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闻论文

新闻论文范文精选

新闻论文

新闻论文范文第1篇

1.1前沿科学成果的网络覆盖度超过传统纸媒传统纸媒的阅读用户数量日趋萎缩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在互联网影响力不断扩大的背景下,纸质媒体通过开通网络版新闻网站来吸引更多的受众人群,新闻综合网站中科技新闻栏目已成了不可或缺的重要板块。通过对最近10年(2004—2013年)安徽省204项前沿科学成果的传播状况进行调研,结果显示,95.4%的科研成果在新闻门户网站的覆盖度大于部级平面媒体,部分安徽省前沿科学成果在平面媒体与门户网站上的新闻报道情况。

1.2门户网站近两年相继开通科技前沿类新闻频道随着公民科学素养的不断提升,社会公众关注前沿科学进展的需求愈来愈明显。新浪网于2013年4月在“科学探索”频道下开通“科技前沿”专栏;腾讯网于2014年2月在“腾讯科学”栏目下开通“科技前沿”专栏;凤凰网于2010年8月在“凤凰科技”栏目下开通“前沿•探索”专栏。图1是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新浪、腾讯、凤凰网站内每月科技新闻情况。三个网站中源于前沿科技论文的科技新闻数占网络科技新闻总数之比分别为15.3%、10.5%、18.6%。另外,果壳网自2010年7月“科学人”栏目开通以来,每周刊登科技新闻约40条,主要以邀请科研论文作者参与创作前沿科学成果为报道内容,截至目前已拥有10万的用户阅读量。国际顶级期刊《Nature》和《Science》每年都发表众多论文,除纸质版论文集外,也通过自己的官方网站相应论文题目及内容摘要,并一些科技新闻。此外,由一些科学协会或科研机构开办的科技专业网站,如英国皇家学会网、英国自然环境研究委员会网、美国科学促进会网、美国太空网、中国教育信息网、科技世界网等,其新闻大多与科技相关,每天都有更新。此外,人民网、新华网、光明网等新闻媒体官网上,也都存在大量的源于科技论文的科技新闻。

1.3网络科技新闻传播的优势分析源于前沿科技论文的网络科技新闻的传播优势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1)覆盖面广。不论是纸质报刊还是电子报刊,受众范围均有限。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前沿科技论文新闻化借助媒介融合(传播手段、工具、形态、渠道的汇融)的优势,以多种表现形态来满足不同层次受众的社会需求,受众的覆盖范围得到广泛延伸。(2)拉近距离。此处的“距离”分为地理距离和心理距离两个方面。从地理学的视角看,前沿科技论文新闻化的过程是新闻工作者编码的过程,将不同地域的论文信息转化为易识别的符号传达给受众,从而拉近了受众与信息的区位距离;从心理学的视域探究,借助受众对陌生事物的好奇心,以区别于论文的语言格调和版面形式传达给受众,引起受众对新鲜事物的求知欲,从而拉近了受众与信息的心理距离。(3)娱乐感强。碎片化传播时代到来,公众厌倦长篇大论、严肃乏味的文章,娱乐性、趣味性的信息成为公众消遣、放松的优先选择。前沿科技论文新闻化迎合了受众的消费心理,激发受众的情感意识,引发受众与信息的共鸣。用象征性符号传递所要表达的主题,既有效地传达了信息,又让受众在接收信息的过程中感受到休闲与娱乐。(4)交互性好。传统媒体主要为命令式的单向传播模式,受众无法自由选择。前沿科技论文新闻化在媒介融合的过程中展现了有效的双向传播模式,公众可以根据自身喜好和需求有选择性地接收信息,拥有了对信息的调控权。通过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等形式的互动交流,使公众真正参与到信息传播的整个过程中来。

2前沿科技论文的网络新闻传播机制

互联网中前沿科技论文新闻化可从对象与主体两个层面进行考量,对象与主体在网络环境下的相互作用形成相应的网络传播机制。其一般路径是:以前沿科技论文形式表现出来的前沿科学成果,经相关主体转化为网络科技新闻,再经公众读取后变为科技知识,而科技知识对科技创新有重要的反馈作用。其中,主体间的互动主要体现在科技人员及其团队、科技新闻工作者、公众三者之间。

2.1前沿科技论文的获取机制前沿科技论文可以直接来源于科技人员及其团队,也可从科技期刊中获取。开放式获取模式的发展,使得论文获取成本降低,论文共享的概率逐步提高。实践中,部分期刊已经实现对其内容提供一定程度的免费获取或优惠价格获取,新兴的采用作者付费、读者免费方式而直接在网上出版的电子期刊也越来越普遍。多数数据库也收录诸多科技期刊的论文,并实现与期刊同步更新,但其本质仍来源于期刊。在前沿科技论文新闻化过程中,科技新闻工作者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快速获取关于前沿科学成果的最新信息。

2.2网络科技新闻的转化机制转化机制有直接转化机制与间接转化机制之分。直接转化机制是作者、期刊主体直接将前沿科学论文转化为网络科技新闻的过程。作者最熟悉论文内容,享有最充分的权利,在转化上有天然的优势;期刊主体作为论文的与集成者,通过著作权合同的安排也享有部分权利,在转化过程中可充分利用自己掌握的科技论文资源。间接转化机制主要指科技新闻工作者对前沿科技论文的新闻化转化过程,此处的“间接”是从科技新闻工作者的一般性特征即不占有科技资源方面来看的。由于科技新闻工作者受到专业限制,加之前期的走访调研显示,此种转化机制在整个科技新闻转化过程中占有很小的比例。上述三者在掌握的论文资源数量、转化过程的耗费、论文权利的享有、转化专业性程度、转化经历的文字性审核、转化时效性等方面,都各有优劣势。

2.3网络科技新闻的互动机制网络科技新闻主要存在于科技期刊的官方网站、科技专业网站、新闻媒体科技栏目、综合性网站科技频道等四种媒介,只要有计算机网络覆盖,公众随时可以浏览相关科技新闻。鉴于网络科技新闻面向主体是一般公众,科技新闻在编译过程中既要注重知识性和专业性,也要关注通俗性和趣味性。除了一般公众外,网络科技新闻的接受者还包括科学共同体成员(学科同行与非学科同行)。当前诸多科技新闻网站都设置了留言评论、分享转发、网上调查、知识问答、游戏链接等互动因素,以提高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在社交网络环境下,学科同行可借助社区平台对新闻内容进行评议和反馈,亦可通过推荐、转发等形式在同行内部、非学科同行和一般公众中进行传播。当然,越来越多的学者选择在网络社区中对科技新闻进行评议和推荐,更易激起对原科技论文内容的关注,也使重大新颖性科技新闻的“事件特征”更加明显。

3前沿科技论文网络新闻传播机制的改进策略

3.1协调基本矛盾网络科技新闻较多关注知识负载量与科学专业性,以提要概括方式简单地将论文转化为新闻,常常忽视公众接受能力,使得公众关注度降低、传播效果不理想,若在单位内部网站或是同行专业性网站上报道姑且尚可,但在普通网站上不加更改地进行转载则明显欠妥。如2014年9月11日《细胞-干细胞》期刊在线发表了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的最新研究成果——“哺乳动物受精卵雄性和雌性原核DNA主动和被动的去甲基化”,9月15日中科院以“上海生科院合作揭示受精卵DNA去甲基化重要机制”为题在其官网“科研进展”平台上公布了此项成果并进行了专业性解说,紧接着光明网、中国生物技术信息网、中国数字科技馆等网站原文转载该内容,一成不变的简单“位移”造成浏览量非常低。因此,网络科技新闻的编译应在尊重科学的同时,尽量顾及公众的接受水平,把专业化的科技术语转化成大众化的科普知识。如《自然-纳米技术》期刊上的一篇论文“三维操作与扫描近场光学微小物体”在新浪、和讯等网站上就以“世界最小镊子问世可夹住单个病毒或分子”的题目进行报道,吸人眼球,容易令人产生观阅冲动。此外,公众也要以科学的态度审视网络科技新闻,宽松、自由的网络互动环境既可以扩充科技新闻的内涵,促进科技新闻的繁荣发展,也容易引发过于偏激、不文明的评论与肤浅、不道德的质疑,如新浪科技频道的一条科技新闻——“锶晶格钟50亿年分毫不差:可显示重力影响时间”,充斥着一半以上的负面评论。综上,一方面,要加强网络科技新闻在内容和作用上的疏导,及时报道科技新成果,唤起公众对科技的关注,提高公众的科技文化素养;另一方面,在网络科技新闻编译的过程中,科技新闻工作者应加强信息引导人角色的建设,进一步了解网民的浏览习惯和浏览心理,突出关键和具有影响力的新闻,减少浏览者面对海量信息的无所适从。

3.2完善直接转化路径间接转化与直接转化相比路径较长,时效性较差。因此,缩短转化路径、提高直接转化的效率有助于加速知识传播。一是要鼓励作者直接转化,加强作者第一转化作用,即在的同时一并将其转化成新闻稿,甚至于前将其转化为新闻稿,并加强与科技新闻工作者的联系,强化后期的文字润色与新闻审核。科技新闻媒体可以对作者投递的源于科技论文的新闻稿给予一定的奖励,以提高作者直接转化的积极性。二是要促使期刊直接转化,并加强科技新闻媒体与期刊主体的联系,签订集成服务协议,降低前沿科技论文获取成本,发挥期刊的主动性与积极性。2006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启动精品科技期刊工程项目,每月从科技期刊示范项目各选择一篇代表性论文刊登,进行广泛交流;2007年中国科协科技期刊与新闻媒体见面会制度建立,由此创立了中国学术期刊与新闻媒体联手构建最新科研成果大众化传播的有效机制。中国科协在促进科技期刊论文新闻化方面取得重大成绩,但在影响力、科技期刊的参与数量上都不尽理想。在国际主流科技期刊上,源于论文的新闻早已成为一种成熟的运作模式,如美国的《Science》《Cell》、《JAMA》,英国的《Nature》、《BMJ》等。因此,要充分吸取国外发展经验,化期刊的被动跟进为主动参与。科技新闻工作者的确可以通过开放获取实现论文新闻化,但毕竟也不如相互合作更为便利、直接。

3.3强化间接转化中介的专业性我国网络科技新闻的很多内容都来自传统媒体的网络版,或者编译自国外的科技网站,而国外的科技网站均拥有一支高素质(写作水平高、科学素养好等)的科技新闻工作者队伍。例如,美国太空网的KerThan记者,有着丰富的经历,并广泛涉猎生物学、新闻学、神经科学等知识,还对科学与文化艺术的交叉学科感兴趣,因而上稿率极高。另外,我国网络上的重大科技新闻往往会慢一拍,原因是看到国外网站上的消息后,再由新闻工作者进行编译、公布,时效性大大降低。例如,美国趣味科学网站2014年9月19日报道了来自《物理评论快报》丁肇中团队的一篇论文,主题关于“正电子或来自暗物质碰撞”,而同样内容的编译文章在参考消息网的科技健康栏目的时间为2014年9月22日,而在新浪网科技频道上的时间则又推迟一天为2014年9月23日。此外,国外网络科技新闻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做到了图文并茂,有的还加入了视频,将科学家们实验过程的精彩部分或利用计算机模拟的某个科学现象记录下来,使人们在阅读过程中通过视觉和听觉来全方位地感受科技的魅力。在利用视频感受科技方面,美国的科学中心网做得最好,几乎所有的新闻都配有视频来帮助读者直观地了解科技成果。而我国的网站多以文字为主,偶尔配有可视化图形和视频链接,科技新闻工作者亟须提升自身技术素质。

4结语

新闻论文范文第2篇

一、案例研究

人民日报微博具有多个明星栏目,其中包括“你好明天”,以官方姿态发出对某个热门新闻或者话题的看法和见解“;微议录”“微评论”,在某条热门新闻中选取有代表性的微博用户言论;本文根据突发性事件“柯震东吸毒案”的案例对人民日报微博独特的新闻传播形式进行分析。例如,“柯震东吸毒被抓”系列微博:快讯快评,微博互证。柯震东是中国台湾知名男演员。8月17日,有网友在微博爆料消息,称柯震东吸毒被抓,房祖名卷入,引发网友热议。18日晚,平安北京通报柯震东因吸毒行政拘留14天。人民日报微博也第一时间以快讯形式,了柯震东吸毒被抓的消息,立即引发网友疯狂转载达1万多次。快讯简洁明了,直接以时间、地点、人物交代事实和进程,并以45字简短介绍人物背景。由于该消息前一天还未确认时就已经在网络疯传,所以人民日报的微博是以官方形式进行确认信息,其权威性不言而喻。在接下来的半个小时内,人民日报微博连转三次该条快讯,并附以补充信息,其中包括“:柯震东曾参拍禁毒宣传片,称‘我不吸毒’”“那些年,吸毒被抓的艺人”以快速准确的方式,以背景的形式补充了快讯所缺失的信息,包括柯震东以前的拒绝公益广告,相关涉毒艺人以及国家相应措施等。由于时效性、报纸出版周期的问题,这在传统媒体,特别是报纸上是很难做到的。这种“转发快讯,并补充信息”的形式充分利用了微博平台的“转发”特点,不用像网站新闻一样重复添加快讯内容,节省时间精力,更重要的是引起“快发快传”,核实事实之后,抢时效抛出核心新闻,再陆续加入背景信息,快速准确,符合新媒体运作特点。快讯后的第六个小时,人民日报微博转发了警方的证实微博,并以八张人物照片配图和一篇长微博形式进行相关信息。这种传统媒体微博和政务微博之间的互动和互证,进一步证实了新闻的说服力,起到快速、准确、信息来源清晰的效果。“快讯之后,紧跟快评”。快讯后的第八个小时,也就是晚上11点,人民日报微博发表关于柯震东案件的“微议录”。在140字微博内容中,首先引出柯震东案并简要做官方点评,表明人民日报微博的态度:明星需要肩负与自己名气同样大的责任,需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这就是“微议录”的结构:官博言论先发制人,之后再集合多种观点,即众多网友对柯震东案的观点。长微博中,网友的观点综合起来分为几大方面:表明态度,表示听到该消息很震惊;支持严打的,因为他们觉得公众人物需要承担更大的责任;认为公众娱乐应该降温;社会应该多加思考艺人吸毒背后的原因。长微博从艺人本身、娱乐圈、社会责任等多个方面对柯震东案进行评述。“选择即观点”,人民日报微博实际上是借由网民之口来表达自己官方微博对柯震东案的观点:表明震惊态度,分析艺人涉毒背后原因,期待艺人认真悔改。引导微博用户和网民以多角度多层面去看到艺人涉毒案件。在本次案例中,人民日报微博的传播形式是“快讯——(补充信息)——网民评论——官方评论”,仅仅一天时间内,它就将消息加评论的新闻报道形式在微博上,而且在快速准确的新闻传播基础上,与政务微博互证互补,并以消息加评论的信息链的形式进行立体化多方位传播,真正做到“既先声夺人,又引领舆论”。

二、总结

人民日报微博之所以采取“快讯快评,微博互证”、“密集发声,引导网络舆论”的新闻传播模式,是由它的微博定位决定的。人民日报微博建立的目标和定位是引领微博舆论导向,占领舆论高地,推介有用有效有趣的新信息,遏制和阻止微博中谣言的传播。要达到此目的,需要其内容充分结合微博定位和平台特点进行。《中央媒体微博运营策略分析》中曾探讨中央媒体微博如何打通“两个舆论场”,而人民日报微博从实际出发,以“快讯——(补充信息)——网民评论——官方评论”或者“密集发声”的消息和舆论方式,对热点和突发事件的积极关注和引导,做到“观点融入信息,评论紧跟信息”,既是保留了传统人民日报团队的消息来源以及观点评析的权威性,又充分利用了新媒体平台实时更新和互动的特点,正是传统媒体结合新媒体平台取长补短、优势互补的积极探索。

作者:胡瑞晨单位:四川文理学院,

新闻论文范文第3篇

过分的道德焦虑现象。现今的数字媒体为了吸引眼球,往往集中报道热门事件。他们热衷于从一些具体的事件升华到整个社会的层面,做出一种高度抽象的引申,迅速做出道德是非的判断,并由此判断引发出对社会道德现状的反思和追问。这种行为,理论上是媒体报道信息、舆论监督等社会职责的体现,在现实生活中却经常显示出一种过分的道德焦虑。媒介为了吸引眼球集中报热门事件,并将独立事件无止境的上升到整体社会层面进行“道德默哀”,这种泛道德化现象,不但不利于社会稳定,不能很好地解决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社会自由度增大、社会价值多元化条件下的伦理失序问题,而且还容易导致人们的道德茫然,甚至道德虚无。在刚刚过去的8月,因为有几位年轻女性遇害,随后又被各大数字新闻密集报道,被封为“黑色八月”。例如,新浪网就推出《如何走出少女的黑色八月》的专题,不但采用了血腥的网页封面设计,还对近期的少女遇害案进行详细地报道。对于社会治安、社会道德现状也是大加批评,看后让人毛骨悚然。这个事件中,数字新闻媒体在传播环节就表现出的过分焦虑。媒介报道事实本是其职责所在,但是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导致他们的报道会起到引导舆论的作用。数字媒体上充斥着对女孩被害事件的报道,在对于社会起到警示作用的同时,更加重了社会没必要的恐慌。一件单独事件上升为整个社会层面的普遍性事件,随后对于整个社会道德的现状进行所谓的“彻底拷问”,除了让参与新闻传播环节的受众人人自危,对于社会的治安现状和现代人的道德水平再一次失望之外,其他正面效应微乎其微。

二、数字新闻传播环节媒介伦理问题的产生原因

(1)数字媒体的特征更易引发媒介伦理问题

数字媒体传播过程中道德问题的大量发生与数字媒体技术的独特性有着密切的关系。数字媒体传播主体的匿名性导致其信息传播活动具有随意性,这样既使得数字新闻多而杂,又导致追责困难,一定程度上诱使人们采取不道德的网络行为。再加上数字媒体本身的开放性更使得很多充斥自由言论的网上社区诸如论坛、电子公告板等,成了数字新闻伦理问题的重灾区。

(2)把关人作用的削弱导致伦理问题

“把关人”作用指的是大众传播的一切信息,都要经过相关人员的过滤或筛选,才能同公众见面。不同于具有严格编程序的传统新闻,数字媒介的把关人功能十分薄弱,这也是导致数字新闻传播环节媒介伦理问题高发的原因。数字媒介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再加上现在的数字新闻往往采用采编播同步的方式,及时性的需求导致数字媒介的信息,有时候来不及把关就被上传到网络上和手机平台上,严重削弱了把关人的力量。而传受合一的特性,让传播者和接受者合二为一,直接削弱了把关的力度。

(3)道德法律体系不完善导致伦理问题

数字新闻在传播环节的媒介伦理问题与数字媒介的道德法律体系并不完善有直接关系。如今,数字媒体的传播网络虽然已经遍布全球,但是迄今还没有形成系统的全球性的数字媒体网络道德规范,数字新闻传播环节急需与之配套的全新道德规范。对于不断出现的媒介伦理问题,法律法规方面的规定也十分不足。2014年10月29日,国家规定将在全国新闻网站正式推行新闻记者证制度,将全国范围内的新闻网站采编人员纳入统一管理。这一举措虽然有利于规范数字新闻媒介从业者行为,但是为了彻底解决媒介伦理问题,需要的是一部统一系统的数字媒介法,在这个方面,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数字新闻传播环节媒介伦理问题的解决措施

随着数字新闻传播环节伦理问题的层出不穷和数字媒体时代媒介伦理的新发展,加强数字新闻传播环节媒介伦理建设已经是当前媒介社会的当务之急和重中之重。问题的解决,需要从从业者、行业和社会等多方面入手。

(1)加强数字新闻从业人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指的是运用媒体和技术信息的熟练媒体技能。现今社会的媒介伦理问题很多时候是因为媒介从业人缺乏应有的媒介素养所致。作为数字新闻的从业者,不但要具备传统新闻从业者需要拥有的素养,还有掌握更多。不但要加强增强信息的选择、甄别和加工能力,还要适应不断发展的网络技术,掌握最先进的数字新闻技术,不断地自我提升,满足数字新闻的媒介要求。

(2)完善数字新闻行业自律

数字新闻传播环节的伦理问题多发与数字媒体的行业自律缺失有很大关系。数字新闻相比较传统新闻而言,是新产物,相应的媒体自律信条、媒体自律组织等都不健全。传统新闻的媒介组织例如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等,侧重于传统新闻,对于数字新闻领域的监管和约束十分有限,所以,从当前的形势来看,组建数字新闻自己的媒介组织,制定适应数字媒体的行业自律条例,对于完善行业自律,解决数字新闻的媒介伦理问题是非常紧急和重要的。

(3)加强数字新闻的法治建设

数字新闻的传播环节之所以成为媒介伦理的重灾区,与其法制不健全有很大关系。2014年10月29日,国家规定将在全国新闻网站正式推行新闻记者证制度,将全国范围内的新闻网站采编人员纳入统一管理。这只是一个开始,要真正解决媒介伦理问题,要制定一部数字媒介法律,这部法律应该具体规定媒介伦理的失范行为,并明确相应惩治,用法律的强制力来约束数字新闻从业者的行为,解决媒介伦理问题,从而净化传播环境,提高数字新闻的质量。四、结束语数字新闻传播环节的媒介伦理问题归根究底是因为它的“新”,变化越大,与传统媒介的伦理规范相差也就越远,管理起来也就越困难。我们需要认真从现实社会理清问题,在理论方面寻求解答,在实践方面寻求解决,综合社会各个方面考虑,

四、总结

新闻论文范文第4篇

(一)实现对优质资源的推送

以微信公众号在央视新闻中的应用为例,其在优质新闻内容推送时间上选择早、中、晚三个固定时间段,也有部分图文新闻在晚间22点后推送。其中早间时段为用户推送的新闻专题在形式上多以图文信息为主,并采用二级阅读界面的方式将信息融入其中。例如,标题或图面等集中在一级界面中,用户对其中任一新闻标题产生兴趣,都可直接点击便进入二级界面中,阅读新闻的具体信息。这种方式的设计保证用户可结合自身喜好与时间选择性地阅读新闻。而且其中新闻内容大多为编辑工作者精选的资源,通常体现在国内外主要新闻事件、央视新闻独家报道内容、网络热门话题以及民生新闻等。而在午间新闻推送方面,其形式和数量与早间新闻较为相似,但在推送内容上表现出一定的差异,编辑人员将会对当天相关的突发事件进行报道,这样可保证新闻内容时效性的增强。另外,在晚间新闻推送中,其推送的内容主要以引入热点新闻并由相关特邀评论员进行解读,充分体现新闻媒体的正确舆论导向功能。

(二)传播的互动效果得以增强

大多传统媒体在与受众互动方面仍处于来电或来信等形式上,具有明显的滞后性特征。而新媒体中微信公众号的利用很大程度上使传统媒体互动性不足的问题得以改善。大多媒体只需借助相应的客户端如手机或平板电脑等便可完成向用户的信息推送过程。以2014年春节晚会为例,其微信公众账号不仅与搜狐新闻客户端合作,也与其他新闻频道强强联手,使央视春晚公众平台一度成为最热的互动平台。用户只需利用手机搜狐客户端便可收看春晚节目,而且春晚许多幕后花絮或演员感想等都会通过公众平台向用户推送。也因如此,该年春晚获得极高的收视率,获得受众群体的好评。

(三)媒体公众号的应用价值表现

微信公众号在媒体中的应用价值除前文中的传播效果外,也表现在其他两方面:第一,在关系维护方面。市场竞争环境下,企业整体实力的提高关键在于品牌营销策略,而营销的重点需保证与用户维持良好的关系,对新闻媒体而言亦是如此,通过微信公众号的利用,能够及时了解用户需求,通过适时的沟通使用户忠诚度得以增强。第二,从运行载体角度,利用微信公众号进行内容推送过程中,只要用户订阅新闻内容,便可第一时间收取推送内容。这样既保证媒体公众号在曝光率方面较高,也使接受率得以提高,提高新闻传播的价值。

二、适合微信传播的新闻题材与写作形式

(一)微信传播新闻题材选择

利用微信公众号进行新闻内容传播,首先可选择重大突发性新闻,推送过程中需保证其具有较高的时效性。例如,韩国沉船事件,事故发生不到一小时,手机订户便通过公众号收到新闻媒体传送的微信内容,且在其后的时间内相继推送相关的遇难信息等。通过微信公众号的推送,使这种重大突发性新闻题材的报道更为全面,实际上,在微信传播题材选取方面也可将重大突发性新闻题材作为首选内容。除此之外,也可将民生事件与娱乐报道等作为微信传播内容。例如,2013年1月7日的吴法天微博爆料事件就是一则贴近民生的新闻报道,由于此则新闻报道是发生在人民身边的事件,因而引起了广大群众的关注。许多切合受众实际生活的事件更容易为用户所接受,这也是保证媒体利用微信公众号发挥其维系党与群众关系作用的必然要求。而在娱乐内容方面,主要为适应现阶段大多年轻人追星心理。

(二)适合微信传播的写作形式

在新闻题材写作形式方面,首先,应注意保证新闻内容权威性与时效性的前提下,可引入相应的网络热词。例如,央视新闻进行新闻标题推送过程中,将网络中如“坑爹”、“吃货”等词汇引入,使其转发量达到上万,为用户树立其良好的党媒形象。再如扬子晚报中最近常用的“Duang”等词语,使用户忍俊不禁,很大程度上使媒体与粉丝读者距离拉近。但需注意在标题编辑方面,应在字节上进行控制,通常以64个字节为上限。其次,在新闻内容中应避免单纯文字叙述的方式,可将相关的配图或视频引入其中。例如,APEC会议中关于与奥巴马会面的图片在微信朋友圈中的转发。关于内容的写作常用的方式也包括在重点内容部分利用特殊颜色字体,通常红色字体较为常见,更易被受众所接受。最后,还需注重微场景的引用,如H5网页专题的制作,其对提高新闻媒体传播价值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两会期间许多媒体利用H5网页进行微场景制作,如光明日报中的特刊“招待会最强音”等。通过这种微场景的营造,无需再拘泥于图文配合的传播方式,用户在短时间内便可发现重要信息。

三、结论

新闻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闻思想;实事求是

在新闻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的新闻及宣传思想政治工作在各个历史时期发挥了应有作用,对革命的胜利起到了思想保证作用。在各种理论、思想和文化相互激荡的经济全球化时代,研究、弘扬新闻思想,对于促进中国新闻事业实现健康发展,精心组织、发动群众、凝聚力量,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为实现党的十七大描绘的宏伟蓝图将起到积极的润滑和催化作用。的新闻思想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党委要高度重视、充分发挥新闻的功能和作用

高度重视新闻宣传工作,支持新闻事业的发展,并身体力行,是我党新闻工作的典范。他从青年时代起就对新闻实践有浓厚的兴趣,在长沙读书时,受到资产阶级革命派报刊宣传的影响,就体会到革命报刊在革命运动中的作用。早在1919年,就参加了蔡元培创立的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是中国第一个新闻学会最早的会员之一,同年4月回湖南先后编辑《湘江论坛》、《新湖南》周刊、《新民学会会员通信集》。12月他又在北京创办“平民通讯社”。1923年,和李达创办了湖南自修大学机关刊物《新时代》月刊。1925年2月创办了《政治周报》,他还给湖南《大公报》、上海《时事新报》、中国共产党机关报《向导》等报刊撰写新闻和文章。20世纪三四十年代,给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理论刊物《共产党》、中共中央职工运动委员会主办的《中国工人》,八路军政治部主办的《八路军军政杂志》,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延安)等报刊撰写过发刊词,并领导解放日报改版。担任过中共中央宣传委员会书记,指导党的新闻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为办好《人民日报》、新华通讯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作过许多重要讲话,仅在1983年出版的《新闻工作选》中就选载相关文章71篇。事实证明,是一个杰出的宣传家和新闻工作者。他高度重视新闻工作、身体力行、明确了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性质、作用和任务。

一是要求党委要高度重视、坚持党性原则。认为,办报要坚持党性原则。要加强党委对报刊的绝对领导。这种领导可以分为三种形式,其一是“把新闻记者、报纸工作人员和广播工作人员召集起来开个会,跟他们交换意见,告诉他们宣传的方针”[1],使他们有所遵循,不致偏离党所规定的方向。其二是根据中央政策,检查新闻宣传工作。其三是党委第一书记亲自抓社论,把握党报宣传的基调。尤其是党报作为党的喉舌,要无条件地服从党的政策。

二是明确了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性质、作用和任务。他要求新闻应是反映和指导政治、经济、军事的工具,新闻工作者应是革命工作的宣传者和组织者。1944年3月2日,他在延安陕甘宁边区文化教育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指出,我们地委的同志应该把报纸拿在自己手里,作为组织一切工作的一个武器,反映政治、军事、经济又指导政治、军事、经济的一个武器。在1925年12月5日发表的《〈政治周刊〉发刊理由》中,第一句话就提出,“为什么出版《政治周刊》?为了革命。”[1]这是他对革命报刊的作用的扼要概括。1942年他在为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起草的指示中,教育全党认识通讯社及报纸是革命政策及革命工作的宣传者和组织者。1948年他在《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中进一步指出,“报纸的作用和力量,就在于它能使党的纲领、方针政策、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最迅速最广泛地同群众见面。”[2]1958年1月12日,他在给广西壮族自治区负责同志的一封信中,对省委机关报的作用作了概括,“一张省报,对于全省工作、对全省人民,有极大的组织、鼓舞、激励、批评、推动的作用。”[1]抗日战争时期、规定《解放日报》的使命为“团结全国人民战胜日本帝国主义。”总之,党主办和领导的报刊、通讯社、广播电视台等媒介应当是党的宣传工具,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它的任务是宣传党的政策、贯彻党的政策、反映党的工作、反映群众的生活;它的作用是使党的路线方针、工作任务、工作方法最迅速最广泛地同群众见面,目的是团结、教育、组织群众、实现人民群众自己的利益。在军事上,在几十年的革命生涯和战争实践中,他把马列主义的军事理论和新闻思想与中国军事新闻宣传工作的实际密切结合,极为倚重,纯熟运用军事新闻、出神入化地对人民群众激励动员与组织推动相融合,对中间力量趋利与晓理交互,对敌对势力心战与兵战并用,军事新闻的功效被发挥得淋漓尽致,成为发展自己、克敌制胜的无形力量。1949年4月22日,他亲笔为新华社撰写了《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怒横渡长江》、《人民解放军战胜英帝国主义国民党军舰的联合进攻》3篇稿件,对渡江战役的过程进行了再现和战争不同阶段的任务进行阐析,极大地鼓舞了己方士气、打压了敌人的气焰。

二、新闻工作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原则、走群众路线

首先,新闻必须具有真实性。新闻的生命力在于真实性。坚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是无产阶级新闻宣传工作的优良传统,也是的一贯观点。早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他就指出,“我们反攻敌人的方法,并不是多辩论,只是忠实地报道我们革命的事实。”[3]他深信事实胜于雄辩,报道事实,就是对谣言的有力反击。他多次强调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在肯定“文字和材料都要有鼓动性”的同时,又严禁扯谎,“例如,红军缴枪一千说成一万,白军有一万说成一千。这种离事实太远的说法,是有害的。”[1]1945年,在党的七大上,再次强调“不要吹、就是要报实数,实报实销。”对于成绩,胜仗是如此,对于错误,自然灾害也要如实报道,“一点也不要隐瞒”[1]。后来,他再次强调,“敢讲真话的人,归根到底,于人民事业有利,于自己也不吃亏。爱讲假话的人,一害人民、二害自己,总是吃亏。”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发展历史已经证明,什么时候坚持实事求是的根本原则,什么时候就取得胜利;相反,什么时候违背实事求是的根本原则,就会失败。新闻工作同样如此。

其次,新闻工作要因时而异,因人而异。新闻要讲求时效性,时效性是新闻的生命。新闻的要及时、快速,过时的东西则不成为新闻。所以,记者追求的主要目标应该尽可能地压缩新闻事件的时间差。时间差越短,报道速度越快,就越能引起轰动效应。但是,对于宣传,新闻工作要讲究时宜。早在解放战争时期初期就指示我党的新闻工作者,“描写美蒋怎么厉害、怎么凶,这在七月以前是必要的,七月以后则不但不必要,且有副作用了。”[1]在许多场合,快速的报道并不能带来好的效果,甚至会相反。对此,主张:“对具体问题要作具体分析,新闻的快慢问题也是这样。有的消息,我们就不是快登慢登的问题,而是干脆不登。比如新闻就是这样,我们在报上不宣传,免得传播一些不成熟的,错误的经验。”“北京几天就实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宣布进入社会主义”,“本来对这样的消息就要好好考虑,后来一广播,各地不顾本身具体条件,一下子就干起来,就很被动。”[1]新闻的发表也要讲实效,在条件、时机允许的范围内,可以追求快速报道;但是一旦快速报道后会造成不利的后果,就应该放一放,压一压新闻宣传工作还要做到因人而异。认为,宣传新闻工作要能吸引人,夺人眼球。在材料的组合、撰写上,首先,要作到软与硬的统一。他认为,无产阶级新闻宣传机关,应该表现出共产党人光明磊落的胸怀和无所畏惧的战斗精神。因此,我们的报纸“要尖锐、泼辣、鲜明”,毫不吞吞吐吐,但是又“不能太硬、太硬了人家不爱听”。因为,那种过于严肃的题材难以提起并维持群众的阅读兴趣,其结果适得其反,所以应该而且“可以把软和硬两个东西结合起来”[1]。他表扬《文汇报》“搞得活泼,登些棋琴书画之类。”在撰写上,要把“文章写得通俗、亲切、由小到大,由近及远。引人入胜”,即便是硬材料,也给软化了。其次,远与近的统一。认为,要宣传群众,就得从群众的生活实际出发,由近及远。他要求报纸登新闻的次序应是“国内国际要少,只占3/10,本军、本地、近地消息要多,要占7/10。”他要求,“《时事简报》的新闻,特别的是近地的新闻,一定要是与群众生活紧密地关联着的,如牛瘟、禾死、米慌……都是与群众密切关联的,群众一定喜欢看。凡属不关紧急的事不刊登。”只有这样,“才能引动士兵和群众看报的兴趣,取得我们所要取得的效果”[1]。第三,特殊与一般的统一。早在抗战时期,就要求各级政治机关注意收集八路军、新四军中涌现出的典型的民族英雄事迹,认为“表扬这些英雄及其英勇行为,对外宣传与对内教育均有重大意义。”[1]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宣传新闻报道中,通过媒体报道典型人物的优秀事迹,往往就犹如树立了一面人民学习的旗帜,对普通的群众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第四,正与反的统一。认为,报纸宣传内容,就其性质而言,可以分为正面与反面两类。正面的材料,旨在弘扬正气,歌颂成绩,赞美英雄,催人奋发;反面的材料,则是要揭露缺点,批评错误,控诉罪状,压倒邪气。在他看来,这两种材料对报纸来说同样是不可缺少的。主张,“凡典型的官僚主义、命令主义和违法乱纪的事例,应在报纸上广为揭发。”[1]如果把它们封锁起来、反而危险。因此,应该在思想领域中种牛痘,增强免疫力。也即是说通过宣传工具“把毒草、把非马克思主义的东西,摆在我们同志面前,摆在人民群众和民主人士面前,让他们得到锻炼”[1],以增强其抵抗力。如果无视这种反面材料,专注于正面宣传,就无法使群众认识到社会现象的复杂性。不过在具体内容的安排上,正面的材料应居于主导地位,而且“在开展反坏人坏事的广泛斗争达到了一个适当阶段的时候,就应将各地典型的好人好事加以调查分析和表扬,使全党都向这些好的典型看齐,发扬正气,压倒邪气。”[1]这一观点对中国革命的宣传、新闻实践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第三,新闻工作要走群众路线。新闻源于生活。新闻工作者要坚持走群众路线。一是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定的事实,一定的观点,都不能是记者的凭空创造,而只能来自于群众创造世界的实践活动,这种观点、报道是否正确又有赖于群众的经验。二是以平等的态度对待群众。他要求新闻工作者要向鲁迅学习,“鲁迅的思想是和他的读者交流的,是和他的读者共鸣的。”[1]三是真心做群众的朋友,“而不是去做侦探,使人家讨厌。”告诫记者,群众在某种场合不讲真话,不能怪群众,而只能怪自己。“要在谈话过程中和做朋友过程中,给他们一些时间摸索你的心,逐渐地让他们能够利用你的真意,把你当做好朋友,如何才能调查出真情况来。”[1]“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1]既然新闻的本源是客观事物,那就只有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才能全面客观地认识,才能准确生动的报道。

三、新闻的撰写要有科学的文风

非常看重文风,他把文风提高到党风和学风的高度,认为文风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内容的表达,以至影响全党全国。的演讲和文章,都非常出色,不论是那一种体裁,均有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引人入胜,别具一格。他所提倡的文风是中国作风、中国气派,也就是民族的、大众的、科学的为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风。他强调,“洋八股必须废止,空调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之一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3]他要求文章必须生动通顺,合乎文法。他曾在一篇按语中批评:“我们的许多同志,在写文章的时候,十分爱好党八股,不生动、不形象,使人看了头痛。也不讲究文法和修辞,爱好一种半文言半白话的体裁,有时废话连篇,有时又尽量简古,好像是要读者受苦似的。”[1]因而要求新闻工作者写出生动通顺的文章,不故弄玄虚,才能让广大群众喜欢和接受。同时,文章要具备尖锐、泼辣、鲜明的特征,表现出无产阶级的战斗风格。他指出,“我们必须坚持真理,而真理必须鲜明。我们共产党人从来认为隐瞒自己的观点是可耻的。我们所办的报纸,我们党所进行的一切宣传工作,都应当是生动的,鲜明的,尖锐的,毫不吞吞吐吐,这是我们无产阶级的战斗风格。”[1]

四、建立一支又红又专的新闻队伍

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一支思想过硬、素质优良的新闻工作队伍。1957年曾说,为了建成社会主义,工人阶级必须有自己的新闻记者队伍。各省、市、自治区也要有自己的出色的报纸和刊物的编辑和记者。社会主义的新闻工作者要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事物,分析问题;新闻工作者是人民的公仆,要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要到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经受锻炼、取得实际的工作经验;要谦虚,不骄不躁,先当学生、后当先生;要有广博的知识,要学点哲学和政治经济学,学点历史和法学,学点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学点文学和逻辑;要有丰富的新闻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懂得宣传艺术,能熟练地使用新闻武器,宣传党的政策,打击敌人,教育群众;新闻工作者应是政治家、社会活动家,要有政治家的眼光,高瞻远瞩,多谋善断。超级秘书网

新闻思想是他历尽毕生心血,由无数次新闻实践历练而成的思想精华,是思想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遗产。学习、继承和发展新闻思想,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充分发挥新闻的功能和作用,让新闻事业积极、健康地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新闻工作选[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3:3-214.

[2]选集:横排版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7.

[3]选集:合订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349-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