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浅探

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浅探

摘要:语文是高中教育时期最重要的人文学科,承担着优秀传统文化渗透的职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汇了民族发展史和精神美德,落实优秀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工作,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文化意识和民族自豪感,而且能增强国家整体的文化实力和文化自信。文章主要论述了优秀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价值和策略,希望可以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有力的参考和建议,从而引导学生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依托语文课程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培育和完善学生的综合素养。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优秀传统文化;渗透策略

高中语文课程具有人文性特征,是实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最佳平台,教师加强整合语文教学和优秀传统文化渗透,既有助于促进学生语文素养自主发展,也能塑造和完善学生的思想观念。

一、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分析

教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重视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引导学生了解和继承中华民族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使学生体会到优秀传统文化对于社会实践发展的重要意义。第一,渗透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对语文知识的领悟能力。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社会实践发展中积淀的精神财富和文明产物,其分布和潜藏在语文教学资源中,需要教师精心探究和开发。发展学生人文素养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而优秀传统文化是培育学生人文素养的绝佳素材,教师要加强渗透优秀传统文化,如此,不但可以引导学生站在文化视角思考和领悟语文知识,而且能加深学生对人类文化现象的认识,从而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调动学生学习语文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观能动性。第二,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具有良好的德育效用。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意识形态内容和非意识形态内容的总和,既能反映出国家历史文明的发展史,也能投射出国家和民族的道德典范与精神品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德育、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现行高中语文教材中不乏相关经典篇章,教师以传统文化教育为支点,引导学生感悟国家发展史和红色革命史,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也能使学生修身立德,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文明典范,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与思想精神境界。第三,渗透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完善学生的综合素质。高中语文教改工作强调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这一视角之下,实施美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传统文化中不仅蕴藏着广博的知识,还涉及文学、艺术、民间风俗、地域风貌等领域的内容,这些都是教师开展美育的优质资源。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有效渗透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积极引入具有美学元素的文化资料,可以带给学生良好的审美体验,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力和艺术品位,从而高效发展学生的审美素质,促进学生自主了解和传承灿烂的中华文明。

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策略

(一)创设多彩的传统文化情境,激发学生探索文学的内在动机

在以往的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手段缺乏创新性,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知识的整体热情并不高涨,致使语文课堂活力不足。从情境构建和认知理论来讲,生动直观的文化情境更能调动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研习兴趣,更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语文课程知识要点的内化和掌握。为此,教师应该根据语文课程内容,为学生创设多彩的传统文化情境,激发学生探索文学的内在动机。基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的语文教学情境创设策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创设历史人文资料情境。教师可以根据文本的具体内容,搜集和整理与文本内容相关的历史人文资料。比如,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向学生展示作者信息、当时的社会环境资料,或是通过讲故事、播放影视剧片段等方式,向学生绘声绘色地介绍文本作者或文中人物的人生经历。创设历史人文资料情境后,教师可以给学生预留几分钟自由探讨时间,引导学生结合历史背景资料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最后再组织学生开展文言文阅读和翻译,根据阅读结果去验证之前总结的写作意图是否准确,通过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加深学生对文学和史学的认知。第二,创设民间乡土文化情境。乡土文化最接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其中的传统文化元素也非常丰富。教师在情境创设过程中,也可以为学生搜集呈现民间乡土文化资料。比如,在一些描写古代建筑、民间手工艺的说明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应用电子白板为学生投屏展示雕栏玉砌的名胜古迹图片,或是播放民间艺人制作手工艺品的视频。在学生观看和欣赏图片、视频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对照教材文本内容,找出和图片、视频对应的文字说明描写,然后让学生合作讨论作者的描写是否准确,并分析语言特色等,提升阅读理解效果,激发学生对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的挖掘兴趣[1]。第三,创设少数民族习俗情境。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的历史沿革和风土人情都存在差异性,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加强创设少数民族习俗情境。比如,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搜集并展示少数民族的地理分布、饮食、服饰、生活方式资料,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少数民族庆祝节日的歌舞视频等,让学生一边阅读教材文章,一边画出文中表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语句,并鼓励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模式,交流讨论少数民族生活习俗,从而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和尊重文化差异的内在品质。

(二)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在书香中涵养学生的传统文化情怀

国学经典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形载体,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是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高效渗透的重要途径,教师理应增大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的实施比重,在书香中涵养学生的传统文化情怀,从而让语文课堂满溢浓郁的文化气息。以国学经典诵读为基础的优秀传统文化渗透途径如下。第一,甄选国学经典诵读素材。在这一步,教师可以先将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文言文作为国学经典诵读的主要材料,并把这些国学诵读材料按照内容和主题进行分类。比如,将其划分为边塞诗、送别诗、咏月诗、怀古诗等,然后把教材中的古诗词和文言文填充到每个类目的下方,再利用互联网搜集一些同主题、同作者或者同朝代的拓展性诵读材料,补充到各个诗词类目中,制订完善的国学经典诵读计划,为优秀传统文化渗透落实备课工作。第二,营造和谐的国学诵读氛围。国学经典诵读强调氛围的营造,学生在参与诵读活动时,教师应该根据国学经典作品的内容和情感,选择适宜的配图和配乐,为学生打造良好的传统文化渗透和诵读环境。比如,边塞诗往往具有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等特点,教师就可以应用电子白板展示古代将士沙场操练的配图,同时将号角声作为诵读配乐,使学生置身于生动的情境中,感受到边塞诗的豪迈气势。再或者,在组织学生诵读送别诗时,教师可以在多媒体设备上展示古代象征离别的意象水墨画,如杨柳、长亭、夕阳、鹧鸪等,同时将古筝、琵琶、古琴和笙箫演奏的乐曲作为诵读配乐,让学生在声像一体的传统文化氛围中,吟咏出诗词韵味和惜别之情。

(三)重视文学作品鉴赏教学,带学生领略传统人文艺术之美

古代文学作品最能体现传统人文艺术之美,而高中是学生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素养形成和构建的关键期,教师在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时,应该重视开展文学作品鉴赏教学,让学生领略传统人文艺术的无限魅力,培育学生的审美鉴赏和创造思维。以文学作品鉴赏教学为平台的优秀传统文化渗透策略如下。第一,引导学生赏析文学作品的语言美。在这一步,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熟读文学作品,并找出作品中有特色的词句,比如叠词,以及使用比喻、拟人、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的语句,让学生反复读几遍,感受作者想要表达的或奔放、或细腻、或含蓄等情感,并引导学生尝试分析作品中修辞手法的作用以及语言风格,把分析结果标注在相关语句旁边。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准备一个笔记本,专门记录文学作品鉴赏中的专业词句,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学语言的积累习惯。第二,引导学生赏析文学作品的结构美。在这一步,教师应该先让学生应用参考书,对文学作品各层、各段含义作出释义和总结,然后引导学生结合作品主题,分析作者采用了哪些谋篇布局技巧,比如铺垫、伏笔、悬念、波澜、文眼等。当学生初步阐述分析结果后,教师可以追加问题,比如:作者采用这种结构的意图和作用分别是什么?在此环节,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几个选项,比如这样设置可以让文章主次清晰,产生欲扬先抑、以小见大等表达作用。学生根据自身理解作出选择后,教师应该让学生摘录和列举作品中的相关语句,这样学生就可以深度感知到文学作品的结构美了[2]。第三,引导学生赏析文学作品的意境美。意境之美是文学作品最值得称道的地方,同时也最能反映优秀传统文化的境界和情调。教师引导学生赏析文学作品意境美时,可以先为学生展示作品所描述的实景资料,打开学生的审美想象空间。接下来,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探究,思考提炼作品中营造意境的语句,同时提出问题:同学们,这些语句中的意境形态属于情景交融还是虚实相生呢?学生探讨问题期间,教师可以启发学生从作品的情感、主旨等方面剖析作品意境的营造手法,并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阐述审美体验,具体说一说作品的意境美在何处,给自己的视觉和思维带来怎样的冲击等,从而使学生在鉴赏学习中发现传统人文艺术之美。

(四)挖掘语文课程传统美德,提高学生德育素质和爱国情感

上文我们谈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最大的价值,就是可以增强德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质量。为此,教师应该挖掘语文课程中的传统美德与优质思想,提高学生的德育素质和爱国情感,从而切实彰显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具体的教学措施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立足文本主题,引导学生领会传统美德。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合作模式,深入研读语文教材中的文本,结合文章的主题思想,探析其中蕴含的传统美德思想。在学生阅读和探究期间,教师可以应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出示几个美德选题,比如文明礼貌、仁爱待人、感恩孝道、勤劳俭朴、爱岗敬业等,引导学生根据文本要点,分析和明确文章的中心主旨属于以上哪个美德选题,然后让学生利用多媒体设备查阅资料,列举体现传统美德的网络舆情和社会热点新闻,使学生体会传统美德所带来的社会正能量,立德树人、固本铸魂,达到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和教育目标。第二,借助红色革命史,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红色革命史反映出我们国家和民族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适用于教师渗透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培植学生的爱国情怀。在具体应用时,教师应该根据教材内容,为学生整理和播放革命纪录片,重现革命英雄的光辉事迹,使学生感悟中华民族坚贞不屈的民族精神。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探讨红色革命人物或是事件给社会生活带来的影响,让学生懂得如今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先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帮助学生树立精忠报国的宏愿,从而提升优秀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思想的渗透效果。

(五)组织传统文化实践活动,增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效性

实践出真知的道理适用于任何学科教学,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意图,在于引领学生身体力行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使之在民族发展进程中散发永恒的光辉。为此,教师应该依托语文课程,加强组织传统文化实践活动,从而增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效性。具体的实践活动开展策略如下。教师在讲解语文课程中关于传统节日的内容时,可以策划设计节日民俗活动,比如春节开展写春联活动,元宵节开展猜灯谜活动等。实践活动所需的物质材料可以由教师提供,但是活动涉及的知识信息,应该由学生自主搜集。教师应该为学生出示事先编制好的活动计划,然后鼓励学生应用多媒体搜索引擎查阅和下载相关知识资源,在传统文化实践活动中展示和分享。此外,教师还可以在教室中建立传统文化角,让学生把自己拥有的国学典籍以及传统文化作品展示在文化角,比如国画书法作品、传统手工艺作品以及古典乐器等,把文化角作为学生共享传统文化实践经验的重要场所,这样也能有效陶冶学生的传统艺术情操,培育学生的文化交流兴趣[3]。综上所述,优秀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价值,主要表现在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德育素质、发展学生审美情趣等方面。教师在渗透过程中,应该通过为学生创设多彩的传统文化情境、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重视文学作品鉴赏教学、挖掘语文课程传统美德以及组织传统文化实践活动等方式,使学生在掌握语文知识技能的同时,也能接受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润泽和滋养,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张琴.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J].知识窗(教师版),2021(12):108.

[2]费紫梅.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研究[J].高考,2021(36):28.

[3]倪方利.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传统文化[J].试题与研究,2021(36):145.

作者:张珍 单位: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福台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