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传统技术创新

传统技术创新范文精选

传统技术创新

传统技术创新范文第1篇

我们都知道我国的传统文化是针对我国文化的继承而言的,它强调的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而那些我们从传统文化中吸取出来并具有代表性的东西我们就称之为传统文化元素。中国传统元素具有多样性,因为它不仅题材广泛、内涵丰富,而且还形式多样;其次我国传统元素具有历史性,因为大家都知道我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在这个漫长的时间里中华形成了源远流长的文化知识,流传几千年;在如今整个世界的艺术之林中,我国传统文化那独特文化魅力闪耀着耀眼的光辉;而在现代艺术设计中国传统元素则是在对传统文化艺术表现方式理解的基础上,加以改造之后,取其精华,弃其糟泊,从而使其更富有时代的特色。

二如何促进在新形势下中国传统元素

在现代艺术中设计的创新在新形势下,我们从现代构成审美角度来看,要促进中国传统元素在现代艺术中设计的创新,就要更好地将艺术设计中点、线、面根据现代审美的原则进行新的构造、组合和解构,添入现代艺术设计全新的内涵;并且在进行设计与创新应用的时候,要深入对点、线、面等抽象语义的了解,将这些传统元素的构成以及表现形式更好地运用到新形势下现代艺术设计当中来,从而提高新形势下现代艺术设计的价值。在新形势下,要促进中国传统元素在现代艺术中设计的创新,传统元素不仅要追求民族化,而且还得紧扣我们如今新时代的主题,注重现代艺术设计视觉的传达效果,这就要求现代艺术设计师要重新审视我国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视觉效果,从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情感心理设计品位入手,将我国传统元素的精髓和时尚潮流的审美情趣更好的融入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当中去,从而更好地实现新形势下中国传统元素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创新。要更好地实现中国传统元素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创新,就必须在设计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要求运用中国传统元素进行设计创新时,要为当代人们的生存需要、更深层的心理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进行更好的服务。为了更好地实现新形势下中国传统元素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创新,在设计进行创新的时候,我国必须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造型体系,这种造型体系不仅仅是用真实形象去表达现代艺术设计者的观念,而且还要用积极的观念去描述和看待世界中的某种事物或东西,同时现代艺术设计师要从我国现保存的传统元素去思考,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创新灵感,并运用现代设计的技法,激发新的现代艺术创意。新形势下中国传统元素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创新,并不是让现代艺术设计师照搬所有的传统元素,而是要有选择性,取其精华,弃其糟泊,同时还要考虑这些传统元素是否具有普遍性,因为在经济和文化全球化的今天,这种普遍性不仅仅指具有中华民族的普遍性,同时也具有国际的普遍性,只有这样才可以在运用中国传统元素在现代艺术设计中创造出新的有效价值,以更好地用以适应市场需要,用以时代要求的变革。新形势下,为了更好地实现中国传统元素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创新,如何更好地做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我国现代艺术设计师就必须将我国传统元素完美的融入到现代艺术设计当中去,为了更好地实现中国传统元素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创新,现代艺术设计师就必须结合功能主义和实用主义,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中式艺术设计,重新发掘中国传统元素,使其更好地延续到我们的现代生活中来,更好地起到传承我国民族文化的作用。

三结束语

传统技术创新范文第2篇

一、引言

传统美术是中国的历史文化,从原始社会到现代,都在不断发展,直到如今都在传承与创新,它具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容和深厚底蕴,“民族”二字就代表着我们中华民族所特有之精神、精髓,也就是我国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才有了今天辉煌灿烂文明,在当代平面设计中体现出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独特的文化内涵以及对传统美术进行继承并发扬光大,是现代平面设计师们应该肩负起的责任与义务去保护和传承中国古典艺术。

二、平面设计与传统美术相结合的必要性

(1)传统美术现代传承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传统美术有了更多的要求,现代平面设计就需要将这些需求进行更好地满足,在经济飞速前进的时代下我们应该把这种对历史文化和艺术形式传承与创新放在首位,所以,要想让中国优秀民族风格得以发扬光大就要使其符合大众审美情趣并能够被大家所接受,并且,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才是发展之源泉,因此,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以及国家现代化事业的不断进步、和谐稳定的向前发展。传统美术是我们国家的历史遗产,它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更重要的是传承了优秀的文明。现代平面设计中对中国传统元素进行提炼与加工改造后形成新的艺术形式,在当代社会发展下出现很多经典作品,艺术作品都是以原生态为基础而创作出来并得到人们喜爱和欣赏,同时,这些作品不仅能体现我国民族特色还可以丰富现代生活,其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吸引了更多消费者前来参观学习。传统美术是中国特有的艺术形式,在现代平面设计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优秀作品,这些作品都是来源于生活,从古至今人们对历史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感触着先人们留下的许多宝贵财富与精神力量,让后人感叹过去辉煌灿烂的时光。而现在随着社会发展进步以及时代潮流变化等因素,我国国民审美意识发生了很大改变:越来越重视自身的修养及价值,更多的是关注自己内心深处所受到的影响,并以一种新心态去审视生活。

(2)满足传统文化在平面设计的需要。平面设计的创新,需要从传统美术中汲取灵感,结合现代艺术和中国文化对传统元素进行再创造。在当代多元化发展过程中我们应该以新时代的审美需求为基础,符合民族特色。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我国五千年来所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具有历史厚重感的是中华文化丰富多彩的内容,也就是“五千年中华文明发展史”上有很多值得借鉴和学习之处。平面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不仅需要了解和掌握传统美术,还必须能够熟练运用各种现代科学技术知识以及其他领域中所具备的经验,传统艺术在当今社会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随着时代不断发展与进步,人类文明生活日益提高等因素下,也逐渐出现了许多新特点与需求,对平面设计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及挑战,同时,在设计过程中有着多元化的表现形式,这些都需要有一个优秀而又独特风格来满足人们对于现代平面审美的心理和精神上的追求。

(3)现代平面设计民族化发展的需要。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在漫长而灿烂的华夏文化中,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传统美术所带来的独特魅力,那就是民族化发展。现代平面设计风格更加注重多元性与个性化,中国人一直以自己擅长、独具特色来表达对生活和社会事物或地域风情等方面的情感追求,他们用自己独有思维方式去创造出具有时代意义及地方特征之作品——海报,是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艺术表现形式之一。中国传统美术的发展是与中华民族深厚文化底蕴和精神紧密相连,并具有独特民族特色,在现代平面设计中,我们应该把传统元素、符号融入平面设计当中去,这样不仅可以继承我国悠久的历史文明成果,也能发扬中华优秀的艺术品质,将其应用在当代社会发展中更容易被人们接受和认可,同时,还能够促进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更好地发展。

三、现代平面设计对传统美术的传承

(1)造型方面的传承。传统美术中的造型,是由古代人们在长期生活和劳动过程中创造出来,并经过加工处理而成,它是一种特殊而又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式,从某种角度来说就是以形传神、寓情于景为目的所表现出来的审美意境及文化内涵等综合体。平面设计的造型主要是通过对传统美术元素中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人文精神等进行提炼,并运用到现代社会发展进程之中,从而创造出具有时代特色与民族特征。在现代生活当中,我们可以发现很多设计师都会对中国古代艺术形式及风格特点理解为“形”和“意”,但是,由于现在人们审美水平不断提高以及信息量的增加,对传统美术元素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当代平面设计中必须要注重其造型上的继承性。在平面设计中,造型是最直接的表现形式,现代社会随着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都得到了很大程度上提高,人们不仅仅需要满足自己的基本需求,这就使得我们必须要注重对传统美术元素进行再创造,去挖掘其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以及时代气息,使平面设计更加富有生命力并具有现代社会所需的精神气质。

(2)色彩方面的传承。色彩是视觉传达设计中的重要元素,好比人类最直观、最感性和最强烈的语言形式,在平面设计艺术创作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性,因此,要想使优秀作品脱颖而出,就必须从其色彩入手进行研究与分析,并创造出适合自己风格特点且具有独特魅力与内涵的产品色彩,来吸引消费者眼球。传统艺术中,色彩的应用源远流长,它把红、黄、青、白、黑视为正色,并受不同类型绘画的影响,在色彩上也有相同的特点,这种色彩系统比西方的色彩系统要早了上千年。而传统的五色绘画思想,则是用色彩来表达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更多的哲理。而现代社会人们对传统美术材料要求越来越高了,所以,也应该适当运用一些新工艺、新技术手段加以创新改造,从而提高自身价值和艺术审美意识。把现代平面设计和传统艺术中的色彩文化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对于培养和指导人们的审美趣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为当代的平面设计提供了丰富的材料。色彩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通过对客观存在事物的感知而产生的一种感觉,从古至今人们对于色彩有着不同程度上认识,随着时代进步和科技发展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也逐渐开始关注到了现代平面设计领域当中所蕴含着丰富多彩、种类多样、风格多变等特点特征与内涵,同时,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创新及应用范围扩大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传统美术在一定时期内已经成为我国艺术界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四、平面设计中的传统美术传承与创新对策

(一)传承文化精神

在现代平面设计中,传统美术是一种艺术形式,它的传承和创新就是要让我们从心中感悟“美”这一概念,而对于中国而言这也正是一个重要的文化资源。时展到今天,人类已经进入信息社会、经济全球化以及知识多元化等新阶段,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不断提高,传统美术在现代平面设计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以陈幼坚为例,他擅长将中国文化的精华和西方贵族文化的简约、高雅的风格相结合,创作出了中西文化交融、高雅的精品。中国联通的商标是采用了带有浓郁中国传统文化色彩的“中国结”,既体现了“十全十美”的含义,又体现了通信网络的流畅有序。中国传统美术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它承载着中华五千年文明传承和发展,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与丰富的内涵,在现代平面设计中必须要以时代精神为依托,继承与创新并重,才能使我国现代平面设计师有足够的能力去更好地把握新媒体技术,同时,也应加强学习传统艺术元素理论知识,来增强自身专业素养与文化修养及审美鉴赏力等方面的提高和提升,从而使其具有更强地责任感、使命感以及民族自豪心。

(二)深入挖掘传统美术的意蕴

传统美术的发展,是对中国悠久历史文化艺术的一种传承,其内容丰富多彩、表现力强,在现代平面设计中可以将这些元素进行有效的融合运用。比如,利用国画与书法相结合来创作,将水墨结合起来制作成各种图案等形式,通过不同材质和造型上,创造出各种风格样式等等,“意”就是要具有韵味性和寓意性的特征,传统美术是通过对材料以及结构的处理而达到艺术效果。“方胜”“盘长”等中国传统装饰图案,象征着和谐、祥和;中国的传统色彩,黄色代表着土地,汉朝以后,黄色成为皇室特有的颜色。传统美术的意蕴就是通过对自然、事物或生活中所存在着的各种现象进行描述,并表达出来,这也是现代平面设计艺术最主要和最具特色之处,在当代社会发展下,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优秀作品都具有丰富多样而独特风格特征,如在室内环境空间中运用了大量富有民族气息与地域文化特点,又能体现出当地传统工艺美术风格的建筑以及家具等物品,通过对这些作品所蕴含的意境结合时代背景进行分析研究。传统美术是一种艺术形式,它具有独特的审美意蕴,在现代平面设计中不仅要注重其实用性与功能性,还要把传统美学和中国特色相结合,继承、发扬我国优秀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一是重视民族精神;二是挖掘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及人文内涵;三是弘扬民族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应该积极发掘这些宝贵资源来丰富我们的艺术形式以及内容,让现代平面设计更加贴近人们生活。

(三)元素应用向新平台延伸

传统美术元素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一方面是现代新媒体技术发展;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当代人对生活品质与品位追求,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和信息科技化水平提高,人们已经不仅仅满足于物质上的需求而更多的是精神文化层面上需要得到相应提升。同时,对于审美能力、艺术鉴赏以及表达方式等方面都有更高要求。平面设计领域中传统美术元素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应运而生,并且,呈现出了多元化发展趋势。目前,国内平面设计的发展趋势与传统美术结合,在继承中寻求创新,现代艺术是以一种新形式、全新面貌出现的文化现象和文化形态,它不仅具有实用性,而且还能满足人们审美需求并使其产生一定想象空间,既可以为大众提供视觉享受又能够给人带来精神上享受以及情感交流等多方面功能。将平面设计元素运用到当代社会生活中去,在现代平面设计领域内进行创新与发展是当前的主要任务之一。传统元素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可以从材料、结构等方面进行拓展,通过对中国古代美术作品的了解与学习以及对历史文化背景下西方平面广告艺术形式和特点上进行研究分析后发现,这些元素是具有一定代表性并能够为当代设计师所熟悉运用到的一种新媒体表现手法,同时,还可将其应用于室内空间装饰效果中来作为一个整体设计风格。在现代平面设计领域里可以利用传统手绘、电脑绘画等方式来体现传统美术元素与现代生活相结合。

(四)在造型方面进行创新

平面设计中的传统美术在造型上不仅仅是对图形进行简单的加工与处理,同时,也要注重材料本身材质等,现代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所以我们需要将其运用到室内装饰环境之中去,使之符合时代精神和当代人审美需求的基础之上,来打造出具有艺术感并且有文化内涵的平面设计作品来,从而满足消费者们对于美的追求,达到提升自身品味及修养目的,在造型上要从传统美术中提炼与创新。传统美术中的造型,是用线条来表达,而现代平面设计则以线条作为主要表现对象,在进行平面创作时就需要对作品有一定程度上的理解和把握。因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首先要了解所选课题内容与主题相关度,其次就是分析研究对象之间是否具有相似性以及差异性等因素,最后还应该注意到传统美术中一些特殊元素和概念,如中国古代艺术、书法等这些重要部分的运用是否能够在平面设计中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五)在色彩方面进行创新

在色彩方面,传统美术中的色彩运用主要是以明度、纯度和色相为基础,而现代平面设计在进行应用时可以使用更加鲜艳亮丽且具有一定观赏性的色彩,比如说米黄色、粉蓝色等暖色调,这样不仅能够突出作品内容,也能使画面更富有吸引力。再如,白色则会给人一种清新淡雅之感并且使人产生特别强烈地视觉感官效果等等色彩运用方式都属于比较重要的传统美术元素。色彩是设计的灵魂,它既具有象征性作用,又能引起人们情感上的共鸣,不同色彩有不同明度、纯度和色相组合搭配在一起,产生不一样味觉感受时就会形成视觉疲劳感而使其不能更好地传达产品信息,因此,要想达到良好效果必须在平面中添加适当比例与适度变化,来满足消费者需求才能取得最佳表现,色彩是设计语言最直接表达方式,它能够影响人们的情绪并使人获得愉悦体验,从而促进人的购买行为和消费欲望产生积极效应。

五、结语

传统技术创新范文第3篇

随着我国工艺市场不断扩大,传统工艺美术设计的转型,加强传统工艺美术设计的创新和发展方向分析,了解当前市场的实际需求,做出相应的调整,从而满足工艺市场的竞争需要,把握设计者的工作形式和工作状态,提升工艺美术设计者综合水平、推动传统工艺美术创新技术的发展,促进传统工艺可持续发展。

1.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现状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传统工艺美术的进步,以往的传统工艺美术设计不能够满足当前人们的美术精神享受,美术工艺的改革在当前是必要的。传统工艺美术具有民俗性和实用性的优点,从内涵和形式上不断的进步和创新,从而形成符合现代人审美的美术工艺。在传统工艺美术设计中,实用和审美是当前的主流。随着美术工艺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艺术体系,并且有着鲜明的工艺色彩。

2.中国传统工艺美术设计的特征

2.1传统工艺美术设计的创新性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美术工艺品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涵盖的范围也比较广。传统工艺美术要想在世界市场中取得一定的地位,加强设计技术的提升,不断对技术研发创新是很有必要的。跟上时代的脚步,就需要新的设计模式和新的构思方法。根据艺术的发展进程来看,传统工艺美术在设计部分打破了传统的形式,不只是看重产品的功能和效用,更多地注重设计理念,在作品中添加更多的时代感元素。当前的设计,在审美情趣、文化涵养、道德理念等各个方面都有着独特的创新性,把握作品的艺术品位。

2.2传统工艺美术设计构思的创新性

在传统工艺美术设计中,设计构思是其中重要的环节,也是设计开始的环节,良好的美术工艺作品,需要创新思维作为创作指导,将审美理念融入到工艺美术设计当中去,才能保证美术工艺作品的价值性。通过采用创新的思维对素材进行收集,然后加工、处理。在当前的传统工艺美术设计中创新性的构思模式已经慢慢体现出来。结合传统工艺美术设计形式,从价值观、审美、科学科技等方面体现出创新性。当代的美术工艺艺术家,对社会中各个方面的信息广泛关注,当出现热门的事物,就会被加入到美术工艺艺术创作。因此,当前的艺术创作具有鲜明的实效性。为了能够提升构思的创新性,美术工艺设计者需要花费许多时间查找资料,对资料进行处理,结合自身的体会,为工艺设计理念提供更多的创新性内容。

3.加强中国传统工艺美术设计发展创新对策

3.1加强合作设计

当前的工艺美术设计发展已经有所提升和改善,从单一的注重技能训练提升到人文性质设计者的创新精神,但是现在的美术工艺设计中还缺乏对设计师合作交流的重视,只停留在表面。根据设计者的自身情况和能力接受情况,制定有效的设计方案,在管理形式上,重视对设计者小组合作设计的培养。加强设计者之间共同协作,共同探讨,合作解决传统工艺美术设计所遇到的问题,获取相应的知识,相互之间进行探讨,让设计者明确自己在小组合作中所处的位置。如在传统工艺美术设计中,管理者要转变管理形式,从单一的指派任务形式到自由的发挥自身的特点,选择其他设计者进行工艺美术设计,促进创新思想的交流,对设计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探究和解决,通过多方面的平台和途径,来满足设计的需求,促进团体之间的交流合作,从而提升设计者创新思维能力和团队能力。

3.2营造民主、平等的工作环境

从古代的艺术发展进程来看,艺术开始没有界限,强调和展现的是艺术的个性。在当前的艺术设计环境下,如果设计者的思维特性没有能够完全的施展开来,那么就会使得所设计的作品缺少灵魂。因此,在美术工艺设计者设计中营造民主、平等的工作环境是很有必要的,同时保证作业空间的舒适性,从而更好的激发和提升设计者的创作激情和创作灵感。在和谐的环境下,可能创作出让人震惊的作品。真正的艺术家都有着各自的个性思维,可能一些个性不能被大众所接受,但是正是这些各异的个性思维才创作出许多个性的作品。因此,良好的工作环境,才能创作出符合市场需要的作品。

3.3提升设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在传统工艺美术设计中,需要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运用,当前的传统工艺美术设计综合性人才水平还有待提升,应该要加强人才队伍培养,以此来满足传统工艺美术设计的需要。传统工艺美术设计技术的研发创新,更应该对现有的美术工艺设计人员进行强化培训,提升自我的综合素质和对传统文化的了解。通过互联网技术和相关的信息技术,对设计人员进行指导,更好地培养创新、实践性人才,保障传统工艺美术设计的发展稳定,满足传统工艺美术对人才的需求,促进传统工艺美术设计可持续发展。

4.结语

传统技术创新范文第4篇

1知识产权是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的制度保障

加强技术创新,有利于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尽快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体系,摆脱对西方发达国家的技术依赖,发展民族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企业持续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也在于通过获得技术优势或用技术优势换取成本优势,进而获得市场优势。但这些优势的获得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是否享有对技术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因为在市场经济中,高新技术商品(产品或服务)的交易主要是知识产权的交易,而知识产权的交易归根结底体现为经济利益的交换与分配,离开了利益关系,就无所谓知识产权关系。知识产权制度的设立,是通过授予知识产权主体一定范围的私权,允许其以书面形式向社会公众充分公开其技术或其他形态的知识为代价,换取国家法律保护下一定期限的龙断权。知识产权是科技进步的产物,与技术创新、高新技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为从西方发达国家创建知识产权制度的历史来看,知识产权的发展表现为“社会生产科技化、科技成果商品化、知识商品产权化和权利制度体系化”这一历史特征。知识产权是在法律上对技术创新成果的确认,是企业重要的无形财产,在高新技术企业资产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运用知识产权法律机制促进高新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已被世界各国所认同,越来越多的高新技术企业已经意识到用知识产权促进技术创新的重要性。

(1)知识产权对技术创新方向的引导作用。技术创新具有不确定性,而高新技术表现的“高”、“新”特点,使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强,进而导致企业对创新产品和技术路线选择上的盲目性。而知识产权由于是以公开技术内容为代价的私权,会使企业及时获知自己从事的相关技术领域的技术状态和技术的法律保护状态。知识产权制度所保护的技术创新成果必须具有新颖性,由此在企业对比分析以后,便可以已公开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选择产品开发方向,确定技术开发路线,既可避免重复研究,又可保证技术创新难题在可能的技术领域和可行的商业领域中解决。

(2)知识产权对技术创新成果的传播作用。高新技术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在知识产权制度的保障下,一方面可获得高收益,另一方面引导其它企业对这种高收益的追求进而进行技术模仿,在模仿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形成持续创新。对国家而言,其重要意义之一在于通过持续创新,技术得到传播、扩散,形成新的产业群。授予主体以知识产权是将专有权和促进技术信息公开统一起来,其公开的技术内容为传播提供了前提,为知识的传播、技术的转移提供了极大便利,促进企业生产要素根据市场原则合理流动。

(3)知识产权对技术创新主体的利益保障作用。知识产权对高新技术企业利益的保障作用还体现在:如果企业的知识产权被侵害,就会产生基于这种对知识产权支配权而形成的一系列的请求权和抗辩权,以保障企业利益的最终实现。如果对技术创新成果没有给予法律上的保障,技术创新的成果就会白白地“流失”,高新技术企业每年总销售额的5%的研发投入就会付之东流,30%的科技人员的技术创新劳动成了徒劳。

(4)知识产权对技术创新活动的规范作用。在技术创新活动中,竞争的存在使得不正当竞争成为可能,因为侵权仿冒的成本要比企业进行“高投入”的研发成本低得多,“寻租”行为成为可能。由技术创新形成的高新技术,因其易流动和无形性,使得技术秘密被侵权经常发生而认定侵权十分困难,知识产权制度追求权利人的技术垄断与公众利益的平衡,这种立法的“二元”价值目标决定了知识产权主体在追求利益最大化,同时又要遵守公平竞争原则。其次,知识产权所具有的专有性,使其存在着被滥用的可能,由此在知识产权制度中确立的合理使用、在先使用、法定许可、强制许可就是对权利主体垄断权的限制。再次,知识产权制度确立了发明人、专利权人和单位对技术创新收益的分配机制。

2知识产权在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中远未发挥其应有的制度保障作用

发达国家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制定了名目繁多、卓有成效的商标战略、专利战略等知识产权战略,大大地促进了企业的技术创新。如美国最早将保护发明人的专利制度作为市场竞争的武器。日本在日美专利战中受到挫折后,以美国为师,加强了知识产权战略的研究和实施。为了更好地占领加入WTO后的中国市场,各国跨国公司把对华知识产权活动的重点放在了高新技术领域。截至1999年12月31日,在我国专利申请中,国外知名的石化跨国公司申请的专利数就占到本领域的80%。在核技术、医药化学领域的发明专利申请,90%以上是外国企业;在航天领域的发明专利申请,国外比国内高出30倍,相比之下,知识产权在我国高新技术企业中远未发挥其应有的制度保障作用,表现为:

(1)技术创新中的知识产权意识缺乏。具体为:①我国相当一部分高新技术企业习惯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科技成果管理模式,往往凭着经验或传统观念进行市场经营,缺乏专利意识和品牌意识,或对品牌的保护和防范意识,没有意识到知识产权是一种极具价值的无形财产,没有利用知识产权制度保护技术创新的成果,在竞争中往往处于被动局面,市场份额越来越小,甚至被别人挤掉。②相当部分企业不是重复研究与开发,就是没有对技术创新的成果及时申请知识产权保护,反被他人以侵权为由告上法庭;有的则干脆仿冒别人的技术创新成果,严重影响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在国际上的形象和信誉,更重要的是长期的仿冒行为会使企业无法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和技术创新队伍,永远无法摆脱对别人的技术依赖。

(2)技术创新中尚未确定明确而稳定的知识产权战略。首先,研发项目的选择上缺少知识产权战略谋划。在企业的研究开发目标决策阶段,虽然有像海尔等极少数企业开始主动利用专利文献来为决策服务,绝大多数高新技术企业在开发立项上都有一定的盲目性,或只根据市场的短期需求确定开发目标,没有想到或不会利用专利等知识产权文献来全面分析技术、市场和竞争对手的情况,不善于运用知识产权制度进行技术和市场优势的储备;其次,在新产品的研究开发阶段,我国的绝大多数高新技术企业不善于利用专利等知识产权文献来提高研究开发工作的起点和效率。往往是在专利文献上已经公开的技术内容,本来可以用来直接参考或不必再去开发的内容,有的企业却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自己从头做起,重复开发,做无用功。最后,研究成果的专利申请阶段,在我国高新技术企业中也是一个薄弱环节。一些企业研制出新产品、新工艺后,由于没有申请专利,被别人仿制失去了市场,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更有甚者,被外国企业拿走或廉价买去,申请了外国专利,使该技术的出口反而受到限制。

(3)技术创新文化中缺少知识产权的价值内核。对技术创新的知识产权价值内核进行考察时,我们不得不对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所处的传统文化环境进行分析。在我国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受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形成人治主义传统、德治主义传统、泛刑主义传统和无讼诉主义传统等传统法律文化。这些传统法律文化缺少知识产权制度和技术创新所要求的价值内核,从总体上讲对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的发展都具有消极影响。高新技术企业进行技术创新,需要倡导追求产权的价值观和鼓励竞争的价值观,而儒家的“中庸之道”则与上述价值观格格不入,由此企业总是不能够主动、积极地利用知识产权制度保护技术创新成果,而是依赖于“家长”,即行政部门的指挥棒,以行政手段推进企业技术创新中的知识产权保护。

3构建知识产权战略是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的战略保障

所谓高新技术企业的知识产权战略,可以理解为:高新技术企业长远的发展和全局的利益角度出发,为了抢占或维持技术创新的制高点,运用知识产权法律机制,在技术竞争和市场竞争中谋求最佳经济效益,并能保持自己技术优势的谋略,确立构建知识产权战略是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的战略保障,这是因为:①现代企业制度必然要求企业重视知识产权这一无形财产权的作用。现代企业制度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产权明晰,知识产权作为无形财产是企业“法人财产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新技术企业的资产总值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②知识产权战略有利于充分保护知识产权,防止和控制企业的无形资产流失。由于高新技术企业在树立技术创新的知识产权意识、营造知识产权文化氛围和保护创新成果的经验等方面的不足,造成了知识产权大量流失。知识产权战略的确立,有利于企业对技术创新成果进行全面地、长期地和及时有效地保护。③企业产权战略有利于企业公平竞争,制止不正当竞争,确保高新技术企业在国内、国际竞争中的有利地位。④知识产权战略有利于企业制造国际名牌,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

我国的高新技术企业应当从认清知识产权本质和研究知识产权战略入手,及时制定和实施自己的知识产权战略。企业的知识产权战略一般可分为专利战略、商标战略和商业秘密战略等。从对知识产权的运作角度又可分为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战略、企业知识产权利用战略、企业知识产权价值战略、企业知识产权投资战略、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战略等。

4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法律保障

首先要完善和制定法律法规,特别是知识产权法律,以保证高新技术企业既定的知识产权战略按照预期目标推进。知识产权战略是依托于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法律以其国家权威性、强制性和一定时期内的稳定性,保证了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法律依据和强有力的实施保障。良好的知识产权法律环境是知识产权战略目标实现的前提和保障。由于对知识产权的利用、管理、保护都受到法律的规范,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每一步都必须以法律规范为行为规则;法律规范特别是知识产权法律规范,对实现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目标又具有可靠保障作用。可以说,企业知识产权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优化配置,是有效的知识产权法律和知识产权战略性运用的共同结果。我国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建立健全必须遵循国际知识产权制度发展趋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原则。

传统技术创新范文第5篇

[关键词]技术创新;理论演进;哲学分析

一、引言

如果以熊彼特在1920年代提出的创新概念作为创新科学化的起点,在短短的80多年历程中,技术创新理论的发展呈现出了异乎寻常的、壮观的知识图景。新体系、新视角、新领域层出不穷,以至于如何揭示各种理论之间的联系和差异,廓清技术创新理论发展的基本架构,加快技术创新理论发展的进程,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发展趋势,成为目前技术创新理论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

技术创新活动是在特定的文化价值准则和体制内进行的,技术创新理论的演进是多种文化力量综合作用的结果,特定形态的技术创新理论总是在该时期主流观念中获得理论支持。其中,哲学作为对经济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最基本解释,总是以其特有的学术特性和深刻内涵,能够在研究方法和分析视角方面提供有力的诠释工具。从某种意义而言,技术创新作为一门实证性科学,为哲学理论提供了实证研究的对象和理论校验的素材,而哲学理论的发展也为观察和理解技术创新活动准备了分析视角和思辨知识。在这样的互动过程中,技术创新理论获得了理论上的合法性论证并因而在实践中更具有发展的冲力,技术创新哲学也获得了经验上的普适性支持。因此,从哲学方法及技术创新理论演进的互动过程进行考察,西方技术创新思想的发展呈现出清晰的脉络。目前,哲学层面的研究处于技术创新理论研究的边缘。从哲学视野反思技术创新,就是要对各有差异的技术创新实践中遇到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进行理性的思考,从中揭示技术创新的本质规定,揭示技术创新的基本特征,揭示影响和制约技术创新活动的根本因素,从而为技术创新实践提供方法论指导。

二、有关文献回顾

从目前文献看,技术创新与哲学两者之间关系的研究,近年来得到哲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的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出现了一些颇有价值的研究成果。(1)从技术创新的方法论角度出发,陈杰通过对马克思科学哲学的存在性、特征性和应用性问题的研究、阐述,论证了马克思主义科学哲学能够对创新理论研究进行理论支持这一基本观点。匡勇兵从哲学的角度来解读“创新”:它是社会发展的基本途径;它是积极能动的过程;它在实践中体现矛盾问题的精髓和真理性。哲学与创新紧密相连,所以要用哲学来指导“创新”,以便早日实现构建创新型国家的目的。(2)从技术创新的主体角度出发,柳洲、陈士俊、王梅认为,技术是一个与社会紧密相关的复杂系统,在特定社会环境的影响下,通过硬件、软件、协同件和人的非线性作用,技术活动系统表现出实践性、人本性和系统性等特性。相应的,在以技术活动系统为对象的技术创新管理活动中,管理者应当“以人为本”,注重管理对象的系统性、实践性;同时,通过灵活的组织管理和独具特色的文化建设,在技术战略和市场战略联合高度协同的基础上,实现技术创新。吴跃平提出了一个理解和描述各种传统技术的基本概念——技术传统。认为技术传统构成我们人类的生存方式。在我们生存方式的构成中技术传统不仅是一个技能共同体,而且还是生存共同体,它所完成的是文明的伦理功能,是支撑德性社会的世俗基础,考察技术传统能够给知识、技术、世界、生存等概念带来富有意义的变化。(3)从技术创新的价值角度出发,夏保华指出,技术创新的性质是技术与社会的相互的创造性塑造。赵建军批判了自马尔库塞以来的技术理性概念,指出未来技术理性是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相统一的发展理性。(4)其他的一些观点,李兆友教授的著作《技术创新论——哲学视野中的技术创新》,则是从哲学的视角研究技术创新的一种有益尝试的专著,提出了技术创新本质论、技术创新活动论、技术创新能力论等观点。谢友才、胡汉辉对技术产业标准进行了哲学解析,提出企业技术创新应当遵循其客观性和主体性,应当重视对路径锁定的突破,对标准重新组合。

上述文献从多个角度就哲学与技术创新关系开展研究,提出了一些十分有价值的理论成果和观点。但我们梳理这些文献后不难发现,大部分研究是截面的、横向的,对技术创新理论发展演进与同时代西方哲学嬗变关系进行纵向、演进的理论分析仍然是比较缺乏的。本文试图从西方哲学发展的主要脉络出发,来尝试探讨技术创新理论诞生以来的历史演变的哲学基础。

三、逻辑实证主义哲学背景下的技术创新理论的伟大起步——技术工具为主要特征

1920年代以来,逻辑实证主义逐步发展成影响最大的一种科学主义流派,以后在它的基础上又相继出现了逻辑实用主义、批判理性主义、历史主义学派等流派。逻辑实证主义的倡导者力图实现一切科学的大统一,把实证主义经验论传统与对科学理论的严格的逻辑分析结合起来,从而建立起“科学的哲学”。逻辑实证主义者认为,哲学不应过问经验以外的问题,只有能被经验证实或证伪的命题,才是有意义的科学命题。从实质上看,逻辑实证主义强调经验分析,强调“科学的统一”,符合现代科学发展一体化的趋向。逻辑实证主义发展的鼎盛时期直至1930至1940年代。如果我们把该时期的经济增长发展的方式、哲学发展的趋向和技术创新理论的基本特征比较起来看,就会发现这三者之间的密切关联。1950年代是战后经济恢复期,整个消费市场供不应求,因此技术是从科技发展开始,是一种技术导向的、线形的、自发的过程,市场只是被动地接受技术成果,表现为技术推动过程;在1960年代,随着经济发展,供求日渐平衡,营销成为企业成功的重要因素,市场的作用日益受到人们重视,技术创新成为一个市场拉动过程。无论是技术推动还是市场拉动,技术创新的线形特点体现得十分明显。无论技术推动还是市场拉动,技术创新的需求影响因素比较单纯,技术还没有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在这种背景下,社会生产方式的特殊需求以及科学主义哲学的合理性论证,该时期的创新理论中的物本主义特征就是合乎逻辑的了,于是技术创新理论在人类经济社会中诞生了:(1)熊彼特首先提出了技术创新概念。1920年代,熊彼特将创新分为:开发新的产品;采取新的生产方法;开辟新的市场;创造原材料的新供应源;实现企业的新组织。这种创新观十分明显是基于企业经营全过程解构后的提升和改进;(2)Mes-thene认为技术是为了实践目的的知识组织;(3)Kline和Kash指出技术是人类创造的用它来完成而没有它就不能完成任务的系统;(4)Void认为技术是为达到特殊目的显示于物理对象和组织形式中、基于知识应用的系统。上述理论都将技术创新作为典型工具论,明显地反映了当时西方主流哲学的影响。在大规模生产时期,效率成为首要目标——不仅合法,而且合乎理性和道德——科学主义哲学观已经论证了其合理性。在此种情形下,对于一项为了获得潜在的市场效率,实现新的生产要素组合,创造新的商业价值的技术创新,作为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得到认可。

在这个时期,技术创新注重技术知识、规律的运用,技术被看成是“人造物或知识系统”,技术的效用(使用价值)是独立于社会语境的中性物。尽管技术创新理论者也谈论技术的社会、政治及文化的影响与作用,但是他们认为在政治或社会价值被附加于某项技术之前,技术始终是中性的,是由人类理性追求的不受时空和环境制约的知识。创新者和企业家单纯地从提高生产效率出发,都属于线形模式,是内在逻辑实证主义在经济社会领域的典型反映。这类技术观受到了包括技术实体论在内的其他观点的批判。这个时期技术创新理论片面地把技术所具有的多种属性归约为单一的、中性的和目的性的工具,无视技术质的复杂性、社会性,无疑是片面的。同时,虽然技术实体论和技术的社会批判论等对其批判和反思,认为技术是在其中人与非生物发生各种各样关系的生活形式,是在人类一切活动领域理性达到并且(在特定发展阶段)具有绝对效率的所有方法,对技术创新理论发展有着建设性的作用,但是,把技术看成某种人类无法控制的力量,则是严重忽视了技术的工具属性,这也是十分错误的。

四、结构主义哲学背景下的技术创新理论的发展高峰——系统综合为主要特征

1960年代在世界范围内兴起了结构主义哲学。结构主义认为,世界上的事物存在于一定的系统之中,系统各要素之间关系的总和就是结构,结构是按一定组合规则构成的整体,可以自我调节,不受外部因素的影响,结构中各个部分可按一定的规则转换。无所谓进化发展。结构主义哲学的主要特点:(1)整体性才能说明各个构成部分的本性及其真正的意义;(2)强调深层结构,认为只有把握了深层结构,才能把握现象后面的本质;(3)强调结构的客观性,认为一切社会和文化现象的性质和意义都是由结构“命定”的,强调结构是具有自调性的有机整体。与此同时,世界三次科技革命出现了,自然科学经历了由原子主义研究方法向系统一结构方法的转变,采用客观主义立场和系统一结构方法,将研究对象模型化、程序化、数学化,运用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拓扑学等模式使知识形式化。结构主义与技术创新开始较长时期的互动。这一阶段技术创新理论与哲学之间的联系主要有:

到了197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出现,通货膨胀和需求饱和给企业造成变革的压力,技术创新逐渐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主要条件。线形模式已显得过分简单,无法描述实际生活中成功的科技创新活动。实践表明,科技和市场的结合是技术创新成功的保证,这种结合需要同时强调技术推力和市场拉力的配合,被称为耦合模式。自此以后,耦合模式的技术受到社会的广泛重视。其后,随着技术创新规模和范围的逐渐扩大,人们对技术的研究也进一步深入,耦合模式为集成模式所替代。技术创新过程不再是一个从技术、到产品、到市场的循序过程,而是一个战略集成的并行过程。即研究开发、产品研制、成品制造和市场销售不只是一个逻辑上的先后序列,在实际上则要求这些环节相互反馈、综合集成。最后,这一模式进一步发展为第五代的集成和网络模式。这三种模式都具有典型的非线性的特征。这一时期出现过一批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和用不同方法阐述技术创新理论的学派,将这些技术创新看作为一个系统,创新者需要从整体出发。研究技术与市场、企业、产业关系,通过对创新系统的把握,进行正确的定位、研发和市场推广,以便达到最佳的创新目的。这个阶段是技术创新理论发展的鼎盛时期。先后诞生了:(1)库恩的“科学范式”理论;(2)拉卡托斯的科学“硬核”和保护带理论;(3)曼斯菲尔德的技术模仿论;(4)门斯的技术创新论;(5)卡米恩和施瓦茨的市场结构论;(6)诺思的制度创新论以及国家创新系统等理论。虽然流派众多、观点纷呈,但上述理论大都从市场、产业、企业与技术的互动关系中探究技术创新,将系统论作为其哲学基石。以系统方法作为其分析框架,表现出显著的结构主义哲学方法的痕迹。

这个时期技术活动的社会性、系统性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技术活动作为具有多种要素构成的复杂的结构系统,对其各个要素的理解把握也应放在与其他要素的联系中。二是指技术活动的系统性是指技术活动作为一个开放系统,应将其放在一定的环境之中对它加以理解和管理,从而实现技术的发明和革新以及有效的技术传播和应用,所以,所有现实的技术创新都具有民族性、地域性,都受当时、当地的自然资源、地理环境、人才状况以及文化等因素的直接影响。同时“SST”(技术社会形成理论)的研究也表明:技术“是社会的产物”。正是在环境的影响和选择下技术活动才得以开展,并进而发展。当然,技术对外部环境也有较强的反作用,技术的发展不仅会改变自然的面貌,促进经济的发展,而且也会对社会的政治、文化等方面产生强烈的影响。鉴于上述深刻的技术社会内涵,技术创新的成功必须考虑社会系统各类因素,积极适应社会系统的内在、客观需求。

五、生态进化哲学背景下技术创新理论的现代观点——动态演化与价值理性为主要特征

进入1980年代后期以来,资本全球流动、知识经济重要性上升、消费者个性化已经展露其独特性,对传统经济形态的运行模式提出了严峻挑战。这些新情况的出现,完全冲破了以往技术创新理论所确立的分析架构。技术创新活动亟需获得新的解释。布达佩斯俱乐部的创始人欧文·拉兹洛把21世纪黎明之际的变动不居的环境概括为“进化巨变趋势”,也即当前经济与社会之间相互依存度迅速提高,构成了今天纷繁复杂,涉及包括家庭、社团、企业、城镇、都市和国家,甚至还包括区域之间和洲际之间的跨越全球的复杂的、生态的和演化的系统。这种系统整体动态特征非常突出,而必须从全局的角度着眼,把全球的社会和生态系统看作一个整体,在不影响系统本质特征的前提下对系统进行必要的简化。描绘出系统整体进化的基本轮廓,以此探索全球社会和生态系统的演进过程。生态演化理论开始在经济社会各类研究领域大大扩充地盘。为此,在实践中科技创新人员必须掌握进化论方面的知识,把握今日技术、社会和生态环境日益密切的联系,认清造就这些更大系统的趋势,把握技术发展潮流,这是在当今有高度复杂的技术生态群体中开展技术创新工作的关键。

首先,技术动态演进特征更加显现出来。目前,技术生态理论、绿色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演化理论的提出也都从不同角度反映技术创新理论的生态进化的哲学特征。这些理论从空间、时间演进中的不确定、复杂的整体动态发展中来把握一个国家、地区技术创新的变动趋势。从演进角度探讨其不同时期的不同技术发展特征和战略,成为当代技术创新理论研究的新视角。在目前建设创新型国家或地区尤其需要这种视角。技术创新演化思想是以探索技术系统深层次的、长期的进化和发展为目标,从整体水平出发描述技术系统进化发展的总体特征,它舍去了局部,而将能够代表技术系统整体的特征保留了下来。技术创新演化观念给出了一种不同于传统结构主义整体和全局的视角,它是在动态的发展进程中看待技术系统演变的新思路,提供了一条认识普遍存在于周围世界的、发生在系统内部、驱动事物变革原动力的基本线索。技术创新演化强调了惯例、创新和环境选择在技术对国家或地区创新成败兴衰中的影响。

其次,技术生态系统特征得到重视。当代环境资源问题促进了生态与绿色技术的诞生。技术创新作为技术与社会融合发展的产物,不能脱离社会环境来讨论技术创新的形成和发展问题,只有在一定社会自然环境系统中技术才有内在价值和理性。夏保华提出技术创新是一种在人与自然、人与人、自然与自然之间展开的由新技术构思到新技术物品生产的创新性社会活动价值系统。其性质是技术与社会的相互的创造性塑造,其内容是创新性实践、认知和评价的统一,其价值是技术工具价值、人类社会价值和自然生态价值的统一。技术社会学家平齐和比克提出技术社会建构论,用技术创新多向模型替代线性模型。他们指出。对于一个人造物,通常有若干社会群体与之相关,每一社会群体对该人造物提出各种问题。而每一个问题都可能有几种新概念,如“技术系统”、“创新者网络”、“创新共同体”、“技术经济网络”等等,旨在揭示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建构“新社会”的本质。

再次,技术价值理论探讨得到重视。科技发展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影响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其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功能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上述功能的发挥也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造成诸多负面影响。这促使人们对科技发展特别是技术创新进行伦理学的思考。当前,专家学者对技术创新应有利于促进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和谐的认识开始重视。因此,陆续提出应将可持续发展作为技术创新的价值原则,将“绿色”、“循环”、“再生”等理念体现于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国外对技术的理性价值研究起步较早。马克斯·韦伯把理性区分为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马尔库塞最早确立了技术理性概念,并把它等同于韦伯的工具理性。随后哈贝马斯、海德格尔、芒福德等西方人文主义学者,以及贝尔、格里芬、怀特海、福柯、费雷等后现代主义者,还有拉普、费恩伯格、新卢德主义等现代技术批判主义者,也都遵循着这个传统对技术理性展开了深入的分析和批判。通过对技术理性化内在演化机制的分析,以及技术理性化所表现出的价值取向的揭示,赵建军口]把技术理性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工具理性、操作理性和价值理性,并分析了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冲突的根源,指出未来技术理性是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相统一的发展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