内部和地区内部的收入差距有所扩大,只要差距不是过大,人们还可以接受。

进入九十年代,情况开始发生变化。如果说八十年代的改革还是全赢游戏的话,九十年代的改革越来越像一种“零和游戏”(Zero-sumgame):亦即某些人受益是以其他人利益受损为代价的。到1992年,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已超过1978年的水平。此后,这两类差距更是急剧扩大,尤其是东南沿海与中西部之间的地区差距大幅攀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与此同时,城市内部和农村内部社会各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快速拉开。图三是依据国家统计局数据绘制的城乡基尼系数变化图,它清楚显示了不平等扩大的趋势。不过,大多数学者认为,统计局的数据大大低估了中国不平等的实际水平。到九十年代中期,中国的总体基尼系数应已上升到0.45的高度。根据国际通行的标准,基尼系数在0.35以下意味着社会中的收入分配比较平等;在0.35与0.40之间表明收入差距较大;在0.40至0.50之间标志着不平等问题严重。据世界银行估计,中国的基尼系数在改革开放前为0.16,是一个非常平等的社会。偏重效率、不顾公平的结果是,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中国从一个平均主义盛行的社会变成了一个严重不平等的社会。

国家统计局,“从基尼系数看贫富差距”,/gqgl/gqglwz/200104240017.htm

更为严重的是,九十年代中期以后,正规部门(指国有单位和城镇集体单位)就业人数大幅度下降。此前的1978~1995年间,中国正规部门职工人数一直呈上升态势,累计净增就业人数4560万人。但此后趋向骤转:2001年全国国有单位在岗职工数比1995年减少了3546万人,下降了32.4%;城镇集体单位减少了1835万人,下降了59.7%.两者合计减少5381万人,下降了38.4%。既使扣除正常的离退休职工人数914万人(其中企业为715万人),下岗职工实际累计近4500万人,相当于韩国的总人口。[2]在人类历史上,也许还没有过一个国家在如此短的时间里这么大规模地裁减正规部门的就业人口。随着大量人员下岗失业,城市贫困问题凸现出来。

在农村,九十年代后期粮食和其它各类农产品都出现供过于求的情况。“谷贱伤农”,由此造成农民收入总体增长缓慢。在相当多的地区,农民收入不是增长,而是下滑。与此同时,长期困扰中国农村的“三乱”问题进一步加剧,多如牛毛的苛捐杂税压得广大中部农村居民透不过气来,激化了农民与政府之间的矛盾。

政策调整

以上问题是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背景下出现的。从1979年到2002年二十三年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以上。这么大的经济体能连续这么多年保持高速增长,在人类历史上还没有过先例。2002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跨越十万亿元的新台阶,达到102398亿元,人均也达到7972元,超过了当年邓小平设定的人均八百美元的小康标准。[3]为什么在综合国力大大增强的同时,会出现严重的不平等问题呢?机械地坚持“效率优先”大概是一个重要原因。不错,邓小平曾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但他说得很清楚,“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4]他还警告过,“如果搞两极分化……民族矛盾、区域间矛盾、阶级矛盾都会发展,相应地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也会发展,就可能出乱子”。[5]

到九十年代末期,出乱子的迹像越来越多。它促使中国领导人不得不在坚持“效率优先”的同时,开始花更大的气力来“兼顾”公平。如果以前的“兼顾”只是说说而已,现在的“兼顾”终于有了些实质内容。从财政资金的流向看,在过去几年里,中国政府的政策调整已经跨出了两大步,在新班子的领导下正在迈出第三大步。

加大对中西部省份的财政转移支付

第一步是增大了中央政府对各省、尤其是中西部省份的财政转移支付。1993年以前,中国的财政体制是“分灶吃饭”的包干制,各省财政收支的自主性很强。这种体制对东南沿海省份十分有利,因为它们的财政资源相对比较充裕,自主性强意味着它们不必与别省分享来自本地的税收。但中西部省份的财政资源贫乏,没有外来的财政转移支付,它们难以为本地居民提供像沿海省份那样的公共服务,更没有能力像沿海省份那样拓建基础设施、投资产业项目。财政包干制的一个后果是地区差距日益扩大。更让中央政府担心的是,随着“两个比重”(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和中央政府财政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持续下滑,它对全局的控制能力逐渐削弱。基于这种担心,中央政府在1994年对财政体制作出重大调整,将包干制改为分税制。这次改革从根本上扭转了“两个比重”连续15年的下滑趋势,增强了中央政府的财政汲取能力,为它加大对各省的财政转移支付奠定了制度基础。

从图四可以看得很清楚,中央对各省的转移支付近年来出现过两次跳跃,一次是1994年,另一次是1999年。需要指出的是,第一次跳跃是虚跳。1994年那一跳表面上使转移支付增加了2000亿元,但其绝大部分是“税收返还”。税收返还是中央对东南沿海富省妥协的产物。1993年,为了说服这些省份接受分税制,中央政府作出承诺,将自己日后每年多收的税款返还给各省一部分,确保各省在实行分税制后的财政收入不会低于以前的水平。换句话说,税收返还是中央的义务,不能不还。而各省税收返还的数额与它们的经济实力挂钩,越富的省,得到的税收返还越多。扣除税收返还,其它转移支付在1994-97年间只是些许有点增加,但规模十分有限。1999年以后的跳跃却不同,几乎是一年上一个大台阶。相对于1998年,到2002年,中央对各省的税收返还的总额增加了不过一千亿,但在同一时期其它转移支付猛增了四千亿。1999年成为转折点,显然与当年中央政府正式宣布进行“西部大开发”是相关联的。

从表一可以看出,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扶助的重点是中西部比较贫困的省份。比较各省人均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情况,我们发现,后者的差异系数比前者的差异系数要小很多。这说明,富省的人均财政收入比穷省的人均财政收入要高出很大一截,但人均财政支出的差别却没有那么大。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中央对穷省转移支付的力度比对富省要大得多。另一点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在这些年里,人均财政收入的差异系数不断扩大,人均财政支出的差异系数却在1997年后显示出收缩的趋势。这证明,近年来中国中央政府对中西部省份的加大了转移支付的力度。图四显示,2003年预算中,中央对各省的转移支付会在2002年的基础上再增加600亿元,这表明新班子应该会继续沿着这个方向前进。

加大对城市社会救济和社会保障的投入

第二步是加大对城市社会救济和社会保障的投入。1998年以前,中国财政中用于社会救济和社会保障的投入只有一大项“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总量微乎其微,1997年只有区区不到150亿元,占整个财政支出的1.5%左右,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0.2%.[6]这个情况在1998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次年三月,全国人大审核1998年国家财政决算案时,细心的人发现支出栏里多出了一个事先没有列入预算的新项目――“社会保障补助支出”,总额达150亿元。这说明,政府在1998年中紧急追加了这个项目。1999年以后,“社会保障补助支出”变成了财政预算的固定项目,当年预算168.15亿元,但年末决算时,该项支出翻了一番,达343.64亿元。不仅如此,这一年,中央政府又追加了另一个财政支出项目――“中央社会保障专用基金”(次年改名为“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一上来就投入280亿元。[7]到2002年,“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社会保障补助支出”和“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三项支出的总额已高达1716.5亿元,是1997年的11.5倍,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从1997年的1.5%升至7.8%,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0.19%升至1.68%(见图五)。

中国政府对社会救济和社会保障重视程度的迅速提高可以从其对城市贫困问题态度的转变看得很清楚。城市贫困人口问题引起人们的关注是最近的事。此前,大多数中国人一直以为,贫困只是一种农村现象。但随着下岗失业问题在九十年代中期以后日趋严重,城市贫困逐渐凸显。

上海市在1993年率先建立了城市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1997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在全国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城市低保制度。但当时的紧迫感并不太强烈,以至于连负责协调的民政部救灾救济司对于这年的低保对象也没有精确统计。此后的三年多里,全国低保对象的人数增加缓慢,1998年底为184万人,1999年底为257万人,2000年底为403万人,2001年6月底为458万人。[8]

2001年下半年,转折点出现了,中央要求扩大对国有大中型企业特困职工低保的覆盖面。到当年年底,低保对象在六个月里翻了一番,增加到1170万人。2002年2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专门部署安排好困难群众生产和生活的工作。国家主席在会上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更好地为最需要帮助的困难群众服务。会后,国家副主席专门利用春节假期,到城市贫困问题比较严重的黑龙江省督办扶贫帮困工作。3月份,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国务院总理朱镕基明确提出要关心和帮助弱势群体。此后,中央政府对全国民政系统进行了总体动员,发动上百万人参加对全国所有低保对象的集中排查,力争对各地城市贫困人口做到“应保尽保”。9月份,中央政府还派出由劳动保障、民政、财政、经贸委和全国总工会等部委组成的8个联合检查组,分别对全国18个省区市进行了社会保障政策落实情况大检查。结果,各地政府不敢怠慢,低保对象人数逐月攀升,到2003年2月底,总数已达2116.4万人,基本上将全国符合条件的低保对象都纳入保障范围(见图六)。[9]

资料来源:/news/dibao

本来按照国务院的规定,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应由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所需资金,由地方人民政府列入财政预算,纳入社会救济专项资金支出项目,专项管理,专款专用。但是,由于各地方财政的实际困难以及主观认识方面的原因,在1997年和1998年两年里,低保资金几乎没有什么增长。在这种情况下,中央政府不得不双管齐下,一方面敦促地方政府投入更多的财力,一方面自己也拿出一笔钱来补助低保开支。1999年,中央政府投入4亿元,第二年翻一番达8亿元,2001年增加到23亿元,2002年再翻一番达46亿元。在中央政府带动下,地方政府对低保的投入也快速增长,到2002年达59.3亿元,比2001年几乎增加了一倍(见表二)。

中央财政对各省低保的补助拨款主要流向比较穷、困难比较大的省份(见表三)。在2001-2002两年里,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广东五省市没有收到中央任何补助。中央补助的大户是诸如辽宁、吉林、黑龙江、山西、陕西、河南、湖北、湖南、四川、重庆等老工业基地。

2001年下半年以来,在中央的敦促和支持下,城市低保的覆盖面迅速扩大,基本上做到了应保尽保。但问题是,低保覆盖面扩大的速度远远快于低保资金增加的速度。结果,在覆盖面扩大的同时,人均低保补助水平却下降了。2002年人均低保补助只有513元,不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703元的十五分之一。这个水平的低保确实有点太低了。

新班子上任后应会加大对低保的支持力度。2002年12月9日至10日,主持召开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做好“两个确保”(确保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和确保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按时足额发放)和“三条保障线”(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失业保险、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衔接工作。12月12日,同志又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部署加强社会保障、确保困难群众生活的工作。2003年3月,在十届人大第一次会议上,中央政府公布了2003财政年度预算案,决定将中央投入的低保资金再翻一番,提高到92亿元。[10]如果地方政府也如此跟进的话,低保资金总投入可望在2003年越过200亿元大关。假设低保人数不再大幅增加,人均低保补助应会在2003年重上1000元的水平。果真如此,有利于进一步缓解城市贫困问题带来的巨大政治压力。

加大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支持力度

中国政府正在迈出的一步是加大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支持力度。城市贫困问题固然麻烦,但更严重的贫困问题存在于农村。按照中国官方的标准(人均年收入625元),九亿农民中,约有三千万没有摆脱绝对贫困。如果换用联合国的标准(一天一美元),生活在绝对贫困水平以下的农民则有一亿人以上。既使摆脱了绝对贫困,农民的生活水平仍然很低。如图一所示,到2002年,城市居民的人均收入是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的3.11倍。假如再加上城市居民独享的种种福利待遇,前者的实际生活水平大概是后者的5-6倍。

从九十年代中期开始,三农问题慢慢被提上议事日程。最近几年,中国政府一直在强调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性。不过从图七、图八看,直到2001年以后,这个政策目标才真正落实到财政收支上。

图七告诉我们,1982年以来,中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便不断下降,其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33.3%下滑到15.2%.但在1982-1996年间,各种农业税收(包括农业税、农业特产税、牧业税、耕地占用税和契税)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却不降反升,从2.4%攀升到5.0%.1996年以后,农业各税占财政收入的比重开始回落,可是在2000年以前,水平仍高于1982年;2001年才首次低于1982年。换句话说,既使不算苛捐杂税,农民的正税负担在很长时期里也太重了一点。

图八描述财政对农业的支持情况。中国财政预算中有一个开支项目,名曰“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和各项农业事业费”,包括“农林水利气象等事业费”、“农业发展专项资金”和“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就绝对数额而言,政府财政中的支农资金一直在增加,从1978年的77亿元上升到2002年的1088亿元。但相对于财政总支出,在整个九十年代,中国财政对农业的支援水平实际上一直在滑落,到2000年达到1978年以来的最低点。这个下滑的趋势到2001年才刹住。2002年,支农水平自1996年以来第一次微弱回升。

当然图七、图八并不表明中国政府完全忽略了三农问题,但它们至少说明,到2001年为止,在政策排序上,三农问题始终没有被放到重中之重的位置。这从历年财政部长向人大提供的预算报告中也能看出端倪(见表四)。在2000年和2001年的预算中,农业和农村根本没有排在优先支出的前三位。2002年,向农业、农村、农民倾斜才第一次排入了前三位,但还不是第一位。只有到中国新一代领导班子走向前台后,在2003年的财政预算中,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才被确定为重点支出项目的首位。

十届人大第一次会议结束后,在首次亮相会见中外记者时,新总理坦率地承认,当前摆在中国政府面前的主要问题有五个,第一便是“农业发展滞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他接着谈到新一届政府计划推进的四项改革,第一项便是农村改革,包括农村税费改革,粮食购销体制改革,对农民补贴方式的改革,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农村医疗制度改革。最后他将新一届政府的任务概括为24个字:“城乡协调、东西互动、内外交流、上下结合、远近兼顾、松紧适度”。城乡协调摆在首位。根据他的解释,“城乡协调,就是要把农业和农村工作作为重中之重,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新班子讲把农业和农村工作作为重中之重看来不是空话。这从新一届政府准备的2003年财政预算看得很清楚。一、它明确规定“除重点支出项目外,其他各项一般性支出原则上维持2002年的水平,实行零增长”。二、它把“大力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放在重点支持项目的第一位,并将这个决定与“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和“确保国家长治久安”联系在一起。三、它要求将财政新增教育、科技、卫生、文化事业支出的主要部分用于农村。[11]

另外,十届人大第一次会议结束后,新班子的后续动作也清楚表明,它将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支持力度。

·决定今年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在全国范围推开。

·决定中央和省两级财政的转移支付,重点向农业主产区特别是粮食主产区倾斜。

·决定在大部分地区取消农业特产税。少数地区一时取消不了的,要缩小征收范围,降低税率,逐步取消。

·规定农业税及其附加不准超过国家设定的税率上限,确保税费改革后每个农户的负担水平都有所减轻。[12]

·要求有条件的地方逐步扩大农村义务教育收费“一费制”实施范围,并开始研究免费提供农村义务教育的可行性。[13]

·决定把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作为社会救助体系的基础性和主体性工程。开始对农村特困人口进行全面排查,为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提供政策依据。[14]

·开始探索建立农村大病医疗救助制度,计划设立独立的农村医疗救助基金,中央财政将通过专项转移支付形式支持各地开展医疗救助工作,各地政府也将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医疗救助资金的投入。建立农村医疗救助制度的目的是减轻农村大病患者的医疗负担,有效解决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15]

小结

1978年秋,中国共产党召开的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一次伟大的历史性转变。从此,共产党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将其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上来。在改革开放的头二十年里,“效率优先”是一切工作的指导思想。中国政府一直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试图抓住一切机遇加快发展,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在这些年里,虽然谈到“效率优先”时总会加上一句“兼顾公平”,但在实践中,各级政府(包括中央政府)的主要注意力集中在经济发展或经济增长上。发展一直被看作硬道理,其它一切,包括公平都变成了可以被牺牲的软道理。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片面强调效率、发展和经济增长的恶果逐渐凸显出来:在社会财富大量涌现的同时,各种不稳定的因素也在快速增加,使得上上下下都感到中国面临着重重危机。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效率也好,发展也好,经济增长也好,它们无非都是提高人们福祉的手段;我们不能本末倒置,把手段当作目的来追求。更准确地说,经济增长的成果必须由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分享,而不应被一小部分人独享;经济改革的成本必须由社会各阶层分担,而不应仅仅落到普通工农的肩头。

顺应民心的变化,最近几年中国政府及时对自己的政策进行了调整。如果说改革开放头二十年中国政府只有经济政策、没有社会政策的话,现在中国政府已经开始将更大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政策上来,并将更多的资源投入这个领域。本文以财政收支作为切入点,探讨中国政府的政策取向在哪些方面、做了多大程度的调整。数据表明,九十年代末期以来,中国政府的政策调整已经迈出了两大步,即加大了对中西部省份的财政转移支付,加大了对城市社会救济和社会保障的投入。我们有理由相信新一届政府会沿着这两个方向继续走下去。同时,新一届政府正在迈出关键性的第三大步,即加大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支持力度。这三方面的政策调整有利于缓解由地区差别、城乡差别和阶级差别引发的种种社会矛盾。毫无疑问,新班子会坚持三个代表,但强调的重点似乎已从代表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转到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确实,作为一个执政党,最重要的是得到最广大人民的支持;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只能作为赢得最广大人民群众支持的工具。

[1]除非另外注明,本文所引数据主要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财政年鉴》和《地方财政统计资料》。

[2]《中国统计摘要2002》,第38页。

[3]《中华人民共和国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4]《邓小平思想年谱》,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第311页。

[5]同上,第453页。

[6]除财政部掌握的资金外,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还掌管着社会保险基金(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2000年社保基金收入达2645亿元,支出达2386亿元,积累节余为1328亿元。

[7]财政部预算司编,《国家预算决算辑要,1991-2000》,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8]《中国统计摘要2002》,第176页。

[9]关于低保工作进展情况,参见民政部关于低保工作的网页/news/dibao.

[10]项怀诚,“关于2002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及2003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新华网,2003年3月6日。

[11]项怀诚,“关于2002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及2003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新华网,2003年3月6日。

[12]《人民日报》2003年4月3日。

[13]《武汉晨报》2003年4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