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数字信息学

数字信息学范文精选

数字信息学

数字信息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美术教学数字信息策略

20世纪末,随着网络技术、光电技术、通讯技术的全面开发与广泛应用,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和世界文化的大融合,“网络化的生产关系、数字化的生产力”的出现,使全世界的科研与教育正经历一场数字化、网络化、全球化的历史变革。教育的“信息化”,将是知识经济时代教育兴起的重要标志,是21世纪教育发展的基石。①高校的美术教育在现代媒体技术的推动下,教育的方式与手段已产生了质的飞跃与变化。

美术,是一种造型艺术和视觉艺术,是一种极具想象力与创造力的艺术。它具有形象性、可视性、审美性、前卫性与文化性。高等学校的美术教学,以往总是采用理论讲述、图示、演示、观摩、欣赏等方式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方式知识面窄、信息量少、教学方式单一,已经远远不适合时展的要求。现代多媒体数字信息化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教学的信息化与集约化,运用现代媒体、以数位集成的形式传授知识。它具有直观性强、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等优点,同时也避免了教师大量的个体重复性劳动。研究与策划如何使高校美术教学信息化,对于信息时代美术教学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设立专门的美术教育数字信息中心

美术教育数字信息中心的主要职能是负责美术信息源的采集、整理、分类、存档、以及课件制作、网页制作、信息交流及美术教育网络的建立与管理。配置人员主要有美术信息采集人员、信息中心管理员、打字员、影像师、课件开发与制作人员、网络技术员等;基本设施有电脑、扫描仪、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打印机、影像编辑系统及相关软件;专用办公室、设计室、录音室、美术资料室、档案室以及网页、课件制作室、数码影视演播室等。信息中心的规模与技术人员的配置应根据本校的经济条件、办学规模与专业特点、岗位需要来确定。

美术教育信息中心的采编人员根据该校的办学理念、办学层次与方向在专业教师的参与指导下精心选取与采集,经过技术人员的加工与整理,制作成相关教学资料,为师生提供教学与管理信息,提供师资交流、学术交流、实习考察、远程教育等方面的信息与服务。

二、建立美术教育网络,整合美术教育资源

教育信息化的主要特点是在教学过程中广泛应用以电脑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技术,其主要表现形态为资源全球化、教材多媒体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活动合作化、管理集约化、办公自动化、环境虚拟化。早在2001年4月,MIT的“网络课件开放工程”(OCW),历时十年,在国际互联网上两千多门网络数字课件。这一创举,大大拓展了教学的时空舞台,使大学教学从教师的个体行为转变为真正的群体合作,并同技术、艺术、网络教学设计专家共同组成网络课程资源开发、建设、管理与服务的团队,不仅减轻了教师的个体性劳动,而且向全世界的同类课堂宣战!②在我国,2002年12月江苏省教育厅王斌泰同志在全国教育厅长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了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③研究加入WTO后教育新的运作方式与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扩大教育对外合作与交流,培养具有世界眼光和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人才的构想。2003年,教育部开始设立部级精品网络课程,计划在五年的时间建设1500门部级精品网络课程。它向全世界的人民免费开放,节约了数万计的教师数千万课时的个体性、重复性的劳动,对中国乃至全世界的教育事业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网络数字教育对于高校美术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为我们的美术教学提供了一个无限的虚拟空间、学习空间,使教师从传统的教案、教参、资料室、图书馆的小圈子里走出来,走进一个全球化的大美术教育背景下的大教室。因此,建立一个全球范围内的美术信息网络与数据库,逐渐形成一种全新的信息化美术教学模式是高校美术教学信息化的一项实际性策略。具体措施如下:

(一)创建美术教育信息库,开设数字图书馆。打破教材只限于书本的传统,为学生个体学习提供专业化的信息网络资源。书籍是不说话的教师,多媒体信息是会说话、会表演的教师。与媒介中心结合的现代化图书馆,它的电子检索系统,使学员可以在很短时间内获得最需要的资料。④

(二)建立跨校跨国美术教育同盟,互通有无,实现教学资源的交流与共享。譬如:教学课题的研究,专业课件的共同开发,数字教育信息的交互使用等。有条件学校的师生还可以跨校讲课、听课、评课。教育同盟包括了同级兄弟学校、不同级别的上下级学校及相关单位。近十年来,中国的高校之间或联合或合并成综合性大学,或开发为大学城,这都是一种资源共享、提高办学综合实力的一种做法。

(三)进一步提高多媒体教学设施的覆盖率。在师生宿舍、教室及公共教学场合安装网络设施。文化教室要有智能寻址调频广播系统、VOD多媒体教学系统、智能监控教学评估系统、电脑、电视、音响、投影仪、网络、操作系统教学软件等电子教学设施,画室要有电子演示板、便携式投影仪等,电脑设计室应有标准配置的PC机(最好是苹果机)、交换机、双向互动DVB-C系统等,以及相关软件。

(四)实现教学管理的数字化与办公系统的智能化。教育行政系统日常工作中会产生大量的基本数据,如学校基本信息、学生基本信息、教师基本信息、教学安排信息、课堂教学信息、教学评估信息、学籍信息、成绩统计信息等等。这些数据经常需要进行整理、保存、统计、上报等处理。真正的教育管理现代化需要建立一个相对完备和稳定、面向管理的基本数据库。智能化的管理与办公系统是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五)实现教材的电子集成化。教师的大部分讲义可采用“电子课件+讲义提纲”的形式,取消传统手写教案的备课方式。要求图文、音像、形色、版式、直观性、交互性、知识性、趣味性、艺术性及操作性的高度统一。以网盘、电子邮箱、移动硬盘、光盘等形式存储或在互联网上直接,这种方式空间小、容量大,下载、携带都很方便,经济实惠。对于部分课程,完全可以取消传统教材(以课件代替教材)。但任课教师对此课程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课程目标、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教学主要内容、重点、难点、实施建议、考试范围应做出相应的界定与说明,并给学生提供阅读书目及相关资料。对于学生,可以普及掌上多媒体学习机、MP4数字播放器等教学辅助工具。新开发的掌上多媒体学习机、MP4数字播放器可以上网下载,为学生提供电子教材、课件、名师课堂等数码视屏,不愧为美术教学的好帮手。这些工具均由校方购置,学生可以低价租用。

(六)普及“移动教育”(MobileEducation,也有人称为MobileLearning)。移动学习具有移动性、高效性、广泛性、个性化等特性。移动互联带来“随时、随地、随身”的信息交流和服务手段,从而实现了真正的信息传达的梦想。利用移动互联技术,学习者不仅可以依靠掌上电脑上网,还可以用手机、PDA和智能电话等小巧、便于携带的移动终端上网,尤其是3G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可以实现瞬间上网和永远在线,使信息获取也更加便捷,信息处理更加实时高效。“移动教育”的发展将成为教育信息化的一种重要途径。

三、不断提高美术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

信息时代的教学重点已由传授知识为主转向传授方法与发展能力为主,从发展标准化的共性为主转向发展多样化的个性为主,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可见,信息时代的学校教育已对高校美术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

美术教师除了常规的职业技能素养以外,还应该具备与信息教育相关的信息处理能力,如多媒体教学、影像技术,以及外语能力、创作能力、公关能力等。其中信息处理能力包括获取信息,管理存储信息,分析和使用信息,信息的再创造能力。⑤普通美术教师应该掌握这些常规软件操作与应用。对于设计专业的教师还要精通相应的专业软件。外语,特别是英语,已经成为国际互联网通用的一种文字语言,作为高校的美术教师,应该掌握其读、写、听、说的基本技能。

新一代的美术教师应具备现代教学的组织与策划能力,应是教学的策划师。美国教育心理学家D.P·奥苏伯尔曾创造一种“AdvanceOrganizersInstructionModel”(先行组织者教学模式)。他认为,获得信息是教学的基本目标,教学的组织与策略是决定能否很好地获取并得以保存知识的最重要因素。教师不仅仅是把本人的一点可怜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采取更有效的方法与手段,将人类优秀的教学成果加以组织与整合,使之符合教学的目的与要求,并应用于美术教学实践。

当代美术教师除了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向学生传授学习经验与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主张用自学辅导等多种新的自主性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等形式来取代班级授课制。

美术教师还应具备团队协作精神,充分发挥团队优势。教学课件的共同开发、科研课题的共同研究,需要集体的智慧,从而缩短了工作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益。

四、强化学生的信息素养

当代学生除了要有较高综合素养与专业水平、自学能力外,还应该具备信息时代所特有的信息素养。教育部部长周济说:“计算机和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不仅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改变着教育和学习方式。”⑥培养学生以信息素养为基础的信息技术能力,形成为适应在信息社会生存、终生学习和持久发展所必需的基础能力。⑦最近,南京大学桑新民教授从三个层次、五个方面归纳了信息素养的内在结构。第一层次:①高效获取信息和批判地评价、选择信息的能力;②有序地归纳、存储和快速提取信息的能力;③运用多媒体形式表达信息、创造性使用信息的能力,也就是新的写作能力;第二层次:④将驾驭信息的能力转化为自主、高效地学习与交流的能力,包括跨时空、跨文化的学习与交流能力;第三层次:⑤培养和提高信息文化新环境中公民的道德、情感、法律意识与社会责任。

身处网络时代的当代大学生,除了课堂教学以外,特别要注重网络学习。WebQuest(网络探究学习)的创始人BernieDodge教授,他的WebQuest理论十分重视学生高级思维技能的发展,重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以及发展性学习能力的培养,为美国教育带来了重大革命。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李芳乐在WebQuest研究方面有很深的造诣,他提出的资讯素养对如何培养信息素养问题极有借鉴意义。

五、不断完善与更新教学设施

数字信息教育离不开科学技术与现代化的教学设施。数字信息化教学的设备主要包括电子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CAI)、智能监控教学评估系统、VOD多媒体教学系统、双向互动DVB-C系统的设施,国际互联网、校园局域网以及其他辅助设备(AccessoryEquipment),如学生掌上多媒体学习机等。科学技术在飞速发展,教学设施需要与日俱进。培养一流的美术人才,相应配置一流的、前沿的教学设施。

六、做好美术教育信息化服务工作

采用网上互动教学系统,构建教师、学生、专家、家长为主体的信息交流平台。充分利用Internet技术,使Internet成为整个信息教育服务的核心。电子信箱、QQ语音和视频聊天、网络信息传输服务的廉价优势,使得现代教育能突破传统的教育模式而进入到全新的境界。增强网上的交互性,学校的业务数据能够在Internet上被家长、学生或其他访问者受权访问,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美术教学的视频点播与课件下载技术,实现内外统一,与教育主管部门及其他学校并网,畅通无阻地通讯、交流。

美术教育的数字信息化是信息时代一项崭新的课题,我们要遵循教育发展规律,采用现代科技手段,认真探索信息化发展的运行机制,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美术教育事业,促进世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注释:

①叶平.抢占教育信息化制高点湖北教育信息网

②桑新民.探索信息时代高校课程与教学的新模式[J].中国大学教学高等教学出版社,2005(6)P38

③/gov

④王大根.美术教学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P70

数字信息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建构主义、情境、意义建构、协作、交流、自主学习

社会在进步,世界在发展,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工作在当前已经时不可待。陈至立同志在2000年10月25日召开的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内容从传统计算机基本知识转到利用计算机和网络作为工具帮助学生更好地自主学习和探讨。"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程。计算机是工具,学会使用计算机是同会读、会写、会算一样的;但计算机又不是一般的工具,只会使用是不行的,信息技术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计算机的优秀用户,还应懂得一些原理,并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单纯地强调知识的传授,并不能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这就要求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应有别其他课程的教学,在教学方法上的设计应有所突破,而近年来在西方流行的建构主义理论于是显身成为一种不错的教学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本来是源自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不仅形成了全新的学习理论,也正在形成全新的教学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情境":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这种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这就意味着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信息技术是指人类对载有信息的数值、语言、文字、声音、图像和影像等进行采集、处理、储存、传输和检索的经验、知识及其手段、工具的总和。其教育目标即在于使学生能计算机这一工具实现信息管理、信息处理、信息表达和信息传递。基于此,笔者结合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和传统教学设计理论对该课程的教学设计进行探索性的研究。

一、教学目标分析上: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设计中通常不是从教学目标开始,而是从如何有利于学生意义建构的情境开始的,但是并不能全盘否认教学目标分析的作用。因为每一节课内容总是由基于知识点组成的,而各个知识单元的重要性是不相同的,有的属于需要掌握的基本要领、基本原理,而有些则属于当前学习阶段只需要了解还无需掌握的知识,如"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就属于后者。可见,对当前所学的知道不加区分一律要求对完成"意义建构"(即达到较深刻的理解与掌握)是不适当的。所以应该对整门课程及各教学单元进行教学目标分析,以确定当前所学知识的"主题"。其正确的作法应该是:在进行教学目标分析的基础上选出当前所学知识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过程作为当前所学知识的"主题"(或曰"基本内容"),然后再围绕这个主题进行意义建构。这样建构的"意义"才是真正有意义的,才是符合教学要求的。

二、教学内容设计

根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为达到教学目标所需掌握的知识单元)和教学顺序(对各知识单元进行教学的顺序);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习者特征的分析确定教学的起点;

①要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能体现出学生的首创精神;

②要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将知识"外化");

③要让学生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实现自我反馈)。

根据以上的原则,确定教学内容有以下的步骤:

1)课前先深入了解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情况。因为有些学生或自学或通过其它途径已了解或掌握了教学目标中确定的教学主题,这样他们就有可能希望能通过课堂教学获取教学主题相关知识的深化;而有些学生则对这些知识内容的了解可能是一片空白。比如在"中文windows98操作系统"一章中有些学生已经学会了windows98的基本操作,但是对"操作系统"、"文件夹"、"文件"等的概念却搞不清楚。

2)对了解到的学生情况进行分析,对不同学生层次进行不同的教学内容上的制定。即将一节课的知识分成几个层次:基础、提高。因为windows98操作系统提供的一种可视化操作,它的基本操作如"打开文件"、"文件复制"……,对学生来说都是比较掌握的,而这些又是以后课程必需的基础,所以我将它归入基础部分;而"资源管理器"则涉及一些概念性的问题就相对难了些,我就把它归为提高部分;

3)仔细分析知识点,基础部分中找重点,比如有些部分可能学生们会不甚重视或者对在了解学生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强调;提高部分则挖掘基础。

4)制定学习任务,创设问题。

三、教学过程中的设计

1.将教学内容中基础部分的重点知识点(如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简洁明了的方式进行讲解。“windows98的运行环境、安装、启动……”就属于这部分。

2.将学生分组,并布置不同的学习任务,一般可以以提出问题或分配项目的方式。分组时可根据学生本身素质分基础和提高,人数一般为4、5人为佳。如基础组的学生设计的学习任务为让他们完成一些作业如:"⑴在桌面上移动图标⑵打开"开始→程序→附件→游戏→纸牌",并通过使用"帮助"玩该游戏⑶……";提高组的学生则提出问题:"结合前面介绍过的操作系统知识理解windows98中的资源管理器中的文件结构及文件操作。"

3.学生协作完成任务,教师适时进行引导。

4.学生各组进行交流讨论。可采用各组汇报及各组之间互相提出意见或问题并解决问题。教师也在此中参与,但是主要还是以监控、分析和调节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为工作重点。

5.教师根据观察和分析总结可适当布置新的作业任务,将基础组和提高组进行重新组合来完成作业。这样一来可以强化练习,巩固学习效果;二来可以将学生之间的差距拉短,学习好的学生可帮助差的学生,从中也有助于个人学习系统化理解,而学习上相对吸收慢的学生则会在其中获取新知识和学习压力,如果老师能正确引导让学生将此压力转变为动力,那么他们就会更努力更自主地学习。

另外,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还特别要注意掌握学生的心理动向,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这样就能使教学开展得顺利而且有效。

[参考文献]

数字信息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赏识教育;初中数学;数学教学;学困生

引言

新课改对于教育提出了非常多新的要求,有一点至关重要,就是强调教师要正确对待师生关系,应尊重学生,赞赏学生。由此,赏识教育出现。这种教育理念要求教师用一种积极的心态面对所有学生,对每一位学生都要有热切的期望。在看待学生时,应该注意从不同的角度入手,发现他们的闪光点。重视激发学生的潜能,坚持这一态度:世界上并不存在谁聪明或者不聪明的问题,他们只是聪明的方面体现的点不同。在对初中数学学困生进行转化时,也可以将赏识教育应用其中,这可以收获良好的效果。下文将进行具体分析。

一、赏识教育概述

赏识教育在当前受到的关注是非常多的,其并不只是简单地在课堂上表扬或者鼓励学生,而是一种教育理念,教师要在教育中用赏识的心态看待每一位学生,看待他们的种种行为。我们应该赏识的是学生的行为过程,借此激发他们的兴趣以及学习动机。通过赏识教育,可以增强学生的心理体验,帮助他们更好地纠正不良行为。在初中数学学困生转化的过程中应用赏识教育,即要求教师破除功利心态,承认差异、允许失败。这是人性化、人文化素质教育的一种重要体现。

二、数学学困生特点及成因分析

(一)学困生特点

1.学习习惯不好对学困生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他们在学习习惯方面普遍不如学习能力稍强的学生,比如在做数学题时,草稿纸上画得特别乱。另外,他们还常常存在拖沓作业或者不做作业的问题,在上课时容易走神,教师如果提出问题,他们不会主动回答。无论是和老师还是和自己的同伴,都缺少互动交流。2.存在自卑心理学困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另一个特点是自卑心理较强,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要点。学困生由于数学基础薄弱,学习能力较弱,因此在数学学习中成绩不是很好。在课堂上当看到其他学生面对教师提出的问题都能积极回应,并且准确回答时,他们也会审视自己的数学学习情况,从而产生自卑情绪,久而久之,形成自卑心理。

(二)学困生成因

1.学习问题堆积。导致学生成为学困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生在学习时问题堆积严重。数学这一学科有一个特点,就是知识的联系性较为紧密。而学生对某一个知识点没有理解透彻时,不及时解决,就会像滚雪球一样,让这些问题越来越多,堆积在一起更难解决,最终丧失信心,成为学困生。2.学习内驱力不足。导致学生成为学困生的另一个原因,是他们在数学学习中普遍存在内驱力不足的问题。个体发展是存在差异性的,这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共识,所以有一些学生在心理发展方面较为滞后,具体的表现也比较明显,比如自制能力差,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等等。而这些问题均会影响学生,让他们在课堂上缺乏动力及兴趣,影响数学学习成效,久而久之,成为学困生。

三、赏识教育的具体运用方法

(一)教师真情赏识

在开展赏识教育时,教师是比较关键的一个角色,因为其是主要实施者,所以在具体教学中,教师需要身先士卒,从自身做起,用真情赏识学生,让学生能够感受到。一方面教师在赏识学生的时候,需要讲求艺术性,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学困生本身就有较强的自卑心理,教师在赏识学生时,更要多加注意。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多运用肯定性以及激励性的语言,比如:你这一次做得比上一次好多了;相信你会做得更好。这种激励性的语言对于学困生会有极大的帮助,可以让他们增强学习动力。另一方面,教师可以着意在课堂中营造赏识氛围,给学困生更多的宽容。教师的这种做法,可以让班级内的所有学生多一些理解,少一些责怪,让大家都能多关心学困生。这样一来,学困生会更有表达自我的信心,在数学课堂上,他们会更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即使出错了,也不会丧失信心,而是认真分析自己的错误,这就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态度,是应用赏识教育能够带给学困生的转变。比如在人教版初中数学《从算式到方程》这一课的教学中,给学生提供一个具体的练习题,让他们来分析这一问题可否用算数的方法来解决;在这一问题中涉及哪些量,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应该如何去表示;利用方程解决这一问题时,列方程的依据是什么。教师可以鼓励学困生积极回答,即使回答错了也不要紧,可以针对学生说得对的部分进行鼓励。比如:“你这一部分说得非常好,但是后面的答案稍有欠缺,可以再思考一下,相信你会有更大的进步的。”这样赏识性的语言,会让学生有非常大的数学学习劲头,会在数学课堂上更主动地思考。

(二)引导学困生自赏

当学生成为数学学困生之后,他们的学习信心是非常不足的,而且会有很强的自卑心理,但是去明确这种心理对于他们学习数学知识是毫无帮助的,还会拖慢他们的学习节奏,所以在转化学困生时最重要的,就是帮助学生破除这些消极的心态,帮助他们拾起学习数学的信心。因此在开展赏识教育时,还有一个要点必须注意,就是引导学困生自赏。别人的赏识固然重要,但学困生全面认识自己的学习情况,对自己的数学学习抱有较强的信心,这对于他们数学学习成绩的提升更有帮助。因此,数学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多关注学困生,找到他们的特点,和学困生建立友好的关系。比如可以和学困生聊聊天,让他们说一说自己身上有什么优点。此时很多学困生会说自己没有优点,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以聊天的方式帮助学困生纠正这种不正确的心理,说一些他们身上的优点,这时学困生会发现原来自己有这么多的优点。像这样从一点一滴入手,逐渐帮助学生建立对自己的信心,后续他们也会将这种信心运用到数学学习中。

(三)营造群赏氛围

要让赏识教育能够在帮助学困生提升学习信心中发挥重要作用,仅依靠教师的赏识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可以营造群赏氛围,让全体学生都加入进来,让他们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别人。可以组建学习小组,让优等生带动学困生。这样一来,会形成互帮互助的学习氛围。大家在学习中多看到别人的优点,多赞赏别人,形成群赏氛围。对于学困生而言,他们本身自主学习能力较弱,所以运用这种小组合作的方式,能让他们在数学学习中有更好的表现。当学生在遇到一些不懂的问题时,可以先求助自己组内的同伴。在同龄人面前,学生表达欲望会更强一些,不会有面对教师的那种局促感。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中数学《直线、线段、射线》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自主学习,给他们提供预习类的课件,标注清楚本节课的重难点。学生可以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对这一节课程的基础内容进行学习。而学困生也会在其他学生的帮助下,弄懂基础知识。在课堂上学困生就更容易跟上班级里的整体学习节奏。当学困生遇到一些学习难点,其他学生积极给予帮助,像这样,班级中就有一个个充满温暖的学习小组,学困生身处其中,会更容易巩固学习信心。在课下,学生也可以以小组的形式来复习本节课所学知识,共同做一些练习题。这样一来,学困生如果在当节课中有任何不懂的知识点,在课下都可以及时解决,不会将这些问题堆积起来。另外可以在班级中多举行活动,比如“我能行”“我进步了”,让学困生能在回顾自己学习历程中,感受到自己的进步。教师需鼓励所有学生对于有进步的同伴进行赞赏,这种群赏氛围对于学困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推动力量,可以促使他们向着更高的数学学习目标前进。

(四)融合家长赏识

在开展赏识教育时,有一个力量是容易被忽视的,那就是家长。家庭教育也是育人活动中非常重要的一股力量,在应用赏识教育提升学困生学习信心时,教师可以积极与家长联合起来,让家长也能多赏识自己的孩子,帮助学生建立学习信心。融合家长的赏识,可以让赏识教育的作用更好地发挥。而且,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充分结合,也可以更好地形成育人合力。对于数学教师而言,可以多和家长联系,在当前信息化时代下,教师和家长的沟通渠道也变得更多了。另外可以针对学困生的家长开办咨询室,多和他们沟通学困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可以将自己的专业教育知识分享给家长,让家长可以尊重孩子的心理特征以及发展差异。尤其是对于学困生来说,他们本身自信心就不强,所以家长不能看到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好,就直接批评他们。而是应该尝试着多赏识孩子,给他们鼓励,看到他们的点滴进步。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在开展数学教学时,教育工作者面向的是全体学生,让他们在数学课堂上增长知识,提升能力,有更多的获得感。面对学困生时,教师可以积极实施赏识教育,提升他们的学习信心,帮助他们赶上大部队。数学教师在实施赏识教育时,应该注意尊重学困生,用真情赏识他们,让学困生感受到温暖,还要让学困生学会自赏,在班级中营造群赏氛围,并将家长这一股力量融合进来。让学困生转化工作落到实处,收获良好的效果,充分彰显赏识教育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孙百竹.用赏识教育提高数学学困生的学习兴趣[J].教育,2016(6):119.

[2]王文玲.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赏识教育[J].吉林教育,2015(7):94.

[3]米荣波.高效课堂中数学学困生的转化问题[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4(5):142,143.

[4]刘永玲,姜华强.运用赏识教育理念,提高学困生学习的积极性[J].新校园:阅读版,2015(2X).

[5]李小敏.初中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及对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20.

数字信息学范文第4篇

传统的教学习惯于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要想根本上改变,需要解决教师教育观念的问题,从而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随着现在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日常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已成为信息技术教学发展的目标。因此,现代教学应一改传统的训练与灌输式方式,应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自主地去探讨学习,教师作为辅助,让学生从原来的学习知识变成如何学习知识。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更主动积极地去发现与创新,使得教学成为学生认知的工具。

2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自学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好动力,兴趣的培养对课程的学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开展情景教学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有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从原来的枯燥乏味的课堂学习到以兴趣贯穿的教学过程,更能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发学生积极思考,自主创新。兴趣对于培养学生自主、自觉学习起到重要的作用。

2.1创造现代化的学习环境

传统的教学环境无非是课堂、教师、学生三者构成的,大多是以教师的“讲”,学生的“听”为主体。而现代化教学环境是以信息技术教学为主体的,它将成为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与交流的一个平台。好的学习环境是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有互动有交流的,在探讨中才能发现更多问题,从而解决更多问题。教师可改变课堂氛围,让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学习。信息技术作为一种交流技术,在课堂教学中能够营造一种良好的环境。和谐愉快的教学环境能改变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2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

信息技术课程并不是那么具体,还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这就需要利用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来完善。教师需要利用好实践课程,让学生在实践应用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实践课程对于诠释信息技术课程的逻辑性与实践性有很大的帮助。在实践课程中,教师带领学生体验在动手过程中将平时所学融会贯通,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课堂上不太容易理解的地方可能会通过学生自己动手,亲自体验来更好的理解与消化。实践课程为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在真实的环境中将所学所想应用出来,将带给学生无穷的学习乐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学习。同时好的教学情境也为教师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教学平台,教学的效率也会大大提高。

3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数字信息学范文第5篇

1.1积极推进一体化教学

学校开辟了从时间、空间和内容上的“全开放”实训室。每周有一天时间给学生安排上基础文化课,比如语文、数学、体育等。其余四天安排上专业课。专业课教学全部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如电子信息类专业的电子CAD、SMT、电子电路制作等专业核心课程,安排专门指导教师在实训室上课,学生按需使用,随时保证学生选择实训,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训练、研究和创造的环境,有力保障学生日常技能训练顺利实施,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

1.2推动教学内容改革

以每年全国技能大赛项目书为指引,结合我校实训设备和师资水平,改革教学内容。增加了SMT实训、电子CAD抄板等实训项目,使我系的教学内容与本专业的市场需求相适应。

1.3促进课程改革和课程建设

对电子类专业课程进行整合与优化,将课程按照基础能力、专项能力、综合能力三层次递进构建课程体系,将教学目标和任务具体落实到学校、企业、社会的各个教学环节上。基础能力着重训练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安排在第一、二学期实施。专项技能训练阶段与专业理论知识紧密结合,安排在二、三、四学期实施。着重培养学生掌握职业岗位群常用的技术,要求学生在实践环境中能运用一项或几项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综合创新能力以实际或模拟(仿真)实际对象为背景,安排在五、六学期实施,着重培养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下,综合运用

2培养适应一体化教学的“双师型”教师

实施一体化教学首要条件是教师。一体化教学需要的是“双师型”教师,没有“双师型”教师,理论和实训还是割裂的。为了培养双师型教师,我校采取理论教师下工厂企业工作,实习教师理论进修的方法,大力培养一体化教学所需要的双师型教师。随着进一步深入推进一体化教学,学校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还在加大。为了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培养“双师型”的教师,我们采取了多种措施:①让新教师与老教师结对子,采用一对一的传、帮、带活动;②将理论课老师和实训课老师的工作岗位定期轮换,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③要求教师每年完成一件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实践作品,并对优秀的教师进行奖励;④每年开展教师技能大赛,引导教师提高实践技能;⑤鼓励教师申报各级科研课题;⑥让专任教师跟随学生下厂实习锻炼,到企业拜师学艺;⑦出资鼓励教师外出培训学习;⑧聘请国有大中型企业退休专家、高工和技师来我校兼职。

3营造实施一体化教学的实训场所

实训场所是学生进行学习和实践操作的重要地方,也是专业教学设施和仪器存放的地方。加强实训场所的建设,是开展专业教学的基本条件。有了充足、规划合理和干净的实训场所,才能满足正常的教学。为满足一体化课程实验和实训教学的要求,我系坚持“加强校内实训基地,不断开发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理念。建立了一批具有真实或仿真职业环境、设备齐全、软硬件配套的校内外实训基地。构建了集基本技能实训、综合实训、专业实训、半工半读、技能鉴定等功能为一体的专业课实训教学平台。

3.1校内实训设备

为了配和一体化课程的顺利进行,根据各专业和课程的需求,共组建了17个实训室分别是:模拟电路实验室1个、数字电路实验室1个、电工电子实训室2个、电子产品装调实训室2个、印制电路板制作实训实训室1个、电路仿真和模拟实验室1个、电子CAD实训室1个、电子工艺实训室3个、移动通信实训室1个、家电维修实训室1个、空调与制冷实验室2个和1个PLC实训室。17个校内实验实训室的建设都是按工业企业的实际应用情况而设计和实施的。各实验实训室之间相互分工和密切联系,满足了本系所有一体化课程从焊接、器件检测、电路分析、电路图的绘制、电路板的制作、电路仿真、仪器仪表的使用以及电路组装和调试的教学需要。

3.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是对学生进行实践能力训练、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要场所,同时在教师进行实践锻炼、应用研究、技术开发、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促进我系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与发展,更好地推进我系一体化实训场所建设工作,确保学生在校外实习实训基地顶岗实习、专业实训和半工半读等工作落到实处。多年来,我系积极与各大企业联合,开展校企合作。目的就是为一体化教学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够了解企业的需求、体验企业的管理文化。实现学校教育和企业实际需求零对接,帮助学生尽快适应企业的工作环境,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4一体化课程改革

4.1一体化课程体系设置

通过深入调研、严谨分析论证,吸纳先进职业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锐意改革,密切与企业等用人单位的联系,以“2+1”校企合作模式为主线加强专业建设。以项目任务和工作流程为引领、岗位需求和职业技能要求为依据,对接电子信息企业岗位群,构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建设一体化教学课程体系,采用理实一体教学模式,以任务驱动精心设置情境组织课程内容和设计教学活动,大力促进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驱动的校本教材开发模式,以职业性、前瞻性、实践性引领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教学改革,培养面向电子信息行业第一线的、综合应用能力强的技能型人才。

4.2构建一体化课程体系

4.2.1建设精品课程、核心课程

通过对行业企业的充分调研分析,进一步明确职业岗位需求,引入电子行业企业标准,聘任行业专家、企业代表,以职业技能培养为目标,以项目为载体,按照“做中学,做中教”的一体化教学理念,由专业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完成《电子工艺与技能训练》、《电子电路制作》、《电子CAD项目训练》3门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并将《电子CAD项目训练》打造成校级精品课程。

4.2.2校本特色教材建设

根据专业教学和岗位培训的要求,按照“理实一体化”课程要求和学生学习认知规律重新序化课程内容,与企业技术专家共同编写具有中职特色、以实际工作中典型案例为依据的校本特色教材。

4.2.3完善课程标准建设

根据课程特点、实验实训条件,结合顶岗实习企业具体情况,同企业一起制定本专业各门课程的课程标准。内容包括:课程基本信息、课程性质与任务、课程目标、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教学基本条件、课程实施建议、考核与评价、教材和参考书。

4.2.4建立以能力为核心的学生评价模式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