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数字化教育研究

数字化教育研究

数字化在教育研究1

摘要:壮锦是我国广西文化的瑰宝,于2006年被列入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册。壮锦不仅有精致的工艺,其图案也带有极为鲜明的民族特色,美感与文化内涵并存。在现代化教学当中,越来越多的民族元素被融入其中,而壮锦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代表则更具有教育价值。本文针对其文化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做出相关论述,希望可对该领域具有参考价值,以此来促进我国文化教育发展。

关键词:壮锦文化数字化应用

广西隶属于我国西南,是少数民族地区之一,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壮锦是当地极具代表性的手工制品,在经过历史长河的洗礼后逐渐演变为如今的壮锦文化,且自成体系,以别具一格的图案、花纹,精湛的技艺和耐用的品质所著称。但随着我国社会发展,多数工艺皆可使用先进的仪器设备去完成,诸如此类的手工棉织工艺已不再是生活中的必备品,逐渐被现代化产业所代替。壮锦文化也是如此,它不再背负着让人们赖以生存的使命,更多的是被视为具有民族特色的工艺品而被人们接受。这样将会导致我国文化遗产走向衰落直至消亡。因此,如何将其传承是我国现阶段的重要课题。教育是一个将我国传统民俗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途径,将壮锦文化引入到课堂中来可以有益于提高学生认识水平、审美能力,丰富课程内容并形成特色课程,同时也有益于传播民族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一、壮锦艺术文化内涵

壮锦文化源自广西,它是壮族的织锦,在制作时以多种鲜明色彩的棉线或麻线作为材料,使用手工编织机编织而成。据史料记载,汉代时就已出现棉织工艺,唐朝时期被封建王朝列为贡品,后发展到宋代壮族纺织工艺以取得更进一步的发展,形成真正意义上的“锦”。时至今日,壮锦以自成体系,其图案及色彩极为鲜明且贴近自然。图案样式更是多种多样,可分为几何纹样及象形纹样。几何纹样常见样式有云纹、水波纹、回字纹等等。象形纹样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双龙戏珠、凤穿牡丹、鱼跃龙门等。壮锦所纹图案均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浓厚的民族文化气息和独特的审美观。

二、壮锦文化数字化教育

现阶段,我国已逐渐走向数字化发展,并应用于多个领域。在教学领域中,数字化教育已成为当前该领域发展的重要核心,自2020年以来,数字化教育更是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在当前社会环境的驱使下,我国多数学校均已引进数字化设备,利用先进的技术与课程相结合是实现数字化教学的核心。应当在整合教学内容了解学生学习习惯的基础上,将数字化与其融合,合理的设计教学方案,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与此同时建立完善的学习反馈系统,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效果,使数字化教学在其中得到真正的发挥,从而实现数字化教学的价值。在课程当中融入壮锦等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元素时,合理运用数字化设备可以使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到视觉冲击。在课前,教师应做好充足的准备,将有关壮锦元素的图片或音频等相关资料进行整合,并将其合理的使用到课件当中。运用这种图文并茂的形式,拉近学生与传统民族文化的距离,使其“身临其境”的感受到传统民族文化的美。三、壮锦在教学领域中数字化的应用

(一)壮锦在数学教学中的教学目标在数学教学当中,可将壮锦素材引入到课程之中。在壮锦纹样当中,几何纹样有多种几何图案,例如长方形、菱形等。将这类图案引入到课程当中可以帮助学生初步认识几何图形,是学生学习该阶段知识的宝贵资源。将壮锦文化融入数学教学当中,并科学的利用多媒体设备,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对该学科的兴趣,同时也起到传承民族文化的作用。

(二)壮锦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图形的认识在数学教学当中有相当重要的位置,是学习几何图形的基础,并从中衍生出多种课题,例如轴对称图形、平移、旋转、等等。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整理并使用相关的壮锦图片及视频,并制作成教学课件,使用多媒体设备将其逐一向学生展示,让学生感受到壮锦独特的美,并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例如在轴对称这一课程当中,教师可通过图片的展示提高学生兴趣,随后播放有关壮锦来源的视频以及讲述现实生活中,壮锦手工编织过程的不易,从而引起学生共鸣。课程引入结束后,可以向学生提出这些图片有什么共同点,或它们具有什么特点等相关问题,引导学生自行思考或分组进行讨论。让学生在感受到美的同时,也收获了一定数学知识。

(三)壮锦在艺术教学中的目标艺术教育是我国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文化在其中更有着重要的价值及意义。壮锦美丽的图案不仅起到美化装饰的作用,其中更是蕴含着壮族的文化精神。艺术教学中,审美以及传统民族文化内涵都应当引导学生去了解学习。在授课过程中,需要教师通过正面的引导,形成学生保护及传承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意识。国家在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将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融入到艺术课堂之中是目前艺术教育的侧重点。因此,壮锦是引入到艺术教学中的首要资源。在壮锦融入到艺术课堂之中,需要教师在课前详细的制定符合当前学生发展的教学目标。该目标应当将学生作为课堂主题,并遵循艺术发展规律。同时教师也应在课前对壮锦文化进行更深入的了解,在整理有关壮锦的资源时也对其文化内涵做出深度探究,并在教学时与学生进一步沟通。制作的课件需具备简短,主题明确及色彩搭配合理的条件,将壮锦文化与数字化教学融合,突出教学重点。具体教学目标如下:(1)知道壮锦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对其发展及制作工艺有初步了解。(2)知道壮锦图案的纹样分类,并能够对其图案特点及题材进行叙述,进一步提高审美能力。(3)通过多媒体设备,对壮锦图案进行观察,进一步了解壮锦图案的特点。(4)学生自行尝试绘画、临摹壮锦图案,将课程所学运用到画笔下,并大胆的使用色彩搭配。(5)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体会到壮锦带给人们的艺术价值及其文化内涵,更深入的了解我国传统民族文化,形成保护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

(四)壮锦在艺术教学中的应用将壮锦文化引入到艺术课程中,需要注意课程题材的合理选择。在选题时应当把握重点,并选择能够凸显壮锦文化特点的题材。在选择图片时,可以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纹样图案,例如太阳花纹,其花纹就如太阳一般绚烂绽放,表现出该民族对阳光的热爱。象形纹样中的“双龙戏珠”可以体现壮族人民对远古神话传说的信仰。运用此类具有独特文化内涵的壮锦图案进行教学,更容易引起学生共鸣,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在初步的理论学习之后再进入到实践,让学生在自身经验中体会壮锦文化的美及其文化底蕴。在壮锦艺术教学中,教学方式可分为以教师为主体或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具体如下:在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当中,可使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例如在课前,可使用教师讲授的教学方法,向学生讲述相关历史或神话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讲述过程当中需要注意内容通俗易懂,使用学生容易理解的语言,并保持课堂轻松愉快的氛围。之后便可将多媒体教学引入到课堂之中,因为对于壮锦文化教学来说,光凭教师的口述是不足以将完整的壮锦文化传递给学生的,因此对于壮锦文化来讲多媒体教学是必不可少的教学方式。教师将课前制作好课件向学生进行展示,在良好的视觉效果作用下,可以帮助学生更轻松的接纳新知识。最后再通过演示法对学生进行更加直观的授课,教师可自行将壮锦手工制作或绘制的过程向学生展示。当制作过程清晰的呈现在学生眼前时,会有效提高学生专注力,并帮助其更好的理解,整个从观察到制作的过程也可以帮助学生对壮锦文化有更全面的认识。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同样也是将多种教学手法相结合。例如,在课前可使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壮锦文化相关图片或视频,让学生对其进行欣赏。在艺术课程当中,通过赏析让学生去观察及思考,提高自身审美能力,且这样的形式也极为直观。但需要注意的是,这样的欣赏方式并非只是将图片或视频随意播放,需要教师根据制定的教学目标进行合理安排。

当欣赏结束后,教师可提出问题,例如壮锦图案具有哪些特点,或壮锦图案与其他图案有什么区别等等。随后可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引导学生相互分享对壮锦文化的理解,并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度探讨研究。在这个过程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还能够使学生学会积极听取他人的想法,有助于综合素质的提高。讨论结束后,教师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并合理分配每位学生任务。例如在制作作品时,将绘画、勾线、粘贴、填色等步骤进行分工,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相互合作能力,培养互助意识并增加集体荣誉感。当学生作品制作完毕后,可以增加课程的延申部分,可以向学习提出思考类问题,例如哪些行为可以帮助我国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让学生发散自身的思维,让其在思考的过程当中对本节课有更深刻的了解及掌握。思考过程中,教师也应当做正确指引,使学生知道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难能可贵,提升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这两种教学方式在课后都应当做出教学评价。评价由教师对学生作品完成情况的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及学生相互评价三点组成。在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应当注重灵活性及针对性。对于壮锦这类带有独特色彩的文化作品来说,学生在色彩大胆使用或抽象的设计中是不存在绝对的对与错的,教师可根据作品特点,从不同角度进行评价。在学生自我评价时,应当引导学生对所做作品及知识掌握程度的角度进行自我点评,并从中发现自身的不足指出。通过自我反思使其学习能力进一步提高,教师也可从中找到问题,并进行针对性教学。在学生相互评价时,应当引导学生做正面评价,尊重评价人。同时认真听取他人建议,改正自身缺点并吸取他人长处。

四、结语

综上所述,壮锦文化是我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其引入到教学当中能够有效帮助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在教学中有效利用数字化技术,并使其与课程科学的融合,实现教学观念更新,以此来促进我国教育领域长足的发展。

作者:苏萍 单位:广西演艺职业学院

数字化在教育研究2

从2012年“互联网+”概念的提出,到2016年被纳入国家战略,各行各业不断被互联网的“速度与激情”改造着,教育作为全民关注的重要领域也必然会经历重要的变革。在科技应用不断迭代、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K12阶段的教学模式不再拘泥于传统课堂,随着各类线下培训机构转型线上及互联网科技企业涌入,线上教育模式越来越丰富。“互联网+教育”的快速发展,也让传统的教育出版企业感受到不断增长的压力。在互联网教育大潮奔涌而来时,如何挖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如何促进融合出版的转型升级,标准化的解答可能还在路上。本文试图从服务中学实验教学的一隅出发,回顾从纸质出版走向数字化融合出版的历程,初步梳理出中学实验教学与互联网教育融合发展的模式特征及市场前景,试图进一步探寻传统教育出版企业创新、开发与自身“能力圈”相匹配的互联网教育产品的思路和方向。

一、中学数字化仿真实验项目的开发背景

在中学的物理、化学、生物学科教学中,实验教学是其重要的内容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说,实验教学也是理化生学科的灵魂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源泉。长期以来,中学的实验教学基本规范要求是在实验室或教室完成的,但由于受到实验设施条件不足(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学校)和担心部分实验安全问题(往往由学生操作不当引起)等因素影响,再加上部分学校单纯从应试教学角度出发,不少中学的操作实验常常变成了“黑板的实验”“试题的实验”。上述现象的出现,显然是有悖于开展实验教学的目的。广东教育版《实验册》的编写正是基于为帮助教师指导学生更好地开展和记录实验过程,旨在努力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实验学习的情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实验与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实验册》出版后经过多年打磨,其内容已覆盖初中、高中阶段的物理、化学、生物学科所有必学实验内容,基本满足教材对于实验教学的要求。《实验册》年发行数量在广东省内超过1000万册,发行范围实现了广东初中生源全覆盖,同时成为高中同类产品市场中的核心产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学模式更加多元。传统纸质出版物已经不能完全满足辅助师生实验教学的需求,以线下用户为基础,积极开拓更加多元、更加丰富的线上教学模式的需求更加迫切,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实验册》产品升级的项目计划应运而生。对于多数传统出版企业而言,进入互联网教育领域,如何快速获取大量有效流量是一个显见的短板,《实验册》庞大的线下用户基数为新产品破除这一障碍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以广泛使用的学生群体为目标对象,编写单位联合网络科技公司开发的“虚拟仿真实验”项目以《实验册》内容为依托,采用虚拟仿真技术和触摸屏技术,成功地将大量原有使用者转化成为线上实验产品的用户。

二、“虚拟仿真实验”项目运营的阶段性成果体现

“虚拟仿真实验”的内容体现了物理、化学、生物各个学科的课程标准要求,包含了人教、北师大、粤教等版本教材涉及的实验内容。软件设计采用文字、图片、3D动画、视频等多种形式,将复杂的实验教学内容数字化、细分化、简单化,向教师提供全套的实验教学方案,为学生的技能学习全过程护航。“虚拟仿真实验”在项目启动初期即被评选为“对广东省文化产业发展具有引导带动性和领先示范性、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并因此获得800万元广东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虚拟仿真实验”上线后成为国内第一个以初中、高中实验教学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平台。截至2020年底,先后拍摄和制作2500多个实验课程素材,以“虚拟仿真实验”为主体的“同步网络实验室”在线注册师生近100万人,注册用户范围遍及全国20多个省(市、区)。除了主要在广东省内使用外,项目还在全国范围内得到较大程度的推广使用,例如,以仿真实验为核心的教师实验教学软件已进入山东省教育厅《电教及软件推荐目录》;其嵌入的“班班通教学系统”在湖北省、广东省部分学校得到推广使用。

三、促进中学数字化仿真实验项目可持续发展

的几个重要因素“虚拟仿真实验”的成功上线,为传统教育出版企业介入互联网教育产品运营提供了一种思路和经验。借助政策支持,如何将线下用户转化为线上流量,利用平台提供更多可选择的线上教育服务,避免陷入技术迭代的成本黑洞,坚持“内容为王”开发思路,都是“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在未来的发展和运营过程需要考虑的因素。

1.政策推动是介入互联网产品运营的首要条件2019年11月,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实验教学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旨在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意见》指出,学校要将实验教学纳入教学管理规程,分年级、分学科制定切实可行的实验教学计划。《意见》要求,要把学生实验操作情况和能力表现纳入综合素质评价;2023年前要将实验操作纳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考试成绩纳入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依据;在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中,有条件的地区可将理化生学科实验操作纳入省级统一考试。上述政策文件表明,中学实验考察已被提上前所未有的高度,这将有利于推动课堂实验教学真正展开,辅助实验教学的软件应用也将凸显新的发展机会。未来一段时间内,项目的持续开发和升级可围绕实验考查细则的颁布进程逐步实施,并根据各地考试需求提供更为个性化的实验教学服务。

2.抓住应用环境变化,依靠产品质量提高竞争门槛互联网教育产品应用环境的变化可能缘于技术发展催生出新的运营模式,也可能是来自行业政策拐点的影响,也有可能是一些突发事件催生了行业的长期变化。2020年伊始,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所有人的生活。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教育部宣布2020年春季开学延期,提倡“停课不停学”,鼓励学校和培训机构将教育教学转移至线上场景。短时间内,国内大量科技公司和教育服务公司也纷纷针对教育行业提出了或免费或减免的支援方案,在线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经历此过程,相当数量用户的线上学习习惯被激活。当然,互联网教育类产品的准入制度必然受到相关政策约束,例如,早在2019年,教育部、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八部门已联合印发《关于引导规范教育移动互联网应用有序健康发展的意见》,其内容覆盖各学段教育和各类教育类APP,旨在引导规范教育移动互联网应用。这是国家层面发布的首个全面规范教育类APP的政策文件,对促进“互联网+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相较于技术优势更为明显的互联网教育类企业,传统教育出版企业则需进一步强化与教育教学研究部门的沟通,将内容研发作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内容的权威性,考虑将推动并融入实验线上考查标准化建设作为项目持续发展的中长期目标。

3.应用模式的选择成为产品设计的关键一环从出现至今,网络教育模式已经历过多个发展阶段,技术的发展和学生的诉求变化还在催生其模式不断优化和融合。例如,已出现了诸如平台模式、会员模式、垂直领域模式、直播互动类模式、1对1模式、O2O模式、freemium模式、B2B2C模式/家校互动等诸多运营形式。在“同步网络实验室”的运营初期,项目在会员模式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以部分免费的方式吸引了大量会员,但在会员变现方面并没有实现突破。项目运营一段时间后,开发者成功实现项目向O2O模式转变,即成功在纸质教材上搭载网络教学内容,通过线下付费,线上销售服务的方式实现盈利。后续发展方向,除了考虑延续成功经验,还可在产品设计中加入新的应用空间。例如,通过开发小程序,利用freemium模式扩大使用人群,增加软件下载数量和使用流量;运用垂直领域模式,结合各地实验考查政策的推进,重点服务部分地区或学校联合体,转向定制实验考察项目,协助完成教学任务;打通线下实验和网络仿真实验消费通道,品牌化经营线下实验产品,将一部分不适宜网络开展的实验转化为线下购买需求。

4.审视行业面临的主要挑战和风险,挖掘产品核心竞争能力在线实验作为互联网教育产品的一种,自然也会面临线上教育产品共通性的挑战。目前看来,线上教育面临的挑战更多来自如何更精准满足用户端的需求。常见运营模式常常会出现三个方面的不足:首先,个性化服务不到位。大多数情况下,统一模式的在线教育产品无法逐一照顾所有学生的学习情况或相关要求。客观地看,学习又确实是一个个性化的过程,不同学生自然会拥有不同的需求和偏好。其次,互动方式单调。氛围感对学生的学习动力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互动模式则是激发氛围感产生的首要因素。相比线下教学,在线教育模式下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仍呈现明显的局限性。最后,可开发资源仍较少。市场上现存的在线教育运营模式和方式上更多地采用了“拿来主义”,相互模仿较多,许多产品更是从国外或同行进行直接引进或模仿。此外,线上教育最大问题在于教师产能和后续学生服务。如果线上用户在短时间内集中爆发,对于产品梳理和教师供给还有待优化。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在现有的大部分培训场景下,线上、线下教育并非相互替代,而更似一种协同合作的关系,未来不是线上教育取代线下教育,而是教育的线上场景和线下场景更好地融合。“虚拟仿真实验”项目是数字化教育出版的一次有益尝试,是互联网出版与教育融合的模式创新,同样也会面临如互联网技术不断更新、教学新观念不断涌现、用户需求不断增加等所带来的问题。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注册用户、潜在用户如何转变为付费用户,如何提升付费用户使用体验等仍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现阶段,在内容方面,虽然项目完成了中学阶段所有标准化实验建设,但在开放性领域实验开发则因投入与收入不匹配而一度停滞;在收入方面,toC端产生经济效益不明显,更多的项目收益还是集中在toB端以及来源于线下渠道用户的增值领域,产品的消费意愿和用户消费能力的激发则需要更进一步关注用户需求和市场环境的变化。

四、“虚拟仿真实验”项目未来商业模式的实现途径

商业产品能否真正经受市场考验,能否找到与产品匹配的长期赢利模式才是其唯一的标准,结合政策发展方向,可初步推断“同步网络实验室”的未来商业模式实现途径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政府采购。目前教育部门对中学实验日益重视,对中学生的实验操作考查进一步加强。山东、广东等许多省份已经把学生的实验操作考查列入学生的毕业档案。因此,“虚拟仿真实验”将可通过配合各地的实验操作考查,建立相应的实验训练平台,推荐给各地政府的教学装备采购。第二,广告收入。“同步网络实验室”作为全国第一的网上实验门户,通过与全国各类《实验册》的配套,直接面向全国几千万中学生,完全可以在招生、培训、学生用品等多方面获得广告投放优势,并取得良好收益。第三,会员收费。随着“虚拟仿真实验”陆续开发出一系列市场需求强烈、适销对路的收费模块,会员收费也将成为收益的重要部分。第四,平台收费项目拓展。“虚拟仿真实验”作为开放的平台和门户网站,完全可以吸引更多各种优质的、满足学生需求的合作项目,达到向平台型项目转化的目的。

作者:夏丰单位:广东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

数字化在教育研究3

近年来,在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推动下,开发媒体融合产品已经成为出版行业未来发展的趋势,受新业态革新的影响,出版业务形态由传统纸质图书出版演变为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紧密结合的媒体融合出版,出版资源的形式由文字图书演变为多种媒体形态和载体。在融媒体时代,业务转型、构建新型出版模式和打造数字出版产品成为关键命题。

一、融合发展为出版行业带来机遇

2020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提出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体制机制、政策措施、流程管理、人才技术等方面加快融合步伐。在政策的引领下,出版产业加速从传统出版向媒体融合出版方向迈进,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的推动下,国内教育出版社纷纷由纸质出版向数字出版转换,由单一媒体向融媒体转型,推动出版产业的转型升级,新的教育出版业态正在悄然形成[1]。多样化的出版需求产生了多元化的出版场景,形成了媒体融合出版的多种模式。基于传统出版内容资源,经过全面数字化改造升级,形成了涵盖内容、产品、渠道、运营、管理的出版业务新形态。数字出版产值持续增长,2020年,全年数字出版产业整体收入规模超过万亿元,达到11781.67亿元,比上年增加19.23%[2]。从趋势来看,出版单位数字化转型有效促进了产品销量的提升,盈利能力不断增强,体现出数字出版企业经营收入和利润步入了规模化发展的初级阶段。一大批专业出版社的数字出版收入突破千万元,甚至利润突破千万元大关,在数字出版高质量发展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3]。

二、教育数字出版发展策略

教育领域的数字出版形态有自身的特点,不是简单的出版物数字化改造升级。教育出版数字化建立在“纸书+”的基础上,为纸书附加了多媒体形式的教学资源。经过近几年的不断发展,逐步形成了“传统出版+数字出版”的媒体融合出版模式。目前,市场中配套数字化资源的纸质教材的品种越来越多,占比不断增大,教育出版社开发媒体融合出版产品已经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

(一)打造全流程数字业务链,构建媒体融合出版模式教育出版社的市场竞争力、服务水平、影响力逐步提升,不再仅仅从事传统教材出版发行业务,转而涉足数字阅读、在线教育和知识服务等跨行业、跨平台的各种新的业务领域,并且正在向更深层次迈进。初期数字出版被简单地理解为对传统纸质图书的数字化改造,将原有的图书加工成电子书,按照传统的渠道发行即可。经过多年摸索,教育出版社逐步意识到,数字出版不仅仅是对纸质图书的数字化,还需要对生产过程、产品形式、传播渠道、销售和运营等环节进行全流程的数字化改造。继而,还应充分利用多年积累的资源优势,如教育资源优势、作者资源优势、专家资源优势和学科知识储备优势等,利用好这些优势能够为教育出版社数字化转型起到关键作用。图书内容的表现形式也发生了较大的变革,由以文字为主的形式转化为文字附加音视频、题库等增值内容的形式,从而促使出版后期服务由退换货服务转化为支持服务,如转型为线上知识服务,可视为传统服务的延伸和对传统出版物价值的再造和提升。由此可见,数字出版是传统出版的补充和叠加,二者并非互相排斥的关系,而是互补和促进的关系。因此,只有厘清传统出版和数字出版在产品链上的共存关系,开创二者融合发展的创新出版模式,才能真正依托“互联网+出版”的理念,建立新的媒体融合出版模式。

(二)“纸+电”融合出版形态的升级技术的进步使出版业进入智能互联网时代,媒体融合出版依托大数据、云计算、云存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先进技术,带动出版业态整体变革,5G技术的普及使出版载体进一步向移动化、便捷化倾斜。大多数教育出版社完成了基于互联网的媒体融合产品开发,如计算机软件开发类的纸质图书,其学科特点决定了计算机类图书是迫切需要附加数字资源的一类传统出版物,随书附赠程序代码、素材文件、效果文件和编程操作微视频等,通过扫码获取,也可以访问出版社的云服务网站输入授权码获取,极大地满足了程序开发用户的需求。也可以附赠程序开发网站会员,形成互动交流群体。这种类型的数字化资源在计算机类图书中的应用尤为突出,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增值内容。再如工程设计类的图书,内容辅助以AR(增强现实技术),在关键知识点位置配置AR立体化模型示例,读者在扫码后可以获得远强于纸质图书的学习体验。

(三)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虽然教育出版转型的目标和路径是明确的,但教育出版社在实际转型的过程中也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面临诸多挑战。整体上看,我国高校出版社数字转型与融合发展仍处于由相“加”迈向相“融”的过渡阶段,企业活力与市场潜力还没有充分释放,出版单位内容资源优势和可持续供给优势还未充分发挥[4]。一是由于媒体融合出版的形式多种多样,摸索到符合企业自身发展的道路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各个教育出版社大多走了不少弯路,缺乏完善的顶层设计和整体性规划,没有充分利用现有优势出版资源,内容生产没有形成体系和规模,无法确定核心产品,更加难以建立起适合自身发展的融合出版模式。二是对于市场需求的把握不够,需要优化和提升对市场的反应能力。区别于传统出版,数字出版要求对市场的反应更加灵敏。一方面,数字化出版内容更新频率更高,尤其是附加于纸质图书的线上资源需要及时更新,在产品开发和策划时,要制定快速反应调整的策略;另一方面,媒体融合出版环境下,读者对配套资源产生了新的使用环境需求,如附加的云平台账号或者微信小程序等,出版单位必须把握出版技术变革的方向,及时推出适应新媒体的阅读方式,注重用户体验。三是技术因素。由于数字技术和信息技术应用是出版单位的短板,即便拥有相关技术人员,与互联网企业相比其数字技术开发的能力仍然有所欠缺,存在“懂出版不懂技术”的情况。为了补齐技术短板,委托技术公司开发、运营、维护数字出版平台不失为一种较为实际的替代解决方案,但长期来看,由于技术公司对于出版平台或产品的理解深度有限,又出现了“懂技术不懂出版”的问题,仍然存在开发效率低下、产品使用体验差的现象。

三、开发数字化教育资源,打造数字教育产品

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是教育出版社实现数字化转型目标的重要环节。与其他数字资源建设类似,数字教育资源建设首先要进行需求侧分析,明确未来开发的资源是给谁用的,用户是谁,这是最核心的内容[5]。初期的数字资源“纸改电”,并无法满足用户的使用要求,电子书并不是对知识内容的扩展和深化,用户需要的是能够以教学为中心、集合更加丰富教学资源的数字教育产品。因此,须从需求侧出发,围绕课程教学,结合教学应用场景开发各类数字化教育资源,形成支持课堂教学的、支持学生自主学习的和支持混合式教学的各类数字教育产品,还要配置后期服务,完成由单向资源供应向教育产品服务转型。

(一)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流程和主要类型具体来讲,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应从教学需求入手,涉及一体化建设流程设计、技术开发、资源加工、版权保护等环节。除此以外,还应考虑所配套的数字出版支撑平台、课程教学平台、学习模式等各方面因素,要将出版资源与教育教学过程有机融合。一体化建设流程阶段,首先需要策划选题,规划出教材及课程资源的建设开发方式、数量和时间计划,其次是委托技术公司完成资源的开发和上线,最后是数字课程的出版发行、推广使用、运营及服务支持。数字化教育资源呈现形式多样,按照类型大致分为以下几种:全媒体数字教材、学习资源包、微视频、习题库、AR/VR产品、阅读APP、配套微网站和在线互动教学平台。

(二)精品出版——全媒体数字课程出版全媒体数字课程是基于纸质教材,与教学深度融合的一种新型出版形式,将文字、图片、音视频、课堂测验、实训、互动答疑等功能融为一体,经过审校程序,配以正式的电子出版物书号,依托正规的数字出版平台上架发行。全媒体数字课程功能更全且简单易用,内容也更加完善丰富,可通过PC或手机进行阅读使用,也可以投屏观看,具有很好的用户体验。全媒体数字课程的另一个特点是授课教师可以随时查看学生教材使用的情况,根据重难点和学生关注的知识点动态调整教材内容。全媒体数字课程出版后的延展性服务包括教学数据统计分析和全方位的教学支持服务,要求能够支持在线教育的各种形式,如课堂教学、远程教学、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支持互动交流、教学活动、提供学情数据分析等功能。

(三)学习资源包体现附加价值针对自主学习需求,应充分利用大数据、5G等先进技术,将传统出版资源与数字出版资源深入融合,打造学习资源包,给读者打包全媒体数字教材、电子书、教学大纲、考试辅导、作业、微视频、自测练习题、电子讲义、典型案例、拓展阅读、试题库、VR/AR资源和程序源代码等各类学习资源。与此同时,将学习资源包打造成互动教学的载体,既支持自主学习,又兼备网上答疑等线上知识服务。读者只需购买正版纸质图书,即可授权扫码获得学习资源包,二维码设计为一书一码的形式,并且运用技术手段绑定手机或PC,有效识别用户身份,避免资源外流。

四、数字教育产品在“互联网+”环境下的应用

“互联网+”环境下,数字出版应在智能化的发展过程中,以何种内容形态及运营模式融入媒介环境,是当下数字出版转型发展的关键命题[6]。出版企业作为传统的内容提供商,既要维护传统图书市场,又要突破固有格局,开拓新的“互联网+”业务融合模式。

(一)媒体融合出版的产品线设计教育出版社要考虑产品线的设计,以融合发展的思路综合考虑哪些是自身优势产品,能够继续深入挖掘潜在价值,实现产品力的重塑和提升;哪些是需要开拓的新的业务领域,须构建新的产品及相应的商业模式。产品线的设计以用户的需求为导向。首先要对用户和用户需求进行分类。如果用户需求是以自主学习为主,可将数字化学习资源打包内置到阅读设备中整体销售,也可以在用户购买设备后安装使用,按照这种思路设计的产品是以定制预装为主;如果用户需求是以在校学生阅读使用为主,应当根据教学场景,侧重互动式的学习阅读方式,以全媒体数字教材为主,配以数字出版平台的线上教学支持,这一类产品是以动态更新为主的互动型产品;如果用户需求是以纸质图书阅读为主,则应配置学习资源包,附加于纸质图书上,提供“书+网”出版增值类型的产品。

(二)数字产品服务运营模式从单向传播到互动性知识服务的转变,产生了服务运营支持的变化。为适应这种革新,产品在现有渠道进行分发和传播的基础上,需要有效完善服务运营机制。由于数字化教育资源的融入,依托互联网技术的加持,不仅要求教育出版社具备数字化生产能力,还要具备“生产+服务”的互联网服务运营支持能力。服务运营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ToB模式、在线教学模式、预装设备模式和“书+网”纸书增值模式。其中,以“书+网”的纸书增值模式应用最为广泛。一种形式是传统媒介作为基本载体,购买正版纸书获取唯一识别码,出版社管理人员定期维护更新线上资源以保证知识内容的及时有效。另一种服务模式是学习者在购买数字课程许可权之后,获得免费纸质图书,同样可以产生收益。这两种形式都需要数字出版平台的支撑。尽管附加线上资源的图书成本较高,同时数字出版平台的支撑增加了流量和管理成本,并且平台开发和技术维护的成本也需平摊后计算在产品成本内,但由于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反映为更旺盛的市场需求和更高的发货量,收益仍然有保证,且随着服务领域的扩大,其获得了更大的市场上升空间,更加有利于媒体融合出版的高质量发展。五、结语融媒体时代,教育出版社应以打造全流程数字业务链、构建媒体融合出版模式为发展策略,推进出版业务的深度融合,以课程教学为中心,以数字课程教学和用户使用需求为导向,着力建设优质数字化教育资源,打造数字教育产品,逐步实现运营服务支持的数字化转型,以提升教育出版社的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程强.教育出版数字化的现状与应对[J].出版参考,2020(9):42-44,41.

[2]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课题组,张立,王飚,等.2020—2021年中国数字出版年度发展报告(摘要):“十三五”收官之年的中国数字出版[J].出版发行研究,2021(11):35-40.

[3]张新新.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深度融合,推进数字出版高质量发展:2019年度数字出版盘点[J].科技与出版,2020(3):13-27.

[4]胡玉玺,程海威.高校出版社融合发展策略[J].中国出版,2021(12):43-46.

[5]周怡.教育出版数字资源建设的内涵及思考[J].出版参考,2020(7):35-37.[6]邱俊明.探索数字出版盈利的全新模式[J].出版广角,2019(8):56-59.

作者:郭振欣 单位:国家开放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