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乡村振兴下农村职业教育的困顿与转型

乡村振兴下农村职业教育的困顿与转型

摘要: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党和国家的重要战略部署,农村职业教育是助力乡村建设、培育职业人才的重要阵地,对于农村经济建设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和巨大的推动作用。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加速,我国农村职业教育面临着办学定位偏移、价值迷失、培养体系不完善等诸多现实困顿,阻碍农村职业教育良性发展。紧扣新农村建设的历史使命和乡村振兴的重要目标,从把握人才振兴主线、重申农村职业教育办学理念、完善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提出对策,以期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精准对接乡村振兴,服务乡村建设发展。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职业教育;现实困顿

目前,农村职业教育“空心化”“脱产化”日趋严重,更有教育意识薄弱、办学质量良莠不齐等问题亟待解决,因此立足乡村振兴时代背景,分析农村职业教育现状,进一步探讨转型之策是推动人力资源向人才资源转化、实现新时代乡村发展战略题中应有之义。

一、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的价值内涵

农村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发展的要求高度匹配和契合,二者之间存在一种共生性质(互动共生)的生态关系[1],决定了农村职业教育在培育劳动技术人才,促进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责任与价值。(一)育人价值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才。目前,我国城乡在经济收入间的差距越来越小,但在受教育程度及升学率上仍存在鸿沟,主要原因在于农村地区政府办学水平低、师资队伍力量弱、人们普遍重生产而轻教育等。事实上,作为农村教育、职业与成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统整力量,农村职业教育直接面向农村、对接农业、服务农民,为贫困地区农民提供普通文化教育和技术技能培训,是有效解决农村问题的关键力量,能够为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提供重要支撑[2]。同时农村职业教育也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教育的本质在育人。通过职业学校,面向农村地区,承接职业发展,因时因地制宜施教,能从根本上提高农民技术水平和专业素质,培育必备的知识品格和文化修养,为农民工提供继续教育的机会,在服务农业发展的同时深化自我塑造。

(二)经济价值

我国城镇化水平的稳步上升既为农村人口带来了更多机遇与就业选择,也带来了农村地区劳动力流失、城乡发展二元化等现象。根据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越是欠发达、发展中的地区越要注重教育投入对经济的推动作用。而乡村振兴作为“三农”问题的总抓手,能以农村职业教育为主引擎,培养专业化的高素质劳动者,补齐发展短板,通过职前教育或非学历在职培训使农村留守人口转化为乡村建设的预备军,为乡镇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传统农业缺乏深加工意识和经销策略,通过职业教育精准打造各个产业环节需要的专业化技术人才,融合发展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推进农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3],有效整合农村产业发展,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化新型农业转型。同时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也是助力乡村脱贫的有力手段,职业教育对农村扶贫的作用机制体现在:个体可以通过职业教育培训获得经济性资本收益、符号性资本收益以及缄默性资本收益[4],从而转化为巨大的经济价值。

(三)文化价值

反贫困不仅仅要攻克影响物质文明建设的难关,更应当及时、可持续突破阻碍精神文明建设的藩篱[5],脱贫攻坚的胜利成果为教育脱贫奠定了物质基础,但农村地区精神文明发展不充分、不全面的现象依然存在。除此之外,市场经济中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以及唯利是图等消极思想通过农民工的返乡实践侵蚀着原本的乡村文化价值体系,导致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出现了种种认识偏差和困境[6]。如果没有教育的匡扶与矫治,对农民进行及时的价值观教育,则容易造成思想上的偏移,造成社会伦理危机。“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既要为广大农民树立走出去的决心,又要以理论与实践知识武装,让他们走得远、走得稳。农村职业教育围绕发展需求制订计划,设计课程,不仅有专业化的职业技术课程,也包含必备的基础文化知识,使学生务必“两条腿走路”,在专攻职业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意识与能力,陶冶文化情操,促进全面发展。

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的现实困顿

(一)办学定位偏移

在发展阶段上,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大众化走向普及化,高考改革、高校扩招使以升学为目的的普通教育稳居主流,因而在多数学生与家长的心里,职业教育往往与成绩差或学习能力欠缺画等号。近年来,农村籍学生的中职升学意愿有所降低[7],如张志增和刘冬于2000年对河北省28个县(市)80所乡镇初中5775名应届毕业生的调查显示,想读普通高中的占总数的49.5%,想读中职的占34.2%[8];何文明于2013年对湖南省Y县20所乡镇中学906名应届初中毕业生的调查显示,主动选择就读职业学校的学生只占20.6%[9],结合研究发现,在选择就读职业学校的学生中,超过半数是认为自己成绩太差,不能升入普通高中。因此进入职业学校读书,俨然成为被迫选择和无奈之举。在此压力之下,农村职业教育不得不迎合社会大众“跳农门”的思想观念[10],淡化“三农”特质,擅自增加非农课程以服务高考。办学理念模糊、定位偏移导致农村职业教育变得“农也不农,职也不职”,逐渐脱离服务乡村建设的主线,呈现普教化的特点。

(二)农村职业教育体系不完善

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普及和农村第二、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对劳动力规格的要求愈发提高,根据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报告显示,农业生产经营人员初中学历占比最高,达48.4%,而高中及以上仅占8.3%,受教育程度的断层体现了农村地区教育结构与层次的不均衡。根据对不同乡村中高职业学校招生简章进行调查了解发现:一方面,乡镇职业教育办学零散,各自为政,学制、课程标准、培养方案等五花八门,缺乏统一的管理与规划;另一方面,职业教育具有大众性与惠普性的特点,从职前启蒙到在职培训再到职业后深造,贯穿人发展的始终,而农村职业教育体系依旧停留于全日制职业教育层面[11],以院校为主体面向在校学生,忽视了企业工厂作为实践基地的培训作用及广大农民渴望再就业的心声,职业教育结构失衡,致使内部纵向衔接不紧密,横向链接不广泛,不能与乡村振兴发展相耦合。此外,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参差不齐,课程体系缺乏统一设置,有的学校为了追逐时代热点,随意删去农业类课程而保留一些文娱性质的专业,反而使毕业后的学生丧失应有的竞争力,只能随波逐流,不利于乡村地区内生式发展。

(三)师资力量欠缺

师资力量是保证教育水平的首要前提,随着乡村振兴计划的进一步推进,城乡差距不断缩小,对高水平师资队伍的需求剧增,故当前的师资配备仍有较大的发展的空间。《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进一步指出,受城乡发展不平衡、交通地理条件不便、学校办学条件欠账多等因素影响,当前乡村教师队伍仍面临职业吸引力不强、补充渠道不畅、优质资源配置不足、结构不尽合理、整体素质不高等突出问题,制约了乡村教育持续健康发展[12]。就数量而言,《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明确要求中等职业学校在职教师比不得低于1∶20,然而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目前仍不能达到国家规定的要求。受福利待遇、舆论导向、前景预判等影响,乡村教师的流动与流失加剧,给职业教育发展带来重大缺口。教师学历是衡量教师专业水平的硬性标准之一,而质量方面也不容乐观,截至2019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教师以本科学历为主,部分贫困乡村甚至以专科学历为主,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的教师与全体教师的比例仍未达到30%[13]。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不高,在欠发达的农村地区会更不尽如人意。此外,农村教师准入门槛低、编制少以及“双师型”教师供不应求、遴选标准不一等问题也给教师队伍建设带来不小的阻碍。

三、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的优化途径

(一)锚定目标,调整农村职业教育功能定位

教育具有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教育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人、造就人,而人则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14]。农村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区别在于是否以服务乡村建设为目标,因此为乡村建设培育现代化农业人才是农村职业教育的本体功能和根本价值取向。纵观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现状,与农业及相关产业相对应的专业建设总体较为薄弱,且涉农专业与乡村产业发展匹配多呈“散点状”,未能发挥出教育对经济发展的适应和引领功能[15]。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全日制人才的主阵地,应加强理论建设,组织深入学习党中央文件,把握政策动向,适时调整办学目标。在招生时打出自己的办学特色,以强势专业服人而不是迎合大众“跳农门”思想,或是以承诺升学率博人眼球。专业设置是连接职业教育和经济发展的关节,只有厘清农村建设的需求,才能对症下药,避免人才供应的缺失与错位。因此农村职业教育课程专业设置应以乡村产业结构的发展变化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水平为依据,遵循需要性及统筹性原则,因地制宜,对口乡村特色产业,以求效益最大化。此外应加大职业培训力度,为在岗农民提供进修机会,可引入便民的学习软件或网站,如互联网+农业、慕课及公开课堂等,在促进技术更新的同时,为农业生产者培养必备的网络素养,以便与时俱进,把握最新动向。多元灵活的学习方式能打破学校课堂壁垒,利用碎片时间,使学习真正融入生活与生产中。

(二)政府主导,健全农村职业教育培养机制

乡村振兴的外在推力体现在完善农村制度政策保障、优化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方面[16],建立健全农村职业教育培养机制是促进乡村永续发展的前提,应当发挥各级政府部门的领导核心作用,完善顶层设计,自上而下统筹布局,突出农村职业教育的大众性与惠民性。首先,当地政府应出台相关优惠政策,提高职业教育的竞争性和吸引力,保证职业教育生源的数量和质量。如参与把关招生工作,加大职业学校宣传力度,同时对虚假宣传等行为进行严格监管;建立贫困生补助和奖学金制度,调动学困生的学习热情,为上学难的学生提供实惠,解决外出务工家庭的子女教育问题;增加财政拨款,完善校舍等基础设施建设,引入先进的配套设备,提高办学质量;密切企业工厂和学校的联系,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对接人才输送。职业教育既有其特殊性,又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不能孤立地存在。2022年5月出台的《职业教育法》明确指出:“职业学校教育要和职业培训并重,与普通教育相互融通,共同服务于终身学习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因此在加强职业教育体系纵深发展的同时,也要密切与普通教育的横向连接,打造多元性、开放型、一体化的大职业教育体系。此外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地区不再是以往人们刻板印象中的“穷山、恶水、刁民”,而是蓬勃发展中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一方面通过打造良好的乡村形象,以拍摄公益纪录片等形式扩大宣传,唤起外地务工人员的乡土情怀,促进人才回流,同时也要为这部分人提供必要的职业培训和进修机会;另一方面,加强政策倾斜,为乡村教师提供合理保障,增加对口编制数量,充实教师队伍,尤其鼓励“双师型”教师入编。此外,还可以对口所在省市高校学生尤其是师范学校毕业班学生进行“三农”主题的暑期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观摩并参与农业生产,切身体会新农村建设成果;对于师范院校的学生可根据所学专业,进入不同类型乡农学校充当“小先生”,培养育人情怀和“爱农、为农”的品质,让他们成为乡村振兴的最直接人才储备。

(三)转变观念,增进农村职业教育社会认同

为了转变人们长久以来对农村职业教育的偏见,消除社会中的隐性歧视,首先应加强“三农”政策的宣传力度,展示新农村建设伟大成果,让人们意识到能够服务乡村、参与新乡村建设是艰巨而光荣的,同时也发觉到在技术时代只有先进的生产力和不断拔高的知识技能水平才是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最有效武装,而现代技术作为一种动力因素作用于乡村社会,只有经过职业教育的转化才能在乡村社会中形成一种技术内生能力[17],因此农村职业教育重要性和必要性也就不言自明。“跳农门”思想及“普通教育才是正统”等社会偏见的背后所隐含的是人们对职业教育质量的担忧、就业中的隐形门槛以及对农业生产者的刻板印象。通过主题讲座、走访宣传等形式应向民众普及职业教育的办学特点及未来就业的便利与优势,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职业教育的价值和发展前景;加强职业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组织志愿者活动,让学生走进田间地头,利用技能特长帮助村民解决生活生产中的难题,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拉近生农距离;组织企业工厂内部定期举办职工技能比赛,通过激励手段让人们树立“干一行、爱一行”的积极职业观,增进人们的职业认同感,同时也有利于促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普及推广,提高大众参与度;相关用人单位作为职业人才培养的目的,应以包容开放的态度肩负起挑选人才的重任,摒弃唯学历论、唯经验论,保证人才选拔环节的公平公开,引导在社会中形成唯实、唯才的良好风尚。

(四)深化研究,构建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

乡村振兴政策出台后,应加理论指导,既要在宏观上跟进决策动态,把握乡村振兴的内涵和外延,又要厘清重要概念,深入解析相关政策法规,找准农村职业教育在乡村建设中的方向定位,回归农村职业教育实践,增加实证研究、案例研究,突出对田野调查与信息技术等研究方法的运用[18]。此外,还应深化研究队伍建设,目前国内开设职业技术教育博士点的高校仅有八所,人才储备后劲不足,因此在提高已有研究人员素质的同时,应扩大研究人才储备,除了增收本学科生源以外,还应广泛吸纳在职教育工作者则及跨学科人员,同时应重视从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政治学等视角对该研究进行跨学科分析,以拓宽研究视野,丰富研究层次,深化对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的认识。

参考文献:

[1]邓文勇.农村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共生发展:问题与路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3):50-56,62.

[2]朱成晨,闫广芬,朱德全.乡村建设与农村教育:职业教育精准扶贫融合模式与乡村振兴战略[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2):127-135.

[3]祁占勇,王志远.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的现实困顿与实践指向[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4):107-117.

[4]李鹏,朱成晨,朱德全.职业教育精准扶贫:作用机理与实践反思[J].教育与经济,2017(6):76-82.

[6]孙刚,罗昊.乡村振兴背景下文化治理现代化的价值意蕴与政策路径[J].江汉论坛,2021(7):85-90.

[7]沈有禄.初中生中职升学意愿的差异分析———基于对“三州”地区21531名初三学生的调查[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1):165-172.

[8]张志增,刘冬.农村初中生升学意愿的调查与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1(8):43-45.

[9]何文明.读普高还是读职高———来自初中毕业生升学与就业愿望的调查[J].职业技术教育,2013(31):50-55.

[10]布俊峰.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现实困境及实践路径[J].农业经济,2022(7):107-109.

作者:周雨婷 姚石 单位:安徽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