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非语言性沟通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

非语言性沟通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

小儿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具有年龄小、多动、不善于语言表达等特点,较之成人护理更为复杂。因此,提高与小儿的沟通质量对儿科护理水平至关重要。近年来,非语言性沟通在儿科护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愈发重要。所谓非语言性沟通,是指使用表情、眼神、动作、手势来表达意图、感情、观点等的方式。本研究探讨了非语言性沟通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现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间入我院儿科进行治疗的100例病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人。实验组男23例,女27例,年龄5个月至11岁,平均年龄(4.4±3.1)岁,平均住院时间(5.2±2.1)日;对照组男25例,女25例,年龄4个月至12岁,平均年龄(4.6±3.2)岁,平均住院时间(5.3±2.4)日。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病例采用常规护理方式,实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重点使用非语言性沟通进行护理。正确的面部表情可增强患儿的安全感,拉近护患间的距离。心理学研究表明,表情在交流之中传递的信息量比重可占60%,因此,护理人员面带微笑、表情温和亲切、轻松大方,可使患儿感觉安全愉快从而配合治疗;反之,若始终保持严肃紧绷的表情,患儿无形之中就会感到压力不适,产生恐惧心理,导致患儿有意无意地抗拒治疗,降低了护理效果的同时也不利于良好护患关系的形成。眼神与目光。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护理人员可使用专注的眼神表示对患儿的倾听或关怀,或对处于病痛中的患儿表达同情,还可给予如注射、抽血中的患儿鼓励性的眼神等。适当的眼神与目光可稳定患儿的情绪,使其感到安全、信任和放松,带给他们积极正面的心理暗示从而提高护理质量。仪态与姿势。仪态与姿势可以表达出医护人员自身的情绪状态和内心感觉等,同时医护人员的一举一动也都会引起患儿及其家长的关注,因此护理过程中正确使用仪态和姿势,如同患者及家长交流中灵活使用手势、点头等动作,可提高沟通效果;遇到各种突发紧急情况时,护理人员要特别注意保持镇定自若、有条不紊的仪态,否则必然会引发患儿和家长的恐慌情绪。抚触作为非语言性交流的重要手段之一,可提升与患儿的亲密度,增强患儿的舒适感和安全感,如对于哭闹和不配合治疗的患儿,护理人员的抚触能够使患儿感受到亲切温暖,从而降低抵触情绪。此外,适当部位的抚摸,也可以促进患儿康复,起到提高免疫机能、优化睡眠质量、改善消化功能促进吸收和排泄的作用。病房环境。营造家庭般的温馨环境,可大大减轻患儿对医院陌生环境的恐惧情绪。除了病房要做到通风、保持合适的温度、湿度、光照等,还可以在病房和走廊墙壁、窗户上装饰儿童喜爱的卡通形象、图画,在病房配备色彩鲜艳图文并茂的儿童健康知识画册海报等,并播放一些轻柔悦耳的音乐儿歌等,以降低患儿对医院的陌生感和恐惧感,提高护理质量。其它方式如进行游戏、鼓励性的行为等。据报道国外的一些儿科病房设置有游戏娱乐室,护理人员通过适当地与患儿进行游戏扮演患儿的朋友老师等,既能使患儿对于治疗更加放松,也能在寓教于乐之中对患儿实施健康教育。鼓励性的行为如对患儿颁发奖励性的小红花、小玩具等,从而引导患儿积极接受治疗。

1.3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使用SPSS17.0进行数理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数据对比采取X2校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与分析

两组患儿在治疗结束后,分别统计并对比家长对护理态度和护理方法的满意度,结果显示,实验组两项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如上表所述,两组患儿家长对护理态度的满意度分别为96.0%和80.0%;对护理方法的满意度分别为94.0%和76.0%。两者相比有统计学差异。

3.讨论

儿科护理由于面对的患者年龄较小,具有年龄低幼、表达能力差、认知能力不足等特殊性,因此非语言性的沟通交流如肢体动作、眼神目光、面部表情、抚摸、病房环境等就显得尤为重要。亲切和蔼的表情可以有效缓解患儿的抵触紧张情绪,反之严肃、不耐烦的神情则会加重患儿的不安,导致抵触治疗;适当的目光交流可给患儿带去关怀温暖和鼓励等;正确的仪态仪表不仅可以起到辅助交流的作用,也能够让患儿及其家长感到放心,减少恐慌情绪;适当的抚触既可以营造与患儿的亲密关系也可以促进其康复;家庭般温馨的病房环境可迅速降低患儿对医院的陌生感和恐惧感。本研究通过实践探讨了非语言性沟通的实际应用价值。对比结果显示,采用非语言性沟通的实验组在护理态度满意度和护理方法满意度调查中均明显优于仅采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P<0.05)。因此,本研究认为,在儿科护理中更加重视非语言性沟通方法,能够显著改善护理效果和病患关系,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作者:崔艾冰 单位:泰山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