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学的关系探讨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学的关系探讨

摘要:中国具有上千年的发展历史,同时也形成了深厚而绵延的传统文化,而传统文化在文学中的渗透和发展也是不容忽视的。文学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和代表,承载了文化发展和传承的任务。我国现代文学在发展过程中对传统文化糟粕进行了严厉的批判,同时保留了精华并使之得以传承。从新文化运动以后的现代文学作品来看,整体创作方向已经脱离了传统文化的范围,但其内在的精神在某种程度上与传统文化不谋而合。因此,本文通过对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学的梳理,从文化继承与发展的角度探究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学的关系。

关键词:传统文化;现代文学;关系;分析

我国现代文学源于近代的新文化运动,在这场运动中,思想和文化先驱们积极吸收西方先进的思想和文化,并对我国的传统文化进行改造,形成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至今依然在我国现代文坛熠熠生辉,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不可否认,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是在反对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形成的,但是,这并没有从文化的根本上将这两种文学类型进行切割,相反现代文学的发展与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正是这种联系让我国的文学发展在创新中体现出了文化的一脉相承。

一、我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学的概述

传统文化是对我国民族文明、风俗、精神的总称,它以传统文化思想为主干,包含了文学艺术等多种形式,囊括了不同地域的文化成果。我国作为一个有着上千年发展历史的文明古国,传统文化在发展和延续中也形成了鲜明特征:第一,传统文化具有延续性、凝聚力、同化力和包容性。我国传统文化总体上绵延不断、世代相传,没有因为各种外部原因而中断,同时华夏民族在特定区域内繁衍发生,形成了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和凝聚力的文化内容,也在民族内部的融合以及与外国文化的交流中不断拓展、融合、互补,形成了以汉民族文化为主体、中原文化为核心,兼具统一性与多样性的文化发展态势。第二,传统文化以人为本,重视人伦、强调德行。先秦著作《礼记》中早有记载:“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论语》有云:“仁者爱人。”《孟子》中说道:“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国一体是我国古代社会构成的基本理念,家国同构的宗法制度成为了传统文化强调伦理、重视道德的根本原因。在家庭环境中,人与人之间强调父慈、子孝、兄友、弟恭;而上升到国家则是忠君爱国,而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成为君子的终极追求。第三,传统文化崇尚中庸、追求和谐。无论是儒家文化还是其他文化,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都提倡和谐,并有“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说法;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则主张“贵和尚中”,在处理民族关系上则强调“协和万邦”等。这些思想无一不在凸显“以和为贵”的主张。第四,传统文化中的不同思想相互补充,虽然也有某些文化传自外邦,但是在与我国本土的儒家文化融合中也逐渐深入人心,并在传统文化同化中实现了新层次的境界。我国现代文学是在近代中国内忧外患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新文化运动所掀起的革命思潮迎合了现代文学发端时期的社会环境需求,直至新中国成立,现代文学的整体体系基本成型。新中国成立后,现代文学也进入了百花齐放的发展时期,展现出独有的特色和生命力;现代文学经历了漫长的“蛰伏”后,再次表现出空前的创新和进步,并在改革开放的东风下呈现出多样化的民族风格和时代特色。相较于传统文化而言,我国现代文学无论是在形式还是在内容上算得上的是推陈出新,话剧﹑新诗﹑现代小说﹑杂文﹑散文诗﹑报告文学等新的文学体裁不断涌现,独特的叙述角度﹑抒情方式﹑描段及结构组成让文学作品充满生机。纵观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过程,可以总结其呈现的特征:第一,现代文学的发展与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过程相重叠。近代中国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均以失败而告终,最终接触到先进思想的知识分子“穷则思变”,将革命的矛头对准了传统文化,并开始了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斗争,希望从思想层面达到救亡图存的目的。第二,现代文学的发展符合我国文学自身发展演变的规律。在封建社会末期,古典文学发展已近尾声,在社会变革中,人们的思维方式、思想情感、心理结构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必然会在文学创作中有所展现,最终推动文学发展进入现代阶段。第三,我国现代文学作品受外国文化影响深远。例如新文化革命初期的“民主”与“科学”思想,以及社会主义思想等都成为现代文学反对传统文化的思想利器,而由此衍生的文学作品也成为了一代人的思想启蒙,同时也为中国文学乃至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

二、我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学的关系

文学艺术是传统文化展现精神内核的重要载体,我国传统文化经过上千年的创作、积累,形成了丰赡、充盈、灿烂、辉煌的文学艺术宝库。传统文化铸造了文学艺术,文学艺术承载了传统文化,文学艺术是传统文化的有机构成部分,但其自身也具有独特的审美文化内涵,而那些久读不厌、耐人寻味的经典文学作品就是审美文化的具体体现。早在先秦时期,百家争鸣中诸子散文就为我们呈现了文学创作的独特美学价值,并在思想文化上形成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儒家学说、墨侠文化等。后人经过对诸子百家作品的注解阐释和发掘梳理,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系统或思想体系,而这些也成为了我国传统文化发展的源头活。时至今日这些经典的作品依然常读常新,并且与现代文学思想存在不谋而合之处。例如《论语》中的“仁者爱人”和“泛爱众”讲的是人道主义思想,这与现代社会强调的人道主义思想是相通的;《孟子》一书对儒学的民本思想有着精辟的论述,而这与现代的人本思想也存在关联;《墨子》中提倡的“兼爱”和“交相利”“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等思想,体现了中国人推崇的仁义理想,这与现代社会提倡的平等观念、守望相助等思想亦有相通之处。当然,与现代思想不谋而合的不仅限于先秦诸子的文学作品,后世的古典文学作品中依然能够从精神层面与现代社会中的思想建立联系。例如,诗歌是传统文化中的“明珠”,古代的文人骚客用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文体表达着对传统文化的解读。例如陶渊明的田园诗独具一格,细细读来既让人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隐逸洒脱,也让人体验到了儒家文化“穷则独善其身”的原则;“诗仙”李白向来潇洒恣意,传统文化思想是其创作的源泉,但是我们依然能够从他的诗作中窥探到儒家的“安社稷”、“济苍生”的政治理想,以及游侠文化中反抗强暴、救弱扶倾的精神;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他的“三吏”、“三别”、《兵事行》、《春望》或者《赴奉先县五百字》、《征夫》、《登楼》等诗无一不在替百姓忧愁、替国家忧愁,而这愁绪是在儒家文化“仁者,爱人”的仁政爱民的影响下产生的;文豪苏轼诗、词、文俱佳,它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传统文化融合的影子。例如苏轼饮慕屈原、诸葛亮、陆势等经世济时的人物,认为“丈夫重出处,不退要当前”,想做一个风节凛然、敢作敢为的儒者,但又酷爱陶潜,希望过上隐逸生活,同时热衷于养生之术,“用道书方士之言,厚自养练”。当然,他与大和尚佛印的故事也被后人津津乐道,正是这种文化之间的矛盾与融合,让苏轼的作品在审美价值与艺术精神上别具一格,并吸引着后人研读品味。除去诗歌,还有古典文学名著传承者传承着传统文化。经过上文简单梳理,可以看出我国传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不仅形成了深刻的思想,更有经典的文学作品作为宣传的载体。而从精神层面来看,其中与现代文学所重视的民主思想、人本思想、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等存在诸多关联。我国现代文学的巨匠、大家、名家,几乎都是饱读中国古代诗词歌赋、小说戏剧,这些文化作品会潜移默化地陶冶性灵、滋养精神、塑造心理,从而让其在创作中表现出对传统文化的追寻和认同。通过对我国现代文学作品的研究,可以发现文化先驱们早年所获取的传统文化已融化其灵魂或血液中,成为其心理结构或艺术机制的组成部分。这就使得其整在文学创作中即便对传统文化严厉地批判,依然呈现出浓郁的传统特色或民族性质感。例如,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研究造诣颇深,他撰写的《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依然是后人研究中国古典小说的重要参考资料;胡适在古典小说研究与整理上也下足了功夫,他收集整理包括《红楼梦》《水浒传》在内的多部古典名著作品,对这些作品进行了详细的考证,并著述六十万言结集为《中国章回小说考证》,由此开启了小说学术研究路径。胡适甚至发现了《红楼梦》海内孤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为近代红学研究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从胡适的这一行为来看,他虽然在新文化运动中表现积极,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重新认识到了传统文化的价值,并投身到传统文学的研究之中,为这些作品的传承和解读提供了新的视角。在新文化运动中,郭沫若的张扬个性和反叛精神十分典型,但即便如此,对于传统文化也没有全盘否定,甚至在文学创作中多受传统文化的滋养。例如郭沫若创作了《论中德文化》《中国文化之传统精神》等文章,对传统文化进行了高度的赞扬;即便是在《女神》这样以追求个性与自由的作品中,依然没有看到他对传统文化的唾弃,反而能够看出其中来自传统儒家的主体哲学精神与及其自由意志;之后在《屈原》《虎符》《高渐离》《南冠草》等历史作品中,更是将儒家美学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从这些例子中可以看出,我国现代文学家许多都有着深厚的古代文学修养且有较高的学术造诣。他们虽然反对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造成的精神钳制,但是也通过解读或研究古代文学文本感悟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髓,并利用古代文学作品为传统文化通向现代中国文学搭建了一座桥梁。从这一角度来看,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并非完全是西方文化的“空降兵”,它也是从传统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成果。有的文学研究者在分析了传统文化与我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关系后,认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学在精神层面是相通的。其中一个佐证就是,古代文学与现代文学虽然在文学体裁、叙述角度﹑抒情方式﹑描段及结构组成等方面截然不同,但是在思想精神上却存在着继承和延续的关系。在这里,我们必须要澄清,现代文学在思想意识层面与传统文化精神确实存在相通之处是,但现代文学发源于现代文化意识,它与传统文化精神的差异点十分明显。我们之所以认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学存在相同之处,是因为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的包容性极强,同时传统文化精神以非理性形态渗透于文学作品。例如作者或者通过寄寓意象意境、或者通过设计情节或者通过塑造人物来呈现文化精神,这些都为后人精读细节和反复体验提供了机会,也为探索传统文化精神与现代文学意蕴之间的关联性和互通性创造了条件。鉴于此,我们在分析研究传统文化精神与现代文学意蕴关联的时候,应该从多角度出发,综合分析作品呈现出的文化内核,并端正对传统文化的态度,这样才能从文化传承的视角正确看待我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学的关系。

三、结束语

传统文化是我国民族文化的源头,从现代文学的发展表现来看,虽然其开端是从批评传统文化开始,但是传统文化的因素在现代文学发展的过程中却长久地保持着思想的烙印,而现代文学的发展也体现了对传统文化取其精髓去其糟粕的过程。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这期间形成了深厚而绵延不绝的文化积淀,出现了多种多样的优秀文艺形式,现代文学要想发展必然不能将其全盘否定,而是应该从中汲取精髓。基于此,我们可以看出,现代文学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是相对的,现代文学的产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冲击,但其所形成的优秀成果也是融合了传统文化和现代思想的表现。

作者:周君泽 单位:西藏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