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技校通识教育的借鉴探析

技校通识教育的借鉴探析

【摘要】为了解大陆通识教育所存在的不足,借鉴学习台湾地区的宝贵经验,通过对比分析两岸通识教育中总体目标、培养方式、师资力量三个方面,提出大陆的通识教育应立足高职特色,明确培养目标、优化课程设置、选择适合教材、强化特色实践、增加师生交流。

【关键词】高职院校;通识教育;对比研究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性日益突显,培养复合型的职业技术人才日益紧迫。在这一过程中,高等职业教育“重专业、轻综合,重技术、轻人文”的弊端也逐渐引起关注。如何在职业教育中贯彻落实通识教育,已成为高职教育中的重要问题之一。台湾与大陆仅一水之隔,有着相似的文化背景和教育背景,其技职院校所推行的通识教育,或许可成为大陆通识教育发展的借鉴对象。

一、台湾与大陆通识教育的比较

台湾所推行的通识教育在西方教育界已有百年的历史。台湾学者黄俊杰将其定义为“建立人的主体性并与客观情境建立互为主体性关系的教育,也就是完成‘人之觉醒’的教育”。[1]20世纪50年代,台湾的高等院校就已开始实行通识教育,但并未大规模涉及技职院校。直至2000年,台湾“教育部”开始将“加强通识教育”写入了《技职教育白皮书》。此后,通识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加强,台湾技职教育走上了职业与人文并重的发展模式。[2]中国大陆所推行的通识教育,也称为“人文素质教育”,是“将人类优秀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3]的教育。大陆的通识教育开始于80年代末,1998年之后得以在高校中全面实施。2000年,教育部出台相关文件,开始在高职教育中强调通识教育的重要性。目前,受到办学时间、学术队伍、价值导向等主客观原因的限制,高职院校的通识教育仍存在诸多现实问题。可以说,台湾与大陆的通识教育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即都属于以人为本的教育方式,强调以知识来培养人格。但不可否认的是,与台湾地区相比,大陆的通识教育仍存在一定差距。下面试从总体目标、培养方式、师资力量三个方面,对二者进行对比:

(一)总体目标

郑金贵认为台湾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成功的经验之一就是培养目标定位明确。[4]台湾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涵盖面很广,包括高级职业学校、专科学校、技术学院或科技大学、研究所,但体系中的所有院校对于通识教育所设立的目标都非常明确,如台中科技大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兼具专业能力和人文素养及现代公民对社会整体发展关怀认识的专业人;台北商业职业技术的目标为塑造具备专业能力与博雅的涵养及恢弘的人生观的新世纪之领导人才。可以说。台湾通识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为了培养人文素质,塑造人格与正确的价值观,这一目标也可归纳为“以素质为本”的全人教育。反观大陆通识教育的目标定位,直至现在仍可分为四个观点:以传授经验、知识为主的“知识本位”、以培养能力为根本的“能力本位”、强调完善劳动者人格和个人素质的“人格本位”和提倡以提升素质为手段完善人格的“素质本位”。[5]尽管一再强调应重视“素质教育”,但“许多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多强调职业技能培养,而未能将人文教育纳入学生综合主体能力培养体系”。[6]在培养过程中,多数院校走向了口头上的“人格本位”、“素质本位”,实际上的“能力本位”、“知识本位”。目标的功利性和不确定性,从而造成了大陆通识教育定位的不明确,对培养方式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二)培养方式

在培养方式上,本文将主要从课程设置、教材选择、实践活动三个方面进行阐述。1.课程设置台湾的通识教育课程如按照学科,可分为人文学科类、社会学科类、自然学科类三大部分;如按照课程安排,可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部分。[7]以台中技术学院为例,其课程可分为必修的“核心通识课程”与选修的“博雅通识课程”,具体如表1所示(来自“台中技术学院通识教育中心网站”):大陆的通识教育则多属于必修课程。按模块,可分为基本素质模块与能力模块;按类别,可分为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大陆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较为统一,基本情况可如表2所示:从表1与表2的对比可以看出,台湾的课程设置立足于本校的特色,“校必修”与“学群必修”的分类将通识与专业相结合;与之相比,大陆的课程设置与专业脱节,完全属于人文类的教育。台湾地区必修的“核心通识课程”和选修的“博雅通识课程”的分类,覆盖了多个学科,在“兼容并包”的同时兼顾专业特色、突出培养重点;大陆通识教育的三种分类则脱离自然科学、强调社会人文科学,突出了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性,同时也兼顾了“身心健康”。2.教材选择1970年,台湾提出技职院校需建立更多弹性系统,直至与大学平行。目前,台湾的技职教育体系已日趋成熟,形成了从专科(技术学院)、本科(科技大学)至硕、博研究生的连贯体系。在这个体系中,通识课程没有统一的教材。由于每个学校、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特点,所有教材、教法均由任课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精心安排,以选择最为适合、最能让学生专注学习的教学手段。相对台湾“无定”而言,在教材的选择上,大陆实行的是“有定”:通识教育的教材基本由学校统一安排,统一确定。大陆高职院校的高等教育仅有专科一种类型,但多使用本科高校的通识教材。本科高等院校是培养研究型人才为目标的高等教育模式,高职院校则是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目标的职业化教育模式,二者的通识教育不可混为一谈。因此,解决目前教材混用的情况,开发针对性的教材,对于高职院校的通识教育而言极为重要。3.实践活动在台湾技职院校中,实践活动是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对学生有学分要求。台北科技大学的“大学入门与服务学习”在其通识教育课程中占了1个学分,台中科技大学的“服务学习时数”占了4个学分,台中技术学院的“服务与学习”被列入了必修的通识课程。除此之外,台湾的技职院校还从各个方面提高校园的人文氛围:虎尾科技大学设立了称为“通识小蜜蜂”的通识学习服务小队,帮助学生提高通识知识;屏东科技大学在每一学期举办“通识教育讲座”和“艺术季”,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台南护理专科学校多次举办朗诵比赛、语文能力竞赛等,活跃学校的人文氛围。大陆的高职院校也已逐渐认识到通识教育中实践的重要性。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的人文素质拓展量标准涵盖了学术报告会、文体竞赛、大学生创业活动、科技创新、图书阅读与技能培训等多个方面;福建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也包括了技能比赛、辩论赛、文艺演出、创新能力等内容。目前,大陆通识教育的实践部分在系统性、规范性上还在持续探索之中。可以看出,与台湾地区强调“通识”的实践活动不同,大陆的实践活动在知识之外,还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技能。对于大陆高职院校来说,如何将通识教育与职业教育、职业能力相结合,是实践活动中更为重要的问题。

(三)师资力量

目前,台湾多数技职院校都设置了通识教育中心,负责通识课程的教师都来自于该中心,涵盖了人文、自然、体育等多个学科。通识教育中心的成立,为教师的培养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从常设的教师研习班、到频繁的教师进修,从严格的教师评鉴准则,到引入的教学助理(AT)辅导制,台湾通识教育的师资在交流和发展中呈现了通识化、多元化的特点。与台湾相比,大陆高职院校专门性的通识教育研究所极少,不同的教师分属于不同的院系。与台湾努力培养“通识型”师资不同,大陆通识教育的师资力量普遍来自特定的专业背景,具有较强的专业性。由于在课程分布上明确分为思想教育类、知识类和身心类,大陆的通识教育在师资上呈现出“各司其职”的状态,使教师的交流仅局限于单门学科之间。此外,由于台湾采用了教学助理辅导制,教师能够与学生较为亲密接触,有助于因材施教。而由于大陆的通识课程多为大班教育,教师在与学生接触方面略显不足。

二、借鉴与思考

在上一小节,本文试从总体目标、培养方式和师资力量三个角度对台湾和大陆的通识教育进行对比,以服务于大陆通识教育的发展。具体内容如表3所示:根据这一对比情况,大陆的通识教育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借鉴:1.确定总体目标台湾的总体目标非常明确,即以素质为本;而大陆的通识教育有四大本位。目标是大陆通识教育的重中之重,目标的缺失和混乱将阻碍通识教育的发展。因此,大陆高职院校需明确总体目标,建议专注于通识教育的“素质本位”,培养人文素质与职业技能并重的高级技术人才。2.改进培养方式如表3所示,两岸培养方式的不同主要集中在课程设置、教材选择和实践活动上。在课程设置上,台湾强调的是以专业为特色的通识,大陆强调的是“德智体”的全面发展。中国传统的教育与政治相挂钩,而目前高等教育的特色是与经济发展相挂钩。经济社会的发展对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以培养目标为导向,优化课程设置,突出具有实用性的重点课程,是大陆通识教育改革的方向。在教材选择上,台湾的通识教育没有固定的教材,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而大陆目前多采用本科的理论类教材。从高职院校的培养特色出发,从各个地区各大院校的本身特色出发,开发适合学生使用的高职通识类教材,是今后的教材改革方向。在实践活动中,台湾的通识教育将社会实践列入学分之中,并且注重校园文化的建设;大陆的院校则更注重技能类实践,而非通识类实践。要发展通识教育,实践是必不可缺的一个环节。大陆的通识教育可以考虑在实践中提高人文素养,培养人文精神,创造独特的校园文化。3.促进双向交流在台湾地区通识化的背景下,教师同属一个部门,交流较多;教师与学生之间也因为TA辅导制而有较多交流。但在大陆地区,由于通识教育分属于不同学院,教师交流较少,与学生也是局限于课堂交流。因此,大陆高职院校可定期举办相关活动,促进通识教育中各个学科教师的交流;也可借鉴台湾的助教辅导制,以增加师生互动、积累教学经验,培养了解学生特色的教师人才,促进大陆通识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俊杰.大学通识教育探索:台湾经验与启示[M].台北:通识教育学会,2002:84.

[2]蒋宗伟.试论台湾高等技职院校的人文教育———以台北科技大学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1,(4):24-27.

[3][5]周茂东,宋岩.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8-9.

[4]郑金贵.台湾高等教育[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141.

[6]高宝立.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文教育:理想与现实.教育研究,2007,(11):34-39.

[7]韩毅.台湾高等技职院校通识教育概况[J].海外总览,2002,(21):53-54.

作者:王勇 徐洁 单位: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