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新闻采编思考3篇

新闻采编思考3篇

新闻采编思考1

【摘要】本文分析了新媒体时代电视新闻采编工作现状、面临的挑战,提出新媒体时代电视新闻采编工作现有模式构建的建议,深入探讨了新媒体时代电视新闻采编工作模式构建问题。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电视新闻;采编工作;模式构建

新媒体时代下,电视新闻编辑的工作模式构建至关重要。随着社会需求的转变,新闻内容更加丰满,观众也能更深入获取新闻的信息和背景,这也是电视历来备受观众喜爱的原因之一。然而,电视新闻采编工作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影响着新闻的收集效率和编辑效果。相关从业人员必须对电视新闻的收集和编辑的工作问题引起重视,必须跟上新媒体发展潮流,紧扣时代主题,电视新闻及节目才不会被社会所淘汰,才会赢得更多观众对传统媒体的认同和信任。一、新媒体时代新闻采编工作现状传统媒体需要不断顺应时展。新媒体背景下,碎片化、小屏化传播给传统媒体包括电视媒体在内的新闻传播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这就需要传统媒体从业者在思考模式、操作概念、操作方法等几方面进行思维转变。新媒体时代下,电视新闻采编工作面临诸多问题,新媒体强调的实时互动概念与电视新闻编辑的传统概念相冲突,也给电视台的实际工作带来了一些困难。基于此,电视新闻记者和编辑必须客观看待新时代所带来的改变与挑战,及时转型,革新工作理念和方式,以促进电视新闻的可持续发展。

二、新媒体时代新闻采编的挑战

(一)对传统工作理念的挑战电视新闻的传统工作理念形成多年,至今仍有着深远的影响,仍是电视新闻收集和编辑的参照物[1]。现阶段,新媒体技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普及,其在短时间内呈现出爆发式发展,冲击着传统媒体,电视和电视新闻编辑固有的优势已经不在,电视记者的本质没有变化,对电视新闻编辑带来的不利影响需要及时应对。

(二)对电视传统工作的挑战目前,电视新闻仍然需要多加改进,例如在电视新闻的收集、编辑上还是以传统方式为主,导致电视新闻与网络、微信等新兴传媒相比,在新闻的获取和编辑上远远落后于人。年轻观众也更倾向于在新兴媒体上获取相关资讯,电视收视率日趋下降,受众群体趋向于居家的中老人为主。针对这些问题,电视新闻编辑应该有所反思,并有所行动,多方面多角度解决此类问题[2]。

(三)对电视媒体传播方式上的挑战在新媒体时代下,任何人都可以是媒体人,可以选择各种交流手段公开新闻。观众选择面大增,从以往的被动选择到现在的主动选择,主动权回到了观众手中。电视收视率因此大幅降低,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新闻编辑只能更速度更效率地做好编辑和实时公布。如何维持住电视媒体新闻的主导位置,已经成为传统电视媒体单位和电视新闻编辑面临的最大挑战[3]。三、工作模式构建思考(一)锐意改革当下,各行各业都在努力改革创新,寻求新的发展。电视和广播也一样,转变理念和思路才能迎接新的未来。顶层设计方面,应该有改革精神,引进新的工作理念,大屏与小屏人员分配、政策制定等方面应因势利导、因地制宜、有的放矢,从节目内容、传播理念、呈现方式等方面找到契合当下受众,特别是年轻受众易于接受、乐于接受的特点。当然,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转变理念、克服困难;需要不断创新,改革不停步。时代如此,我们只有勇往直前,才不会被时代所抛弃,主力军才可能挺进主战场,找到属于自己的立足之地。(二)创新方法电视新闻传统的收集获得渠道单一,效率不高,趣味性不强,吸引观众关注度有限,无法带动观众的积极性,与观众缺少互动,双向沟通有限。电视新闻在新媒体这个大环境下,它的编辑系统显得过于繁杂冗长,机制也急需改革。大量新兴媒体的出现给了我们方向,如在微信、互联网上收集和编辑,多种方法相结合,多种渠道处理,定期编辑归纳汇总;另外结合大屏播出配合小屏视频直播,打短平快战术,发挥传统媒体优势,及时发声、深度挖掘、纪实性报道社会时政和民生关切的新闻。在坚守新闻宣传底线、正确引导舆论的前提下,着力吸引受众关注,带动流量提升,屏幕上下产生关联效应,让融合传播发挥效应。

(三)整合资源传统媒体路径应不断扩展,变革革新的同时,必须保护好已有资源。同时,结合自身特点,整合当下主流资源,并把互联网、自媒体等加以运用,这样电视新闻节目的内容才能做到既独特又丰满,更具吸引力。还需运用各类资源,实现与它们的共享,提高自身的生命活力,这也是目前电视新闻采编工作发展改良的方向。

(四)合理调配使用人才一是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通过卓有成效的方法激励员工不断提升敢于应对挑战的信心,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二是按实际情况分配各种资源,将资源最大化利用,人尽其才,使在一线工作的采编人员都能发光发热,充分发挥其应有价值。每一位采编人员都应该摒弃传统的工作惯性思维,应迅速转变思维,跟上时展变化,不断充实新媒体知识,积累实操经验,让自己成为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不同平台无缝转换衔接的全媒体时代新闻人。

(五)转变采编模式,实现“即采、即编、即发”目前,“即采、即编、即发”的模式的产生,使新闻采编发工作更有生机与活力。新闻报道紧跟时代步伐,实现融合传播。它既有传统媒体“专业”特点,又有新兴媒体“即时性”特点。这些年来,央视也与时俱进,大刀阔斧改革,加大新媒体建设,将其作为重要发展平台,并新建对应移动App,例如;央视体育、央视影音等。对原有采编模式进行优化与升级,使新闻不再局限于时间、地点、空间限制,完成了“即采、即编、即发”的构想。其次,微信公众平台、微博的开通,公众只需扫一扫或摇一摇,便可参与央视平台活动,实现了与观众的即时交流与沟通,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民。而且央视在新闻编辑方面也大变革,在新媒体平台编辑下,新闻更具时效性,也吸引了大量年轻观众。

(六)转变传播模式,开启采编工作新模式当前,新闻工作者必须与时俱进,加快信息传播的速度,改为多种路径的传播模式。在改良过程中,原有的优势特点不能丢,而是需将领域扩展。采编工作可以借助各类新兴媒体,将采编到的新闻、电视节目在互联网、App、微信等新兴媒体上同步。同理,这些新兴媒体的新闻及节目也应及时融入电视新闻中。做到彼此互利,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融合,相互促进。这种即时转换式电视新闻更具传播价值,也增大了电视新闻的竞争优势。央视新闻就实现了此创举,在报道APEC等会议时,把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相结合,运用微视频形式,实现央视新闻全网推送。当前环境,既有挑战,也有机遇。在这种全新的新闻传播模式下,电视新闻采编工作应当取他人之所长,补自己之所短,成就一个更好的自我。结语新媒体时代下,传统媒体采编面临挑战。这就要求电视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努力适应新形势的变化,以乐观积极的心态面对当下媒体竞争的新态势。努力提升综合素质,特别是新媒体理念和技术掌握要更上一层楼,不断增强专业领域综合策划能力,使电视新闻节目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在当前环境下,只有不断创新与实践,成为时代的弄潮儿,传统媒体才能找准立足之地,进而挺立潮头。相信不久的将来,通过不断的摸索与实践、改革与创新,电视新闻采编工作会建立起更加合理完善的工作体系,成为挺进移动端主战场的生力军。

作者:张乐然 单位:河南广播电视台民生频道

新闻采编思考2

在新闻采编过程中,新闻采编工作者自身专业素养和采编技巧,对于新闻作品的可读性、新闻报道的深度和质量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农业科技新闻主要是以农业技术的科研成果、农业科技人物采访、农业科技应用以及农业科技的调研等内容进行报道,需要媒体采编人员在坚持新闻采编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掌握并运用采编技巧,才能更敏锐地发现捕捉和甄别有价值的新闻线索,精准地进行实地采访,提升农业科技新闻的质量,进而满足广大受众需求。一、农业科技新闻的内涵所谓农业科技新闻,顾名思义就是指以农业科技为主要内容的新闻,其范围十分广阔,比如党和国家对“三农”方面的新政策;农业科技研究的最新成果、杰出人物和先进事迹;农业科技生产实践方面的新经验、新成果、新进展;农业科学技术推广的新途径、新效果及所产生的社会效益等。近些年,伴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物联网、5G等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应用的不断深入,农业科技革命对于增加农民收入、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新闻媒体开始关注农业科技新闻,不仅开设了农业科技新闻的专版,而且农业科技新闻的内在规律和采编技巧也成为媒体采编人员关注的重要课题。

二、农业科技新闻的特点

农业科技新闻既具有其他新闻的一般特性,又具有农业、科技等新闻的鲜明特点,整体而言农业科技新闻具有科技性、地域性、季节性、推广性等特点,具体如下:

(一)农业科技新闻必须具备科学性农业科技新闻的报道对象主要是农业科技,其报道的内容必须具有鲜明的科技特征,一方面,需要运用专业的语言、严谨的科研数据来反映科学技术、科研成果以及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前景。比如在对于农业科技成果水平、应用前景、增长增效幅度的新闻报道中,避免依靠领导的肯定、研究人员的描述来进行报道,而需要引用专业的术语、准确的科研数据和农业生产实际数据等,以增强农业科技新闻报道的客观性、科技性和权威性。另一方面,农业科技新闻在将农业科技通俗化表达的同时,也要确保对于农业科技数据和特点表述的准确性,因此农业科技新闻报道具有较强的技术性,如果只是凭借传统的问答采访、座谈、口问手记等形式的采编方式,很难搞清楚农业科技的内容与特点,这就要求农业科技新闻的采编人员严格落实新闻“四力”,用“脚力”深入基层,跟随一线农技人员到农业生产的一线进行“实战”采访;用“眼力”去观察农业生产现状,了解第一手信息;用“脑力”思考新闻事实的亮点、重点在哪儿,看是否有延伸拓展的新闻点可挖掘;用“笔力”梳理采访收集的素材,并运用专业的语言成稿准确表达,维护农业科技的权威性。

(二)农业科技新闻的适用性和可推广性适用性和可推广性是农业科技新闻区别于其他新闻的主要特点之一。由于农业科学具有较强的应用性,也正是农业科技在粮食生产、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业经济效益提升等方面所具有的应用效果,并且具有可移植性,具有可推广的价值,才能得到农业生产和推广部门、新闻媒体的关注,因此才具有新闻报道的价值。比如河南鹤壁现代农业发展中使用的水肥一体自走式节水灌溉机、星陆双基系统等现代科技设备,通过新闻报道展示其适用范围、实用效益、人力成本等方面,为更多农业生产企业、农民合作社、种粮大户提供了可学习借鉴的蓝本。因此,农业科技新闻在具有新闻价值的基础上,也具有了广泛的适用性和可推广性。同样,在每年三四月份大田春管期间的小麦病虫害防治工作的报道中,在经过论证和实践检验后,需要将三唑酮、烯唑醇、丙环唑等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药剂名称和用量运用到稿件当中去,广泛地指导广大农民开展春管期间的病虫害防治工作。

(三)农业科技新闻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季节性我国幅员辽阔,能够用于农业生产的地形、地貌、土壤、气候等各有差异,因此农业生产结构以及所采用的农业科技也千差万别。同样的农业科学技术往往只适用于某一地域、某一季节、某一农作物生产,造成了农业科技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季节性特点。这就要求农业科技新闻报道要充分体现出农业生产的地域性、周期性以及具体的农作物的生产环节,才能让广大农民受众结合自身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在农业科技新闻的指导下高效开展农业生产。以全国粮食生产的主阵地河南省为例,豫南和豫北从农作物种植品种、种植方式、收割时间等都有很大区别,鹤壁作为豫北地区,少雨多旱,农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经济作物的种类和种植面积相比豫南一些雨量充沛地区偏少,并且在相应的种植技术、管理模式、科技运用等方面,豫南豫北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在报道农业科技新闻时必须准确表达出农业科学技术的适用地域、适用季节、适用农作物以及具体的农业生产环节,切忌“以偏概全”误导农民朋友,对农业生产造成损失。(四)农业科技新闻的通俗性和政策性近年来,鹤壁农业农村部门通过视频号、抖音等新媒体途径,以“三农”微课等形式录制并,向广大农民宣传农业政策、落实农机补贴、进行技术指导。这恰恰说明,农业科学技术必须简单、通俗、易操作,才能被广大农民朋友所理解和掌握,才能在农业生产中得以广泛应用。同样,农业科技新闻最主要的受众群体也是广大农民,因此在对于农业科技新闻的采编和表述时,也必须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翻译”农业科技,将晦涩难懂转为通俗易懂,将复杂深奥转为简单明了的语言,才能让农民朋友听懂、读懂,进而从农业科技新闻阅读中有所收获。另外,农业科技的研发和应用,以及农业科技新闻的报道都深深地受到政策的引导和影响,特别是一些重大农业科技成果和应用效果的新闻报道必须具有明确的法律政策依据,要经过农业权威部门的审查和监督才能报道,否则可能会对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产产生不可估量的损失。

三、农业科技新闻报道存在的问题

农业科技新闻对于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增强农民科技意识、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科技的影响等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具体的农业科技新闻采编和报道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具体如下:

(一)农业科技新闻受众分级及传播渠道滞后随着网络媒体、移动媒体等新媒体形式的出现,大部分新型职业农民可以借助手机等移动终端,随时获取海量农业科技信息,并且新媒体信息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语言通俗易懂、传播高效及时,可最大化满足受众需求。然而也有部分闭塞村落,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与农业生产脱钩,只剩下老弱人群凭借几亩薄田过活,此类人群对农业科技没有需求,不关注,再加之不会使用新媒体设备,而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制作新闻需要经过采编等一系列流程,其内容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必然会大大影响农业科技新闻的关注度。

(二)农业科技新闻的关注度不高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土味”农耕文化已经“习以为常”,似乎在生活生产中激不起什么“浪花”,反而将更多目光放在一些新潮的制造业、科创业、文娱产业等方面。“搞农业不赚钱,赚的也都是辛苦钱”的思想已经根深蒂固,真正愿意搞农业,能踏踏实实钻研农业的人少了,农业科技新闻的关注度自然就降低了。为了转变这一现状,中央提出“扛稳粮食安全重任”“中国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等号召,大力宣传袁隆平、程相文等院士级农业专家,正是为了强调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提升广大受众对农业科技新闻的关注度和认知度。

(三)农业科技新闻采编人员专业知识有待提高农业科技新闻对于采编人员的综合素养具有更高的要求,虽然目前采编人员掌握了一些新闻采访技巧,但对于实战中的农业生产技术却知之甚少,农业科技新闻人员不懂农业,犹如纸上谈兵。另外,新闻工作者采访各类新闻,虽然见多识广,但是作为杂而不精的“杂家”,无法适应当前的新闻传播发展趋势,因此,要培养长期对接农业科技领域采访的新闻记者,其必须具备更专业、更广泛的农业科技知识,才能写出立意深刻,遵从事实,具有深度、广度的新闻作品。

四、新时代农业科技新闻的采编技巧

基于新时代农业科技新闻的内涵、特点以及所存在的问题,采编工作者必须掌握以下农业科技新闻的采编技巧,才能提升采编能力,为广大受众制作出高质量的农业科技新闻。

(一)提升甄别农业科技新闻线索的能力对于农业科技新闻的采编工作者而言,最为关键的采编技巧就是对于有价值新闻线索的敏锐观察能力和甄别能力。特别是在鱼龙混杂的新媒体时代,农业科技新闻编辑必须练就捕获高价值新闻的“眼、鼻、耳”,才能从漫天飞舞的各类新闻信息中,捕获对于“三农”具有促进价值的农业科技新闻线索。提升采编人员甄别农业科技新闻线索的能力,一方面需要准确把握高价值新闻线索的标准,从千万新闻线索中甄选具有独家报道意义、经过科技权威部门鉴定和审查、具有成为热点新闻和业内焦点新闻潜力的高价值新闻,为广大受众带来良好的新闻体验。另一方面需要积极拓展获取农业科技新闻线索的渠道,从政府组织的农业科技成果鉴定会、科技活动,涉农科研院所、农业类专业院校、农业科技企业网站、微信公众号以及农业科技专家和农民亲密交谈中,获取内容丰富且具有新闻价值的农业科技新闻线索,才能提高农业科技新闻的质量。

(二)完善知识体系以夯实采访基础一篇高质量的农业科技新闻,往往包含大量的农业科技信息和真实丰富的实践案例,因此只有夯实采编基础,掌握采编要领,提高采编质量,才能全面提高农业科技新闻的实用性和科技性。要提升农业科技新闻的采访效果,一方面需要不断完善采编人员自身的知识体系,特别是要积极学习国家农业科技政策和法规,掌握农业经济学、生态学、传播学等知识,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采编能力,掌握采编技巧,对各类农业科技新闻采访工作得心应手。另一方面,采编人员在具体的采访过程中需要善于运用农业课题跟踪法、农业需求调查法等采访思维,能够敏锐观察采访对象,准确把握采访实际,才能全面提高新闻采访效率和农业科技新闻质量。

(三)重视农业科技新闻知识的科技性和通俗性由于农业科技新闻的内容和语言具有更强的专业性,需要新闻采编人员对于科学技术和农业生产具有深入的了解,才能以更加精炼、准确、专业的语言提升农业科技的新闻价值。另外,农业科技新闻的采访对象和阅读对象多为科技工作者、广大农民群众,因此要求农业科技新闻的采编人员具有极强的语言转化能力,如方言与普通话之间、专业的科技语言与通俗的生活语言之间的转化,才能让具有专业性的农业科技新闻同时满足农业科技工作者和广大农民受众的需求。因此,农业科技新闻采编人员在详细解读党的惠农政策、引导农民创业致富、适时帮助农民排忧解难的过程中,要重视受众需求和反馈,让农业科技新闻的内容和语言风格具有创新性、趣味性、生动性、科技性和通俗性,才能激发广大受众的阅读兴趣,满足广大受众需求。

(四)结合实践和观察使农业科技新闻出彩对于农业科技新闻的采编,需要把握好季节性,强化科技对于农业生产的引领作用;把握好规律性,尊重农业科技创新发展和农业生产的自身规律;把握好时代性,体现国家对于“三农”问题的政策特点、时代要求以及农业科技创新的阶段性特征;把握好可读性,将专业化、数据化的农业科技转变为普通农民受众皆可理解的通俗语言。在采编农业科技新闻时,大部分的内容都是理论性比较强的,容易枯燥且死板,导致广大农民受众很难接受,因此采编人员须将枯燥的农业科技内容与农业生产实践相结合,借助大量的鲜活案例来增加农业科技新闻的趣味化、生活化、画面感,才能满足广大受众的知识和心理需求。另外,农业科技新闻内容大多远离采编人员的生活,使得其对于新闻事件的主题选择、新闻内容的提炼与加工都存在着较大的困难,因此采编工作者需要不断丰富农业科技和农业生产知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才能让农业科技新闻标新立异、有理有据且充满灵性。结语:综上所述,农业科技新闻采编工作涉及的内容较多、工作量较大,因此农业科技新闻的采编人员必须掌握娴熟的采编技巧,结合农业科技新闻的特点,维护与采访对象关系、创新报道模式、采取合适的语言表达方式,方能提高农业科技新闻的质量,最大化满足受众需求。因此,作为农业科技新闻的采编工作者在采编新闻内容时,应充分考虑受众需求、提高自身的文化底蕴和科技素养,不断创新新闻采编技巧,才能将高质量的农业科技新闻内容呈现在受众面前,让科技更好地服务“三农”,助推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

作者:李觊 单位:鹤壁日报社

新闻采编思考3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产生应用和发展,人类开始进入媒体融合时代。所谓媒介融合,主要就是借助各种现代化信息技术,对数据信息进行处理,之后通过移动互联网与相关信息传播平台的结合来传播信息。这一全新时代,也对传统电视新闻行业发展造成一定冲击。为扭转这一现状,电视新闻行业必须要在业务实践当中不断创新与改革,同时还要积极应用媒介融合优势,与自身发展现状相结合,以更好地适应时展要求。

一、基于媒介融合的电视新闻业务特点

(一)业务流程整合媒介融合背景下,使电视新闻业务流程整合速度和进程得以加快,在过往的工作实践当中,电视新闻采编基本上都是由一家媒体来负责,通过民间融合,使不同媒体单位之间形成一种全新的合作关系,即共同协作完成。但在这种新型工作模式之下,很容易出现信息同质化现象,缺乏特色的信息,很难吸引观众眼球,因此,各大媒体必须要充分发挥自身特色,避免出现同质化现象[1]。

(二)传播主体多样化基于媒介融合的电视新闻传播主体也越来越多样化,在传播内容、传播方式以及传播平台等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通过媒介的不断融合,每一个人都可以是信息传播主体,并可充分发表自己的不同看法和观点[2]。

(三)报道方式全面化传统的电视新闻报道方式往往带有一定的单一性,而在当前的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的报道方式更加全面,它能够通过不同方式,并从不同视角出发,对新闻信息进行报道和分析,具有传统电视新闻报道所不具备的优势[3]。

二、媒介融合对电视新闻业务的影响

(一)对信息传播方式的影响媒介融合时代的到来,使电视新闻的传播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电视新闻的采编无非就是视频、文字和声音,首先就是对新闻线索进行收集,之后将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合,在对信息进行传播之前还要进行信息审核,主要是为了确保信息的真实性,最后在特定的平台和时间进行播放。进入媒介融合时代,若电视新闻依然沿用传统的方式进行传播,势必会对其后续发展产生影响。与此同时,电视新闻行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就必须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电视新闻行业必须要强化与互联网技术的结合。进入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技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中应用十分广泛,因此,电视新闻行业也要与时俱进,积极对互联网技术进行应用。互联网覆盖范围十分广泛,通过该技术的实践应用,能够大大提高新闻信息的时效性和广泛性,但由于互联网用户较多,一旦出现新闻信息失真的问题就会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因此,在对新闻信息进行采编的过程中,必须要加大审核力度,以确保新闻信息的真实性,而这也在无形当中增加了电视新闻采编工作的难度。第二,电视新闻行业必须要强化与新媒体的沟通和联系。众所周知,电视媒体的播放平台和时间都比较固定,而新媒体传播无需受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传播速度较快,同时也能在短时间内吸引观众眼球。通过新媒体与电视媒体的联合,能够让受众在第一时间掌握最新资讯,满足受众的多样化需求[4]。

(二)对新闻采编内容的影响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对于电视新闻内容也提出更高要求,选择空间更大,人们内心中对于电视新闻报道的期望,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变化。媒介融合时代的到来,为电视新闻采编工作带来了便利条件,由于新媒体信息传播速度较快,从而能够大大提升电视新闻采编工作效率,但与此同时也对电视新闻采编内容的全面性提出更高要求。一方面,电视新闻行业必须要对新闻采编内容的完整性进行完善,另一方面,还要严格遵循电视新闻客观性、真实性的工作理念,以提高新闻内容的整体质量。在电视新闻采编的业务当中,记者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他们往往都活跃在事件的第一现场,不仅能够对现场第一手资料进行熟练整理,同时还要具备专业的采编业务能力,包括在短时间内选择合适的新闻传播模式、对新闻信息进行科学整合与分类、将可持续发展和弘扬正能量的时念科学地融入到新闻报道当中,等等,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证电视新闻内容质量,促进电视新闻行业的长久稳定发展[5]。

(三)对新闻获取渠道的影响在媒介融合背景下,也对电视新闻获取途径产生了一定影响,电视新闻媒体属于一种相对传统的媒介,在获取新闻信息的过程中,通常也会采用比较老套和固定的方式。随着媒介的不断融合,人们在获取新闻信息的过程中,也有了更大的选择空间,但从不同渠道获取新闻信息的真实性目前还有待于考察。因此,作为电视新闻业务人员,必须要坚持对新闻信息进行深层次挖掘,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受众需求[6]。

三、基于媒介融合的电视新闻业务发展途径

(一)提高电视新闻内容时代性进入媒介融合时代,也让电视新闻传播和采集途径增加,为了更好地提升电视新闻质量,电视台首先就是要提高电视新闻内容的时代性,使其能够更好地反映当前社会现状,贴合于人们的实际生活,以充分满足受众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促进电视新闻行业的长久稳定发展。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对电视新闻信息采集渠道进行拓展,在新闻采集完成之后,要及时对内容进行分析,使新闻内容具有精准性和真实性,这是电视新闻采编工作的基本要求。与此同时,还要将其中比较新颖的内容筛选出来,使其能够获得较高的社会关注度。第二,在对电视新闻进行采编的过程中,需要结合环境变化,选择恰当的工作模式,使采编后的电视新闻信息更具独特性,同时也能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大大提高电视新闻市场竞争力。第三,电视新闻业务人员在对电视新闻内容进行筛选的过程中,要优先选择贴合于人们日常生活实际的内容,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更好地引起受众共鸣,使电视新闻信息更具吸引力。除此之外,在电视新闻播报环节,要尽可能采用大众化语言或标准化语言,在保证语言规范的前提下,加深观众对于所报道内容的理解[7]。

(二)充分发挥媒介融合优势在当前的媒介融合时代,电视新闻行业要想实现长久稳定发展,就必须要充分发挥媒介融合优势。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媒介融合已逐渐成为媒体市场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传统电视媒体在发展过程中,通过与新媒体的融合能够增强自身竞争力,同时也能使自身发展更具时代性特征。例如,在电视新闻行业当中,通过数字电视网、互联网等方式,对新闻传播渠道进行拓展,通过多网融合对电视新闻信息资源进行丰富,使新闻传播能够朝着个性化方向发展,更好地满足人们的个性化需求。以某电视台为例,该电视台在开展电视新闻业务的过程中,积极应用互联网技术开设专门平台,工作人员只需登录个人账号就可使用平台资源,同时还能将自己所获取的资源上传至该平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大大提升电视新闻采编工作效率。与此同时,该电视台受众也可登录该平台对本台新闻报道进行阅读,并可针对自己感兴趣的新闻内容进行讨论,在特定时间段与电视新闻工作者进行交流和互动,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大大增强受众参与感,同时也有助于其忠诚度的提升。与此同时,该电视台还借助数字媒体技术创新和改革了电视新闻采编模式,使相关工作人员能够在特定时间对新闻信息进行阅读,并从中捕捉受众兴趣点和关键信息,大大提高了新闻内容质量[8]。

(三)提高新闻业务人员的综合能力素质在电视新闻行业当中,新闻业务人员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只有确保其较高的综合能力与素质,才能为电视新闻行业的长期稳定发展提供保障。特别是在当前的媒介融合背景下,作为电视新闻业务人员,必须要具备以下几方面的能力:第一,较强的文字功底,要能够在短时间内对新鲜的信息资讯进行编辑,突出重点,以更好地吸引受众注意力。这便要求电视新闻业务人加强学习,并在日常工作实践当中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第二,正确的价值取向和政治立场。进入信息化时代,人们难免受到网络文化以及外来文化的影响,从而滋生功利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想,在此情况下,电视新闻业务人员必须要保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和政治立场,对各种诱惑自觉抵制,只有这样才能更加客观地为受众提供精准、真实的新闻内容。与此同时,电视新闻业务人员保持正确的政治立场至关重要,一旦其政治立场出现问题就很容易对公众产生错误引导,从而引发不良的社会后果。第三,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修养,对于社会新闻具备较高的敏感度,同时也能够对受众感兴趣的话题和内容进行挖掘,要能够始终保持端正的工作态度以及良好的责任意识[9]。除此之外,在媒介融合时代作为电视新闻业务人员,还要严格遵循群众性基本原则,电视新闻工作属于一项服务性工作,人民群众是主要的服务对象,因此在具体的工作实践当中,必须要严格遵循群众性基本原则,必要时还要深入到人民群众的生活当中,使所获取的新闻内容能够与受众的日常生活具有较高的贴合度,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受众对于电视新闻的兴趣,提高电视新闻收视率。与此同时,在对新闻内容进行编辑的过程中,工作人员还要结合新闻信息所反映的社会现象以及热点话题展开深入分析,对新闻的内涵进行深化。总而言之,为了提升电视新闻业务水平,相关工作人员必须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对新闻内容进行编辑,在保证新闻信息真实性的前提下提高完成度[10]。

(四)加强新闻信息整合在电视新闻行业当中,加强新闻信息整合至关重要,特别是在当前的媒介融合时代背景下,必须要妥善做好新闻信息整合工作,加强媒体传播深度和广度。在具体实践过程中,短时间内从海量数据信息当中找到有价值的信息资料与信息并及时传达给受众,因此,这就对电视新闻工作人员的信息整合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在开展电视新闻业务的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必须要具备良好的信息分类技能,将自己所获取到的新闻信息进行合理科学的分类,通过这种方式,能够为后续同类资源信息的快速整合提供便利。在对新闻信息进行整合的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必须要遵循科学时效性的基本原则,对新闻信息引发因素、来源以及可能会引发的后果进行科学分析,并结合实际情况做出针对性判断,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大大提高新闻信息整合工作效率。与此同时,还要对未来的工作方向和目标加以明确,不断提升自身的新闻信息整合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媒介融合时代将最精准、最全面的信息传递给受众,实现电视新闻行业的长久稳定发展[11]。结语综上所述,随着各种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产生和广泛应用,媒介融合对于传统电视新闻行业发展的影响也越来越深刻,在此情况下,作为新闻工作人员,必须要对媒介融合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了解,并要充分发挥媒介融合优势,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提高电视新闻内容时代性,提高新闻工作人员的综合能力与素质,同时还要加强新闻信息整合,以增强电视新闻行业在媒介融合时代的市场竞争力,实现长久稳定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周亭.从“广播”到“宽带”——媒介融合时代电视新闻生产的流程再造[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2(1):98-101.

[2]汪震宇,张小强.论媒介融合对电视新闻节目的影响及其应对[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19-122.

[3]胡正荣,赵树清,马建宇.媒介融合时代的电视新闻创新:省级地面频道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8.

[4]蒋东升.媒介融合背景下中原经济区电视媒介发展战略研究——以河南电视媒介发展为例[J].鸡西大学学报:综合版,2016(1):146-148.

[5]何艳君.媒介融合背景下冬奥会电视新闻报道优化策略研究[J].冰雪体育创新研究,2020(17):83-84.

作者:夏艳 单位:海口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