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非语言交际论文

非语言交际论文

非语言交际论文

非语言交际论文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交际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占整个交际过程的70%。非语言交际是语言行为以外的所有交际行为.它对语言交际具有辅助作用;此外,了解非语言交际在跨文化上的差异也能提高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

在对跨文化交际过程的研究中,人们往往只侧重于语言的内容,而忽视了交际过程中的非语言行为。其实,意义不仅通过话语和语言,也通过非语言交际体系来传递。这些非语言交 际体系包括人的身体语言、目光接触、体距、服饰、触摸和身体气味等,它们在人们面对面交际中伴随着语言为来帮助传递信息,他们在成功交际中的重要性已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诫如 david abercrombie所说:“我们用发音器 官说话,但我们整个身体交谈”。萨莫瓦认为:“绝大多数交际研究专家认为,在面对砥交际中,信息的社交内容只有35%左右是语言行为,其它都是通过非语言行为传递的”。人们的行为构成了非语言交流的各个部分。由此可见,交际能力是由语言交际能力和非语言交际能力两部分组成,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完成交际过程。 

1.非语言交际的范围 

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语言交流大致包括身势(bodylanguage)、时间与空间安排(spatial and temporal arrangements)等方面。身势语又包括目视表情(faeial expression)、姿态(posture)、手势(gesture)、眼神(oculesics)、接触(contact) 等。 

1.1身体行为 

身体行为庄沟通 中有着举足轻重 的作用,同样 的动作、手势、表情、眼神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会有完全不 同的理解。以下是几种分类:

1.1.1目光 

与面部表情:在人际交往中。面部表情能真实地反映着人们的思想、情感及其心理活动与变化。表情包括脸色的变化、肌肉的收展以及眉、鼻、嘴等动作其所传达的信息要比语言来得巧妙、丰富,而且复杂得多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习俗对眼神的运用也有差异。英美人交谈时,双方正视对方,在他们看来,这是正直 与诚实的标志 。英美人 有句格言 :never trust a person who can’t look youi e eyes.(  要相信不敢直视你 的人)与他人交谈或向他人打招呼时,应目视对方.如果不看着对 方,会被认为是羞怯 、缺乏信心或不尊重他人。目光注视对方,应自然、稳重、柔和,不能死盯住对方某部位,或不停地在列疗身上上下打量,这是对人很不礼貌的行为。如,在美国,一般情况下。男士是不能盯着女士看的;日本人对话时,目光要落在对方的颈部.四目相视是失礼的;阿拉伯民族认为,不论与谁说话,都应看着对方、中国人在交谈时,双方不一定要不时地正视对方,甚至有的人还有意避免不断的目光接触,以示谦恭,服从或尊敬 。 

1.1.2体态语 

体态语指传递交际信息的表情和动作。英语中有 bodylanguagebodv movelllen!s,汉语有体态语、身体语言等。体态语和有声语言一样也是文化的载体,在跨文化交际中会因文化差异而引起误解。表达意义相同的体态语因中英文化的差异而有所差别。例如,在中国和其他很多国家,总是“摇头不算点头算”,但在尼泊尔,保加利亚 和希腊等国却恰恰相反.琏“点头不算摇头算”。印度人则以摇头或歪头表“同意接受”。英语国家的“ok”手势已为中国人所熟悉,但文化不同,其意思也大相径庭在美国及欧洲广泛使用于各种场合,表示“好”或“是”,但一位西方商人和日本商人谈判结束之后,在签订合同时向对方作了ok手势后.却发现日本商人的态度突然变了。在西方人看来,ok表示“很高兴我们谈成了这笔交易”,但日本人却理解为“他在向我们提出要钱的暗”;因为在 日本,ok手势就像硬币形状一样,表示“钱”的意思。法国人理解 ok手势为“零”或“不值钱”,在德国和巴西等国,这一手势是非常粗鲁的,甚至是侮 辱性的。在跨文化交际中,同一动作在不同文化中具有不同的含义,有时甚至是截然相反或对的。例如:中国人在对人 讲话 时,为了防止唾沫外溅或 口臭,用 手捂住嘴,英语国家的人就误以为他们在说谎话。中国人认为女子拿杯子时小指弯曲很优雅,英语 国家的人则认为这有点故作优雅,是表示我不想弄手、不能乱摸东西 的意思。有些体态语则是英语文化中所独有的。如英语国家的人用不断转动手上戒指的动作,表示情绪紧张或不安。英、美、加等国家的人是面对开过来的汽车,右手握拳,拇指翘起向右肩后晃动。这些行为在汉语中是没有的。所以在英语学习和跨文化交际中应明确各种非语言行为的确切涵义,有利于顺利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身体行为还包括交谈者之间的距离。在美国和大多数北欧国家。人们相互之间交谈的距离是 18—36英寸。而亲密朋友 之间交谈 的距离是 6~18英 寸,拉丁美洲人之 间交谈 的平均距离则是 6—18英寸, 这个距离对非拉 丁美洲血统的美 国人来说是关系密切的表 现,因此美国人认为拉丁人热情冲动,傲慢专横,办事性急:而拉丁人则认为美国人冷漠无情,漠不关心,性格孤僻。事实上,在拉丁美洲人看来,触摸是一种“谈话”的方式,见面时拉丁人触摸表示问候“喂”或作为一种请求的方式,如“我能和你谈~谈吗?”。在拉美国家里,妇女见面要相互触摸 、亲吻和热烈拥抱,男子也是如此,然而非拉美 的男性和女性几乎从来不像拉丁人那样相互触摸,初次见面时,只是相互点一点头或轻轻握一下手。由于文化差异,非语言行为表达不尽相同,同一个动作或行为会被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理解为不同的信号和不同的信息。在跨文化交际中,由非语言行为引起的误解屡见不鲜,这种误解甚至会造成沟通受阻,谈判失败,合作受挫。由此可见,对对方文化有所了解是必不可少的,身体语言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也可见一斑。 

1.2时间、空间安排 

英美人把时间看作一种可以人为地进行切分或组合的具有实体性(tangibility)的东西。英美人习惯于一个单位时间内只做一件事,因此特讲究计划的周密性。社交活动中,提前预约被视为必要的礼貌行为。与英美人打交道.守时至关重要一例如你在美国念书,不按时交付作业,教授可能因此降低你的作业分数,甚至拒绝批改你的作业。与外商打交道,能否遵守期限,更为重要,因为它关系到团体或个人的信誉与利益.有时还牵涉到法律责任。时间、空间安排就是社交规范的无声的语言,如在中国文化中,主为“上”,为“先”,为 “正”,副为 “下”,为“后”,为“偏”,主要人物通常走在人群 的前面,坐在最前排居中,宣布开会后第一个发表讲话,其他人依职务或重要性依次向后排。但中国的座次安排有时与国际惯例不相符,如中国文化中.普遍认为“左为上:’。“右为下”,男左女右就是历史传统中男尊女卑的遗风,但通常的国际惯例却是“以右为上”,其他还有“居中为上”,“前排为上”,“面门为上”等,因此在谈判厅,通常使用横桌,客人面门为上,主人背门为下,首席谈判手居中,如有翻译,翻译居主谈右侧以示尊重,其他人依重要性依次向两边排列。用汽车接送客人也是交往中极常见的活动,汽车中座次的安排同样体现着对客人的体贴关心和尊重。以双排五座小车为例,通常副驾驶座因其遇到事故时危险系数相对较高通常属于保镖或秘书,而客人通常坐在最安全的后排司机对角线位置。如果是私家车.主人亲自接送的话.副驾驶位不能空着,因为这是对主人的不敬.把他 当司机看待。 

2.非语言交际与跨文化交际 

非语言交际系统和语言交际系统,都是一定社会文化的产物。不同文化中的非语言交际系统也不一致。在跨文化交际中,首先要清楚地认识到非语言交际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文化和绝大多数非语言交际行为都是代代相传和后天习得的,都是长期历史和文化积淀而成的某一社会共同的习惯。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独特的非语言行为。在跨文化交际中.值得注意的是,非语言行为的差异比语言行为的差异所引起的文化冲突还要严重,因为非语言行为一般是情感、情绪和态度的表露。然而,许多人以为,在跨文化交际中,要掌握的交际工具只是语言.他们比较注意语言交际行为的正确性、合适性和可接受性,却易忽视非语言交际行为和手段的文化差异及其影响,结果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误解和文化冲突频频发生。其实,在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交际行为比语言交际行为所起的交际作用更大,在语言交际发生障碍时其代替、维持甚至挽救交际的作用则更不可低估。因此,学习者在把英语当作外语或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要同时关注语言和非语言交际体系,因为在面对面的 口语交际中,它们是同时发生的。但是学习非语言交际体系并不容易,因为非语言交际所体现的文化是如此之多,文化学习的障碍很多情况下是非语言的而不是语言的。 

总之,非语言行为与文化有着非常密切 的关系,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了人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因此,在跨文化交流中,不仅要求语言得体,而且要求非语言行为的得体,以达到正常的交目的,而“入国问禁,入乡随俗,入门问讳”则是跨文化交流的基原则。

【参考文献】  

非语言交际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非语言行为跨文化商务沟通

交际分为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对语言交际非常重视,而对非语言交际行为的了解却很少,但根据有关学者研究发现,非语言交际占整个交际过程的70%。心理学家赫拉别思也提出过这样的一个公式:信息传播总效果=7%的语言+38%的语调语速+55%的表情和动作。这也就是说“我们用发音器官说话,但我们用整个身体交谈。”而不同文化下的非语言交际形式与内涵存在很大的差异,对交流的成败有着重要的影响。

随着商务交流扩大,跨文化下的商务活动越来越多,非语言交际差异所带来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在本文化中的善意的表示,在对方文化中却可能是敌意的表示,由此可能导致整个商务谈判交往的失败。由于非语言行为总是在无意中表达出来,当存在语言障碍时,人们更倾向于求助于非语言表达,因此,在商务活动中了解对方的非语言交际文化是非常必要的。

跨文化商务沟通中的非语言交流大致包括体态语(body language)和商务礼仪(business manner),体态又包括表情(expression)、姿态(posture)、手势(gesture)、接触(contact)等。

一、不同文化的商务礼仪中非语言交际表达的内涵不尽相同

商务礼仪涉及到如何选择合适的时间、地点、赠送或接受礼物等,是商务活动中重要的一环,虽然通常有一些国际惯例需要遵从,但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仍有很大的区别。

赠送礼物是商务礼仪的必要环节。中国虽有“礼轻情意重”一说,但实际操作中却讲究以礼物的厚重来表示重视对方;但在欧美国家,礼物过重反而会引起误解,会被认为送礼者有所求。被作为礼物赠送的物品在另一种文化下却可能成为忌讳的东西,如中国的手绘、刺绣、真丝手帕是许多国际友人喜爱的工艺品,但在地中海沿岸,手帕代表“诀别”,是商务交往中非常忌讳的东西。

拜访或约会也是常见的商务活动,但在时间上不同文化有不同选择。中国人常喜欢选择周末、节假日进行拜访,因为在中国节假日是亲朋好友欢聚的最佳时间。但欧美人却不喜欢在这一时间接待朋友或接受邀清。他们认为节假日是个人与家人团聚的时间,如果被邀赴约,尤其是公务约会,则认为对方有意妨碍他人。

讨论或汇报工作时,东方上司通常坐着,下属站着;而在西方文化中则相反,上级通常站着,因为他们感觉站着更能控制局面。站立似乎是西方人社会交往的一种习惯,他们通常站着开会,站着接待,聚会时站着交谈,年轻人也从来不会因没有为老年人让座受到责备。美国男人坐着时喜欢把一条腿放在另一条腿上,脚尖朝着旁边的人,而这种翘着二郎腿的习惯却是中国人难以接受的,这种姿势被认为是对客人的极大不礼貌。

礼貌是商务交往中必须遵循的原则,但在表达礼貌的方式上,不同文化下的民族有其各自的特点,相同的表示在不同文化下会产生不同的含义,因此作为商务人员必须了解,以免造成活动的失败。

在大多数国家,人们用握手的形式表示问候或欢迎,而日本人是以鞠躬来表示。鞠躬也是全人类都共有的礼貌姿态,但这种共有的礼貌姿态在中西方民族之间是有着“度”的差异。通过观察我们会发现,中国人的欠身或者略为弯腰的动作用得较多,日本人表现得更突出;而西方人的欠身动作则少得多。在有些文化中是以不同形式的拥抱或接吻来表示礼貌和欢迎,而阿拉伯、犹太、拉丁美洲和南欧一些民族则以相互抚摸或闻对方气味来表示问候。

微笑是表示礼貌的另一种方式,美国人会在公共场合随意地对陌生人微笑,而许多俄罗斯人却认为这是不寻常的甚至是可疑的行为,认为美国人的微笑不合时宜。不过美国人却觉得俄罗斯人笑的太少,行事冷漠。美国人谈话时希望看到对方的反应,他们认为,礼貌的听者应该向说者表达出兴奋,难过,吃惊等表情;而中国人讲究喜怒不形于色。美国人用抬眼眉,点头,微笑或同说话者保持良好的目光接触来表达对说话者的关注,虽然在某些国家文化中认为直接的目光接触是不礼貌或是暗含威胁的行为。如果你和一个美国人谈话却不直接看着他的眼睛,他可能会质疑你的动机或猜测你不喜欢他,而中国人为了表示礼貌、尊敬或服从,总是避免直视对方,因此英语国家的人比中国人目光交流的时间长而且频繁。

此外,在敬酒茶时,英语国家只敬一次,而且用一只手递给对方,而中国人用双手递东西,并且要三番两次地劝敬。

二、不同文化中体态语含义不同

1.体距语行为的差异。体距语行为指交际中人与人之间所处的角度及空间的位置,是人与人之间传递信息,交流感情的一种无形力量,是人际关系密切程度的一个尺。美国学者霍尔(EdwardHall,1969)研究了人们对空间的需求,他认为人的交际距离可分为四种类型,并指出其场合特征和人际关系的亲疏程度,这四种类型分别为:第一类是亲密距离(intimate distance)为45cm,交际者之间关系非常亲近;第二类为个人距离(personal distance),指熟人、朋友、同事之间的一般熟悉关系,身体距离45厘米~80厘米;第三类是社交距离(social distance),即一般社交场合陌生人之间的关系,体距为1.30厘米~3厘米;第四类是公共距离(public distance),如演讲厅等一些正式的社交场合,体距为3米至目力可及,听力可及的距离。

由此可知,在商务交往中我们对欧美人的交往距离为第三种。但与拉美或阿拉伯交往距离要近的多,在他们的文化中,人们在交往距离很近并且经常互相接触。如果这些国家的人在谈话中离美国人太近,美国人就会感到不适,并且后退,而他们却会紧跟,因此等谈话结束时,他们的所站的位置距谈话开始时的位置已经很远了。

在中国,同性别的青年互相搂抱是友好的表示,异性之间的接触则较谨慎和含蓄,而在英语文化国家刚好相反,异性之间的接触比较自由,而同性之间的勾肩搭背则要遭人白眼,被认为是有同性恋嫌疑。实际上,英美人总是与人保持适当的私人领域,这与中国人的行为截然不同,中国人不但不随身携带私人空间,对拥挤也习为常。

2.手势语言的差异。手势是各种语言中运用最为频繁的一种非言语交际形式,但不同文化下,相同的手势可能含有完全不同的意义。

在表示祝愿时,中国人常是两手合掌放在胸前,英美人士则是食指与中指交叉右胸前表示“祝你成功”或“但愿如此”(在中国这种手势表示“十”)。表示吃饱时,俄罗斯人用手掌齐颈部的姿势(而在中国却表示杀头),法国人是把手掌抬到嘴唇上边快到鼻子的地方,加拿大人则用右手掌举至额头的动作。

英美人把中指放在食指上而,表示希望事情能办成功,具体说法是Let’ s keep our fingers crossed;把两手摊开,耸耸肩表不“我不知道”或“没有办法”;欧洲人用拇指朝下的手势表不反对或不接受某事物;在英国人,手掌向内两指头形成‘V’型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但是邱占尔在一次演讲中,改用手掌向外,形成V型来表示“胜利”,引起了一阵轰动并得到了听众的认可。

OK的手势被广泛使用各种场合表示“好”或“是”。但如果和日本商人谈判结束之后,向对方作OK手势后,日本商人的态度可能会改变。虽然在许多文化中OK表示“很高兴我们谈成了这笔交易”,而日本人却理解为“他在向我们提出要钱的暗示”,因为在日本,OK手势就像硬币形状一样,表示“钱”的意思。法国人理解OK手势为“零”或“不值钱”。在德国和巴西等国这一手势是非常粗鲁的甚至是侮辱性的。

把双手举过头鼓掌的手势,在美国通常表示战胜对手后的骄傲,而在俄罗斯这却是友谊的象征。1959年赫鲁晓夫访问美国时,为表示友谊做出上述手势,这使许多美国人感到不舒服。布什总统访问澳大利亚,一切圆满,可是,他向澳大利亚的欢送者告别时竖起了大拇指,这引起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问题。对美国人来说,这是友好、赞誉的表示,而澳大利亚人却认为是猥琐的动作。中国人和日本人在遇到困惑或为难时,常常手挠头,并深吸一口气同时发出“嘶”的响声,而美国人则没有这一动作,他们对中国人和日本人做上述动作常常不解其意。

非语言交际论文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在日常交际中,非语言方式起着重要的作用,结合与语言的关系阐明非语言方式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因为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看,非语言方式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并不明显。

国内很多学者也从不同的专业领域论述了非语言方式在本专业中的运用。研究成果最为丰富的是非语言方式在教学尤其是外语教学中的应用。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大家关注的焦点都是非语言方式本身的作用,以及如何利用非语言方式促进课堂教学效果,尤其值得指出的是,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更倾向于实践方面,少有理论上的论述。本文也指出,非语言方式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并不像以往学者论述的那样明显。

一、非语言方式与语言方式的关系

1.非语言方式的范围。从形式上来讲,非语言方式分为两种——听的副语言和可视的体态语,前者指没有固定语义的声音(沉默为特殊的一种);后者包括表情、动作、体距、触摸、服饰等。本文所说的非语言方式是一个包含以上所分的两种方式的概括的范畴,并不是针对某一具体的非语言方式(如微笑,摇头等)的研究——因为非语言方式细分起来种类太多,力所不及;再者,本文意图在理论上对非语言方式这一范畴进行概述,所以也不必对所有具体的非语言方式逐条分析。

2.语言与非语言方式的关系。交际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包括说话人的表达和听话人的理解,而听话人的理解在整个交际过程中起到很大的作用,是交际成功与否的关键。听话人在理解时,总是先通过说话人提供的形式线索寻求说话人的交际意图,通过对交际意图的推导最后生成话语意义。在这样一个动态的过程中,非语言方式对交际意图的推导乃至意义的生成起着很大的作用。

Alber Mebrobian认为,传播的信息效果中非语言方式占到了93%,并给出了交际过程中信息交流的全部效果的公式:信息交流的全部效果=7%言语的+38%声音的+55%表情的效果

在这个公式中,语言效果仅占了7%,非语言方式的效果则达到93%,这就涉及到在交际中语言和非语言方式关系的问题。我们认为,这个公式所体现的是非语言方式辅助语言进行交际的重要作用,而不能说明相比非语言方式来讲,语言的作用是微不足道的。因为,在交际中非语言方式的运用是受到严格限制的,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语言,离开了语言,很多非语言方式是没有意义的。

二、非语言方式的作用

(一)非语言方式的元语言(matalanguage)作用

所谓的元语言作用,是指非语言方式直接表达意义内容,现实世界中事物都有一定的形体,事物运动时都有一定的轨迹或姿态。在交际中,当谈到这些东西的时候,单用语言的表达略显苍白,非语言方式往往起到描绘或再现这些形象的作用。作为第二信号系统,语言在表达现实世界时尤其是具体的事物时是抽象的,在解码时需要首先将语音信息转换为图像信息,较非语言方式在认知上多了一个解码的过程。非语言方式是直接作用于视觉的,所以可以直接进行解码。因此,在表达某些形象意义时,非语言方式就有着先天的优势,在某些条件下,非语言方式的运用是必须的。

(二)非语言方式的情感作用

除了运用语言外,非语言方式也经常用于表达情感。实际上,交际中的情感因素往往由非语言方式来承担。这是因为非语言方式在表达情感态度时有着先天的优越性,因为语言有时会显得太生硬,而又不够丰富,非语言方式往往是行动,作用于人们的视觉和触觉,更能直接表达强烈的情感。如激动时挥舞着的拳头,否定时的摇头等。  (三)非语言方式的表事作用

此处的“事”是指“世界的事情、知识和道理”,非语言方式在表达“事”的时候有很大的局限性:其一,非语言方式本身没有一个完整的意义体系,某些非语言方式的意义并不固定;其二,非语言方式(副语言除外)是作用于视觉的,给交际带来很多不便。

在构成表事成分时,非语言方式可以构成在语言基础上业已形成的一些意义,是一个封闭范畴。此时是在语言产生之后,非语言方式又“重操旧业”,表达了一种特定的、明确的意义。如用“V”手势表示胜利,汉语中用拇指和小指直伸,其余三指向手心弯曲并拢表示数字“六”等;或是一个民族公认的具有某种意义的动作(多为一种前语言性质的东西),如汉族用点头表示同意,用摇头表示反对等。

三、非语言方式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一)非语言方式在课堂教学中主要起到表情作用,即主要是表达教师的情感,调节老师与学生间的关系

1.对所讲述内容的情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对教学内容进行评价,渗透自己的观点与看法,这种主观性往往外化为一种情感,通过非语言方式得以表达。此时的非语言方式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但这种情感不宜太激烈,因为教师在课堂中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但主要应该讲授的还是方法,所以要对非语言方式进行有意识的控制。

2.对学生听课状态的情感。教学相长,这在课堂教学中体现的最为明显。学生在课堂中的提问或讨论可以激发教师的灵感,促进教师的进一步思考。学生的听课状态会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效果。比如,有的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甚至小声讲话从而影响了其他同学的正常听讲,也会打扰教师的思路。在课堂上,教师又不宜做出太过的批评,尤其是语言上的批评。此时,非语言方式会成为一种教师与学生在情感上的沟通方式。如,教师可以采取沉默、眼神等方式对这类学生进行提醒。通常情况下,学生会收敛自己的不当行为。

(二)非语言方式的元语言作用

即在讲述课堂内容时,相关内容只能用非语言方式表达,非语言方式表达的即是其本身。这可以说是一种“引述”,即说到某一事物、动作时,语言在表达时往往是无力的,这时直接用非语言方式表达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如在讲到西方特有的非语言方式时,光靠语言的表达是无力的,有时学生甚至不知所云。这时就需要非语言这种比较直观的方式。

(三)非语言方式的表事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非语言方式的这种作用是极其有限的,通常只是对语言表述的简单加强。如上所述,因为非语言方式在这方面受到太多的局限。不成体系的非语言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无法起到太大的作用。

四、结语

从以上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在课堂教学中非语言方式的作用并不如以往学者所论述的那样明显,如果将教学阶段分期的话,在初级教育中非语言方式还可以看作一种教学方法,在中高等教育教学的课堂上,与作为教学工具和内容的语言相比,非语言方式的工具作用微乎其微。从信息传递的角度来看,在课堂教学中,非语言方式的主要作用还在于表达情感与自我调节,而真正能够传递的信息较少。相对来讲,一些静态的非语言方式,如衣着、与学生的距离在课堂教学中与学生似乎更加相关。究其原因,这与课堂教学的性质相关,课堂教学有着自己特殊的语境和特定的交际内容,因此,非语言方式难以像日常交际中发挥作用。

非语言交际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英语话剧;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教育部的大学英语培养方案中,其课程理念的第三条是“以输入为基础,优化教学内容,重视英语输出能力的培养。”英语输出能力指的是学生能在具体的情景中正确的使用英语进行交往和交际。从新的课程理念可以看出大学英语教学的任务之一是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指的是“在跨文化交际环境中必备的由语言交际能力、非语言交际能力、语言规则和交际规则转化能力以及文化适应能力所组成的综合能力。”

在我国对大学生英语能力的研究论文中,大多都提到大部分中国大学生的英语学习重点在语法上,处于“哑巴英语”的状态,“究其原因在于学习者只重视系统内的语音、词汇、语法和语篇学习,忽略了其外部结构,即语言中的文化因素。”学生学习语言是为了使用这门语言进行交流,即交际。而我国大多数大学生,特别是西部地区的大学生仍处于只会读不会说的阶段。针对这一现象,结合贵州财经大学围绕英语戏剧表演所开展的一系列活动的经验,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引入话剧表演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英语话剧学习和表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语言交际能力“不仅指必须的语法知识,还包括对词语的概念意义和文化内涵意义的了解与运用能力:即学生不仅要了解语言的正确性,还能够运用语言在具体语境中进行交际时的得体性,即人们熟知的什么时候,在什么场合、对什么人、说什么话、如何说以及问什么这样说。”

英语话剧剧本为大学生学习英语提供了有趣的英语学习材料,在兴趣的启发下,学生开始对角色台词熟读和对剧本的分析,这有助于他们掌握英语语音特征和语言特色。在确定要排演的剧本之后,就需要对剧中的角色进行分配,需要学生对自己的台词进行研读和分析,不仅仅是要求学生熟读台词,掌握台词的语言语调特征,并要求他们在理解台词的内涵之后通过语言和非语言的表演有效地呈现剧本,让观众能从他们的表演中了解剧情,人物特点,从而实现演员与观众之间的交际。

二、英语话剧排演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非语言的交际能力

人们的交流除了语言的交流外还有非言语的交流,即通过眼神和肢体语言的交流。“研究结果表明:语言交际所传达的信息仅占35%,而声调,表情,动作这些非语言交际所占的信息高达65%。”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非言语的交际方式为身体语言,如我们的手势,眼神,面部表情甚至是我们的衣着,这些非言语的行为都能进行一定的交际。但在不同的文化里面,对于同样的一个非言语动作却有着不同的交际内涵,如果同学不知道这些非言语行为在不同文化环境中的含义,那在进行跨文化的交际中会出现交际错误甚至是误会。

因此,通过对话剧中人物台词的分析和人物情感分析后,指导老师也要向学生讲解剧本中非言语行为背后所承载的文化内涵,这样能帮助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加入自己对角色的理解,通过表情和手势或者语音语调等非语言行为来刻画人物的形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完成由模仿别人表演到真实表露自己情感的转化,将极大地提高学习者的交际能力,尤其是非语言交际能力。”

三、英语话剧排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规则和交际规则转化能力

语言规则指的是一门语言的“包括语音、词汇、语法规则体系。交际规则指的是指导人们相互交往的行为准则。”在跨文化交际环境中,学生要熟练地握目的语与本族语之间语言规则转换以达成交际的目的。同时,学生也需要转换两种文化背景下的交际规则避免交际错误和交际误解。这就需要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正确得当地处理两种语言所承载的风俗习惯,行为准则、思维习惯的差异性。

英语戏剧为学生提供了具体的跨文化交际情景,能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去体验两种语言不同语言规则和交际规则。学生拿到剧本后,需要对台词进行分析和理解,在熟读和背诵台词的过程中,学生也在潜移默化中去习得和转化两种语言的组成规则并进行交际。所以,通过话剧的排演有助于学生在具体的跨文化交际情景中熟悉掌握两种语言之间的语言规则和交际规则。

四、英语话剧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适应能力

“文化适应能力不仅指身居国外的人对新的文化环境等的适应能力,还包括身居一切异文化环境的适应能力。”因此,适应者需要遵循新文化的语言规则、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使自己适应新的语言文化环境。英语话剧剧本是学生学习和了解英语国家历史文化内涵十分直接的材料。学生通过对剧本的学习,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也让他们了解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并在排演的过程中通过他们的言语或非言语的表演直接地展现他们对新文化的理解和适应能力。

戏剧来源于人们的生活,是人们生活中某个具体情景的艺术化呈现。在排演英语戏剧之前,教师要指导学生对要排演的剧本进行阅读,讲解他们不懂的单词并让学生讨论剧中讲述了怎样的一个故事,故事发生的原因和故事所表达的意义。通过对剧本的学习和讨论有助于帮助学生在具体的场景中把握语言的具w使用,同时了解所学语言所承载的是文化内涵。

在对剧本的创作背景进行分析之后,也要对剧本台词的意义进行分析和讨论,特别是一些人们耳熟能详的经典台词,通过分析和讨论,让学生理解这些台词所承载的历史背景以及文化内涵以及创作者创作的初衷。

五、结语

在语言学习中,交际是目的,通过让学生进行话剧表演有助于学生在具体场景中去使用语言,完成交际的目的。同时,在话剧的排演过程中能让学生了解和学习不同文化,在具体的英语语言环境中使用正确的语言和非言语行为,准确地转换目的语和本族语之间的语言和交际规则,并在排演的过程中了解剧本所包含的人文,历史,风俗和价值观念,从而提高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毕继万.第二语言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J].中国外语,2005(1):66.

非语言交际论文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跨文化交际是外语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人类交际有两种形式: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在交际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本文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介绍了非语言交际的特点及作用以及跨文化非语言交际的差异,并且提出了在外语教学中培养学生非语言交际能力的方法。 

 

人际间交流是通过两种形式进行的,一是通过语言交际,二是通过非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是整个交际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外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应包括语言交际能力和非语言交际能力。以往的外语教学多着眼于书面和口头交际能力的培养,对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为了真正达到培养学生全面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学目标,在外语教学和研究中应加强对非语言交际的学习和训练,以使学生能够运用英语准确。顺利地进行跨文化交流。 

 

一、非语言交际的特点及作用 

 

非言语交际(non-verbal communica-tion)是指包括言语行为之外的一切由人类和环境所产生的,对于信息发出和接收者都具有潜在信息价值或意义的刺激。非言语行为包括眼神、手势、身势、微笑、面部表情、服装打扮、沉默、交谈时的身体距离、讲话的声音、语调、时间观念、对空间的使用等等。这些非言语行为都可以用作交流信息、传达思想、表达感情态度。非语言交际与语言交际的特点不同,它没有固定的规律和法则,也没有一套具有明确意义的符号。它可以是连续不断地进行,有些非语言交际的手段是人类的本能,有些则是后天习得的。人类交际是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的结合。在交际中,脱离非语言的配合的孤立的语言行为往往难以达到有效的交际目的;另一方面也要认识到,非语言行为只能在一定的语境中才能表达明确的含义,而且一种非语言行为只有与语言行为或其它非语言行为配合,才能提供明确的信息。非语言交际通常与语言交际结合进行,在不同的情况下起着补充、否定、重复、代替、强调、调节的作用。当你接到你不喜欢的礼物时,尽管嘴里说如何喜欢,但脸上的表情却流露出你的真实的不愉快的表情,也就是说,你的表情否定了你所说的话。我们有时一边说话一边用手势表达同样的意思。例如,有人问路的时候,我们在告诉问路人方向,同时用手指指示该方向以重复。在有的情况下,无法用语言交流信息,必须用非语言行为传递信息。例如股票交易所的交易员在嘈杂的大厅里用特定的手势传递买卖的信息和行情。身势动作常常可以对所讲的话起强调作用。在人们讲话时会伸出手掌或拳头用力向下压下去以表示态度坚决。交谈时人们常用眼神和语调暗示自己要讲话、己讲完、或不让人打断。 

 

二、跨文化非语言交际的差异 

 

人类的交际都是在一定规则指导下进行的,而包括语言交际行为规则和非语言交际行为规则。交际规则是每种文化长期约定俗成的结晶。文化不同,交际规则是不同的,非语言交际行为规则也不尽相同。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比较注意语言交际行为的正确性、合适性、和可接受性,却易忽略非语言交际行为的文化差异和影响。一个中国男人和一个美国或加拿大妇女谈话时,注视对方是否失礼?两个男青年或两个女青年同行时,其中一个搭着另一个肩膀或两个人手拉手向前走,西方人是否认为合适?在有各种文化背景的民族中,点头是否都表示“是”,摇头是否都表示“不”?这不是语言问题,而是身势语(非语言交际)问题。在不同文化中,身势语的意义不完全相同。 

吕淑湘在谈到语言差异的比较时列出了三钟情况:“一种情况是彼此不同,第二种情况是此一彼多或此多彼一,还有一种情况是此有彼无或此无彼有。”在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表达上的差异情况,大致是这几种情况。第一,行为相同,意义有别。例如文化不同,ok这一手势的含义可能有别。譬如:中国人习惯表示的是“零”:法国人表示的是“零”或“无”:日本人表示的是“钱”;某些地中海国家表示的是“孔”或“洞”;在巴西和希腊等国该手势则是一种令人讨厌的污秽动作。第二,意义相同,行为有别:例如表示不知道、为难、不赞成或无可奈何等含义时,中国人的习惯是摇头或摆手,英语国家和许多西方人则喜欢耸肩。第三,此一彼多或此多彼一。有些动作在汉文化中一般只表示一种含义,在别种文化中就有可能表示多种不同的含义。例如:中国人中有人在谈话或作报告时常常有一种下意识的动作:两手相钳,两个拇指互相撮动。做这一动作的人并不表示任何含义,最多只是一种悠闲自得的表现而已。然而,在英语国家的人看来,这一动作却含有“洋洋自得”、“闲极无聊”、“紧张不安”、“极其无趣”或“烦躁不安”等多种含义。第四,此有彼无或此无彼有。有许多姿势、动作只存在于某一种或某些文化中,在其他文化中却不存在。例如:英语国家的人有不断转动手上戒指的动作,表现出的是情绪紧张或不安。许多港台人士现在也有这一习惯。中国大陆现在也有不少人带戒指,但尚无这一动作。如果有人做这一动作,别人可能以为他在“显富”。 

三、外语教学中培养学生非语言交际能力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多元文化的时代,是一个现代传播技术“强制”我们进行跨文化交际的时代。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当今世界变得尤为必要,主要原因是由于交通工具的进步与通讯手段的发展使得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民族的人能够频繁地接触和交往:迅速发展起来的因特网把全世界的人们通过计算机网络联系起来:还有经济的高度全球化”所有这些变化使人类具有了全球意识,使不同社会、文化以及不同地区的人们产生了相互交往的强烈欲望,这一切使得跨文化交际成为我们时代的突出特征。由于非语言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非语言交际应该是外语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因为非语言交际行为的形成是一个学习和模仿的过程,所以在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意识,纠正原来在外语教学中重语言规则教学而轻非语言规则教学的观念。全面认识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为此,教师要注重外国文化和习俗的学习,提高自身的交际能力,在教学中有意识地使用非语言手段传递信息,并做到行为得当,举止规范。其次,在教学内容上,应结合课本增加目的语文化背景的知识含量,注重风俗、习惯及文化禁忌的介绍。将课文中涉及到的非语言行为和手段列入生词、注释、例句和练习之中。第三,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应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如课堂交流教学法、场景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使教学过程形象化、交际化。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和多媒体技术,使学生在直观、真实、自然的环境中学习和领会语言交际与非语言交际及其文化差异并引导学生正确得体地运用语言和非语言行为手段进行交际。最后,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设非语言交际课程,系统地对学生进行非语言交际理论教育,或组织专题讲座专门进行目的语文化非语言知识教育并且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收集非语言交际“语料”,进行目的语和母语文化的非语言交际行为和手段的对比研究和讨论。 

 

四、结 语 

 

非语言交际是整个交际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非语言交际行为是后天习得的结果,应当成为外语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舍此,外语教学就不是完全的和成功的教学。积极开展跨文化非语言交际研究和努力探索研究非语言交际与外语教学之间的密切关系,在外语教学中培养学生非语言交际能力,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跨文化交际理论体系,既是时展的迫切的需要,也是一切从事跨文化交际研究学者和教学者当前所面临的光荣任务。 

 

参考文献: 

[1]爱德华·霍尔,无声的语言,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5 

相关期刊更多

磷肥与复肥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郑州大学

化肥与催化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化工部化肥工业研究所

工业用水与废水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东华工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