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论文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论文

一、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基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内涵,衢州学院“2+1+1”人才培养模式将高等教育的“本科性”和类型上的“职业性”有机统一起来,形成一个层次和类型的和谐整体,采用“大专业、小职业”人才培养计划设计保证本科层次的品质和核心竞争力基础,彰显类型上的特色和优势。

1“.大专业—小职业”的人才培养

近年,浙江大学根据社会复合型人才需求,提出了大平台—小专业的课程体系设计,即以大平台完善学生知识结构,以小专业凸显学生知识积累特色与深度,这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思路。借鉴到衢州学院“立足衢州,面向浙江”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中,衢州学院采用特色的“大专业—小职业”的人才培养计划设计,以专业为模块,划分知识结构;以职业需求为导向,凸显优势与特色,让学生能够又快又好的融入地方企业,同时也能增强学生的竞争力。衢州学院的“大专业—小职业”的课程体系实践包括:

(1)以“红五环班”人才培养模式为基础,以衢州产业职业需求为导向,以不同职业的知识结构和技能要求为标准,制定出不同的职业知识模块。

(2)综合专业内各职业的基础知识需求,修订专业设置和培养大纲,进一步完善专业基础课程培养方案,将职业资格证的培训与考试纳入课程体系,分别设置在限定实践选修课与任意实践选修课中。

(3)根据不同职业模块的教学目的和培养方案,加强对不同专业课程的交叉教学与协同发展,实现综合的技能训练内容,满足学生适应不同领域工作的需要。

(4)学生在完成基础课程知识积累的同时,根据自身优势和特点,选修不同知识模块,丰富知识体系,真正做到基础扎实,专业突出。

(5)学生去企业进行岗位生产实习期间,学校以提高实践技能为培养目标,将中级职业资格培训纳入实践教学体系,将原来松散随意的职业资格培训考试管理变为严格的课程体系管理,有力促进了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构建“双证融通(毕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的培养方式,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做好规划与保障。

2“.大专业”凸显本科性

新建本科院校要充分认识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的关系。专业是根据社会职业岗位的科学分工或生产部门的分工把学业分门别类设置的,隶属于不同的学科,因而,专业的设置具有明显的职业性和学科性。“大专业”是指强化学科意识,实现由单一专业建设向学科专业建设的提升。衢州学院的“大专业—小职业”课程体系以学科建设为基础,根据行业发展的最新要求构建知识体系。以机械工程为例,机械工程通用教育模块是由50%的学科基础知识、10%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20%哲学与方法学和20%的跨学科知识组成的。在第一、二学年将通用教育模块全部打通,引入经济类、管理类、法律类课程,培养学生的市场与社会意识,重视学生的理论基础、学习能力、行为方式和核心价值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应用型本科是以行业为中心设置专业,不是面向具体的职业岗位(群),专业口径比高职专科更宽,专业基础理论更厚实,使学生掌握相当的理论知识、具有发展潜能和技术创新能力。

3“.小职业”强调职业性

“小职业”是指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课程体系,充分考虑社会实际需求和学生的就业前景,突出应用性教育的特色,强化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加应用性知识和职业岗位所需能力的课程比例,改变基础性过强而应用针对性偏弱的状况。“小职业”培养计划主要由1年理论教育模块和1年实践教育模块组成。理论教育模块课程加大了应用型专业模块的比例,如增加专业主干课程的实验课课时数,保证理论课、实验课教学内容上的衔接与关联,使理论教学内容与实验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衢州学院在第三学年的理论知识教育模块中,设置了多元化职业知识模块和与之对应的综合实训课程,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与发展方向,重点解决未来行业中“怎么干”的问题,实现通用能力、职业能力和拓展能力协调发展,达到应用型本科教育内涵的要求。实践教育模块增加了开放性、生产性和仿真性的实践、实际操作和顶岗实习,提升实验、实习实训、实践和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增设实践教学学分,将理工类专业实践教学的学分专业调整为30%左右,保证专业实践能力、工作适应能力。衢州学院在实践教育模块的第四学年上半学年让学生熟悉和适应企业岗位需求,下半年有重点的、有针对性的根据学生的行业技能要求实施中级职业资格证培训。该培养模式具有明显的优势,丰富的基础课程知识体系让学生有本科生的积累与底蕴,有完整职业知识体系的先机,有职业发展规划的保障,让学校在校企合作培养中占据主导地位,在学生的每个培养阶段都发挥重要作用,结合自身的理论优势,切实把应用人才培养落到实处,培养出既能满足社会需要,又具有竞争实力的人才。

4“.2+1+1”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

衢州学院基于“大专业、小职业”培养计划的“2+1+1”人才培养模式,推行“模块化教学”。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以学生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以职业能力和拓展能力为导向,建立应用型本科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安排,模块之间层层递进、相互支撑、有机结合。以学科专业建设为基础的通识教育模块具有复合性和现时性,突显本科性,为人才的基础能力培养和终身教育打下基础,而面对地方产业的专业理论模块和实践教育模块有明显的职业性和学科性,突出应用性教育的特色。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不以自身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为目标,而是针对专业总体培养目标有选择性的构建基础模块,有助于学生在相关的专业领域间转换,确保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二、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保障机制

人才培养模式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运行的。为了确保“2+1+1”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良好运行,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创造、完善其运行条件。

1.建立教学质量标准

在制定质量标准时,尤其是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学校需注重系统性和科学性,全面控制各个教学环节的质量,制定包括教材选定、备课上课、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实习实训、课程设计、考试考核以及毕业论文等方面的质量标准;以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作为考核目标,把学生继续教育、就业能力、教师技术服务能力和对地方经济社会的贡献能力纳入评价体系,体现专业特点。

2.建立质量保障机制

构建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三大质量控制系统,制定思想、制度、组织和技术四大保障制度,实施约束、监督机制、评估、反馈和激励五大监控机制,形成系统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的质量控制体系,强化和落实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同时,以学生在校期间学习和毕业后的发展为质量监控的时空,形成质量监控体系、保障制度、监控机制和社会评价四个维度,围绕提升教学质量的主线,构建立体隧道式的“四维一线”教学质量保障长效机制。

3.建立双师培养机制

应用型本科是工程技术型本科教育,教师应是“双师型”,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教师需具有硕士以上学历。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中青年高校教师普遍缺少生产管理、建设服务的经历和工程意识。知识结构优化、教育业务精湛的高素质师资队伍,是实现专科向本科转型的关键,是教学基本建设中的重中之重。一方面,加快引进特色、新开、弱势专业的人才,重视来自行业与企业的高水平双师型人才,提升队伍素质,聘请行业、企业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来校授课,建立相对稳定的兼职“双师”队伍。另一方面,加大校内双师型教师队伍培训力度,积极而有计划地选派中青年教师去企业、行业进行实践训练,其考取的高级别的职业(执业))证书视同相应的学历证书。培养专职“双师型”教师,同时注重培育重点学科、特色专业、精品课程、重点实验室、教学名师、优秀教学成果,营造良好的“双师”教师培养氛围。中国以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突破口,对教育结构实施战略性调整,重视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这对于立足于衢州,服务地方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衢州学院是一个重要的机遇与挑战。顺应国家教育战略,衢州学院提出了基于“大专业—小职业”培养计划的“2+1+1”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体系的探索与实践,把应用人才培养落到实处,培养出既能满足社会需要,又具有竞争实力的人才,在应用型本科教育培养模式上体现了自身的特色。

作者:倪成员韩进单位:衢州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经贸管理学院