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高校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思路

高校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思路

摘要:伴随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科学日益蓬勃发展,为人们的生活提供巨大的改变。在教育界也主张信息技术和教学的融合,为此,文章先是简要阐述了信息技术的基本含义以及与学科融合发展的基本内涵,之后剖析了本科院校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基本价值内涵,以便更加理解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重要性。

关键词:本科高校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思路

信息技术为学科教育带来了巨量资讯和各种技术手段,给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形态等方面带来了更深更广的可挖掘潜力,而最新的教育标准也给我们提供了全新而丰富的教育总目标。信息技术运用与课程教学都要立足于课堂,并将学科课程体系的变革、学科教学的内容、教学方式与课程目标有机地结合,为学科专业建设与教学技术手段的深度融合创造平台。所以,作为老师应该把先进的教育思维和方式与信息技术运用相结合,以更好地实现学科教育的根本目的。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通过启发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高实际动手能力,提高综合素质,陶冶学生高雅的文化精神审美情操,从而不断地健全人格。

一、信息技术内容,以及与学科融合的问题基础

步入21世纪后,信息技术得到了发展,人类的生活方式出现了革命性的改变。而所谓信息技术,是一般用来管理和加工信息技术所使用的各类信息技术的统称,它一般是运用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进行产品设计、技术开发、装配和实现计算机信息系统及运用软件系统。信息技术一般分为传感信息、计算机科学与通信科学技术等[1]。在教育界,运用得比较普遍的信息技术一般是计算机科学,以及通信科学技术。而电子计算机在教育界中的作用,一般是指运用计算机领域的科学技术方法和技术手段,而通信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则按专业设置有相应学科,并包括了电子设计自动化、微机原理及运用、程控交换原理等学科。在当下的信息时代,信息技术与教育培训课程中的深度融合既有着国家政策的支持,同时又是趁势发展时势的明确选择,所以,有着更加强大的保障。首先,信息与教育课程中的深度融合是当前社会发展的大势所向,在当今社会,人类日常生活愈来愈信息化,计算机技术也几乎已经渗透到了人类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而人类已日渐离不开手机、个人电脑和网络。所以,在教育培训学习课程中,应充分发挥当下的互联网信息化技术优势,比如,本科院校可设立官方的微信公共平台、微博等公共平台,将教育培训学习课程信息公布于相应的公共平台中,并提供时间给学生复习,以便于查缺补漏。如此,既为学生创造了学习、复习基本知识点的学习平台,同样,又适应了现代社会中日趋信息化发展的学习生活节拍。其次,教育部明确指出,要探讨现代信息技术与素质教育的全方位深度融合,以现代信息化促进理念和模式的革新。也就是说,这并非需要利用计算机课堂教学来辅助课堂,又或者是融入计算机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而是需要将实现计算机技术课堂渗入素质教育过程的各个环节中。而随后在2012年5月,国家教育部又出台了《有关加快推进职务教育信息化健康蓬勃发展的几个建议》。由此可见,人们对进行计算机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有着很大的期待,而实现计算机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就是响应了国家有关政策法规的实际体现[2]。

二、对信息化与基础教育课程深化融合的认识

(一)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目的,是为了推动中国高等教育的变革和发展

要达到这一根本目的,仅具备最先进的信息技术设施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一些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都是不足的。按照经济社会发展趋势与广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在国内甚至全球一定范围内选用最优秀的教育教学资源,进而冲破传统教学的空间束缚,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益和品质。这一转变的过程正是信息化与教育教学融合的过程,而唯有融合才反映出教育信息化手段对教学变革过程和社会发展趋势的重大影响,这才是教育信息化的实质[3]。

(二)“融合”并非一般的信息技术运用,而是信息技术和教师课程的互动

一方面,信息化要进入整个教育教学过程,逐步变革传统教学模式,建立全新的教学内容与管理模式,以充分发挥信息化对教育教学改革的促进功能。但是,若要实现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与模式,就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计算机技术进行支持,同时也给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要使每一个教育者都能自觉地意识到,教学不要仅停滞在利用科学技术去改造“教与学环境条件”或“教与学方法”的较低层次上,而应该在利用科学技术改造“教与学环境条件”和“教与学方法”的重要基础上,更进一步去完成教学的结构化改革———也正是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框架,建立出崭新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框架。这也正是《教学信息化建设十几年计划》中之所以明确提出并推进“互联网要与高等本科院校深度融合”这一崭新理念与方法的基本出发点,更是“互联网与高等本科院校深度融合”的内在理论实质和具体含义之所在。

(三)教育信息化的意义

就是要“以教育信息化推动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破解制约中国发展的关键问题,推进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所以教育信息化是“完成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伟大总体目标缺一不可的强大动力与支持”。这些力量和支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可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广泛共享,并以此推动教育资源公平;(2)能有效改善中国高等教育品质和构建学习型社会;(3)能在创新教育模式和培育具备全球竞争力的创新型人力资源方面有着特殊的意义。

(四)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手段、途径和方法

手段是指要充分运用和发展现代的技术优势,途径、方法是教育信息化技术和教学的深度融合。构建中国教育信息化技术与教学策略研究系统,具体分为以下五个内容:(1)建立了若干教育信息化技术和装置研发中心与成果转移基地。(2)积极进行新一代教育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实验研究,并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教育教学信息化技术和装置。(3)探讨教育信息化技术与教学课程深度融合发展的规律,研究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新教学方法。(4)通过教育信息化实验区和试点本科院校的融合与创新,进行系统解决方案,推动教育技术、装备和教学的融合发展。(5)建立教育信息化策略研究机构,追踪、剖析国内教育信息化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势,重新评价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提供发展战略研究和政策建议,为国家教育信息化决策提供咨询服务和依据。以“深入融入”理念代替“深度整合”理念的目的是寻找一个真实可行的、真正实现教育信息化的路径办法———也是能真实触及到系统结构化变化(而并非只用来改进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这类“循序渐进式修修补补”)的路径办法,由此可见“深入融入”理念和中国传统“深度整合”理念的本质差别就意味着:前者要在运用技术改变“教与学条件”和“教与学模式”的根基上,进而去完成系统的结构性变化;而他们则仅仅停滞在利用信息技术去改变“教与学环境条件”或“教与学方式”的较低层次上,从来不敢去触及(或完全不曾想着要去触及)更深层的“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方面[4]。因为课堂是学生教育的重要战场(众所周知,这就是除远程教学之外,整个中小学教学的主战场),所以,“课堂”必须是“教育教学”的重心内涵;既然“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体,那么“课堂教学结构”本身就可以是“教育教学系统的主要结构”;既然“课堂教学结构”是“系统的主要结构”,那么完成了“课堂教学结构的改革”本身就等同于完成了教育教学系统最重要的“结构性变革”,这也应是合乎逻辑的结果。“本科院校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的准确含义,是要进行本科院校课堂结构的根本性改革。众所周知,所谓课堂结构是指教师、学生、课程乃至本科院校课堂教育媒体这四大要素之间彼此关系、作用的具体反映。本科院校课堂结构的改革并非抽象的、肤浅的,而是要真正反映到本科院校课堂教育系统四大要素角色与功能的转换上来,教师要由课堂教学的主角和科学知识的积极传递者,转化为本科院校课堂教育的推手、指导员,本科院校建立有意义的积极协助者、推进者,乃至本科院校美好品德情操的积极塑造者;学生要由本科院校认识传播的主要对象和外部影响的被动接收者,转化为本科院校信息加工的主要主体、本科院校了解历史含义的积极构筑者,更是本科院校情感感受和塑造的主要主体;课堂教学技术工具要由仅依靠一本教科书,转化为以课件为主、并有内容丰富的网络信息化教育资源(诸如课程专题网页、各种资源库、光碟等)相配合;而教育媒体则要从单纯协助教师攻克重、难点问题的形象性教育技术工具,转化为既是教师辅助教的授课技术工具,更是教师推动学生自主了解的认识技术工具、合作沟通工具,和教师情感及其内化的主要工具[5]。多年来,国内外信息化教学运用的成功经验告诫着人们,在将信息化运用于本科院校教育、授课的过程中,如果不能紧紧抓住“改造中国传统授课结构和建立新式授课架构”这一中心问题,是不能有进展的,也是要付出代价的。信息技术的使用对于教育、授课等过程,并不是仅仅停滞在利用信息技术去改造“教与学自然环境”或“教与学方法”的较低层次上,而应该在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教与学自然环境”和“教与学方法”的重要基石上,更进一步去完成系统的结构化改革———也正是要改变传统的“以师资为中心”的课程组织结构,建立出全新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组织结构[6]。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的价值与思路

(一)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对教师教学发展具有很重要的价值

其一,顺应教师生活教学方式的变化,扩大教师交流空间。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发达,特别是各类APP的问世,人类的日常生活中日益离不开QQ、微信等软件。社交软件可以用来互相共享教学资源,同时,老师与学生也完全能够利用社区网络平台完成教学难点的解决。如此一来,老师既扩大了学生的学习途径,也扩大了教师间的交流空间[7]。其二,运用当前的信息教学资源,扩大课堂内容的广泛性。在传统教学方法中,老师仅可以通过教材内容进行课堂教学,使得教学资源被严格限定于教学课堂之中。在当下的信息时代,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发达,各种教学APP中有海量的学习资源,同时也有专门用于不同课程教学的教育资源网站。教师们可充分利用这种资源,并按照教学流程中的要求寻找相关的资源,以增加教学知识面的广泛性。其三,解决了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提升了学生复习效果。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通常都是按照“老师照着课本讲,学生跟着老师思路听”的方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极易形成倦怠心理,进而丢失了对学习的兴趣。而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老师也可充分运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和通信科技中的手段,进而使课堂变得多姿多彩、生动活泼,更富有趣味性。

(二)利用信息技术寓教于乐,调动学生兴趣,激发思维

学生如果对读书发生浓厚兴趣,就能从消极学习转变为积极学习,以至达到乐此不倦、废寝忘食的程度。所以,老师在课堂中应针对孩子的身心特点充分发挥现代技术的优点,创造问题情景,进而调动学生强烈的阅读趣味,由此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英语课堂中,由于单调的词语以及虚拟的对话让学生学习没了自主性,而教师运用多媒体将声音、语言、图形、物品、场景融入课堂,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形象,在这些情境当中,学生的兴趣十分强烈,而对话的情境也十分自然,让他们在轻松和谐环境中掌握了学习知识,进而有效运用知识[8]。

(三)积极运用信息技术,鼓励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以激励他们的学习热情

信息技术环境的课堂教学,不但影响人的视与听,还可以改变教师抽象的讲解更生动的呈现,同时也可以更有效地唤起学生的兴趣、情感,从而制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时,利用一些音乐、动漫、视频渲染背景或情境展示,既可减少学生的视觉、精神疲惫,也可提高学生的趣味性,更可较好地为课堂教学带来热情和活力,让整节课荡漾于热情和活力之间,让终身教育、永续发展的思想得到实现。

四、结语

综上所述,进行信息与教学的融合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重要价值。具体内容包括:第一,适应教师生活的变化,扩大教师交流空间;第二,充分运用已有的信息资料,扩大教师课堂内容的广度;第三,解决本科院校传统教学方法的缺点,提升学生学习效能。所以,在当今的信息时代,进行计算机技术和教学的融合是紧跟时代脚步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本科院校响应国家政策的集中体现。所以,为合理利用计算机技术在教育界的功能,全国所有高校及其全体教师都必须积极运用计算机技术的教育价值,为社会培育出更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观的高质量人才培养。

作者:李冠璟 单位:湛江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