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留守视障学生心理类型及成因探索

留守视障学生心理类型及成因探索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进城务工,也因此出现大量的儿童留在老家跟随祖父母生活。而视障学生来自农村的比例很高,这就造成了视障学生同时也是留守儿童的情况非常普遍。在孩子的教育上,学校是主体,家庭是基础。而留守儿童常年与祖父母一起生活,或寄宿于亲友家,其心理势必受到一定影响。我们通过了解视障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和家庭情况发现,留守视障儿童的家庭环境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是任务型

这部分家庭大都经历了一个为治愈孩子的眼睛四处求医的过程。很多家庭在经年累月的治疗中耗尽了积蓄,但孩子病情没有明显好转。巨大的失落感使他们心理压抑、情绪沮丧,在生活中自怨自艾。也因此,他们只满足于孩子吃饱穿暖,不惹是生非。孩子虽然衣食无忧,但是从父母身上得到的爱往往少于兄弟姐妹。有些共情能力强的孩子,还会有深深的负罪感,认为是自己连累了父母,对生活缺失勇气和信心,对学习也没有兴趣。

二是歧视型

这部分家庭把自己的孩子看作累赘,长期外出务工使得他们亲情淡漠。即使回家相聚,他们要么对孩子不闻不问,要么讽刺挖苦,对孩子的学习也从不关心。这些家庭中的孩子性格古怪、孤僻。笔者班上有名学生,父母将孩子丢给老人养育,几乎从不过问孩子的生活。孩子脾气暴躁,性格乖张,稍有不顺就跟同学打架,经常不经同意就取用他人物品,还总是一副对谁都不服气的态度。

三是溺爱型

这类家庭中的成员因为没能给孩子一个健康的身体,或没能医治好孩子而感到非常愧疚,“隔代亲”的倾向明显。外出务工的父母回家探亲时,对孩子也是百般“补偿”,想把分离时缺失的亲情都补回来。这些孩子被宠成了“小皇帝”,自理能力差、任性、胆怯,学习上怕苦怕累,劳动时拈轻怕重。

四是希望型

这类家长对孩子的学业有很高的期望值,有时甚至用对正常孩子的要求来衡量自己的孩子。他看似非常关注孩子的成长,实则不懂教育的科学性,也不尊重客观规律,看到孩子成绩稍差,轻则不停抱怨,重则打骂体罚。这类学生心理负担很重。笔者班里曾有名学生周末不敢回家,问其原因,说是因为成绩退步害怕回家遭打骂,于是日渐对学习产生厌恶和恐惧心理。留守视障学生心理障碍的形成不仅与不正确的家庭教育有着必然的关系,还受到其他内部、外部的因素影响。因此,教师在对视障学生进行文化、思想意识、行为规范教育的同时,不能忽视对其家庭教育的更正。只有双管齐下,同步前进,留守视障儿童才能尽快克服心理障碍,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作者:白鑫 单位:新乡市特殊教育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