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新农村建设中环境建设有关问题的调研报告

新农村建设中环境建设有关问题的调研报告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协调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前,全国各地都在按照中央提出的要求,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内涵是丰富的,也是具体的,各地均在试点,做法也不尽一致。环境建设是在发展生产的同时,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新农村的外在体现和重要基础之一,对塑造城镇形象,提高广大群众对新农村认识,都具有现实意义。实际工作中,一些镇、部门和不少同志对新农村建设感到比较茫然,无从下手。根据市委主要领导要求,我们对新农村建设中环境建设的有关问题作了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农村环境建设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市农村经济社会得到了长足发展,生活和发展环境也得到了明显改善,主要表现在居住水平大幅提高,交通条件大为好转,城镇公建配套设施建设得到加强。但客观分析我市农村硬环境现状,总体而言,起步较晚,建设滞后,与广大农民的需求有较大差距,在一定程度上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相一致。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一)农村居住散乱局面较为严重。近几年来,虽然我市农民整体居住条件得到明显提高,但由于规划本身缺乏科学性和规划执行缺乏严肃性,农民建房布点较为混乱,特别是少数镇在几轮规划中,缺少长远考虑,造成农民建房到处布点,呈“满天星”状态,无论是今后推行规模农业还是实施各类基础设施建设、工业集中区征地,都将造成大量拆迁,造成严重浪费和损失,加大工作难度。初步统计,我市农民建房宅基地户均占地0.21亩,与浙江、苏南相比户均建房用地明显偏多。此外,由于居住分散,造成农村基础配套设施一方面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又资源浪费严重。究其原因,有规划理念、水平的问题,也有执行规划决心不大、措施不坚决的问题。

(二)农村卫生面貌亟待改变。我市农村给外来客人最直接的一个感觉是,房子很漂亮,堪与全国各地相比,但环境卫生情况不尽如人意,垃圾到处乱倒,特别是路边、河边、河道等公共区域几乎随处可见。部分河道水质污染较重,二、三级河道中,符合三类水质以上的仅占19.2%。特别是通海地区,通启河、通甲河、新江海河水质严重污染,已直接影响附近群众的生产生活。此外,乱贴乱画、乱堆乱放等现象也较普遍,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城市对外形象。

(三)小城镇建设进程缓慢。近年来,我市小城镇建设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也得到长足发展,但总体而言,发展进程不快,规模小,特色弱,中心镇地位不突出,集聚和辐射带动作用不强。城区与建制镇之间、建制镇相互间发展不平衡,城关镇发展快于建制镇发展,沿----各镇快于其他镇。除金沙镇外,22个建制镇中,没有一个镇的镇域人口超过3万人,超过2万人的仅有1个,离经济学预测的合理的城镇镇区人口规模3~5万人有较大差距,影响了城镇的容纳能力和人气的形成。城镇基础设施配套水平较弱,功能不全,影响了小城镇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二、农村环境建设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推进农村集中居住面临的困难

农村集中居住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新生事物,推行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许多预想不到的困难,需要有一个不断探索、调整,不断积累经验的过程,目前面临的困难有:

1、法律瓶颈难突破。农村集中居住是我省率先推行的,在跨村建房土地调整和承包地流转等方面受现行一些法律限制,而省、----市尚未有明确的办法出台。

2、资金需求难满足。集居点启动的基础设施建设等需要大量资金,而我市市镇财力有限,资金有一定的缺口。

3、干部思想有顾虑。由于担忧政策的延续性、稳定性,部分基层干部虽然认为农民集中居住确是农村居民受益的百年大事、好事、实事,但面对前所未有的困难,加上担忧“领导变动、规划重弄”,无论是高层领导还是地方领导的更替,都可能对这项工作带来很大影响,因此不愿意花更多精力来做这项工作。

4、部分农民存在认识误区。部分农村居民对今后农业、农村的发展方向缺乏一定的认识,习惯于传统的居住方式和农业生产方式。同时,由于每平方公里设一个集居点,必然有部分进集居点建房的农民的责任田较原来相比,与居住点相距较远,给生产生活带来不便,因而不愿意集中居住。

(二)农村环境整治面临的困难

1、污染治理仍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我市环境治理虽然成效明显,但工农业生产污染和农村生活污水短期内难以进行全面彻底治理。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河道淤泥堵塞和水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据调查,全市共有二、三、四级河道1589条、淤积土方量3189万立方米;共有村庄河塘2751条(个),淤积土方量1741万立方米。水污染问题更为突出,全市所有河道不同程度存在水环境污染。

2、农村环境长效管理亟待加强。农村垃圾乱倒乱丢,影响村容村貌。农村河道疏浚后普遍没有落实专人进行保洁管理,成为天然的垃圾堆,导致河道二次淤积。迫切需要制定相应的农村保洁制度,落实保洁员队伍,实行长效管理。

(三)小城镇建设中面临的困难

1、产业支撑较弱。目前我市小城镇成点状形态分布,中心镇、重点镇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不强,不能有效地集聚人气,影响了城镇发展的动力和活力。主要体现在产业规模偏小,与城镇化的互动作用不明显,企业布局分散,游离于城镇之外,弱化了企业对城镇发展的推动作用,也影响了第三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城镇建设资金不足。政府投资强度不大,政策导向的作用还没有完全发挥。城镇建设资金来源单一,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融资体制尚未真正建立,造成城乡建设资金严重不足,制约了城乡建设事业的发展。

3、现行用地制度对小城镇建设有一定不利影响。在宏观调控条件下,国家进一步加强了对用地指标的控制,小城镇建设涉及的用地问题难以在短期内有所改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小城镇做大做强。

三、关于新农村环境建设的理性思考

1、新农村及其环境建设是一个历史阶段,必须遵循客观规律。新农村建设理念的提出,是一个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逐渐深化的过程,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具体体现,不是脱离实际的凭空想象。我们推进新农村环境建设,必须遵循历史规律,在尊重过去农村改革和发展历史的同时,有所继承和发扬,深化改革,大胆尝试。

2、新农村及其环境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必须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新农村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既要克服盲目乐观情绪,又要克服急躁情绪,必须从全局和长远出发,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工作上既要有长远目标,又要有现阶段具体打算,特别是农民集中居住方面,要正确认识目前形势,清醒地看到苏南也只是试点,要从××××*实际出发,坚持快规划,慢实施,先试点。

3、新农村及其环境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选好抓手。新农村建设内涵极其丰富,环境建设也包括许多内容。我们推进新农村环境建设,必须在深入分析××××*市情的基础上,选准抓手,尤其要以抓根本和抓起步作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要着重抓好农村集中居住、卫生环境整治和小城镇建设三个重要环节。

四、对策建议

推进新农村环境建设,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坚持多予少取,坚持环境建设与生产发展和人的素质提高同步,真正把××××*农村建成富民宜居、平安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近阶段目标是,到2008年,全市农村总体上达到《----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主要指标》所确定的水平。在此基础上,再通过8年左右的努力,在全省江北率先建成繁荣、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以转变观念为先导,持之以恒地开展宣传教育,为新农村环境建设打牢思想基础。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推进新农村环境建设,必须首先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各级领导干部要率先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加强农村环境建设的重要性,自觉以推进新农村建设统领各项工作,把环境建设与其他各项工作有机结合。各镇、各有关部门要把新农村建设的目的意义、相关政策,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到广大农村和全体农户,化解群众的误解,纠正片面认识,教育和引导广大农民自觉支持和参与新农村环境建设。

(二)以规划为龙头,加快规划全覆盖进程,为推进农村集中居住指明方向。目前,农村集中居住点的总平面规划已基本完成,全市初步规划农村集中居住点732个,从规划层面上看,已初步具备农民进点建房的条件。已完成总体规划编制的平潮、石港、二甲、三余等4个中心镇和川港等经济重镇,今年要完成新一轮城镇总体规划编制工作,控制性详细规划覆盖率要达到40%。其他镇要全面完成镇区规划编制,在此基础上,完成1-2个主要街道、重点地段详细规划编制工作。加强村庄布点规划,按照适度集聚、节约用地、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进一步明确农民集中居住点的布点、规模、用地范围和界限。从我市实际看,推进农村集中居住必须坚持三个结合:一是与重点基础设施建设的拆迁工作结合,二是与重大项目的拆迁结合,三是与做大做强工业集中区过程中的拆迁结合。同时,兼顾零星的农民建房的启动。

在做好农村集中居住规划的同时,要抓紧编制各项专业性规划和详规,加强规划之间的衔接,提高各项规划的可操作性,防止和减少不必要的浪费,避免走弯路。

(三)以化解瓶颈为关键,尽快解决试点的政策和资金问题,抓好农村集中居住启动工作。要按照快规划、慢实施的原则,稳步推进农村集中居住的实施工作。我市农民建房已停批近一年,虽然建房户不多,但如仍长时间停批农民建房,势必产生一些新的违章,给实施农村集中居住带来不利影响。规划到位后,当务之急要明确操作的具体政策。要学习借鉴昆山经验,市农工办、国土局、建设局要迅速出台农村集中居住试点建设的实施意见,规范操作办法,明确具体操作的方向和依据。要出台优惠政策,明确土地使用政策、规费优惠政策、资金扶持政策。先行开展集中居住点规划建设的8个镇,要尽快确定1-2个集居点,搞好规划编制和示范建设,为全市农村集居积累经验。在搞好试点的同时,对非试点镇村,要按照已编制的集居点规划,坚持可操作、少投入的原则,迅速确定建房启动区,让建房户进区建房。各镇要多方筹措资金,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思路,发挥市场化运作机制和手段,拓展建设资金来源。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每年安排一定数额的专项资金,通过以奖代补的办法,扶持、推进农村集中居住建设。

(四)以小城镇改革试点为契机,探索小城镇建设新思路,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国家已开始新一轮小城镇建设改革试点,我市二甲镇已被列为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小城镇和首批规范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挂钩试点单位,国家有关部门将给专门用地指标支持城镇建设。我市要按照有关部委要求,抓紧做好项目规划等工作,尽快争取用地指标到位,推进城镇建设,力争试点取得最佳效果,探索符合××××*实际的城镇建设思路,并争取有更多的镇跻身试点镇行列。与此同时,要切实增强小城镇发展的内生动力。

一要坚持以产业化带动城镇化。产业支撑是城乡统筹发展的基础和源泉。要将城市建设规划与产业规划相衔接,使两者实现良性互动。要引导各类产业优先向重点镇、中心镇集中,通过第二产业的发展,为小城镇建设注入新的活力,带来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小城镇的繁荣,实现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要高度重视产业特色的培育,各镇要根据自身经济社会自然资源的情况,科学选择产业发展方向和主导产业,避免产业方向同质化,形成一批以特色产业为龙头,关联产业相配套的城镇群。

二要做强中心镇、重点镇。中心镇、重点镇在周围地区中具有较强的辐射作用和集聚能力,是能够带动一片地区发展的增长点。要加快中心镇、重点镇建设步伐,更好地发挥城镇的集聚和辐射功能。要加大对城镇基础设施的投入和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营造良好的城镇环境,增强对农民的吸引力。要通过招商引资、发展民营经济,发展服务业,做大做强中心镇、重点镇,以经济的快速发展凝聚人气,进而加快城镇化进程。土地、教育、医疗等资源要优先向中心镇、重点镇倾斜,促其吸引人气,迅速做强,形成规模。“十一五”期末,四个中心镇中,平潮镇要达到3.5平方公里、3.5万人口以上的规模,二甲、三余、石港要达到2.5平方公里、2.5万人以上规模。其他一般镇的经济实力和镇容镇貌明显改善。

三要坚持错位发展。各个镇要按照我市城镇体系规划,根据各自条件、历史特点、产业布局等基础条件,明确发展方向,并注重城镇特色的培育。

(五)以治路、治水为切入点,扎实开展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为广大农民营造良好人居和生态环境。农村环境卫生要做的事很多,但广大农民最关心的问题主要集中在道路环境和水环境方面。我市可以加大已经启动的清洁家园工程实施力度,发动广大群众,以治路、治水为突破口,较快改变农村卫生面貌。市交通公路部门和各镇要相互配合,对主次干道沿线的环境进行集中整治,清除杂草、杂物和垃圾,适当进行绿化,并落实保洁措施。市水利、环保部门和各镇要加大对河道的清淤、治污力度,保持河道、河坡的清洁。在治标的同时,要落实治本措施,教育农民爱护周边环境,推行生活垃圾的收集、处理试点工作,建立民办保洁站,健全保洁制度。

(六)以加强组织协调为重点,建立健全考核奖惩机制,为农村环境建设提供有力保障。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由于牵涉面较广,不少工作市委、市政府已经作了部署,但由于不少工作具有交叉性和长期性,缺少牵头部门来具体组织实施,因而一些工作浮于表面,难于落实。建议在市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对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具体工作进行相对分类,明确牵头部门,细化各有关单位的职责任务,建立健全考核奖惩机制,确保各项措施真正落到实处,保障我市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有序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